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平等而密谋——巴贝夫密谋》读书报告
中国传统思想大作业
《为平等而密谋——巴贝夫密谋》读书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工12-1班
李文晋 2012010439
《为平等而密谋——巴贝夫密谋》(以下简称《密谋》)是“论述十八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所领导的平等派密谋机器理论学说的著作”。作者菲·邦纳罗蒂,巴贝夫的战友和捍卫者。平等派运动后,巴贝夫被当局判处死刑,作者则被流放。1828年前后,作者在日内瓦写作此作,引起巨大轰动。当时作者正在积极策划共产主义革命活动,延续着巴贝夫未竟的事业。十年后,作者病逝。此书成为关于平等派密谋的最珍贵记录,同时也是作者作为一个革命者的绝唱。
现在此书在国内任何网站、论坛上的评论、介绍均不超过千字。作者的名字在百度、搜搜、维基中文中亦不曾以单独词条出现。如果不是非常巧合,能够在石大图书馆百万余册藏书中侥幸拾得,笔者以为自己也未必会接触此书。但事情不应是这样。巴贝夫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最活跃、最坚决的革命者之一。他的思想后来成为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指导思想,他的革命团体“平等派“也被马克思誉为“第一次最有能动性的政党”。本书对平等派革命运动和平等派思想详细论述,足以作为对共产主义早期发展的溯源。而且巴贝夫的运动由于与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的某些不同,反而在社会学、文化学和思想学领域有更多的研究价值。从巴贝夫密谋的行动始末,我们看到得更多的不是在革命背后那些严密、系统而又雄辩的理论,而是革命本身;即使是思想,也是为革命而思想、为事业而思索。而这,在笔者认为,恰恰是被文字、被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掩盖的真正历史,是人民运动的动力之源。对此,以下将有详细论述。
笔者在之前读过伏契克的《绞刑架下的报告》,深感两书如出一辙。虽然作者在《密谋》一书中以几乎刻意追求的实录笔法进行分析、描述,但对革命的热情和对信仰的狂热仍然在字里行间跳跃,难以抑制。不同于《资本论》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作者的控诉重于批判、讴歌高于阐述,笔下流动的不是论据和逻辑而是一种情感——一种由内而生,真实,真诚并自认为可以代表大多数人内心的感受,自认为是以最原始、最本质、最人性的思维方式演绎的辩证法。这种以正义、以忠实、以“本应如此”自况的文笔,根本不是一般文史资料乃至社科论文的写法,而是一种更随意、更朴素的写法——诗的写法。笔者此言未免有被批荒诞之虞,但不妨请看引文如下:
“一个民族在保卫革命事业中所发挥的力量的大小,决定于法律究竟是促进平等还是反对平等,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那个被如此不公正地蔑视的劳动阶级,却表现出奇迹般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
又如:“这些无耻之徒的狼狈为奸的行径,只能激励他们所控告的人们的斗志。” 这些毫不隐藏、毫不收敛的赞美和控告在全书中俯拾即是。而笔者亦认为全书的真正张力,不在于对历史事件的有限评述,而恰恰是作者真实的情感流露。这种像《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一般的内心独白,这种像张承志《心灵史》和《匈奴的谶歌》一样的崇敬和愤怒,这种像《荆棘鸟》和《茶人三部曲》一样既可以仰天长啸,又可以跪在地上歌颂,而又同样骄傲从容毫不矛盾的精神力量——恰恰就是一个诗人的品格。用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解释,只是一种对“壮美”的感动。这种博大的、热爱的、推崇备至的情感,最终让人性中的虔诚变成不可动摇的自信,让对外的信仰内化为与灵魂统一的自尊。其实通过与同时期文学作品的横向对比即可知,这种情感与《悲惨世界》、《牛虻》和《双城记》中对革命、对人民、对人类一切美好情感无条件的热忱如出一辙。这是一种强调人性、强调自然、强调自我,用
新的信仰和精神的神性反对压迫和控制的思潮。这种与启蒙思想类似、近似于宣扬普世价值的情操,其实就是一切勇敢和团结的源泉。“诗”性不言,自成革命。
笔者一直以为宣传是一种别有用心的精神暴力。一切以灌输、重复、文字游戏以及其他种种有目的推导证明为手段,以最终影响并改变他人意识形态为目的的行为都是在下所警惕的。但“诗”是否是一种宣传呢?这就涉及到当今日益引起社会重视的“自媒体”现象。个人认为,所有向外界发布信息的个体,其实已经不能以传统“宣传”一以论之。当表达的一切内容只有个人的情感,或者仅仅作为一种表现自己与社会、与他人的文化和精神共性的必要手段,那么此时的语言和文字就不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自由的载体。而且这和“解除报禁”、“言论自由”等等口号不同,诗性更加单纯,也能在更直接地强调人的价值。
真正的革命就应该是诗性的革命,没有太精细的设计,也没有多么恢弘的蓝图,有的只是一种异口同声的呼号,一种由肉体上升到精神的愤怒,一种凡人皆可为、皆可理解的行动。真正的革命,绝对不是寡头的。
《密谋》就是一本浓缩了记忆和梦想、痛苦和崇高的性情之作。这一点和中国古典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太史公以下,历代史家皆以得述信史为人生大幸,以文字流传为家世大任。这种形而上的高尚,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高贵、价值的完成。这种诗性本能完成了儒学、道家、法门在中华大地的根植和繁荣,五千年的风骨风流各领风骚亦由此而出。
以下将着重分析这种“诗性”与《密谋》书中内容的联系,以及由此引出的一些泛谈以作为对个人观点的补充或佐证。
有一点写在前面:诗性并不等同于信仰——虽然笔者由于用语习惯、思维惯性、以及学识与阅历的匮乏,将不得不将二者进行比较以期有助于形象地表达。
一、从法国大革命看平等派和《密谋》
笔者最喜欢的法国电影一是《未婚妻的漫长等待》,二是《请你闭嘴》,两部电影都深得法式浪漫主义真传。浪漫是一种社会风气,一个人是否会有豁达的、率真的、形而上的举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浪漫是知识过剩的结果,但此处的“知识”不是个人的学识,而是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程度。法式的浪漫虽说有一定的地缘因素,但亦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典型案例来考虑。
笔者平日比较喜欢看电影,最近感觉韩国电影在风格上渐渐有些接近法国电影的趋势。如《太极旗飘扬》、《登陆之日》等(请勿哑然失笑,此处绝无影射韩国抄袭之意)。尤其是其中对人性的关切、电影立意向情感世界的倾斜等,绝非简单照搬模仿所能为。本土导演贾樟柯、台湾导演魏德圣也是如此。笔者认为,“浪漫”其实是一种愈伤现象。所有经历了沧桑巨变,或在灾难中体无完肤,或在转型中焦头烂额的社会,往往都会在稳定时期格外关注人性、寻求人文关怀。法国多灾多难的近现代史或许就催生了其浪漫得敏感的民族性格。
根据马克思·韦伯和亨廷顿的理论,威权国家的颠覆往往不是在国内矛盾最严重的时候,而恰恰是时局好转之时。或许就是在这“愈伤”的过程中,国民积聚了足够的勇气——勇气是一种保护的力量——然后历史被向着人性的解放推动,时代转动了起来。法国大革命就在这么一个历史的关头上演了。
《密谋》可以作为革命的教科书,其中详细地及记录了革命活动从准备到组织再到实施的全过程。从上册“平等派的慎重态度”到“密谋家们的被捕”,作者以革命、平等和法制为立足点,充满热情地讴歌了革命者“平等派”和“平等派之友”,即革命的巴黎人民。作者在书中写道“我并不是不知道,我所要介绍的那些政治原则和经济原则,一定会受到不少人的责难„„但对于那些坚信这些原则的正义性、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树立这些原则,最后并以自己的献血去凝固这些原则的英勇的公民们,却怀抱着某种遗憾心情来追忆他们。”这种近似于《十字军骑士》中战争洗礼的悲壮氛围,成为了作者暮年著述,为革命、为亡人
战斗不息的动力。
这是标准的法国式的革命,不同于英国出于周全和体面的妥协,也不同于美国乌合之众的自由精神。这是一种真正用鲜血、用信仰浇灌的革命,一种永远不会妥协甚至永远不会结束的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历史人物只是必要的摆设,真正歌之舞之、大放异彩的是人民——那些勇敢地斩首了路易十六,在罗伯斯庇尔时代开创了人类第一个公社,那些敢于在街头、在广场、在自己家中搭建起绞刑架和街垒,并将“同志”从一个政治词汇变成生活用语的人民!他们是人类自由、解放的先民,他们是平等和正义最虔诚的捍卫者和追求者。他们近乎血腥、疯狂的革命运动在人性的层面上有其难以掩盖的伟大和辉煌,虽说革命的产物未必会同样伟大。
在法国大革命被贴上“广场政治”、“民粹主义”等等政治标签之前,在这场革命的硝烟没有完全散尽、断壁残垣仍散发着土腥味的时候,平等派作为革命时期的遗老遗少,勇敢地站在了背叛革命、压制平等的督政府的对立面。巴贝夫赞成罗伯斯庇尔的权利宣言,作者认为他有“勇敢、谦逊和罕见的无私品德”,认为宣言体现了崇高的圣哲风范。作者还认为后来大体上坚持了革命精神、“宣布了人民有讨论法律的权利、规定了人民代表必须服从人民的指示”“几乎是被一致地通过的”的1793年宪法,是“法兰西自由的帕拉斯”。而笔者以为,与其说邦纳罗蒂所追求的是一个健康稳健的宪政体系,倒不如说他是追求一个被立法承认的革命纲领。假如有“平等派宪法”的话,她将完全不同于张君劢《宪政之道》里的一套,不为良法善法、太平之治、顾全大局,只为人民“武装起来推翻政府”的自由得到法律的保障。笔者以为,平等派追求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可以将革命进行到底、把革命变成家常便饭的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政府被架空,“人民”——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统一的政治力量的话——具有最高发言权。
“民主就是这样一种社会秩序,在这种社会秩序下,平等和美德使人民能够卓有成效地行使立法权。”作者的梦想,就是民主背后的平等,而社会秩序只是一种手段。总之,革命是为了创造进一步革命的条件,立法是为了让法律更容易为人民所改变。
如此说来,平等派当真就是一个精进不休的革命集体。左丘明如有知,当以“不去庆父,鲁难未已”论之。
二、从平等到共产主义,从革命到主义
古希腊神话中,人类的黄金时期,应该是一个革命的年代。
笔者此时想起了王小波《革命时期的爱情》。革命的年代不像英雄辈出的乱世,反倒像是光怪陆离的武侠小说,满是男人的童话。物质追求在此时让位于精神,每个人都不觉得匮乏、每个人都不自认为平凡、每个人都是有坚定信念和伟大事业的圣徒(这是热恋中的感觉)。“阳光灿烂的日子”或许真的反映了一些“革命者”的心态。笔者窃以为,如果不考虑前因后果,仅仅把“革命”当作一种人类活动,单纯地看革命亲历者的精神状态,那么,革命其实可称作是人类历史上最壮美的景观。
不要理智地看革命。我们在此处要以一种“代入感”来看历史事件,从感性乃至神性的角度欣赏那些把最美好的记忆、最宝贵的青春留给革命时代的人。无论是“文化大革命”还是“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其间的万众一心、其中盲目乃至癫狂的信念、其中蹈生死而不恤的决绝,如同新月般优美,如流星般华丽。人们不能忘记革命,不能让那些壮志未酬、慷慨高歌的梦随风逝去,因为如果是在一个“正常”的时期,有如此情怀的人完全可以被称为英雄。是革命,让平凡的世界板块运动、火山爆发。本应沉默的生命突然有了自己的声音,于是声嘶力竭、沸反盈天,显示出一种如癌细胞般强壮而有生命力的姿态——虽然当一切冷却下来,义士们还是“活了白活,死了白死”。
就是这样的革命,这样的刻骨铭心的经历,给了平等派“为大革命守节”的信念。革命
是一种伟大的信仰,但革命党派不同于宗教。他们不相信宿命,不相信世界的当下象征着一种必然,不相信事物发展有必然的趋势,不相信存在不可知的自然力量。他们用一种理想、一种愿望、一种可能来点燃希望。这种无神论的信仰、这种有时盲目但永远独立的信念,才是真正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高度自信、用行动佐证一切、不相信一切预言,只有此种胆略才能成为人类永远追求解放、独立和自由的力量之源。这种由至情至性支撑的思想体系,或许才永远不会被奴役。至于后世的革命者动辄以“社会科学”、“历史的必然”来鼓吹新的“真理”,若单纯从道德层面看,实在是二把刀子。
当然,这只是革命之道。革命应该功成身退,革命精神的破坏性太大,一旦残留到和平年代就会造成新的浩劫。
现在让我们讨论一下平等派的理论。平等派的理论富于革命性,但缺乏科学性。用乔治·勒费夫尔的话来讲,“离谱得让人瞠目”。比如平等派要求绝对平对,但只是一种分配的平等,而不是劳动的平等。但这些不是此书的主要内容。邦纳罗蒂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革命条件和革命策源的论述上,这也是我把此书当作“革命指南”的主要原因。
邦纳罗蒂认为一切背叛了当初革命的最初理想,一切欺骗人民、强奸民意、变卖人民权利的行为都是非法的。他相信大多数人民的理智,认为群策群力是最科学也最合法的组织方式。他以此反对法律中对人民意愿的忽视,反对行政和司法流程中没有人民的参与,认为这些都与平等相悖。他对绝对平等有一种发了疯的痴迷,因为绝对平等不仅是手段,也是目的;不仅是状态,也是永恒。绝对平等是理想的,因此也就是无懈可击的。而在邦纳罗蒂看来,理想的并非不可及的。他认为,“享受平等权利的人民,只需要少量的法律”,因为“消灭了私有制的国度里,已经不再有私有制的种种罪恶”;他认为一个好的行政机关取决于民族风尚,以及国民对国家和法律的尊重。他太相信人民、太相信自由。笔者认为,他的主张建立在爱的基础上,他信任他热爱的人民,对其永远保持着忠诚,不愿意做任何伤害“大多数公民”的事情,这是一种救世主的品德。然而他对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缺乏应有的洞见,这使他理论的价值或许只能局限于革命时期,革命完成后便将无力自支(万幸革命没有向着平等派的主张发展)。民众确实对平等派充满同情,书中曾多次记载巴黎工人协助革命者逃脱追捕。然而在笔者看来,民众的关切或许只是对巴贝夫等人品行的推崇,而对其政治理想并不赞同甚至不理解。
这段艰难创业、顽强斗争的经历或许与曼德拉的“光辉岁月”有几分神似。虽然起义的执行者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但其精神动力为后世才俊提供了动力和参考素材。数十年后当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平等派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开始以科学的手段演绎人民运动和革命后的社会建设;当中国革命一次又一次地举起“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纛;当人民群众怀着实现共产、实现平等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浪潮时,我们就看到了巴贝夫密谋的复活。
然而革命是一个破坏后重建的过程。巴贝夫的理论只能号召革命,却无法完成革命。辛亥革命中革命果实被窃取,也是由于对重建时期考虑不周。因此中国革命后来吸取了经验——先修正主义再修正人,最后才是揭竿而起,生怕乱枪走火伤了江山。
三、巴贝夫必须死
“自从我发现了什么是艺术,这间囚牢对我而言就真的变成了监狱。”——意大利电影《凯撒必须死》
此部分与政治无关,只是个人感受。
我不敢把巴贝夫比作苏格拉底或谭嗣同,虽然他们最终都是慷慨赴死、面无惧色,但我不知道他是否也是抱着必死之心、赴难殉道的。书中引用巴贝夫原话:“我甘心为谋反压迫者之罪承受最沉重的刑罚,因为我一再承认,在反对这些压迫者的密谋中,没有人的意图比
我更坚决。我深信,这是全体法国人民所犯的共同罪行,至少也是一切有良心的法国人、一切反对把少数人幸福建立在大众的屈辱和赤贫之上的恐怖制度的人们所犯的共同罪行„„我宣布这是我和一切密谋者一样为之尽力的罪行。”这是一个标准革命党人的最后供词,勇敢,决绝,大义凛然。但这不是殉道。任何一个强者、任何一个意志坚强、自尊自爱的人都会在最后一刻说出这样的话。但殉道者不然,如王国维、叶名琛,真正让他们热血激昂的只是自己的行动,他们以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坚守为荣,他们更注重自己行为的象征意义,以不违反个人原则、不损害自己的操守为目标。他们的有些行为在当代甚至会被冠以形式主义,如叶被英军囚禁于印度时只吃从中国带去的粮食,食尽而死。但这正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大节,是一种宁为玉碎的清白。这份对精神品质的珍重,我认为就是中国式的信仰。
在教皇的权威逐渐动摇的革命时期,类似的行为也曾出现。我的问题就是,以巴贝夫为代表的革命党,是否把革命当作了一个崇高的信仰,是否会认为自己行动本身的价值高于行动的结果,乃至行动的目的?这不是一个文字游戏,而是事关我们对其评价的。如果答案是“否”,巴贝夫的形象就徒增了一丝悲哀——因为巴贝夫必须死,平等派密谋必须失败。
大革命的光辉岁月必须结束,动荡和不安的时代必将以新的秩序、新的威慑收尾,否则只能让社会陷于自己的混乱理论中。革命像是潘多拉的宝盒,革命者为了改变不合理的一切拍案而起,最后却发现能够真正被改变的只有自己。只有参加革命,才能被革命解放;革命的力量亦仅限于此。平等派的最可取之建树,在于提出了一种可能,一种人民民主专政,从根本上改革权力体制和官僚体系的设想。虽然不太成熟,但意义深远。而平等派最成熟的理论,即关于密谋、关于革命群众的理论,对社会的正面价值却实在不敢恭维。
平等派发现了一块社会科学的新大陆——“人民运动理论”(加引号因为是笔者生造的)。这本“造反教科书”的作者开创了一种以革命推动革命,以周期的、永恒的颠覆活动实现常态的理论。巴贝夫鼓吹把一切权力交给人民,一切国家事务由大多数公民定夺,但笔者认为,这种平等式民主只能发生在革命时期。平等式民主的环境,注定将以暴力和强迫为主色调。笔者比较倾向于“自由式民主”,即以市场经济为主要调节对象,政治以一种宽松的方式逐渐推出社会生活。使政治的作用弱化,而不是强行把权力平均分配;创造更多的“边缘民”,而不是让所有人都参政议政、成为政治精英。这种社会形势在和平建设的时期,似乎更有意义。平等派的运动提醒了人民,貌似为国家创造了活力,为政治增添了自由,其实只是唤醒了每个人对权力、对政治的渴望。大革命的延续并不会产生真正有生命力的民主,否则也就不会有拿破仑这种盖世英雄用人民的鲜血书写传奇。
一切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都不会从暴力中产生。
平等派的革命给了人民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创造力。从美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讲,革命时期是最伟大而又最辉煌的。“江山不幸诗家幸”,此之谓也。但革命后的时期,往往也会成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最迷茫、最颓废的时期。美国“垮掉的一代”和中国的“世纪末悲哀”,都是革命时代遗民心态的缩影。人们往往都会留恋革命,留恋那些“苦难使人有崇高感”,用以填补那些“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什么呢?因为革命的浪漫、革命的超现实,革命颠破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养成的委曲求全、唯唯诺诺;革命让一些生活中的不和扩大化,成为不共戴天的矛盾,同时却让一些人消除了彼此间的隔阂,结成了相同的阶级立场。革命就像《牛虻》中写的,让人们放弃了一切恩恩怨怨,鼓起勇气让记忆尘埃落定。这就是革命的大美,一种皈依般的精神状态。革命后的人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囚笼之中,像《凯撒必须死》中的犯人,在享受了自由之美之后,又残酷地失去了她。
所以,革命党人永远不会停下来,革命将像癌细胞一样自我复制。所以,巴贝夫必须死。
四、静静的顿河
《密谋》中的革命党有一个生动的对比物——肖洛霍夫笔下的哥萨克。他们生性自由,但如被诅咒一般,永远无法走出自戕的噩梦。这就是自由的代价。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到底有多少阴影是我们自己留下的。也许,人类生来就是太华丽的 生物,只能留下诗一样的美丽,却永远不能让生命恰到好处。
平静永远只是一个瞬间,因此弥足珍贵。
致英雄而不朽的平等派密谋者们。
第二篇:为理想而读书
“为理想而读书”主题读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局的读书教育活动要求,结合我们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以“为理想而读书”主题的读书教育活动。
二、活动主题
本次读书教育活动以“为理想而读书”为主题。
三、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
四、活动内容
各班级学生围绕“为理想而读书”主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重点读好《 理想点亮人生》(小学版)一书,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寻找身边的真善美等实践活动。
五、活动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5月)
1、我校根据县局精神,制定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活动实施方案。
2、我校要做好教育活动用书《理想点亮人生》的准备工作。3、5月下旬开展为期20天的“为理想而读书”为主题的读书节,开展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寻找身边的真善美等实践活动。出一期黑板报,并组织班主任进行“为理想而读书”为主题的教师沙龙,探讨如何更好地为我们的孩子打造一个学习的天地,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编织梦想,扬起理想的风帆。
4、“ 理想点亮人生”宣讲和背诵。
(二)教育实施阶段(2013年5月至2013年6月)
1、月份:我校通过教育读本《理想点亮人生》(小学版)、利用黑板报、班会、晨会、信息技术课、思想品德课、综合实践活动等渠道,开展有班级特色的读书活动,进一步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引导广大小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2、月份:学校进行暑假“为理想而读书”摄影、征文、演讲比赛,并将评出的优秀征文3篇。
(三)评比表彰阶段(2013年6月10日)1、6月5 日各班总结读书活动情况,学生读书明星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班级团体优胜奖。
附:评选要求
学生征文要求:结合平时学习和生日中的亲身体验,叙述自己的理想。文章紧扣主题、生动感人、中心明确,文章篇幅为小学生600字左右。档格式如下:A4纸,正文小四号宋体,标题三号黑体,标题下写明班级、姓名。
“为理想而读书”主题读书活动方案
中 心 小 学
2013.5
“为理想而读书”主题读书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主题读书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旨在引领全体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在读书活动中学校要求在班级中,建立了图书角,要求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并且通过发出倡议的方式,畅导学生在家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并以采蜜集为载体,要求学生写出读书心得。开展全校性的读书活动,以写读书心得和征文比赛为主,进行了特色创建活动,班级中每天早上利用10分钟时间开展古诗诵读活动,20分钟读阅读丛书。开展了以红领巾广播站为平台的主题读书交流活动,使一部分学生的优秀心得体会得到了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图书室坚持做了每天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自主借阅图书,并可以随时返还借阅的图书,方便了学生的借阅活动。以班级和大队部为主开展了一系列的读书评比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古诗词背诵比赛、读书笔记评比等等,使一部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成为主题读书活动中闪亮的新星。
一、积极组织发动,宣传 “读书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师生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初步选定阅读的书籍名称和活动的场所地点及各项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做到了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便于操作。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师生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起来易行。在读书活动中,学校加强了对读书活动的检查与督促工作,做到了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周深入到教研组和班级了解读书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师生在读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从而解除了师生读书活动开展的后顾之忧。
三、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师生专业的发展和学业水平的提高,提高师生的科研能力、学习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活动,使师生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师生与学生的读书热情,推动建设学习型校园深入开展,此项活动促使广大学生以读书感受为切入点,感受读书的快乐,进一步强化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书香校园,提高学习阅读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工作中的不足与努力方向
(1)在阅读中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时,还应有意识地对一些优秀书籍进行宣传,激发学生读好书的欲望。(2)继续强化一个月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活动,并以读后感的形式向广播站投稿,评比读书积极分子。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重视读书的民族,必将是一个大有希望的民族;而一个重视读书的个人,必定是一个富有理想的人。经过积极的引导,全校师生必将以书为友,让读书活动成为经常性的学习习惯。让读好书求进步的观念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崇尚知识、追求进步的良好风尚在我们中心小学蔚然成风。
“为理想而读书”主题读书活动总结
中 心 小 学
2013.6
第三篇: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 总理教我立大志
班级;六(4)姓名;高凡指导教师;吴才琼
一个人,生活不能没有目标,没有准则,失去了目标,失去了准则,就像
轮船没有了航标,汽车没有了路标。有目标,有理想,是一切成功的开始。
那么,作为小学生,我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呢?这还得从我六岁时的故事谈起了。一天,我随手翻开桌上的一本书《童年周恩来》,第一行的大字映入我的眼帘,当时,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只好去问爸爸。爸爸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孩子,这就是周恩来的奋斗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爸爸,这是什么意思啊?”“周恩来一生刻苦读书,他不求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不贪图个人的享受,而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人命的解救。你看,周恩来多伟大啊!你要好好学习,学到更多的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啊!”尽管爸爸的话对于当时只有六岁的我来说比较深奥,但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浅显又深奥的话永远的印刻在我幼小的心田里。
一天,一天,期中考试后,面对十二个得满分的同学,老师进行了一次调
查,问我们;“你们这次考得不错,看得出你们平时学的认真,那么你们这样刻苦学习为了什么?”“为了家长”,“为了得到爸妈的奖赏”,“为了自己将来找到好工作”,“为了为老师争光”„„同学们议论开了,我站起来,不慌不忙的对大家说;“我学习不是为了奖赏,也不是为了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更加昌盛„„”“哗——”我刚激动的坐下来时,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自豪,我光荣。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我前进路上的指路灯,它将激励我走向人生的光辉
顶点。
第四篇:为梦想而读书-临
为梦想而读书
唐青
为梦想而读书,因梦想而快乐。---题记
抚过一张张泛黄的扉页,穿过一片片的浩瀚的书海。愿那一本本沉厚的书籍能引领蓄势飞翔的我们飞往那苍穹之上,去轻触梦想的美好。我愿为梦想而读书!
夏日的午后,伴着蝉鸣声,捧起一本书,与古人进行一次漫长的谈话去领略读书带给我的欢愉,梦想带给我的快乐。韩驹说“欲乐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这首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明朝的宋濂。幼年的他,家境贫寒。“无从致书以观”就常常奔波借书来抄。即使寒冬腊月,砚台里的墨结成了冰,也从不停歇。跟着老师学习,背着篓子行走于寒风呼啸的山谷之中,足肤皲裂而不知,仍然自得其乐。外界艰苦的条件挡不住古人对读书的渴望,同样也挡不住我们对梦想的向往。不停的读书,不停的深入思考和自我探索,不停地向梦想的阶梯迈进。
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民族怀揣着梦想,孜孜不倦的咀嚼着文字,一次次的被书籍所感染,被文字敲动内心。
看过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会情不自禁的对主人公保尔钢铁般的意志心生敬佩——为了他所钟爱的革命事业而付出一切。从书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铮铮铁骨的硬汉正栩栩如生的站在我的面前,他告诉我逐梦路上的丛丛荆棘终会被你顽强的意志所打败。我愿与他促膝长谈,与书为伴。为了梦想而读书,因为书让我们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振奋了我们对梦想矢志不渝的精神。
此刻,我仿佛看到了小莫言在卖力的推石磨,只为借的人家的藏书,只因为他曾发誓长大后要成为一名作家。数年的努力之后,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看到了文革时期的路要,在夜晚飘摇的月光之下读书,从不间断。我看到了等下闭目静思的华罗庚他拿到书后总是静静思考猜测书中的内容,而不是马上从头到尾的读。他们告诉我为梦想而读书,就一定能实现自己所向往的那个梦。
东汉孙敬头悬梁,战国苏秦锥刺股,晋代车胤的囊萤,近代孙康的映雪。这些古人都曾为梦想而读书,不管条件多么恶劣他们都不曾放弃心中的那份热望,一直朝着他不断的迈进。
书是花,我愿化蝶在书的花海里,伴着花香翩翩起舞。我愿沉醉在这花的芬芳中,不愿醒来。
你,我为梦想而读书,因梦想而快乐!
第五篇:你为谁而读书
你在为谁读书
我曾听过一个关于读书的有趣故事
暑假里,吉文和一群小伙伴一起到郊外玩,在他们玩的很开心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小女孩哭了起来,说是必须赶紧回家。
小女孩着急地说;天啊!我竟然忘了看时间,今天的书还没读呢; 现在是假期,怎么还有功课?小伙伴们问她。
是妈妈让我读的,如果不读玩她会揍我的。那个小女孩哭丧个脸说。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不用说小女孩,就算是一个十七八的学生也常常成为故事中的小女孩。
也许有些人听这个故事,也只是听听,但从这个故事反射出的,却是一个十分有争议性的问题----你在为谁读书? 其实大家都知道正确结果,但是做起来却步履维艰。
有些时候,我们也曾像小女孩一样,不管做什么,都会觉的学习读书是负担,像影子一样时刻伴随着自己,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老师,但是我们读书真的是为了父母的攀比欲,老师的好名声吗?
正确答案也是唯一的,虽然有时口是心非,但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正确答案。俄国著名学着赫尔岑说过:“书是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形成;书本由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自传。” 的确,世界上没有天才,非学便无以成才,读书无疑是积累知识的最好办法。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也是成大事者的必备之物。“天下才子必读书”这似乎已是一条定律。
书藉蕴涵这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正因为其中的人性之处,才使得一些书伟大,灿然有光。
我曾读过《活着》和《呼啸山庄》真是品味到了什么是“一花一世界。”使我大胆地走入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
玛德所写的《书香永恒》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好书者的心灵与表现。书,一 沁 人的幽芳:一份宁静的儒雅:一段生命中最美好的客人….言至于此,我高傲的对自己说了一句:我为自己读书!指导教师:语文教师评语
本文的亮点是由故事引发议论,层层论述,有理有据,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最后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为自己读书!更能激发读者读书的欲望。今后老师更希望你博览群书,写出更加优秀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