第一篇:每个人的麦田
每个人的麦田
——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
那是一本有理想的的书,没有华丽的词汇,没有经典的语言,却永远永远留在了我记忆深刻——那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它是一部具有诗性的小说。尽管作品的背景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以及都市中弥散出的喧哗,但在人物内心,呈现的是麦地般的空旷和守望的孤独,还有那颗善良的心在寻找过程中被龌龊生活薰染而导致的忧伤,因叛逆而寻找,因寻找无果而忧伤。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看起来霍尔顿是一个坏学生,没有教养,张口“他妈的”,闭口“混账”,读书不用功,还抽烟、酗酒。可他却是充满理想。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霍尔顿是一个善良的孩子。从他在宿舍里看到贫穷的同学拿了一个破旧的皮箱来装东西,为了照顾同学的自尊心而把自己的好的皮箱放在了床下;在纽约流浪的时候,看到几个修女募捐,他为自己捐了很少的钱而惭愧(其实他捐的并不少。);即使在空虚无聊的时候为了表明自己是个大人,他在旅馆里招来一位妓女,他也因为那个女孩身上穿的漂亮衣服而感伤——他想到的是这个女孩去买这件漂亮的衣服的时候,别的人或许认为她是一个善良纯洁的女孩,而其实她却以这种方式来谋生——他为此而感伤。我们不难发现,霍尔顿的心灵深处有很多柔软的善良的东西在。所以虽然他很颓废,所看到的都是一些黑暗的东西——这并不是他的错,而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环境的错。所以霍尔顿拥有那样的理想一点也不让人觉得奇怪,这正是他的可爱之处。他的心灵深处有很多的东西是需要别人来理解,来关爱的。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_-----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是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很喜欢这样的话,这样的理想也许不远大,可是我们的生活中难道不是真的需要这样的守望者吗?而我们每个人其实也就是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吧。这样的工作虽然会枯燥,但是我们首先得把这样的小事情做好了才是啊!麦田啊,麦田,霍尔顿在守望,你在守望,我们都在守望。而最终能够在悬崖边停下脚步,并不一定是因为正好那里有一个守望者在看护,而可能仅仅是因为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的守望者存在。
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一片麦田,那是我们最纯洁的梦想,或许着梦想没有实现,但是我们总会不停的向梦想努力。这个世界很美好,这个世界却也很残酷,害怕,迷惑,忧虑 每个正常的人都会有的,只是有没有面对。拥有一个纯真的理想,为这个理想不停的去奋斗,去追求。要相信自己,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
惘和彷徨,但一切不过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我们的麦田,我们的梦想,我们永远的纯洁美好!
七年级(15)班陈欣指导老师:黄亚萍
第二篇:守望麦田
张腾岳:大家好,我们现在是在北京市郊区的中心粮库。在这个粮库当中,贮存着25万吨的小麦,有玉米的原粮。所谓原粮就像是我旁边看到的,就是麦子粒。直接是从麦穗上面被打下来的,那么可能,对于很多年轻人而言,麦子粒它到底什么样,大家都没有见过。但是说实话,如果没这东西,我们北方人而言,我们既吃不上面条,也吃不上馒头,更别说饺子和包子了。其实谁都知道,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粮食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不就是早间年就有人说过,我们中国人很难养活自己吗。但是通过这么多年的努力,我们只用世界上7%的耕地就养活了这21%的人口。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骄人的成绩。但是这其中却是包含着无数科研人员,他们费尽心机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那么今天我们的故事就围绕着小麦与大家展开。其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一位为了小麦的事业默默奉献了五十多年的一位科学家,他的名字叫李振声。
解说:这里是陕西省宝鸡县的宁王乡,1964年,一批知识分子被安排到这里蹲点,接受劳动再教育。面对陌生人,当地的农民似乎很难和他们相处,但是其中一个戴着眼睛,有着很浓书生气的人却迅速和当地农民打成一片。因为他总是能够想出一些巧妙的办法,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麻烦。村民李智儿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当年这个人帮助解决了一直困扰当地的红薯储藏的难题。宁王乡冬天温度很低,存放在窑洞里的红薯,常常会烂掉。
村民:老李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就挂个帘子,后来温度上去了,就解决问题了。他主要是考虑温度问题,主要的矛盾在温度上。
记者:一般人不知道。
村民:一般人都不懂。农民天天琢磨红芋,都不知道这个道理。
解说:不光是红薯的储存问题,村里的人逐渐发现,谁要是采纳了老李的建议,谁地里的粮食准会长得又快又好。当地人种植小麦有一种习惯,那就是冬天不浇水,当地有一句俗话,叫做正月浇麦,如伏虎。他们害怕浇不好的话,就减产。然而,老李却建议人们打破这多年的习俗,在冬天里浇地。只是简单的多浇一次水,却让地里的小麦增产了一倍。
村民:这下老李的名字就出名了,老李是神人,老李是神人。真是不简单,这就是学以致用。
解说:李智儿所说的老李,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李振声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效果显著的农业技巧,很快就让当地农民刮目相看。完全忘记了他是来劳动再教育的臭老九。他成了农民最好的朋友。
李振声之女李滨:经常有农民到家里头来,有问一些问题。我经常等他们走了以后,我要扫一大堆土走。那时候,大部分都是做的那种鞋,农民都是纳的布底子那鞋。那比较粘土。
记者:但是你父亲是一概欢迎。
李滨:对,是一概欢迎。那倒没有问题。而且有一段时间就是,我记得每年过年的时候,很不认识的,有的老头,就是农村老大爷背着背篓,然后到我们家大院子里头,满院子转,李振声住哪里,李振声住哪儿。然后跑到我们家,说老李是好人,他就是自己丰收的比如说白菜,还有些粮食,磨的白面,他们就给我们家,过年的时候拿过来。
解说:在蹲点的四年当中,李振声和当地的农民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农民的认同,给了李振声最大的支持。因为他的小麦种植和田间管理上的成绩,李振声从一开始的生产大队顾问,最后成为陕西省的农业顾问。在中国农学界,南袁北李的说法流传已久。南袁,是指袁隆平,北李,就是李振声。在广大的中国小麦种植区,由李振声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在三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农业生就了李振声,而他最初选择农学,却是因为饥饿。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中排行老二。1942年,中国的北方地区,因为干旱出现了大面积饥荒。数百万人被饿死。饥饿,给李振声童年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记忆。因为贫困,17岁那年,李振声从高中辍学,为了找一份谋生的工作,李振声随后去了济南。这时的一次偶然机遇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李振声:当时本来想到济南去找一个工作,可是在墙上看到有一个招生广告,不大的一个招生广告,一个红纸。山东农学院招生,而且可以提供食宿。所以,我就想去报考一下,试一试。结果没想到考上了。
解说:大学的经历让这个从农民家庭走出来的年轻人,感到了机会的可贵。更重要的是,李振声对农学的兴趣也从这里发端。在学校学习期间,他开始尝试培育小麦品种,并把它们带回了老家进行推广。
李振声:对这个就发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同时做实习的时候,我看到那个地边有一些鹅冠草之类的。也做了一点点这种杂交。同时我又把优良品种引回去,到我家里边去种,增了产。就感到育种这个科学确实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发挥很好的作用。所以,当时就有这样一种愿望吧。想如果我要是毕业以后能够从事小麦育种研究,那多好啊。
解说:十年前,李振声解决了自己的吃饭问题。十年后,他要面对的却是解决十三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
张腾岳:我听过这么一个笑话,说是一个农村的老奶奶来到城里去探望自己的小孙子。有一天老奶奶问小孙子说,孩子,你知道粮食是长在哪儿的吗?小孙子十分天真地告诉老奶奶说,我知道,粮食它是长在超市里的。这句话让老奶奶百感交集。其实,我们也都知道,对于很多人而言,粮食恐怕就是拿着钱到超市里去买的一种日用品。但是,对于中国而言,粮食它是土地上实实在在长出来的养活全国人民的一个根本。那么我们这块土地它到底能够生产出多少粮食呢,这个问题,不断我们关心,就包括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研究人员,他们也非常关心。1994年的时候,美国的一家研究所的所长莱斯特布朗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恐怕大家还记忆犹新,那就是谁来养活中国。他认为,到了2030年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养活不了自己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粮食缺口足以达到了3.7亿这个吓人的数字。那么当时世界舆论华人,《纽约时报》发表的一篇评论是这样说的,如果中国人不能养活自己的话,世界将会挨饿。面对着种种置疑,那么李振声从那个时候开始就注意,搜集我国农业发展的点点滴滴的证据,并且在2005年博鳌论坛上,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回应了这种置疑。谁来养活中国,中国人要靠自己养活自己。
解说:1956年,中国北方的小麦大面积减产,形势十分严峻。减产的罪魁祸首是小麦条锈病,这种真菌引起的病害破坏小麦叶片的叶绿素,使小麦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造成大面积减产。当时的李振声,正在陕西杨凌地区的中科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
李振声:我记得是1956年的时候,就因为条锈病减产小麦,差不多100多亿斤。就黄河流域减产100多亿斤。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粮食总量,也就是两千多亿斤。就差不多减产二十分之一。所以,那对生产上影响是很大的。当时在国家引起很大的重视,我记得当时周总理说要像对付癌症一样来对付条锈病。
解说:在当时的中国,乃至世界,条锈病被视为最难攻克的小麦病之一,原因是病菌的变异速度超过了小麦的育种速度。新的病菌产生变异,只要五年的时间,而育成一个新的抗病品种,却需要八年的时间。面对这种情形,做过五年牧草研究的李振声,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把牧草和小麦进行杂交,从而使小麦获得长久的抗病性能。
李振声:因为草的抗病能力是非常的强的,基本上不感染什么病害。特别是小麦的条锈病,当时就想如果把这个草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小麦里边去,那不是就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的抗病性。
解说:牧草和小麦在形态上差异很大,而且两者的种属关系也较远,这样的杂交方法,被称为远缘杂交。在当时,李振声的设想,就是在国际上也是超前上。而且在应用上,并没有成功的先例。这无疑增加了实验的难度。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王道文:因为首先前人做得比较少,第二,这个小麦的近缘种,它的亲缘关系有远近之分。这个牧草与小麦的亲缘关系,还是比较远的。做远缘杂交的时候,亲缘关系越远,杂交越困难。
解说:但在当时,这个大胆的设想却得到了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李振歧的支持。
李振声:他说很好,你这个想法,因为那个时候这个小麦条锈病很容易产生,这个抗原如果是来自小麦的话,病菌很容易产生适应性变异。他说你这个抗原如果是来自于草的话,可能这个小麦的病菌不容易产生适应性变异。有可能育成持久性抗病的品种。选题应该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面临着生产上条锈病,那么严重,我觉得我应该能够为这个工作做出我自己的贡献。
解说:1956年,李振声利用牧草和小麦进行杂交的实验开始了。这是一个国内从来没有开展过的,也是无法预知未来的实验。由于小麦和牧草的特性差异,第一年下来,杂交虽然有了结果,但是这个结果让人失望。
李振声:我们用的是小麦做母本,你看到的是小麦的种子,种下去以后,它长出来完全像草的样子,这原因是什么呢,草的遗传能力太强了,把很多小麦的特性都掩盖了。甚至有一些特性都吞没掉了。所以它就非常像草。
解说:不仅如此,和骡子不能生育一样,杂交出来的第一代品种,绝大多数不能再繁殖,而极少数能够繁殖的,后代形状也不稳定。
解说: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李振声进行的史无前例的远缘杂交最终能够成功吗?
解说:小麦远缘杂交是一个复杂的筛选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和观察过程。一年中,杂交只能进行一次。由于长时间看不到成果,远缘杂交的工作曾一度被看成是脱离实际,而受到了批判。
李滨:他们基本上都在地里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他们每一年经过这个夏天以后,他们身上晒的皮都脱掉了。都晒脱皮了。鼻子、脸也都脱皮了。就是胳膊都脱皮了。当时我还小,不太懂事,就老觉得他这皮翘着,老去撕他的那个皮。
解说:这是陕西省武功县杨凌公社关村大队,这片麦田就是当年李振声和他的课题组进行远缘杂交的麦田。1964年,在李振声的小麦远缘杂交实验进行到第八年的时候,一次特殊的气象现象使实验的前景突然明朗起来。
李振声:1964年遇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气候条件,就是小麦成熟前,差不多有连续四十天阴雨,连着下雨。下下停停,连着四十天阴雨。到了6月14号,天气突然暴晴。一天之内几乎所有的小麦都青干了,因为暴晴了以后,太阳光很强,温度也很高。
记者:就是叶片一下就变干了。
李振声:变干了,就是说我当时地里边有一千多份材料,基本上绝大部分都青干了。可是我们这偃麦草里面,出现了一个品系,当时叫小偃55号。这个材料没有青干,而且是叶片是金黄色的,就表明,它又抗旱,又抗高温,还有抗病毒。这是一个很综合的标志。
解说:而正是这次偶然的发现,成就了李振声以后的巨大成功。多年以后,当我们问起他人生经历中的种种偶然时,他这样回答我们。
李振声:这个科学研究工作就是,偶然中有必然。也是机遇,就是看你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这个就靠什么呢,那就靠你天天在地里边看,你才能感觉到,发现这个变化。那个时候差不多就是相当多的时间,基本上地里的材料,我可以说哪个地方有一个什么样的材料,完全不要拿记录本,完全就能够记得下来你没有天天到地里面去,这样一个实践活动,那你可能就把这个机遇丢掉了。
解说:1979年,李振声耗费23年时间的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杂交出来的品种,小偃4号、5号、6号具有其他品种所没有的持久抗病性和高产优质的特点。其中小偃6号最为突出。被陕西省作为骨干小麦品种连续种植了16年,在全国的推广种植面积达1.5亿亩,累计增产小麦80亿斤。此外,小偃6号还被选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之一。以它为基础,先后育成了53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在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150亿斤,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于在小麦育种方面的杰出贡献,2007年李振声站到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上,他被授予国家最高科技奖,此时的李振声,已经在小麦育种领域默默耕耘了51个年头。
解说:尽管已经获得最高荣誉,李振声的心中还是记挂着农民。他和曾经蹲点的宁王乡的乡亲们一直保持着联系,2007年2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国家科技奖论坛的演播室里,李振声见到了一位神秘的嘉宾。
主持人:今天我给您请来了一个客人,也是您当时的一个朋友。您能不能还认得出来他,好不好?
李振声:行。
主持人:让我们掌声有请我们的神秘嘉宾。
解说:这位嘉宾就是当年宁王乡的村民李智儿。
李振声:智儿,智儿,你真是,你怎么来了。
李智儿:祝贺你来了。
主持人:特别激动。您能认得出来他是谁吗?
李振声:智儿,李智儿,小名。
主持人:李智儿,我还以为他是您远房的侄子呢。
李振声:这是他的小名。当时因为他还年轻,我比他大。
李智儿:他四十岁的时候,我才二十五岁。
主持人:您是老大哥。来,咱们坐下聊,好吗?
李振声:你们本事真大,把智儿给请来了。
主持人:有多少年没见到了?
李智儿:这次有11年了。
李振声:对对。
李智儿:他从我家离开以后,就三十多年了,34年了。
主持人:叫得特别亲切。
李智儿:因为他下村的时候,第一次就是在我家,在我炕上住着呢。
主持人:他住在你的炕上?
李智儿:住在我炕上,我当时不在家。我到海南岛育种去了,他就在我炕上睡了几个月。现在我们平均产量的话,是1300多斤。群众有一句话,要吃面,种小偃。要吃饱饭,还要种小偃。这次你看,这就是用小偃54号给你拿来几把挂面,你亲自尝一尝。
李振声:谢谢谢谢。
解说:四十年前,李振声带领宁王乡的乡亲们,提高了粮食产量,被当地农民称为神人。四十年后,李振声用自己培育的小麦新品种,全面提高中国小麦的产量,实现了中国人自己养活自己的愿望。
张腾岳:从小到大见过不少火车站,但是头一回见到像这样的火车站。空荡荡的大厅里面,没有任何的一个行人,没有任何的一个旅客,有的是什么呢,有的都是一垛一垛的粮食,不远处,那卷扬机正在进行的就是装卸粮食。那么应该说,谁都知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粮食,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我们每一天的基本生活需求。粮食对我们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我们讲,像李振声这样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功劳真的是用不可磨灭才能够形容的。那么,李振声在完成了小偃6号之后,又开始了蓝色小麦单体系统的研究。后来呢,又带着他的同伴们共同在黄海海地区进行提高粮食产量的工作,一举打破了我国粮食产量三年徘徊不前的局面。那么,面对着各种奖励接踵而来的时候,李振声说了这样一句话,他更喜欢的,还是去田间地头去看看小麦,去跟农民朋友聊聊天。他说,能给他打分的,就是这些农民朋友。
第三篇:每个人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五彩缤纷的梦,都有自己的理想。我,也不例外。
我的理想是当一名老师。或许,你会说这个太普通了吧?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可以说是一个幸运儿。因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遇到了太多太多优秀的老师。是他们坚定了我成为一名老师的理想,是他们坚定了我成为一名老师的信心。每当看到老师辛勤地站在讲台上,给我们传授知识的时候;每当感受到老师在工作之余给我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时候;每当在学生迷茫时老师给予循循善诱的时候„„我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就更深一层。
我认为老师这个行业是个圣洁、高尚的行业。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赋予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智慧。我要成为一名不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给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与学生交朋友的、可以和学生谈心的好老师。其实,没有一个职业能够超过教师,我认为只要我尽心关注、倾心投入,我将会进一步发现在教育职业中弥漫着的那种美,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的花朵。
而我,也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奋斗!在大学这段美好的时光中,我会好好利用大学的丰富的学习资源,认真充实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作铺垫、打基础!
2、我的学习生活
我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在课堂上的学习,是有老师跟我们一起进行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给我的学习生活增添了色彩。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之外,在课外时间我的学习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在宿舍,宿舍既是休息的地方,也是读书的好场所,尤其是午休前时间。每天吃完午饭,同室舍友一个个像变戏法般翻出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有图书馆借来的,有书屋租来的,有自己花钱买的,可谓来源之广。这些书中,有教人如何维护自尊的《简·爱》,有描述项羽夺权争霸的《西楚霸王》,有展现一代女皇风采的《武则天》„„世界名著固然精彩,包罗万象的杂志也令人爱不释手,我们看属于自己的《女友》,看描写我们的《金色年华》。还看已经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少男少女》;心情不佳时去寻觅《知音》。与人交往受挫时找《做人与处世》,在《大众电影》中目睹心中偶像的风采,在《科幻世界》中创造未来。
一本好书在手,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因为有书,午休看,晚睡也看,曾无数次打手电筒躲在被窝里看,甚至不惜冒险点起蜡烛也要看,经常因此而遭到宿舍检查人员三番五次的敲门警告。读了一本好书,总是希望有人与你分享。每天晚上的“卧谈”时间我们谈得最多的也是书。我们评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学价值,论柯林斯的成名之作《白衣女人》,辩《黄埔将帅》,析《红与黑》在文学上的地位„„ 连作品中的主人公也要评头论足一番;我们谈吴三桂、评林黛玉、薜宝钗、赞武则天,骂慈禧太后,我们各抒已见,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但我们读书既不求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我们求的是知识,一种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用它来开拓我们的视野,武装我们的头脑,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3、我尊敬的人
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或几个尊敬的人,我也是。但在所有我尊敬的人当中,我要将我的母亲排在第一位。这未免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但这确实是我心中的真实想法。
我的母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也没有什么家庭资产,他所具有的就是农村妇女那种特有的品格和性格。我的父亲是家乡的一名乡村教师,我的家就住在我们夏庙小学的家属院。因此母亲出了正常的操持家务外,就在小学校里做起了一些小本生意,卖一些文具呀、小吃呀之类的东西。每天上课前和下课后总有一群孩子围在他的小店门口,有四顾张望的,也有大声吆喝的,所以母亲有时难免有些手忙脚乱。到了晚上,母亲就会拿出她盛钱的塑料罐,倒出一堆子的一角、两角、五角„„耐心地数起来。每当到了周末,她就踩着单车到十几里地外的镇上去进货。每次我给家里打电话的时候都会告诉母亲不要太劳累,她的回答总是:“你放心,我和你爸的身体都好,你在那里安心学习就是了。”
但有时母亲又表现的很自私,很小气。每当他因一元五角与小商小贩喋喋不休时、每当她议论着东家长西家短时、每当她向我和弟弟讲述着她的“做人道理”时,我总是感到很不屑(当然,我并没有表现出来)。但现在静静一想,她的斤斤计较与啰哩啰唆又是为了谁呢?
或许是命运的特意安排将我放到了这个南国孤岛,从此与家乡相隔千里,举目无亲。每当周末一个人走在大街上时,脑海里总会出现那个画面:我的母亲踩着单车行驶在马路旁,车后的箱箱袋袋里装满了杂七杂八的小吃和文具,四十多岁的她显然有些吃力;而在她的身边,是一辆辆疾驰而过的汽车„„
4、我喜爱的动物 我喜欢狗。
狗的嗅觉非常的灵敏。人们利用它的这个优点帮助人们工作。比如辑毒犬,每年海关利用辑毒犬破获的贩毒案有500起左右。狗成了破案率很高的辑毒能手。人们还用警犬帮忙巡逻追捕逃犯。
狗还是忠诚的家庭卫士。老狗托瑞就是一个忠诚的家庭护卫者。2002年夏天
第四篇:麦田之歌歌词
麦田之歌——小小的梦想
遥远山那边的小小的你 有着小小的梦想
洁白的纸张和漂亮的衣裳 童话穿越的童年和最美的愿望 我多想给你渴望的阳光 我多想把我的梦和你分享 哦 小小的你 小小的你 给你我洁白的纸张 给你我漂亮的衣裳
牵起我们的手 点燃我们的爱 让你所有的梦想和所有的愿望 都插上蝴蝶的翅膀
遥远山那边的小小的你 有着小小的梦想
洁白的纸张和漂亮的衣裳 童话穿越的童年和最美的愿望 我多想给你渴望的阳光 我多想把我的梦和你分享 哦 小小的你 小小的你 给你我洁白的纸张 给你我漂亮的衣裳
牵起我们的手 点燃我们的爱 让你所有的梦想和所有的愿望 都插上蝴蝶的翅膀
哦 小小的你 小小的你 给你我洁白的纸张 给你我漂亮的衣裳
牵起我们的手 点燃我们的爱 让你所有的梦想和所有的愿望 都插上蝴蝶的翅膀
走过一片麦田
为你搭建一个美丽的天堂
第五篇:红麦田读后感
红麦田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红麦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麦田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做《红麦田》。这本书十分好看,不信的话,我就给你讲讲吧!
《红麦田》作者:董宏猷。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武汉作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曾三次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他的作品《红麦田》用真挚的情感、纯真的美文来回忆并记述了他的童年和成长故事。
《呼唤》是《红麦田》里的一篇故事。它写到了作者发烧后,路人们说让作者的母亲去把他的魂给叫回来。他的母亲便踏破深山为儿子喊魂,希望让自己的儿子把高烧退了。表现了母亲对作者的爱。《红麦田》是本书书中唯一一个与书同名的文章。它讲到作者第一次读安徒生童话时的情景,他把他自己比喻成一个麦田的耕耘者兼守望者:有一天,他在梦中梦见一大片红麦田,他看见每一粒麦穗都是一粒粒金色的金粉,洒落在一大片红麦田,这,让他想到了那个姓“安”的叔叔,想起了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读了这本书后,知道了以前的生活是多么艰苦,知道了以前挣钱有多么辛苦,知道了以前的每一个农村小孩子是多么渴望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所以就更加要珍惜父母的钱去好还读书,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红麦田读后感2与这本书相遇是在一个明媚的下午。老师把它递给我,这本书的封面鲜艳而明亮:在金黄色的麦田上,哦,是橙红橙红的麦田上站着几只小兔子。天上的白云又软又大,像一大朵棉花糖,真想抓一大把尝一尝,想必定会充满蓝天的气息吧!
不仅封面好看,内容更为丰富!在充满童真的语言里,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画面。这本书中,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身边的人,作者董宏猷都能把人物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我感受到自己就像走进了书中,那一个个片段都生动地出现在了我的眼前。
在所有的散文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红烧肉的感觉》的文章,里面讲述了学生们在演歌剧时,舞台上有一大盘红烧肉,其中一个演员唱一句词就夹一大块红烧肉,引起了作者的不满,真的与他展开斗争,却更贴合主题,令观众大拍手掌。文章给人的感觉轻松愉快。今天,大家对红烧肉可能不稀罕,但在作者那个年代,红烧肉是许多人都吃不上的佳肴。作者用幽默的语言组织成了一篇充满童趣的散文,令人捧腹大笑之余更让人深思:以前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迎着温暖的阳光,我又一次翻开了《红麦田》,这一次的阅读体验,说不定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红麦田读后感3暑假,我看了许多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数《红麦田》。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红麦田》是一篇优美散文。作者是著名作家董宏猷。他把文章写得非常精彩、仔细而且全面。他用真挚的情感、纯真的美文,去回忆童年的成长和往事。
《红麦田》是一本写了一个家境清贫、渴望读书的小学生,长大后是怎样成为一位著名作家故事的一本书;也是一本写了一个从小就在长江边“拉纤”的小男孩,是怎样成为一个长着大胡子、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的一本书。作者董宏猷从小就爱读书。儿时的作者,最美的梦,就是当一个图书馆理员。所以,作者从八九岁开始,就每天放学后,便“长途跋涉”,到武汉古旧书店去看书。后来,作者靠暑假“拉纤”的钱买来了许多书,装起来就有几大箱。
光阴似箭,作者从一个小男孩长成了一个大人。他长大后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作者曾为了给学校每一名学生、每一名教师都买上一盏煤油灯,而跑遍了武汉三镇、所有的.大超市、小超市还有小杂货铺,然而在霓虹灯闪烁的大都市里,煤油灯早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煤油灯竟成了难以寻觅的文物。对于一名乡村男教师来说,这究竟是喜还是忧呢?城里难寻,作者便向县城挺进。他和妻子寻遍了县城,终于买到了一百盏煤油灯!
我觉得作者这种为别人付出的美好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现在,在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只顾着自己穿的好,吃得饱,睡得香。而不管身边的人穿不好,吃不饱,睡不香。我多么希望大家能够多帮助别人,关心别人。那样,天下一切不都是很美好吗?我认为《红麦田》这本书是一本与读者朋友娓娓谈心,呼唤独立自信、敢于担当精神的一本好书。这本书既是作者成长之路的大揭密,又是一曲高亢的男子汉之歌,一壶清心明志的心灵茶汤!
红麦田读后感4“故乡对于我,已是一个朦胧的梦了。”这是《红麦田》中董宏猷先生的故乡,有着雾气飘逸的竹林,缀着露珠的山茶,散发着红薯香气的晒场,以及深山中叮当作响的悠扬的牛铃声……而我的故乡,是一个不出众的海边小村庄,没有竹林,没有山茶,也没有晒场,更没有牛铃。尽管它是如此平凡,也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和物让我深深惦记着,或许永远也忘却不了。在海边的故乡,让我一辈子忘却不了的,自然是父亲的鱼。
父亲每次出海都是在天还未亮的凌晨,那时昏暗的天,就连一盏星星也看不到,把大地盖得黑泱泱的。海面上渔船点着灯光,那光一下子逃窜到天边尽头的海水下面,又一下子又沁入了船棱上黑得发潮的帆布上,当儿间又坠入了海底,怎么捞也捞不起来,等到静默时分,又晃的浮了上来,就这样在摇摇晃晃的海面上忽明忽灭。父亲每次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海打鱼的,而我们兄妹几人也就一直在海边沙滩上苦苦等待父亲的船只的安全归来。有时心中也暗想,等父亲归来时,又是什么鱼会成为我的盘中餐?其味不知鲜美否?故乡的鱼,是极其美味的,况且父亲对鱼的喜爱已经到达了极致,我们家的菜桌上必定是有鱼的一席之地的。父亲也很会煮鱼,无论是多么腥臭的鱼,只要经由父亲之手,都会成为一道美味佳肴,慢吃的人一般只剩下一些肉末能过过口福了。然而,最慢吃饭的人往往都是父亲。反倒是我们兄妹几人吃得最多。
有时候,让父亲吃鱼肉是一大难事,父亲仿佛只对那鱼骨头情有独钟。而他总是为我们轻轻拨开鱼鳞,挑上一瓣鲜美的鱼肉,送入我们的碗里。有一次,我们故意不吃鱼肉,吃完了米饭便休息了,遭得父亲一顿斥骂,说我们不爱惜粮食,可是我们只是想让父亲多吃一点而已,那是他最爱的鱼啊,这么多年来,父亲辛苦操劳,却不曾好好品味他自己亲手捕捞、亲手烹制的美味的鱼!搬离故乡已经好多年了,而父亲也早已不打鱼了。尽管现在的菜桌上仍然还会有父亲亲手烹制的鱼,尽管还是一样的美味可口,只是似乎缺少了当年的那种在海边苦苦等待父亲归航后一起吃鱼的满足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