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也给青少年自身及其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紧迫地摆在各级党委、政法机关及学校面前,为了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就必须深入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以利于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对策。为此我从2011年3月5日至4月10日在土右旗司法局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就土右旗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会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全方位透视: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趋势
(一)青少年犯罪数量急剧增加
据统计,在2001-2011年,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2011年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目前就一个中等城市的情况看,2002年-2004年的三年间,25岁以下的青少年作案成员共6632人,占全部案犯总数的47.4%。而且,全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明显的逐年上升态势。
(二)青少年犯罪主体出现低龄化倾向
据有关数据分析,2011年以来,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前十年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满十岁!
(三)青少年犯罪形式上具有突发性和盲目性
从青少年案犯的身份上看,农民、学生、社会闲杂人员居多,他们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不强,在实施作案时常常缺乏明确的动机和目的,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看,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呈现出片面性和表现性,感情易冲动,作案前缺乏充分的犯罪思想准备,犯罪往往带突发性、偶发性特点。
(四)青少年犯罪类型明显增加
- 1 -
第二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和感化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国家相继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多元和观念复杂时期,青少年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仍居高不下。为此笔者利用署假在我县进行社会调查,通过走访学校、政法机关等部门,收集整理了相关资料。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以采取切实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我县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29件78人。其中14-16岁38人,16-18岁40人,在校生5人。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性质:抢劫23人、盗窃15人、寻衅滋事10人、聚众斗殴7人、故意伤害7人、强奸4人、贩卖毒品4人、抢夺2人、非法拘禁2人、敲诈勒索2人、诈骗1人、破坏广电设施1人。法院已判决21件55人。其中免于刑事处罚1人,拘役1人,缓刑21人,判处有期徒刑32人。
二、特点
1、犯罪低龄化。犯罪年龄低龄化是当前青少年犯罪比较突出的特点,据调查资料显示,16岁以下青少年违法犯罪38人,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49%,14岁以下违法少年的比例呈上升趋势。
2、作案手法成人化。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呈现成人化倾向,不仅预谋性强,作案手法成熟,而且手段十分残忍,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如:15岁的段某为与邻居女生发生两性关系,携带菜刀、尼龙绳、护腕等作案工具深夜翻墙进入14岁的女学生周某家,因被周某的奶奶发现,段某当即用菜刀猛砍周某的奶奶十余刀,致其无法动弹,生命垂危,后抢救无效死亡。然后用尼龙绳将周某的双手反捆,用护腕堵住周的嘴,想强行将周某带到其家实施奸淫,由于周某反抗,段又用菜刀砍、割被害人的上身数刀,直到见周某没动静后才逃离现场。
13、侵财性、暴力性犯罪突出。抢劫、抢夺、盗窃侵犯财产的违法犯罪40人,占51%,排列首位。其次为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故意伤害、强奸等侵犯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30人,占38%,以此反映出青少年犯罪中侵财性和暴力性犯罪占很大的比例。
4、结伙作案明显。结伙作案35人,占45%;青少年作案的结伙性,应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如王某某14人盗抢团伙中,青少年占50%,一月内,结伙在县城及周边乡镇盗、抢作案40余起,涉案金额10余万元,严重危害社会。
三、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地域特性等多个方面的原因。从调查资料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自身原因。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逆反心理强。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往往与成人的要求、学校纪律对着干;二是盲目模仿心理强。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暴力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青少年模仿的对象;三是报复心理强。利己心理作祟,这也是青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是独生子女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四是讲“义气”,“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促使其做事不计后果。;五是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理性认识薄弱,逞强好胜,偏激任性,加之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有的不学法,不懂法,在各种因素的“夹击”下,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导致青少年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因而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使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能力,在心理、生理方面发育尚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极不稳定,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如以上例举的15岁少年段某杀人案,就是因为父母均到外省打工,缺乏关爱及家庭教
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另案中的杨某因修房打茅坑与爷爷发生争执,而产生用毒鼠强毒死爷爷的念头,便将一包毒鼠强倒在爷爷的白菜盆里,后误将放学回家的妹妹毒死。这反映出青少年认识问题片面,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计后果的心态。
3、学校教育。有的学校一味追求排名数和升学率,忽视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再加上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和外界因素影响,也成为犯罪的主要原因。如:上面提及的在校生段某杀人动机,就是因为3调考试,从排名60名下降到120名,心里难过,认为喜欢优秀生周某更没希望,要“发泄一下”,欲强行将周某带到自己家发生两性关系,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4、社会影响。社会上不良风气和不良文化,特别是黄、赌、毒和暴力文化的影响,以及网吧、录像、歌舞厅、滑冰场等管理疏漏的公共场所,使辨别是非能力弱、抵抗力差的青少年深受其害,客观上助长了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和蔓延。有些青少年对银幕上、荧光屏中、新闻、画刊内的优秀人物及健康、使人上进的东西不学,反而对其糟粕毫无选择、不加思索地加以吸收,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灵魂。为追求不劳而获,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为捞取财物甘愿冒各种风险。如:在校学生16岁的周某、14岁的罗某、15岁的宋某,因迷恋网吧,没钱上网就寻找“刺激”,深夜在城区内采用暴力抢夺妇女的提包或挎包2次,而触犯刑律。可见不健康的娱乐文化对青少年的侵蚀有多深。
四、建议
1、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强化管理,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对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不健康场所,要坚决关闭,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细胞,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当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教育管理好自己的子女,从小培养子女自尊、自爱、自强、自卫的能力,使青少年能够掌握依法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的方法和技能。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础。
2、重视对失足回归青少年的帮教和安置工作。对那些已经触犯刑法并受到处罚的青少年犯,应该在执行刑罚的同时注重教育感化和挽救,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并改过自新。从青少年犯罪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初犯和
偶犯较多,加之青少年本身的可塑性大,说明青少年罪犯具有很大的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可能。将一个犯罪人校正为一个守法的正常的社会人,需要公安、司法机关及基层组织、社区、学校从不同的角度伸出援助之手,提供应有的帮助,而不能互相推诿,敷衍了事。特别是要防止他们对社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上述数据表明,每个青少年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预防青少年犯罪与预防其他犯罪具有相似性,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范于未然,针对其犯罪原因,实行综合治理,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环境,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将会是各种矛盾、各种热点问题的集散地,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将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预防青少年犯罪越来越重要。首先,应加强对青少年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增强其公德意识,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使其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其次,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增强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自觉性。第三,司法机关对青少年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此应该充分理解,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司法机关共同做好此项工作。
第三篇: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和特征的调查报告
摘要:
自古以来,社会各类群体违法犯罪行为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现如今青少年违法犯罪,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成为各类群体违法犯罪问题的重中之重。青少年是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青少年违法犯罪牵动着社会稳定、家庭幸福和民族的兴衰。青少年犯罪正呈现形式及原因多样化的趋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实行有效的对策尤为重要。
关键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状,原因,对策
近期,我联合几个高中同学组织了一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由于时间及人员问题,调查范围较小,但在结合查询的一些信息后,我们基本掌握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并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和原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提出几点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近三年来,我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共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98,其中女性32。
1、从年龄结构看,14岁以下32,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16.16%;15岁20,占20.2%;16岁57,占28.78%;17岁69,占34.84%。
2、从违法犯罪的类型看
寻衅滋事人30,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27.27%;盗窃83人,占41.91%;抢劫19人,占2.02%;杀人3人,占0.5%;故意伤害15人,占7.58%;猥亵及强奸30人,占11.62%,其他18人,占9.09%。
3、从文化程度构成看
小学18,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初中34,占.xxxx;高中(或中专)58人,占
27.xxxx。
4、从违法犯罪主体看
在校学生63,占查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9.90%;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98,占49.49%;打工或学徒37,占18.69%。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特点
1、违法犯罪有低龄化趋势。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 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
1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于此同时,根据调查了解及网上查阅资料,低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手段有成人化趋势,例如杀人的黎章,投毒的陈玉,抢劫的叶祥江,盗窃的高峰,他们均是刚满或不满14岁的未成年人。
2、违法犯罪有团伙化趋势。
近两年,未成年人团伙或共同犯罪人数不断上升,据调查,共有团伙43人,团伙作案达18起之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 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团伙作案犯罪数额相对于个体作案涉案金额更为巨大,情节相对严重,给社会造成的影响更为严重。
3、违法犯罪有暴力化趋势。
由于近年来受暴力色情录像或网络游戏的影响,未成年人实施抢劫、强奸、投毒和杀人等恶性案件日渐增多,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总数的33.83.%,比前几年大大上升。他们的作案手段残忍,2003年,黎某、袁某、唐某的持刀杀人案,其手段之凶残,令人发指。根据资料显示,许多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4.19”抢劫案和“3.31”入室抢劫案都是犯罪嫌疑人将刀架在被害人的脖子上,实施抢劫的。
4、违法犯罪盗窃最为突出
根据调查显示,近年来盗窃在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中占据了极大一部分,198个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犯盗窃罪的达到了83人,占41.91%。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虽然表面上盗窃罪不如抢劫、杀人、强奸等犯罪行为情节严重,但却是许多青少年走向违法犯罪的第一步,因此,对于青少年的盗窃行为我们不容忽视。
5、违法犯罪辍学少年居多
此次调查中,因失学、辍学、未就业的社会闲散未成年人98,占49.49%,打工或学徒37,占18.69%。这些数据显示了辍学对于助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巨大影响。
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逐渐复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定的原因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有未成年人自身的生理、心理、品德因素,另一方面又有家庭、社会的因素。归结起来,我们得出以下原因:
1、未成年人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学校、家庭中接触法律知识较少或本身原因不愿学习法导致其不懂法,不知道
法制的严肃性,记得在查询资料是碰到的一些案例,调查人员询问犯罪少年——你知道抢劫是犯罪吗?他回答说:知道是违法,但不知道是犯罪这么严重。你知道是违法,为什么还要去干呢?他答道:好玩呗!在询问一个少年强奸犯时,他说不知道自己犯了强奸罪,因为陈红(被害人)是自愿跟他“玩玩”的,他不知道与未满14周岁的人发生性关系就是强奸。除此之外,一些暴力传媒也间接影响导致青少年法律观念的淡薄。在遇到不平之事时,许多青少年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找警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找哥们,干一架,因为据他们说“ 电影里就是那么演的”。
2、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健全
(1)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
(2)有的青少年在家庭经济方面与高收入的盲目攀比,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萌发
不良企图。
(3)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
(4)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
以上这些都是由于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所可能造成的犯罪原因。
3、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失当
据调查显示,父母离异、忙于工作疏忽对孩子的关心教导或父母本身素质低,没有能力教导孩子或教导方式不当是很多青少年犯罪的间接原因。由于教育因素引起的青少年犯罪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4、学校教育存在缺陷
一些学校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往往出现“重智育,轻德育,放松法制教育”的现象,法制教育课形同虚设。对于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一些教师就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转而将精力放在好学生的成绩上,这些都间接促使了青少年的犯罪。
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及建议
调查表明,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当中,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因素正逐年增多,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又很难收到实际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国目前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措施不力,防范不足,缺乏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体系。因此我们针对青少年犯罪提出以下一些对策和建议,(如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敬请谅解)
1、进一步完善立法以预防青少年犯罪
我国虽然在1992年就实施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又在1999年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较之于国外的一些少年法律还不够完善,线条过于粗糙,规定内容还很笼统,在实际操作时存在难度。因此,在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一重要工作时,完善立法使之利于执行就显得尤为重要。
2、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缺乏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青少年父母应当主动地进行各种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增强监护人应俱备的育人素质。青少年家应加对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的学习。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要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育孩常识和方法。
3、加强未成年人法制教育
法制观念淡薄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原因。在学校教育中法制课还并未普及,即使在设有法制课程的学校,法制也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种现象,有关部门因加大在学校中的普法力度,在课程中增设法制课,并增设法制教育的有关职务,做好普法工作。
4、加大游戏厅、网吧的整治力度
青少年健康成长不仅需要良好的家庭学校环境,纯净的社会环境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净化社会环境,不定期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对学校周边的文化市场要按相关法规下决心进行全面清理整顿。近期,我市网吧经过整治,有明显好转,但部分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域,未成年人进网吧的现象还很严重。针对这些现象,有关部门还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例如
(1)要求每个进入网吧人员出示身份证,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2)采取有奖举报机制,对举报让未成年人进入的网吧的人获得一定的奖励,以有效
抑制网吧私自接收未成年人的行为。
(3)加大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图书馆、少年游乐园等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为未成年人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
5、加强文明社区、村镇建设
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智慧的发展靠他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活力的环境,定期组织普法活动,这些举措都将有利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
6、提高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一种机制,除了妇女老人之外,青少年也需要社会保障。据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者当中无业的社会闲散人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政府给人们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必将减少青少年犯罪率。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影响逐年增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社会突出问题的重中之重,也愈显刻不容缓。
[1] 王亚东.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M].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31-34
[2] 马剑光.和谐视野中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中法检察官的努力与探索[M].法律出版社,2008-12:12-13
第四篇: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根据2005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全国网民数已达到1.03亿,上网计算机达到4560万台,其中35岁以下网民占到81.3,男性和未婚的分别占到59.6和59。而2002年12月31日的数字,中国网民数量只有5900万。超过三分之二网民认为互联网对学习、工作生活、娱乐方面帮助非常大或较大。
近日,长治市公安局郊区分局打掉一个入室抢劫犯罪团伙,四名少年为了区区几十元,手持棍棒对一对以拾破烂为生的老年夫妇实施抢劫。当侦查人员抓获他们后,问他们抢钱为了做什么,他们的回答令人心寒和痛惜:上网。[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交流、交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民的数量成几何级上升。而网络带给人们娱乐和方便的同时,同时也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杀人、抢劫、盗窃、强奸等暴力犯罪也跟网络有着撕扯不断的联系。网络犯罪和与网络有关的违法犯罪日益突出。笔者根据对郊区看守所在押人员的摸底和统计,110名在押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有25名,占到20以上,这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犯罪性质以盗窃、抢劫为主。而且他们的犯罪原因往往是为了上网或是由于上网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当前,网络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荒废学业、沉溺于网络世界,使青少年人格和世界观的发展得不到正常发展,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在押人员王某,15岁。父母是外地务工人员。为了生计,父母常常奔波在外。王某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学会上网,之后变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往往通宵达旦,逃学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原本成绩不错的他对学习的兴趣彻底失去。父母给他的零用钱根本满足不了上网的需求,结果他把罪恶之手伸向了以检破烂为生的李某夫妇。张某,15岁,父母是农民,家境一般。上学时听到同学讲网络的事情后,起初觉得好奇,便偷偷去网吧上网。在同伴的指点下他接触了“非法信息”,新鲜、刺激使他欲罢不能,结果就在2月的一天里,他把同村的一个4岁的小女孩骗出实施了奸淫。
二是网吧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集结地。去年郊区分局侦破的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中,该团伙成员起初并不相识,他们在网吧上网时相互结识后,共同的嗜好使他们走在一起,从网络游戏到称兄道弟,进而结帮拜伙,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结伙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和伤害,手段残忍,令人发指。
三是利用网络控制青少年的身心,并引诱和利用这些无知青少年实施犯罪。去年该局侦破的一个重大持枪抢劫犯罪团伙中,该团伙头目利用农村青少年的无知,引诱手下团伙成员上网,使其沉迷网络游戏其中而不能自拔,而这些团伙成员迷恋了网络游戏之后,对社会和人生失去了正确的认识和追求,对其团伙头目言听计从,在其团伙头目的组织、策划下,先后实施了持枪入室抢劫、杀人、敲诈勒索犯罪案件10余起。
网络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文明的产生、发展都有其进步和积极的一面,同时在使用、利用网络资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必然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避免和消除其消极负面影响。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面协调一直,共同抵御来自网络的侵蚀。每个社会单元在孩子们走向犯罪时,都应当检讨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否有失职之处,而不是一味把责任和过错全部推向社会、政府、学校和他人。需要与社会、政府和学校共同做好管理、引导和教育,防患于未然,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没有污染的天空。
第五篇: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小组调查报告
选题目的与意义: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利益多元和观念复杂时期,青少年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致使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居高不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因此,对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与研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社会调查时间:2010年11月20日—12月10日
地点:武汉纺织大学校内
调查过程:
11月20日—11月22日讨论选题,记录有效的讨论结果,设计调查问卷 11月23日—12月01日翻阅报刊、杂志,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资料
12月02日—12月10 日 小组指定成员发放调查问卷,对被调查者进行口头和书面调查,然后记录,统计和分析结果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抽样调查)
样本数量:30份问卷调查表
问卷设计思路:
问卷题目设计大致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原因、影响以及对其看法、想法着手,然后将影响分为社会、家庭、个人三大方面分散到各个题目中。
一、基本情况:、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上升,但上升趋势有所减缓。2002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达到141622人,较之1997——1999 年未成年人罪犯总数104072人,犯罪总人数上升了36.08%,但犯罪总人数年均上升率递减9.52%。
2、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少呈上升趋势。1998年青少年犯罪比率占总刑事犯罪比率的6.36%,而到了2003年这一数据上升到了7.93%。
3、青少年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1998年青少年犯罪类型有98个罪名,2003年达到了120个罪名,增幅达22.45%。
虽然有小范围的增幅现象,但从整体上来讲,青少年违法犯罪有明显的好转。
据公安机关统计:近20年,除个别年份略有起伏外,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重基本保持着下降的态势。1989-2003年,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从75.7%降到43.4%,下降了32.3个
百分点。2005年该比例有所回升,上升为46.8%。2006年又迅速回落,降至43.5%,降幅明显,为近年来最大降幅。2007年继续下降,为42.2%,比前一年下降了1.3%。上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上升幅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见图表)
1984—2003年青少年作案人员占全部刑事作案人员的比例
另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十多年,我国青少年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大体保持下降的态势。1990-2003年,14-18岁以下,18-25岁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下降了0.9和16.5个百分点。此间,尽管个别年份略有起伏,上述各年龄段作案人员在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所占的比重基本呈下降之势。其中,14-18岁以下年龄段下降了7.6个百分点,18-25岁年龄段下降了23个百分点。1980-1989年,14-18岁以下未成年作案人员在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的比重一直在20%左右浮动。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后,该比例开始下降并一直在10%上下起伏。1990年,14-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0.77%,该年龄段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重为19.07%;2003年分别为9.18%和11.4%。分析结果表明,近十年未成年作案人员占全国刑事作案人员的比重比上一个十年越来越接近该年龄段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这是青少年犯罪形势趋好的一面。
二、特点:
1、犯罪低龄化。
2、作案手法成人化。调查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呈现成人化倾向,不仅预谋强,案手段成熟,而且手段十分残忍,危害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如:15岁的段某为与邻居女生发生两性关系,携带菜刀、尼龙绳、护腕等作案工具深夜翻墙进入14岁的女学生周某家,因被周某的奶奶发现,段某当即用菜刀猛看周某的奶奶十余刀,致其无法动弹,生命垂危,后抢救无效死亡。然后用尼龙绳将周某的双手犯困,用护腕堵住周某的嘴,想强行将周某带到其家实施奸淫,由于周某反抗,段又用菜刀砍、割被害人的上身数刀,知道见周某没动静后才逃离现场。
3、侵财性、暴力性犯罪突出。
4、结伙作案明显。
5、连续作案多。由于初次作案得手后,侥幸心理得到强化,以致连续犯罪。如青少年虞某与人结伙盗得1辆摩托车未被发现,在随后的二三个月内疯狂作案近30起,盗窃数额达到7万余元。
6、犯罪主体多来教育、管理和预防犯罪功能弱化的家庭。
7、犯罪主体对违法犯罪的耻辱感日趋淡化。
8、性犯罪十分突出且犯罪手段极其残忍。
9、犯罪主体已有大中城市籍向小城市籍转移。
三、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地域特性等方面的原因。
1、青少年不成熟,盲目处理事物。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心智尚不完全成熟,一是逆反心理强,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往往与成人的要求,学校纪律对着干;二是盲目模仿心理强。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暴力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都有可能成为青少模仿的对象;三是报复心理强。利己心理作祟,这也是青少年犯罪中较常见的一种心态。尤其是独生子女占有欲十分强烈,如果不能得到满足,就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所需之物;四是讲“义气”,“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促使其做事不计后果;五是缺乏对事物的判断的能力和鉴别能力。理性认识薄弱,逞能好胜,偏激任性。
2、家庭教育缺失,家长不够重视。
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在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或父母离异,因而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是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应有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心里、生理方面发育尚不成熟,社会经验少,缺乏对事物正确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极不稳定,缺乏理智,容易感情用事。如以上例举得15岁少年段某杀人案,就是因父母均到外省打工,缺乏关爱及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引起的。另案中的杨某因修房打茅坑与爷爷发生争执,而产生用毒鼠强毒死爷爷的念头,便将一包毒鼠强倒进爷爷的白菜盆里,后武将放学回家的妹妹毒死。这反映出青少年认识问题片面,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计后果的心态。
3、法制观念淡薄,学校教管不力。
法律意识,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感情的总和内容包括对法律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
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在现行成绩决定一切的教育体制下,几乎所有学校均把升学率放在第一位,而减少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一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生理、心理了解,不知如何教育他们,出了批评还是批评,只是他们破罐破摔,流落街头,寻找“知己”,结成了消极性的非正式群体,久而久之,极易走上团伙违法犯罪的道路。
4、外界各种不良思潮和垃圾文化的传播。
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互联网上淫秽色情的垃圾文化屡禁不止,这样对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容易造成其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2008年4月犯罪嫌疑人何某、李某、朱某、黄某等人在追求高享受的诱惑下先后窜“吟心阁”网吧,城郊乡横巷村利家组的巷道内,邮电局门口采取殴打、搜身、持刀砍伤等,非法暴力手段多次实施抢劫,所得赃款被犯罪嫌疑人何某等人挥霍一空。
四、对策:
1、强化社区教育、管理和服务功能,帮助、教育社会闲散青少年,社区应因地制宜,建立青少年活动场所,争取做到有法制教育阅报栏、宣传栏、图书室。充分发挥学校和社区共青团组织以及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教师和团员、青年及老同志参加创建安全文明社区活动开展普法教育。
2、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政府要关心、支持家庭教育,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家庭教育咨询机构,提高家庭文明程度,杜绝家庭暴力,维护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特别注意抓好对残缺家庭子女的教育,防止残缺家庭子女无人监护,流散社会。
3、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矫治工作。
4、加强青少年自我保护能力教育。
5、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6、教育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以上就是我们小组近几个月来通过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之后得出的分析和合理化建议,虽然调查任务到这儿就已经差不多接近尾声了,但是我们在这几月里对这个选题的深入分析时心里也怀着一份担忧,对青少年前景的担忧,对社会治安的担忧,所以我们希望相关部门、家长们、青少年们都能重视这个严重的问题,请不要再让这种现象继续恶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