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化教育---《十月围城》
《十月围城》---电化教育
150年前,中国人开始承受被欺侮的耻辱和痛苦,那时他们刚刚睁开眼睛看世界,还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主义。
98年前,大清亡了,共和的道路有了起点。乡间都是带“柿油党”徽章的假洋鬼子,好拳脚的红眼睛阿义会给牢里姓夏的年轻人一顿拳脚。大多数人仍不知道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主义。
60年前,最有抱负和憧憬的一代人,用他们的理想和血肉之躯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主义,人们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向着伟大领袖食指的朝向前进。
43年前,革命和主义被植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孔,甚至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话语,是标签,帽子,斗争,忠心,旗帜,路线,是生儿育女,吃喝拉撒。言必称革命和主义的人们,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吗,还记得当年的梦想吗。10年前。满腔热忱的年轻人们,是否仍在思考着,什么是革命,什么是主义。对抗满清政府,保护中山先生,当然是轰轰烈烈的革命。但是每个人的初衷都很简单,为孩子,为回乡,为报仇,为侠义,为解脱,他们不是由一句口号召集的。所谓革命的大理想,不过是一个个小理想,小愿望,小憧憬集合起来的,不过是依靠一群执着又不惜命的人们来完成它。
中山先生说:革命就是让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
《十月围城》这部片子,以夸张的手法将历史重现:1905年10月15日,孙中山先生抵达香港召开秘密会议,清政府组织杀手前去刺杀,一群来自四方的义士保护孙先生,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与反劫杀”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终,孙先生离境,身后的街道已染满了保镖和杀手们的鲜血。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山率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该片把看似主角的孙中山虚化,用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主体群像,讲述他们如何卷入其中,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国奋死不顾、引颈就戮的英雄人物,他们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没有单方面地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清廷杀手,却都具备的热血,各怀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直至死亡。大时代动荡如此,谁又能逍遥活在人世?整个故事十分惨烈,结局更是悲剧。而且电影的视角无非都是集中在革命的领导人身上,少数伟人的英明决策叱咤风云,带领着人民群众赢得了胜利,即使是运动失败,那些伟人们最后也是为人民而死铁骨铮铮。但是在《十月围城》这部片子中,孙中山被罕见的屏蔽了如此之久,几乎是到了最后一刻我才见到了他的尊荣,《十月革命》的焦点是属于底层的平民,不是伟人们的英明神武,底层民众的选择和代价才是电影所关注的。
正因为如此,革命不再被简单化,革命的更多细节得以披露,看到了如此之多的生与死,我们难道不动容吗?生命的价值与革命是天平的两端,《十月围城》就是这部衡量的天平。
电影的最后,孙中山道出:“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十月围城》已经让我们见证了一出革命的悲剧,这出悲剧不仅包括社会每个个体肉体上的毁灭,而且也包括他们精神世界的灭亡,革命的最大合理性仅仅在于它用教条宣扬着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合理的世界,而当血淋淋的过程摆在我们的面前,当革命的热月过后,是无秩序的混乱而不是无秩序的美好时,我们难道不应该质疑“文明之痛苦”的必要性吗?我们的社会为了激进运动已经牺牲太多太多,如果鲜血还不足以唤醒我们,那么嗜血的群众和鲁迅笔下麻木的国民又有什么区别呢?
纵观20世纪的前五十年,那是革命与战争的五十年,无论是对于世界,抑或是对于中国。辛亥革命便是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的开始。一直以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总得到强烈的认可,无论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官方意识形态,抑或是社会上的普遍观点,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革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也为革命最后的功败垂成而扼腕叹息,叹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恨袁世凯盗窃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在我们眼里,辛亥革命一直被视为一个点而不是一个过程,每一次运动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很庞大的。
我想每个人都有各自艰难的生活,在这个纷扰乱世里蜷缩于各自的角落,但是当他们怀有同样的信仰的时候,灰白世界里缓慢的时光,也能定格在血色灿烂的刹那美丽里。这便是《十月围城》的故事,一个以血色为结局的悲伤故事,也是一个以血色为美丽的英雄故事。看完这部影片,我们应该有所说获。
第二篇:十月围城观后感(模版)
十月围城观后感
林学院地理信息一班朱媛
学号:20112825 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未曾经历过我国那个风雨飘摇的属于近代的历史。对于其沉重性或许未曾有深入感受。近代史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次课程实践。观看了电影《十月围城》。看了之后,感触颇多。也让我对于我国的近代所经历的那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清末民初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捐躯赴国难的能人志士不可枚举。革命难免要历经苦痛,流血牺牲更是不可避免。在清政府的末年,由于封建集团的日益腐朽,加之外国帝国主义的铁蹄长驱直入,导致人民饱受战乱,苛捐杂税也不断加重,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这时候,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广大仁人志士团结起来,兴建各种革命团体,在中国广大的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但当时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勾结外国侵略势力对他们进行镇压,这使得孙中山不得不想办法把中国众多的革命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日益腐朽的政府。于是,孙中山与全国的爱国同盟相约在香港举行会议,以来明确方针,二来统一战线。《十月围城》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在孙中山前赴香港的这几天里,香港光大的革命者组织起来,与清廷派下的暗杀队伍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保证了联合会议的正常进行和孙中山的安全,这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条件。
《十月围城》中的人们身处历史转折点,没有人能置身事外,如同饰演重光少爷的王柏杰戏中所说:全中国都被(革命)卷了进去,难道我还能避开吗?!但为了保护素未谋面、与自己整个命运都没有关系的孙中山先生,再说是历史需求,戏中的普通人也是感觉不到的,他们能感觉得到的,是自己亲人的爱与痛,是为了至亲的选择,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以最普通的血肉之躯去完成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步步维艰的任务。赌徒、乞丐、车夫、小贩、孤女,三教九流各层阶级都有。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目的不同,但却在同一条道路上先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心中,并没有强烈的革命思想,或许只是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是一碗米饭、一个铜板,便慷慷慨慨地把自己的性命交了出去!这一份慷慨,让我想起了刺客列传里的故事——专诸、聂政、荆轲图的什么?不就为了报那份知遇之恩。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死士的舍命保护,也许辛亥革命就要夭折。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在革命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那么无私,那么忘我,为了一个目的——保护孙先生,而拼上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十月围城》之感触,收获颇多,受益颇多。“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的确,革命是轰轰烈烈的,战争是十分惨烈的,我现在每一天的安宁都是无数人用鲜血换来的。除了敬佩,有时我们也应该做一些当做之事,才不枉哪些流血牺牲的先人。
第三篇: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之观后感
清朝末年,朝廷腐庸,外强入侵,民心散乱,一代伟人孙中山带领一批仁人志士,誓以鲜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该片用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刻画了一群为走向共和蹈死不顾,引领中华民族向民主共和迈进的英雄革命积极分子。
1906年,革命领袖孙中山冒险赶赴香港,本着探望母亲之机,实则与革命代表见面,意在规划中华民国的美好蓝图。为保护孙中山的安全,民间高手与朝廷鹰犬,港英政府之间展示了一场殊死较量。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百姓,在良知与正义的呼唤下,放弃了家庭、爱情、事业、友情,义无反顾走向保护孙中山的血腥十里长街。那一幕幕血腥般镜头,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的真实写照。感动于他们的壮举,感动于他们的那份信念。他们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仰和铭记。
该片以保护孙中山的生命安全为主要线索,用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作为主题群像,讲述他们如何卷入其中,又如何为孙中山、为中国的未来事业浴血拼搏、视死如归的感人场景。这部影片虽然人物众多,但在该片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勾勒了一个个侠骨柔情的英雄形象。“小贩”王复明,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打女”方红,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乞丐”刘郁白,因为恋上父亲的女人而堕落于街头,为了救赎也为了解脱而加入此次行动;“少爷”李重光,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车夫”阿四天性纯朴、忠诚;“革命党”陈少白,坚定不移的革命党积极分子;“商人”李玉堂,守旧但爱国,‘别忘了我们是中国人’,言犹在耳;“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但心本向善;“刺客”阎孝国的愚忠、顽固和病态,入木三分。
本片不仅在人物塑造方面大有成就,在情节方面更是独具一格,那一个个细微的情节足以让你落泪。一介赌徒沈重阳,为了让自己的女儿知道他是她的父亲,绝然答应其妈妈保护她的继父李玉堂。是他女儿离开时留下的布娃娃支撑着他,他甚至用自己微弱的身躯阻止阎孝国前行的奔马,而救了李玉堂一命,直到最后找到李玉堂而留下最后的遗言“把这个(布娃娃)交给念慈”。“卑贱”车夫阿四,他拼命地抱住坏人的腿,任由他们奸狠踩踏,却誓死不让他追赶重光(孙中山),那时他想的是“明天后,我娶你”的阿纯。没有明天了,阿四!你没有明天了,明天过后,只有一个崭新的中华民国!看到此画面,真是叫人深感万分。
还有臭豆腐——王复明,临死前大喊: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是的,我们记住了,历史也将铭记你!一介书生李重光少爷,他还是死了,当其父亲李玉堂抱着已逝的17岁的年轻儿子时,他多么希望死的不是他的儿子,这是作为父母的私心,可是重光太年轻了,才只有17岁。
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很多,它们即便细微,但它们饱含感动。
他们,虽然身份卑贱,但却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他们,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他们的心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中华民国。为了中华民国,为了明天,他们在同一天献出热血……
在此,我谨以最真诚的态度向你们致敬!谢谢你们,为中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谢谢你们,让我们拥有如此美好的今天!历史的进步必然有人流血牺牲,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了解历史、谨记历史,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第四篇:影评十月围城
影评:《十月围城》
——小人物之革命
这是一场小人物造就的革命,这是一部小人物造就的影片。影片《十月围城》讲述了在清朝末年,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国父孙中生率领一批仁人志士革命救国的背景下,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中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主角不是孙中山,而是一群来自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龙其是处于底层的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身世不同,经历不同,思想不同,目的不同,却在同一条名为革命的道路上先后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这些混迹街头的小人物懂什么是“革命”吗?不懂,他们的思想很简单,也没有什么救国救民的大志向,但在这条革命的道路上,他们还是慷慷慨慨地把性命交了出来。这份慷慨就义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阿四,一个从小就被富商李玉堂收养的孤儿,少年时便成了李玉堂的专属车夫。他天性纯朴善良,对老板极为忠诚。阿四的天空很小,只有老爷和少爷。他生活理念也很简单:快乐最重要,而老爷和少爷的快乐比自己的快乐更重要。直到照相馆小妹阿纯的出现,阿四的生活才有了新的期待。他渴望爱情,渴望与阿纯在一起。但当老板李玉堂成为革命的组织者时,阿四为了“让老爷和快乐”,主动请缨参与行动,成为孙中山的保镖之一。其实阿四一点武功都不会,更不知什么是革命,他只知道,要保护老爷和少爷的安全。革命前夕,老爷帮阿四向阿纯家提了亲,兴奋不已的阿四还天真地想象着“过了那一天”,就可以与阿纯结为夫妻,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他永远也等不到那一天了。还记得他牺牲时的场景,为了不让敌人阎孝国伤害少爷,奄奄一息的他死死地拽住阎孝国不放,直至咽下最后一口气。是革命的热情让他作出这样的牺牲吗?我觉得更多的是感恩之情吧。阿四,一个车夫,离“革命”是那么的遥远,但他的纯真赤诚却是影片中最动人的一笔。
“小贩”王复明。他是一个巨人,高高的个子,强壮的身板,不禁让人有些害怕。他在离开少林寺之后,成为街头卖豆腐的小贩。他外表粗糙,但内心细腻、单纯、嫉恶如仇。受李玉堂的正义启发,他接受了李玉堂“帮我保护一个人”的请求。从此,他就如同所有拥有深厚正义感和爱国之心的普通人一样,加入了这场前途未卜,生死不明的危险行动。是嫉恶如仇的侠义让他奋不顾身地前行,在被众多刺客的围攻下冲出重围,在推倒木柱截断刺客的去路时向阿四高喊道:“我叫王复明!王复明!走啊!”而后将自己和敌人埋藏在这片土地上。何为死士,何为侠者,王复明当之无愧。
“打女”方红,一个身手矫健敏捷,性格倔强,但内心向往平静安逸生活的小女子。因为见证过革命的惨烈,所以当她看到父亲一口答应保护孙中山的工作时非常不悦,因为父亲突然被害,她举目无亲,所以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明知路途险恶,明知这一去就不能再回头,她仍毅然前行。为了什么?她的目的很明确:不为革命,只为报仇!在最后的激战中,方红终于寻找到了杀父仇人。在危急时刻,方红选择了与暗杀者同归于尽。“爹,请恕女儿不孝” 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句话。
这3个人物在影片中出现时间都不长,可以称之为小人物中的小人物。但他们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每个人的经历都有让你感动的理由,都能让你感受到小人物的革命力量。
影片中还有痛苦痴情的刘郁白,深沉父亲沈重阳,誓死革命的陈少白,大义广博的李玉堂,稚嫩天真的李重光等。影片中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开始,却有着为革命牺牲的共同终点。不要忘了,他们只是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一群手无寸铁的小人物,一群甚至连革命是什么都不清楚的小人物。他们为革命献身的那份执着与信念,那份乱世中爱国情怀,感人至深,值得敬仰。
第五篇: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间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努力,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何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拼命的保护,牺牲了性命换来了起义的成功,换来了革命的成功。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本可以不参与其中,可他为了朋友,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犯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存活了,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令他痛苦吧。不仅他一个,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个好赌成性的废人,可以为了女儿毅然决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地好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或许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这样做可以换来女儿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其实,想想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使后代可以不用受到战争的痛苦,使后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义束缚,使后代可以不用受列强侵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为了后代,为了明天的中国而奋斗而牺牲!
不仅如此,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李宇春饰演的戏班遗孤,还有那个大个子,都为了拖延时间,最终被害,阿四可能根本不知道救孙中山先生的意义有多重大,可他为了报答老板的恩,救少爷的命,他奄奄一息时仍不放手,直到被胡军饰演的清朝走狗扭断脖子,他第二天就可以和心爱的照相馆馆主的女儿结婚了,可他去等不到那天了。而周韵饰演的馆主的女儿,恰似阴霾天空中的一丝阳光,她甜甜地微笑象征了希望,她是识字有文化的,可能她已经了解了行动的危险性,可她并没有为了一己私欲而阻止阿四,而是对他微微一笑,给他鼓励。曾志伟饰演的警司也在暗中帮助他们。队伍也由一开始的庞大逐渐缩小,很多人都被害。(心得体会 www.xiexiebang.com)但陈少白说了一句:“革命就是需要牺牲的。”看着一个个的伙伴倒地,没人心中好受得,但为了完成使命,幸存的人们必须咬紧牙关的抵抗下去。革命的过程是残酷的,欲求文明的过程是痛苦的,这影片的深刻意义不在于打斗有多精彩,演员有多大牌,其本意是为了向那些默默无名为了革命奉献的革命者致敬,也让我们这种生于和平年代的人了解当时的历史,了解先辈们的努力和牺牲,也了解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正是有着这些人的无私的努力和牺牲才换来了中国的未来,他们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是一大壮举,我们不管之后的袁世凯窃国,不管革命没有反帝的不彻底,起码他们现在的努力是个好的开头,暂时挽救了中国,他们的努力和牺牲是没有白费的,想想若我处于当时动荡局势,会不会挺身救国呢,会不会有他们的勇气呢,他们可能只是个平凡的小人物,摊贩,戏子甚至是更卑微的工作,可他们的灵魂是伟大的,他们的卑微和伟大相同!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给了我们感动和敬佩,感动之余开始思考现在的生活是否太过安逸,不用为生存奋斗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片子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时也同时留给了我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那人生的真谛或许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们也应思考如何去守护前人拼死创造的这个和谐社会!
十月围城观后感
昨晚百度了一部电影看《十月围城》。
影片讲述的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戏班主等在香港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影片的人物不多,对白也不是很多,但影片借助了各个阶层的人物代表,用了大量的饱含深情的镜头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风貌:政府孱弱,外强入侵,民不聊生。一些爱国人士不顾个人安危以自己强大的人格魅力,唤醒了民众沉睡的意识——商人、学生、脚夫、苦力、赌徒甚至乞丐,这些人参与营救中山先生的目的多种多样——为了老板、为了哥们儿、为了爱情、为了救赎,甚至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么做事为了谁。这些小人物各自怀着夫妻情、父子情、兄弟情和儿女情加入到这次保护救援行动中,当尘埃落定之后,那些安静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所有人仰望和铭记。
平时这样题材电影很少看,尤其是和抗日有关的,不是不爱国,主要是看过之后会很生气,是真生气,会连饭都吃不下,憎恨外强的侵略,痛恨政府的无能,可怜那些被涂炭欺辱的生灵。
这部电影每个小人物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商贩老板李玉堂,一个守旧但爱国的商人,最初只是出钱不出力,反对独子参与革命,最后危难关头强烈的民族使命感,使他义不容辞的参与这场生死革命。
赌徒沈重阳,嗜赌如命,为了赌资,无所不作,妻子离他而去。李玉堂的车夫阿四,一个淳朴可爱的小伙子,忠诚主人,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那就是等这次保护救援任务完成后,和心爱的姑娘结婚。外表粗糙,内心细腻的小贩大个子王复明;乞丐刘郁,因爱上父亲的女人,气死父亲,恋人自杀,整天浑浑噩噩,堕落成乞儿。外表文弱,内心无比坚定的革命党人陈少白等等。
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李玉堂的独生子李重生。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稚嫩天真,血气方刚,对革命有着坚定的信念,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参加革命,这次活动中他的任务是假扮孙中山,转移清政府的视线,孙先生是这次清政府刺杀的目标,也就意味着这次任务是死亡之旅,影片没有给这个人物多少豪言壮语,更多地运用了人物的内心语言,面目表情和眼神:有一些恐惧,有一些紧张,有一些担心,但更多的是对革命成功的坚定信念。一个十七
岁的孩子,让我留下了眼泪。
与以上人物形成巨大反差的人物刺客阎孝国,印象也很深。这是一个愚忠、顽固又有些病态的人物,师从陈少白,受过西方文化教育,但思想偏激,效忠于朝廷,认为任何有悖于朝廷的事都是忤逆不道的,必诛之。这次血腥的刺杀活动就是他策划的,最后被恩师陈少白枪杀。死前对老师陈少白说的一句话让我很堵:“学生..以报国恩……”恩师的教诲他没忘,可恩师参加的革命活动和授知与他的教育相矛盾,他不能理解。所以才有了上面那句话,写到这心里依然很堵:我真希望我们现在的公仆们,也热爱一下我们的国家吧,别再挖自己母亲的根基,少一些贪污腐败吧,毕竟这个政府是英明的,健康的,强大的,如果都像阎孝国这样的忠于祖国,效力于政府,服务与人民,何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
历史的车轮在滚滚向前,每一个后来者都在享受着革命先烈用热血浇灌出的希望和繁荣,珍惜现在的生活吧,尽管还不完美,但会让你衣食无忧~
写得不够好也不全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下,也许我们会有相同的感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