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问一世界
第十届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征文大赛
一问一世界
——课堂因新生成问题而精彩
曾容电话:***
重庆市永川区胜利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学段:小学学科:语文
摘要:“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给予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课堂会因他们而充满智慧和激情,世界也会因他们而更精彩。关键词:提问质疑进步成长智慧
至今我都能清晰地记得五年级上册所上的那堂教研课——《毛主席在花山》。为了上好那堂课我做足了功夫,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堂上的导入语、过渡语、小结语和总结语都是经过我反复推敲,精心编排设计而来,我对上课的“台词”早已做到烂熟于胸。因此整堂课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可以说是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后来在点评的时候,我才发现聪明反被聪明误,整堂课一开头就被我带入了虚假的繁荣。
在揭示课题的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课前播放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刚才歌曲中在歌唱谁?(毛主席)
2、你对毛主席都有哪些了解?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对本组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3、引入课题。板书。
第二个环节我设计的是释题,了解时代背景。于是我问道: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问些什么?按照我的思路,学生应该问:“花山”是什么地方?课文写毛主席在花山干什么?果不出所料,我大加赞赏了一番后本想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没想到最后一排的颜林把手举得老高,大有不答问题不罢休的架势。我只好让他提问,“为什么课题不叫‘毛
泽东在花山’而要说‘毛主席在花山’?”问题还没说完我头脑变一片空白,因为紧张,也因为预设不足,更因为我课堂应变等诸多因素,我只得将这个问题含糊其辞过去了。或许觉得我有些敷衍塞责,颜林一下子没了刚才的那股激情。而我也顾不得这么多,继续按照我的教学思路时而提问,时而讲解;学生时而回答,时而朗读。最后主席慈祥的笑容、亲切的交谈,熟练的动作------仿佛真进入了我们心灵的最深处。
课后交流,教研室李主任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那个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课题不叫毛泽东在花山?’是一个最佳的入题点,《毛主席在花山》从称呼上就可以反映出老百姓对毛泽东的爱戴,一方面也隐含着毛主席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新生成的问题本来会让这堂课更精彩,你却忽视了。平时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从真正意义上去尊重学生,学生有时候会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课堂说到底仍是教师在唱主角,学生仍是被动的学习。”听罢,我惭愧不已。
这让我想起一本书《一问一世界》,杨澜以提问为生,以提问为乐,可见问题意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反思我的课堂教学,习惯于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一步步跟着我们的思路走。时不时为了开放我们的课堂,体现以生为本,也会留给学生提问的时间,但那都是为了迎合教改的需要,最后还是一个“请君入瓮”,而真正是学生最想问最需要知道的问题却被我们抛之脑后。以至于最后学生“如何提问,为何要提问,提什么问题?”变成了他们猜测老师需要他们怎么提问而逐渐没有了自己的主张。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摒弃了固有的教学模式和思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让学生的交流和汇报所获得的信息和存在的疑惑来及时调整我的教学思路。渐渐的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甚至敢于争论。有时候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但在这些提问争论中课堂越来越精彩,也让学生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五年级下册时,我又上了一堂教研课——《彩色的非洲》,课堂上同学们带着在座的老师去领略完非洲的五彩斑斓,感受到它的古朴自然、神秘美丽,正好下课铃声响起。我松了一口气准备下课。有个同学“刷”地站起来说:“老师,尽管非洲多姿多彩,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非洲?” “因为非洲太贫穷太落后了,还经常打仗。我也不喜欢。”有人抢答道。话语一出,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就是就是,在《瑞恩的梦想》里,饮用水严重缺乏。”“我看到电视里非洲儿童没吃的穿的,很可怜”“还是我们国家好,没战争,有饭吃有衣服穿”(对比中爱国情怀出来了)-------看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沉重地对他们说:“非洲是彩色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但非洲也正如你们所了解的,疾病、战乱、贫穷落后„„仍然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面临的严峻
问题。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非洲的儿童多希望能像我们一样,他们渴望健康,他们渴望你伸出友爱,援助之手,共同保护和建设这片奇异而又淳朴的的土地。同学们国强则民安,珍惜现在所拥有,努力学习,把自己变强,把国家变强,才能帮助自己,帮助他人。”教室里陷入了沉思。后来,李主任高兴的对我说:“我看到了你学生的进步,更看到你的成长。”而我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没有终点。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课堂上,我们不妨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的时间,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让他们敢想敢问敢说,课堂会因他们而充满智慧和激情,世界也会因他们而更精彩。
第二篇:《一问一世界》有感
《一问一世界》有感
在这本书之前,对于杨澜并没有特别多的了解,只是仅仅知道杨澜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和她创办的《杨澜访谈录》这档节目,而且这档节目我也从没看过。可能是杨澜这个名字对于90后的影响还不够,毕竟90后是互联网的一代,杨澜的影响可能更多的是对于80后,70后,因为这代人经历了中国电视节目最辉煌的时代。对杨澜感兴趣,是得益于前几个月看了一期《鲁豫有约》,嘉宾正是杨澜,清晰记得那期栏目被转载时的标题讽刺了鲁豫的知识面没有杨澜广,这才引起了我的兴趣。之前网上说陈鲁豫模仿小S,导致了我对她心怀芥蒂,这次我还真是有些幸灾乐祸地想看鲁豫如何在杨澜的压力下出丑。因为他们两个都是都是独自撑起一款访谈节目的知名媒体人,他们有极大的相似度,而杨澜的成就或许是年龄上的优势使她更胜一筹,不得不说鲁豫对于这次的谈话一定有着很大的压力,而这样的一次碰撞,或是惺惺相惜,或是暗中较劲,我很希望能擦出火花,看一下到底孰高孰低。然而结果不会如我所愿,但却使我有了更大的收获,他们的谈话风趣自然,她们都是出色的强者。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他唤醒?——杨澜
开篇的第一句话,我相信引起来了无数人的共鸣,当然,作为一个站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大学生来说,更是深有感触。之前的人生道路只是麻木不仁的在超越,可不管再如何的超越,那都是在别人的道路上,为什么不开辟自己的路,沿路欣赏自己喜欢的风景,而不是只顾埋头苦苦苦追赶前面的人。
杨澜没有出色的外表,优美的声音,甚至声音略显低沉和沙哑,这都不该是一个主人的特点,可当你面对她时,又会觉得她浑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茫,让人深深地吸引和敬仰。杨澜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女人,大气和坚强,在人前的样子永远是完美的,是很多女人梦想成为的样子。我在看过这本书之后,特意找了几期近期的《杨澜访谈录》来看,其中有一期采访冯仑的,当中冯仑说了有两种人生,第一种叫“过日子,讨生活,就是你每天上班,为了改善经济和居住环境”,第二种人是“创造生活,挑战命运,改变别人的未来”,其实我觉得这两种人分的并没有这样的绝对。很多第一种人并不是不想挑战命运,而所谓的第二种人,也并没有脱离第一种人生模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奋斗史,区分这两种人的只是结果。杨澜的人生轨迹是在第一种模式下的,她没有做过多么叛逆,多么一意孤行的事,她按部就班地努力奋斗,一步一步设立自己的目标,然后完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去做自己的梦想。她只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她说她的第一次叛逆是放弃了央视,而去了哥伦比亚,其实这不是叛逆,有长远眼光的人或许都会这么做,她成立杨澜工作室或阳光卫视,并不是一开始就定下的目标,使她朝着一个艰难而遥远的梦想去奋斗,而是在一定成功的基础上,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并有了自己坚持的信念。杨澜不算一个有个性的人,可她可以把事事做到尽如人意,体贴善解人意如普通的女人,又有一颗勃勃的事业心。虽然我不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我更多的向往的是自由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的束缚和条条框框。但我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
在《一问一世界》里,我不仅看到了杨澜的历程,也了解到了很多名人的思想。印象最深刻的是复星的董事长郭广昌的一段话,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他说:“我们是高度的理想主义和高度的现实主义的结合。你一个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激情,一定要有高度的理想主义,一定要有一个很深的想法去做。但是你在具体做事的时候,你一定要有高度的现实主义。看到残酷的现实,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你不要有幻想。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要有任何的幻想,任何的幻想都会让你走向毁灭。”这段话深深的警醒了我,有时候太过的个人主义让我抱有太多幻想,有时候整个人都会迷失在自己不切实际的理想之中,杨澜的路为何可以走得如此平缓,又逐渐递增,或许就是因为她只做自己做的到的事,不会太离谱,不会太远大。我也该沉淀下来,仔细思索自己的路,不可跟现实硬对着干,应该更成熟,更明智,但也绝不可
放弃自己最初的梦想,和自己到底想做的是什么。高度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2012.5.20
第三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总觉得该写些什么
以前很少有写读后感的时候
但现在开始为了让自己更快得成长
总结是必要的
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女人家庭和事业的平衡
好多智慧的人我们都在一旁羡慕别人
其实都是事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后台付出了很多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过程的
杨澜也不例外
是一个很努力的好榜样
还有就是对梦想的追求
《杨澜访谈录》始终秉承着高端深刻
即使面临着收视率的挑战
但是她仍旧坚持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为了自己的梦想
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奋斗一把呢
人生不就是短暂的几十年
为什么不活得轰轰烈烈一点呢
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这样才不会留下任何的遗憾不是吗
她访问了很多的人
包括各个领域
问问题,一问一世界读后感,读后感《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真的是一种功夫
跟别人交流需要很高的技巧
就像我整天跟别人找话题聊
结果最后找出来的话题别人一句“对的”“哦”“恩”“是的”“不是”
就结束了
经常为这样的时刻感觉到很尴尬
多学习还是
第四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一问一世界,一鸟一天堂
近些日子终于把《一问一世界》看完了,由于自己有点偷懒,经常性捡了西瓜丢了芝麻式的学习,导致对很多知识真的不够透彻。一直都很欣赏杨澜,对于这本书,感触颇多。对于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在这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了我们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以及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生活大致平静,心中总有波澜。作为一名中国女性,她光辉的头衔,不得不说,她很厉害,很优秀。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这句话,我看了很多遍,每次都让我充满着力量,兴许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但是我没有还欠缺行动的动力。
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在1994年毅然离开了让她成为的央视睁大综艺节目,而飞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放弃在美国电视机构做主播的机会,而是毅然决定回国建立传播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平台;正是因为梦想,让杨澜不顾怀孕带来的不便和危险而跑遍港澳办、文化部、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游说每位审批者,所以才有了中国第一个定位于历史文化的专业化电视频道——阳光卫视;正是因为梦想,杨澜才具备各方面的素质而得以与全世界的各式各样的大人物斗智斗勇,因而有了了解世界的《杨澜访谈录》。无论如何,一个人没有了梦想,正如航海中没有了指南针而变得目无方向,哪怕是一个小小的想法,只要有一丝实现的可能,就请你坚持到底,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如果把杨澜的所取得的成就归于一个人的功劳的话,那是不太现实的。其实在杨澜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无名英雄,但是他们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在一个团队之中,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每个成功者的背后总是有个为他/她默默付出,时时刻刻支持他/她的人,杨澜也不例外。
不管我们走上了哪条职业大路,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要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澜如此,我们亦如此。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薛良
第五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蜚声中外的台湾“云门舞集”现代舞团成功地将中国文化转化为能与世界沟通的身体语言,其作品以“天人合一”的动中之“静界”来演绎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其创始人林怀民先生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就是让舞者们在河边被水冲刷得光溜溜的大石头上躺下来,完全放松身心,让肌肉顺应石头的弧度,把石头变成一张天底下最舒服的床,看谁能先睡着!把石头变成最舒服的床?那得有孙悟空“点石成床”的本事;亦或者,他们是真的累坏了,如“饥不择食”一般地“睡不择地”了,睡着了也理所当然地会身心放松、顺应弧度;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佯睡,让自己感受劳筋骨、苦心志的非人体验,而后担当天下大任。
人与命运的关系有时候就像这个实验:躺在石头上睡觉。不管是你自己愿意还是被迫,你必须躺在生活河床的石头上,短期或长期。看起来光滑的大石头其实并不平坦,何况生硬,任谁怎么躺着也不得劲儿,可是你没法改变石头,你不得不调整心态,忍受孤寂,不停地变换姿势,寻找一个两者相宜的角度。
当生活把你逼入生存的死角,你无法控制局面,面对强硬的无奈,就得承认个人的局限,以孤独痛苦来砥砺性格和信念。画家黄永玉在文革中被批斗,经常被倒拎着双手做“喷气式”,背上被打得鲜血淋漓,可他就是死不改悔,为了更好地适应批斗,他自己在家苦练“喷气式”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由此不难理解他的荷画,为何在生动中透露着张扬与隐忍的混合气质。
谁能在石头上“轻松”睡觉?首先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石头的人。石头当然没有床舒服,可是有的人宁愿舍弃身体的享受而让精神栖息在“席梦思”床上。为了精神的安顿,他们摆脱了某种惰性,做好了忍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一切准备。就像著名作曲家谭盾说的,艺术创作的魅力就是让你在孤独中痛苦,也在孤独中找到一线无法比拟的光芒,成就你生命的意义。电影《梅兰芳》中,记得梅兰芳遇到了知音孟小冬,邱如白想拆散他俩的一句台词是:“谁要毁了这份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纵有千般不舍万般无奈,也须继续戴着精神的“纸枷锁”——修炼。
修炼,要心无旁骛,平心静气。任何名利得失都须看轻看淡,否则,即使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石头,也会因身心失衡而腰酸背疼不能安然入睡。陈凯歌投资三亿的大制作《无极》被《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恶搞了,他觉得棍棒加身,内外困扰,自己的艺术梦想在商业利益面前受到巨大的挑战,他开始反省。商业的解读不能作为艺术评判的标准,他只是迷失在利益里。放下野心、回归常理后的陈凯歌终于找到了来时的路,那就是对电影的兴趣和情感。当他收敛起自身的光芒,电影的光芒显得愈加明亮。
收敛自己,把自己的心血甚至生命融入石头,才会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成为丰碑而不朽。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舍弃了一切物质的享受,过着僧侣般的生活,他把生命的力与美全部赋予了一块块顽石,使石头具有了光滑的皮肤、柔软的质感、澎湃的生命、宗教的信仰和生命的思考,他给了沉默的石头不朽的生命,而疲劳却把他的身体支离了、分解了,他在夜以继日的孤寂中将自己的生命抽丝剥茧般地转移到他的作品里,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在人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这一块块熔铸着鲜血、生命和伟大心魂的石头,被历史提升为崇山峻岭,跨越了国界,矗立在人们心上,我们仰望他膜拜他,调整呼吸和血流的速度,让心感受和颂赞永恒——孤苦的生命塑造的永恒!
当我们学会了尊敬痛苦和孤独,也就懂得了欢乐与生活、幸福与生命的本意。在石头上睡觉,也因此蕴育了成就生命的意义。
这是我读了杨澜的新书《一问一世界》某章节后的一点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