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时间:2019-05-14 01:1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第一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其成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做了如下总结:

⑴从青少年犯罪比率角度来看

一方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另一方面,也有令我们欣慰的消息,2010年11月04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张朝晖透露消息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首次出现递减态势。张朝晖介绍,青少年犯罪率最近3年来连续呈直线下降态势,这是新世纪以来的首次,而在此之前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总体形式还是有所改善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不过,我们还不能太过乐观,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毕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依然十分严重,而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要面临的诱惑很多,社会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尽完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⑵从青少年犯罪特点角度来看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案件的突发性明显,经常是犯罪者临时起意,或者是在特定环境下经过短暂的“谋划”后进行作案。另外,团伙犯罪突出,犯案青少年由于身体和心理条件不成熟,因而就会伙同年龄相仿或略大于自己的人进行作案。

7、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

8、犯罪嫌疑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低,文盲、小学、初中水平的未成年人犯罪占总数的95%,这些数字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⑶从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角度来看

1、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早有新闻媒体在报道青少年犯罪时提出了“十五六岁现象”,报道中引用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另外,还有媒体称,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17岁现象”,就是说17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来看,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的普遍提前,而心理的成熟程度远远落后生理的成熟程度。生理上的“相对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

2、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趋势明显。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好动、精力充沛、体能好,但同时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激动,是

非观念不明确,责任意识缺乏。这些容易导致青少年好逞英雄,用粗暴、残忍的手段破坏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其目的可能仅仅是显示其“有能耐”、“厉害”,其暴力犯罪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冲动性和愚昧性。

3、团体犯罪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

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更有甚者向黑社会发展。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如团伙盗窃、诈骗、抢劫,另一个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集团,如流氓团伙。有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4、高科技手段在青少年犯罪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我国青少年犯罪时利用一些新兴的科技成果,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专家认为,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各种智能化犯罪手段通过诸多途径,会纵横交错地影响青少年犯罪手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地市闲散和流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新焦点。据公安部门调查,流动在大中城市的外地青少年人口的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除了随其在该市打工的成年亲友流入外,有些是厌学、失学或受不法分子欺骗被迫滞留的。由于这些青少年只能做一些报酬很低的工作,甚至可能找不到工作,而城市的生活水平又较高,贫富差距也较大,这些青少年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很显然,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找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为此,我就我的认识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几点分析:

⑴自身原因。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剧变,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性激素开始分泌,生理发育开始走向成熟;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强,有好胜心,易冲动,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其认识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指标,心理发展滞后,不能与生理发展完全同步。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少年低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或实施违法犯罪。⑵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应是最为重要的。来自家庭不良因素有亲情过剩,即过份溺爱,使其从小就养成了不良性

格,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对社会、家庭缺乏责任感,无奉献意识,对他人缺乏同情感和爱心。其次是疏于管教。一些家长对子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致使家庭教育功能丧失。一些家长对子女身上的缺点错误,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打骂了事。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悉心的管教,养成不良品格,终由小错而大错直到违法犯罪。此外,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和感情危机家庭也是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⑶学校原因。由于现行应试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使一些学校对差生爱护不够,缺乏关心与耐心,他们或者采取歧视、冷漠的态度,对差生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或者只是向家长“告状”了事;有的教师则态度粗暴,采取训斥、辱骂、体罚、讽刺挖苦的做法。其结果往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与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与逆反心理,对学校和教师的信赖、依附心理逐渐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于是,一些差生索性破罐破摔,无所顾忌,在校内或社会上游荡,惹事生非,违法乱纪,甚至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活动;一些差生则干脆辍学,过早流入社会,混迹于不良小群体,在与有劣迹的人员交往过程中,受到同化,走上邪路。

⑷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但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先富起来的大款、大腕们行云流水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给一些家境贫穷或不太富裕的青少年心理带来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一些青少年从最初的羡慕、眼红发展到想亲自体验仿效,直到竭力追求。为了搞到大量的金钱去实现个人的目标,他们采取了违法犯罪的手段,如盗窃、抢劫、卖淫等。同时,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失范,某些环节管理不严,查处不力,致使一些质量低劣,格调低下,内容庸俗,以宣扬色情、暴力为主的精神产品充斥文化市场,这对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毒害很大。当前蓬勃发展的网吧,也使一些青少年过早涉足一些不健康东西,负面影响极大。

总之,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其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人犯罪。这就要求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合作,不断总结,不断整改,不断努力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进行到底,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我们青少年能有一个健康美好成长环境,我国青少年人犯罪的情况能得到改善。

第二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成因浅析 学号:20092793 姓名:杨宇翔 专业:交通运输 班级:四班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现状、特点、成因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在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案例分析,得出青少年犯罪率不断高高不下的原因,希望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抛砖引玉,能有更多志同道合之士生发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our present case studies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juvenile delinquency rate reached no less than the reasons for continued high hope that by analyzing these reasons, the initiate to have more like-minded people in health issue to address these problems.正文: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再加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青少年犯罪甚至是犯罪率都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内,青少年犯罪尚未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然而,随着70年代因为政治原因导致的司法系统崩溃,加上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的社会其他领域的制度尚未确立以及西方不健康思潮的迅速侵袭,青少年犯罪比例逐年上升。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特点

统计资料表明,整个80年代的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基本呈增加趋势:1980年为61.2%,1981年为64%,1982年为65.9%,1983年为67%,1984年为63.3%,1985年为71.3%,1986年为72.5%,1987年为74.4%,1988年为75.7%,1989年为74.1%。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的生效,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的比例虽有下降之势,但仍然十分严重:1990年为57.31%,1991年为52.88%,1992年为50.78%,1993年为50.74%,1994年为49.12%,1995年为45.54%,1996年为40.53%,1997年为37.85%,1998年为39.39%。可见,青少年犯罪率的居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治安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贪财性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所占比重最高,且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2003年全国查获的青少年犯罪中,盗窃占67.4%,抢劫占7.1%,诈骗占6.88%。抢劫案件中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人1985年为9.39%,1986年为11.28%,1987年为14.8%,1994年超过20%。

2青少年犯罪中使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倾向高于中、老年人犯罪,暴力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在对1996年、1999年两年入狱罪犯的抽样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的青少年罪犯中,使

用暴力手段作案的分别占30.6%(1996年)、51.6%(1999年)。相对应的中老年罪犯,使用暴力的比例分别为27.2%(1996)、38.6%(1999年)。

3青少年性犯罪近年来增长与淫秽色情宣传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淫秽宣传品扭曲了人的性观念,它强调性满足的极端性,把性享乐视为性行为的最高目的,宣扬性问题方面的无责任性,将性欲望的满足超越社会规范的约束。

二、青少年犯罪居高不下的成因分析

1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消费层次多元化,经受不住高消费的诱惑。

王某,年仅24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任会计,一年内贪污公款100多万元,期间,王分别带着其三个女朋友去高级饭店就餐,住酒店,购物,案发时已挥霍完全部赃款。

当前,绝大部分的青少年犯罪的动机源自企图非法侵占他人或公有的财产。究其根本原因,便是因为经受不住高消费的诱惑。但由于青少年本身收入有限,很难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从而导致了违法犯罪的产生。

分析这些青少年贪污或者受贿案件可以看出,青少年在这一类犯罪中与中老年犯罪存在一个显著差异——挥霍。中老年在犯了此类案件后,往往选择将赃款藏匿起来,如若案发,便潜藏或者逃逸出国。而青少年一旦出现此类犯罪,往往选择将钱全部挥霍一空。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对消费的需求,贪图享乐、追求奢侈,而中老年犯罪往往是贪图钱财。

2对特定消费场所的管理不完善。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如今,网络普及率大大上升。从呱呱坠地的孩子到步履蹒跚的老奶奶,无一不受到网络的影响。

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对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健全、又显偏激的青少年来说,网络很多时候弊大于利。不论是游戏中的暴力、网页里的色情,都让青少年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最终导致模糊现实与网络的界限,在现实中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这其中,网吧、游戏厅等消费场所的管理不完善起着很大的负面影响。有些个体商贩大肆非法兴办网吧、游戏机室,老板为了赚钱,不择手段招徕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入内,有的游戏室甚至设有包房,包玩、包吃、包睡。游戏内容不乏色情、暴力。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还是地处偏远的乡村,网吧、游戏厅都泛滥成灾,不少城市到处可见“网吧一条街”,网吧甚至对学校形成包围之势。

为了上网、游戏,很多青少年甚至可以无视亲情、友情,眼里只有电脑、网络、游戏。不论是血亲还是挚友,只要是阻碍其上网的,甚至可以举刀相向。这类无视后果的冲动犯罪往往导致罪犯落网后的后悔、无助,却永远也无法弥补自己的过错。

3媒体不健康宣传的影响。

段某今年18岁,家住株洲攸县县城,中专毕业后在家待业。今年1月3号晚7时多,段某来到家附近的网吧上网。经朋友介绍,她与当地一个叫廖某的男青年进行视频聊天,谈得十分投机。廖某的稳重和帅气的外表让段某心生好感。只有18岁的她,很快就向这个初识男子敞开了心扉。见段某个性直爽,廖某开始抛出诱饵,他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了段晓薇。

不知不觉,两人聊到了第二天凌晨5时,经过一夜的畅谈,沉浸在甜言蜜语中的段某突然有了与廖某见面的冲动。于是她拨通了廖的电话,约好与他在文化路上某酒店的403房间见面。

清晨6时左右,天真的段某单身赴会。见到身材魁梧、温柔体贴的廖某后,段某以为遇到了自己的白马王子。可当她进入403房后,眼前的一幕让她吓了一跳:房里乌烟瘴气,一片狼籍,4个年轻男子正在聊天。见情形不对,段某转身要走。廖某挡住了她的去路,随手将门反锁上。

无奈之下,段某只得跟着廖仔乃坐到床边。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露出狰狞面目的廖某竟当着其他4人的面,提出要与她发生性关系。段某断然拒绝,起身准备离开。凶相毕露的廖某与另外4人对她大打出手。随后,廖某当着其他人的面,将无力反抗的段某奸污。在这之后,他又两次强行与段某发生性关系。整个上午,段晓薇都处于生与死的极度恐惧之中。

案件侦破后,廖某交代,他因为受到不良媒体宣传后,一时无法自制,做出了这样丧心病狂的举动。

改革开放以来,涌现了许多有积极意义的新思想、新事物,但暴力、色情文化也相伴而生,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处在青春期过程中的青少年。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发育时期,进入青春发育期的男女青少年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出现,性发育成熟。生理上的变化,致使青少年萌发了朦胧的性意识和性冲动。而青少年模仿能力强,易受外界影响。各种黄色传媒对青少年的性冲动具有明显的激发作用,由于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自控力较差,在黄色传媒的刺激下,抑制不住生理躁动,便可能冲破法律约束,实施性犯罪。

4.家庭的不良影响。

由于父母工作忙,李某从小与住在上海的祖父母共同生活,祖父母对李某百依百顺,非常宠爱。上中学后,李的父母将其从上海接回北京,并经常因学习成绩差等问题批评李,李某对其父母产生了不满,认为父母不如祖父疼爱他。中学毕业后,李未考上大学,待业家中,后与女友发生性关系致女友怀孕,为了人工堕胎,李某向母亲要手术费。其母指责其不务正业,还给家里惹麻烦,李某对其父母的怨恨被激发,遂拿起家中的斧子,将其母砍死,其父闻声赶至,李又将其父砍死。随后,翻出家中的存折,取出11万余元存款,若无其事的外出旅游,直至案发被捕。

被告人王某年仅17岁,在初中尚未毕业时,即离开家乡山西,独自来到北京打工,一

次与人因琐事发生争执,在互殴中持刀将对方砍死。依照法律规定,由于王某在审判时系未成年人,其法定代理人必须到庭参加诉讼,但王某之父在一审审理时未到庭,在高级法院进行二审审理时,在多次与其父联系后,其父仍借故拒不到庭。

家庭被称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的影响对人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兄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不良家庭往往埋下了青少年犯罪的种子。根据心理学研究,模仿在人的早期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意义,未成年人的理解能力较差,但模仿能力却很强。家长的不良行为也是诱发子女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天津市对103名未成年人犯的家庭情况的调查表明,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曾被劳改、劳教过的为26人,占总数的25%。上海市某工读学校的879名学员中,家庭成员有违法行为的为187人,占总数的21.3%。

有些青少年,尽管父母本身没有不良行为,但由于未受到正常、适当的家庭教育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这有几种情况:

一是家庭破裂。

二是未与父母同居住。由于父母工作条件、性质决定未在父母身边长大,而与祖父母等同居住的青少年,往往受到祖父母的溺爱,逐渐形成好逸恶劳、任性的性格特点,在回到父母身边后,突然受到严厉的管教,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在发生冲突时,这种心理被激发,成为导致犯罪的诱因。

三是父母疏于管教。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内地农村地区及城镇中父母文化层次较低的家庭。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经济状况不太好,仅注重经济收入,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教育。

三、总结

青少年由于其生理、心理特征,对自己行为、后果的认识能力有限,又热衷于表现自己的独立与强悍,容易冲动,故易于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但并不具备犯罪人格,如对其加以正确、适当的引导,较易去除其人身危险性,使其重新回到正确的人生轨道上来。

就比如前不久发生在四川大学的两起恶性杀人案件。如果学校能对当事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如心理辅导、师生交流等方式),或许案件就不会发生或者不会发生如此恶性的事件。

所以,对于青少年,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如何引导青少年形成良好、上进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要考虑到会对青少年起到什么样的影子。通过上课、课后交流、普法教育等方式,让青少年树立起正确的观念,认识到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让青少年学过通过其他而不是暴力手段处理问题,从而到达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总之,遏制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或是青少年本身,都应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通过本身的努力,遏制犯罪,让所有青少年都走上一条健康阳光的生长之路。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预防》--方文琼、王珏、周丹

《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admin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刘守芬、孙晓芳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王春胜

第三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绪论

2007年12月,我的邻居小龙因故意杀人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年他刚满18周岁。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犯罪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本文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1、青少年人自身原因。

青少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辨别是非能力差,抵抗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弱,遇事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当满足不了膨胀的物欲或受到不良刺激时;当感情冲动时,未成年人都极易走上犯罪道路。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和群体心理等个体心理因素中的不良成分,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心魔”。青少年自身特有的人格特点,如争强斗胜、哥们义气等青少年犯罪的传统因素仍然在起作用。青少年思想单纯,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喜欢拉帮结派,讲究哥们义气,有的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荣,并不关心是非黑白。在一个伤害案件中,未成年人吴某,仅仅接到朋友的电话称其要打一个男孩,便持刀前往参战,将对方砍致重伤,结果自己被判处了刑罚。类似的情况在暴力侵害他人人身的犯罪中表现的较为明显。

2、家庭影响。

即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的原发性影响。既包括对健全人格形成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也包括对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所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性质和效果来看只有好与不好两类,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原因。进行违法犯罪教育的家庭毕竟为数极少,不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当教育和放弃教育。不正当教育的典型表现是父母过分溺爱娇纵子女(溺爱型家庭)和父母以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子女(粗暴型家庭)。放弃教育是比溺爱和打骂更糟的一种教育,常常出现在“残缺型家庭”(父母双亡或离异;或只有父亲 1

或母亲)。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指出:不健全的家教可能导致孩子犯罪,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缺陷的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1/3 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做生意赚钱、忙于跳舞、赌博,或感情不好、离异,无暇顾及孩子或因教育方法不当,造成青少年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态导致犯罪;因一胎化带来的新问题,有的父母家庭条件越好,越溺爱子女,有的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孩子的品德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存在不规范性和偏私性,导致青少年吸毒、赌博等而失足犯罪。父母的言行影响子女,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反之,父母奸诈、粗狂、残暴的性格会使子女学习、效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关于父母亲的言行和犯罪行为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西方有的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得出肯定性的结论。娜德J威斯特经过调查在《谁成了青少年犯罪者》中指出:“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自身都有犯罪行为,父亲犯过罪的孩子犯罪的比例高达37%,同时,母亲犯了罪,小孩犯罪的比例则更高„„”可见,父母的言行是子女的楷模,父母的犯罪史,将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歧途。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当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以下五个缺陷。

3.1、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3.2、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形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3.3、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3.4、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4、社会影响。

4.1、不良文化的影响。

不良文化中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对未成人也造成侵蚀。主要是一些“黄色”书刊和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的影响,其传播速度快、毒害大、遗毒深,而青少年辩别是非能力弱,好奇心强、模访能力强,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文化糟粕不仅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还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2、不良社会诱因影响。

网吧、电子游戏、录像厅等不良文化娱乐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辨别力,具有偿试性、模仿性强的特点,源于这方面的致罪性对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的未成年人更为明显。有些小说、影视剧等细致入微,不厌其烦介绍强奸、杀人等犯罪情节及作案手段,由于一些留守未成年人在校外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上网吧、玩游戏、看录像等是他们在校外的主要活动内容。一些未成年人加以模仿而实施犯罪,另外有些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厅寻找刺激,因网上聊天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4.3、社会管理控制的不力。

如对闲散未成年人管理不力,对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关爱不够。调查发现,我县对未成年人服务体系尚不完备,致使大量未成年人无书可读,无业可就,闲荡于社会,极易走向犯罪道路,全县约有50%的初、高中学生不能升入高一

级学校学习,有的外出打工,有的闲散在家,成为潜在的危险因素。2004年公安机关收审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闲散未成年人占70.1%。

总结

“找准病源,方能准确用药,进而达到根除疾病的效果”。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分析,进而剖析诱发青少年犯罪存在的主要因素,这为我们在今后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上提供了参考。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断完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隐患,减少负面影响,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扶工作,将着眼点放在对孩子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犯罪特征、原因和对策分析》南山检察院 2007.102、《青少年犯罪低龄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兰业福 曾照旭

3、《青少年犯罪预防定罪刑及案例解析》杨忠

第四篇: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法学院社会工作081班 080301110092 张松群

摘要: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青少年对性行为及避孕措施的了解及

态度、青少年人工流产的现状及态度三个方面的分析及阐述,揭示出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性知识 性行为 避孕措施 人工流产 认识及态度 性观念 对策 正文:

1.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

目前我国男女少年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1岁,一般在12岁至13岁左右。而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性教育却相对滞后,很多孩子对性知识一无所知。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曾经对上海、北京、广州、武汉4个城市中的3000名11岁至17岁的在校学生做过一次“青春期性教育”专题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还有很多青少年处于性知识饥渴状态,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性心理发展知识”、“异性交往的礼仪和方法”、“性生理知识”、“性对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爱情”等教育内容。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303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5%曾经遇到过性方面的困扰。对于可供青少年了解“性知识”的有效渠道,79.2%的人首选“网络”;“书籍”排第二(72.5%);排名第三的是“同伴”(56.0%);接下来是“报纸、电视等媒体”(47.0%);“学校”和“家长”排在最后,分别有31.9%和30.5%的选择。

虽然我国当前在性方面有所解放,但是关于“性”的话题仍然不能登大雅之堂。在过去的中学教育中,一般只有在初中学的《生物》课本上有关于生殖系统及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且只有短短的几页,一般老师在上此节的时候都是欲说还休,遮遮掩掩。而有的老师直接跳过此节叫同学们自习。据一项调查显示:有50%的初中生对当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不满意,认为“当前学校性教育太保守”、“老师讲的我们不需要,我们需要的老师却不讲”。早在2008年12月26日,教育部就公布了新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小学五年级起,学生将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包括男女在青春期发育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初中生将学习青

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高中生将学习避免婚前性行为等内容。但是在升学压力下,学校的教学时间普遍不足,加上缺少受训练的教师,现在的生理卫生课几乎跟过去一样,可上可不上。与老师不谋而合的是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在性知识教育方面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对家长来说,最普遍的情形是不知如何开口与孩子谈“性”,这折射出家长对性没有一个清楚和正确的认识。其实,古人已说“食色,性也”,性,是天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与孩子谈性,谈的绝不仅是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性观念与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性”、不为“性”所乱。对孩子来说,常常羞于主动向父母请教关于性方面的知识。很多女孩子月经初潮的时候或许是妈妈的开导才不会慌张,知道了这是女孩长大所必需经历的,但是很少有母亲告诉孩子来月经就是证明她已经从一个“女孩”上升为“女人”,从此便有了生育能力。但相对而言女孩幸运很多,因为至少有妈妈在你成年的那道槛上陪着你。男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很多男孩对自己初次遗精是很恐惧的,深怕自己是患了什么病,没有人告诉他这是为什么。或许男孩是从同伴的讨论中知道原来不是只有自己这样,同龄人都会遗精,于是慢慢的从网络中、书中知道。其实家庭应该是孩子性教育的初始阶段,在国外,很多家庭自孩子懂事起就教授性知识。荷兰儿童从6岁开始就接受性教育,对荷兰的小朋友而言,学习性知识就和其他学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然而,荷兰的性开放教育并非像外界担心的那样造成青少年性泛滥,相反,荷兰拥有欧洲国家最低的青少年怀孕比率。

从老师父母的口中知道得少,那就自己探索,于是同学朋友之间的讲述也成了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来源之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夜聊会”中也不免涉及到性知识的谈论。但是,处于懵懂期的孩子对性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他们之间的交流是不是真的能让彼此对性方面的了解加深?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会不会更加加深青少年对性的渴求从而造成更严重的“禁果效应”?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性是人的本能,性知识更是生理发展迅速的青少年所强烈需要的。于是青少年开始求助于报刊杂志和网络,但是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挑选信息的能力。按照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12—18对岁的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其性特征更加明显,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是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

处在这样一个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对善恶美丑本质的了解,而网络信息又是稂莠不齐的,虽有对青少年性知识的讲述,却也不乏淫秽作品、图片、影片等。事实上,不乏有青少年因看了网络淫秽影片、淫秽图片之后不能克制生理冲动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2.我国青少年对性行为及避孕措施的了解及态度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平均5%-10%的男孩和3%-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或者性体验。15岁以下便有过性经历的学生中,1/3表示,在发生性关系时,从来不会使用避孕药,他们认为那样严重影响了性生活的质量;1/5表示根本就没使用过任何避孕措施;15-17岁的女孩子中,怀孕的比例是4.2%。

今年4月,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北京大学人口所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岁-19岁青少年中,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这一调查历时近2年,涉及1.64亿15岁至24岁未婚青少年。

对于为何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大多数女孩子说是“因为爱情”,而男孩子则说是因为“性需要”,其次才是爱情。现在的青少年对性的观念愈加开放,性行为低龄化成为现在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于避孕措施的了解,一些青少年知道避孕套、避孕药等,但多数不愿意选择避孕套,而倾向于事后服用避孕药。多数青少年不了解避孕措施,往往是怀孕很久之后身材出现变化才发现已怀孕。《贵阳晚报》曾报导某市某高中有一女学生在卫生间产下一女婴受到惊吓,因为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怀孕。后因为怕女婴的哭声惊动宿管,故将女婴装进皮箱中,连夜与好友将女婴送到医院。这个案例说明仍有青少年不懂得避孕常识,甚至怀孕的常识。

3.青少年人工流产的现状和态度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仍旧先来看一组数据:

1991年对150例未婚女青年的人流调查发现,小于20岁者占71.3%,年龄最小者14岁。

2001—2003年,青少年引流产比例有逐年升高的势头,20岁以下青少年引产比例高于流产比例,未婚青少年两次以上引流产比例较高。在这一人群中年龄最小的仅15岁,引流产次数最多的高达8次。另外,据中国人口网统计,我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少女已经达到150万人次。

超过60%的少女不知道人流会导致子宫穿孔、不孕症、月经失调和盆腔感染,不知道药物流产不完全需人工流产以及流产对女性的心理伤害等。

青少年大多还处在求学阶段,另一个生命的到来只能是错误的行为导致的错误的结果,而这个错误的结果也就逃不过被引产的命运。多数女孩对人工流产是不了解的,只知道人流广告说得很神奇,不会痛不会造成任何副作用。在意外怀孕的情况下,她们不得不结束这个生命,不是这个小生命有错,错在它来得真的不是时候。对于人流,有的女孩认为是拯救自己的工具,只有通过人流自己才能继续读书,不被同学、老师、家人发现;有的女孩则是很无所谓的态度,就只是堕胎而已!据广州市越秀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林丹说,“现在的学生都很想得开,做一次人流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加上人流手术费用低,术后又不需要过长的留院观察,很多学生都是‘高高兴兴’,三五成群的来做,像过节似的。”曾经有一个女孩在一群同学的陪同下,穿着校服嘻嘻哈哈地到医院来做人流,当医生问她为什么会怀孕,她无所谓地说,“你情我愿,大家开心呗”!

4.思考及对策分析

我在想现在的青少年是缺乏性知识吗?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在各类“健康卫生”书刊竞相出版的时代,他们缺的不是性知识,而是缺乏辨别各类信息的能力,更缺乏一个正确的性观念。“摸奶门”、“脱裤门”等现象在青少年中屡屡出现;早孕不再是鲜见的事情,甚至有医院直接来到中学向学生发放学生人流保宫手术打折套餐,学校的厕所、洗手间、宣传栏也屡屡出现人流广告;人工流产低龄化也不再是热点,一个个花季少女无所顾忌地走进不该属于她们的手术室……我们不禁思考:是青少年的思想出现了问题?还是对青少年性观念的教育出了问题?

当前我国在性教育方面依旧停留在向青少年解释第二性特征是什么,很少有深入的教育,在关于两性健康、性观念及性取向的正确树立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性”的伤害,原因出在哪?据调查显示,75.6%的人认为是“学校未能有效开展性教育”;71.0%的人表示是因为“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67.4%的人认为“大众媒体传递了过多暴力和色情信息”;64.5%的人表示是“家长没有承担起性教育责任”;59.3%的人指出“整个社会环境和风气太差”;57.6%的人表示是“电影、电视剧涉性镜头过多”。那谁最应承担性教育的主要责任?调查显示,“学校”排名第一(81.8%),其次是“家长”(78.9%),再次是“媒体”(46.5%),排在第四位的是“政府”(43.4%)。接下来还有其他如:专业机构或组织(20.1%)、医院或医务人员(14.8%)、社区居委会(7.5%)。

一组组数据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应该把性知识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在深圳市性文化节上,阮芳赋、陶林、潘绥铭等几位著名性学专家为深圳市民开展了“性文化与性文明”的专题论坛,在论坛中阮芳赋表示,性知识教育也应纳入义务教育,而且政府也应当对其负责。“我们专家时刻都在讲青少年性知识教育要重视,可是真正重视的很少,重视青少年性知识教育光靠极个别的专家喊是没有用的。”阮芳赋指出,中国青少年其实不缺性知识,缺的是性知识教育课程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

潘绥铭指出,1988年8月24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就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大中学必须开设性教育课程,但真正实施起来的少之由少,“政府应对此加强执行”。他指出,政府应加强对于青少年性知识教育,在中学课堂可以正式开设性知识教育课程,让青少年们知道了解正确的性知识,这样也许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性早熟”、“性过失”等问题,让性知识在青少年心中不再是一个谜。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帮助正确看待性困惑,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当前我国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很多学校放弃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性心理的成长是尤为不利的,当孩子学习压力无法释放,而同时又对性充满困惑的阶段,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很容易偷食禁果,甚至发生性犯罪事件,成为失足少年。

再次,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孩子在儿童期就会对性产生懵懂的认识和兴趣,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要从“娃娃时期”抓起,消除孩子的猎奇心,让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父母也要“充电”,很多成年人对性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如果给孩子讲得像雾里看花一样,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利于孩子正确看待性问题,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当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解决性困惑的时候,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借助专业力量。

最后,在社会方面,社会上要形成一个健康的对待性的风气,对性的谈论不要低俗化。要严禁淫秽物品的传播,规范地摊、影院(特别是不正规的)。此外。要规范网络社会,严禁黄色网站、夜聊吧等。同时,要严禁未成年进入网吧。

我国在性教育方面落后西方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早在1942年就在义务制学校

中开展性教育,1957年国家教委就制订了性教育指导要领,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1970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美国青春期性教育起始于60年代,时值西方国家兴起“性自由”、“性解放”运动。性教育是必修课,美国是中小学连续12年开展性教育。芬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全社会的“性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性教育的重要性,一面加强性道德教育,一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性教育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各种各样的性教育出版物图文并茂,连娃娃都有性教育小儿书。30多年过去了,芬兰的性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芬兰被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树为典范。此外,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都将青少年性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

性教育的目的,第一是让孩子学会爱,爱自己的生命、爱父母;第二是学会尊重,尊重他人的身体和感受;第三是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隐私,保护自己不受性伤害。性教育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在青少年性观念越来越扭曲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清醒 地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参考书目: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 编,《社会心理学》,2008年6月第4版。

参考网站:1.3.http:///view.jsp?oid=70278983&pageno=1

4.http:///younger/2004-01/16/content_1511916.htm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摘要:青少年被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人们的忧虑,更成为困扰各级政法部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准确地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症结”所在,对挽救失足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减少青少年犯罪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不利因素症结原因分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并且呈现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趋势,暴力性犯罪倾向突出, 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人民法院调查统计,青少年作案占发案率的70%以上。而其犯罪常常表现为主观恶性不深,临时犯意居多,尤其是出于家庭因素激化的犯罪率呈上升势头,犯罪大多具有模仿性,盲从性等特征。很显然,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1、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

1.1犯罪向低龄化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已提前至十六、七周岁,而且低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另外青少年犯罪初始犯罪年龄已由过去的十六、七岁提前到十四、五岁,2007年12月审结的李某等四被告人抢劫案中就有3人为青少年,年龄最小的才满15周岁。

1.2侵财和暴力性犯罪倾向突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青少年由于尚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从小就迷上了吸烟、酗酒、上网吧、打游戏机、上娱乐厅蹦迪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贪图物质利益和享受到精神刺激的生活方式,而以抢劫、盗窃、抢夺、敲诈等方式敛取钱财。

1.3犯罪类型多样化

在以往的青少年犯罪所涉罪名中,主要是抢劫、盗窃和故意伤害的犯罪。而在近二年以来,尽管这几类犯罪仍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但是也新增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各种犯罪案件,强奸、猥亵、失火和交通肇事等各类新型案件也层出不穷。

1.4团伙性犯罪日趋严重

尤其在抢劫案件中青少年共同犯罪案件居多,如2008年3月份审结一起抢劫案中,王某等5被告人均为青少年且有3人系在校学生的团伙性犯罪,目的都是为了敛财用于玩游戏、找歌厅的消费。

1.5犯罪主观恶性不深、临时犯意的居多

青少年处于心理未成熟阶段,因心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诱惑,犯罪时往往事前没有经过缜密地预谋和计划,常常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下而为之。从审结的案件来看,大多是青少年为了满足一时的吃喝玩乐或为了一时的刺激而临时起犯意,在同伙的哄闹煸动中或教唆下而实施犯罪行为的,这在青少年抢劫案件中表现尤为明显。如2008年4月份结审一起郑某盗窃案案件中,3被告人有2人系未成年人且均在郑某的煸动下临时起犯意而实施帮助盗窃的共犯行为。

1.6犯罪大多表现为模仿性、盲从性

青少年心理不成熟,自身素质不完善,致使他们遇到事情不够冷静,许多人表现出一时冲动、不顾后果。有的只是为了追求享受、快乐、刺激和哥们义气而去偷、去抢,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和目的。更有甚者,因无知而轻信他人,自己跟在别人后面干了犯罪之事却还不知后果。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2.1青少年自身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易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不能客观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从生理因素分析,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2部分家庭管束与少数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青少年父母离异或父母监护人有违法犯罪行为,损害了青少年信心和自尊心,导致青少年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而做出不良行为或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法院调查统计,这种情况占青年年犯罪的46%。(2)、青少年父母将其托付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自己外出务工,造成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不力。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法院调查统计,这种犯罪占青年犯罪27%。(3)、一些父母因为文化程度、生活观念、法制意识等自身条件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引导教育子女,甚至对子女有一些误导。他们有时对子女的严重不良现象(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不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加以及时制止和纠正,反而在别人面前护短迁就,一味溺爱。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一味迁就、溺爱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法院调查统计,这种犯罪占青年年犯罪的11%。

同时,学校的教育失当,管理不利,也是青少年犯罪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学校的教育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当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的教育,造成部分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畸形发展,思想薄弱,道德品质滑坡。有的学校人为的把学生分成优、劣区别对待,对学习成绩差或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放松管理,疏于教育,甚至歧视,动辄训斥、体罚,使其挫伤自尊心,引起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还有的动辄劝差生退学或将其开除,使其过早流入社会、放任自流,成为了违法犯罪的重大隐患。

2.3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观念,势必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2.3.1.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更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体系正遭受具大的冲击,而新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价值标准尚未形成。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标准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消极、坠落和污秽的观念。这些观念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导致一些青少年思想、行为的错位和偏差;

2.3.2.各种不良传媒的影响.现代传媒各尽所能地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以最大的刺激,可以说今天的人们的视听完全被各种传媒包裹着。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有些人不惜以身试法,大肆出版销售不良书刊,拍摄、播放渲染暴力、色情、污秽、赌博等内容的电影、电视、录像等,非法向青少年经营游戏、色情网吧、营业性哥舞厅。这些精神垃圾不断地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诱了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3.3.青少年文化娱乐设施不健全.业余生活单调、乏味,使一些少儿不宜的书刊、音像作品以及娱乐场所对青少年有更大的吸引力,使青少年接触不良现象的机会增多。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既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以司法手段矫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又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作用,协调一致,各尽其职,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家业大学出版社,2008.

下载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模版)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 王诚安李 涛陈海莹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强烈,处在思想行为最易受......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08级应用心理学王岳13号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日递增,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

    青少年犯罪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法制道德的思考禄劝综合高中:谭国鹏 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少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青少年犯罪分析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o us that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confronting Chinese society is the teenager crime-that is, crime committed by individuals who have......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

    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原来封闭式的传统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在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其中之一是青......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预防

    浅谈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预防 【摘要】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越显突出,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其犯罪特征明显:如犯罪情节恶劣、犯罪年龄趋于低龄化、团伙犯罪增多,......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张荣光[摘要]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5篇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侯方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我国社会将来的主人。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都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