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背景与青少年犯罪结题报告
家庭背景与青少年犯罪结题报告
随着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国外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先后制定了青少年法规,建立起少年司法制度,特别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研究分工日益精细,学科分类日益繁多;同时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错以及相互兼跨的边缘学科都相继出现的科学发展总趋势之下,青少年法学乃从刑法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是一门致力于对青少年犯罪现象进行系统地整理、分类,找出特征,研究原因,从而确定青少年犯罪动向,探索青少年犯罪规律和寻求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的学科,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了研究青少年法学的重要性,从而也为我们社会实践所研究的项目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究课题:家庭背景和青少年犯罪的防范
调查时间:2001年7月4日——8月1日
调查对象:误入其途的青少年
调查地点:少管所、公安局、案犯家庭
研究方法:查阅资料、同管教人员座谈,找案犯个别谈话,进行个性测定,调查研究的必要性(概括起来,目的有二):第一,就单个案件来说,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有助于决定对犯罪青少年的外置方法,达到对症下药的目的。第二,就整体来说,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可以为制定与实施刑事政策,有关社会政策以及制定与实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之所以将其与家庭背景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家庭生活对一个青少年的影响,督促家长来关心子女,预防发生青少年犯罪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能够安定、平稳,有助于青少年下一代的成长。
意义:
一、了解青少年 犯罪原因的发展变化,有助于加深对青少年犯罪复杂性的认识。
二、深入研究青少年犯罪原因对制定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律具有直接的实用价值。
三、科学地认识少年犯罪原因是建立少年司法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经过调查、采访,我们将案犯与其家庭背景相联系,从而得出了
以下几个原因:
(1)父母离异:
“离婚”,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通病,在我国,这种现象也已屡见不鲜,/甚至有人说:“要想离婚很容易,你只要举起手来说,我要离婚!那就行”。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却是一个值得任何人去思考的问题,倘若父母离合自由,孩子怎么办?多数是由母亲抚养孩子,现在,由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父亲也承担了家务劳动,因此,作父亲的要求法院同意离婚后由他们共同抚养孩子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避免抚养孩子的争夺战,已有“共同监护”这个计划产生了,所谓“共同监护”,就是孩子们在原地不动,父母离婚后都离开这个“家”,然后轮流回家与子女小住一段时间,芝加哥的律师玛利·沃森认为:“这个新方案实际上是一种灾难,因为这样很难管教孩子。”总之,父母离异后,传统的家庭教育职能自然瓦解,因而家庭解体则成为青少年犯罪原因之一,根据统计数字,在我国,犯罪青少年40%左右是离婚家庭的孩子;各种惩罚、教养机构所收容的少年中有20%左右是来自破裂家庭的,这是为什么呢?理由十分清楚,因为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起点,家庭生活是青少年所过的第一个集体生活;家长是少年儿童最先接触的人,是少年儿童的第一个老师。所以,少年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思想品德的陶冶,都同家庭有着直接联系。
(2)家庭反向论
所谓“家庭反向论”就是说现代社会青少年由于没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加上父母教育方法不妥,感到家庭对他们压力过大,有的不满现实,进行积极对抗,形成叛逆心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多数是为了摆脱家庭压力,建立“自由”,“理想”的小天地,则企图将自己封闭于自我小天地之中,使之与外界隔绝,消极对抗,甚至吸毒、酗酒,醉生梦死,从而走上犯罪道路,总之,由于对家庭现实不满,在这种前途无望的精神状态和心理倾向下,便产生了大量的青少年犯罪事件,金华某中学生徐立由于母亲的高压政策,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以致在学习成绩考糟的情况下,竟然拿起铁锤将正严厉斥责自己的母亲当场打死。
(3)家庭经济条件差
安徽毫州的翁金山,今年才14岁,由于父母都是务农的,并且弟弟妹妹都
刚小学,于是他小学还没毕业就辍学了,父亲多次逼他出来赚钱,他都不肯,狠心的父亲便对他拳打脚踢,一次竟将他打成骨折,迫不得已,金山只得逃出来,他辗转流浪到了慈溪,住在一间破房子里,以拣破烂为生。有一次,老乡偷东西,借了他的三轮车去运载脏物,并将那些偷来的东西藏在他的住处,年幼的金山哪里知道,由于不懂法以及自己的心地善良,连犯了窝藏罪都未曾听过,直到被送入少管所那天,他才泪流满面,这就是家庭条件差以及父母的不负责任造成的,他们把毫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年幼的金山推向了社会,酿成了悲剧。
(4)父母管教欠严,任孩子我行我素
宗汉某中学在校生施某,法律观念不强,父母又是双职工,根本无暇教育和管束孩子,任其经常出入游戏厅,与当地的小混混在一起,后来,他又结实了一帮社会上的“朋友”,跟着他们出入舞厅等游乐场,没钱时,便进行偷窃,终因多次行窃而被抓入狱。
另外,家庭成员有不良行为或不法行为的影响或者进行教唆;父母双亡,无人管教;学校只重视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教育,放松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教育,使其自暴自弃;电影中凶杀和色情片的影响;受家庭影响,贪图享乐,追求吃、穿、玩乐;讲“哥们义气”,为“哥们”可以两胁插刀,不惜一切;青少年善于模仿、好奇等都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有导向作用,经总结可得,不良的家庭环境有:父母作风不正或有不轨行为;父母离异或父母双方一方死亡,无人照管孩子;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甚至分居。一般地说,不良家庭教育主要是:
1、娇惯子女。以种种方式溺爱子女,养成子女不良习气和品德;
2、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常常以打骂为主要教育手段,造成父母与子女之间感情隔膜和孩子离异的心理;
3、家庭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放弃教育责任;
4、家风不正,如贪图小便宜风气,懒惰风气、吃喝风气,不爱学习的风气及蛮不讲理的风气等,对子女的不良行为经常包庇袒护,有的甚至教唆纵容;
5、无力教育,或是无人管教,或是无时间、无精力管教,或是无能力管教;
6、父母教育子女意见分歧较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使子女无所适从,或厌烦对立,或从中钻空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第一位老师,如果把全国所有的青少年的家庭都动员起来,按照社会主义家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那么这种作用就不仅仅是一道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强有力防线,而且是一个巨大的为祖国造就人才,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力量,为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搞好家庭教育,加强家庭在预防犯罪这方面的作用,必须彻底改变目前薄弱的家庭教育状况,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家庭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既要严格要求,又要耐心诱导。
(二)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三)家庭教育不仅夫妻要协调一致,互相配合,而且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
另外,我们还将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五种措施,仅供参考:
(一)保护性预防(所谓保护性预防,就是指国家或者有并部门依据青少年违法犯罪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制定法律或者有关规定等,并采取相应措施)。
(二)疏导性预防(所谓疏导性预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 性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实际存在的问题)。
(三)堵塞性预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已经产生了违法犯 罪问题,因而发现和寻求到使青少年犯罪的漏洞,有针对性地采取事后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对于繁荣闹市、车站、码头等交通要道、公园、影剧院以及其它娱乐场所和僻静、空旷地段等加强值班、巡逻、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案件的发生)。
(四)惩戒性预防(一方面,就是由国家政法机关对于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依照法律分别给以行政处罚、刑事处罚,警戒他们不要再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也警戒其他青少年或者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不要违法犯罪)。
(五)改造性预防(以生产劳动为手段,通过政治思想教育,文化技术教 育,改造违法犯罪人,使他们改邪归正,成为遵纪守法的劳动者。
通过这次调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家庭生活对青少年的影响,希望家长们能够督促和教诲子女,让我们青少年一代健康、快乐的成长!
浙江省慈溪市 浒山中学
组长:康孟利
组员:陈银萍陆雪林
第二篇:青少年吸烟危害结题报告(范文)
青少年吸烟危害结题报告
烟草是一种发展弯晚的作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除美洲印第安人之外,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知道吸烟是怎么回事。今天,吸烟的风气遍及地球的每个角落,烟草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种种的联系。
(一)吸烟的危害
吸烟危害健康,科学实验早已证明,但全世界的烟民仍不断增加,特别是未成年人,吸烟人数增长迅速,实在令人担忧。据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协会共同完成的一份关于吸烟的调查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有烟民约11亿人,中国是世界第一吸烟大国,烟民约3.4亿,世界上每年因吸烟导致疾痛而致死为315万,也就是每10秒就有一个人死亡。当你在吞云吐雾中似乎享受一种乐趣时,是否想过吸烟将对你的健康和生命造成的威胁。
世界各国近40年来对烟草危害进行了广泛的研究,5万多份研究报告证实了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当今对人类危害最大的就是烟草,吸烟已经被定为“公害”。烟草中含有的化学成份高达4700多种,其中主要有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苯丙比、放射性物质、刺激性化合物及砷、汞、锡、镍等多种重金属元素,它们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和致癌作用。2001年8月,美洲心脏基金会和美洲心脏病学会联合发表的反烟草斗争框架协议的《巴拿马声明》中指出,吸烟将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心脏联合会主席马里奥·马拉纳奥强调,到2003年吸烟对人的危害将超过吸毒、艾滋病和其它疾病,成为导致死亡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原因。华社曾发过一条专稿,说我国的科学家在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以后得出一个结论,我国每年100万的死亡人群中,有3/4死于烟草所致的疾病,按现有趋势,到2020年,我国将有2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我国1990年到1992年死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肺癌死亡率由70年代的7.17/10万增加到151/10万。
所以青少年应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学生守则》均明确规定,禁止中学生吸烟。这是从学生的身心健康上关心、爱护学生。
1.从生理上: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青春期阶段,身体各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对香烟烟雾危害的抵抗力还比较弱,容易遭受香烟烟雾的伤害。据研究:青少年吸烟成瘾可能引起思维过程的严重退化和智力功能的损伤,严重的会导致思维中断和记忆力障碍,吸烟者的联想、记忆、想象、计算、辨认力、智力效能比不吸烟者减低了10%左右,而且注意力难以集中。
2.从经济上:中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赚钱。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父母的支持,并不具备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的能力。吸烟的学生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往往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如偷家里的或他人的烟与钱,甚至不惜抢劫、敲诈勒索,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
3.从道德上:吸烟不但危害身体健康,还污染空气,损害周围人群的健康。可以说,在公共场所吸烟,是很不道德的表现。
目前,青少年吸烟已成为我国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调查,我国70 %以上的吸烟者,开始吸烟的年龄都在15-20岁之间。同学们可以仔细算一算:假设从15岁开始吸烟,每天平均吸5支香烟。按照我国公民平均寿命75岁计算。一个烟民一生将吸掉10万9千5百多支(近11万支)的香烟。同学们,五支香烟就可结束一条金鱼的生命,如果不远离香烟,你一生中吸掉的香烟将对你的身体健康产生多大的伤害。世界卫生组织曾
报告说:90%的肺癌、75%的肺气肿和25%的冠心病都与吸烟或被动吸烟有关,吸烟平均能减少人的寿命10-15年。也许有的同学会说:“我爸爸、我爷爷已经吸了好几十年的烟了,怎么没什么病?”那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如果你的爸爸或爷爷最近痰比较多了,有时还常不自觉的咳嗽几声,可以说,老人家也许已经患上了慢性支气管炎了。
(二)吸烟对身体的影响
1、健康受影响。吸烟对青少年的健康造成的危害在吸烟开始后的头几个星期就已变的非常明显。青少年吸烟后头一秒的呼气量与他们吸烟的支数成显著的负相关。
2、形象受影响,相信谁也不会喜欢一身烟味的人
3、心理健康受影响,中学生吸烟肯定瞒着家长,那肯定要说谎,一个谎言往往需要十 谎言去掩饰。总是撒谎,心理会不自觉的紧张,而且会有些许内疚感,长期以往,对心理健康有害
4、学习受影响,作为中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而吸烟往往会成为我们上进的绊脚石
5、未来潜在的影响。很多烟龄小的人将来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烟瘾很大的人,那会让身边的人吸到二手烟。二手烟的危害相信你也很清楚,污染了环境,损害了健康,甚至会对孕妇产生影响从而宝宝也深受其害!
从调查问题3、4结果显示,所谓的“烟民”中还是有将近80%的人是了解吸烟对自己身体是否有害以及害处有什么,但是仍然身陷其中,是因为他们没有很深切的意识到吸烟的害处,并且年轻人还没有发觉到吸烟对自己身体的不良反应,所以都没有下定决心去戒烟。所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使其脑海里会有对香烟危害的概念,这样才能起到一定的防御效果。
(三)青少年吸烟产生的心理影响
1、标新立异心理
青少年处在生理心理的发展阶段,自我意识在不断显现,表现欲逐步增强,时刻想以“新异”来吸引别人而吸烟恰好满足这心理
2、追求风度心理
现在,电影、录象等娱乐传播媒介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极大。某些青少年觉得吸烟有些类人物的风度,有男子汉气味。的确,这些道德认识正处在不成熟阶段的青少年往往错误的将吸烟与威武洒脱联系在一起
3、好奇心强
这部分多数是比较低年纪的学生,好奇心强,凡是都想试一试,但克服自制力却比较差,他们认为吸烟好玩,稀奇,哪知后来一抽不可收拾
4、屈服心理
俗话说:近墨者黑。一些青少年受到同伴负效应影响,加上本身意志薄弱,屈服于外部诱惑压力,也随其吸上了烟
从调查问题2中以看出,许多人之所以吸烟都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以上心理均符合其开始吸烟的原因。而问题8中可看出,人们还是有那中好奇心,极其容易被香烟诱惑而开始吸烟。
(四)个人对青少年吸烟的看法
1、交际,交际看对象,交往选方式,不交损友,只交善友,不因任何不良因素而吸烟,特别是哥们气,保持上进心理
2、听从学校有关戒烟或反吸烟组织的建议或宣传戒烟的知识,保证有高度的吸烟警惕
3、洁身自爱,不随社会吸烟分子以吸烟建立交际关系,不听从这类人的舌言乱语
(五)无烟教育---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矫正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矫正,不仅在于青少年本身,更需要社会各界已经其家庭的共同携手。
1、社会环境
国家教委在《中学生守则》中明确规定,中学生禁止吸烟。《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规定:禁止或限制在公共交通工具和公共场所吸烟,劝阻青少年吸烟,禁止中小学生吸烟,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上做烟草广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我们说,首要的是要真正认真落实对未成年人、中小学生的禁烟教育。同时,社会应加强禁止有关香烟的宣传,采取逐步建立无烟区的措施,提高烟税,严禁对未成年人销售香烟等。社会良好的禁烟环境,是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根本前提。
我国已明确规定,商店不能对少儿童出售香烟,而实际呢?没有因为年龄小而买不到烟。这说明为什么呢?说明我们的社会监督作用根本没有发挥,并且也有不少老师、家长在学生面前吸烟,这就为我们的监督带来了阻力,作为老师与家长是学生与孩子心中的楷模,我们首先应该作好这个榜样。对于那些已经养成烟瘾的老师与家长,尽量避免不要当着孩子或学生的面吸烟。
2、家庭环境
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或中小学生的家长,吸烟现象是很普遍的。家长吸烟不但危害自己,而且使孩子容易沾上吸烟行为。研究表明,父亲吸烟,对儿子有很大的影响;而母亲若是吸烟者,其女儿吸烟的可能性就大。家长要逐步做到不吸烟,在此之前可先做到在子女面前不吸烟,进一步要做到家庭中来往客人少吸烟或不吸烟。
由于目前青少年吸烟年龄趋低,对于出于好奇心偶尔沾上烟的初中生,家长要严加管教,不能姑息。如发现孩子已有多次吸烟行为,应与学校联系,并对自己子女采取有效的教育和管理办法。
正确对待儿童与青少年行为 有不少家长对待青少年儿童的这些不良行为,只是一味的打骂、暴力解决,根本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去吸烟,没有分析孩子的烟瘾是如何戒成的,而老师呢?大多数人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理抱着„现在人家都只有一孩,人家家长疼还来不及,自己说人家孩子干啥?少一事了一事‟的想法得过且过,正是这些不良的态度使的青少年吸烟的人数越来越多。所以今后我们的家长与老师应该做好这一环,并不是对他们放任自流,而是要将严加管理与正确引导相结合,在孩子们还没养成烟瘾之前,将他们从“烟井”旁拉回。
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青少年吸烟都是瞒着父母的,而且看见父亲吸烟也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过错;有些即使是父母知道的,也因为溺爱孩子或者管教力度不够而没能挽回自己的孩子。所以,青少年吸烟有部分原因是来源于家庭里的长辈,而建立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能较好的阻止青少年吸烟的途径之一。
3、环境
要正确解释“大人能吸烟,为什么未成年人不能吸烟”的疑问。同时,要比较详细地对吸烟的危害 作科学说明。教师要明确告诫学生,未成年人吸烟是违反法律的行为,吸烟是越轨的第一步,发展下去不但有损健康,而且可能是犯罪的入口处。可以组织有意义的“禁烟”宣传活动,让中学生自制禁烟宣传画,自编自演有关禁烟的文艺节目,深入
到群众中去宣传。让中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对吸烟危害的认识。
发现吸烟的中学生,不能简单处罚,重要的是加强个别指导和个别是矫正。要查清学生吸烟的原因和经过,了解烟的来源、吸烟的场合和该生的思想、学习等情况。对偶尔吸烟者,重在教育引导,注意日常观察,采取具体措施促使他们不再继续抽烟。对吸烟情况比较严重或有吸烟习惯的中学生,应特别重视,需采取专门的治疗措施进行矫正。
4、心理疗法治疗
厌恶疗法。采取一定的措施,让青少年从喜欢吸烟转变为讨厌吸烟,一旦形成讨厌吸烟的倾向,青少年就不会去抽烟了。如对吸烟的中学生放映吸烟死于肺癌的电影,或其他现身说法的教育,或提醒法(吸烟有害健康,我怕了);或正面法(你还抽呢,小心明天见不到你了)等,根据当时的情形,来选择具体的方法。让他们看后,听后确实感到害怕、感到吸烟的危害性,从而厌恶吸烟。
价值改变。许多中学生吸烟是为了自我显示,表示自己具有真正男子汉的成熟形象,很有风度。因此,采取改变与吸烟有关的价值观念,使吸烟的中学生感到吸烟有损于中学生的纯真形象,吸烟只有让他人产生恶感,显示出的是不良品行的倾向,这样,他们就会在新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有效地做到不再吸烟。
切断消极影响源。一部分学生是在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的影响下,开始吸烟和逐步学会吸烟的。实际上,同学或同伴的吸烟行为成了一种强化吸烟的因素。现在采取割断消极影响源的措施,在一定时期内不让他们与吸烟的同学或同伴接触,实质上是让他们不再有复发吸烟行为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他们已有一定的分辨力和抵制力,不易再受别人的吸烟行为影响。
增强压力法。周围的人要支持中学生的戒烟行为,家长、老师以及好朋友要经常支持抽烟者向不抽烟转化,对他们要表示信任、期望成功的成度。这种压力是中学生戒烟过程中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量和监督力量,有利于防止吸烟的复发。锻炼戒烟的意志,要让他们认识到一旦想戒烟,就应该铁下心,把吸烟与自己最爱的东西如学习、亲情、理想等对立起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千方百计的戒 掉它。家长、老师、朋友、社会等,在这方面也应当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使我们的环境少一缕毒烟、多一分清新!
在访寻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许多吸烟的青少年还是有意愿戒烟的,但是总有一些因素干扰着他们,比如说戒烟难,不知如何戒,还有就是生活中没什么兴趣,也就没有戒烟的必要。由此看出,普及戒烟方式是很必要的一个戒烟途径。
吸烟有害健康!青少年吸烟就等于是慢性自杀!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新血液,我们的未来还很漫长。未来的美好是要靠我们自己去创造的,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成就人生的光辉!吸烟无疑就是在为自己挖掘坟墓,难道你们已经在设想着某一天,自己躺进去,让香烟埋葬吗?
所以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自觉抵制香烟的诱惑吧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与心得体会
身边的“事”
班级:烹饪11-2一班
作者:高博贤
青少年犯罪青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案例:
福建省福清市警方破获一起在校中学生杀害在校生案,抓获陈某等五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两轮摩托车1部、**式军用手枪子弹3发等物品。
7日下午2时30分许,福清市警方接到受害者家属报案:当日下午2时23分,他家突然接到歹徒打来电话称:“陈某(男,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被其绑架要求家属准备20万元人民币赎金,并称不准报案,否则后果自负。”
接到报警后,福清市公安局马上组织警力开展侦破工作。根据现场调查,走访群众,获悉受害者陈某于2002年9月29日晚9时许,从福清市新厝镇某中学晚自习回家途中失踪。其家属经过几天几夜寻找未果,直至10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绑匪勒索电话。
警方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获悉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陈某母亲与受害者家积怨较深,且陈某近期表现十分反常,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时查明陈某近期来经常与同学郭某、黄某等人在一起打电脑、玩游戏,行动诡秘。10月8日下午警方决定对陈某等5位涉嫌人员采取收捕审查。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学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陈某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9月29日,晚9时许,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受害者陈某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石头绳子捆绑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于10月7日通过李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
原因:
犯罪原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概念,是指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力度及其作用机制所构成的能引起犯罪行为发生和犯罪现象存在
与变化的罪因系统。狭义的概念,是指处于犯罪原因系统中,具有较大致罪力量,能够相对独立地引起犯罪结果发生和犯罪现象变化的现象及过程。但“犯罪行为是一系列因素的表现,这些因素既是个别的,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交织在一起,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些因素,就一定会歪曲其性质。”“任何孤立的引起犯罪的决定性因素,都不能发生犯罪,犯罪的产生不仅要具备许多决定性的引起犯罪的因素,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个人的人格特征,尤其是不同类型犯罪的巨大差异。”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就是不良的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要对引起青少年犯罪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便探寻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科学、有效对策。
心得体会: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而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他们能否健康,良好的成长就决定了祖国的未来。所以说,预防青少年犯罪对是我国的影响深远的一件大事。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青少年犯罪逐渐向一定的趋势发展:一是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食品营养成分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同时也伴随着犯罪年龄的提早,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十四五岁就违法犯罪,有的甚至做出大案要案。二是犯罪类型越来越多,现已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以侵财性犯罪为主,如盗窃、抢劫、敲诈等。此外伤害、杀人、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三是是犯罪动机简单,大多没有明确作案目的,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多属一时感情冲动,有的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要求偏激,常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四是犯罪组织团伙化。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胆大妄为,不计
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泰山学院毕业论文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其犯罪特征表现为:低龄化、团伙化,犯罪诱因简单、突发性、盲目性突出,从犯罪手段来看,高科技犯罪初见端倪,智能化、成人化犯罪凸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青少年的思想品德、道德意识、性格秉性,情绪爱好无一不受家庭的直接影响。家庭教育功能不健全或丧失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就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增强家庭教育功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青少年 犯罪 家庭因素 对策
青少年犯罪是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之中,且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在新旧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复杂过程中,社会内部蕴藏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滋长,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1]。家庭是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所,是青少年生活最重要的环境,家长与子女关系密、接触多,对子女的影响也就最大。随着当今社会教育理念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极易成为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漏洞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青少年犯罪是指从14岁至25岁以下的青少年所实施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反社会行为。据统计,50年代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重不足20%,而当前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青少年犯罪还呈现出新的特点:“犯罪主体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低文化程度的居多,犯罪手段也呈现成人化、凶殘化和智能化,犯罪类型主要以暴力犯罪、财产犯罪为主,犯罪组织则日趋团伙化,并且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比例越来越高。[2]”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环境因素
近年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大量进城等引起了家庭因素的变化,包括家庭成员结构状况,家庭环境因素以及家庭教育状况的变化等,这些变化在某些方面影响到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从而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一)家庭结构因素的影响
完整的家庭、和谐的家庭关系和正常良好的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大多数青少年犯罪都源自于不完整的家庭或者家长长期没有尽到抚养教育义务的家庭。主要表现为两类家庭。一是破碎、重组型家庭,指家庭原有的自然结构被破坏,双亲不全或有继父母的情况。包括破碎型家庭和重组型家庭。破碎家庭中父母因死亡或父母感情破裂导致分居、离婚等,使得家庭完整性、稳定性遭到破换,这样的家庭父母常常没法对青少年进行悉心的照顾,忽视了青少年的感受,这很容易让青少年偏离正常成长的轨道。重组家庭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一方或另一方重新与其他异性组合成的新家庭。这样的家庭结构也是不完整的,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是不利的,甚至危害大于破碎家庭。面对父母新的另一半,青少年与其没有感情基础,往往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心理,为了逃避这种感觉,青少年很容易离家出走,这时青少年内心脆弱,极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影响,做起违反犯罪的事。二是松散、隔代抚养型家庭,指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不能很好地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或父母因工作等原因长期在外,子女长期寄养在他人家庭的情况。这样的家庭结构,不但会使得父母与青少年疏远、成员间沟通缺乏,从而淡化了家庭成员的感情关系,而且这样的家庭结构还减弱了家庭应有的教育功能,父母长期不在青少年的身边,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不能悉心对待,子女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教育。父母因工作繁忙,长期不在子女身边还可能将青少年托付给老人抚养,这就产生了隔代抚养。老人一般文化素质水平较低,身体体力上
和精力也有限,无法很好地抚养教育青少年。另外,大部分的老人都比较宠爱小孩子,小孩子的要求都尽量满足,这样会让青少年形成娇生惯养的个性,青少年得不到严加管教,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极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诱惑而犯罪。
(二)家庭成员及经济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人格缺陷。具有反社会倾向的父母,特别容易以不当的教养手段来教养子女,这样的父母所生的子女就会身受父母的不当教养。青少年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透过观察与模仿,可以学得他人的某种行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效仿的榜样,家风家教对子女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将来乃至一生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恶习,如懒散、麻将成瘾,口吐脏话动輒打人,爱占便宜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孩子,家长自身的人格缺陷正一点点侵蚀着孩子的心灵,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并未能带来相应的道德观念的进步,倒使许多人越来越感到我们的身边常常像是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陷阱。一些家长也常常有意无意地用“老实人吃亏”的人生哲理去影响孩子,常常听闻一些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若有同学打你,你也打他,谁怕谁”。殊不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会烙下怎样的阴影。
【3】其次,父母本身智力与身体的缺陷。父母智力或身体有缺陷,如精神病、盲人,他们自己生
活都无法自理,更谈不上给子女以教育。处于这种家庭的青少年,家庭教育往往先天不足,在学校、社会还可能因家庭缺限受到歧视,过早的流入社会,养成不良恶习直至违法犯罪。再次,家庭的经济因素。经济原因虽不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必然因素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一条。经济收入低的家庭,不能给青少年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为了满足在家里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他们往往会铤而走险。家庭经济状况的不佳,青少年居住的环境和周围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文明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都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因素。富裕的家庭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富裕家庭过分重视物质生活,认为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子女爱,把家庭的抚育功能极端化,淡化了教育功能。忽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间接地使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父母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不当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长生不同程度的心理扭曲,出现越轨行为。
首先,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普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凡事都有一个度,若超出了这个度就可能物及必反。人们多有这样的体会:当外界的压力增大到自己感到行为的自由受到威胁时,心理就会产生焦虑无助,长期下去,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甚至出现心灵畸形、变态,导致犯罪。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也给青少年犯罪设下隐患。家庭暴力更是首害。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它们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若不能及时排解就很可能导致青少年易冲动性犯罪。父母把自己的过高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而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心理感受和需要;一味发号施令,好为人师,不容分辩,甚至咄咄逼人,这些态度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日久天长,“压迫越深,反抗越大”,轻者以顽固、找岔、顶牛等方式来发泄“仇恨”,重者出现人格发展不健全,形成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在学校里的“害群之马”其实是不良家庭的“受害者”。
其次,过度溺爱,放纵孩子
现存的家庭抚育机制,以及与其相关的思想观念、文化素养、亲子关系、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婚姻状况等因素,导致独生子女这一代是在物质条件十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得到了以往其它时代同龄人很难享有的关怀和照顾。家长视子女为“太
上皇”,“拿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在物质、精神、生活上几乎是有求必应,给子女提供无微不至的呵护,这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品质,渐渐地,他们失去了对自己、对周围人的责任感,这种在“爱”中泡大的孩子自以为是,我行我素,缺乏与人和睦共处的能力。这样的青少年往往经受不起挫折和困难,在挫折和困难面前,会变现为手足无措,在外界一定的刺激下和外界的不良因素诱导下,极易导致其违法犯罪。
再次,教育孩子简单粗暴
这里主要指专制型教养方式,也就是父母用粗暴的训斥、打骂、体罚等手段对子女进行简单粗暴管理和教育。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父母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的不良行为或过错,只会采取简单的打骂、体罚来教育子女。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希望通过罚跪、打骂等手段使子女上进。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子女同家长产生对立情绪,形成逆反心理,性格偏激,甚至离家出走,最终走上邪路。还可能造成青少年对粗暴手段的模仿学习,在其心理压抑、寻求平衡时,一旦遇到类似情境,很可能也以暴力手段报复社会,导致违法犯罪。
三、从家庭角度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家庭关系[4]
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快乐,才能积极向上。父母应当为孩子确立行为准则,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并对孩子的日常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父母应戒绝“不打不成器”的管教方式。应该以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宽容、真诚的亲情教导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对于学业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缺陷的子女则应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不应歧视,更不应体罚和虐待,如此才能培养出理性、进取、富有同情心的一代。
(二)要学会爱孩子
爱孩子似乎是最简单的事情,是人类乃至其他生物的本能,然而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怎样去爱。苏国红在《飘飘的红云》中的一段话,值得父母深思。“任孩子肆意玩水游泳的父母,孩子游水而死,会痛不欲生地后悔自己过于放纵;从不让孩子近水,孩子因不会游泳,而掉进沟里淹死的父母,会悲痛欲绝地自责自己的不该;为了躲避父母的眼睛,而逃到远处学游泳,再也没有回来的孩子,也会让父母内疚一辈子„„也有很多父母亲自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游泳,待教会了之后,晓之利弊,然后看着孩子自由而快乐地畅游„„”对于孩子既要严格要求,也要与其心交心,真诚沟通。即便是对犯了错误的孩子,也不能一味歧视和压服。亲情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举手投足的关爱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会使人性沿着健康方向发展;尊重理解认可孩子,同时让他学会关心人、尊重人,让孩子有机会表现好。
(三)合理的期望
父母对孩子抱有期望决不什么坏事,它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且孩子的抱负水平与父母的期望高低直接相关。但父母的期望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合理性。父母的期望和鼓励要符合孩子的能力和性格,所提出的目标是孩子通过努力做得到的,而不应是完全脱离实际的空想。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这种期望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二是让孩子坚信父母期望的合理性。父母要通过某种形式,把自己的期望注入到孩子的思想中去,使这不知不觉地变成孩子自己的愿望。然而现实中有许多家长基于功利的目的和攀比的心态,给孩子设置了太多的标准和过高的期望值,把自己所谓的“未完成的心愿”强加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特点。这导致孩子要么以回避的形式自杀要么以暴力的形式反抗父母甚至反抗社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四)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质
通过许多案例的分析,我们发现很大一部分犯罪的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不用法
律武器保护自己导致许多花样年华的少年坠入犯罪的深渊。作为家长应配合学校加强法制教育,从小灌输遵纪守法的思想,懂法才能守法,用法律意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要和孩子共同讨论,辩明是非,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自我保护,能用自己的方行自觉抵制社会不良习气的腐蚀。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应注意的事项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且这一时期盲目、冲动,逆反心理突出。青少年作为是独特的个体,是积极的权利主体,他们有自己的强烈需求:渴望被父母理解与关怀,渴望被社会认可。相信他们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家庭的教育主要是引导性的而非强制性的教育,我们要学会欣赏他们的一切奇思妙想。多关心,多鼓励,使他们自信、安全感、控制、关心、自主、刺激等需求得到及时而又合理的满足,那么家长就不会头痛,青少年就不会用极端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武小民.《对青少年犯罪的思考》,法制网.[2]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6月北京第1版
[3]黄恺、唐艳丽.《论家庭因素和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4] 陈光学:《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中国法院网》2003年7月2日。
第五篇:关于青少年犯罪的报告
什么是青少年犯罪呢?或许有的同学对这个概念有点模糊,那咱们就首先了解一下青少
年犯罪的界定范围,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
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所以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也包
括成年人中的青年犯罪。那么就让咱们从一下三方面做一下了解:
一、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现
象;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剖析;
三、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及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从这些惊人的数字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刑事犯罪中占的比例相当高。大家再看一下这个表格,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在2010
18周岁到25周岁的青年犯罪人数剧增。然后看一下这个分割图,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
低龄化。在总体了解后,大家来看一下具体的事例,说到“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我想,大家一定很清楚。说到这儿,我想起这样一件事,前一段时间参加一个学习座谈会,记得一
个督导老师说“我很想知道一些学生不来上课是什么原因“有同学就说,有些同学是玩游戏
不想来,或许是吧。不过,我想咱们应该不会像这个事例中的少年那样做出极端的行为。这
样的事真不敢相信。再看一下,2000年2月29日,美国密歇根州布艾尔小学一名7岁的小男
孩当着他老师和22位同学的面开枪打死了6岁的同座女生。根据美国犯罪部门的抽样调
查,65%的青少年暴力犯罪行为直接受到传媒不良信息特别是暴力信息的影响.这两个事例
告诫我们:传媒暴力逐渐影响尚未形成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青少年,量变不断地积累,渐
变积累的过程中,最后发生根本变化,产生质变,使青少年的心里发生扭曲。对于“药家鑫
事件”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也许我们都有这样的疑问,是什么让一个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对鲜活的生命如此漠然?又是什么让一个心智健全的成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水准和对法律的敬畏感?难道仅仅是“财富”和“权力”吗?当然远不止这些。这个问题留给大家思考吧。那
么咱们来看一个青少年犯罪团伙,2011年3月中旬,海南省三亚市警方摧毁了一个恶势力
犯罪团伙,抓获陈某等18名团伙成员,缴获一批作案工具,破获了一系列敲诈勒索、寻衅
滋事、故意伤害、抢劫等案件。在这个犯罪团伙中最小的只有十五岁。这些未成年人长期
有不良行为习性,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法制观念淡薄,又处
在家庭、学校、社会监管乏力的状态,受社会各种不良风气影响,金钱物质主义影响,他们
在玩乐中消费欲望恶性膨胀,很容易迷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些犯罪事件让我们看到青少年犯罪是一件多么让人心寒的事,本来是充满活力的青
少年却因为自己迷失方向走向犯罪的深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呢?青少年犯罪是由其自身和外部因素引起的,随着外来思想文化的大量涌入,社会环境的急剧
转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冲击着我们优秀的传统道德和高尚的价值观念,也使广大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模糊,一小 部分人表现出美丑莫辨、善恶不分、是非混淆的倾向,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问题大学生”屡屡暴露,孩子们比吃、比穿,比谁的父母官大钱多,却对父母、对周围的朋友漠不关心,不讲科学、崇尚网络预测的现象普遍存在。
青少年自身原因:青少年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成熟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矛盾;
旺盛的精力与自身调节能力低的矛盾; 物质欲望增多与未独立的经济地位的矛盾;独立自
主的要求与依附关系的矛盾;孤独感与强烈的交往需要的矛盾; 现实与未来的矛盾。在认识上、情感上、信念上、意志上、行为上都受到自身矛盾的畸形片面的影响。影响青少年
犯罪动机的外界因素,即其犯罪动机成因的客观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家庭因素:(1)生活方式“不当”。2)教育方法“不当”。学校因素:(1)
教育思想不够正。(2)学校监管不力。(3)教育方式不当。社会因素:改革开放的进行,不
断有西方发达国家腐朽文化的传入,对青少年的吸引很大,其中(3)金钱物质主义影响。
(4)网络文化的发展影响最严重。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问题不仅关系到他自身的前途和未来,更关系着国家生存和发展,我国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综合治理,运筹“长治”之策。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预防:
(一)青少年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预防犯罪的根本。
(二)改善家庭教育是治理青少年犯罪的重点。
(三)学校教育切实抓好是保证。
(四)社会要形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管理网络。
经过小组的讨论我们认为:(1)青少年要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2)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3)正确对待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由青少年犯罪我们想到,我们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如何看待学习生活?这些问题都会涉及我们的价值观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周恩来总理曾说:“谁掌握了青少年谁便拥有未来。”作为青年人,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大学生的价值观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迄今为止最科学的世界观。并且要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