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

时间:2019-05-14 01:1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

第一篇: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封闭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较快,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现象。

一是犯罪总量持续增长。

二是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呈上升趋势。全国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比率由1998年的6.36%上升到2003年7.93%。

三是青少年犯罪类型呈扩展式发展。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罪名由1998年的98个发展到2003年末的120个,增幅达22.45%。

青少年犯罪整体上呈现出较为严峻的态势,其特点主要有:

(1)从犯罪主体来看。一是犯罪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2000年以来,14—16岁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高。据统计,14—16岁未成年人犯罪比率从1999年的11.42%逐年递增至2003年的15.09%。而16—18岁的青少年犯罪率始终居高不下。二是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但部分地区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有所上升。三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2002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研究报告表明,在未成年人犯罪群体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4.6%,而初中没毕业的占到了47.3%。四是身份比较集中。主要集中在城市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学生等群体。一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调查中的数据显示,闲散未成年人犯占全部调查对象的61.2%。

(2)从犯罪行为来看。一是团伙性明显。由于青少年主观独立性较弱,有渴望友情,乐于群聚,向往集体的心理需求。二是“五性”突出。青少年群体兴趣爱好广泛,情感丰富,常对许多人、事物和社会事件产生情绪反应,由于青少年情绪的冲动和不稳定,导致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例如某中学两名13岁男生偶然翻到了家长藏在家中的黄色录像带,二人看完后即模仿录像中的行为将邻居的少女轮奸。三是智能性趋向。由于青少年文化程度的普遍提高和信息渠道的不断丰富,青少年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科技手段进行的青少年犯罪开始显现。

(3)从犯罪类型来看。一是从较为单一的犯罪类型向成人化犯罪类型发展。有一个未成年人,仅仅因为自己的姐夫没有给钱买衣服,就起了歹意,他购买了绳子从窗户里爬进去把姐夫勒死,还伪装了现场。二是随着青少年需求的泛化,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出现多样化,形成了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主观因素。

一是心理上的不稳定性。青少年处于少年期、青年初期阶段,神经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其认识、感情和意志上的变化,让他们变得容易兴奋、容易冲动、容易感情用事,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当面临恋爱、婚姻、升学、就业、交际等实际问题时,产生了一些自我满足的需要,如与异性接触的需要、满足自尊心的需要、好奇和求知的需要等等,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容易陷入青春危机。如果在某些方面出现社会化障碍,这种危机就可能演化成犯罪危机。二是生理上的不成熟性。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身体发育明显加速,性机能开始成熟,这些对他们的心理、情绪、精神、行为等各方面都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导致了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上的不平衡,加上青春期知与行的差距,形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生理因素。三是犯罪机遇因素偶发性。即诱发犯罪的最佳机遇和条件。这是指青少年由于外界原因激情冲动或被动地、不自觉地卷入违法犯罪活动。比方说,有的住宅、车辆的门窗没有锁好,青少年路过看到,激起了青少年的侵财欲望而引发盗窃犯罪。

2.客观因素。

(1)身边教育。家庭不良环境往往是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最初原因。家庭是青少年活动时间最长、受思想影响最深、联系最紧密的地方。近年来,失和、失教、失德、失才等“四失”家庭逐渐增多。据统计,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4.2倍。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形成青少年高犯罪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学校是继家庭之后青少年活动的重要场所。素质教育理念虽然早已提出,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此外,社区对青少年的帮助和服务还不到位,侵害青少年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

(2)社会大环境影响。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渲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和音像制品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社会转型期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主要是城市化、人口流动及社会结构变动,造成就业、就学、福利、娱乐等各方面的一些不均等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干扰社会生活。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一些青少年思想偏差、行为失范,走上违法犯罪歧途的有所增多。(《人民日报》2004年09月29日)

让孩子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新世纪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综述

自2000年9月中央综治委在成都召开全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经验交流会以来,我国的预防工作又走过4年历程。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帮助和矫治,亿万青少年在阳光下茁壮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

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都会把目光投向孩子,投向未来。多年来,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不断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200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2001年初,中央综治委成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出了新的部署。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体系日益完善、工作力量不断加强。目前,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0%的地市和一部分县区、街道成立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中央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13个增加到18个,有些地方根据需要扩大了参与部门。各地区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组织集中行动、纳入综治考核等方式,探索建立监测预警、协调联动、责任考核等长效机制,形成了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春风化雨细无声

积极推进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在社区相互结合,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工程。江西省瑞昌市以实施“免疫工程”为载体,以养成教育为核心,在中小学校建立家长教育中心,将伦理、法理和情理相互交融,开展“学校育苗、家庭护苗、社会扶苗”,取得明显成效,25岁以下青少年罪犯人数占法院判决罪犯的比例由1992年的68%下降到2003年的29.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地区通过建立家长学校、亲子学苑、咨询辅导站等,广泛宣传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

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增强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是全社会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各部门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广泛开展雏鹰争章、18岁成人仪式、小公民道德建设等实践活动。目前,全国所有小学都聘用了思想品德课专职教师,聘用校外辅导员80多万人,建立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站89000多个。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经常遇到的法律问题,扎实深入地开展法制教育。

“有学不上、有家不归、有工不做”的闲散青少年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他们处于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着、社会管不到的状态,一旦受到不良社会因素的诱惑,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上海等一些地方开始聘用社区专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人联系帮助制度,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

给孩子们一片蓝天

2004年5月20日早上6点多钟,年仅15岁的在校学生颜某想趁父亲熟睡之机偷钱去网吧玩。因害怕父亲醒来打他,遂用铁锤将父亲砸死,拿了143元钱到网吧上网。面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个个惨痛的案例,清理整治非法网吧,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强烈要求。2004年2月,文化部等部门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决定从2月至8月,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开展网吧专项整治工作。半年来,文化、工商、公安部门共检查网吧50余万家次,暂扣没收电脑设备近7万台,限期整改2.1万家,责令停业整顿5100家,取缔黑网吧1.59万家。

此外,针对淫秽色情网站、不健康“口袋本”图书、毒品和校园周边不良环境等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社会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开展了多项治理整顿。今年上半年,新闻出版部门共查获淫秽色情出版物案件2178起,收缴淫秽色情出版物754万余件,其中淫秽色情“口袋本”和有害卡通画册284万册。各地区、各部门通过建立举报受理网站、电话,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积极探索建立快速受理机制和长效监管体系。

全社会共同参与

57岁的陈莆俭是湖北武汉的一名普通干警。今年,他作为第一批综治特派员已在硚口区崇仁街义烈社区工作6年,在社区建立了22个帮教小组,与29名有过违法行为的青少年实行结对帮教,还担任了4所学校的法制辅导员。近年来,数万名类似陈莆俭这样的志愿者从事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为核心的社区青少年工作志愿者队伍逐步壮大,在开展青少年教育、法制宣传、结对帮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地区逐步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在基层一线的工作力量,专职工作队伍有所加强,公安部门“一区一警”的警力配备模式逐步推广,文化市场稽查队伍2003年增加了900多个,稽查人员增加了2200多人。此外,各级青少年犯罪研究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凝聚了一大批在青少年法律、心理、教育等方面从事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士,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提供着智力保证和实际支持。青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兴则国家兴,让我们用爱心播洒希望,用汗水播种明天,让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人民日报》2004年09月29日)

江苏发布预防青少年犯罪“红色”预警

《中国青年报》讯(记者 郁进东):日前,江苏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在南京首次发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红黄蓝”三级预警信息,校园周边地区青少年抢劫案件持续高发,发布“红色”一级预警;青少年网络犯罪渐趋严重,被发布为“黄色”二级预警;职业学校学生犯罪高发被发布“蓝色”3级预警。

去年10月,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预警信息采集点,并决定按“红、黄、蓝”三个级别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近一年来,各信息采集点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的预防工作,加强相关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与预警调研工作,发挥信息采集点工作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江苏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依托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对2002年~2004年上半年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涉嫌抢劫案件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针对校园周边地区未成年人抢劫案件呈现出团伙作案、成人化特点和低龄化趋势,涉案未成年人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在校学生尤其是职业学校在校学生占有较高比例的情况,他们向社会发出了红色一级预警信息。

江苏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相关职能部门立即行动,采取有效措施,整治校园周边地区治安环境。(《中国青年报》2004年09月28日)

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然而,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却不断上升。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4.15倍,2002年同比上升

1.89倍。因此,本文试就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以及如何加强青少年教育,特别是法制教育等方面作点探讨。

一、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状况

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亦或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行为人某种犯罪目的的确定,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始终以一定的犯罪动机作指导的,促使行为人这种犯罪目的的内心起因就是犯罪动机。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贪财、好色、仇恨、报复或者极端的嫉妒等心理。而青少年除了具有上述犯罪动机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青少年的特点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锐,吸收新事物快。如果缺乏指导或者引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成为缺点或者成为犯罪的动机。还具有好奇、取乐、讲义气等心理特征。某地乡场附近年近15岁的魏某,因到乡场上看了几次黄色录像,很想尝试一下与异性“亲热”的感觉,于一日下午等候在一个11岁的小女孩放学回家的竹林处,并蒙面操刀,强奸了小女孩。某市内一个无人管教的16岁少年,整天东游西荡,无所事事,便蒙生偷车取乐邪念,半年内竟盗窃22辆机动车。某高校一男生,因多次接受同学吃请,也欲请同学吃请却囊中羞涩,遂杀人抢劫。某技校一学员与同学因争坐一条凳子而大动干戈,10余人参与斗殴,酿成一死三重伤血案。北京市某网吧的老板与几个学生因收费问题发生纠纷,学生为了报复老板,于深夜纵火烧毁房屋1000余平方米,烧死15人,烧伤7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13岁,最大的16岁。真是一桩桩触目惊心,一件件血泪斑斑!

青少年违法犯罪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由单差生发展到思想品德和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违法犯罪;从骄生惯养到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从被歧视、虐待到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模仿影视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尝禁果而违法犯罪,等等。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

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面对这一严峻问题,“救救孩子”,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人们不能不为社会稳定担忧,为未来的发展担忧,为青少年的命运担忧。对此,全社会都必须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课题列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和治理。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振兴中华民族的根本在人才

人们常把青少年比喻成幼芽、花朵,这是因为青少年纯真美丽,充满活力和希望,但同时也是娇嫩的,她们经不起风吹雨打烈日晒。因此,就必须要有人呵护、管理、培养,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今天的青少年,明天就是党和国家的保卫者、建设者,是振兴中华民族、使祖国繁荣昌盛的希望所在,是各条战线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因此,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邓小平同志对青少年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再三号召全社会都要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法制教育问题上,他提出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时期,这一时期,可塑性很强,正是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法制观的重要时期。要使他们接受正确的东西,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以保证他们沿着祖国未来需要的道路健康成长,就必须在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制教育。只有使他们从小学法懂法,才能知道什么行为是合法,什么行为是违法或犯法,从而自觉遵纪守法。长大成人后,才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用法律行使监督、管理权,当好国家主人。

(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青少年是否能健康成长,关键在教育。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的青少年之所以犯罪,是多方面的原因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只有采取综合治理。全党全社会要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都来做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真正形成全党抓教育,全民齐参与的局面,这项工作是能够做好的。有关专家指出,青少年的人生起点在家庭,知识基础在学校,健康成长在社会。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就是要从这“三点一线”入手。

1、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

每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都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畸形成长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惹的祸。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只是结果,犯罪心理的形成,往往是大人们肆无忌惮的行为活动,有意无意间扮演了“教唆犯”、“包庇犯”的角色,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子女。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从自身做起,学好人,做好人,做好事,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如果父母与孩子常交流,有感情,孩子就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这些都需要靠父母的正确引导。家是孩子每天停靠的港湾,是情绪的出口,是在外受伤跌倒时可以疗伤止痛、补充能量的地方。其实孩子都很宽容,对父母的要求并不高,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关注他、爱他。父母的那份爱意将会给孩子送去一片蓝天,为家庭生活带去一缕清香。孩子最怕的是对他不理睬。无论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是在我们对家庭教育中父母扮演的不同角色的研究中,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须臾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合格的父母应当是既有事业心,同时也有责任感的人。父母为创业所付出的努力,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上的表率与楷模作用,以及对待问题的理性思考、准确判断和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如果在一个家庭里,婚姻失败,家庭失和,对孩子的成长就会造成伤害。尤其是单亲家庭的子女因为缺少健全家庭的呵护,以致放弃对子女的抚养义务,就会培养出性格变异、心理畸形的孩子。如果在一个家庭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亲人不爱何以爱祖国、爱人民?

2、学校应传道授业解惑

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全面教育是学校的基本责任。但是,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道德、法制教育明显薄弱。青少年对有关刑法知识知之甚少,法制教育盲区相当严重。人类社会只能在秩序中存在,破坏秩序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学校教育应当给予孩子的知识,也是为人师者启蒙育人的起码责任。而不少学校办学宗旨有失偏颇,重智育,轻德育,埋下了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严重的危机。据了解,近年来少管所14到16岁的孩子逐年增多。他们中有80%是在犯案前就已经辍学,是学校的“双差生”(成绩差、品德差)。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好名声、好荣誉,将他们赶出学校,使他们升学无望,今后工作无望,心绪茫然而游手好闲,丧失人生目标追求,再加上没有学校和家庭的管束,因此

很容易被社会上的犯罪团伙拉下水,滑进犯罪的泥潭。所以,笔者认为: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一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二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设置专业法制教员,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司法机关提供的案例,按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知识层面,编写出由最常用到常用和不同难易程度的教材。三要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让学生每周至少有一节法制课。同时要建立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考核制度,使教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把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落到实处。目前,不少学校虽然也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但为什么效果不佳呢?究其原因,是因为兼职,造成时间紧迫、准备不充分,授课方法不当、法制课太少、责任心不强等而流于形式者居多。四要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学校、教师要认真履行好应尽的各项职责。

3、社会应还孩子一片蓝天,还校园一片净土

现实的中国社会多姿多彩,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可观,大多数人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电视、VCD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一网(因特网)“网尽天下”的家庭也很不少。这些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享受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涌了进来。即使是收视率很高的频道,也免不了武打凶杀、异性亲热等情节。看电视不需要有多高的文化,就是文盲和不识字的人,都能基本接受电视形象演示传递的信息。所以有的儿童边看边摸仿,甚至对身边的父母动手动脚。“泡网吧”更是成了青少年们的乐园,在那里,他们可以整天整夜地玩游戏、上网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不管网上好的坏的,高尚的腐朽的,科学的迷信的,他们照单全收,并不必担心有老师或家长去找他们,因为门口有老板在放哨。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呼吁,应开设青少年电视频道和网站,给孩子一版明净的蓝天。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校园周边环境都足以令人担忧。“美容院”、“休闲中心”、“农家乐”等娱乐场所比比皆是,一些“小姐”还常常到街头巷尾招徕客人,不谙世事的学生们在“小姐”的劝撺、引诱下,也就进去“潇洒走一回”。渐渐地由逃学到辍学,因享乐到手头拮据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等犯罪累见不鲜。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在“全民经商”的潮流中,恭喜发财、赚钱光荣不再被中国人羞涩避讳,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已成为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共识。这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的迷惘,物质享受的强烈诱惑,物质生活的无度追求,使意志薄弱者跌入迷途、走向犯罪。

鉴于上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我们应当按照 中央综治委的要求,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是净化社会环境,整治搞好校园和周边环境,扫除黄、赌、毒。各级党委、政府要领导和组织好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宣传、新闻出版、公安政法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下定决心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围社会治安,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要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或者配备专职法制教员,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纪律法制教育;要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组织青少年学生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三是加大打击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四是充分了挥农村中青年团组织的作用,把校外的青年人组织起来,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活动,开展学法活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的地方的青年团组织,一年到头基本上不开会,不学习,处于一种半瘫痪姿态。五是司法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时,要认真落实司法保护原则,对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公安机关和法院、检察院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要相互配合,在侦查、起诉、审判各诉讼阶段依法给予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特殊的、有别于成年人的待遇。对未成年人罪犯执行刑罚时,要与成年人罪犯分别关押、管理和教育。对检察院不起诉、法院免于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得歧视。要通过多种形式,向广大学生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交流推广科学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导学生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使家长能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各行各业采取的综合治理,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一定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一定能够得到有效保护,祖国的花朵一定能灿烂地开放,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一定能够腾飞。

第二篇: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稀饭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弱;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日益滋生蔓延;家长过分溺爱,教育无方,家族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残缺等给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们结合本市实际,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本人也在工作的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思考。

一、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特点 :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的情况差异较大。二是严重刑事犯罪,如团伙犯罪、毒品犯罪明显增多,呈现出犯罪组织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且暴力化程度加剧。此外,利用计算机等智能犯罪的问题也比较典型。三是外来青少年案犯增多。全市外来青少年作案人数呈大幅度上升趋势。四是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比例明显增加。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中出现过不连贯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削弱,应试教育比较“硬”,素质教育比较“软”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影响全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示范。目前,社会风气不尽人意,如:假冒伪劣、贪污受贿、尤其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这些社会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消极影响。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伴随着我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失业、贫困、离婚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与价值失衡,导致了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个人物质欲望恶性膨胀,贪图享受,妄想不劳而获。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惜铤而走险,应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青少年犯罪深层次的根源。“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和迷信活动蔓延,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尤其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一些宣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青少年接受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增多。青少年模仿能力很强,这些内容所包含、透露出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伦理倾向、无不影响涉世不深、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90%的在校生犯罪的原因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网吧游戏机室、出租书屋有关。

(二)学校教育的误区。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在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学校、家长评价一个教师,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这样,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就会用分数压教师,教师就会用分数压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即被冷落、岐视、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些学生由差学生到厌学,再到弃学,逃学,离家出走,进而违法犯罪。学校教育的另一误区是重智轻德,重智轻法,德育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地位,法制教育往往会落入俗套,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遵纪守法意识的树立。

(三)家庭教育的偏颇。

一方面家长素质不高,教育无方。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望子成才心切。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抗情绪,他们很容易走向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物质上有求必应,行为上百依百顺,即使发现孩子有不良倾向,也熟视无睹,使得这些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怕苦畏难、耐挫力差,当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容易铤而走险,铸成大错。如盗窃犯汪某,家教甚严,但两代人间缺乏应有的交流和沟通。汪某初中时就读外地的重点学校,后经考察进入体校,主修射击专业,在多次省市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后因与父母在一些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产生了矛盾,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南京后,一念之差与人结伙盗窃作案。审理的结果表明,如果汪某的父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擅于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完全可以避免两代人隔阂的产生,从而避免汪某走向犯罪道路。另一方面家庭关系不和谐,单亲家庭增多,家庭结构残缺,孩子从小心灵受创伤,有的孩子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状态不好,一旦交上不良朋友或者受到外界的不良引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一些父母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相待,甚至虐待,致使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也容易受骗

上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和措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和教育好青少年,使其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全社会的重任。1999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及《2002下半年全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实行综合治理。

(一)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加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

近年来,全市社会普遍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加,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对此,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与各街道签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中,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这项工作在领导力量、工作经费方面没有相应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放在关系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和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每年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这项工作。要真正形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一领导,专门的办公室主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也应充分认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体制的长期性、复杂性,加强对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专题调查与研究,把握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规律,寻找对策,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做到超前研究、科学预测、有效预防。

(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以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休”、“全面发展”、“注重个

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得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6条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思想、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当务之急,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根本所在。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影响,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建立以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配套衔接的目标递进的育人体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遵纪守法的意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通过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知识竞赛、演讲、展览、典型案例听庭等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及用法。第一,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抓好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建议中小学应增设法制课程,将法制课从政治课中分离出来,让法制教育由陪衬走入主课堂,这与《预防法》第7条明确规定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相一致的。学校法制教育队伍也要努力做到专业化,可将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学校,担任法制教师。对原来从事法律常识教学的一部分政治课教师要进行专业培训。要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青少年的自护知识和技能,增强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第二,以社区为依托,不断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以创建青年文明社区和“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载体,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由街道牵头,组织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定期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学生“离家不离散”、“离校不离教”,学校、家庭、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第三,实施家庭细胞健康工程,抓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建设”。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良好榜样,不断提高家教水平,提高家庭文明程度,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的理智,教的及时,严之有度,导之得法。特别注意做好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其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防止单亲家庭子女无人监护,流散社会,其

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第四,对犯罪的在校生,我们严格贯彻教育、挽救惩治的方针,注重个案的庭前社会调查,发挥庭审中法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尽最大可能的挽救失足在校生。

(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治安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养和陶冶青少年 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极为重要。重 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不断加大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公安机关一方面要坚 持不懈的开展查禁传播淫秽物品,卖淫嫖猖、赌博、吸贩毒品等社会 丑恶现象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遏制社会丑恶现象的 滋生蔓延对青少年的毒害。另一方面,要严厉查处侵害青少年合法权 益的违法犯罪案,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及时侦破,特别是 杀人、抢劫、强奸等重罪案件,要依法从快从重打击,对引诱、教唆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要从重处理,及时有效地保护青少年的合 法权益。

其次,切实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的管理。公安、文化、广电、工商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整治,开展经常性的 督促检查,严禁违法违章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加强对业主的教育管 理,鉴定治安责任书,严格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禁止未成 年人入内。文化宣传部门要加强青少年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影视、广播、报刊、出版部门要多出健康的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精神 产品。

第三,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净化校园周边 环境。对校园及周边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强讨强要现象要彻底根治,让青少年学生普遍有安全感。公安部门要把集中整治和落实长期管理 相结合,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的育人环境。

(四)突出重点,认真做好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帮教转化工作。做好 青少年特殊群体帮教转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这一群体的 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而且对其他青少年具有警戒作用。

一是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强化教育,本 着“教育、挽救、惩治”的方针,继续办好工读学校,要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强对工读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和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治工作。有关部门要确保工读学校在师资的配备,资金的投 入,更好地发挥工读学校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作用。建立社会、家庭、政法部门参加的三结合帮教组织,开展帮教活动,落实帮教措 施。

二是认真做好辍学生,流浪儿童和社会失业青年的帮教工作,这

部分人如果闲散在社会是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对经济困难造成辍学的 学生通过送温暖、“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帮助辍学学 生和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接受义务教育。劳动部门应严禁任何单位和 个人使用童工,不允许家长强迫未成年子女辍学,务农或经商。对流 浪、乞讨儿童,民政、公安部门要做好收容遣送以及救助工作,防止 他们流落街头,走上歧途。对社会失业青年要建立青年就业培训基地,完善职业介绍网络,拓宽就业渠道。

三是切实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防止其重新犯 罪。对刑释解教青少年做到政治上不歧视,安置上不偏见,生活上给 予关心帮助,同时做好接茬帮教,这对减少重犯罪,降低犯罪率是至 关重要的。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的千秋大业、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预 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应齐心齐力、齐抓共管,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 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永嘉桥村——王铮

第三篇: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2007-12-15 23:50: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2)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稀饭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弱;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日益滋生蔓延;家长过分溺爱,教育无方,家族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残缺等给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党和

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全区“四五”普法规划的有关要求,立足本职,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本人也在工作的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特点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的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仅以xx区的情况管窥面上的现状。据法院统计,南京市xx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2000年审结刑事案件73件,135人,2001年审结刑事案件112件,196人,2002年1-10月份审结刑事案件79件,120人。以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为例,在该庭审结的211件208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涉及在校生犯罪的有31件56人,分别占17——18。其中,14——16岁1人,16——18岁5人,18岁以上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6人,拘役5人,缓刑32人,管制1人,单处罚金11人。

可见,我区青少年犯罪面临问题比较严峻,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状况如下: 一是案件集中,以侵财型犯罪案件居多。在校生犯罪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案由,其中,盗窃、抢劫案件侵财型犯罪占较大的比例。据统计,在31件在校生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等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犯罪占突出地位。自2001年1月至9月,生效判决中的在校生盗窃犯罪案件13件21人,分别占在校生犯罪案件的43和38;在校生抢劫犯罪案件6件23人,分别占在校生犯罪案件的20至41,侵财型案件的凸现,充分反映出犯罪在校生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崇尚吃喝玩乐,爱慕虚荣的不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在在校生案件中,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伤害他人身体为目的的暴力型犯罪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二是严重刑事犯罪,如团伙犯罪、毒品犯罪明显增多,呈现出犯罪组织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且暴力化程度加剧。在审理的31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以上是团伙作案。以往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大多集中在盗窃、抢劫等类型,近几年,故意伤害、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数量和比例上升,此外,利用计算机等智能犯罪的问题也比较典型。三是外来青少年案犯增多。全区外来青少年作案人数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8年以来审理外来违法犯罪青少年17名,占全区查获的全部青少年刑事作案人员的。近年来,全区本地青少年犯罪总人数大体持平,而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显著上升。

四是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比例明显增加。1997年审理的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少年为19名,占已决犯的。1998年以来审理的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少年为21名,占已决犯的。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影响 的综合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中出现过不连贯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削弱,应试教育比较“硬”,素质教育比较“软”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影响全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社会上的不良示范。目前,社会风气不尽人意,如:假冒伪劣、贪污受贿、尤其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这些社会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消极影响。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伴随着我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失业、贫困、离婚率高等,这些

社会现象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与价值失衡,导致了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个人物质欲望恶性膨胀,贪图享受,妄想不劳而获。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惜铤而走险,应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青少年犯罪深层次的根源。“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和迷信活动蔓延,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尤其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一些宣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青少年接受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增多。青少年模仿能力很强,这些内容所包含、透露出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第四篇:xx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稀饭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xx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弱;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日益滋生蔓延;家长过分溺爱,教育无方,家族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残缺等给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全区“四五”普法规划的有关要求,立足本职,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本人也在工作的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特点青少年违法犯罪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的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仅以xx区的情况管窥面上的现状。据法院统计,南京市xx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2000年审结刑事案件73件,135人,2001年审结刑事案件112件,196人,2002年1-10月份审结刑事案件79件,120人。以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为例,在该庭审结的211件208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涉及在校生犯罪的有31件56人,分别占17%——18%。其中,14——16岁1人,16——18岁5人,18岁以上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6人,拘役5人,缓刑32人,管制1人,单处罚金11人。可见,我区青少年犯罪面临问题比较严峻,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状况如下:一是案件集中,以侵财型犯罪案件居多。在校生犯罪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案由,其中,盗窃、抢劫案件侵财型犯罪占较大的比例。据统计,在31 件在校生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等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犯罪占突出地位。自2001年1月至9月,生效判决中的在校生盗窃犯罪案件13件21人,分别占在校生犯罪案件的43%和38%;在校生抢劫犯罪案件6件23人,分别占在校生犯罪案件的20%至41%,侵财型案件的凸现,充分反映出犯罪在校生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崇尚吃喝玩乐,爱慕虚荣的不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在在校生案件中,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伤害他人身体为目的的暴力型犯罪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二是严重刑事犯罪,如团伙犯罪、毒品犯罪明显增多,呈现出犯罪组织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且暴力化程度加剧。在审理的31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以上是团伙作案。以往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大多集中在盗窃、抢劫等类型,近几年,故意伤害、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数量和比例上升,此外,利用计算机等智能犯罪的问题也比较典型。三是外来青少年案犯增多。全区外来青少年作案人数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8年以来审理外来违法犯罪青少年17名,占全区查获的全部青少年刑事作案人员的44.8%。近年来,全区本地青少年犯罪总人数大体持平,而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显著上升。四是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比例明显增加。1997年审理的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少年为19名,占已决犯的57.5%。1998年以来审理的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少年为21名,占已决犯的64.4%。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中出现过不连贯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削弱,应试教育比较“硬”,素质教育比较“软”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影响全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社会上的不良示范。目前,社会风气不尽人意,如:假冒伪劣、贪污受贿、尤其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这些社会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消极影响。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伴随着我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失业、贫困、离婚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与价值失衡,导致了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个人物质欲望恶性膨胀,贪图享受,妄想不劳而获。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惜铤而走险,应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青少年犯罪深层次的根源。“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和迷信活动蔓延,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尤其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一些宣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青少年接受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增多。青少年模仿能力很强,这些内容所包含、透露出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伦理倾向、无不影响涉世不深、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90%的在校生犯罪的原因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网吧游戏机室、出租书屋有关。(二)学校教育的误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在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学校、家长评价一个教师,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这样,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就会用分数压教师,教师就会用分数压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即被冷落、岐视、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些学生由差学生到厌学,再到弃学,逃学,离家出走,进而违法犯罪。学校教育的另一误区是重智轻德,重智轻法,德育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地位,法制教育往往会落入俗套,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遵纪守法意识的树立。(三)家庭教育的偏颇。一方面家长素质不高,教育无方。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望子成才心切。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抗情绪,他们很容易走向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物质上有求必应,行为上百依百顺,即使发现孩子有不良倾向,也熟视无睹,使得这些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怕苦畏难、耐挫力差,当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容易铤而走险,铸成大错。如盗窃犯汪某,家教甚严,但两代人间缺乏应有的交流和沟通。汪某初中时就读外地的重点学校,后经考察进入体校,主修射击专业,在多次省市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后因与父母在一些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产生了矛盾,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南京后,一念之差与人结伙盗窃作案。审理的结果表明,如果汪某的父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擅于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完全可以避免两代人隔阂的产生,从而避免汪某走向犯罪道路。另一方面家庭关系不和谐,单亲家庭增多,家庭结构残缺,孩子从小心灵受创伤,有的孩子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状态不好,一旦交上不良朋友或者受到外界的不良引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一些父母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相待,甚至虐待,致使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也容易受骗上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和措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和教育好青少年,使其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全社会的重任。1999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及《2002下半年全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实行综合治理,调查报告《xx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一)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加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全区社会普遍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加,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对此,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与各街道签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中,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有综治办、宣传部、团区委等13个部门参加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区委,并将制定相应的职责。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这项工作在领导力量、工作经费方面没有相应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放在关系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和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每年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这项工作。要真正形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统一领导,专门的办公室主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也应充分认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体制的长期性、复杂性,加强对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专题调查与研究,把握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规律,寻找对策,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做到超前研究、科学预测、有效预防。(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以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休”、“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得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6条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思想、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当务之急,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根本所在。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影响,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建立以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配套衔接的目标递进的育人体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遵纪守法的意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通过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知识竞赛、演讲、展览、典型案例听庭等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及用法。第一,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抓好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建议中小学应增设法制课程,将法制课从政治课中分离出来,让法制教育由陪衬走入主课堂,这与《预防法》第7条明确规定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相一致的。学校法制教育队伍也要努力做到专业化,可将高校法律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学校,担任法制教师。对原来从事法律常识教学的一部分政治课教师要进行专业培训。要继续推进全区中小学校聘请兼职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工作。要开展青少年自护教育培训和宣传,教育青少年的自护知识和技能,增强明辨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第二,以社区为依托,不断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以创建青年文明社区和“优秀青少年维权岗”为载体,把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社区管理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由街道牵头,组织学校的“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组织定期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学生“离家不离散”、“离校不离教”,学校、家庭、社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第三,实施家庭细胞健康工程,抓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源头建设”。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家长的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应提高素质,树立良好榜样,不断提高家教水平,提高家庭文明程度,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对待孩子真正做到爱的理智,教的及时,严之有度,导之得法。特别注意做好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其法定监护人履行监护责任,防止单亲家庭子女无人监护,流散社会,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第四,对犯罪的在校生,我们严格贯彻教育、挽救惩治的方针,注重个案的庭前社会调查,发挥庭审中法庭教育的合力作用,尽最大可能的挽救失足在校生,为其修复因犯罪行为而破坏的社会关系创造条件,并开创性的实行“暂缓判决、观护帮教”制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自1992年以来,我们对6名犯罪青少年实行了该项制度(其中大部分是在校生),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人重新犯罪,且都能够以自己的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加强治安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培养和陶冶青少年健康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极为重要。重点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不断加大打击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公安机关一方面要坚持不懈的开展查禁传播淫秽物品,卖淫嫖猖、赌博、吸贩毒品等社会丑恶现象的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社会黑恶势力,遏制社会丑恶现象的滋生蔓延对青少年的毒害。另一方面,要严厉查处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案,对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及时侦破,特别是杀人、抢劫、强奸等重罪案件,要依法从快从重打击,对引诱、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要从重处理,及时有效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其次,切实加强公共娱乐场所、文化市场的管理。公安、文化、广电、工商等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公共娱乐场所的整治,开展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严禁违法违章经营,无证无照经营,加强对业主的教育管理,鉴定治安责任书,严格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要求,禁止未成年人入内。文化宣传部门要加强青少年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建设管理,影视、广播、报刊、出版部门要多出健康的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第三,坚持不懈地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及周边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强讨强要现象要彻底根治,让青少年学生普遍有安全感。公安部门要把集中整治和落实长期管理相结合,不断优化青少年成长的育人环境。(四)突出重点,认真做好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帮教转化工作。做好青少年特殊群体帮教转化工作,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和减少这一群体的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而且对其他青少年具有警戒作用。一是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行为的青少年要强化教育,本着“教育、挽救、惩治”的方针,继续办好工读学校,要严格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学校要加强对工读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和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治工作。有关部门要确保工读学校在师资的配备,资金的投入,更好地发挥工读学校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中作用。建立社会、家庭、政法部门参加的三结合帮教组织,开展帮教活动,落实帮教措施。二是认真做好辍学生,流浪儿童和社会失业青年的帮教工作,这部分人如果闲散在社会是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对经济困难造成辍学的学生通过送温暖、“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活动,帮助辍学学生和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接受义务教育。劳动部门应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童工,不允许家长强迫未成年子女辍学,务农或经商。对流浪、乞讨儿童,民政、公安部门要做好收容遣送以及救助工作,防止他们流落街头,走上歧途。对社会失业青年要建立青年就业培训基地,完善职业介绍网络,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切实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防止其重新犯罪。对刑释解教青少年做到政治上不歧视,安置上不偏见,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同时做好接茬帮教,这对减少重犯罪,降低犯罪率是至关重要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千秋大业、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应齐心齐力、齐抓共管,共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xx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稀饭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弱;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日益滋生蔓延;家长过分溺爱,教育无方,家族关系不和谐,家庭结构残缺等给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日益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我们结合全区“四五”普法规划的有关要求,立足本职,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本人也在工作的实践中开展了一些思考。

一、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特点青少年违法犯罪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各地的情况差异较大,本文仅以xx区的情况管窥面上的现状。据法院统计,南京市xx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2000年审结刑事案件73件,135人,2001年审结刑事案件112件,196人,2002年1-10月份审结刑事案件79件,120人。以2001年1月至2002年9月为例,在该庭审结的211件208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涉及在校生犯罪的有31件56人,分别占17%——18%。其中,14——16岁1人,16——18岁5人,18岁以上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6人,拘役5人,缓刑32人,管制1人,单处罚金11人。可见,我区青少年犯罪面临问题比较严峻,我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状况如下:一是案件集中,以侵财型犯罪案件居多。在校生犯罪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案由,其中,盗窃、抢劫案件侵财型犯罪占较大的比例。据统计,在31 件在校生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等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的犯罪占突出地位。自2001年1月至9月,生效判决中的在校生盗窃犯罪案件13件21人,分别占在校生犯罪案件的43%和38%;在校生抢劫犯罪案件6件23人,分别占在校生犯罪案件的20%至41%,侵财型案件的凸现,充分反映出犯罪在校生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好逸恶劳,崇尚吃喝玩乐,爱慕虚荣的不健康世界观和人生观。此外,在在校生案件中,故意伤害、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伤害他人身体为目的的暴力型犯罪也占有相当的比例。二是严重刑事犯罪,如团伙犯罪、毒品犯罪明显增多,呈现出犯罪组织团伙化,犯罪类型多样化,且暴力化程度加剧。在审理的31件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以上是团伙作案。以往青少年违法犯罪类型大多集中在盗窃、抢劫等类型,近几年,故意伤害、杀人等恶性犯罪的数量和比例上升,此外,利用计算机等智能犯罪的问题也比较典型。三是外来青少年案犯增多。全区外来青少年作案人数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8年以来审理外来违法犯罪青少年17名,占全区查获的全部青少年刑事作案人员的44.8%。近年来,全区本地青少年犯罪总人数大体持平,而外来青少年犯罪人数显著上升。四是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比例明显增加。1997年审理的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少年为19名,占已决犯的57.5%。1998年以来审理的社会闲散、流窜作案、惯犯少年为21名,占已决犯的64.4%。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影响的综合反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冲撞,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加之“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执行中出现过不连贯的情况,思想政治工作、法制教育削弱,应试教育比较“硬”,素质教育比较“软”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青少年违法犯罪成为影响全社会治安稳定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对此,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青少年违法犯罪究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社会上的不良示范。目前,社会风气不尽人意,如:假冒伪劣、贪污受贿、尤其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这些社会现象对青少年有极大的消极影响。青少年不是生活在真空,伴随着我国进行的社会改革中不可避免的产生的社会问题:如腐败、失业、贫困、离婚率高等,这些社会现象使一些青少年产生了信仰危机与价值失衡,导致了青少年思想上的混乱,个人物质欲望恶性膨胀,贪图享受,妄想不劳而获。一些青少年为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不惜铤而走险,应该说这些社会问题是青少年犯罪深层次的根源。“黄、赌、毒”社会丑恶现象和迷信活动蔓延,而且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时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尤其是影视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断增大,一些宣染暴力、色情、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以及电子信息产品屡禁不止,青少年接受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增多。青少年模仿能力很强,这些内容所包含、透露出来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伦理倾向、无不影响涉世不深、自控能力差的青少年,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催化剂,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诱因。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90%的在校生犯罪的原因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网吧游戏机室、出租书屋有关。(二)学校教育的误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在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压倒一切,社会、家庭评价一所学校,学校、家长评价一个教师,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这样,学校为了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就

会用分数压教师,教师就会用分数压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即被冷落、岐视、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些学生由差学生到厌学,再到弃学,逃学,离家出走,进而违法犯罪。学校教育的另一误区是重智轻德,重智轻法,德育教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地位,法制教育往往会落入俗套,流于形式,学校和教师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品德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和遵纪守法意识的树立。(三)家庭教育的偏颇。一方面家长素质不高,教育无方。现在的青少年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望子成才心切。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抗情绪,他们很容易走向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物质上有求必应,行为上百依百顺,即使发现孩子有不良倾向,也熟视无睹,使得这些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怕苦畏难、耐挫力差,当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容易铤而走险,铸成大错。如盗窃犯汪某,家教甚严,但两代人间缺乏应有的交流和沟通。汪某初中时就读外地的重点学校,后经考察进入体校,主修射击专业,在多次省市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后因与父母在一些问题上的不同认识,产生了矛盾,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来到南京后,一念之差与人结伙盗窃作案。审理的结果表明,如果汪某的父母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擅于了解孩子的心理,对症下药,完全可以避免两代人隔阂的产生,从而避免汪某走向犯罪道路。另一方面家庭关系不和谐,单亲家庭增多,家庭结构残缺,孩子从小心灵受创伤,有的孩子心理负担加重,精神状态不好,一旦交上不良朋友或者受到外界的不良引诱,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一些父母对非亲生子女另眼相待,甚至虐待,致使一些孩子离家出走,夜不归宿,也容易受骗上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和措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和教育好青少年,使其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大事。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全社会的重任。1999年我国制定并实施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人犯罪法》及《2002下半年全市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要点》文件精神,坚持教育为本,预防为主,实行综合治理。(一)从维护社会稳定,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加强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市的前列,全区社会普遍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也在增加,刑事案件居高不下,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增多。对此,区委、区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在与各街道签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中,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成立了有综治办、宣传部、团区委等13个部门参加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区委,并将制定相应的职责。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这项工作在领导力量、工作经费方面没有相应的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应严格执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放在关系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和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每年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落实这项工作。要真正形成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统一领导,专门的办公室主抓,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也应充分认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领导体制的长期性、复杂性,加强对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专题调查与研究,把握新时期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规律,寻找对策,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做到超前研究、科学预测、有效预防。(二)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强化青少年的法制教育200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以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面向全休”、“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得到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6条规定:“对未成年人应当加强思想、法制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对于达到义务教育年龄的未成年人,在进行上述教育的同时应当进行预防犯罪教育”。可见,实施素质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当务之急,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根本所在。学校、家庭、社会都要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影响,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按照青少年成长规律,建立以思想道德、法制教育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大、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配套衔接的目标递进的育人体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遵纪守法的意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通过组织法律法规学习、知识竞赛、演讲、展览、典型案例听庭等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掌握法律知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及用法。第一,以学校为主阵地,突出抓好在校生的法制教育。建议中小学应增设法制课程,将法制课从政治课中分离出来,让法制教育由陪衬走入主课堂,这与《预防法》第7条明确规定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作

下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和原因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现状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由于未成年人本身单纯,分析判断能力不够,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预防 摘要:当前,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其犯罪的严重性、反复性、长期性、潜在危险已日......

    xx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预防(共5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与环境污染、稀饭毒并称为三大社会公害。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身心由不成熟向成熟过度,明辨是非,抵御外界不良侵害的能力较......

    青少年违法犯罪演讲稿

    青少年违法犯罪演讲稿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而且出现了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作案团伙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为了有效预防......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

    青少年违法犯罪调查报告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较为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和感化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国家相继颁布了《未成年......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情况多年来,我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不断完善预防青少年违......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邢邦林 成员:尹玉明刘小兵董郑兵各班班主任詹喜元陈华果 和团韩志来学中......

    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

    五堡镇支边农场小学 2012年预防违法犯罪工作总结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工作的一项任务,为了全面贯彻上级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