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所留给我们的

时间:2019-05-14 01: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雷锋所留给我们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雷锋所留给我们的》。

第一篇:雷锋所留给我们的

雷锋所留给我们的——观《离开雷锋的日子》有感

赵亚培

“二十二岁,二十二岁,他才二十二岁!再想想办法„„我命令你再想想办法!"连长向医生恳求着,嘴里反复强调着雷锋的年龄。是啊,二十二岁,才二十二岁,他生命的脚步便戛然而止!看到这里,我们无不为雷锋短暂的生命感到惋惜。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平凡中彰显出的伟大是我们心中屹立不倒的丰碑!雷锋精神,是他所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影片《离开雷锋的日子》以主人公乔安山——雷锋生前的战友在雷锋墓前回忆的形式讲述了他继承雷锋精神的感人事迹,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里沉下心来,重温雷锋精神所留给我们的深厚积淀。

乔安山,作为一名公交司机,在雷锋离开的日子里,他在平凡的岗位用他的一生向我们传递着雷锋精神,向我们诠释着何谓雷锋精神。他刚正不阿,他行侠仗义,他助人为乐,他告诉我们,雷锋离开了我们,但雷锋精神却永远与我们同在。当路上到一位难产妇女时,他赶紧将其送往医院;当在车上发现小偷时,毫不手软将其送到公安局;当碰到被黑车撞伤的老大爷时,他也及时相救。但是,当他的善行被老人的家人所利用时,我想他一定感到很心寒吧,因为当老人的女儿说出“别谈雷锋,雷锋解决不了咱们的账”时,我也同样的感到心寒。难道现在的社会道德真的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了吗?老人跌倒无人敢扶,人们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逐渐失去了自我,甚至失去了整个世界,我不禁想问,我们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了?然而,乔安山面对被人诬陷的境况时,依然相信正义还在。好在终于真相大白,他让人们相信雷锋精神还在。我感动于他的执着与淳朴,社会的和谐需要这样的人!

影片结尾,乔安山与儿子驾驶的大卡车在途中陷入泥沼,不能自拔,连续经过的几辆车都不愿帮忙,看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前不久的小悦悦事件,小小的生命先后被两辆车轧过,十八个路人却袖手旁观。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个人自扫门前雪’的冷漠,的确,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我们真该反省一下自身了!儿子不断地告诉他这就是社会现实,学雷锋的时代早已过了。但是,天刚亮时,从远方传来一阵自行车清脆的铃声,一群青年志愿者伸出援手,同心协力,帮助他们将卡车拖出泥沼。乔安山从志愿者手中接过一顶带有青年志愿者标志的小红帽,会心的笑了笑,说:“毕竟好人还是多数!”青年志愿者是雷锋精神的延续,它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无数的事迹也在向我们证明着雷锋精神并没有离我们远去,看啊,还有一群又一群的人们在感动着中国:“雷锋传人”郭明义,“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警界保尔”孙炎明„„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世界依然美好,希望依然还在。雷锋曾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是他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雷锋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所留给我们的雷锋精神是永远屹立不倒的!离开雷锋的日子,我们仍要坚定地将雷锋精神歌颂传扬!

第二篇:《最后我们所留给世界的》读书笔记(本站推荐)

最近我读了我读了由郭敬明主编,最小说多位知名作家共同创作的《最后我们所留给世界的》。这本小说中有很多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死亡的思考。读完之后我觉得感触颇多。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存在的,世间唯一不变的的就是变化。生命是极其短暂的,但正因为它的短暂,它的稍纵即逝,所以才更值得我们珍惜,才更应该用我们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更多的价值,去追求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

死亡这个词总是让人心里很舒服。当提及死亡时,我们内心总会联想到灰黑的色调,衰老到不堪一击的身体,医院消毒水的气味,亲人的嚎啕大哭,死寂的坟地,甚至地底里蠕动的蛆虫。总之死亡不是一件好事情,它总是和悲伤、痛苦这些字眼联系到一起。在我小的时候,每当村里有人死了,参加别人的葬礼时,家中的大人总会不让我们小孩谈论这些话题,似乎这样是对死者的不敬或者是可能会招致一些不干净的东西。人们总是很忌讳谈论死亡。

人们忌讳死亡,但是没人能逃过死亡。仔细想想死亡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一步步走向死亡,或者说死亡就是一直伴随着生而存在。我们身体里无时无刻都有细胞在衰老和死亡,最终的死亡不过是之前的所有死亡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终结而已,它仅仅是给生命画上了一个最终的句号罢了。“死不是生的对立,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存在。”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中曾这样说过。如此一来,对死亡过于畏惧倒是显得愚蠢了。

很佩服那些智者,他们能如此平淡地看待死亡。他们死得就如秋叶般静美。而我们大多数人,临死之前都是对滚滚红尘恋恋不舍,对名对利放不下,对儿孙充满牵挂,我们总是在抗拒着死亡,在死亡的沼泽中不但挣扎着,结果总是弄的狼狈至极,最终也没能逃脱死神的魔掌。不禁想到了葛朗台,到死都放不下对金子的贪婪,死不瞑目。人生来时本就两手空空,在走之前安排好身后事,走时不妨“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岂不潇洒快意。儿孙自有儿孙福,又何苦有太多牵挂呢。

死如秋叶之静美,那生呢,我们短暂的一生,应该追求怎样一种生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说过这么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人,要无愧于自己的一生。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努力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去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不要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只有不断向上的生命,才能去邂逅生命之中无数的精彩,而这些精彩,你值得拥有。

生当如夏花之绚烂,死当如秋叶之静美。

第三篇:培训心得: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

培训心得: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

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参加过培训,有的人可能参加过很多次,可每个人每次参加完培训的感想是不尽相同的,这应该就是培训的独特魅力吧!

就培训而言,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以前就听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这样的道理,而如今的社会,我们更应该无时无刻地来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我们被培训的人又将如何面对呢?据有关消息报道,人的记忆是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和丢失的,一个人当天耳闻目睹的事情,在一天后,耳闻的记忆会失丢失75%左右,目睹的记忆会丢失50%左右;一个星期后,耳闻的记忆会丢失90%左右,目睹的记忆会丢失75%左右;而一个月以后,耳闻的记忆留下的只有5%左右,目睹的记忆留下的也只有8%左右了。因而人们参加培训,常常都是“会上激动,会下不动”,然而不动的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会后,由于繁忙的工作,在会上听到的,看到的一切很快被人们忘记了,培训也因此成为了一种形式。

在此,我想告诉人们,能参加培训固然是好事,可培训后能记住多少,运用多少才是最最重要的。不要想,我要多记住些,我要全面的记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人都是一样的。就像今天的培训,我也许只记住了“空杯心态”与“积极心态”,可我觉得值了,我理解到此两种心态更深一层次的含义,又丰富了我的知识,我又向成功迈进了一小步。

当然,和我一样的人会有很多,很多,他们也许学到了我没有学到的东西,总之,每个人都应该有所收获。留下来的不在多,而在深,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也好,培训的目的也就达成大半了。

培训后究竟能留给我们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停留在我们记忆深处的深刻的那么几句话,甚至是几个简单的动作而引发的那种激情的感觉,而由感觉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

第四篇: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

巴金留给我们的财富

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淌过崇山,流过峻岭,穿过峡谷,在这一刻停留了。巴金,多少人在呼唤这一名字,多少人在哀哭中国文坛的参天大树倒下了。

“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1927年,巴金以第一部小说《灭亡》,被人们认识以后,以自己的光和热,逐渐成为中国文坛的领军人。巴金的财富,是他26卷本的不朽著作和10卷本的精彩译著。巴金的财富,更是他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人格力量。

爱国主义,是巴金两大财富的重要基础。巴金12岁那年通读了《说岳全传》,深深被岳飞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震动。上世纪90年代,巴金在众人的劝说下,到杭州休养。从来怕麻烦别人的他,有一天却提出了要求,想去拜谒岳坟。在文征明《满江红》词碑前,年过九十,平时说话吐字不太清楚的巴金,像小学生那样吟诵起这首词来,声音越来越清楚、高亢:“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1979年,巴金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巴黎。这是离别巴黎半个世纪后,巴金第一次再踏上这片土地。故地重游,对于任何人都会有很多感慨。然而,每天清晨,巴金静静地坐在窗前,眼前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而是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淮海路、杭州的西子湖、成都的双眼井,广州的乡村„„他说:“出了国境,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觉得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关心地注视着我。不管你跑到天涯海角,你始终摆脱不了祖国,祖国永远在你身边。”

“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

“让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巴金的心里始终珍藏着这一美好愿望。巴金出生于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仁爱的母亲,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他从母亲这里懂得了爱,懂得了宽容。巴金幼年另一位老师是轿夫老周。老周总跟他说:“要好好地做人,对人要真实,不管别人待你怎样,自己总不要走错脚步。”“火要空心,人要忠心。”

成年后的巴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是什么精神和力量,使瘦弱的老周在那样困苦的条件下,讲出这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仁义、道德、忠爱。而恰恰是这些,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为人之本。

巴金把他的爱,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反帝、反封建、反压迫,呼求平等、自由、幸福,是巴金作品主要内容。在巴金许多文论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火一样的文字:“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我的生活的目标,无一不是在帮助人,使每个人都得着春天,每颗心都得着光明,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

小张、小吴,从农村来到巴老身边工作。转眼多年过去了,有一天,时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的翟泰丰来探视,问巴老有什么要求?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的他,不假思索地提出:希望安排好小张、小吴的工作。

仁爱、忠诚、正义、自律,人道主义相伴巴金一生。

“让生命开花”

在巴金的随笔、序跋、通信、言谈中,我们读到许多巴金关于“让生命开花”的论述:

“有人问我,生命开花是什么意思。我说: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要给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添一点光彩。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 上世纪30年代,刘白羽还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文学青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巴金告诉他文化生活出版社准备出版一部他的作品集。巴金拿出一个纸包,对他说:“我已经帮你编好了,你只要自己再看看有没有修改的地方。”刘白羽拿来一看,自己在这一年中发表的作品,全被剪贴在这里,整整齐齐。这便是刘白羽的第一本小说集《草原上》。

在他身边工作40余年的徐钤,平实地概括了巴金在他心中的印象:“他总觉得自己欠别人的。所以,他要付出,他要奉献。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总认为别人欠自己的。于是,心态很不平衡,怨这怨那。要说我们和巴老的差距,也就在这点上。但是,就这点差距,很难赶,赶也赶不上。”

“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1978年,巴金觉得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了,应该将心里的话说出来,也许对社会更有用。于是,他拿起笔,写下自己“随时随地的感想”。当《随想录》合订本出版时,巴金在《新记》中写道:“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不怕痛,狠狠地挖出自己的心。”

《随想录》问世后,引起社会很大反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它的认识,更为清晰、深沉。作家张光年曾说:“真是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他在很多篇章里,毫无保留地深刻剖析自己的灵魂。实际上,他是在剖析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我们珍视这些文章,因为这是巴金全人格的体现,是巴金晚年最可贵的贡献。”

《随想录》问世后,平装本、精装本;分册本、合订本;精选本、全选本;简体本、繁体本;线装本、手稿本„„据记者了解,版本起码有15种之多。

“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1984年,巴金出席在东京召开的第47届国际笔会。会上,这位81岁的老作家深情地说:“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大量的养料„„前辈作家把热爱生活的火种传给我,我也把火传给别人„„”

正是在这种高尚的精神支配下,巴金将一部又一部作品“燃烧”给读者,影响一代又一代读者。钱正英同志在巴金90岁生日时,代表全国政协前来祝寿。在巴金寓所,她说道:“巴老,我是在您文学作品影响下,走向革命的。”

他在创作最为旺盛的时期,义务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扶持和培养大批青年作家。他在晚年,倡议、呼吁: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他不仅率先捐出自己的存款、藏书、文献,也向朋友们鼓动,甚至致信有关领导。他说:“这是表现中国人民美好心灵的丰富矿藏。”“我绝不是为自己,我愿意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今天,当每一位按着巴金手印推开文学馆大门的读者,都会为拥有这么一座富有的文化宝库而自豪。

生前,巴金说:“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今天,山在呼唤、水在呼唤:巴老,您将永远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伴。(完)

第五篇: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模版]

孟德尔留给我们的启示

浙江省龙泉市第一中学(323700)

杨 俊

在高中生物第一册教材中讲到,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学进入到了实验生物学阶段。然而不少学生从对“重新提出”不理解,还是认为孟德尔是在1900年提出遗传规律的,为了讲清这个问题,在学习《遗传和变异》时,我专门给学生介绍了孟德尔的事迹。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原来并非是生物学家,而是奥国布隆[现在捷克的布尔诺(Brno)]修道院的修道士。孟德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和兴趣,21岁在布隆修道院当修道士和中学自然教师。1851年因未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被送到维也纳的大学学习自然科学和数学,孟德尔在大学期间成绩优异,但最后在考他所最爱的植物学时,因与植物学教授在一些观点上不一致发生争执而得了一个不及格,还是未能取得教师资格。1853年孟德尔重回修道院,修道之余还是在当地中学兼任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中学自然代课教师。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载培了一些植物,做了许多杂交实验。1857年开始收集市场上商人出售的豌豆品种,用收集来的34个豌豆品种默默地进行了八年的连续观察和实验,由研究一对相对性状到研究多对相对性状,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获得了他曾经设想过的结果。孟德尔把结果和结论仔细地写成了《植物杂交实验》一文,于1865年春季在布隆召开的自然科学研究学会第二次会议上宣读并发表。这篇论文曾刊登于该学会的年刊上,并于1866年分送欧美的许多图书馆。但由于当时人们正讨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孟德尔的理论超出了人们能够接受的水平而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1872年,达尔文写道:“遗传的定理绝大部分依旧未知。没有人能够说明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中的相同特性,或在不同物种中的相同特性,为什么有时候能够遗传,而有时候不能;为什么孩子能回复其祖父母甚至更遥远的祖先的某项特征。”达尔文,以及当时的科学界,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在六年前已经被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决了,生物科学大厦的另一个支柱早就立好了。直到1900年,荷兰植物学家德佛里斯(H.Devrirs)、德国植物学家柯灵斯(C.Corrdns)、奥地利植物学家邱歇马克(Evon.S.Tschermak)三个人各自在同一年得出了和孟德尔完全相同的结论,这样,孟德尔的论文才得到科学界的重视和公认。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遗传学的诞生。因此,孟德尔被公认为遗传学之父,入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名列59位。

在讲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学生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连平时总是闲话不断的也不例外。于是因势利导,请学生谈谈感想。学生有感而发,课堂一下子变得非常活跃。在学生们充分发言后,我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1、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孟德尔在修道院的小菜园里种了八年豌豆,研究了28000株植物,获得了大量实验数据。若没有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若孟德尔耐不住寂寞,他不可能成为遗传学之父,充其量只是一个修道士而已。

2、科学成果的取得需要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孟德尔在大学进修的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为规律的得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从中归纳出了一般规律。成果的取得仅靠自然科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才能更清晰地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3、科学研究需要循序渐进

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一开始并未对这些性状同时进行研究,他也明白贪多嚼不烂,于是他先选了7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研究,得出了分离定律,再选两对到多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又得出了自由组合定律。只有循序渐进,只有从单因素到多因素,孟德尔才能从繁杂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两大遗传规律。

4、不惧权威,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业

孟德尔是农民的儿子,非常熟悉植物,也非常喜欢植物学。在大学里学习时,孟德尔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为此与植物学教授发生争执,让自己的强项——植物学得了个不及格,也令自己丧失了做正式教师的资格,但这也坚定了孟德尔通过实验证明自己观点的信念。正是孟德尔的这种态度,使一个小人物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一个业余的生物学家解开了许多专业资深的生物学家也未能解开的谜团。

5、“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在科学界普遍关注达尔文的进化论时,当人们为进化论而争论不休时,孟德尔并未随波逐流,而是静静地守着他的小菜园,种着他的豌豆。当时生物学的常规研究方法是:先进行观察和实验,再分析结果,然后提出假说。但是孟德尔却反其道而行之:他先设想了一个假说,然后用实验来证实或否证。正是孟德尔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而开启了遗传学的大门。

6、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

由于超出了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从孟德尔发表论文到三位科学家分别“发现”他的遗传规律经过了35年的时间,直到去世孟德尔在科学界还是默默无闻。然而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虽然迟了一些,但孟德尔在生物学上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他在遗传学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7、集思广益,可少走弯路

达尔文创建了进化论之后,已为生物科学的大厦立下了一个支柱,但是这座大厦仍然摇摇欲坠。自然选择学说的大前提,是假定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存在着可以遗传的变异,对于遗传的机理,当时的科学界却一无所知。其实当时进化论面临的瓶颈问题,孟德尔早已经解决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人重视一个地方组织的报刊,没有人留意一个业余研究者的成果。不难想象,若达尔文和孟德尔这两颗巨星相遇,又会发出多大的光芒啊!然而达尔文却让孟德尔的文章在自己面前滑过、失之交臂。而德佛里斯等三人分别经过长期的研究,以为自己发现了遗传规律,而当他们为写论文而去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时,才发现自己的努力最终只是验证了孟德尔的理论。若是当时生物学家们能集思广益,那可少走多少弯路啊!而生物科学可能早就超越了现有的发展水平。

这节课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收获颇丰,我也感触很深。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把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也引入了不少经典实验。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遗传物质的确定、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孟德尔的杂交实验、色盲的发现、“生物圈Ⅱ号”等等。这些内容的出现很明显不仅仅是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这些科学史的教育不够重视。因这些内容在考试中一般不作要求,许多教师觉得可有可无,在教学中一句带过。其实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最好素材,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凝聚着人类探索生命世界所获得的科学精华和认识生物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它研究的是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生命运动,它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直接影响着人类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生命科学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在推动其自身发展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迅速升华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科学的每一项成就都是生物学工作者经过大量实际观察和无数次实验探索、验证取得的。生命科学的每一点发展都包含着生物科学家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劳动。生物科学家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献身精神和敬业精神,已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学习、发奋求索的无穷动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钻研教材,挖掘出潜在的教育因素,利用好经典的生物科学史。课前仔细准备,通过各种途径(比如网络)了解相关科学家、相关实验的背景材料,以更翔实的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内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设身置地的参与到科学探究之中,结合实验目的,在介绍科学家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方法之前,设想如果自己是科学家,自己会怎么做,放飞自己的思维,切实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信生物科学史能留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参考文献

薛金星,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手册,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王彦庆,生物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科学家及其贡献,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第1-2期。叶飞昌,生物学教学与创新素质的培养,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3期。温青,生物科学史——培养科学素质的最好范例,福建师大附中网。

向志家,生命科学精神教育——中学生物教学不可轻视的主题,中学生物教学,2000年第4期。

下载雷锋所留给我们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雷锋所留给我们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培训心得: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

    培训心得: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培训留给了我们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参加过培训,有的人可能参加过很多次,可每个人每次参加完培训的感想是不尽相同的,这应该就是培训的独特魅力吧!就培......

    苏联解体留给我们的启示

    红书读后感之:读《沉思录》有感 2010-07-06 14:18 《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

    拿破仑留给我们的名言警句:

    拿破仑留给我们的名言警局: 一个人应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 身为总司令的人,是倚他们自己的经验或天才行事的。工兵和炮兵军官的......

    “9.18”国耻日留给我们什么?(共5则范文)

    “9.18”国耻日留给 我们什么?——记念“9.18”事变75周 年 9.18这一平凡而又刻骨铭心的日子,是炎黄子孙世代不能忘却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末年八月初七,是铭刻在中国人民心......

    乔布斯留给我们的十条经验[范文大全]

    乔布斯留给我们的十条经验几年后,儿孙会问,生活在史蒂夫〃乔布斯担任苹果CEO的时代是怎样的。他们会说:“乔布斯是最棒的商界CEO。他是怎样的人?你从他那里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回......

    雷锋与我们

    雷锋与我们 建工115班 16号 朱东雷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广为传唱的《学习雷锋好榜样》,以及《雷锋日记》、雷锋故事、雷锋精神,深刻影响了几代人,成为激励一......

    雷锋精神鼓舞我们

    雷锋精神鼓舞我们 开封市金明实验小学杨 鑫如果你是一滴水, 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 如果你是一线阳光, 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如果你是一颗粮食, 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如......

    观《雷锋》所感

    观《雷锋在1959》心得体会2013年7月4日晚上7:30分,分局党支部组织我们观看电影——《雷锋在1959》,该影片讲述雷锋1959年8月至1960年1月期间的感人故事,雷锋来弓长岭焦化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