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模版)

时间:2019-05-14 01:1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模版)》。

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模版)

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

王诚安李 涛陈海莹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 西安 710068)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日益强烈,处在思想行为最易受外界

影响的青少年能否适应社会的这一深刻变化,是关系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西安地区

部分犯罪青少年的调查,从社会影响方面和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方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 C913.5文献标识码

1008-6161(2001)03-0024-02

当前,青少年犯罪严重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有哪些影响因素?我们应该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作了一次专题调查。这次调查主

要在陕西省少年管教所、西安市工读学校展开,共向

少管所和工读学校发放调查问卷420份,其中少管所

380份(占在押人员的76%),收回有效问卷375份;

工读学校共发放40份(占其学生总数的60%),收回

有效问卷34份。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咨询

了4位青少年研究学会的专家,并与12位管教人员

和老师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状况

调查问卷中反出的情况显示,当前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1、犯罪年龄呈低龄化趋势。16岁以

下占72.5%,其中14岁以下的占27.5%;

2、城乡结

合地带及农村犯罪率高,城乡结合地占45%,农村占

37.5%;

3、传统道德的约束力下降,50%对未婚同居

问题持“个人的事,只要双方自愿就行”的观点;

4、接

受社会法制教育不足,22.5%没有接受过法制教育,40%很少接受普法教育;

5、犯罪耻辱感低,认为犯罪

是“年龄小,不懂事,没有什么”的占37%;

6、离异家庭

青少年犯罪率高,37.5%的犯罪少年为单亲家庭;

7、教师、家长对青少年精神上的关怀不够,思想教育效

果不佳。部分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低,不具备科学教育

子女的能力;有的老师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调,50%的人不接受家长、教师的管教;

8、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不理想,缺乏健康的娱乐形式,72.5%的人沉溺于电

子游戏;

9、教唆犯罪、合伙犯罪突出,77.5%的受到有

不良行为或有犯罪行为的同辈群体的影响。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第一,青少年阶段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征

年龄14岁至18岁是青少年发育阶段,主要生 A文章编号

理、心理特征集中表现为:

1、理想、情感、意志、道德等

心理品质初步形成,但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世界观

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辨别是非能力差。青少年时期是

理想形成的关键时期,理想是鼓舞行动的重要认识过

程,正确积极的理想会激励人高尚的行动,如果没有

理想,精神空虚郁闷消沉,容易诱发不良的情感。比如

有的家境富有却参与抢劫偷窃;65%的人追求的生活

目的是“快乐就行”,这都是精神空虚,思想苍白,没有

精神支柱的表现。

2、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非常强烈,片面强调自我需求的满足而无所顾及。他们精力旺

盛、好奇心强,顾虑较少,对一切充满好奇,对刺激诱

因缺乏抵御能力,容易冒失冲动,又固执己见,一意孤

行。

3、情感强烈,但还不成熟,有明极显的两极性特

点,不稳重而考虑问题易孤立、片面、偏激。

第二,家庭环境质量低下,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教育和影响是一个人社会

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对未

成年人而言,家庭给予的感情和爱的培养是其成长中

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通过教

导以及对行为的褒贬奖惩爱恨的态度上使儿童逐渐

建立起初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家庭环境差,家庭矛盾

严重,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正确观念的确

立。如犯罪青少年家中父母感情融洽的仅占27.5%,65%家中还存在暴力现象;家长尤其是母亲文化素质

低,95%的父母是中学以下文化程度,母亲的文盲率

占到20%。由于自身素质低而导致缺乏科学教育子

女的能力,甚至有的父母是孩子的不良榜样,22.5%

父母有过犯罪史或正在服刑。另外还有父母一方或双

收稿日期:2001-06-27

作者简介:王诚安(1947-),男,陕西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科社室主任、教授。主要从事科学社

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教学。

李涛(1972-),男,陕西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生。

陈海莹(1975-),女,山东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生。

—24—

管的占32.5%。

第三,学校育人方面失误,教育、管理工作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进入社会的第一步。一个人能否成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给予的教育成功与

否。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仅注重应试教育,没有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偏

爱学习好、听话的孩子,而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轻视

冷淡;对严重破坏纪律的学生往往开除了事(小学4

年级至初中2年级段辍学的学生高达70.2%)。推出

校门实际上并没有解决问题,而是把矛盾推向了社

会,缺乏约束的青少年在社会上游荡,沾染了不良习

气后,行为开始变得越来越具有暴力和犯罪倾向,问

题矛盾积累的极端表现就是犯罪。

第四,同龄群体的诱导是青少年犯罪的直接原因

同龄群体是指由那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

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的自发地结成的社会群体。

从人际互动角度上说,同龄群体或称之为伙伴之间,最容易彼此发生人际吸引和人际影响。这一群体的同

伴中往往有大家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或大家认可的活

动和规范(规矩),这些规范和价值取向往往更容易成为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的对照系,从而成为个人

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可以说青少年所处的群体环境对其行为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正所谓“近朱

者赤,近墨者黑”。调查显示出于“义气”或为了小集团的利益而参与合伙盗窃、抢劫的青少年占57.5%,朋

友犯罪会积极或消级保护的分别占30%和37.5%。

第五,一些领域社会道德失范是青少年犯罪的深

刻背景,某些大众传媒的不良引导更是“罪不可卸”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的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对人的价值

观念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暗示作用。

如电视电影中所塑的人物形象,非常容易成为青少年

模仿的对象、追求的目标。有的媒体为迎合市场需求,充斥着大量追求感官刺激、凶杀暴力色情等的消极内

容,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这些社会现象的存在,特别是畸型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在社会化

过程中迷失方向造成社会化中的偏差、失败及种种病

态,集中体现就是青少年犯罪。

此外,社会娱乐场所如游戏厅、舞厅泛滥,少数商

家为了利益趋动,纵容甚至鼓励、吸引青少年来消费,许多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在这些污七八糟的场所里明

争暗夺、争风吃醋、打架斗殴,为所欲为,最终荒废了

学业,败坏了道德,自己也慢慢地从此走向了堕落犯

罪之路。

三、“托起明天的太阳”,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

作为我国现实生活中一个社会问题,预防和解决

青少年犯罪在相当长的段时间内还会面临严峻的考

验。这是因为:一是被十年“文革”打乱的正常的道德

价值体系至今没有完全理顺,社会上许多旧的思想观

念还相当浓厚,还会长期存在;二是推行政治和经济

改革过程中,观念冲突、规范冲突及其他一些文化冲

突是我们当前社会的突出特点;三是我国目前仍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的、不发达的国家,住

房、交通、就业压力大以及城乡差别、收入差距等造成人们的心理失衡,也无时不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发展。

法网恢恢,犯罪必惩。对青少年犯罪要惩教结合,标本兼治,集中体现依法严打严重刑事犯罪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使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受到

法律的惩戒,得到有效的教育、改造;对处于犯罪边缘的青少年要重保护,轻处罚。通过社会帮助、教育,使

他们成为有用之才。然而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预

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当前预防青少

年犯罪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要一点是全面认识青少年心理生理特点,高度

重视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预防青少年犯罪,应主

要着手于其早期社会化,即从幼儿期到青少年期(主

要从四、五岁到小学、中学时期)。以前我们只重视了

衣食等物质方面,而忽视了精神方面的需要,认为他

们年龄小不懂事,对他们的心理饥渴没有满足。这一

阶段的儿童在生理、心理的发育上都还不成熟,缺乏

独立思考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大部分以模仿或盲从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头脑中不存在固有

因素的影响,对周围环境的第一印象鲜明而深刻,甚

至能影响其一生。因此一个相对稳定和统一的价值标

准,一个令人敬佩和信用的社会权威现象,一个适宜

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社会场所,一个专业的青少年

心理咨询中心,一个满足青少年求知欲的第二课堂,一个尊老爱幼和睦温馨的家庭,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友

爱的学校,一个助人为乐的社区,都有助于他们在社

会的转型期走出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预防犯罪,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预

防,自立自强是关键。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自我保

护能力,做好自我预防,自觉抑制有损健康成长的观

念和行为。

由于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品质和道德观念培养上具

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要自

觉履行家教职责,父母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加强自身

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在日常生

活中,注重言传身教,着力品德、法制教育,重在教子做

人,注重子女的心理素质、自理能力、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其在未来社会中全面、健康成长。

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培养学生,重视

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加大关心爱护学生的力度,对于

有问题的学生应多一些理解与沟通,不能简单地开除

了事,要加大说服教育的力度,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

方法,切实帮助他们矫正不良行为。

社会应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严厉打击社会丑恶

现象,倡导精神文明,丰富文化生活,规范社会舆论,加强法制建设,明确社会规范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5—

2001年第3期总第55期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Vo1.14 No.3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绪论

2007年12月,我的邻居小龙因故意杀人被判无期徒刑,这一年他刚满18周岁。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党和国家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犯罪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本文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三方面就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

1、青少年人自身原因。

青少年人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辨别是非能力差,抵抗不良影响的免疫力弱,遇事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当满足不了膨胀的物欲或受到不良刺激时;当感情冲动时,未成年人都极易走上犯罪道路。个性压抑、逆反心理、闭锁心理和群体心理等个体心理因素中的不良成分,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的“心魔”。青少年自身特有的人格特点,如争强斗胜、哥们义气等青少年犯罪的传统因素仍然在起作用。青少年思想单纯,分辨是非的能力很差,喜欢拉帮结派,讲究哥们义气,有的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荣,并不关心是非黑白。在一个伤害案件中,未成年人吴某,仅仅接到朋友的电话称其要打一个男孩,便持刀前往参战,将对方砍致重伤,结果自己被判处了刑罚。类似的情况在暴力侵害他人人身的犯罪中表现的较为明显。

2、家庭影响。

即家庭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的原发性影响。既包括对健全人格形成所产生的良好影响,也包括对不良人格甚至是犯罪人格所产生的影响。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家庭教育并不都是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来进行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千差万别,但从性质和效果来看只有好与不好两类,不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原因。进行违法犯罪教育的家庭毕竟为数极少,不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不正当教育和放弃教育。不正当教育的典型表现是父母过分溺爱娇纵子女(溺爱型家庭)和父母以打骂和变相体罚等简单粗暴方法对待子女(粗暴型家庭)。放弃教育是比溺爱和打骂更糟的一种教育,常常出现在“残缺型家庭”(父母双亡或离异;或只有父亲 1

或母亲)。父母离异家庭子女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一份调查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报告指出:不健全的家教可能导致孩子犯罪,不良的社会环境、有严重缺陷的家庭教育,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夫妻离异超过百万对。在父母离婚后,1/3 的孩子在五年内感到压抑,缺少目标的抱负。父母离异子女常出现品行障碍问题。孩子的父母,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对这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误认为这些出现品行障碍的孩子道德败坏,就放任自流,使这些孩子的心理与行为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父母忙于工作、忙于做生意赚钱、忙于跳舞、赌博,或感情不好、离异,无暇顾及孩子或因教育方法不当,造成青少年性格孤癖、内向、不好交往、憎恨男性或女性等不正常心态导致犯罪;因一胎化带来的新问题,有的父母家庭条件越好,越溺爱子女,有的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忽视孩子的品德和其他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存在不规范性和偏私性,导致青少年吸毒、赌博等而失足犯罪。父母的言行影响子女,父母善良、正直的品行会给子女形成良好的人格打下基础。反之,父母奸诈、粗狂、残暴的性格会使子女学习、效仿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关于父母亲的言行和犯罪行为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西方有的学者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得出肯定性的结论。娜德J威斯特经过调查在《谁成了青少年犯罪者》中指出:“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亲自身都有犯罪行为,父亲犯过罪的孩子犯罪的比例高达37%,同时,母亲犯了罪,小孩犯罪的比例则更高„„”可见,父母的言行是子女的楷模,父母的犯罪史,将对子女的言行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从而诱发其走上犯罪的歧途。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当前,有些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法制教育不够,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教育制度方面存在以下五个缺陷。

3.1、重视不够,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化。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倾向,法制教育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但也感到无奈,因为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上还不够。

3.2、标准不一,教学内容缺乏规范化。

具体表现在时间上,没有确定统一的法制课时,有的安排自习课,有的挤占政治课一点时间,有的甚至没有安排法制课。即使是有安排上法制课,在时间安排上也往往视情形而定。在教材上,目前尚缺乏成套、统一的教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政治》(内含少量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因而使小学、高中甚至大学的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3.3、职责不清,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法制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形成法制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结合,学生放学或放假回家后,主要是靠家庭与社会的教育,许多家长对在校生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学校,很少对自己子女进行有效教育,即使进行教育也很有限,特别是对已离开学校而未找到工作的青少年,由于学校管不了,家庭管不好,只有通过社会环境来约束,因此,造成法制教育脱节、死角现象突出。

3.4、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青少年学生不知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缺乏普通的法律常识,头脑中没有辨别是非的标准,不懂法、不知法,也就谈不上遵纪守法,这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4、社会影响。

4.1、不良文化的影响。

不良文化中宣扬的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对未成人也造成侵蚀。主要是一些“黄色”书刊和新闻媒体播放的暴力等影视制品的影响,其传播速度快、毒害大、遗毒深,而青少年辩别是非能力弱,好奇心强、模访能力强,一些青少年效仿而犯罪。文化糟粕不仅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还能毒害人的心灵,使人堕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2、不良社会诱因影响。

网吧、电子游戏、录像厅等不良文化娱乐场所的影响,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辨别力,具有偿试性、模仿性强的特点,源于这方面的致罪性对身心尚处于发育阶段的未成年人更为明显。有些小说、影视剧等细致入微,不厌其烦介绍强奸、杀人等犯罪情节及作案手段,由于一些留守未成年人在校外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上网吧、玩游戏、看录像等是他们在校外的主要活动内容。一些未成年人加以模仿而实施犯罪,另外有些未成年人在网络、游戏厅寻找刺激,因网上聊天发生冲突导致打架斗殴。

4.3、社会管理控制的不力。

如对闲散未成年人管理不力,对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孩子关爱不够。调查发现,我县对未成年人服务体系尚不完备,致使大量未成年人无书可读,无业可就,闲荡于社会,极易走向犯罪道路,全县约有50%的初、高中学生不能升入高一

级学校学习,有的外出打工,有的闲散在家,成为潜在的危险因素。2004年公安机关收审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闲散未成年人占70.1%。

总结

“找准病源,方能准确用药,进而达到根除疾病的效果”。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分析,进而剖析诱发青少年犯罪存在的主要因素,这为我们在今后预防青少年犯罪这一问题上提供了参考。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来预防青少年犯罪,不断完善社会风气,消除各种隐患,减少负面影响,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扶工作,将着眼点放在对孩子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青少年犯罪特征、原因和对策分析》南山检察院 2007.102、《青少年犯罪低龄化问题的原因分析》兰业福 曾照旭

3、《青少年犯罪预防定罪刑及案例解析》杨忠

第三篇: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及原因分析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原因分析 心理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国历来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犯罪非常关注,能否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到祖国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事。青少年犯罪被视为当代三大公害之一。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犯罪数量增多,案情复杂,恶性案件突出。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困扰各界部门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对其的预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近几年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了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势头。但是,在一些方面仍很突出。例如:犯罪低龄化、犯罪数量递增、犯罪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团伙犯罪日趋增多、暴力性案件增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研究预防措施以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刻不容缓的。预防措施的根本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教育中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把青少年的思想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轨道上来。

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对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预防青少年工作的人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办法,但仍不能有效地控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

一,我们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

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残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的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三是未成年人反侦察能力不断增强,实施犯罪之前精心部署,作案后伪造现场,毁灭、转移证据;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达到方向发展;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下来我们来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俩点,一是外部因素,二是内部因素。先分析前者,其包括三点,一是学校,二是家庭,三是社会。学校是未成年人生活的主要环境之一,它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可以说是一个导向标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有些学校在对待学生教育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偏移、教育方式陈旧、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品德教育、少数教师体罚或辱骂未成年学生、侵害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部分学校周边环境恶劣、干扰学校和未成年人正常的教育和学习秩序;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不良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主要表现有:家庭结构有缺陷、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父母行为不良、家庭气氛不和睦、家庭经济有困难;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是滋生犯罪的“肥沃土壤”。社会中出现的某些拜金主义思潮、贪污腐败、嫖娼宿妓、生活腐化、收入差距的拉大和财富的两极分化等等,歪曲了一些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极易把未成年人引向犯罪。目前,对未成年人影响最大的主要有:黄色传媒、网吧的诱惑、司法制度的松懈。

后者,其包括俩点,一是生理因素,二是心理因素。先分析前者,未成年人生理机能迅速发育,使他们的活动量增大,日常学习生活之余仍有大量过剩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由于他们心理水平的提高相对缓慢,缺乏足够的调节和控制过剩精力的能力。因此,过剩的精力常常用之不当,在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将过剩的精力用于抢劫、强奸等暴力性的犯罪

活动中。由于未成年人腺体的发育,内分泌非常旺盛,大脑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导致他们的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但是由于他们的大脑皮质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容易出现冲动性和情景性犯罪。未成年时期,性机能逐渐发育成熟,从而产生强烈的性意识,有接触异性的需求,有了性的欲望和冲动。最后来分析后者,其体现在:逆反心理的畸形,好胜心理的扭曲和演变,性心理的扭曲与强化,利已欲、消费早熟心理的恶性膨胀。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一)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

未成年时期是由儿童到成年的过度时期,是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心理上总的特点是: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具有很大的动荡性和可塑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自我认识发展的特征

未成年人在实际的生活中,经过各种锻炼,认识能力有了新的发展。他们的思维已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各种事物都愿意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评价。但总的来说未成年人的认识能力还比较低,认识带有很大的表面性、片面性,所以就形成了独立性意识发展快而认识能力发展跟不上的矛盾。

2.情感的特征

情感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未成年人的感情体验是丰富的,动荡性大,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同时未成年人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缺乏应有的理智,感情冲动时就容易犯错误。在这一时期,男性的冲动性明显高于女性,因此男性的犯罪比例也明显高于女性。其中男性犯罪人数占81.6%,女性占18.4%。

3.未成年人的意志特征

未成年人由于身心处于发育过程,意志性格也处于形成过程之中,所以未成年人的认识有相当的片面性,有时感情多于理智,感情和情绪都对意志发生影响,相互作用。

从未成年人的认识、感情、意志特征来看,它们都处于发展变化中,未定性,不成熟,有可塑性。任何一方面的不利影响都有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要注重在此阶段培养起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情趣,使他们能自觉的远离犯罪、抵制犯罪。

(二)未成年人的人生观

人生观就是对于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每个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堕落的总根源都能从他们的人生观那里找到答案,人生观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1.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的形成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的结果,这些思想侵蚀了一部分思想意识不健康的未成年人,使他们狂热的追求物质享受,爱慕虚荣。在统计的案例中因受享乐主义而犯罪的占22.7%。

2.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意识对未成年人的思想侵蚀是相当深的,当他们满足不了对金钱的欲望时,他们就去盗窃、抢劫,所以在犯罪案件中盗窃、抢劫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盗窃占案件总数的45.4%,抢劫、抢夺占案件总数的34.3%。

3.哥们义气

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在道德上是非颠倒、善恶不分,把哥们义气关系奉若神明,受哥们义气的腐朽观念危害极大,极易使未成年人因哥们义气而步入犯罪。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成年这个特殊的时期,各方面尚未定性,处于发展变化中,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所以我们要创造有益的健康环境,才能使未成年人的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的远离犯罪。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影响

(一)未成年人犯罪与家庭的影响

家庭教育和家庭影响对未成年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常常对孩子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实际,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环境主要有以下五种:

1.溺爱型家庭

现在的家庭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父母会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会在孩子心灵上播下自私、任性的种子,从而发展形成不良的个性、偏好。在统计的案例中因家庭溺爱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占总人数的16%。

2.失和型家庭

家庭亲人间的隔阂,失掉了家庭和睦的关系,使他们到外界去寻求安慰和温暖,常常易被坏人利用;有的父母草率离婚,受害者也是子女,他们推卸教养的责任,不顾后果。在未成年犯中,来自失和家庭的占未成年犯总数的17.7%。

3.打骂型家庭

家庭教育的简单化、专制化都是促使未成年人思想恶化的原因。对孩子经常性打骂,极易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发展,同时这种暴力行为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孩子起到了表率作用,使孩子也崇尚用暴力解决问题。在统计的案例中打骂性家庭占到了19.5%。

4.放任型家庭

在统计的未成年犯中,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的占9%。大多数的少年虽与父母(或其中一方)共同生活,但父母对他们缺乏沟通、了解,有的家长竟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问题。在统计的案例中,未成年人犯罪与家长的放任有直接关系的就占到了31.5%。

5.留守性家庭

留守性家庭主要是指父母出外打工,将未成年人托付其他亲属照顾,使其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从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家庭。在统计的案例中,留守性未成年人犯罪所占比例为15.3%。

(二)未成年人犯罪与学校教育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培养和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阵地。学校不仅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师工作的优劣都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1.学校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有个别学校,对所谓的“差生”,采取歧视性措施,不尊重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也有个别学校违反教育法规,执意将有缺点的学生哄出校门。这样做使未成年人较早步入社会,受社会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从而走上犯罪道路。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文化程度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点。

2.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

有的教师对待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责任心。这些未成年犯中,学习成绩都比较差,对此老师不是耐心教育,而是不管不问,甚至劝其退学,把学生像包袱一样甩向社会。

(三)未成年人犯罪与社会责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形势严峻,绝不是偶然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和影响是最重要的外部原因。

1.未成年人大都缺乏法制教育

通过调查,在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在犯罪时不知道或不考虑违法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一些少年犯,直到法庭宣判时才知道自己犯了罪,以致悔恨不已。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常接受法制教育的仅占到15%,比例相当小。

2.色情、暴力音像制品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未成年人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在这些少年犯中经常看色情内容书刊、音像制品并受影响的占45.7%;经常进入歌舞厅的占39%,偶尔进入的占41%。

3.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等娱乐场所的侵蚀作用依然很大。

虽然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但一些经营者为了赚钱,仍然以各种名目吸引未成年人入内。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已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在统计的案例中,因迷恋上网而犯罪的达到41.3%。

综上所述,我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对未成年人的犯罪原因做了具体的量化分析。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占据了极端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不断净化有害环境,改善社会风气,改善家庭环境,使未成年人形成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从而远离犯罪,健康成长。

看,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和法制教育非常必要,未成年人的世界观逐步形成时期,在这个阶段,其思想是最活跃,好奇心最强,什么都想了解,什么都想尝试,加之社会阅历不多,面对繁杂的社会现象,很容易染上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投机取巧等不良习气,也容易被人利用走上邪路。因此全社会都就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现实,要形成一个家庭、社会、学校、共青团组织一条龙的管理教育体系,全社会会形成一股合力,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研究工作。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城市,除少数民族可以生两个孩子以外,绝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是父母和心肝宝贝,做为家长疼孩子、爱孩子是应该的,但是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远远大于对心理上的关心,对孩子生活技能、专长的培养远远大于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作为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教师对学生智育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对德育的重视程度。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不喜欢,同学看不起,这无疑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被社会遗弃的心理,自暴自弃,加入到被社会遗弃的人的行列中,加大了教育管理的难度。因此在这个年代出生的人也是犯罪的高发阶段,对他们的管理教育非常重要,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法制观,才能有效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摘要:青少年被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人们的忧虑,更成为困扰各级政法部门的热点问题。由此可见,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准确地认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症结”所在,对挽救失足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减少青少年犯罪尤为重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不利因素症结原因分析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逐年呈上升趋势,并且呈现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趋势,暴力性犯罪倾向突出, 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人民法院调查统计,青少年作案占发案率的70%以上。而其犯罪常常表现为主观恶性不深,临时犯意居多,尤其是出于家庭因素激化的犯罪率呈上升势头,犯罪大多具有模仿性,盲从性等特征。很显然,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1、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

1.1犯罪向低龄化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已提前至十六、七周岁,而且低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另外青少年犯罪初始犯罪年龄已由过去的十六、七岁提前到十四、五岁,2007年12月审结的李某等四被告人抢劫案中就有3人为青少年,年龄最小的才满15周岁。

1.2侵财和暴力性犯罪倾向突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青少年由于尚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从小就迷上了吸烟、酗酒、上网吧、打游戏机、上娱乐厅蹦迪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贪图物质利益和享受到精神刺激的生活方式,而以抢劫、盗窃、抢夺、敲诈等方式敛取钱财。

1.3犯罪类型多样化

在以往的青少年犯罪所涉罪名中,主要是抢劫、盗窃和故意伤害的犯罪。而在近二年以来,尽管这几类犯罪仍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但是也新增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各种犯罪案件,强奸、猥亵、失火和交通肇事等各类新型案件也层出不穷。

1.4团伙性犯罪日趋严重

尤其在抢劫案件中青少年共同犯罪案件居多,如2008年3月份审结一起抢劫案中,王某等5被告人均为青少年且有3人系在校学生的团伙性犯罪,目的都是为了敛财用于玩游戏、找歌厅的消费。

1.5犯罪主观恶性不深、临时犯意的居多

青少年处于心理未成熟阶段,因心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诱惑,犯罪时往往事前没有经过缜密地预谋和计划,常常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下而为之。从审结的案件来看,大多是青少年为了满足一时的吃喝玩乐或为了一时的刺激而临时起犯意,在同伙的哄闹煸动中或教唆下而实施犯罪行为的,这在青少年抢劫案件中表现尤为明显。如2008年4月份结审一起郑某盗窃案案件中,3被告人有2人系未成年人且均在郑某的煸动下临时起犯意而实施帮助盗窃的共犯行为。

1.6犯罪大多表现为模仿性、盲从性

青少年心理不成熟,自身素质不完善,致使他们遇到事情不够冷静,许多人表现出一时冲动、不顾后果。有的只是为了追求享受、快乐、刺激和哥们义气而去偷、去抢,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和目的。更有甚者,因无知而轻信他人,自己跟在别人后面干了犯罪之事却还不知后果。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2.1青少年自身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易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不能客观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从生理因素分析,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其涉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2部分家庭管束与少数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青少年父母离异或父母监护人有违法犯罪行为,损害了青少年信心和自尊心,导致青少年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而做出不良行为或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法院调查统计,这种情况占青年年犯罪的46%。(2)、青少年父母将其托付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自己外出务工,造成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不力。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法院调查统计,这种犯罪占青年犯罪27%。(3)、一些父母因为文化程度、生活观念、法制意识等自身条件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引导教育子女,甚至对子女有一些误导。他们有时对子女的严重不良现象(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不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加以及时制止和纠正,反而在别人面前护短迁就,一味溺爱。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一味迁就、溺爱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据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法院调查统计,这种犯罪占青年年犯罪的11%。

同时,学校的教育失当,管理不利,也是青少年犯罪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学校的教育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当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的教育,造成部分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畸形发展,思想薄弱,道德品质滑坡。有的学校人为的把学生分成优、劣区别对待,对学习成绩差或纪律性差的“双差生”放松管理,疏于教育,甚至歧视,动辄训斥、体罚,使其挫伤自尊心,引起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还有的动辄劝差生退学或将其开除,使其过早流入社会、放任自流,成为了违法犯罪的重大隐患。

2.3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文化的侵蚀

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观念,势必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2.3.1.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变更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体系正遭受具大的冲击,而新的社会评价体系和价值标准尚未形成。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评价标准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消极、坠落和污秽的观念。这些观念不断侵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导致一些青少年思想、行为的错位和偏差;

2.3.2.各种不良传媒的影响.现代传媒各尽所能地给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以最大的刺激,可以说今天的人们的视听完全被各种传媒包裹着。为了追逐最大的利益,有些人不惜以身试法,大肆出版销售不良书刊,拍摄、播放渲染暴力、色情、污秽、赌博等内容的电影、电视、录像等,非法向青少年经营游戏、色情网吧、营业性哥舞厅。这些精神垃圾不断地损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引诱了一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3.3.青少年文化娱乐设施不健全.业余生活单调、乏味,使一些少儿不宜的书刊、音像作品以及娱乐场所对青少年有更大的吸引力,使青少年接触不良现象的机会增多。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既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以司法手段矫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又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作用,协调一致,各尽其职,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朱启臻,社会心理学原理及应用.北京:中国家业大学出版社,2008.

第五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范文)

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为此,我对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进行了一些调查,并对其成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首先,我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做了如下总结:

⑴从青少年犯罪比率角度来看

一方面,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称,“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总体数量呈上升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增长迅猛,其中全国法院判决的青少年罪犯5年间增长12.6%,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情况更加突出,5年间上涨68%。

另一方面,也有令我们欣慰的消息,2010年11月04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副部长张朝晖透露消息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25岁以下青少年犯罪率首次出现递减态势。张朝晖介绍,青少年犯罪率最近3年来连续呈直线下降态势,这是新世纪以来的首次,而在此之前曾于2005年达到峰值。

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的总体形式还是有所改善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率还会进一步下降。不过,我们还不能太过乐观,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毕竟我国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依然十分严重,而且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青少年要面临的诱惑很多,社会各方面的保护措施还不尽完善,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

⑵从青少年犯罪特点角度来看

1、疯狂性。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上歧途,并且由于年青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

2、突发性。由于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

3、连续性。对某些具有偷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一般在初次作案得手之后,侥幸心理便得到强化,从而对物质享受产生了贪得无厌的欲求。产生连续性犯罪。

4、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合性。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即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5、犯罪故意的突发性且犯罪手段的残忍性。青少年犯罪一般没有事前的充分考虑和酝酿过程,没有预谋,而往往只要受到某种影响和刺激,一时冲动,就可能立即萌生犯意,突发犯罪;而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计后果,从而酿成恶性犯罪。

6、犯罪动机的单一性和犯罪目的的荒诞性。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好胜猎奇,对照模仿;其目的往往是好奇好玩或争强好胜。他们有的是简单地模仿电影电视中的某个镜头和情节,有的是模仿小说或现实社会新近发生的一些作案的犯罪伎俩,有的是同学或朋友间所谓的争强好胜,显示自我的天不怕地不怕而犯罪。案件的突发性明显,经常是犯罪者临时起意,或者是在特定环境下经过短暂的“谋划”后进行作案。另外,团伙犯罪突出,犯案青少年由于身体和心理条件不成熟,因而就会伙同年龄相仿或略大于自己的人进行作案。

7、犯罪嫌疑人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

8、犯罪嫌疑人的知识文化水平低,文盲、小学、初中水平的未成年人犯罪占总数的95%,这些数字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⑶从青少年犯罪的发展趋势角度来看

1、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趋势明显。早有新闻媒体在报道青少年犯罪时提出了“十五六岁现象”,报道中引用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另外,还有媒体称,据全国公安部门的抽样调查:在全国犯罪总量里有一个“17岁现象”,就是说17岁左右的犯罪特别多。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

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2至3岁。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从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来看,这一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发育的普遍提前,而心理的成熟程度远远落后生理的成熟程度。生理上的“相对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容易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

2、青少年犯罪的暴力化趋势明显。由于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好动、精力充沛、体能好,但同时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激动,是

非观念不明确,责任意识缺乏。这些容易导致青少年好逞英雄,用粗暴、残忍的手段破坏侵犯他人的人身权益。其目的可能仅仅是显示其“有能耐”、“厉害”,其暴力犯罪中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冲动性和愚昧性。

3、团体犯罪逐渐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趋势从单

一、个人犯罪转变成有组织、有策划、有目的、有分工的团体犯罪,更有甚者向黑社会发展。青少年团伙犯罪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个,一个是以财产为目的的犯罪集团,如团伙盗窃、诈骗、抢劫,另一个是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的犯罪集团,如流氓团伙。有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验,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当前,有的未成年人犯罪团伙拥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作案纪律和防侦破措施,已经形成黑社会组织的雏形。

4、高科技手段在青少年犯罪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我国青少年犯罪时利用一些新兴的科技成果,如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活动。专家认为,随着大众传播工具的普及,各种智能化犯罪手段通过诸多途径,会纵横交错地影响青少年犯罪手段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地市闲散和流动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新焦点。据公安部门调查,流动在大中城市的外地青少年人口的数量近年来增长较快,除了随其在该市打工的成年亲友流入外,有些是厌学、失学或受不法分子欺骗被迫滞留的。由于这些青少年只能做一些报酬很低的工作,甚至可能找不到工作,而城市的生活水平又较高,贫富差距也较大,这些青少年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做出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很显然,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我们必须行动起来,找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为此,我就我的认识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几点分析:

⑴自身原因。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剧变,从人的生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身体各个器官的成长速度急剧上升,性激素开始分泌,生理发育开始走向成熟;从人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求知欲强,有好胜心,易冲动,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其认识结构、理智等方面均未达到成熟指标,心理发展滞后,不能与生理发展完全同步。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少年低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或实施违法犯罪。⑵家庭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应是最为重要的。来自家庭不良因素有亲情过剩,即过份溺爱,使其从小就养成了不良性

格,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对社会、家庭缺乏责任感,无奉献意识,对他人缺乏同情感和爱心。其次是疏于管教。一些家长对子女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致使家庭教育功能丧失。一些家长对子女身上的缺点错误,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打骂了事。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悉心的管教,养成不良品格,终由小错而大错直到违法犯罪。此外,家庭暴力、单亲家庭和感情危机家庭也是滋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土壤。

⑶学校原因。由于现行应试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使一些学校对差生爱护不够,缺乏关心与耐心,他们或者采取歧视、冷漠的态度,对差生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或者只是向家长“告状”了事;有的教师则态度粗暴,采取训斥、辱骂、体罚、讽刺挖苦的做法。其结果往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对学校与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与逆反心理,对学校和教师的信赖、依附心理逐渐减弱,甚至荡然无存。于是,一些差生索性破罐破摔,无所顾忌,在校内或社会上游荡,惹事生非,违法乱纪,甚至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活动;一些差生则干脆辍学,过早流入社会,混迹于不良小群体,在与有劣迹的人员交往过程中,受到同化,走上邪路。

⑷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但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一些先富起来的大款、大腕们行云流水般的高消费生活方式,给一些家境贫穷或不太富裕的青少年心理带来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一些青少年从最初的羡慕、眼红发展到想亲自体验仿效,直到竭力追求。为了搞到大量的金钱去实现个人的目标,他们采取了违法犯罪的手段,如盗窃、抢劫、卖淫等。同时,由于文化市场管理失范,某些环节管理不严,查处不力,致使一些质量低劣,格调低下,内容庸俗,以宣扬色情、暴力为主的精神产品充斥文化市场,这对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毒害很大。当前蓬勃发展的网吧,也使一些青少年过早涉足一些不健康东西,负面影响极大。

总之,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有在认真分析其主客观因素的前提下,才能对症下药,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人犯罪。这就要求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多方合作,不断总结,不断整改,不断努力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进行到底,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我们青少年能有一个健康美好成长环境,我国青少年人犯罪的情况能得到改善。

下载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犯罪状况及原因分析(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当下青少年道德状况及原因分析 学生姓名:施露准考证号: 英语教育专业摘要:具体内容本文首先阐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然后分析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以及导致青......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其预防

    江苏警官学院助学专业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预防对策张荣光[摘要]青少年犯罪在当今世界各国都表现的极为突出,对各国的社会秩序都构成了很大威胁。在当今中国,由......

    青少年犯罪情况及原因[合集五篇]

    青少年犯罪情况及原因同学们,今天我讲课的主题是青少年犯罪情况及原因。现向同学们通报一下1-4月份,某县未成年犯罪的情况并分析一下犯罪的原因。 一月份:这个县共查处涉及刑事......

    青少年犯罪分析

    未成年人思想法制道德的思考禄劝综合高中:谭国鹏 世界上任何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少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青少年犯罪分析专题

    青少年犯罪分析 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 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青少年犯罪分析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o us that one of the serious problems confronting Chinese society is the teenager crime-that is, crime committed by individuals who have......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08级应用心理学王岳13号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日递增,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

    青少年犯罪原因及预防对策范文大全

    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内容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一个普遍性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从14岁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