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论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蔡杰楠
(广东警官学院10本侦四)
摘要:青少年是指满13周岁而不满20周岁的,这段期间的人多为学生,且进入身体的转变期,是社会上令人重视的一个群体。如今,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都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以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社会一项重要的任务。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
青少年占我国人数的四分之一,是祖国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速度较快,青少年的成长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与遏止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通过有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犯罪年龄上看,犯罪年龄趋向低龄化
据某区公安局统计,2007年抓获的458名刑案犯罪嫌疑人中,25岁以下的占46%、18岁以下的占13%;2008年抓获的597名刑案犯罪嫌疑人中,25岁以下的占53%、18岁以下的占15%;同比分别上
升7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趋向低龄化,青少年犯罪中是16-17岁比例最高,但近年来11-12岁犯罪比例逐渐上升。低龄化问题明显突出,需要我们重视这个问题。
(二)从犯罪组织形式看,具有团伙性特点
以前青少年犯罪大多的单独作案,近年来团体作案的势头较过去有所增长。主要是团体盗窃、抢劫,团伙内人员分工明确,有的已经成为了稳定的团伙。有的团伙还有帮规、有纪律、有分工,跟一般的黑社会没有区别。
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60%至70%属于团伙犯罪,有的甚至高达80%以上。例如,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其中杀人团伙占17.1%,抢劫团伙占43.75%,盗窃团伙占27.38%,强奸团伙占
7.25%。
(三)从犯罪性质看,呈现出日趋暴力化的特点
其中抢劫犯罪上升最快,杀人、伤害、投毒等也有上升。例如,2003年与2004年两年来,河南省检察机关仅就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和抢劫四类犯罪案件,批准逮捕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达6745人,占批准逮捕的所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74.67%;被提起公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4960人,占提起公诉的所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9.4%。杀人和伤害案件所占比例很大。近年来,未成年人抢劫犯罪已有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的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威胁转向使用器械,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和枪
支等抢劫作案。
(四)从犯罪动机看,具有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的特点
贪利性犯罪是指为了满足物质欲望,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而实施的各种侵犯公私财物的犯罪。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受商品拜物教、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影响,绝大多数是为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犯罪。从2001年四川省泸县法院统计数字看,抢劫、盗窃、强奸、故意伤害这几类案件占青少年犯罪的92.3%,其中抢劫、盗窃则占绝大多数。据近几年的犯罪调查表明,贪利性犯罪者,初犯、偶犯所占的比例较大。据对河南省两个少管所的青少年抢劫犯的调查中发现,98.1%属于初犯或偶犯。
(五)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特点
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地说,较少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或精心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例如,石家庄市新华区以17岁的某某为首的五人团伙,在某晚的一次抢劫活动中,事先并无预谋,而是他们在一块打扑克,该团伙中的两名成员出去买烟,在门市部碰上两个买烟的人,发现人家拿出的钱包中有钱,于是立即回来告诉其他成员,他们就带上菜刀、刺刀等凶器,一哄而上,将两个买烟人劫持到偏僻处,将其身上的钱抢劫一空。有些青少年常常因为一件不顺心的事、一个看不惯的举动、一句不顺耳的话而导致不寻常的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之所以形成并呈现出逐年增多的发展趋势,既有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又有客观方面的诸多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绝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智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心理上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生理上身体发展迅速、精力充沛,是个性独立的快速发展的时期。青少年盲目模仿强、好奇心强。青少年容易受环境所影响,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交友关系也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需要青少年违法犯罪都是其身边的不良朋友所引导的。
(二)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许多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中,其子女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很多时候,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父母是孩子的天然老师,对孩子成长影响极大;大量事实表明,恶劣的家庭教育环境和不称职的父母是导致孩子犯罪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只要求孩子的学习好,并没有做好日常的沟通,不注重其道德、法制教育,对其平时的行为放纵自由才会最终导致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学校因素
学校周边环境不好,治安状况恶劣。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放任
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导致状况日益恶化,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再次,学校教育中缺乏青春期教育,使青少年对性有一种好奇心理、神秘感和尝试的欲望,易于接受外界不良刺激的影响。最后,学校教师的某些行为方式也可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例如,有些教师对金钱、权力的崇拜,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修养,对学生都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要知道,榜样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总之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青少年的成长,给予充分的关心与支持,使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健康的环境当中。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摘要: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阐述了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探讨了其预防对策,对当今社会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特点;原因;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是指 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据统计,在全国 2.2 亿青少年学生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 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 70%;同时,青少年犯罪年龄正不断下降,现在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 15.7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不愿意面对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工作,有利于推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不仅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也给青少年自身以及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因此,我们要结合地方实际,加强新时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探索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必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从犯罪形式看,犯罪呈现多样化
一是盗窃犯罪增多,许多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在受到父母或家庭、学校的约束时就开始小偷小摸,从而走向盗窃犯罪。二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增多。有很多学生是单亲家庭,孩子从小就在家庭暴力或家庭冷战中成长,造成孩子冷漠、内向、残酷的性格。还有的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一点委屈,少许的言差语错就要采取残忍的报复手段。三是网络犯罪迅速兴起,随着计算机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社会经济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针对和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逐渐兴起,成为新的犯罪形式。
(二)从犯罪主体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且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据新华社消息:近六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 1
年人当中已满 14 岁不满 16 岁的人数逐渐增多,占 57%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法律对他们无可奈何,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对他们是个误区。这类人群,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有的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初中以下文盲、半文盲占 90%以上。由于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青少年的发育年龄提前,因此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三)从犯罪手段看,作案手段智能化、成人化并且手段残忍 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增多且犯罪后果严重,未成年人犯罪的手段由过去的盗窃型逐步向抢劫人等极端化发展,由简单的冲动冒险向预谋性的团伙犯罪、集团犯罪方向发展,更为严重 的是由非暴力犯罪向暴力犯罪甚至严重暴力犯罪方向发展。经对比分析发现,青少年犯罪与成年人犯罪在作案手段上有所不同。一是预谋较少,偶发性较大;二是胆大妄为,无所顾忌; 三是手段怪诞,令人费解。在校学生犯罪和智能化犯罪结合很紧密,近几年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具体表现在伪造证件、信用卡,利用高科技手段破译和盗用他人密码窃取钱财等犯罪案件日益增多。
(四)犯罪后重新犯罪率增加
一般而言,青少年犯罪恶习不深,易于教育和改造。但事实上,一些青少年在劳改、劳教和其他场所不仅未得到充分的改造,反而因为他们之间的交叉感染变得更坏。据有关部门调查,初次违法犯罪的年龄低于 11 岁者,以后约有 65% 的人员重新犯罪,12-15 岁初次犯罪的未成年人中再犯罪率为 54%,初次违法犯罪年龄在 16-21 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再犯罪率约为 40%。在成年男犯中,在青少年时期,有过违法犯罪者比没有违法犯罪经历的人员要多 7 倍。还有一些人刑满释放后,感到自卑、悔恨,心理上处于彷徨、徘徊的矛盾状态,亟须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遭到社会的歧视、指责、辱骂、讽刺挖苦,从而心灰意冷,甚至离家出走。他们一无经济基础,二无专业技能,加上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很可能使他们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形成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与该年龄段某些不稳定的心理特征有关,也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一)青少年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包括认识特征、情感特征、意志特征和行为特征四个方面。青少年处在由童年向成年过渡的青春期。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特征相对活跃,某些不健康的诱因容易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
1.认识特征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所提高,思维已有一定的独立性、抽象性和逻辑性。他们向往独立
思考,但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看问题往往容易偏激,有着明显的表面性和片面性,是非界限不清。
2.情感特征
青少年的情感趋向稳定成熟。他们办事积极、热情,但情感控制能力较低,容易激动,以至失去理性,常为一点小事而过分冲动,做出许多不应该做的事情来;有的甚至为了一点不同的看法而争论不休、怄气、打架。此外,随着电影和电视的日益大众化,一些不良的现象深深地影响了他们,使得他们重“哥们情感”,讲“哥们义气”,藐视法律和权威。
3.意志特征
青少年阶段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自制力都有显著提高,但仍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平衡性。青少年的自我意识、独立倾向极为突出,希望自己能做命运的主人,不愿意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言行;同时不愿意遵守传统的规范秩序,喜欢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的独立性。突出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他们有些时候非常自负,在“团伙”中表现天不怕地不怕,易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行为特征
行为动机表现上的成年型。他们要求摆脱成年人干预,独立行事,并要求社会承认他们行为的价值。但是由于自身的不成熟,所以行为控制往往像童年人。一方面他们要求像成年人一样地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往往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情感受到触动的时候,容易冲动。这种强烈的矛盾一旦失调,很多青少年就会仇恨成年人、仇恨社会,走上与社会为敌的道路。
(二)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涉及到三个领域:家庭、学校、社会。由于这三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健全的因素,从而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1.家庭教育失误与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家庭, 社会影响、学校影响都是通过家庭发生的, 因而家庭因素在青少年犯罪诸客观因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因素主要有:(1)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放纵不管, 任其发展;(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严,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3)父母自身有劣迹, 行为不轨;(4)单亲家庭使子女的教育出现缺陷。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 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 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尽管孩子在入学后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但家庭教育仍然是经常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学校教育的影响
现行的学校教育也有许多不健全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现行的教育体制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环节。部分学校提素质教育之号,却行应试教育之策,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轻德,教书与育人相脱节,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的理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对于有逃学、厌情绪的“问题学生”,惩罚往往取代了教导,很多被开除出校的“问题学生”流向社会后成了犯罪预备军。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法制教育不力。有的学校法制教育课形
同虚设,做做样子应付上级检查。很多学生对法律认识模糊,以为玩玩女孩(强奸),抢了几个钱算不了什么,认识不到它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
3.社会失范与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 描写色情、暴力等内容的音像、书刊充斥文化市场, 这些文化垃圾对好奇心强、分析能力差的青少年来说, 无疑是精神鸦片。一些违规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此外, 由于种种原因, 社会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关心不够、保护不力, 导致他们之中的不少人在社会上游荡, 很容易交上坏友和沾染上恶习, 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
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其三者之间有机统一,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设专章规定了有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法律依据。加强未成年人预防犯罪的教育,有利于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深入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公民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有效的预防工作必须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气氛;必须加强社会保障,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就业机会,避免待业青少年无序流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加强法制教育,完善“法律进课堂”;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和提升,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真正有效地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即《利雅得准则》)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并提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政策的重点应通过家庭、学校、社区、同龄人、职业培训、工作环境及各种自愿组织起来的个人和组织,帮助所有青少年成功走向社会。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防治青少年犯罪可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制
完善我国青少年的立法工作,对青少年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权益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在司法实践中给予切实的保障,加大宣传力度、完善立法技术,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对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中树立法制权威,增强其对犯罪分子的震慑力。同时,大力整治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特别是对毒害青少年严重的“黄、赌、毒”要实行长期的专项斗争,逐步清除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通过舆论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树立新的社会风气,形成一股防止青少年犯罪的强大社会心理力量。
(二)教育预防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学校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及经验,要采取良好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学
生的专业知识及开展道德法律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采取平衡的教育方针,避免只重成绩不重德育的片面教育思想,清除校园内的次社会化现象,与家庭预防相结合,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有效屏蔽不良导向及诱导。
(三)家庭预防
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进行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一是要全面教育孩子。二是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尺度,不能一味溺爱,也不能一味高压压制,要采取尺度合适、关系和谐的教育方法。三是家庭教育要从青少年具有特殊心理这一点出发,要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以良师益友的身份进行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教育。四是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阶段要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走向,要以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及行为进行良性的导向,把握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走上邪途。
(四)社区预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社区资源,社区介入主要体现在对家庭的介入方面,其中显著的功能是亲情教育指导、家庭咨询和家庭救济等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的产生也说明社会正常功能的缺失和不足,然而社区工作的介入正可以弥补这一缺失和不足。社会工作具有治疗功效,具备专业的社会工作知识和经验的社会工作者对青少年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良性导向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同时社区是认识社会的窗口,具有地缘关系及归属关系,易于发动群众的力量。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及矫正需要国家、社会及家庭的共同努力,使被矫正青少年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会。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靠自己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慢慢建构起来的,所以青少年的周围环境对他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以社区为依托的平台,构建一个和谐、健康、良性的社区环境对预防及矫正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五)自我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
参考文献:
[1]梅传强:《犯罪心理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高歌:《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分折》,《跨世纪》2008年第8期。
[3]刘兰:《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法制与经济》2007年第9期。
[4]吴芳兰、朱国栋:《防范青少年犯罪之盾》,《瞭望东方周刊》2006年。
[5]阎嘉陵等编:《当代青年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6]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旭著:《犯罪学要论》,法律出版社2003 年版。
第三篇:浅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趋势一直呈居高不下态势,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呈现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类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员团伙的特点。根据青少年犯罪这些特点浅析犯罪的原因。家庭负面影响,学校应试教育模式和社会不良风气等是构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从这些原因中寻找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对策青少年是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年龄群体,他们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是社会发展的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青少年成长的条件和成长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但同时也面临着一部分未成年人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严峻现实,青少年这个特殊的年龄群体中极少部分由于社会、家庭、教育等方面因素不良影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当前,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刑事犯罪的主要构成部分。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本人、家庭和周围的社会环境,更主要是对整个社会未来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在外国俗称为青少年“地震”,将其和大自然的浩劫相提并论。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同样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包括较年轻的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认真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对于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以下本人就青少年犯罪的几个问题作浅显的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深刻认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是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前提。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存在的变化引起社会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的变化。青少年犯罪也烙上了时代的印痕。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青少年犯罪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犯罪动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发育阶段,在心理上、生理上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很少,缺乏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尤其在心理和情绪上,变化非常复杂,极不稳定。他们精力旺盛、好动,但理性意志薄弱,逞强好胜心切、易偏激,为所欲为强烈,稍有诱因,一触即发,极易发生突发性犯罪。其表现是犯罪动机简单,作案没有明确目的,一般没有事先预谋,多属一时的感情冲动,有的是出于好奇自我表现和寻求刺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以侵财性犯罪为主进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欲型的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如1997-20xx年南京玄武区法院审理刑事案件类型比较中:侵财性的犯罪在1997年是166件,在20xx年是323件,其中增幅为;94.58。①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状况依旧表明,物欲型的犯罪依然上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据司法部的资料显示:在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中,侵财犯罪占了相当的比例。1996年至20xx年前3个季度,盗窃、抢劫、抢夺和诈骗等四类侵财案件分别占同期刑事案件总数的80.7、81、80.3、79.6、81.7和81.8。②当前,受社会上一部分富裕起来的人的“潇洒”消费的影响,大部分青少年中产生了强烈的或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的追求享乐,当通过正当的渠道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往往是通过盗窃,抢劫等不正当途径来获取。〈三〉团伙性犯罪居多青少年这一特殊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势单力薄,求众好胜的犯罪心理。他们通过结伙,相互壮胆,增加安全感,减少恐惧感,在团伙之间,互相教唆,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因此,他们多是三五成群,七八一伙共同作案,青少年结伙暴力犯罪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且手段越来越狠,甚至结成类似帮会,黑社会等形式的形形色色违法犯罪团伙,称霸一方,抢劫,勒索,摆场子打架等,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由于青少年生性喜欢结伴而行,团伙作案成为其主要犯罪形式。许多地方甚至出现带有“黑帮”、“黑社会”性质的有组织共同犯罪,内部团伙有“老大”、“老二”、“老三”等。有自己的纪律,有活动地点和活动习惯,作案有明确的分工,其中,校园黑帮在未成年人黑帮中占很大的比例。在一些大、中学校出现了诸如“虎头帮”、“神鹰会”、“青龙帮”等黑帮。无论是无知的小学生、初中生,还是趋于成熟的高中生和大学生,他们喜欢结伙打架、聚赌,他们中所谓的“好哥们”只要“一人有事,人人喊打”的口号时时刻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幼稚的想法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传染病一样的让人恐惧,让人措手不及,它给我们的社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四〉犯罪手段趋于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通过调查了解,青少年犯罪中“三化”现象极为明显。一是成人化、智能化。高科技在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日益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定稿)
青少年犯罪特点教案
一、教学目标
记忆并分析青少年犯罪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少年犯罪特点
难点:青少年犯罪特点及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能知法守法,增强法律意识;让学生明确犯罪特点,减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
四、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案例一 福建五少年杀死同学勒索20万 警方缴获军用手枪
2002年10月9日,福建省福清市警方破获一起在校中学生杀害在校生案,抓获陈某等五名犯罪嫌疑人,缴获作案工具两轮摩托车1部、**式军用手枪子弹3发等物品。
7日下午2时30分许,福清市警方接到受害者家属报案:当日下午2时23分,他家突然接到歹徒打来电话称:“陈某(男,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被其绑架要求家属准备20万元人民币赎金,并称不准报案,否则后果自负。”接到报警后,福清市公安局马上组织警力开展侦破工作。根据现场调查,走访群众,获悉受害者陈某于2002年9月29日晚9时许,从福清市新厝镇某中学晚自习回家途中失踪。其家属经过几天几夜寻找未果,直至10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绑匪勒索电话。
警方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获悉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陈某母亲与受害者家积怨较深,且陈某近期表现十分反常,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时查明陈某近期来经常与同学郭某、黄某等人在一起打电脑、玩游戏,行动诡秘。10月8日下午警方决定对陈某等5位涉嫌人员采取收捕审查。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学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陈某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9月29日晚9时许,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受害者陈某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石头绳子捆绑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于10月7日通过李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案例二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抢劫罪和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刘某小的时候,父亲很疼爱他,随着刘某的长大,父亲对他的爱就越来越少,甚至讨厌他。只要刘某稍不听话,父亲就打他、骂他。上初中以后,父亲打得越来越凶,常常把他打得浑身青一块、紫一块的。每想到要挨打,就不敢回家,只好在大街上游荡,肚子饿了就去食品店里偷。这样,渐渐认识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跟着他们到公共汽车上扒窃、去居民区里撬门拧锁、在学校门口拦路抢劫。以至多次被警察抓进派出所里进行教育,每次父亲从派出所将他领回家后,对他又踢又打。父亲打得越厉害,刘某越不敢回家,作案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多。最后一次是父亲用铁链子把他锁住,下班回就打他。一次,父亲用细铁条狠狠地打他时,不论他怎么求饶,父亲都不肯放手,他突然发现身边有一个小方凳,就提起来朝父亲砸去,正好砸在父亲的额头上,加之用力过猛,致使父亲昏倒在地,经检查,为严重脑外伤,至今还留有严重的后遗症。案发后,刘某说:当初父亲如果能好好地教育我,不要动不动就打就骂,更不要把我往死里打,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
一件件血淋淋的事实显示,青少年犯罪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当前青少年犯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来谈谈这一问题。
讲授新课
一、青少年犯罪特点
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已成为新世纪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犯罪年龄更趋于低龄化(即刑法的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性质更趋于恶劣,犯罪情节更趋严重。从我市看守所今年以来的违法犯罪资料统计中显示:青少年所占比例相当大,年龄25周岁以下(279人)占总案件的43.4%.其中未成年人占总案件的13.6%之多,尤其在校生所占比重不小,形势令人堪忧。
研究青少年的犯罪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揣摩青少年的心理、更好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当前青少年的犯罪特点主要体现在:
1、犯罪主体男性化。在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中,男性占90%以上,而女性不达10%,这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息息相关的。
2、犯罪类型多样化。现已从过去的简单型犯罪转向多样化发展,涉案罪种多,且有交叉性,按发案量多少排列的顺序分别为:盗窃、抢夺和抢劫、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等。家居农村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侵犯财产型犯罪,而家居市区的青少年犯罪多涉及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3、犯罪年龄低龄化。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样,食品营养成分的提高,青少年的发育也提前,智商相对提高,同时也伴随着犯罪年龄的提早,呈现低龄化的趋势。未成年人犯罪量的增多,就是一个佐证。如:2001年6月 日犯罪嫌疑人陈上康、吴剑新(19岁)、陈敬彬等3人在新罗区小池镇轮奸一患有弱智精神病得少女。犯罪情节极为恶劣。
4、犯罪手段成人化。在有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他们的犯罪手段极为成熟老练。之所以这样,很大部分是从电影、录像、电子游戏和黄色刊物中模仿出来的,还有的是经成年犯、累犯的传授、教唆而来的。
5、犯罪组织团伙化。团伙作案尤其体现在抢劫、寻衅滋事犯罪中,多数是3人以上作案,侵害对象多半是中小学生、他校生或偏僻单身人员。团伙作案究其原因是作案时存有恐惧心理,依仗人多势众、相互壮胆;依仗人多点子多、力量大、野性足的特点,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往往是一人先动手群起而攻之,达到目的后有迅速逃离现场,共同作案,共同受益。危害性广,且有发展趋势。
6、犯罪发展涉黑化。近年来,青少年涉及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案件屡见不鲜,他们多数闲散于社会的无业青年、初中生,有犯罪前科的更为多见。他们被黑社
会犯罪组织所利用,由原来松散型犯罪团伙转为组织较为严密的具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组织。如:2001年9月14日,新罗区红坊镇东阳网吧内,几个年青人因争执位置而发生口角,遂用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仅用十几分钟就从红坊、曹溪等地召集30余人,乘坐面的、摩托车,携带马刀、棍棒敢至东阳网吧,寻找对方报复。在未发现目标的情况下,又快速赶到龙岩城区寻找,并在“幸福快乐舞厅”聚集守侯。这30人中75%均是20岁以下的青少年,其中3人有犯罪前科。幸运的是公安机关及时接到了报案,制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才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案发后,这30名犯罪嫌疑人均被刑拘羁押查处。
7、犯罪手段智能化。青少年头脑灵活,好奇易学,对当代科技的了解较为普及。不少青少年能利用电脑、电信等现代技术进行犯罪活动。如电脑黑客的犯罪,虽然为数不多,但破坏性大、后果严重,不容忽视。
8、犯罪联动城乡一体化。由于通讯和交通的日益发展,城乡距离和城乡差距在日益缩小。在很多青少年团伙犯罪中同时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的青少年,他们往往为了一个犯罪成员的利益,在短时间内从不同的地方迅速汇集到犯罪地进行共同犯罪。案发后乘坐现代交通工具迅速逃离现场,给侦破工作带来困难。如:2000年10月25日,正值新罗区苏坂乡美山村村主任选举,一方便从龙岩城区纠集了60余人前往闹事,并携带了马刀、铁棍等管制刀具,分别乘坐几辆面的到达。所幸公安机关发现及时,制止了犯罪后果的发生。抓获了案犯28人,其中在校生8人。
9、犯罪后果严重化。部分青少年为了达到犯罪目的,实现犯罪欲望,不仅作案手段残忍,且不计后果,其中以故意伤害最为多见,往往造成被害人重伤、致残、甚至死亡。
10、犯罪动机突发性。青少年心理发育不成熟,占有欲强、好激动、肚量小、自控能力查。往往因为一句话、一件不顺心的是,就临时起意,盲目动手而为之。如:2000年3月18日,被告人陈健林、袁利春等5人在新罗区西城一美容厅内与随后而来的陈朝祥等人争风吃醋,仅一句粗话,陈健林、袁利春等人就用马刀将陈朝辉当场砍死。(陈健林、袁利春已于2001年8月3日被执行了枪决。)
二、青少年法制教育要实现“五化”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如何遏制青少年犯罪,将其降到最低点,已不是单纯的一个教育问
题,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课题,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关心这个弱势群体。建立一个日趋完善的机制体系,从而保障“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认为抓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必须实现“五化”。第一是领导管理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培养跨世纪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永葆中华民族生机和活力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要把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作为依法治国、长治久安的大事来抓,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领导亲自抓的管理制度,并使之常抓不懈;
第二是法制教育组织网络化。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不能看作只是司法行政、教育部门的事情,应该是在党委领导下,把宣传、劳动、公安、财政、文化部门及工、青、妇等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各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第三是教学计划程序化。要把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从小学到中学都列为课堂教育的必读课,纳入整个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
第四是教育阵地的社会化。以学校为教育阵地主战场,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校外辅导员队伍和家长学校,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齐抓共管的格局;
第五是教育内容的多样化。学校要把普法、依法治校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注重落实依法治校的措施,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四结合”,即法制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法制教育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学法和守法用法相结合,把知识的传授和法纪教育融为一体。
课堂总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及该如何解决。
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定,而且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其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将是整个社会应该关注的课题。
第五篇: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我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数量增多,低龄化倾向明显
据公安机关介绍,2009年至今,河曲县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初始年龄比前几年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违法犯罪案件明显增多,年龄小的甚至不满12岁!在县公安局破获的一起团伙盗窃案件中,6名未成年团伙成员,年龄最大的也只有15岁,最小的仅有11岁。这应该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年龄,很难把它们与违法犯罪联系在一起,但这个事实我们却不得不正视!
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和随意性 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往往没有十分明确的动机和目的,他们凭着所谓的“重感情,讲义气”,互相庇护,情绪化行为较多。据公安部门调查,大多数青少年参加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为所谓“义气”而大打出手,根本不知道受害者是什么人,表现出极大的突发性和偶然性。
三是青少年暴力型违法犯罪增多,恶性化程度加重 据统计,盗窃,抢劫伤害,敲诈等侵犯财产、人身案件占到90%以上,他们实施作案不计后果,手段野蛮残忍,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去年,县公安局打掉了两个青少年持刀抢劫犯罪团伙,这两个团伙的8名成员时常纠集在一起,以中小学生为目标,在夜晚放学途中拦路搜身抢劫,交不出钱就用钢管砍刀等工具猛打乱劈,两个多月先后抢劫32起。一 1
次偶然我在法院见到了他们作案用的二尺多长明晃晃的管制刀具,并在案卷的笔录中看到了这样一段对话:法官问:你为什么打人?答:无聊,我看那人不顺眼,就想打。
四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团伙化、成人化倾向
资料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中90%是团伙作案。他们一哄而起,临时组合,互相壮胆,结伙作案。一般随违法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在团伙之间,又往往是互相勾结,有分有合,伙中有伙。在实施违法犯罪过程中,他们还刻意模仿成年人犯罪的一些行为方式,如雇佣出租车抢劫,利用电话踩点等,还用成人化的一些手法来掩盖罪迹,隐蔽自己,无形中加重了违法犯罪的后果。
五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反复性、顽固性
现今,对青少年违法犯罪都依法按照“挽救教育为主,惩罚教育为辅”的原则从轻处罚。部分青少年在法律的威严面前能认识错与罪,但出了高强铁门,在“铁哥们”的“慰问”及“诱惑”下,又会经不起考验而重新被拉下水。走一条犯罪,悔改,再犯罪,再悔改的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反复性就向顽固性转化。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防控对策及建议
1.切实关注和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式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青少年人格不健全,也是青少年发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去年
我县公安局破获了一起青少年团伙盗窃案,这个团伙全年共作案46起,6名未成年人都来自畸形家庭,有的父母离异,又得父母被判刑,除一人在校外,其余五人均辍学在社会上游荡。逐步异化为人格不健全,思想不健康。行为不端正的“问题少年”。
所以团县委将配合县妇联、文明办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文明家庭”“和谐家庭”的建设和评选,通过示范教育使青少年从中感受到家庭的和谐,社会的温暖,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和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
2.继续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对网吧的管理整治力度
在配合相关部门加大市场执法纠察力度的同时,还将聘请一些老干部、老党员作为网络安全监督员,对各个网吧进行监督,以控制青少年无需上网,并保证反馈联络渠道畅通,与家庭、学校、文化部门形成合力,从源头上使青少年远离诱惑及不良信息。
3.增加社会公共教育场所
青少年接受新生事物快,可塑性强。在校园学习、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共青团应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办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思想、理想和道德教育,使青少年保持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4.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大力加强青少年品德教育
为进一步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团县委将依托政法各部门,协调人员到各学校担任法律辅导员,在各学校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以案说法,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守法、用法实践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法制观念。还将在广播、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和县办、校办杂志上开辟专栏,全方位进行法制宣传。
同时,建议中小学校在进行文化课考核的同时,进行思想道德评价,突出学生道德修养,避免唯分论的偏颇,通过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广大青少年讲社会公德,讲行为规范,讲善恶美丑,知荣辱,明是非,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和研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质量,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帮助关心青少年,为他们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