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内容摘要
如何保持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团建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而青年文化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它使青年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凝聚、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等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青年文化和共青团凝聚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调研、访谈和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前企业青年文化以及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阐述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企业青年队伍以及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关注两个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和构建四个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为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凝聚力 团组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二)研究方法
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青年群体中按照20%的比例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涉及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问卷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形式,主要针对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宝钢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践行青年文化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显示,宝钢分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宝钢分公司青年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的理念,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宝钢分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各种社会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同时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显示,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不难看出,宝钢分公司青年对宝钢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对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的保障也较为满意。
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显示,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可以看出,宝钢分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时,“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可见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诚信的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
2、青年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且打网络游戏、看影片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使青年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仅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
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正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但主要以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为目的,因此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往往为了保住岗位而参加大量的学习培训。二是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运气、机遇(21.6%);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占15.8%;认为自身能力是最关键因素的占20.1%,但青年关注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而认为获得品德是最关键的因素的仅占7.5%。许多青年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晋升,导致对外部条件盲目追求,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容易造成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普遍有浮躁心理,踏实工作的意识尚有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50.4%的青年认为管理岗位才最具吸引力,因而放松了对一线岗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的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主体不明确,没有把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渠道相对单一,仍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11.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
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的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二是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实现青年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在层次上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共同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
(二)关注两个新的平台
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网络平台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存在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而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青年网络平台,以实现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调研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
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要进一步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的塑造中中去,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个方式转变
1、转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要强调活动的时代感和时尚性,也要强调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如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的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
2、转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的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借助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并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的吸引力。
3、转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团组织要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实施定点联系制,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
(四)构建四个互动格局
1、实现青年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学校进入社会,大多数青年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往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中,使青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广泛激活基层团组织和青年社团,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同时大力加强企业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实现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其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
4、实现青年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青年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产生互动,通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青年,使青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各种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凝聚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企业自豪感、事业责任感、职业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篇:浅议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
内容摘要:
如何保持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团建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而青年文化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它使青年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凝聚、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等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青年文化和共青团凝聚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调
研、访谈和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前企业青年文化以及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阐述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企业青年队伍以及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关注两个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和构建四个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为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凝聚力 团组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为深入研究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这一课题,公司团委组织成立了课题组,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中开展了《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问卷调研。调研按照公司20%的青年比例进行抽样,涉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围绕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形式的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青年文化践行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都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调研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公司的青年员工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的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公司青年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青年更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以及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青年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从调研数据中不难看出,公司青年员工对公司的心理预期基本
第三篇:共青团:关于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一)研究背景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
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二)研究方法
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青年群体中按照20%的比例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共涉及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问卷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形式,主要针对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宝钢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践行青年文化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显示,宝钢分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上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宝钢分公司青年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的理念,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宝钢分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是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各种社会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同时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显示,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不难看出,宝钢分公司青年对宝钢文化的认同度较高,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对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的保障也较为满意。
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显示,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可以看出,宝钢分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实现社会价值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时,“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可
见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的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诚信的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在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
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
2、青年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且打网络游戏、看影片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使青年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仅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
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正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但主要以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为目的,因此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往往为了保住岗位而参加大量的学习培训。二是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运气、机遇(21.6%);认为是人际关系的占15.8%;认为自身能力是最关键因素的占20.1%,但青年关注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而认为获得品德是最关键的因素的仅占7.5%。许多青年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晋升,导致对外部条件盲目追求,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容易造成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普遍有浮躁心理,踏实工作的意识尚有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中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50.4%的青年认为管理岗位才最具吸引力,因而放松了对一线岗位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的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主体不明确,没有把具有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渠道相对单一,仍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11.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
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的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在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有所欠缺。二是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青年文化建设,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实现青年对企业文化的引领作用。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在层次上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共同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
(二)关注两个新的平台
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网络平台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存在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而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青年网络平台,以实现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调研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
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要进一步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的塑造中中去,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个方式转变
1、转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要强调活动的时代感和时尚性,也要强调活动的教育性和趣味性。如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的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
2、转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的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借助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并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的吸引力。
3、转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团组织要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实施定点联系制,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
(四)构建四个互动格局
1、实现青年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从学校进入社会,大多数青年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往往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中,使青年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广泛激活基层团组织和青年社团,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同时大力加强企业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实现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其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的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
4、实现青年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青年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产生互动,通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青年,使青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各种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凝聚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企业自豪感、事业责任感、职业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四篇: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
如何保持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凝聚力是团建的一个重要和根本性问题,而青年文化是根据青年身心发展特点逐步形成的符合企业建设发展的文化氛围,它使青年意识到自己工作、生活的价值,增强青年的组织归属感和使命感,在凝聚、引导、组织、服务青年等方面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本文围绕企业青年文化和共青团凝聚力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
调研、访谈和分析,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前企业青年文化以及共青团凝聚力的现状,阐述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企业青年队伍以及共青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关注两个平台、实现三个转变和构建四个互动”的对策和建议,为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供了有益参考。
关键词:
青年文化 凝聚力 团组织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并反过来指导和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和认知体系。青年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塑造青年,青年创造文化。青年文化对于塑造青年的社会理想、社会人格、社会意识以及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都具有独特的力量。青年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青年的全面发展程度,而且关系到这种文化涵养、文化底蕴发挥作用的持久性和深刻性,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文明和秩序被青年接受的程度,更关系到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凝聚。
随着社会的发展,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在工作对象方面,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并更加趋于个性化和多元化。其次,在外部环境方面,多种非正式组织的兴起,使青年可选择的组织形式日益增多,对团组织的作用和凝聚力形成较大的冲击。另外,在团的自身建设方面,我们对青年文化的思考不够,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二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把青年文化建设等同于青年文体生活;四是把青年文化建设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这些都是对青年文化建设的片面认识,必须打破思维定势,进行系统思考。
为深入研究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这一课题,公司团委组织成立了课题组,在公司范围内35周岁以下的青年群体中开展了《青年文化与增强共青团凝聚力》问卷调研。调研按照公司20%的青年比例进行抽样,涉及不同的年龄层次、学历层次、岗位结构的青年1101人,围绕青年的“三观”、企业文化、岗位工作、业余生活、共青团工作等方面,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座谈、访谈等形式的研究,课题组进一步剖析了青年文化与共青团凝聚力的关系,系统构建了企业青年文化的理论体系,明确了公司青年文化理念,挖掘和收集了青年文化践行的优秀案例,并汇编成《青年文化》手册。同时,结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对企业青年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探索,并针对企业团组织如何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和增强共青团凝聚力提出了解决方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基本情况
1、青年普遍遵循、认同主流文化。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都是正面的、积极的。通过对调研问卷中“对世界的看法”、“对人的本性的认识”、“青年努力的目标”等问题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公司的青年员工追求修身齐家和谐发展的人生状态,认同公平竞争、维护集体利益,同时都有较强的纪律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司青年没有满足于比较优越的生活条件,将终身学习作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青年群体的受教育年限的不断提高,公司青年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正在不断提升和优化。同时,由于外部环境的积极引导和企业正面教育力度的加大,青年员工普遍树立了积极追求进步、勤奋进取、努力成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青年对文化的需求快速增长。面对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信息、知识、思想、观念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调查显示,青年对时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品牌文化等方面,青年更倾向于参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陶冶个人情操的高雅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必须从青年的需求出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不断激发青年的内在动力以及积极性和创造性。
3、青年对企业文化普遍认可,成长成才愿望强烈。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对公司文化的认同度较高,青年对企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82.0%的青年比较认同企业文化;65.9%的青年员工认为企业未来“前景光明、充满希望”;76.3%的青年认为企业青年文化对青年的作用较有成效。从调研数据中不难看出,公司青年员工对公司的心理预期基本实现,公司在福利、经营、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青年职工的保障也让人较为满意。在公司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的实践中,绝大多数青年职工坚信公司的发展前景,并愿意与公司共同努力。
4、青年对团的工作予以肯定,对团组织的作用比较满意。调研数据显示,公司青年员工对公司各级团组织的满意度和认同度较高。71.5%的青年认为作为一名团员,应当在工作中勤
于开拓,勇于创新,带动周围青年群众共同进步;81.5%的青年认为在遇到困难需要组织帮助时,团组织能够予以帮助解决;63.8%的青年认为团组织是青年之家,是青年的朋友,能够为青年服务,对青年帮助较大。我们可以看出,公司团员的责任感、使命感比较强烈,团员青年对团组织评价较高,体现出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信任和依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青年较多的以自身利益为着眼点,对社会价值实现的目标相对模糊。一是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意识淡漠。青年在选择最愿意为哪些目标尽力的时候,“家庭的温暖幸福”占25.2%,“企业的兴旺发达”占21.5%,“国家的繁荣富强”占17.6%。青年把家庭、企业、国家的利益依次进行了重要性排序,突显出青年先“小家”后“大家”的心态。二是对个人利益的保护欲望强烈。62.6%的青年认为“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愿意帮助别人”,部分青年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三是对整个社会信任和满意度不高。在和他人交往时,青年重视对方的诚信占97.6%,但认为国民诚信状况较好的仅占15.9%,一些青年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心理上却深感价值目标的缺失,甚至偏离社会行为的某些价值标准。四是缺乏将社会责任意识转化为行动的动力。经常参加公益活动的青年仅占18.3%,青年缺少一定的奉献意识,青年社会责任感有所弱化,部分青年对公益事业的关注有所减弱。
2、青年在享受现代技术文化成果的同时,人际交流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在逐渐迷失。一是青年业余生活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与他人交流的机会不多。调查显示,76.2%的青年一半以上的业余时间用于上网,并且用于打网络游戏、看影片的居多,青年之间缺少交流,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一,青年往往感到空虚和孤独。二是对追逐时尚和个性等方面反应敏感,但喜好和立场极易发生变化。随着社会各种文化日益丰富,理想化、浪漫主义的价值取向与现实激烈地冲突着,青年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三是放大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难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尤其是新进员工缺少情感的寄托,他们刚刚离开学校步入企业,往日的情感依赖和寄托不复存在,但又很难在短期内将情感寄托到“企业”之中,这样就使得情感发生归属问题,产生飘忽不定和没有寄托的空虚感。四是青年崇尚快餐式的时尚文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部分青年仅仅把文化追求的目的归结为娱乐、消遣、追求感官刺激和非理性的文化享受,对外来文化或新兴文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崇拜和追求,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却有所弱化,对传统文化感兴趣并在学习的占38.5%,并且多为追赶时尚潮流。
3、青年成长成才意愿强烈的同时,对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不足。一是青年员工求知欲强烈,但在学习方面存在短期行为。目前有61.1%的青年员工在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和培训。由于员工的学习主要为了满足岗位的学历要求,难免将学习的功利性看得较重。尤其是学历较低、从事操作维护岗位的青年员工,他们为了保岗位而大量参加各种学习培训。二是青年员工在个人成长方面意愿强烈,忽视自身努力及个人修炼。青年认为获得职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运气、机遇占21.6%,人际关系占15.8%。虽然自身能力因素占20.1%,但青年关注的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外语、专业知识的培训方面,特别是忽视了人文、品德方面的提升,认为获得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品德的仅占7.5%。许多员工仍然将职业发展计划简单地等同于个人职位的向上移动,导致了盲目追求外部条件是否具备,而忽视自身努力对个人成长的决定性作用,很容易造成员工职业发展停滞的挫折感和失落感。三是青年员工普遍有浮躁心理,安心现场的意识有所欠缺。生产一线的青年职工扎根现场的意识不强。这一特点在青年技术人员层面尤为突出。他们往往认为现有岗位不足以发挥自己的能力,认为管理岗位才是最有吸引力的岗位占50.4%,因而放松了对现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在困惑、苦恼或不切实际的假设中荒废了宝贵的学习机会。
4、青年在追求多元文化带来个性冲击的同时,始终摆脱不掉需求与参与的矛盾。一是青年的个性文化需求快速增长,满足青年文化需求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团组织根据青年的需求开展活动,但往往参与人数较少,甚至出现“总是那几个熟悉的面孔”的现象,青年人参与的热情不高,暴露出需求与参与相矛盾的局面。二是活动参与的主体不明确,没有把个性化需求的这部分人集聚起来。调查显示,仍有12.4%的青年认为活动开展面太窄,没有分层分类的开展活动。三是活动参与的渠道相对单一,还是停留在组织发动、组织参与的层面,活动内容不能满足青年人的深层次需求。42.4%的青年认为团员与团支部信息不畅是团支部作用发挥不明显的主要原因,还有11.7%的青年认为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内容空洞,不大受欢迎。青年希望开辟新的参与途径,不断提高参与的效率和效果,以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满足青年个性化的参与要求。
5、团的工作对青年的引导和成长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团工作开展面临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青年的需求,表现出团工作的系统性、长效性和可操作性还有所欠缺,不能完全满足青年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二是社会环境对青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多种社团并存及非正式组织的兴起,组织形式参与渠道增多,对团组织的凝聚力和作用形成冲击。三是基层团支部的活力不够,作用发挥不明显,还不能够凝聚更广泛的青年群体。有11.9%的青年认为团工作流于形式,举办的活动吸引力、影响力不强,导致部分青年缺少对团组织的了解,影响团的工作效果和有效覆盖。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青年的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和哺育,同时,青年以其特有的敏感和创造力推动着文化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青年文化建设为中心,用优秀的青年文化来影响青年、塑造青年,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才能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青年文化建设要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服务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青年的文化生活,不断提升青年的文化素质,在满足急剧上升的青年文化需求中服务青年;二是育人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导青年健康成才,使青年成为企业中最具创造力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三是探索功能,通过加强青年文化建设,在企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团组织的“试验田”作用,开展一些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工作,并将经验总结提炼,有效推广,让青年引领文化的潮流。具体对策建议如下:
(一)建立一个青年文化体系
青年文化在层次上讲是由理念文化(核心层)、制度文化(中介层)、行为文化(外表层)等结构形态构成的。即青年的理想信念、团组织的制度、青年在日常工作中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观念,相互融合在一起,分别经过认知、认可、认同三个阶段,形成了青年文化。在三种文化层中,理念文化是核心,需要通过全体青年的自觉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并不断升华。理念文化不是一种口号,需要青年的主体力量对先进文化理念在心理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最终转化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并成为青年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定,才能使青年文化对广大青年真正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企业团组织首先要根据企业青年特点和自身需求,逐步研究和明确青年文化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青年文化建设的体系,明确青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和主要工作,以共同的文化理念来引导青年和凝聚青年。
(二)关注两个新兴的平台
1、关注网络阵地平台
网络平台具有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青年人可以自由随意的发表言论,有的导向不明,有的过于偏激,甚至有披露隐私、人身攻击、散布谣言等现象,青年人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容易受到偏激思想的影响,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要对网络平台予以关注,有条件的团组织可以积极搭建青年网络平台,建立一个以学习、交流、参与为主题的网络虚拟社区。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工作交流、信息共享;可以通过网络引导青年自主学习和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对青年群体的现状与需求进行广泛调研;可以通过网络与青年互动,开展网络讨论,倾听青年心声,及时掌握青年需求和真实想法等,主动对青年进行引导。
2、关注社团活动平台
青年自发形成的社团往往能够抓住广大青年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适应当前青年工作、学习、生活的需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充分重视青年社团建设,整合社团资源,打破专业、部门的界限,使具有相同爱好特长的青年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社团交流平台。通过开展贴近青年兴趣、符合青年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团活动吸引力,并将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融入与渗透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青年职业生涯发展观中去,让青年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通过青年社团建设引导青年健康成长。
(三)实现三个方式的改变
1、改变活动策划方式,突出工作新颖性
团组织在活动策划时,要注重实现自上而下向上下互动的转变,实现传统守旧向突破创新的转变。团组织要善于以创新的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要经常反思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工作,更新观念、持续改进,努力找到更高效的工作方法、更切合实际的工作方向,注重活动形式的新颖性,推动共青团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强调活动既要有很强的时代感,又要有很强的时尚性,既要有很强的教育性,又要有很强的趣味性。如可以通过团支部书记与团员青年共同讨论活动主题,明确活动计划,或在网络上征集广大青年的意见,听取青年意见和心声,制定符合青年需求、受青年欢迎的活动方案。
2、改变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工作参与性
团组织在组织活动时,要注重实现集中大型向分散小型的转变,实现指令参与向自愿选择的转变。根据青年的需求,鼓励基层团组织和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有创意、可操作性强、符合青年需求的活动方式,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激发青年热情、引导青年学习、鼓励青年进步等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努力在最大程度上扩大团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如团组织以民间社团的名义,鼓励团员青年自发组织活动,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青年集聚起来开展活动,让青年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增强活动对青年吸引力。
3、改变活动管理模式,增强工作系统性
团组织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单向指导向双向促进的转变,实现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强调对工作的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建立“年初集中研讨、年中跟踪管理、年底评价反馈”的工作流程,对具体工作项目坚持“事前前瞻性思考、事中节点性推进与事后有效性评估”相结合,形成共青团工作的闭环管理模式。如上级团组织可以通过参与基层团活动和定点联系制的方式,主动了解基层团组织的信息和工作情况,加强基层团组织与上级团组织的双向互动;可以通过团员素质拓展培训、影响力培训、主题团日活动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双向互动。
(四)构建四个互动的格局
1、实现青年人与社会人之间的互动
从学校转轨于社会,大多数青年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往往现实与理想存在着较大的落差。青年能否掌握社会规范与经验,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变为“社会人”,决定着每个青年人的人生轨迹。团组织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阵地,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工作,实现青年人与社会人的互动,注重把适应社会的有关知识和技能引入青年的教育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融入社会,增强在现实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2、实现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
通过团支部活力建设,把基层团组织、青年社团激活起来,让每一个青年都成为青年文化建设的主人,大力加强企业中团组织与社会团体之间的互动,积极构建符合企业发展、突出社会效益、富有共青团特色的青年文化联合体,实现青年文化的持续发展,使青年文化产生更强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3、实现团工作与企业工作之间的互动
团组织应充分意识到企业运作流程的完整性和有序性要求,既要突出团组织在企业青年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又要充分融入公司运营的整体流程,把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纳入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流程,将青年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精神的塑造流程,借助公司各项政策和组织资源为青年服务,不断提升团工作与企业工作的契合度。
4、实现青年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互动
青年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服务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产生互动,通过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理想等来教育、引导、熏陶、激励青年,使青年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各种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文化活动,不断满足青年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青年创造文化,文化凝聚青年,不断增强青年的企业自豪感、事业责任感、职业危机感、历史使命感和集体荣誉感,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企业的建设与发展。
第五篇: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研究
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研究
内容摘要
随着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青年特点和青年工作不断发生变化。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对团组织的适应力、创新力、凝聚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团支部作为组织“细胞”,是团组织建设的活力源泉,团支部凝聚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针对团支部凝聚力建设现状,我们通过调研和剖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努力探索解决办法。团支部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凝聚力建设,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围绕在团组织的周围,不断提高团组织在青年心目中的地位,以推动共青团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
团支部 凝聚力建设 团干部
基层团支部是团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只有把基层团组织建设好,团的整体水平才能提高,团的活力才能长久不衰。为进一步加强上海航天局共青团工作,促进团建工作的纵深拓展,我们通过座谈、研讨等形式在全局开展了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调研,旨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支部在团员青年和企业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机遇、新挑战,为进一步完善制定加强和改进团建工作的具体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
一、团支部建设现状
上海航天局现有共青团员近2770人,有下属团组织30多个,团干部近400人,基层团支部达142个,平均每个单位将近4-5个支部,每个支部有将近20个团员,3名团干部。团支部自身建设的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在青年中的号召力,凝聚力,一个没有“内在动力”和“外在魅力”的团支部对青年是没有吸引力的。因此“照照镜子”,“自我审视”是搞好此次调研工作的首要环节,我们通过对基层团支部情况的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几种类型团组织建设状况。
(一)大部分单位团组织“有所作为”
在军品研究所、新兴民品企业中,由于单位经济效益好,青年和团员比例高、领导关心重视等优势条件,团工作根植“土壤”较好。再加上干部得力、管理有序、制度完善等自身优势,团组织在开展工作时遇到阻力比较小,活动开展正常并且能创出特色。团员在团组织的有效覆盖下的,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都能受到组织辐射。团组织凭借良好的号召力来贴近团员青年、服务团员青年、凝聚团员青年。
(二)小部分单位团组织“碌碌无为”
在部分老民品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由于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强调经济效益,对团工作有所忽视,团组织有边缘化的趋向,不能发挥作用。加上由于单位领导的不重视,团干部无法配齐配强,团组织经费得不到保证,团的日常工作和活动开展的情况不尽如人意,并由此造成有些团干部对工作缺乏热情,得过且过,这一切都造成了单位团工作的弱化。在这样的单位中,团组织软弱涣散,难以赢得青年整体的认同感。
(三)个别单位团组织“难有可为”
在外资控股企业和小民品企业中,或是受企业性质影响,或是受企业领导个人意识影响,或是受青年数量稀少限制,团组织建设缺乏适合的外部环境和生存发展的空间,有的单位团组织“名存实亡”,有的单位根本无法建团。在这种情况下,团员自身的归属感不强,缺乏组织向心力,共青团工作无从体现。
二、团支部凝聚力建设所处环境分析
(一)影响团支部凝聚力建设的有利因素
1、基层单位、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
调查发现,大多数单位(部门)的党政领导干部都清楚认识团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表示会尽最大的努力来支持团支部工作的开展,包括给予活动经费保证、把优秀青年放在团干部岗位上锻炼,创造条件让团员青年积极开展和参与各项活动。他们从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来看待团组织的成长,给予大力扶持。这是团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
2、团干部队伍的尽心尽职
从整体上来讲,我局近400人的团干部队伍是一支有战斗力的,值得信赖的团队。他们是团员青年的领路人,党的助手,也是业务上的骨干,在团组织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率先垂范、认真负责、能力突出,在工作中得到了青年和领导的认可,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更多的团员青年凝聚在团组织的旗帜下。这是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条件。
3、全局系统的年青化、知识化配备
我局共有35岁以下青年6000多名,占全局在职职工总人数的三分之一。近两年,全局系统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专业人才越来越多,团员队伍不断壮大。这部分青年有知识、有热情、有朝气、有能力,是我们团支部工作的参与者和服务对象。这是团组织建设的基础条件。
(二)影响团支部凝聚力建设的不利因素
1、新情况不断出现,共青团工作手段需与时俱进
面对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青年特点不断发生变化,如青年流动性提高、青年群体分化明显、青年事务大量涌现、青年价值观念渐趋多元、青年生活方式更为多样等。面对团员青年的新问题,团组织也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如工作方法落后、基层缺乏活力、组织职能滞后等,需要不断加以改革和创新。而对团干部来讲,有些人的能力还跟不上青年的需求,在工作理念上,贴近青年方面还有所欠缺,尚须不断改进和完善,以迎合青年的不断出现的新要求。
2、青年对团组织认同度有所下降,工作触角难以深入
为了解青年对各级团组织的接受度,我们在团员青年中进行了相关认同度的调查,发现部分青年中存在着对团组织不完全认同的现象,并且这个认同度随着团组织层次的递升而衰减。这些青年感觉团组织及团干部和他们的紧密度不高,特别是对再上级的团组织认知程度模糊。这些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说明团组织与青年联系越少,管理跨度越大就越容易造成青年心理上的距离感,因此团支部作为基层组织,其直接面对青年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3、基层团干部兼职化,共青团工作按时有序开展的难度不断增大
在基层企业中很少有条件设立专职团干岗位。从好的一面来讲,团干部兼职适应了精简工作人员的需要,也有利于专业业务的同步发展。但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兼职团干部大多数工作较繁忙,对于团的工作有时分身无暇,给按时有序地组织开展团的各项工作和相关活动带来了困难。
4、基层团组织活动经费不平衡,制约着团组织工作的开展
各基层单位由于情况各异,也造成了团活动经费不平衡的状态。按标准收取的团费金额较少,无法开展活动,只能有赖于党政或工会的经费支持。有的单位是遇到活动就提出经费申请,没有常规化;而有的单位是受客观因素影响,无法保证团的活动经费,这就制约着团组织工作的开展。
三、增强团支部凝聚力的对策及研究
新形势给共青团工作带来提出了新要求。共青团组织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保持共青团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我们认为,团支部的凝聚力要“从内而外”进行塑造,通过夯实和强化支部内在力量,对外散发强大影响力和吸引力,打好凝聚团员青年的“组合拳”。
(一)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团支部书记是基层团员青年的“领头羊”,其作用发挥与否直接关系到团支部的兴衰。团支部的凝聚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团支部书记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1、对团支部书记的人选要精挑细选
首先,团干部必须对团的工作时刻保持强烈的热情,朝气蓬勃,勇于进取。这是挑选团干部的先决条件,在大多数为兼职的情况下,团干部只有时刻保持一颗火热的心,才会发自内心去贴近青年、关心青年,才会主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共青团工作中,才能把这股热情之火传染给其他团员青年。团干部只有朝气蓬勃,勇于进取,才能面对困难和问题,毫不退缩,保证团工作的不断推进发展。
其次,光有工作热情还不够,团干部的综合素质也要过硬,否则也难以开展工作。团干部比一般团员在政治理论上要深一点,在综合能力上要强一点,在模范表率上要好一点,只有这样,才能以较高的工作水平来带领团员青年,在青年群体中树立威信。
另外,在落实现职团干部的同时,要重视后备团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形成梯队结构,避免出现“后继乏人“的断层现象,使团支部成为”铁打的营盘”。
2、对团支部书记的培训要精雕细琢
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团干部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有能力去不断改进工作方法,使团支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提高。
一是日常教育“细水长流”。我们可以利用团干部例会、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基层兼职团干部进行教育培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团干部中形成“持续学习”的意识,全面提高团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脱产培训“对症下药”。每年举行团干部培训班,充实团干部政治理论、团务知识、时事形势、经济法律等知识。并通过组织开展团队拓展、主题活动以及参观学习等活动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团干部综合素质的培养。
3、对团支部书记的成长要精心扶持
现职的基层团支部书记基本上是兼职性质,并且大多是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本职工作都比较繁忙,上级团组织和党组织在使用团干部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包括工作上和成长上的帮助和扶持,不能把其放在这个岗位上后就“不闻不问”,应该“扶上马”后,再“送一程”,这也是保护和调动团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体现凝聚力的榜样示范。我们认为可以从五方面入手:
一是保证团务时间。要想搞好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保证,否则难以取得成效。对于团干部的团务工作时间有关领导要“绿灯放行”,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要确保兼职团干部专事团务工作的时间。
二是保护政治权利。团支部书记要列席所在单位的党政工联席会议,如果是党员要列席参加所在党组织中心组学习,要了解单位的当前形势、任务和政策,只有这样团干部才能在青年中传递党组织和企业的要求,更好的执行和贯彻党组织和企业的决策和意图。
三是畅通发展渠道。从事团工作是对团干部自身能力的挑战和锤炼,许多团干部在工作实践的过程中,坚定了信念、修善了品格、提高了能力,在众多青年中脱颖而出。面对这么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我们要畅通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优秀人才,向企业输送后备干部的渠道,让团干部快速成长起来,挑起更重的担子。
四是实行岗贴制度。上级党组织和团组织应推行兼职团干部岗位津贴制度,制度建立的重点不在于数目的多少,关键是代表了上级组织对兼职团干部工作的认可和岗位的重视,也有利于增强团干部的信心和热情。
五是保持谈话沟通。团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时候上级团组织要主动关心询问,让其感受到上级组织的温暖和支持。同时上级团组织只有多倾听基层团干部的声音,才能有的放矢给予指导,做到上下呼应,步调一致。
(二)加强团支部自身建设,关注青年的需求
关注青年的实际需求、认真分析把握青年的思想动态,是团组织开展工作的基础。团支部能不能抓住青年的兴奋点和关注点,是能否对青年产生影响力,号召力的关键条件,只要团支部向青年散发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自然而然产生。
1、在思想建设上精耕细作
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明显,广大青年思想上体现为多样性和个性化。团组织对于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强化新形势下青年思想政治建设,要注意顺应当前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善于用青年的语言做青年的工作,用青年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团的日常工作,使团员产生对团组织的归属感。
同时面对少数团员出现的政治意识淡漠、组织意识弱化,模范意识缺失等情况,团支部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团员意识。只有团员自身的意识增强了,团员队伍的状况稳定了,才谈得上建设一个有凝聚力的共青团组织。
2、在服务青年上精心策划
团支部要把服务青年作为加强团建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要通过建设青年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团组织的巩固、调整和发展,构建起紧密联系青年的新型纽带。没有这一条,团组织就不可能成为青年人信赖和向往的群众团体。
在服务青年的形式上,开展支部活动,倡导青年文明健康时尚动感的文体活动是最直观,最常用的。活动是共青团的优势,我们要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团活动来吸引青年,让青年在亲历亲为的活动中受到启发、得到锻炼。我们可以通过扶持青年协会组织,让青年人组织策划自己喜爱的团活动,为青年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以此塑造团队凝聚力。
服务青年还包括关心青年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我们要倾听青年呼声和成长的烦恼,积极帮助青年办实事,如开辟青年活动场所、开展迎新活动、关心单身青年交友问题、帮助住宿舍青年改善居住条件等,竭尽所能来解决一些困难,让青年满意。
服务青年除了以上两个方面外,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在工作岗位上成长、成才。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导航、青年读书、科技论文比赛、技术比武、创新创效等活动,为青年的成长发展牵线搭桥、提供舞台。
3、在阵地建设上精心组织
团的阵地建设是活跃基层工作的重要条件。团支部要精心“种好自留地”,为基层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及物质依托,从而保证团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是抓好宣传阵地。团支部可以通过利用团报、团刊、黑板报、网页、导读、信息交流等载体来宣传和传递党和团的理论知识和相关青年信息,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指引青年思想,以优秀青年的先进事迹和闪光点来教育、鼓舞团员青年,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二是抓好学习阵地。团支部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来赋予团组织传统的活动方式更多的内涵。在学习方式上,可以依托青年团章、党章理论学习小组、书友会等青年学习组织,以党团知识竞赛,参观调研、座谈、组织生活、专题研讨、辅导讲座及开展实践活动等形式,营造浓厚氛围,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是抓好活动阵地。团支部可以通过创建青年协会,丰富青年业余文化生活。有条件的团组织还可以建立“青年之家”“沙龙”等,开辟青年活动场所,把青年凝聚在一起。同时可以把一些特色活动,如迎新活动、春节联欢、庆中秋、爱心助学、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固化下来,成为青年工作的组成部分。
(三)加强和谐外部环境建设,赢得党政领导认可
团支部在埋头狠抓自身建设、自主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抬头融入周边环境,通过争取党政资源、协同社会资源、整合团内资源,满足青年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具体需求。
1、要善于结合党的建设加强团的建设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的建设与党的建设密切相关。团支部要主动并善于争取党组织的领导和支持,保证“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依靠党组织解决好团建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如思想导向,人员配备,经费来源,活动阵地等,在党建的带动下,落实团建的各项任务。
2、要在服务企业的中心工作中加强团的建设
团组织的建设必须自觉服从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与企业的中心任务结合起来。企业的发展需要青年这支生力军发挥作用,同样的青年只有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只有在增强实践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我发展。因此,团支部应大力在青年中开展如“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立功竞赛”等活动,培育和建设如QC小组、“攻关小组”等团队,为企业中心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倚重于团组织,以赢得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