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演稿[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4 01:39: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演稿[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演稿[本站推荐]》。

第一篇:武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演稿[本站推荐]

让青春的小鸟自由飞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今天由我给大家讲述一个悠长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和导演是你是他,是我们大家。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阻止故事的发生和上演,而谁又都不能无限制的演绎下去,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导演它,让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过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故事。事实上,我给每个人的故事都设定了一个理想的结局,那就是:《让青春的小鸟自由飞翔》。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大家来诠释这个故事:

一、青春期的概念和在人生中的地位;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三、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体现;

五、青春故事,我为你支招。

下面,我们探讨第一个问题:

一、青春期的概念和在人生中的地位:

青春期是指一个人从少年时代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一般是指从12岁—18岁的年龄段。它既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又是人生的一个困难时期。面对如此众多的研究和社会中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受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标准制定为: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看看我们学校的男生,潇洒有活力,女生漂亮,亭亭玉立——两个字“健康”)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看我们同学们进餐,那真叫“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无光泽也没事,“海飞丝,丝丝顺滑,飞一样的感觉”)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这一定义主要强调了健康的身体表征,而青春期更多的是要关注心理特征。下面我们介绍第二部分: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见人爱;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真像“枯藤老树昏鸦”,人见人忧,所以说“六月天孩子脸”,一点不假。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是心理断乳表现,他往往发生得太快,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难以接受。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这种表现与爱情无关,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有时候,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博爱(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具有基本的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案:追星:现代青少年的追星潮似乎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正如09年春晚“小沈阳”演绎的小品中的台词“华仔,华仔,我爱你”,痴迷明星,有的已经直接影响了自己正常的情感、学习和生活。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

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案:人在青春期的智力会突然被激发。一战期间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9岁时还不能简单的数学运算,说话还不够利索,但在17岁后,却似乎突然开窍,学什么会什么,最终其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博士,并且在外交上赢得了“百灵鸟”的雅称。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处在这一年龄段,不要担心学不好,说不定,明早一觉醒来,你就大大地变聪明了,将来能成为“威尔逊第二”。

总之,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充满热情和抱负,富于理想主义,但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容易出现好高骛远,想入非非,因此,现实又很容易让青少年学生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而这一切又缘于青春期少年的矛盾心理所致。

三、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案1:天气转凉,父母叮嘱次日加件衣裳。往往表现很不耐烦,叫我加就加,多没面子,我偏不。第二天出门不仅不加衣服,反而还减了衣服。中午回到家,母亲问穿这点不冷吗。“不冷,一点都不冷,我还热呢。”回到自己房间,嘴里马上嘟哝着:“噢噢,这鬼天真冷,冷死我了。”身体状况不好的,突然感冒发烧。这时就软下来了“妈,给我拿点感冒药,我好像发烧了。”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案:父母老师教诲孩子在外交朋友要交诤友益友,青少年学生也是往往显得不耐烦,“我已经是大人了,怎么做不用你们管,我知道怎样做”。结果交友不慎,重“哥们”义气,打架了,出事了。这时候就束手无策,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诉说,以求得师长的原谅:“本来我们只是想吓唬吓唬他的,因为他平时老师看不惯我们的做法,没想到那人那么不经打,才几下就成那样了”。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案:经常我们有的同学能大大方方的写日记,并能够把它放到自己的QQ空间,与大家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和烦恼,而有的同学则时常躲在被子里写日记,生怕被人知道似的。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案:俗话说: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你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了解青春期相关的性知识。比如专业的网站,比如和父母交流。让春天永远只属于开花的季节,更能专注学业。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案:课堂中,应该说每一位同学都想认真听课,但又经不起手机小说或其他新鲜事物的诱惑,在被老师发现后,挨批评。明知道错在自己,但为了所谓的在同学面前的面子而与老师顶撞甚至发生冲突。事后又后悔不已。

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青少年要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不以自己的不当言行伤害到你最亲近的人。面对如此复杂的青春期心理特征,怎样的情商才是健康的呢?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体现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与别人相似,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2.与年龄相符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3.善于与人相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4.乐观进取、情绪愉快。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5.适度的反应。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6.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7.思维合乎逻辑。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以上四点让我们对自己的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找准定位,选好支点,我们就能顺利平安快乐地渡过人身的这一特殊时期。下面我就为大家支几招:

五、青春故事,我为你支招

1.四“C”效应:变化(change)、机会(chance)、挑战(challege)、竞争(competion)

2.五“W”效应:为什么要学习(why)、学什么(what)、和谁学(who)、该什么时候学(when)、在哪里学习(where).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一一阐释了,但我想给大家留一份作业,那就是:“你怎么看待人生成长中的四C效应”以此为主题写一片不少于10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作业上交时间:4月12日。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将给予重重加分。同学们,这个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最终是属于你们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让我们多学知识,丰满双翼;练达人情,丰富情商,让每一只青春的小鸟自由飞翔在青春灿烂的天空。亲爱的同学们,祝大家一路走好,一路平安,一路阳光!

第二篇:武备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维护

主讲人:周芳

一、你我都处于压力之下 1.生活就是压力

压力来源于方方面面,但首先来源于这个时代,这个加速度的时代。

速度是这个时代的压力。以前出门坐火车,现在短途坐汽车,长途坐飞机,可我们还是嫌慢,总寄希望于新的交通工具,以缩短坐车时间;电脑,告别了286,386,486,迎来了奔腾时代,可还是有些人手拿着鼠标,嘴里念叨着“快快快”;以前做饭,要用30分钟,甚至更长一点时间,现在守着微波炉、电磁炉,可人们还是不断地在看表;前几天一个电视节目说,大学毕业生5年的增长速度,等同于美国等国家30-40年的速度。大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其身份就已从精英变成了大众。

我们用速度提高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赶时间成了这个时代的时尚生活方式,似乎不赶时间,就不足以证明自己的现代身份。正因为这样,我们也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压力:30岁之前,要有个稳定的工作,要买房子、结婚、生孩子;40岁时,要有一定数量的存款,孩子学习要看出点眉目;50岁时,子女工作、事业、婚姻都要有点层次,自己的生活也要重新思考安排……总之一句话:活着就有压力。

女性的压力就更大了。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很早就指出,女性所承受的压力比男性更大。同样一件事情,对于女性来说压力指数就会更高。如离婚,男性承受的压力就相对小些;家人死亡,男士可能比较容易忘怀,女士却耿耿于怀,很难从悲伤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女性对自己同时完成多种不同角色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协助丈夫、教育孩子,在相夫教子的同时,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更有些人把女性比喻成“是一种愿意给自己加压的动物”:头上新添了一根白发,脸上又多了一道皱纹,腰围长了一寸,体重加了一斤……这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给一些女人带来了容颜不再、青春不再的压力。

当然更多的压力,还是来源于工作。就拿我们自己来说,做为一名教师,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发展的更加迅速,我们每天都要面对骤然增加的信息量,要面对过高的职业压力,要面对时常感到困惑的人际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与家长的关系),面对紧张的工作时间,面对超负荷的工作数量,以及来自家庭内部的种种责任。如果这些压力是短期的,还可以缓解,可是教师的工作是连续的、循环往复的。开学初抓的紧,不等于学期中间就可以松口气。所以,一年四季、两个学期,大脑经常是处于紧张状态。

2.压力引发很多问题

长期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结果便是失眠、焦虑、腰酸背痛、浑身不舒服、心慌、乱发脾气。于是开始频繁的进出医院,今天拍片,明天心电、化验、按摩,甚至CT、核磁,最后医生也没有一个具体的诊断意见,只是告诉你:注意休息、别累、别生气!要求倒是不高,可是,我们做得到么?于是就又有了抑郁、倦怠、矛盾、困惑、彷徨,甚至麻木不仁,备感茫然无助(恶性循环)。长期下去,终究会摧毁常人的心理防线,破坏完整的心理结构,动摇本来就脆弱的信念和意志,进而导致疲惫不堪、心灵扭曲,乃至精神崩溃……

所以,压力的第二个来源就是我们脆弱的内心。世界卫生组织不是有一个令人震惊的预言吗——21世纪将是一个心理障碍的时代!的确,加速度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大的工作压力,越来越淡的人际关系,越来越挤的生存环境。这些难以抗拒的外在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威胁着我们的生活。所有这些辐射性刺激的过量、突发性刺激的增多,都会加大个人的心理负荷。正如尼采所说“人生就是一场苦难”,人活着真是太累了。

3.正确对待压力

压力可以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压力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病人,增加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心理辅导的个案,压力使人向命运投降,令人退缩,令人暴力,令人自杀。更多的人则采取逃避现实的方式:工作竞争太大,有压力,病退回家;街上建筑物太多,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招牌,太刺激,有压力,不上街;都市里噪音太多,汽车声、收音机、录音机、行人嘈杂,有压力,就哪也不去,躲在自己构建的王国里;有的人开始乞求神灵的保护,搞起“迷信”活动;有的人则开始酗酒,在酒的世界里,醉生梦死,就等哪一天两腿一伸,和现实说“拜拜”,来结束那毫无意义的一生。

那么,压力就真的那么可怕,一无是处吗? 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到底是好还是坏,要看你从哪一个角度去看,塞翁失马,焉之非福?而塞翁得马,又焉之非祸?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是互相依附的,他们互相首尾相连,构成一个圆形,福到尽头可能就是祸之开始,祸到尽头可能就是福之来临。所以,压力有时也难以定性它的好坏。你说压力一定是坏?生活本身就是由一串串压力组合而成的,没有压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呼吸,是因为生理需要构成压力(你刻意憋气);进食,是因为有压力,有饥饿的本能,身体需要营养,所以有了饥饿的压力,到时候你就主动去吃饭;男女相爱也是基于压力,从心理上讲,异性相吸,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而得之,乐不思蜀;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生理的要求就不用说了。

所以,是呼吸的压力使人呼吸,从而得到呼吸新鲜空气的趣味;是饮食的压力使人饮食,从而获得饮食的乐趣;是男女相爱的压力使人去追求爱的满足,从而使世人得以延续;宗教方面,也是由于追求解脱的压力,或是受到罪恶感的压力,才有那么多的人去信教。

可见,压力是有好处的。不但是生活离不开压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一样离不开压力,世界上的一切发明,都是因为压力而来。人先是发现某方面的问题——生活带来不便(压力)——发明家动脑筋,努力解决(压力)——压力解除。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份压力,每解决一个问题,就消除了一份压力,世界上就增加了一项贡献给人类社会的发明。

疾病是人类的一个大问题,SARS的传播,给医学研究机构和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着手寻找病源,研制疫苗——新的药物出现——医家压力解除——世界上又多了一种治病的良药。

科技的发明是这样,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进展也是这样。个人角度也是如此,“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不进步”。如果你能很好地运用压力,压力有时就变成了动力,能帮助你成功。

4.全面了解健康 说起健康,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自觉地追求身体的健康。这些年来气功热、健身热、健身器材热、养生补品热,可谓是一热未止,一热又来,而且是常热不衰。现在人们更加注重生活方式的改变,想尽办法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壮,使自己的免疫能力更加提高,但有些人对身体保健的认识还是有些偏差。

有一幅漫画,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的保健观念--一位中国的父亲,腰扎“神功元气袋”,嘴里含着鹿茸,一手拿着“三株口服液”,一手牵着小孩;小孩喝着“巨人脑黄金”,手里拿着“巨能钙”,父子俩坐在椅子上看老外。一老外,背心、短裤,精神抖擞跑步,后面跟一小老外,背心、短裤,精神抖擞跑步。

这幅漫画入木三分,对中国人的身体保健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实际上,我们不但在身体保健方面发生了偏差,在精神保健方面也走入了误区。本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人们是非常重视精神的保健,但不知从什么时开始,在人们意识里,对身体健康的片面追求,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有的人对身体的不适非常敏感,有点风吹草动就打针吃药,对心理问题却不够重视,讳疾忌医。

我们在生活中要面对那么多的压力,有那么多人心情抑郁苦闷,而长期的精神压抑,不是比发烧感冒更可怕吗?可是又有多少人,主动向心理医生求助呢?可见对心理健康的追求,显然还更没有“热”起来,还处于初春的萌芽状态。

实际上,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他们是互相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心理因素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一些心身疾病我们又叫它心理生理疾病,就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疾病。人体是心理和生理两大功能统一的完整的生命体。机体是通过心理和生理的统一活动,与外界和社会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体的健康。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又是互为因果,互相作用的。

一般而言,健康,不仅是指内环境的动态平衡,而且是指生理的、心理的、自然的和社会的整合的稳定,一些病因是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或者可以说是以心理因素为中介而作用于人体的,一些病理现象是生物性的,而它的发生却是与社会因素有关的。

面对心理保健,首先我们的观念要转变。在许多人眼里,心理健康好象只存在两种状态,那就是“正常人”和“不正常人”。似乎除了那些正在精神病医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外,任何人都是“正常人”,都不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实际上这种不是白就是黑的二元观,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误区。

5.情绪起伏亦属正常 有一位中学教师,她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活泼可爱的儿子,事业有成的丈夫,以前,一提起这“爷俩”,她是满脸的骄傲和自豪。可是前段时间,她却一脸愁容,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莫名其妙地对我们娘俩发火,一会儿又亲热起来,反复无常,像个精神病。”

一名28岁的年青女教师,因为失恋,再加上工作忙,逐渐出现失眠,白天打不起精神,讲课心不在焉,后来心情越来越抑郁,经常在夜间回忆起那份失落的爱。

郑老师是一位市级优秀教师,一年前因为给儿子买房结婚,经济负担加重,出现失眠、记忆力差、没有食欲,讲课时大脑反应迟钝,有几次无缘无故对同事、学生发脾气。

王老师师范大学毕业后分到学校,由于工作出色,第三年就被聘为教研组长,但因缺乏工作经验,某一天的工作没有安排好,校长批评了几句,后来就不愿讲话,整天闷闷不乐,工作无精打采。以上这几位情绪的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工作或生活的事情没有处理好而引起的,都属于“间歇性心理异常”。那为什么正常的人也会发生间歇性心理异常现象呢?

就人本身的生物属性来看,人整个身心在不停运转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会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种周期性情绪起伏现象,在某些时候心理状态趋于异常:如当人本身的“情绪积累”(兴奋或压抑)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出现身心失衡,这就需要通过某种适当的方式去发泄(发脾气);当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超过了身心所能承受的负荷时,也会激起情绪的“抗议”;再有就是天气的影响,风雨雷电、阴晴雨雪等,都会使人的情绪出现“起伏”。

此外,特别的性格、特殊的环境、生活的变故以及一些突发的事件,都会给心理异常埋下“伏笔”。所以,没必要把异常心理看成是洪水猛兽,身为凡夫俗子,异常心理现象的出现是很正常的。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时代的要求

2.教师的职业特点需要教师心理健康 3.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4.教师的心理状况对学生有重要影响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1.倾情付出却常常不被理解

2.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教师群体之间的业绩竞争及评价机制的不合理 4.来自家庭和情感方面的压力

5.教师的工作性质相对封闭,造成人际关系的狭窄 6.角色冲突

7.由学生的行为和态度带来的压力。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康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关于“健康”的新概念是:“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宣言里把健康的内容扩展为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地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具体来说,心理健康至少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心理疾病包括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处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既要包括一般心理健康标准,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概括起来,包含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

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爱生、爱校、敬业、乐业,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2.具有健全的人格 性格开朗,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有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学生观,为人师表,诲人不倦,信心坚定,意志顽强,顺境不傲慢,逆境不悲观等。

3.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1)有正确的荣誉观、名利观。

(2)交往中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3)能客观地了解和理解别人,能够接受对方,包括对方的优点和缺点。(4)与别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即尊重、理解、赞美、喜悦多于仇恨、怀疑、妒忌、厌恶等。

(5)积极与他人真诚地沟通,懂得与同事合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4.能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悦纳自我

对自己的能力、优缺点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不随便拿自己跟别人比较。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现实与现实的关系。

5.具有教育独创性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活、心理和社会特点富有创造性的理解教材,选择教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对层出不穷的教育方法能很快接受等。

6.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恰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反应适度,行为有序,安详稳妥地处理学校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突发事件。(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冷静处理课堂环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庭。

2014年2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武备中心中学

第三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演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演稿

让青春的小鸟自由飞翔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

今天由我给大家讲述一个悠长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和导演是你是他,是我们大家。只要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能阻止故事的发生和上演,而谁又都不能无限制的演绎下去,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导演它,让故事都有一个美丽的过程,一个完美的结局,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故事。事实上,我给每个人的故事都设定了一个理想的结局,那就是:《让青春的小鸟自由飞翔》。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大家来诠释这个故事:

一、青春期的概念和在人生中的地位;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三、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体现;

五、青春故事,我为你支招。

下面,我们探讨第一个问题:

一、青春期的概念和在人生中的地位:

青春期是指一个人从少年时代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时期,一般是指从12岁—18岁的年龄段。它既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又是人生的一个困难时期。心理学家斯朗认为,当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后,其心理变化为:“自我发现”;“产生对未来生活的设想”;“开始逐步跨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诞生”。心理学家霍林活斯认为,青春期到来之后的生理、心理变化相似于幼儿的断乳现象。这是人生的“第一次危机”。儿童进入青春期,意味着要从心理上摆脱对双亲的依赖。这种急剧而彻底的心理性“断乳”,也同样会给他们带来突如其来的一时不安,产生情绪上的激动和**,这便是人生的“第二次危机”。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人生的“第二次危机”。也就是“心里断乳期”。心理学家汤姆利兹认为,儿童期是“外界的获得时代”,而青春期则是“内部的获得时代”。由于性本能的起动,使之逐渐地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部。青春初期,他们常常会因自己不能掌握这种变化而烦恼,昔日儿童时期平静的心田被搅乱了而陷入于以反抗、冷淡、横蛮、怠慢、多变等表现为特征的否定与不安情绪之中。他们不仅对外界,就是对自己也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因此,他把青春期称为“否定期”或“反抗期”。面对如此众多的研究和社会中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已经成为受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少年身体“健康”的标准制定为:

1.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看看我们学校的男生,潇洒有活力,女生漂亮,亭亭玉立——两个字“健康”)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看我们同学们进餐,那真叫“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无光泽也没事,“海飞丝,丝丝顺滑,飞一样的感觉”)

10.肌肉、皮肤有弹性。

这一定义主要强调了健康的身体表征,而青春期更多的是要关注心理特征。下面我们介绍第二部分:

二、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1、青春期的情绪特点: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情绪容易波动,而且表现为两极性,即有时心花怒放,阳光灿烂,满脸春风,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见人爱;有时愁眉苦脸,阴云密布,痛不欲生,甚至暴跳如雷,真像“枯藤老树昏鸦”,人见人忧,所以说“六月天孩子脸”,一点不假。

2、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特点: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活动,结交志趣相投的同学为知心朋友,他们无话不谈,形影不离,视友谊至高无上,甚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惜,这是心理断乳表现,他往往发生得太快,让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难以接受。同时,青春期是性心理萌芽期,表现为开始比较注意自己形象,特别是异性同学对自己的评价,也尝试与异性交往,但是在交往过程中心理变得很复杂,一方面渴望接近对方,另一方面又很害怕别人发现,结果,交往过程神神秘秘,羞羞答答,反而显得别扭;一般情况下,这种表现与爱情无关,只是彼此有共同的语言,喜欢一起交流和彼此欣赏。但是,由于表现的别样,成为同学们的谈资,一经同学的夸大处理便成为有色新闻,令当事人非常尴尬,有时候,由一起异性同学的交往而引发严重的心理负担,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为数不少。这就是青春期的苦恼┉┉

案:我们同学当中不乏常常有这样的谈论:

女生私下里谈论:嘿嘿!姐妹们,你们说我们班哪个男生长得最帅。我认为是某某,你看他篮球打得多好,那投篮姿势,配上那时尚发型,简直帅呆了,酷毙了。我真的好喜欢噢!众女生一齐上阵,喜欢就去追呀!要不要我们帮你做“联络员”。

男生私下里谈论:“兄弟们,你们说我们班的女生谁最漂亮。”“哥们,你不会是喜欢上谁了吧!还不快快招来。”在同学或室友的一阵招呼中,该男生说出了女生的姓名。“哥们,是呀,我也觉得她对你有感觉,平时看你的眼神都不一样,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呀”

对于这样的谈论,我们谁都无可厚非,我觉得,异性同学之间的交往很多时候是与爱情无关的。但众口铄金,事情的发展就成了另外的结局。有则寓言是这么说的:

养猴人一日要杀一母鸡以警示猴群,众猴便议论纷纷,上蹿下跳。小猴说:“活该,光吃粮食不下蛋。”母猴说:“谁叫你生个蛋就了不起,总是咯咯叫个不停。”公猴却说:“你肯定是和公鸭有一腿。”母鸡在临死之前大呼一声:“我的死还不都是被你们这群猴子说死的。”

3、青春期的情感特点:在这段时期,青少年的情感由原来对亲人的挚爱之情,拓展到对同学、老师、明星、科学家和领袖人物崇敬和追随,由自爱到博爱(爱集体、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爱整个全人类);具有基本的社会性;此时,他们的道德观也发生了变化,对成功人士、名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坏人坏事疾恶如仇,他们追求公平公正,一旦发现某人有私心杂念,他们就会嗤之以鼻,就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妥协和容纳不同意见的人与事,所以很容易受到伤害。

案:追星:现代青少年的追星潮似乎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正如09年春晚“小沈阳”演绎的小品中的台词“华仔,华仔,我爱你”,痴迷明星,有的已经直接影响了自己正常的情感、学习和生活。

4、青春期的思维特点:思维是人的高级的心理活动,初中生阶段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他们对一般的问题,能够透过现象进行概括和总结;到了高中阶段,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迅速发展,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多维的、立体的考虑问题,并且通过综合、分析、推理找出本质和规律;所以,在此阶段,他们好辩论,喜欢钻牛角尖,打破沙锅问到底,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呈现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但是,有时由于缺乏交流技巧,容易遭遇挫折。

案:人在青春期的智力会突然被激发。一战期间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9岁时还不能简单的数学运算,说话还不够利索,但在17岁后,却似乎突然开窍,学什么会什么,最终其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哲学博士,并且在外交上赢得了“百灵鸟”的雅称。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处在这一年龄段,不要担心学不好,说不定,明早一觉醒来,你就大大地变聪明了,将来能成为“威尔逊第二”。

总之,青春期的心理可以形容为疾风骤雨期,充满热情和抱负,富于理想主义,但对现实缺乏了解。由于抱负和理想,容易出现好高骛远,想入非非,因此,现实又很容易让青少年学生心灰意冷,甚至忧心重重。而这一切又缘于青春期少年的矛盾心理所致。

三、矛盾的青春期心理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议,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案1:天气转凉,父母叮嘱次日加件衣裳。往往表现很不耐烦,叫我加就加,多没面子,我偏不。第二天出门不仅不加衣服,反而还减了衣服。中午回到家,母亲问穿这点不冷吗。“不冷,一点都不冷,我还热呢。”回到自己房间,嘴里马上嘟哝着:“噢噢,这鬼天真冷,冷死我了。”身体状况不好的,突然感冒发烧。这时就软下来了“妈,给我拿点感冒药,我好像发烧了。”

2、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成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案:父母老师教诲孩子在外交朋友要交诤友益友,青少年学生也是往往显得不耐烦,“我已经是大人了,怎么做不用你们管,我知道怎样做”。结果交友不慎,重“哥们”义气,打架了,出事了。这时候就束手无策,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诉说,以求得师长的原谅:“本来我们只是想吓唬吓唬他的,因为他平时老师看不惯我们的做法,没想到那人那么不经打,才几下就成那样了”。

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日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案:经常我们有的同学能大大方方的写日记,并能够把它放到自己的QQ空间,与大家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和烦恼,而有的同学则时常躲在被子里写日记,生怕被人知道似的。

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案:俗话说: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你可以通过正当的途径了解青春期相关的性知识。比如专业的网站,比如和父母交流。让春天永远只属于开花的季节,更能专注学业。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案:课堂中,应该说每一位同学都想认真听课,但又经不起手机小说或其他新鲜事物的诱惑,在被老师发现后,挨批评。明知道错在自己,但为了所谓的在同学面前的面子而与老师顶撞甚至发生冲突。事后又后悔不已。

青春期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青少年要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不以自己的不当言行伤害到你最亲近的人。面对如此复杂的青春期心理特征,怎样的情商才是健康的呢?

四、青春期心理健康的七大体现

青春期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在生理、心理上有许多变化,如情绪容易波动,爱慕异性,兴趣易转移等。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1.与别人相似,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当听到月亮时,联想到太阳或星星,都是正常的反应。但联想到死亡,就让人难以理解。这种情况出现多了,就应注意他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如果一个人的想法、言语、举止、嗜好、服饰等,与别人相差太大,则他的心理可能不够健康。

2.与年龄相符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各种年龄的人,在想法、兴趣、行为上都有不同。青春期,应是精力充沛,活跃好动。而少年老成的学生,从心理卫生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不大健康的。

3.善于与人相处。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一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在青春期,社交范围扩大。在交往中,互相取长补短,培养互助合作精神,丰富群体生活经验,锻炼适应他人的能力。

4.乐观进取、情绪愉快。乐观的人,对任何事物都积极进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畏惧,即使遇到不幸的事情,也能很快地重新适应,而不会长期沉陷于忧愁苦闷之中。相反,多愁善感、情绪经常忧郁的人,心理上是不健康的。而且,情绪愈低,心理不健康的程度也愈重。

5.适度的反应。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但差别不会太大。如反应偏于极端,他的心理就不健康。如学生因考试失败而一时不悦,是正常的现象;但若他为此而几天不吃饭,甚至有轻生的意念,就可能是心理不健康的。当然,对考试失败无动于衷的学生,心理也未必健康。

6.面对现实。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他们总是勇于承认现实,找出问题所在,设法解决。相反,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不能适应环境,往往采取逃避现实的方法。这些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达到自我欺骗的效果,久而久之,还会发展成病态。

7.思维合乎逻辑。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他们的思维合乎逻辑,说话条理分明,而不是东拉西扯,随说随忘。

以上四点让我们对自己的青春期的身体和心理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找准定位,选好支点,我们就能顺利平安快乐地渡过人身的这一特殊时期。下面我就为大家支几招:

五、青春故事,我为你支招

1.四“C”效应:变化(change)、机会(chance)、挑战(challege)、竞争(competion)

2.五“W”效应:为什么要学习(why)、学什么(what)、和谁学(who)、该什么时候学(when)、在哪里学习(where).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一一阐释了,但我想给大家留一份作业,那就是:“你怎么看待人生成长中的四C效应”以此为主题写一片不少于10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作业上交时间:4月12日。对于写得好的同学,将给予重重加分。同学们,这个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也是属于我们的,但最终是属于你们的,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让我们多学知识,丰满双翼;练达人情,丰富情商,让每一只青春的小鸟自由飞翔在青春灿烂的天空。亲爱的同学们,祝大家一路走好,一路平安,一路阳光!

第四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最新).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健康的含义

古往今来,人人都希望健康。因为健康总是与家庭的幸福、学业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人曾这样描述:人生有两大意愿,一是家庭幸福,二是事业有成。如果家庭幸福为10分,事业有成为100分,那么健康就是0前面的那个“1”,可见没有健康一切都无从谈起。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什么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什么关系?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途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这就是本章所要探讨的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健康

健康一词,按照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的看法多限于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躯体发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虑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现代汉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对健康的解释为:“(人体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个生物性的个体,也是一个社会性的个体。人的健康不仅受生物因素的制约,也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对健康的含义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就是说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二、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

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也是现代健康教育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的观念问题。早在公元前三百年前后,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就在《天论》中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唯物主义观点,成为我国中医理论“形神合一”学说的指导思想之一。我国中医理论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其中神是形体的主宰者。对此,我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早有论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说明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

这表明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和医学家即已明确地认识到,心与身是统一体,两者互相影响,而心又是主导方面。事实表明,对于外界环境因素的刺激,人的心与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的,因而在研究健康和健康教育时,就要充分注意心与身两个方面,不能只注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因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交互影响着的。

例如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甲状腺的生理功能是分泌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如果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素分泌过多,新陈代谢加速,就会引起个体产生紧张性心理反应,如情绪易激动,注意分散,焦虑不安,甚至产生妄想和幻觉;相反,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代谢作用减慢,个体心理的智能活动就会减慢,反应迟滞,记忆减退,思维缓

慢,常会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否定性的心理状态。这表明生理功能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心理功能降低或紊乱。反之亦然,心境不良也会导致生理病变。比如,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忧愁和愤懑的心境状态,就会导致食欲减退,胃酸分泌增多,胃壁充血,胃黏膜出现延展,使充血部位变得单薄,保护胃壁的作用降低,使胃壁经常处于胃酸的侵蚀之中,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胃炎、胃肠溃疡等消化性疾病。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任何生理病变,都有可能引起心态消极变化,出现抑郁、悲观、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等消极心态,严重者可能出现各种形式的伴发性精神障碍。

相反,任何过分的心理反应或异常的心态变化,也有可能导致生理病变,即心因性疾病。因而在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中,既要重视生理健康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两者不可偏废。总之,健康的本质就在于和谐。

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般来说,某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正常即为健康,不正常即为不健康。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以什么为标准?或者说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正常或不正常呢?这是任何一位从事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人员都无法回避、必须明确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十分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很难划出一条严格的界限。比如注意分散,记忆减退,精力不能集中,以及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心态,在正常人身上也可能存在,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或者出现病理性变化才能表明由正常心理变为异常心理,才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绝对的正常和异常是很难确定的。另一方面,心理正常或异常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形态的心理或精神症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互相交织或互为因果的,往往表现为某种形态的症候群。比如抑郁总会伴随着焦虑、恐惧和哀伤,而焦虑也难免紧张和惶恐,不同的症状总是相伴而生,相随而行,每个人心理上的承受能力和康复能力也各不相同,因而很难规定一个不变的、到处适用的绝对准确的标准。当然我们也必须明确,心理上的正常或异常也和其他事物一样铲其内在的差异性和界限不管怎样复杂,总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因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某些条目,确定某种标准,作为鉴别和诊断心理健康

与否的客观依据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结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可将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点:(1乐于学习、工作;(2情绪乐观、稳定;(3人际关系和谐、融洽;(4能面对现实,适应环境;(5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6智力正常;(7人格完整;(8心理和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规定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因而认真理解和掌握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其内容,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心理健康的经验性标准

经验性标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主观体验对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作出判断。比如,个体基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对自己的智能活动、情感活动或人格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而感到不舒适、不适应,感到烦恼而又难以自我调节,因而意识到或认为自己的心理不正常,需要寻求他人的帮助。二是指观察者依据自己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或临床经验对被观察者的心理是否正常所作出的判断。比如,一个人面对亲人的伤亡或痛苦无动于衷,没有悲哀,也没有痛触,没有任何相应的情绪反应。或者相反,当哭而笑,当悲而喜,尽管本人没有任何不舒适的感觉,也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正常。然而根据观察者的经验,这恰恰是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

一般来说,经验性标准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局限性和差异性。不同的观察者所积累的知识经验不同,理解不同,参照的标准不同,所作出的判断也不同。然而作为专业的观察者,由于接受的专业知识及所积累的临床经验存在着内在的同一性,能够形成大致相同或相近的经验性判断标准,对多数心理异常现象取得一致的看法,因而经验性标准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可信性和推广意义。

心理健康的医学标准

医学标准是将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与躯体疾病同样看待,是指以生理病理性变化为根据的心理诊断标准。医学标准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之所以出现异常,其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或其他系统必定存在着生理病理性变化的过程,即使目前未能发现任何生理病理性变化,也不等于这种变化过程不存在。随着现代科学和诊查

技术的发展,必定能在更加精细的分子水平上发现这种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程度。医学标准认为,人体这种生理病理性变化的存在,才是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可靠标准,因而医学标准十分重视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检查及心理上的测定。

一般来说,医学标准对于大脑及其他躯体病变导致的伴发性心理障碍及癫痫、药物中毒性精神障碍的诊查十分有效,而对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因为导致心理异常的因素通常都不是单一的,往往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单凭医学标准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方面的判断标准相互印证。

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性标准

社会适应性标准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严重违背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标准。如果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与一定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相比较,显得过于离奇,不相适应,不为常人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那么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就被认为是异常的,不健康的。比如,一个成年人在众人面前赤身裸体、欣喜若狂,其心理和行为与其年龄、身份和社会规范明显不符,不能为社会所理解、所接受,对其本人和社会都有害,而其本人却不以为然,完全没有羞耻感,这就是心理异常的表现。二是以某个人一贯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为依据。比如,一个人一向乐观开朗、活泼好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逐渐变得抑郁寡欢、沉默少语,甚至绝望轻生;或者相反,一向沉默寡言,喜静不喜动,突然,反常态,变得十分活跃,表现欲望十分强烈,夸夸其谈,口若悬河,自我感觉十分良好,如此等等都表明这个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异常的变化,形成了病态心理。

社会适应性标准是与社会常模即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及个体心理的常态相比较而言的。就是说判断某个人的心理和行为是正常或异常主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常模,是否符合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常态,而不以有无病理性变化为依据,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社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应当充分考虑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及其影响。比如同性恋,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被看作是纯粹个人的正常生活方式而受到法律保护,而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则被看作是一种变态的心理和行为,为社会所不容,也不合法,其本人也认为是不正常的行为,因而感到苦恼,寻求治疗。再比如塞万提斯小说中的主人公堂吉诃德,如果他生活在14世纪,骑士作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支柱的时代,那么其心态和行为就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英雄的壮举,然而到了17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大革命的时代,堂吉诃德的心态和行为就显得荒唐,就是一种病态心理。

(2必须注意分析其心理和行为的性质及对社会的影响。比如对于那些传统的保守落后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反叛者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开拓者、改革者,尽管其心理和行为与社会常模不相容,也不能把他看做心理异常者。

(3要注意细心观察。如果一个人的心态和行为突然一反常态,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判断其正常或异常并不困难,然而如果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不明显的、渐进性的,要作出确切的判断就是相当困难的,必须注意细心地观察。

心理健康的统计学标准

统计学标准是指依据心理特征偏离统计常模(即平均值的程度作为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的标准。统计学标准来源于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事实表明,在普通人群中,对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的统计结果,往往呈现正态分布,即居于中间状态者为大多数,视为心理的正常范围,而偏离中间状态居于两端者为少数,视为心理异常的范围。必须明确,依据统计学标准认定的所谓正常或异常也是相对的,在心理疾病的诊断中仅有参考意义。因为一个人的心理由正常到异常,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某些心理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惧、注意分散或人格结构上的某些弱点或缺陷在居中的大多数正常人身上也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未必就是病态,只有偏离均值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一个半或两个标准差以上才是不正常的,并且偏离程度越大越不正常。尽管如此,也未必都有病理性变化,因而不可轻易作出心理疾病的诊断,一般可表述为某项或某几项症状偏高或略显偏高。

统计学标准提供了心理特征的量化资料,比较客观,便于分析比较,操作简便易行,统计结果一目了然,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然而统计学标准是以心理测量的统计结果为依据的,心理正常

或异常的界限是人为划定的,因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局限性。比如智力超常的人在群体中总是极少数,智力测验的统计结果必定大大偏离中间值,就不能视为异常心理或病态心理。有些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在人群中也不一定都呈正态分布,比如在应激条件下,具有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刚毅果敢等人格特征者,在同样条件下的随机人群中往往是少数,如果据此来判断心理正常或异常就可能得出荒谬的结论。此外,心理测量的方式和内容也往往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因而在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时,按统计学标准评定的结果只能作为辅助性的参考,不可据此轻率地下结论。

马斯洛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即:(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杏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启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酌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王效道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北京大学医学部王效道教授提出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三项原则。

(1心理与环境的同兰性原则。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无论其内容和形式总能和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同一性。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失去了同一性,就难以为人们所理解,就是不正常的表现。

(2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原则。一个正常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所引起的内在的情感体验和意志行动总是完整的、协调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的这种统一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活动的心理学基础。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不一致、不统一,比如面对喜庆的事而伤悲,遇见悲痛之事而喜悦等就属于不健康的异常状态。

(3人格的稳定性原则。人格也叫个性,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独特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如兴趣、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人格特征形成以后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般来说没有重大变故或特定环境的长期影响,是不易改变的,如果一反常态,就要考虑其人格是否出现了异常。

王效道教授认为,上述三项原则单从外显行为表现是否异常来评估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否是不够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健康尚有水平上的差异性,为此他根据区分心理健康及其水平的实际需要提出了七条标准。

(1适应能力。“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尽管人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在实践中能动地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毕竟不能脱离自己的生存环境,因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判断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标志。在人的一生中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及个体心理的内部环境等都是动态变化着的,有时这种变化是相当急剧的,如果不能适应就有可能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如焦虑不安、血压升高、心悸、睡眠障碍等。

(2耐受力,即对精神刺激或心理压力的承受力或抗御能力的统称。个体间心理上的耐受力是各不相同的,心理健康水平高者耐受力强,对于来自环境变化和意外事故等各方面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都能以适当的方式有效地应对,从而保持正常心态。相反,心理健康水平低者相对来说其耐受力较弱,而对强烈的或频繁出现的精神刺激和心理压力特别是持续性的精神折磨难以承受,从而出现异常,导致人格改变,甚至发生心身疾病。

(3控制力,指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能够积极自觉、恰如其分地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因而思维敏捷,反应灵活,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变化能够应付自如,能够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和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而心理健康水平差,大脑皮层功能低下者,其自控能力就会降低,表现为情绪失控、易烦恼、易激动等。

(4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可以从不同方面来量度,一般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临床则多以意识的清晰度为指标,分为朦胧、梦幻、嗜睡、昏睡、昏迷等层次。注意力经常性地不能集中往往是某种严重精神疾病的先兆。如果一个人长时期地不能专注于某项工作,不能费心地思考问题,经常分心,就要引起重视。注意力不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注意力不能集中对观察、记忆和操作等智能活动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相互间成正比关系。相反,注意的稳定性过分增强,如强迫观念、强迫回忆等注意固定状态即为心理障碍,亦属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5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心理活动产生、维持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常的社会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一个人长期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甚至有可能导致精神崩溃。正常的社会交往应当是适度的,过分冷漠、不加选择的广泛交往、过分热情均属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6康复力,指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康复能力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又一重要的判断标准。在人的一生中难免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挫折、打击和委屈,由于个体间认识和评价水平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经验不同,人格特点及其他条件不同,其心理创伤的程度、康复的时间

和程度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能够很快康复,没有任何消极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低者则康复缓慢,有的甚至完全不能康复,心灵上的伤痕永难平复,因而对其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7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道德是人类社会化的产物,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称。道德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的社会情感。道德愉快是指个体在利他活动中自我体验到的愉快心情,是道德感的表现形态之一。尽管利他行为往往意味着精力、体力或物质上的牺牲和付出,但行为者本人却能作出自我肯定的评价,体验到满足、愉快和喜悦。道德愉快是个体与社会矛盾统一的结果,是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的结果,而道德痛苦则是个体与社会矛盾即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矛盾对抗、不可调和的结果。道德痛苦往往比其他任何心灵上的痛苦都深刻、都剧烈。当一个人陷入自责自罪的痛苦之中,他就体验不到任何真正的快乐,它可以破坏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可以使人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甚至轻生。道德愉快具有减轻和消除心理痛苦的作用,它是信心、勇敢、乐观进取、坚忍不拔等许多优良心理品质形成的坚实基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能超越道德痛苦而使道德愉快常居主导地位。道德愉快能够拯救道德痛苦的心灵而保持健康的心态。

林崇德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5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心理

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卫生组织给人的健康下了一个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也就是说,健康包括三方面: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无疑表明,人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要珍视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都会遇到快乐和各种烦恼,但有的人对烦恼的事情能处理得很好,有些人就处 理不好,甚至一直闷在心理,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的一时想不开,甚至去做一些傻事。

云南大学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00级学生马加爵连杀四位同学,其事件起因很小,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爱拿他来戏耍,开他玩笑,让他在很多时候下不了台,所以,他怀恨在心,在2004年2月10日因打牌发生争执,他随即凶残杀死了四 位同学,其中还有一位与自己平时关系很不错的同学。

我们认为,马加爵有心理缺陷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没有能够处理好身边的烦恼。如 果他的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的疏导,我想,这些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见,只有排除自己的烦恼才能真正获得心理健康,使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心理健康对我们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就是一 遇到烦心的事情就学不进去。比如,有一位学生王某,从高一到高二,他都在全年级前五名之内,许多老师和同学都认为他是重点大学的苗子。

但在这个时候,他飘飘然了,他和本班的一位女同学谈起了恋爱,后因一位男生对这个女生说了一 句不敬的话,使他很恼火,于是整天算计着如何教训这位男同学。为此,他接触上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闲散人员,拉帮结派,拜把兄弟,最后终因和这个学生在校园内打群架,而被学校给予留校查看处分,虽然没有被开除,但因为他天天无心学习,终于名落孙山,后来他连续复习了5年,最终他还是没有考上大学,我们可 以看出,他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心理健康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杭州有个9岁的孩子,红星小学三年级,学习优秀,班长,兼少先队中队长。有一天上午,他被全票通过评为“三好学生”。当天中午,姐姐××把茶话会上的4块糖果带回家,分给××两块,留给妈妈两块,可××不干,坚持全要,并大发脾气,踢姐姐几脚之后,跑到楼上,反锁在屋内,并用红领巾将自己吊死在窗框上。

还有四川大学的一名女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一直都是班上的尖子,考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很难再拔尖,无法面对现实,痛苦万分,留下了遗书,匆匆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些事例虽然属于特例,是极个别现象,但心理疾病在目前的社会中却是极为普遍的。

二、心理疾病挑战全球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心理疾患已成为社会熟知的疾病。在美国纽约:每年精神病发病率平均为 8.3%,同时每年还以0.6%的速度在递增。在这个美国,有30%的人曾经接受心理治疗。近50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89%的人经历过沉重 的心理压抑。

据统计,每年由于心理压抑给美国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50亿美元。在法国,健康投资在 20年中增加了10倍,费用已经超过了购买食品的费用。镇静药每年使用1亿多盒,平均每人每年两盒。因此法国人自称是世界上最“镇定”的国家。

在我们中国,由于社会的转型,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 的焦点。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当然,这个数字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杀意图的)。

1989年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达 20.23%。

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为需要心理干预,则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达到 32%。

听到这些数据,可能有些同学会问,什么样的心理才算是健康呢?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有诸多标准,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了10条标准:

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的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我们认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

1.有正常的心理活动,智力正常,与同龄人有大致相同的喜怒哀乐和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和思想活动符合社会规范。

2.人际关系和谐,尊敬师长,信任同学,能宽容和谅解有缺点和反对过自己的人。喜欢和老师、同学在一起。

3.能正视现实,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根据环境和形势要求改变自己,也能 创造环境。

4.有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现状感到满意,对前景也觉得光明美好。5.能冷静、理智地去对待生活中的挫折的打击。学会用正确方法和态度去对待错误,对强弱不同的刺激能做到适度的反应,有忍受挫折、从失败中学习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

6.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患得患失。能扬长避短,有切合实际的志向水平;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不把获得的成绩看作高于一切或毫无意义,不自卑,不过分自责,有安全感。7.有从事各种活动的兴趣、信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能有效地完成各种任务。

8.在有利于社会或集体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的协调和统一。能独立地作出决定,并对决定负责任,而不受别人的任意控制和支配。

四、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根据已有知识和实践经验,我认为我们学校学生中常见 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适应问题。适应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刺激在持续不断的影响个体时,所产生的感受能力。如果适应不良,它将会降低人们对刺激的承受心理,使人与周围环境不能相对平衡。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年级,尤其是初一。

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 其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其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肯定与前一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的同学在这方面也可能不适应。其三,人际关系的变化,新的人际圈需要自己去建立,对于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又会感到困难。

因此,适应不仅是指要适应新学校的新环境,它还包括适应完全不同于小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更包括人际关系的适应。新生往往会被这一问题困扰,而感到烦恼,要么是学习跟不上,要么是人际关系处理不好。

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后会得以解决。而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有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失调,重则会诱发为心理疾病。

(二)情感问题。

(二)情感问题。情感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高级而稳定的体验。对于中学生而言,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亲子沟通和异性交往。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

他们的这种不满往往直接指向父母。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往往采取与积极向上相对立的行为方式,带着偏激、盲目的色彩,或以极端方式发泄。久而久之与父母在感情上出现裂痕,不愿与父母沟通等,这必然会给他们带来苦恼,带来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

13、14到17、18岁的少年正是情窦初开的时期,他们对情爱都充满美好的向往。因此,这个时期,容易出现令老师和家长害怕的“早恋”问题。

其实异性吸引以致于异性间的单独交往也属正常,只是交往双方,无论他们是不是真的在恋爱,都会遭到家长以及周围人的压力和反对。而他们自己也面临着以学业为重,还是以感情为重的选择,于是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困惑、矛盾和痛苦,出现问题在所难免。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同学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你不让我谈,我偏要谈给你们看看,从而把自己逼上了绝路,荒废了学业,耽误了一生。有的同学为此很烦恼,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心理十分压抑。

其实在中学阶段,你们无力承担组建婚姻与家庭的重任,你们也不可能在中学阶段选择好真正适合 与你的伴侣,因为恋爱、婚姻与家庭都是社会的产物,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

(三)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

初三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心理问题尤为严重。据调查,初三学生中,相当部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考试焦虑,甚者会失眠、患神经衰弱症。这对他们考试时正常水平的发挥,乃至今后的成长都是不良的影响。

(四)行为和人格偏离

1.行为障碍,或称不良行为。中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行为有:多动症,攻击行为,破坏行为,懒散,对抗行为等。这些多见于初中年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追求虚荣,追星族心态和迷恋电脑游戏的不良行为快速上扬,有人将网络称为精神毒品,这足以看出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危害。我们都知道网络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我们有利,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许多有用的东西,但另 一方面网络上面鱼龙混杂,由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网上的一些游戏及不良内容所诱惑,一旦染上网瘾,那和毒瘾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专门在网吧门口强制性地悬挂着“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志,由此 足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的精神毒害之严重性,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进网吧,你就在网吧门口默默地念几遍这几个字,然后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悬挂这个标志,也许你从此就改变了你自己。2.人格偏离。人格也叫个性,是一个人具有的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偏离主要是个体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缺陷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中常见的人格偏离有:

(1)自我意识偏差,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但自我认识和评价不全面、不准确,因而抑郁、闭 锁。(2)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只考虑自己,较少考虑他人的感受。(3)自卑心理。(4)嫉妒心理,有这种心理的人往往是心胸狭窄、好表现。这些不良心理品质不仅会让自己生活无乐趣,还会阻碍自己健康成长。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乐趣呢?有一位智者说过这样四句话: 一是把自己当成别人。比如,有些同学善于欺侮别人,话一定要在别人的话上面,你试着想一下,如果别人这样对待你,你是什么感觉。

还有一些同学喜欢抽烟,总认为自己抽烟的样子一定很酷,到底是不是很酷呢,这里我不做评价,你只要看一看哪一个小学生或者幼儿园的小朋友抽烟的摸样是不是很酷你就知道了。也就是说,只要你把自己当成别人,你自己就会明智许多,许多问题也就想开 了。

智者的第二句话是,把别人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一下,要同情别人的不幸,要帮助弱小,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富有善心的人才是心灵的富裕者

智者的第三句话是,把别人当成别人。就是说要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性,不要侵犯他人的权利,不要侵吞他人的财物。

智者的最后一句话是,把自己当成自己,也就是说自己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通过 自己的努力劳动创造的幸福才是最大的幸福。

好,最后,祝愿全体同学都能够成为心理健康,心灵充实,生活幸福的人。

下载武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演稿[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讲演稿[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于我们......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一、性格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人的性格与人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2010-05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汇编)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一) 何为健康?什么是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个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职专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葫芦岛一职专 心理咨询师:佟晓晶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职专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葫芦岛一职专 佟晓晶 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定稿)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误解,心理健康对......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好!谢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提到心理健康,大家一定很想说,我们的心理没有问题,给我们讲心理健康干什么。其实,这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