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讲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第一讲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多元的古代社会
教学目的:结合中国重大考古发现,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早期文明已呈现出的多样
性和多中心格局。通过对夏商周三代历史和相关考古发现的讲授,以明了“中国”的观念、华夏族的凝集融合、礼乐文明,对后世中
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重点:文明起源与形成;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关于夏文化的争论;商朝国家的发展;商代青铜文化;西周制度:分封、宗法、井田等的具体内
容及其意义;夏商周三代关系;三代制度变迁、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意义;西周礼乐文化。
教学难点:二里头文化与传说中夏文化的关系;商朝历史的考古学证实;西周分
封、宗法、井田等制度的具体内容及其意义;三代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手段:PPT课件;课堂讲授与学生课外自学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2、中国的古史传说
(1)盘古的传说(2)女娲的传说(3)燧人氏的传说(4)有巢氏的传说(5)伏羲氏的传说(6)神农氏的传说(7)三皇五帝之说
3、人们对古史传说的态度
(1)从信古到疑古
孔子“信而好古”。
后人尊经而法古。古史的黄金时代与理想社会(大同与小康)。倒退的历史观。“法先王”与“法后王”。刘知几“疑古”“惑经”。崔述《考信录》。
(2)从疑古到释古
顾颉刚“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上接崔述)
结论:“东周以上无信史”。
王国维、郭沫若等释古。李学勤:《走出疑古时代》。
任务:重建中国的古史系统,解释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道路。
二、考古所见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历史学家的上古人群区系划分
傅斯年:“夷夏东西说”:“在三代时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在这片大地中,地理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历史凭借地理而生,这两千年的对峙,是东西而不是南北。„„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进展。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夷夏东西说》
蒙文通:江汉民族、河洛民族、海岱民族——江汉民族:共工(九黎、三苗)、神农、炎帝、蚩尤;河洛民族:黄帝、颛顼、尧、舜、禹;海岱民族:遂人、伏羲、女娲、少昊——《古史甄微》
徐旭生:“我国古代部族三集团考”:把我国较古的传说总括来看,华夏、(东)夷、(苗)蛮三族实为秦汉间所称的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华夏集团:炎、黄,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东夷集团:大皥(太昊)、少皥(少昊)、蚩尤,北自山东北部,西至河南东部,西南至河南极南部,南至安徽的中部,东至海。„„苗蛮集团:三苗、驩兜,中心在今日的湖北、湖南两省。——《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2、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谱系
3、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系
这个理论,苏秉琦把它叫做“条块说”。区是块块(空间分布),系是条条(时间流变),类型是分支。六大区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划分,主要着眼于其间各有自己的文化渊源、特征和发展道路。这又集中体现于每一大区系中范围不大的历史发展中心区域。它与各区系内其他分支,即“类型”之间,又有着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各大区系间也还会存在一些文化交汇的连接带。各大区系不仅个有渊源、各具特点和各有自己的发展道路,而且区系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原地区是六大区系之一,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这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的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所以,这一理论提出后,立刻在学界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各地掀起了建立自身考古文化的区系类型的热潮,带动了中国考古学的大发展。
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鄱阳湖至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三、面纱中的夏文化
尧舜时代有“禅让”传统,尧传位于舜,舜传位于禹,都是“传贤而不传子”,即“选贤与(举)能”。《史记》把尧描写为圣明之君,他发现舜精通农业生产,善于制作陶器,有组织领导才能,可以托付重任,便提拔他摄政辅佐,自己退居二线,临终前把权力移交给舜,而没有传给无能的儿子。舜谦辞不就,避居外地。由于各路诸侯的共同拥戴,舜才就任。舜到了晚年,发现禹治理洪水有功,仿效尧的做法——让贤,让禹摄政辅佐。在临终之前,他推举禹继承王位,而不把权力传给无能的儿子。禹也同样谦辞不就,避居外地。各路诸侯一致拥戴,禹才登上王位。司马迁的太史公笔法推崇秉笔直书,应该是可信的,不过其中夹杂些许美化的成分,反映了春秋战国以来,为了夺取统治权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人们对尧舜时代大同社会充满无限向往之情。
家天下:禹年老时,在联盟议事会上讨论继承人选时,众人先是推举皋陶,皋陶死后又推举伯益。禹却想把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启,暗中培植启的势力。禹死后,启杀死伯益,自己继承了禹的职位,于是出现了“家天下”的夏王朝。
夏朝的建立,开创了以后历代王朝由一家一姓世袭统治的先例。从大历史的视角看来,这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随着“家天下”的种种弊端的不断显现,人们愈来愈怀念“选贤与(举)能”的大同社会,也就不难理解了。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推翻了清朝,结束了漫长的“天下为家”的时代,在南京中山陵可以看到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的匾额,这种对于“大同”的追求,让人们感受到,遥远的历史似乎离我们很近很近。
三、商代青铜文化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在商朝,早期华夏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其主要代表是青铜文化和甲骨文。
1.商代青铜文化
仰韶文化的后期,即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铜,并且已会制造简单的小件铜器。现已知道的最早的青铜器物,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县林家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刀。
商朝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商王武丁的妇好墓,出土200多件青铜礼器、5件大铜铎、16件小青铜铃、44件青铜器具(包括27件青铜刀)、4件青铜镜、1件青铜勺、130多件青铜兵器、4个青铜虎、20余件其他青铜器,品种之丰富,数量之众多,质地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当时的青铜冶炼和铸造工艺已经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这种铜和少量锡、铅的合金,比纯铜更加坚实耐用。
青铜器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是它的主体是礼器和兵器,由此折射出青铜器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礼器有爵、鼎、彝、盘、盂等,象征器主的身份和等级。兵器有戈、矛、戚、铖等,还有车马的青铜部件和佩饰,都和战争对象,记载商王对器主的恩赐,说明器物的用途。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考察青铜器,它明显扮演着政治权力的角色,用来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分配方式。青铜文明的意义,也许正在于强化国家政权的机能。
青铜礼器是王室与贵族特权的体现,因而制作很讲究,上面有精美的浅浮雕花纹,大多是动物纹样,除了自然界存在的动物之外,大量的是神话中的动物,如饕餮(有头无身的吃人怪兽)、肥遗(一头两身的蛇)、夔(一足龙)、虬(有角龙)、龙等。
2.甲骨文:转 注、形 声、假借、会 意、指 事、象 形
3.国家结构:内外服制
《战国策 · 齐策四》:“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尚书 · 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
商朝在国土结构上很明显地存在着中央地区与地方区域的划分。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位于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其最大范围可能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些地区。
“外服” 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类地方势力管辖。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个地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跨长江湖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南至四川。各地方势力与中央之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
商王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
政治上,诸侯、方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
经济上,诸侯、方伯要向商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土特产品。
军事上,诸侯、方伯有义务为商王戍边,参与商王对外战争。
四、西周礼乐文明
1.武王伐纣
文王死后,其子发即位,是为武王。武王任命吕尚为师,积极准备灭商,此时商已因内外矛盾交困而濒于崩溃,失去了对周的抵御能力。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晨,武王兵至于商郊牧野,前来参战的除了各路诸侯以外,还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少数部族。武王在战前发表了战前动员令,即著名的《牧誓》。战斗开始,武王的戎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000人奋勇冲锋,商纣的部队前徒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商朝灭亡。武王部队进入朝歌,在城中举行了膺受天命的祭天大典,周王朝建立。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的利簋是记录这一历史的珍贵文物。
2.周公东征
牧野之战消灭了商王朝的主力军,却并没有彻底消灭商的反抗势力,因此不久就发生了以纣子武庚为首的商遗民的叛乱。周灭商以后,封纣子武庚于商都地区,让其继续统治商遗民。又将商的王畿分为三部分,分别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管理,以监视武庚,称为“三监”。周武王不久去世,继位的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管、蔡二叔对此不满,造谣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人统治上层出现了矛盾。以武庚为首的商残余势力利用此机会与管、蔡相勾结,发动了大规模武装叛乱。周公亲自带兵东征,经过三年苦战,彻底击败了参与叛乱的数十个东方小国,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东征之后,周人把巩固广大东方地区作为立国的首要任务,先是将商遗民迁徙到洛水北岸,命其修建周人控制东方的军政枢纽——成周。之后又命商顽民在成周附近定居,并在成周驻扎了大批军队,监视商遗民的动静。周公共摄政七年,七年后成王长大,周公还政于成王。
3.周代的宗法封建制
周代的社会组织形式由夏商的氏族而演变为宗族,其分封的诸侯国大部分都
在宗法制度的网络之中(夏商则无)。这种宗法封建制是氏族封建制与地主封建制之间的过渡阶段,是我国文明时代初期社会结构发展中的一个相当完备的形态。
周天子通过制礼作乐的形式“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4.世官世禄制的官僚体制
在西周王朝的官僚体制中,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他自称接受了“天命”拥有四方,因而又称周天子。周天子之下,有执政卿士太宰辅助周王处理军政大事,太傅与太师、太保合称“三公”。西周初年,周公(太傅)、吕尚(太师)、召公(太保)就曾担任当时的三公。三公之下还有六卿,三公六卿下属的办公官署称为“寮”,其中最重要的是卿士寮和太史寮,此外铭文中还有公族寮、作册寮等机构。常见于古书或者铭文中的官僚机构名称还有“三有司”,三有司指司徒(土)、司马、司空(工)而言,司徒管土地赋役,司马管军政,司空管筑城开沟、修路等工程。
第二篇:第一章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第一章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系统的讲授和讨论,令学生掌握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的情况。
【内容提要】
一、中华文明起源问题的新认识
(一)古史传说与疑古思潮
1、孔子“信而好古”
以“三皇五帝”为核心的古史体系
2、从信古到疑古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贡献:
①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②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③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④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3、从疑古到释古
疑古派:“东周以上无信史”
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 · 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向“东周以上无信史”提出挑战。
郭沫若:真实地阐明中国古代社会还需要大规模地做地下的发掘,就是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
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在西汉墓出土,对疑古派产生致命打击。
二、商代青铜文化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共传十七世、三十王,历时六百年左右。在商朝,早期华夏文明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是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其主要代表是青铜文化和甲骨文。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称为商朝的前期,约二百余年。盘庚迁殷后,商朝各方面获得大发展,武丁在位的五十多年,是商朝最强盛的时期。、1、商代青铜文化
仰韶文化的后期,即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以后的一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铜,并且已会制造简单的小件铜器。现已知道的最早的青铜器物,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县林家的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刀。到了商代,青铜器冶铸工艺高度发展,商代晚期即殷墟时期,已经出现特别巨大或精细的器物,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很高。西周晚期,事实上是青铜器走向衰落的时期。
2、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被发现。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已发现的有10多万片甲骨,其中有更多的是占卜后没有刻上字的甲骨片。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杂、语法完备,目前所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
一。一条完整的卜辞,包含有叙辞、命辞、占辞、验辞四部分。从所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二是占卜时神在龟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要由商王来做判断。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目的是为了显示占卜这种行为的正确性和神圣性,借以加强王权。
3、国家结构:内外服制
“内服”是商朝国家的中心地区,即“王畿”,由商王直接治理。在商朝的中后期,这个地区大致位于安阳至淇县一线,西南至沁阳。其最大范围可能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一些地区。“外服”是商朝国家的外围地区,即“四土”,属于各类地方势力管辖。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个地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跨长江湖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南至四川。各地方势力与中央之关系因时因地千差万别。
三、西周礼乐文明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占了周朝历史的三分之一。这一时期全国大小诸侯都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的局面。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
周人兴起——武王伐纣——周公东征——成康之治——昭王南征与穆王游行——国人起义与共和行政——宣王中兴——西周覆灭
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内底有铭4行33字,记周武王征商,日在甲子,清晨岁星当头。这与《尚书》、《淮南子》等文献合。
经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确定BC1046年为武王克商之年。
周人有效控制被征服人口的方法之一,则是把商人迁移到周人直接控制的地区。
1、封建制
周王与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政治上,诸侯被认为是国王的臣属,有些诸侯国的国君在中央机构任职。《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经济上,诸侯要向周王贡纳各种方物,包括粮食、土特产品。军事上,诸侯有义务率领本地的军队,参与周王的征伐战争。
2、宗法制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利用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商代已有嫡长继承的雏形。西周时期,宗法发展成为系统制度。
3、周公制礼作乐
礼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封建诸侯之册命礼。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一般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予以肯定。不仅诸侯国在最初分封时要经过王的册命,每一任新即位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以示承认。这是权力来源于周王的象征。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制的基本精神。
礼仪的系统化与制度化,一方面意味着一个统治阶层的权力已由使用武力作强制性的统治,逐步演变到以合法的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规整的礼仪也代表统治阶层内部秩序的固定,使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白可知的规律可以遵循,减少了内部竞争与冲突,增加了统治阶层本身的稳定性。
四、夏商周之关系
夏商周三代的关系,不仅是前仆后继的朝代继承关系,而且一直是同时的列国之间的关系。从全华北的形势看,后者是三国之间的主要关系,而朝代的更替只代表三国之间势力强弱浮沉而已。
从社会组织的特性和发达程度来看,夏商周似乎都具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特点,即城邑式的宗族统治机构。夏代是姒姓的王朝,商代子姓,周代姬姓,姓各不同,而以姓族治天下则是一样的。
从国家结构看,“内外服”制、即存在着一个对地方势力有控制力的中央王朝,同时中央之下存在着众多地方实行直接治理的诸侯国的国家结构,滥觞于夏朝,形成于商朝,完善于周朝。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是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的发展情况。
2、难点是夏商周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外学习指导和作业】
1、什么是礼乐文明,有什么作用?
【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具体措施和要求】通过课后讨论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难点和要点。
第三篇: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商朝建立的时间、内外服制度、青铜时代、甲骨文
理解:甲骨文与商朝信史地位的确立;内外服制度与商朝的兴衰关系;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甲骨文的学习,掌握文字与信史的关系,增进历史的证据意识;通过对青铜礼器的了解和分析,学习从文物中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商朝历史中了解王权与神权合一的统治,从青铜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商朝文明的主要成就。
难点:从青铜器物中透视商朝的文明。
三、板书
四、教学建议:
1、导入:对于夏文化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司马迁为了写《史记 夏本纪》,作了实地考察。鉴于《史记 殷本纪》关于商朝世系的记载,已被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证实为信史,由此推断,《史记 夏本纪》关于夏朝历史的记载,肯定是有所根据的。
2、文献中的商朝历史
(1)商朝建立:时间、人物和疆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是信史的开始。
(2)提问:商朝历史为什么能成为信史?(知识链接:了解二重证据法,加深证据意识)。
(3)内外服制
何谓内外服制?内服和外服有何关系?对商朝统治有何影响?
这种制度是由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制发展、演变而来,商朝实行的内外服制,实际上就是一种方国联盟,商王是天下共主,外服实际就是诸侯统治地区,不过在夏商时期谈不上分封,多数部落原本就是存在的,或称方国,处于独立或半独立状态。到了西周,才真正实施分封制。
3、考古中的青铜文化
(1)青铜器
从商朝的青铜器物中我们可以透视到商朝哪些历史信息。青铜器被当时的人们视为沟通
人神联系的重要中介物和贵族等级关系的标志物,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原始宗教和政治含义,其造型与实际需要的距离被逐渐拉大,青铜器的型制和图案,也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
读图学史:观察、比较两幅商朝青铜器物,在造型和文饰上的主要特征。
江西双尾铜虎:虎四足部分有变体鳞片纹,体饰简洁流畅的阴刻交迭式雷纹。老虎龇牙咧嘴,左右各露一獠牙,凸目粗眉,两眼有神,双耳竖立,呈半起欲奔之势。虎的脊骨突出,背伏一竖颈短尾、尖喙圆睛的小鸟。虎尾后垂,尾端上卷,还有两条外形相同且粗壮美观的大尾巴。兽面乳钉纹方鼎:该鼎口呈长方形,上立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一对,深腹,腹壁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
探究:青铜器的发明和使用,不仅是人类有石器时代进入金属时代的一个重大进展,有
人甚至用青铜时代来称呼先秦三代历史,但是即使在青铜繁盛的商代,青铜器却一直未能普及到农业生产,也未能普及到普通民众中,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引导学生从青铜器铸造的原料、技术和青铜器质地和功能及地位思考。)
(2)甲骨文
回顾甲骨文的得名,发掘和释读情况
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发掘和释读,有何历史意义?(信史时代的开端,记载了商朝社会状况,是研究
商朝的第一手资料,是汉字的前身。)
(3)商朝的经济
商朝的经济以什么部门为主?发展状况如何呢?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依据一是考古发掘,二是文字记载。
(4)商朝的社会风气
指导观察商代酒器:马永铜盉
问题:从中可以透视到哪些历史信息?(提示:农业发展,酿酒业和酗酒成风,政治腐败,青铜铸造工艺和艺术思潮与风格等。)
结合教材和有关知识,你认为导致商朝衰落的原因有哪些?(方国背叛,政治腐败,人民反抗等)
五、练习与巩固:12页
1、第一问略,第二问:一是部落联盟传统的延续,二是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鼎本为炊食器,但作为用于礼典和祭祀等重要活动的礼器,鼎又是王室和贵族身份和政治地位的标识。鼎从夏迁于商,又从商迁于周,说明鼎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它具有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等功能。(2)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等。
六、探索与争鸣:
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
汉字存活下来的原因:一是文字是文明的载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未有中断,记载其文明的文字也能流传很久;二是汉字结构和造字方法,非常容易表达新的事物,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等。
七、参考资料
《国史概要》樊树志
第四篇: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学案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班级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会考要求】
1、知道商朝的历史是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和多重印证可得的信史 B2、知道商朝时期的国家形态是方国联盟结构,政治体制是实行内外服制。A3、从甲骨文和青铜器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进一步了解商朝历史。A
【学习重点】分别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角度来多元全面认识商朝。
【学习难点】通过多重印史来证明商朝是信史
二、【课前预习】
知识链接:
甲骨卜辞是指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19世纪末年以来,河南安阳的殷墟
遗址先后出土了十余万片刻有文字的占卜甲骨。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气候、收成、征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
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和卜官。有刻辞的甲骨,都
作为国家档案保存起来,堆存在窖穴之中。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知识整理:
1、商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
2、商朝的国家体制是;“内服”是
“外服”是;
3、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是;商朝青铜器的特点、、。
4、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器,专用于活动
5、甲骨文是商人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文字,它真实地记载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探究】
(一)商朝的政治:
材料一:“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战国策 · 齐策四》
材料二:“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
(君)。”——《尚书 · 酒诰》
材料三:商朝国家内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显然还不是非常严密的,地方势力在相当大程度上享有自治
权„„尽管这样,商王对地方势力拥有的权力和地方势力向商王承担的义务,仍然表明地方
势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单位。——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
材料四:“殷道兴,诸侯归之。殷道衰,诸侯或不至”。“诸侯莫朝”,“诸侯判殷会周者八百”。
———《史记 ·殷本纪》
(1)根据材料一判断,当时可能存在一种怎样的国家形态?
(2)根据材料二判断,商朝实行了一种什么制度?
(3)上述材料说明商朝和“诸侯”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以下为同学自主探究,请充分利用教材介绍、各类文献、考古资料和甲骨卜辞来考证商朝的经济
和文化的发展状况(下面这些问题给出了思考的方向,你可以顺着这样的思路进行考察)
(二)、商朝的经济
材料一:在殷墟的铜作坊遗址,工场的规模达到了一二百人。
——《大学中国史》
材料二: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包括食器、礼器、酒器、兵器、工具等,“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为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
——《大学中国史》
材料三:各种各样的酒器
材料四:甲骨卜辞中,祈求降雨、预祝收成的记录很多。例如: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甲骨卜辞
1.根据材料一、二、三,你认为最能代表商朝先进生产技术和文明的部门是什么?你推断的依据?
2.根据材料三和四,你认为商朝的经济以什么部门为主?你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三)、商朝的文化: 第一组:
材料三:商朝的青铜器主要为礼器。(礼器一般专用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活动):
材料二: “礼祭天子九鼎,诸侯
七、大夫
五、元士三也。”——《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三: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左传·宣公三年》 材料四: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
材料五:《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1.根据材料一、二、三,你认为商朝的青铜器有着怎样的功能?说明你推断的依据。
2.根据材料四和五,我们可以透视到商朝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你推断的依据。
第二组: 材料一:“甲骨上所记载的不同文字,乍看起来变化万千,可是其最基本的原则可谓出人意料的简单。象形,日圆月弯,一经画出,不待解释。会意由象形稍加引申而成,······这些原则一经推广,无疑的已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字之一。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材料三:甲骨文的内容大多是商王室占卜的记录。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经过占卜,有些是问天气晴雨,有些问农作收成,有些问病痛,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要卜问了:
1.根据材料一和二,你怎么看待甲骨文的历史价值?
2.根据材料三,透过甲骨文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哪些信息?你怎么看待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四)世界视域中的商王朝(略)
四、【构建知识结构】
五、【短、平、快训练】
一、基础题
1、公元前1600年,带领商部落完成了灭夏事业,建立的商朝的首领是()A.启B.桀C.汤D.纣
2、迄今为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是()A.夏B.商C.西周D.东周3、今河南省曾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地带,省内有不少城市曾是古代王朝的都城,如洛阳、开封、安阳、商丘等,下列王朝中,曾定都于今安阳的是()
A.夏B.商C.西周D.秦朝
4、商王朝的国家体制是()
A.内外服制度B.分封制C.中央集权制D.郡县制
5、在汉语中,“鼎”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可追溯到()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6、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下列哪一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情况()A.商朝青铜器已广泛用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B.商朝青铜业生产具有较高技术水平
C.商朝青铜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商朝青铜制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7、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 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
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
8、真实地记载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第一手材料的是()A.《史记》B.司母戊鼎C.历史教材D.甲骨文
9、我国信史的开始是()
A.夏B.商C.西周D.东周
10、据《史记》载:“(楚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文中的“鼎”是:
A、兵器B、炊具C、乐器D、礼器
11、二、拓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殷契,母曰简狄,有娀(song)氏之女,为帝喾(ku)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
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着于百姓,百姓以平。”材料二:“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史记·殷本纪》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出商部落起源于何时? 这说明了什么?
3.从材料二中可以得知商朝是怎样建立的?
第五篇: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夏、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
【教学过程】
一、出示知识点
1、了解夏、商、西周的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3、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
二、学习知识点
1、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
在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青铜文化灿烂时期是在商朝。
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出土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陶瓷业和玉器业
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3、奴隶的悲惨生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买卖,作殉葬品。
三、复述知识点(多媒体展示,学生回答)
1、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
在,已出现青铜器。青铜文化灿烂时期是在。著名的青铜器:、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成都平原的“”文化,出土的有青铜面具、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
(2)陶瓷业和玉器业
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3、奴隶的悲惨生活: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买卖,作殉葬品。
四、测试知识点
学案、多媒体播放,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直接写出答案,不用抄题。
1、迄今考古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应属于下列哪一个朝代()
A.夏朝B.商朝C.西周D.西汉
2、下列四个青铜器中,我国古代青铜工艺的突出代表是()
A.兽纹扁足鼎B.人面纹方鼎C.司母戊方鼎D.四羊方尊
3、巨大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青铜工艺水平高超B.原始农耕文明出现
C.畜牧业发达D.铁器开始使用
4、我国青铜工艺鼎盛时期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
5、我国青铜器中的珍品是()
A.四羊方尊B、乳丁纹平底爵C.司母戊方鼎D.人面纹方鼎
6、下列青铜器中,属于三星堆文化的是()
A.司母戊鼎B.青铜立人像C.四羊方尊D.大盂鼎
7、与商周同时期的三星堆文化遗址在()
A.长江三角洲B.华北平原C.三江平原D.成都平原
8、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主要劳动力是()
A.奴隶B.农民C.工人D.农奴
9、以上三幅图片都是我国上古三代时期的青铜器,据考古学家发现,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青铜器存在。请根据以上图片和说明回答:
(1)我国青铜器的出现和繁荣时期分别是在什么时候?
(2)写出我国青铜器的代表。
(3)我国青铜器工艺的特点是什么?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迁移,开阔视野,提高能力)
阅读材料后理解问题: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的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摘自人教版教参书
1、以上材料说明奴隶社会中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分工和专门脑力劳动者,试想一想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建立在哪一生产部门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
2、党中央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你有什么想法?
五、学生互检达标(教师出示标准答案,同桌互相批改,教师收回课后复查)针对习题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补充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