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4 01:13: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写写帮推荐)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

http:///new/ 2009-4-10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日趋严重,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辍学率比较高,形势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结果,既有其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在当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的多元化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与行为,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因素作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动因,对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探寻原因对预防措施进行思考和探析。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共同犯罪;不良文化;文化因素

【写作年份】2009年

【正文】

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形势多样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辍学率比较高,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使形势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其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文化因素作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动因,对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贵州省某县人民检察院2008年查办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探寻原因对预防措施进行思考和探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但呈现出结伙共同犯罪、侵财型犯罪为主等特点。以贵州省某县检察院为例,2008年1月至12月底,共受理批捕55件84人,其中青少年参与的刑事案件23件45人,分别占刑事案件受理总数和人数的42%和54%。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侵犯的对象均以财产型为主是共同的特点,20件青少年参与的案件中财产型犯罪12件占60%(有盗窃8件22人,抢劫4件11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3件4人,故意伤害2件2人,窝藏1件1人,贩毒1件1人,强迫卖淫1件1人,强奸1件1人,故意伤害2件2人。)结合办理案件情况将对青少年犯罪做如下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以结伙作案、共同实施犯罪为主要的形式,青少年由于其年龄上的特殊性,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独立实施犯罪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尚不具备,通过结成团伙,既克服了心理上的畏惧,也弥补了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在2008年受理的青少年犯罪的20件案件中结伙作案的有12件占60%,(龙明某和龙治某盗窃案;石某某、李某某盗窃案;姜文某、沈某某、韩某某、潘某某、姜邱某盗窃保险柜案;杨某某、孙某某盗

窃摩托车案;李某某、杨某某、陈某盗窃摩托车案;杨某、龙某某、杨某某盗窃案;陈某、李官谋、李相某盗窃电缆案;李某某、项某某抢劫案;赵某某、潘某某抢劫案;吴某某、潘礼某、潘慧某、田某某抢劫案;谢春某、谢某林、石某某抢劫案;龙金某、龙某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而且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各有分工。

(二)犯罪对象以财产型为主。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侵财型案件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以抢劫、盗窃等常见侵财型犯罪为主。在20件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盗窃、抢劫案共有12件,占案件的60%。实施犯罪的青少年往往是没有经济基础又没有工作,无法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社会闲散人员。他们实施犯罪多是生活所迫或是盲目攀比,禁不住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吴某某、潘礼某、潘慧某、田某某抢劫案中的几个青少年都是初中刚刚读了一段时间就辍学,单凭着自己的能力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了满足自己的吸烟、上网、喝酒等不良嗜好需要,遂铤而走险到学校附近及网吧多次实施抢劫行为。其他的盗窃案、抢劫案原因与他们相差无几。

(三)犯罪的主体多是讨厌学校生活而辍学的初中生。在青少年犯罪的44个人当中初中未毕业就辍学的有34人占77%。初中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同时也缺乏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思维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易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在没有及时矫治的情况下,这些不良行为会越来越严重,致使他们颓废堕落,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而在初中学校里接触的人比小学要多,接触的思想也多元,一旦染上不良习惯就会导致好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差学生越来越差,进而,因讨厌学校的生活而辍学。辍学后,既没有工作又无人玩耍,有不良嗜好的辍学生就会纠集在一起,为了满足某种欲望共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其自身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环境影响的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青少年自身年龄的特殊性,其心理上、生理上尚未成熟,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思维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干扰和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形成不良的嗜好。进而,在欲望的支配和利益的诱惑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环境影响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影响,尽管青少年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但是,由于自然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赋予了青少年可塑性极强的特点,因而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体制建设有待完善,短时间内,一些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消极因素还将大量存在,青少年犯罪的外部诱因十分复杂。据此,笔者重点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并对预防的对策作如下思考。

1、不良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多

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良文化得到公开及快速的传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网络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着影响。加上文化传播控制手段的滞后,具有暴力色情及各种腐朽思想成分的书刊、影音商品得以大量公开的传播。这些被大力传播的不良文化对于处于文化需求高峰期而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青少年及缺乏相应辨识力的一般成年人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教唆、示范和蛊惑作用,从而诱发各种青少年犯罪。

2、好逸恶劳、盲目攀比、追求金钱的不良文化蔓延

由于好逸恶劳而形成的不劳而获、追求金钱、盲目攀比的不良文化的存在,使青少年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好逸恶劳只是某些人的本性,根本算不上文化。但是当好逸恶劳在一定范围内的一定青少年人群中存在并被实现着的时候就符合了文化的一般定义,在广义上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由于青少年自身能力方面的缺陷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的青少年很难通过从事正当职业来养活自己。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盲目攀比、追求金钱之风的诱导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极易铤而走险,走上犯罪之路。同样的,由于好逸恶劳形成了一种文化,在这样的不良文化影响下,有着同样习性和嗜好的青少年便很容易走到一起,为了共同的欲望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来危害社会。

3、帮会文化的存在,并在某些青少年心中形成以加入帮会为荣的风气。追根溯源,帮会文化是产生于中国旧社会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社会人群的一种亚文化。起初是基于反抗暴政及提高本群体社会地位的目的而逐渐形成的,在那个时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随着帮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帮会慢慢的沦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一种犯罪载体,帮会文化也渐渐成为不良文化。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传播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青少年通过网络、影视等接触的帮会文化极易让他们模仿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影视剧里“江湖义气”和“以崇尚暴力为中心,认为解决一切事情的最佳方法是使用暴力,并认为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一种正当途径并非违法”的思想极易影响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从而诱使青少年加入某些组织,组成团伙。为了解决共同存在的现实问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以2009年1月办理的一个李某某、曾某某、杨某某、吴某某、王某多次抢劫学生、盗窃超市案为例,五名犯罪嫌疑人均是未成年人,并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均加入了一个“克星”帮组织,定期缴纳“会费”。该帮派自成立以来,为了扩大影响,帮会头目组织成员多次滋事,是当地部分青少年出现效仿的趋势并以加入该帮为荣,上述五名犯罪嫌疑人加入该帮后,为了生活和缴纳“会费”多次抢劫学生,由于都知道他们加入了“克星”帮,被抢学生怕被报复也不敢举报他们,致使犯罪嫌疑人多次得手。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习惯和参加犯罪活动的诱因也是十分复杂的。在充分认识青少年犯罪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消除青少年犯罪产生的条件,通过扎实有效的社会帮教工作,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让他们远离违法犯罪,早日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

(一)改善家庭的教育和环境

1、家长要当好启蒙老师。“育人也讲究艺术,也是一门学问”青少年年龄的特殊性使他们具有逆反心理比较重,好奇心较强,社会经验不足,应变和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一旦脱离家长的监管,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成为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或侵害他人。因此,青少年的家长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其一,要当好启蒙老师,在孩子面前要做榜样,不要把自身存在的和社会上的不良气习传染给孩子。其二,科学合理的管教孩子,“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是需要父母来引导的”,管教要讲究策略,不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通过父母精心的教育和引导会缩短孩子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间。其三,多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有不良行为动向时,适时的予以教育引导,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2、家人要注重以身作则现身教育。青少年的家人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健康的思想、高尚的品行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要言传身教,让自身良好的品行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预防和制止青少年吸烟、酗酒、泡网吧等不良行为。

3、家人要优化青少年的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的家人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多关心,多交流,多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循循善诱,动之以情的方法,因材施教地对他们予以教育和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他们进步。

(二)强化学校的教育培养责任

1、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品行影响学生。教师除了要将自身的文化素质外还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自身的品行修养和教育心理学修养的培养与提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良好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对不同的学生在教育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因材施教,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坚持“关注好生,帮助差生”的教育原则,做到好生、差生人人平等。对好学生老师要多关注他们,让他们成绩稳重有升,思想健康发展,人格逐步健全;对差生(学习成绩差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仅不能采取歧视和放任的态度,而且要给予关心、教育和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超先赶优”的信心,使他们逐步改变落后得状况。鼓励同学之间建立帮扶对象,形成一种“好生帮差生”大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通过建立“帮扶对子”,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同时,还要密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3、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校和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摒弃那种把升学率和考分作为衡量学校和学生成绩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不仅要善于挖掘好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适时的得给予夸奖,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实现“好生越来越优秀,差生变好生”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

(三)努力净化社会环境

1、建立并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体系。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的预防工作机构,司法机关、宣传部门、社会团体、城乡居(村)民委员会、学校等各相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能和性质,分工负责、紧密协作,形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2、社会各界要杜绝不良文化,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文化,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厉查处各种传播色情、凶杀、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传媒,加强对网吧、歌舞厅、个体书摊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切断不良文化的传播途径。

3、加强法制宣传,增强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帮助青少年加强文化修养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教育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加强他们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及时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对青少年的司法保护

1、加大力度打击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司法机关要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各项合法权益,要对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犯罪活动,特别是教唆、引诱和胁迫青少年犯罪传授犯罪方法、传播淫秽物品以及以青少年为犯罪对象等犯罪要依法从重处罚,严厉打击,防止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加强“青少年维权岗”建设,适时进入校园进行法制宣传。坚持走访考察制度,与学校合作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法制课教育、警示教育活动,(法制课的形式不是单纯的读法律条款而是要以小故事、小案例的形式深入浅出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降低辍学率,从根本上控制青少年犯罪主体的数量。对于已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要坚持“教育和挽救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当积极采取帮教措施,不应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感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认清犯罪的危害性并形成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给他们回归社会,重新做人机会,例如,在2008年成功办理的两起青少年维权案件。一起是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石某某(系在校学生)处于未满16周岁的临界刑事责任年龄,办案干警及时到石某某家中、户籍所在地及学校进行调查了解,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实际情况,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给公安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公安机关最终作出了撤案决定,依法保障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一起是在姜文某、沈某某、韩某某、潘某某、姜邱某盗窃保险柜案中,办案检察官在审查该案过程中发现:该案的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并未参与盗窃保险柜的案件,在又一次和其他犯罪嫌疑人租车、准备撬棍、手套等作案工具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属于盗窃犯罪的预备阶段,且处于没有确定的犯罪对象状态,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张某某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2008年“青少年维权岗“建设中的这两个成功案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3、净化校园内外及周边的治安环境。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校园内外及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综合治理着力清除对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侵害行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使校园内外及周边的环境得到净化,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打击青少年犯罪任重而道远。打击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价值观之间的对抗,是主流文化与不良文化的对抗。打击青少年犯罪,不仅要从加强打击力度上入手,还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注、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同时从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入手,因势利导,预防和打击并重,只有这样,青少年犯罪才会真正得到控制。

【作者简介】

蒋伟朋,河北蠡县人,贵州省施秉县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干警。

北大法律信息网

第二篇: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多元化所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使得青少年犯罪呈现出犯罪形势多样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等特点,这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在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辍学率比较高,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偏低使形势更加严峻,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其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文化因素作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动因,对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及其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贵州省某县人民检察院2008年查办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对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从文化因素的角度探寻原因对预防措施进行思考和探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但呈现出结伙共同犯罪、侵财型犯罪为主等特点。

以贵州省某县检察院为例,2008年1月至12月底,共受理批捕55件84人,其中青少年参与的刑事案件23件45人,分别占刑事案件受理总数和人数的42%和54%。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是侵犯的对象均以财产型为主是共同的特点,20件青少年参与的案件中财产型犯罪12件占60%(有盗窃8件22人,抢劫4件11人,掩饰隐瞒犯罪所得3件4人,故意伤害2件2人,窝藏1件1人,贩毒1件1人,强迫卖淫1件1人,强奸1件1人,故意伤害2件2人。)结合办理案件情况将对青少年犯罪做如下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以结伙作案、共同实施犯罪为主要的形式,青少年由于其年龄上的特殊性,他们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不完全成熟的阶段,独立实施犯罪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尚不具备,通过结成团伙,既克服了心理上的畏惧,也弥补了身体素质方面的不足。在2008年受理的青少年犯罪的20件案件中结伙作案的有12件占60%,(龙明某和龙治某盗窃案;石某某、李某某盗窃案;姜文某、沈某某、韩某某、潘某某、姜邱某盗窃保险柜案;杨某某、孙某某盗窃摩托车案;李某某、杨某某、陈某盗窃摩托车案;杨某、龙某某、杨某某盗窃案;陈某、李官谋、李相某盗窃电缆案;李某某、项某某抢劫案;赵某某、潘某某抢劫案;吴某某、潘礼某、潘慧某、田某某抢劫案;谢春某、谢某林、石某某抢劫案;龙金某、龙某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案)而且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各有分工。

(二)犯罪对象以财产型为主。在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侵财型案件占的比重很大,其中以抢劫、盗窃等常见侵财型犯罪为主。在20件青少年犯罪的案件中盗窃、抢劫案共有12件,占案件的60%。实施犯罪的青少年往往是没有经济基础又没有工作,无法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解决自己生活问题社会闲散人员。他们实施犯罪多是生活所迫或是盲目攀比,禁不住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吴某某、潘礼某、潘慧某、田某某抢劫案中的几个青少年都是初中刚刚读了一段时间就辍学,单凭着自己的能力又

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了满足自己的吸烟、上网、喝酒等不良嗜好需要,遂铤而走险到学校附近及网吧多次实施抢劫行为。其他的盗窃案、抢劫案原因与他们相差无几。

(三)犯罪的主体多是讨厌学校生活而辍学的初中生。在青少年犯罪的44个人当中初中未毕业就辍学的有34人占77%。初中阶段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精力充沛,爱好广泛,求知欲强,同时也缺乏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思维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易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沾染不良行为,在没有及时矫治的情况下,这些不良行为会越来越严重,致使他们颓废堕落,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而在初中学校里接触的人比小学要多,接触的思想也多元,一旦染上不良习惯就会导致好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差学生越来越差,进而,因讨厌学校的生活而辍学。辍学后,既没有工作又无人玩耍,有不良嗜好的辍学生就会纠集在一起,为了满足某种欲望共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是其自身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环境影响的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青少年自身年龄的特殊性,其心理上、生理上尚未成熟,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思维和行为往往带有片面性、盲目性和冲动性很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干扰和影响,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养成不好的习惯,形成不良的嗜好。进而,在欲望的支配和利益的诱惑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另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环境影响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影响,尽管青少年自身主观方面的原因,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但是,由于自然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赋予了青少年可塑性极强的特点,因而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外部环境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社会各方面的体制建设有待完善,短时间内,一些影响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的消极因素还将大量存在,青少年犯罪的外部诱因十分复杂。据此,笔者重点从文化因素的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并对预防的对策作如下思考。

1、不良文化的传播途径增多

我国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之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良文化得到公开及快速的传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民主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种电视媒体、报刊杂志、网络无时无刻不对人们产生着影响。加上文化传播控制手段的滞后,具有暴力色情及各种腐朽思想成分的书刊、影音商品得以大量公开的传播。这些被大力传播的不良文化对于处于文化需求高峰期而模仿

性强、可塑性大的青少年及缺乏相应辨识力的一般成年人来说,无疑具有相当的教唆、示范和蛊惑作用,从而诱发各种青少年犯罪。

2、好逸恶劳、盲目攀比、追求金钱的不良文化蔓延

由于好逸恶劳而形成的不劳而获、追求金钱、盲目攀比的不良文化的存在,使青少年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其实,好逸恶劳只是某些人的本性,根本算不上文化。但是当好逸恶劳在一定范围内的一定青少年人群中存在并被实现着的时候就符合了文化的一般定义,在广义上就形成了一种文化。由于青少年自身能力方面的缺陷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这样的青少年很难通过从事正当职业来养活自己。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盲目攀比、追求金钱之风的诱导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极易铤而走险,走上犯罪之路。同样的,由于好逸恶劳形成了一种文化,在这样的不良文化影响下,有着同样习性和嗜好的青少年便很容易走到一起,为了共同的欲望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来危害社会。

3、帮会文化的存在,并在某些青少年心中形成以加入帮会为荣的风气。追根溯源,帮会文化是产生于中国旧社会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社会人群的一种亚文化。起初是基于反抗暴政及提高本群体社会地位的目的而逐渐形成的,在那个时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随着帮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帮会慢慢的沦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一种犯罪载体,帮会文化也渐渐成为不良文化。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传播媒体无孔不入的今天,青少年通过网络、影视等接触的帮会文化极易让他们模仿并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影视剧里“江湖义气”和“以崇尚暴力为中心,认为解决一切事情的最佳方法是使用暴力,并认为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是一种正当途径并非违法”的思想极易影响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从而诱使青少年加入某些组织,组成团伙。为了解决共同存在的现实问题,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以2009年1月办理的一个李某某、曾某某、杨某某、吴某某、王某多次抢劫学生、盗窃超市案为例,五名犯罪嫌疑人均是未成年人,并初中未毕业就辍学了,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前均加入了一个“克星”帮组织,定期缴纳“会费”。该帮派自成立以来,为了扩大影响,帮会头目组织成员多次滋事,是当地部分青少年出现效仿的趋势并以加入该帮为荣,上述五名犯罪嫌疑人加入该帮后,为了生活和缴纳“会费”多次抢劫学生,由于都知道他们加入了“克星”帮,被抢学生怕被报复也不敢举报他们,致使犯罪嫌疑人多次得手。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当今社会比较普遍的现象,导致青少年形成不良习惯和参加犯罪活动的诱因也是十分复杂的。在充分认识青少年犯罪特征及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治理工作,努力消除青少年犯罪产生的条件,通过扎实有效的社会帮教工作,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根本上让他们远离违法犯罪,早日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

(一)改善家庭的教育和环境

1、家长要当好启蒙老师。“育人也讲究艺术,也是一门学问”青少年年龄的特殊性使他们具有逆反心理比较重,好奇心较强,社会经验不足,应变和自控能力较差的特点,一旦脱离家长的监管,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成为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或侵害他人。因此,青少年的家长要切实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其一,要当好启蒙老师,在孩子面前要做榜样,不要把自身存在的和社会上的不良气习传染给孩子。其二,科学合理的管教孩子,“孩子的思想和行为是需要父母来引导的”,管教要讲究策略,不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通过父母精心的教育和引导会缩短孩子形成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间。其三,多交流、沟通和孩子做朋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有不良行为动向时,适时的予以教育引导,将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2、家人要注重以身作则现身教育。青少年的家人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健康的思想、高尚的品行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要言传身教,让自身良好的品行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预防和制止青少年吸烟、酗酒、泡网吧等不良行为。

3、家人要优化青少年的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中,青少年的家人要尊重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多关心,多交流,多沟通,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循循善诱,动之以情的方法,因材施教地对他们予以教育和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促使他们进步。

(二)强化学校的教育培养责任

1、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品行影响学生。教师除了要将自身的文化素质外还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自身的品行修养和教育心理学修养的培养与提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良好的言行给学生树立榜样,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对不同的学生在教育中,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因材施教,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坚持“关注好生,帮助差生”的教育原则,做到好生、差生人人平等。对好学生老师要多关注他们,让他们成绩稳重有升,思想健康发展,人格逐步健全;对差生(学习成绩差或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学校和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不仅不能采取歧视和放任的态度,而且要给予关心、教育和帮助,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超先赶优”的信心,使他们逐步改变落后得状况。鼓励同学之间建立帮扶对象,形成一种“好生帮差生”大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通过建立“帮扶对子”,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增进友谊。同时,还要密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3、端正教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校和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切实贯彻落实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摒弃那种把升学率和考分作为衡量学校和学生成绩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不仅要善于挖掘好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要善于发现差生的闪光点,适时的得给予夸奖,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实现“好生越来越优秀,差生变好生”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目标。

(三)努力净化社会环境

1、建立并完善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体系。建立由党委、政府统一组织领导的预防工作机构,司法机关、宣传部门、社会团体、城乡居(村)民委员会、学校等各相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能和性质,分工负责、紧密协作,形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体系,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2、社会各界要杜绝不良文化,大力倡导主流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主流文化,宣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厉查处各种传播色情、凶杀、暴力等不健康信息的传媒,加强对网吧、歌舞厅、个体书摊等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切断不良文化的传播途径。

3、加强法制宣传,增强青少年自我防范意识。通过各种形式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帮助青少年加强文化修养和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教育他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加强他们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及时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对青少年的司法保护

1、加大力度打击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司法机关要依法保护青少年的各项合法权益,要对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犯罪活动,特别是教唆、引诱和胁迫青少年犯罪传授犯罪方法、传播淫秽物品以及以青少年为犯罪对象等犯罪要依法从重处罚,严厉打击,防止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发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加强“青少年维权岗”建设,适时进入校园进行法制宣传。坚持走访考察制度,与学校合作建立法制教育基地,积极开展法制课教育、警示教育活动,(法制课的形式不是单纯的读法律条款而是要以小故事、小案例的形式深入浅出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降低辍学率,从根本上控制青少年犯罪主体的数量。对于已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要坚持“教育和挽救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当积极采取帮教措施,不应对他们采取歧视态度,感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帮助他们认清犯罪的危害性并形成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给他们回归社会,重新做人机会,例如,在2008年成功办理的两起青少年维权案件。一起是盗窃案中,犯罪嫌疑人石某某(系在校学生)处于未满16周岁的临界刑事责任年龄,办案干警及时到石某某家中、户籍所在地及学校进行调查了解,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实际情况,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给公安机关发出纠正

违法通知书。公安机关最终作出了撤案决定,依法保障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一起是在姜文某、沈某某、韩某某、潘某某、姜邱某盗窃保险柜案中,办案检察官在审查该案过程中发现:该案的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并未参与盗窃保险柜的案件,在又一次和其他犯罪嫌疑人租车、准备撬棍、手套等作案工具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属于盗窃犯罪的预备阶段,且处于没有确定的犯罪对象状态,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以张某某的行为尚未构成犯罪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2008年“青少年维权岗“建设中的这两个成功案件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3、净化校园内外及周边的治安环境。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校园内外及周边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通过综合治理着力清除对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侵害行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犯罪行为以及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使校园内外及周边的环境得到净化,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将会继续存在,打击青少年犯罪任重而道远。打击青少年犯罪挽救失足青少年既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价值观之间的对抗,是主流文化与不良文化的对抗。打击青少年犯罪,不仅要从加强打击力度上入手,还应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注、司法保护等方面入手,同时从产生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入手,因势利导,预防和打击并重,只有这样,青少年犯罪才会真正得到控制。

【作者简介】

蒋伟朋,河北蠡县人,贵州省施秉县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科干警。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青少年犯罪并不是一个小问题,它将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我国拥有13亿多人口,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据统计,在全国3.67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 龄只有 15.7 岁。因此,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 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因为一起轻微的交通事故,而将一名撞伤的妇女残忍杀死。时隔不久,同样的案件就在萍乡发生了,3月16日,湘东区发生一起因为轻微的交通事故而致人死亡的案件,其中两人为20岁以下青年,3月24日凌晨,湘东又发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其中4犯罪嫌疑人为未成年人。是什么让这些处在花样年华中的青少年走上歧途?以下我就谈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和探讨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犯罪呈现多样化,以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为主。第一,根据青少年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有关数据,暴力犯罪与侵犯财产犯罪从2001年到2003年期间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41.67%。第二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 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 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

出现团伙犯罪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青少年犯罪行为受从众心里的支配较大,很多青少年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江湖侠义”、“哥们义气”,只要有人提议就附和,盲目跟从,蹈入犯罪。青少年犯罪团伙具有鲜明的特征:形成容易,形式松散,随意性强,传染性强。

(三).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 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

(四)从犯罪后果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

某市一名少年犯杀人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许多方面,集中起来说,主要是社会、家庭、学校、法制道德教育、个人:

(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不良文化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与社会财富分配正在不断变化,贫富差距逐渐扩 大,这种变化给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的社会化带来了重大影响。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指出,犯罪是社会不协调的产物,而非仅仅教育导致的结果。社会上的负面影响,会使所有正面的教育功亏一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5+2=0现象(五天学校教育后,学生在社会上受两天的影响,学校正面教育就等于零)。

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受这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享乐的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有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网络不良文化的影响。近几年来因特网的应用和普及也给不良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对判断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而言,有的经不住诱惑而误 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尤其是近年来许多不法青少年通过网 络实施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三是就业竞争的加剧使社会闲散 青少年不断增多,农村进城务工青少年缺乏管理等等,成为诱 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综观犯罪的青少年,其家庭环境大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有的父母离异而缺乏父爱或母爱;有的父母虽未离异但感情不和,经常的吵架打骂给青少年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易形成孤僻古怪的性格,极易走向人生的“极端”;有的家庭则属教育方法不当,过分的溺爱和极度的管制都属于教育方法的误区。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给农村留下了一大批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支“生力军”。

(四)学校教育不当。

许多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单纯追求升学率,只注意智的传授,忽视德育教育,缺乏法制教育、缺乏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盲目的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

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此外,一些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而自暴自弃,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这部分学生极易被坏人所勾引,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五)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现行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一是道德和法制教育滞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和法制教育明显欠缺。许多青少年犯罪后还不知道自己犯了青少年自身又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罪与非罪的界限,罪,更不知道犯的是什么罪。二是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护教育。青少年处事的盲目性和无知性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从而导致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六)青少年自身特有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心理发育不够完善,世界观人生观还处于不稳定状态,各种自制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弱,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走向歧途。这些青少年自身的特点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内在原因。

纵观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既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不能忽视外部原因,也不能忽视内部原因,要结合内因和外因开展有针对性的犯罪预防,这是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道。为此提出如下对策:

(一)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品的传播。加大惩腐力度,清除腐败现象,优化社会风气,为减少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创造条件。二是,加强文明社区、文明村建设,给青少年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者创造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从而消除或限制企图犯罪作案的条件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二)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 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 行为教育。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与预防犯罪的决

定性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第一,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德育(包括预防犯罪教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第三,大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质,推动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法制宣传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橱窗、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法制讲座、校园网等加强法制宣传,形成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

综合所述:青少年犯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才能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泰山学院毕业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犯罪特征表现为:低龄化、团伙化,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道德意识、性格秉性,情绪爱好无一不受家庭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就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增强家庭教育功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家庭因素 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之中,且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家庭是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青少年生活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就最大。随着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极易成为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漏洞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青少年犯罪是指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据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重不足20%,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还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主体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低文化程度的居多,犯罪手段也呈现成人化、凶殘化和智能化,犯罪类型主要以暴力犯罪、财产犯罪为主,犯罪组织则日趋团伙化,并且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2]”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大量进城等引起了家庭因素的变化,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状况,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状况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从而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家庭结构因素的影响

完整的家庭、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正常良好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源自于不完整的家庭或者家长长期没有尽到抚养教育义务的家庭。主要表现为两类家庭。一是破碎、重组型家庭,指家庭原有的自然结构被破坏,双亲不全或有继父母的情况。包括破碎型家庭和重组型家庭。破碎家庭中父母因死亡或父母感情破裂导致分居、离婚等,使得家庭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换,这样的家庭父母常常没法对青少年进行悉心的照顾,忽视了青少年的感受,这很容易让青少年偏离正常成长的轨道。重组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或另一方重新与其他异性组合成的新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也是不完整的,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利的,甚至危害大于破碎家庭。面对父母新的另一半,青少年与其没有感情基础,往往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心理,为了逃避这种感觉,青少年很容易离家出走,这时青少年内心脆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影响,做起违反犯罪的事。二是松散、隔代抚养型家庭,指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或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子女长期寄养在他人家庭的情况。这样的家庭结构,不但会使得父母与青少年疏远、成员间沟通缺乏,从而淡化了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而且这样的家庭结构还减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父母长期不在青少年的身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悉心对待,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父母因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子女身边还可能将青少年托付给老人抚养,这就产生了隔代抚养。老人一般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身体体力上

和精力也有限,无法很好地抚养教育青少年。另外,大部分的老人都比较宠爱小孩子,小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会让青少年形成娇生惯养的个性,青少年得不到严加管教,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而犯罪。

(二)家庭成员及经济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人格缺陷。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父母,特别容易以不当的教养手段来教养子女,这样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就会身受父母的不当教养。青少年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透过观察与模仿,可以学得他人的某种行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将来乃至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恶习,如懒散、麻将成瘾,口吐脏话动輒打人,爱占便宜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孩子,家长自身的人格缺陷正一点点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并未能带来相应的道德观念的进步,倒使许多人越来越感到我们的身边常常像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陷阱。一些家长也常常有意无意地用“老实人吃亏”的人生哲理去影响孩子,常常听闻一些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若有同学打你,你也打他,谁怕谁”。殊不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烙下怎样的阴影。

【3】其次,父母本身智力与身体的缺陷。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

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过早的流入社会,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再次,家庭的经济因素。经济原因虽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必然因素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条。经济收入低的家庭,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为了满足在家里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他们往往会铤而走险。家庭经济状况的不佳,青少年居住的环境和周围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文明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都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富裕的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富裕家庭过分重视物质生活,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子女爱,把家庭的抚育功能极端化,淡化了教育功能。忽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间接地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父母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长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出现越轨行为。

首先,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若超出了这个度就可能物及必反。人们多有这样的体会:当外界的压力增大到自己感到行为的自由受到威胁时,心理就会产生焦虑无助,长期下去,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灵畸形、变态,导致犯罪。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也给青少年犯罪设下隐患。家庭暴力更是首害。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它们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若不能及时排解就很可能导致青少年易冲动性犯罪。父母把自己的过高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和需要;一味发号施令,好为人师,不容分辩,甚至咄咄逼人,这些态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日久天长,“压迫越深,反抗越大”,轻者以顽固、找岔、顶牛等方式来发泄“仇恨”,重者出现人格发展不健全,形成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在学校里的“害群之马”其实是不良家庭的“受害者”。

其次,过度溺爱,放纵孩子

现存的家庭抚育机制,以及与其相关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姻状况等因素,导致独生子女这一代是在物质条件十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得到了以往其它时代同龄人很难享有的关怀和照顾。家长视子女为“太

上皇”,“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物质、精神、生活上几乎是有求必应,给子女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质,渐渐地,他们失去了对自己、对周围人的责任感,这种在“爱”中泡大的孩子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缺乏与人和睦共处的能力。这样的青少年往往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会变现为手足无措,在外界一定的刺激下和外界的不良因素诱导下,极易导致其违法犯罪。

再次,教育孩子简单粗暴

这里主要指专制型教养方式,也就是父母用粗暴的训斥、打骂、体罚等手段对子女进行简单粗暴管理和教育。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的不良行为或过错,只会采取简单的打骂、体罚来教育子女。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希望通过罚跪、打骂等手段使子女上进。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子女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性格偏激,甚至离家出走,最终走上邪路。还可能造成青少年对粗暴手段的模仿学习,在其心理压抑、寻求平衡时,一旦遇到类似情境,很可能也以暴力手段报复社会,导致违法犯罪。

三、从家庭角度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4]

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快乐,才能积极向上。父母应当为孩子确立行为准则,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父母应戒绝“不打不成器”的管教方式。应该以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教导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对于学业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缺陷的子女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不应歧视,更不应体罚和虐待,如此才能培养出理性、进取、富有同情心的一代。

(二)要学会爱孩子

爱孩子似乎是最简单的事情,是人类乃至其他生物的本能,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怎样去爱。苏国红在《飘飘的红云》中的一段话,值得父母深思。“任孩子肆意玩水游泳的父母,孩子游水而死,会痛不欲生地后悔自己过于放纵;从不让孩子近水,孩子因不会游泳,而掉进沟里淹死的父母,会悲痛欲绝地自责自己的不该;为了躲避父母的眼睛,而逃到远处学游泳,再也没有回来的孩子,也会让父母内疚一辈子„„也有很多父母亲自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游泳,待教会了之后,晓之利弊,然后看着孩子自由而快乐地畅游„„”对于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与其心交心,真诚沟通。即便是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也不能一味歧视和压服。亲情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手投足的关爱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人性沿着健康方向发展;尊重理解认可孩子,同时让他学会关心人、尊重人,让孩子有机会表现好。

(三)合理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决不什么坏事,它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且孩子的抱负水平与父母的期望高低直接相关。但父母的期望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合理性。父母的期望和鼓励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所提出的目标是孩子通过努力做得到的,而不应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空想。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这种期望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二是让孩子坚信父母期望的合理性。父母要通过某种形式,把自己的期望注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去,使这不知不觉地变成孩子自己的愿望。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家长基于功利的目的和攀比的心态,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标准和过高的期望值,把自己所谓的“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特点。这导致孩子要么以回避的形式自杀要么以暴力的形式反抗父母甚至反抗社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质

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犯罪的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用法

律武器保护自己导致许多花样年华的少年坠入犯罪的深渊。作为家长应配合学校加强法制教育,从小灌输遵纪守法的思想,懂法才能守法,用法律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要和孩子共同讨论,辩明是非,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能用自己的方行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习气的腐蚀。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应注意的事项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且这一时期盲目、冲动,逆反心理突出。青少年作为是独特的个体,是积极的权利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强烈需求:渴望被父母理解与关怀,渴望被社会认可。相信他们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家庭的教育主要是引导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教育,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们的一切奇思妙想。多关心,多鼓励,使他们自信、安全感、控制、关心、自主、刺激等需求得到及时而又合理的满足,那么家长就不会头痛,青少年就不会用极端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小民.《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法制网.[2]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北京第1版

[3]黄恺、唐艳丽.《论家庭因素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4] 陈光学:《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中国法院网》2003年7月2日。

第五篇: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范文]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和预防对策

内容提要:今年来,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工作,采取切实措施,开展工作。但是,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作为世界三大公害之一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司法部门和家庭、学校的一个难题,也是制约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法制教育,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青少年犯罪已经严重困扰着社会文明和进步,妨碍着家庭和社会德稳定。目前,我国的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低龄、团伙、暴力、智能化的趋势,日益加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已刻不容缓。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我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成因是多方面的。预防青少年犯罪要从青少年犯罪特点着手,进而理清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否则我们的研究只是纸上谈兵。

当前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的特点:

(一)、犯罪年龄低龄化。有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初次犯罪的年龄已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18-25周岁,逐步向14-16周岁年龄段发展。一些青少年刚满14周岁就犯罪入狱,甚至有的实施犯罪行为时尚未年满14周岁。

(二)、犯罪形式团伙化。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受生理、心理、智力、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单靠个人往往难以完成复杂的犯罪过程。但是青少年作案时相互依附,借势壮胆,结成团伙进行作案并带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这些人往往靠所谓的哥们义气和江湖义气,相互纠集,一拍即合,一哄而起,共同作案,形成一个较固定的团伙组织。

(三)犯罪类型多样化。一是侵财类罪虽仍占大多数,但是以暴力相威胁手段,实施侵财的抢劫、敲诈勒索等犯罪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二是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贩毒、寻衅滋事等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犯罪逐年上升。

(四)犯罪主体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校学生和外来人口中的青少年犯罪增多犯罪率上升。我们常常可以从各种媒体获悉一些在校生杀人、强奸、贩毒等令人触目惊心的恶性案件。如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和2010年3月河南郑州警校的强奸杀人案。

(五)犯罪方式智能化。目前,青少年犯罪已经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且出现部分采用现代化的一些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犯罪的案件。当前计算机领域违法犯罪的主体以受过现代教育的青少年占绝大多数。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原因。

贪图享乐、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产生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复杂原因,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地辍学步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职业,无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群体。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家庭功能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为标志,开始进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相应,家庭的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并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方面逐步失调。

1、过分溺爱、放纵型家庭:由于当前的青少年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父母在物质生活上不断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袒护孩子,给孩子造成娇生惯养,唯我独尊的思想,这些青少年任性、骄傲,以自我为中心,利已思想严重,一旦生活发生波折,就会显得非常脆弱、焦躁,或自暴自弃,或采取极端的手段,对抗社会。

2、“严管”型家庭:有的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劣迹,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惩罚,甚至赶出家门。这样的教育,往往造成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使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为敌,也形成冷漠缺失人格。

3、父母行为不良型家庭:有的父母失业待岗在家,整天不思进取,沉醉在麻将桌上,对子女的学业不闻不问。还有的父母有赌博、酗酒、盗窃、卖淫嫖娼等不良恶习,给子女以错误的引导作用,并刺激他们模仿,在其心灵中孕育了违法犯罪的种子。

4、贪欲型家庭:这种家庭,一切以金钱为中心,什么都围绕着金钱转,使孩子耳濡目染,为获取金钱不择手段,铤而走险。

5、结构缺损型家庭:当离婚、死亡或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时,家庭的完整性便遭到破坏,这种家庭给子女心理造成的伤害使相当多的孩子因此产生人格和情感障碍,悲观失望、痛恨父母、嫉妒他人、不满现实,形成一种不合群的孤僻个性,或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一切。

(三)学校原因。

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薄弱,一些学校视教学质量、升学率为“生命线”,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抓教学质量,忽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不惜一切代价重点培养,对一些在校表现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弃之不顾,甚至将他们推向社会,造成一些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使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甚至是破罐破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社会原因。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快男歌女及追星使大多数青少年梦想一夜成名,放弃艰苦奋斗,脚踏实际。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是他们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暴力游戏使他们变得冷漠、残忍,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心理原因。

青少年所处的年龄段以及自身的心理状态与犯罪的形成密切相关。在这一年龄阶段,青少年个人意识增强,自我约束力差,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却往往较为盲目,加之大多数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极为淡薄和贫乏,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

(六)就学和就业原因。

初中毕业升学率和社会就业率偏低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学业成绩差,一些老师给予的不是关心,而是批评、挖苦,这种潜在的环境使他们成为学生群体中孤独的竞技者。精神上德挫折,经济上的拮据及流入社会后能够受到的法制、道德教育十分有限,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的内心彷徨失措,形成异常的心理、人格障碍及性格扭曲,铺就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策略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家庭、社会、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进一步提高对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的认识。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全党全社会都要十分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对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防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各级党政部门和各级领导都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必须重视家庭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的成长。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示范和榜样的力量时无穷的。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曾强亲和力,潜移默化地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自古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三)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和法制观念的教育。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主体往往缺乏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法制观念。首先,学校要对法制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一些“问题少年”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帮教。要将法制教育贯穿在整个学校教学的全过程,教育主管部门要规定每一所学校每周开设法制教育课,可以采取聘请校外辅导员讲课、开设法制讲座、组织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组织印制一些常见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怎样才能预防违法犯罪”等常识的小册子分发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再次,要建立学校与家长和社会各有关部门的联系制度,构建法制教育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立体教育模式。

(四)积极开展以教育感化为主的帮教措施。

司法、教育和共青团、妇联及各级政府部门都要依靠基层组织,发动群众对本辖区内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劣迹青少年进行全面摸排,加强监管控制,公安派出所、村(居)民委员会和学校等单位成员组成帮教小组对摸排出的重点人员、重点对象进行帮教,积极地向被帮教人员开展法制教育,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他们心灵复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五)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要求,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廉政建设,端正社会风气,使社会环境得到净化,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

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公安、司法、海关、文化等部门要联手行动,坚决查禁制造和传播负面文化制品的行为,清理整顿文化市场,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堵塞可能对青少年产生毒害的文化传播渠道。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经常性地对网吧、发廊、歌舞厅、迪厅、酒吧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突击检查,严厉打击其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扩大青少年的升学渠道和就业机会。

现在,每年大量因无法继续升学流入社会的初中毕业生。要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从扩大学校的升学率着手,努力普及高中教育,增加青少年的就学机会,不断提高青少年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比例

总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社会预防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以及国家的未来,它不仅符合青少年本身的利益,而且也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现象的发生,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健康快捷发展。

下载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及预防对策(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外来人口 青少年 犯罪 预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到各个城市,外来务工队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特殊......

    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精选合集)

    【关键词】外来人口 青少年 犯罪 预防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聚集到各个城市,外来务工队伍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特殊......

    预防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学院:体育学院班级:10级体教2班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青少年犯罪特点成因现状及案例分析和预防对策 ...........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马 百 全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

    健康成长 做合格公民 《预防青少年犯罪》观后感 抚州市乐安县戴坊中心小学六(5)班 学生姓名: 詹鑫凤指导老师:黄美琴 《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部法律宣传教育片,5个典型的青少年......

    预防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山东省泰安市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按照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保障民生为基础,以加强教育为根......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模版)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各位同学、老师们: 今天很高兴与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讨一下不良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我们又如何来预防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报告说,1970?1997年间,美国因暴力犯罪而被捕的年轻犯人增长了85%。1970年,每10万人中有141个青少年因暴力罪而被警方逮捕;而到了1997年,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