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

时间:2019-05-14 01:44: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

第一篇: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

2010-12-05 23:23:47 来源:《人民日报》(2003年05月15日第一版)作者:任仲平浏览次数:340

(一)“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这是以民族魂魄谱就的雄壮旋律。越是遇到艰难险阻,这旋律就越发激扬高亢。

面对非典型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这旋律又一次在人们心中涌动,在祖国大地回荡。

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抗击非典的二十四字精神,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对民族精神的新的丰富,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

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进入攻坚阶段;一座抗击非典的伟大长城,巍然矗立起来。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以人民的名义命名的政府,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要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我们为一些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而感到揪心。”“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惦记着你们,惦记着全国的孩子们。”

面对这场灾难,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沉着应对,迅速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果断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中央财政拨出巨额专款设立非典防治基金;国家安排巨额资金建设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时成立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将非典列入法定传染病依法进行管理;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迅速建立完善公开透明的疫情报告制度和信息发布制度„„

(三)每一场特殊战斗,都需要一批特殊战士;每一次生死搏斗,都会涌现一批英雄。

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科研人员挺身而出,不辱使命。“这里危险,让我来。”第一批“扫雷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优秀共产党员邓练贤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广大医护人员树起了旗帜。“选择了从医,就选择了奉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丁秀兰以身殉职,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昼夜坚守在最前沿。“只要还有一名患者没有脱离危险,我就不能离开前线。”中日友好医院非典医疗组组长林江涛亲自诊治每一个疑似患者。解放军302医院74岁的老专家姜素椿抢救非典患者被感染,执意要求注入非典患者康复期的血清,“为防治非典闯条路。”在抗击非典第一线英勇牺牲的广东省中医院护士长叶欣,以无私的奉献赢得了国际护理界的殊荣。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短短数周发现非典病原体,36小时完成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测序。广东省中医院二十余名医护人员不幸被感染,一批后继者又义无反顾顶上去。倒下一个,跃起一群,-1-

前仆后继,舍生忘死。

(四)心相连,情相拥,爱相通。不论是首都北京,还是偏远乡村,哪里有疫情,哪里困难多,哪里就有四面援助、八方支持。

北京抗击非典斗争进入攻坚阶段,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一声令下,全军1200名医护人员驰援北京;兄弟省区市紧急调配大批防治非典物资,源源运往首都;周边地区纷纷打通绿色通道,保障北京物资供应;有的地方全力以赴,相关企业悉数转产防非典物品;有的地方支援首都抗击非典,“要物有物,要人派人”;全国各地迅速调集血浆,保证首都抗击非典斗争的急需。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将关注的目光放在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困难的人民群众身上,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千方百计阻止非典向农村扩散。社会各界和港澳同胞、国外侨胞、海外华人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捐药。

(五)非典威胁着每个人的健康。全国各地,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东南西北,从人口稠密的都市到人烟稀少的山寨,都在构筑抗击非典的堤坝;从广大医护人员到普通工人、农民、干部、军人、学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抗击非典守望相助、默默奉献。

城市社区广泛动员,群防群控。社会成员捧出爱心,彼此扶助。写在志愿者旗帜上的“奉献、互助、友爱、进步”,成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自觉实践。首都数千名小学生把亲手绘成的图画装进“爱心包”,送给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北京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为父母双双上前线的小弘帅开辟了一个人的课堂。接受治疗的患者,被隔离的疑似病人,也在特殊的岗位上为抗击非典尽力。那些不幸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以顽强的毅力将自己的患病体验告诉同伴,为人类最终战胜非典留下财富。

(六)哪里有艰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就有共产党人的奉献。

“战斗已经打响,我怎能离开?”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梁世奎牺牲时还挂着听诊器;年仅39岁的广州胸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任陈洪光以身殉职,还献出遗体继续他的未竟事业;中日友好医院抗非典一线的同志们把“共产党员”的徽章佩在胸前,将责任、形象和使命展现在人民面前。

在抗击非典的前线,年轻一代感受着新时期共产党人的魅力,选择了共产党人的理想:“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深深感到了党的温暖,党的力量!”广州第一人民医院年轻的医护人员在非典救治火线递交入党申请书。

(七)你的心,我的心,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千钧之力。2003年的春天,中国人民携手铸就了抗击非典的英雄雕塑,同心谱写了民族精神的恢宏乐章。

从中,我们深切感受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心系人民、坚定成熟,驾驭复杂局面,应对严峻挑战的能力和魄力。一个面向世界,开明开放,务实高效,坦诚负责的中央领导集体,展示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良好形象。人们对党和政府更加信赖,更加拥护。

从中,我们深切感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全国上下步调一致,集中力量办好大事,政令畅通紧密合作,社会各界同心协力,发挥着巨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

仅仅用了七天,拥有1000个床位、达到一级标准的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建成启用,就是一个有力证明。即便是最偏远的山区,也能及时知晓疫情的变化;即便是最贫穷的乡亲,也能及时得到救治。旧中国那种疫病造成的“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状况,只能成为历史。

从中,我们深切感受着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的精神境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党心民心,在危难关头,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代表人民利益的是中国共产党,冲在最前面的是党所教育和培养的优秀儿女。他们的肩膀,扛着亿万群众的安危;他们的双手,托起民族精神的魂魄。

从中,我们深切感受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凝聚力。社会成员彼此关爱,更加团结。疫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心灵上却贴得更近。每个社会成员都是抗击疫病链条上的一环,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人们身边生动展现,在人们心中不断升华。

从中,我们深切感受着国民素质的迅速提高。从最初的谈“非”色变到奋起抗击,从瞬间的惊惶失措到从容应对,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科学意识、公德意识、文明意识显著进步。迎难而上的顽强意志,依靠科学的必胜信念,成为这场灾难给予国民素质的可贵馈赠。

从中,我们深切感受着伟大祖国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突发的灾害,既检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也检验着我们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应该冲上去的队伍冲上去了,需要拿出的资金拿出来了,亟待攻克的医疗科技难关得到了足够的人力、物力、资金支持。人们为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祖国自豪,更加坚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

(八)抗击非典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展现,将我们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她是凝聚力,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大;她是生命力,自强不息,使绝地发新芽;她是战斗力,砥柱中流,挽狂澜于既倒。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的力量源泉。这种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这种民族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放射着新的光华。

(九)民族精神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弘扬和培育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共产党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也是民族精神的实践者和弘扬者。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存。

井冈山时期,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为中国革命播撒了燎原火种。

长征途中,形成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史诗。

延安时期,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支撑我们夺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继而取得全国政权。

白色恐怖中,形成了以“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爱国、创业、求实、献身”的大庆精神;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成为共和国昂起头颅、挺直脊梁的强劲支柱。

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98抗洪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雄姿,成为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

今天,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又为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新的宝贵财富。

这些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伟大精神的历史延续,是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十)严峻的考验,可以激发斗志,凝聚人心;巨大的压力,能够磨炼意志,砥砺精神。抗击非典的实践,锤炼着民族精神的品格;抗击非典的战场,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课堂。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是全党全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抗击疫病的强大合力。

团结互助、和衷共济,就是全社会要广泛动员起来,团结一致、共同行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给患病群众以无微不至的关爱,给医护人员以满腔热情的支持,给发病地区以切实有力的帮助,做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应对疫病的挑战。

迎难而上、敢于胜利,就是要坚定战胜困难的昂扬斗志和必胜信念,实事求是地分析形势,沉着冷静地面对挑战,坚韧不拔地克服困难,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不惊慌、不退缩、不悲观,坚定信念,顽强拼搏,坚决同病魔斗争到底。

(十一)前一段采取的措施已开始见效,这将有利于增强人们战胜非典的信心。但是,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和麻痹。形势依然严峻,斗争还在继续。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支撑我们顽强奋战,直至全胜;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正汇入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长河,推动我们万众一心创造幸福生活,拥抱美好明天。

(十二)弘扬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负有崇高责任,应当身体力行,作出表率。

这场特殊的战斗,是各级领导干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对领导才能、精神境界、人格力量的一次全面检验。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指示,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非典,以科学的态度抗击非典,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果断决策,迎难而上。要千方百计减少发病率、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用群防群控的实际成果让群众充分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完全能够控制并最终消除疫情;用自己抗击非典的实际行动,在人民群众中弘扬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

(十三)弘扬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人民群众是抗击非典的主体。抗击非典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战争。在这场特殊战斗中,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休戚与共、息息相关。息息相关便人人有责。为了亲人的健康、同事的幸福、社区的安宁,需要每个人自觉投入战斗。

责任是那样崇高,又是那样平凡。投入全部力量、无私无畏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在履行责任,保持平常心态、坦然从容生活着的普通市民也在履行责任;坚守岗位、敬业尽职是履行责任,暂时休养、配合防治也是履行责任;捧出爱心、慷慨援手是履行责任,洁身自好、保重自我也是履行责任。人人尽一份责,人人献一份爱,弘扬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大合唱必将更加雄壮有力。

(十四)弘扬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需要贯注到当前的各项实际工作中。

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是我们党多年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在各项工作中大力弘扬这一精神,对于沿着党的十六大指引的方向阔步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弘扬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一手抓抗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抗击非典的斗争,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目标中的一场遭遇战,打不好,现代化的步伐要受影响;打好了,可以加快现代化的步伐。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处理好抗击非典和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用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来推动经济发展,用经济发展来支持抗击非典的斗争。

弘扬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要善于将疫病的挑战变为发展的机遇。各条战线、各个部门特别是医疗卫生和科技战线,要通过这场斗争,找到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振奋精神,更新观念,艰苦拼搏,使各项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特别要使爱国卫生、环境保护、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使预防疫病和依法管理疫病的观念深入人心;使我国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尽快建立起来;使我们民族以更加健康的体魄,更加昂扬的斗志,建设更加幸福美好的家园。

(十五)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可以变物质,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

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这是唯物辩证法揭示的一条基本原理。

把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力量,最重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贯彻党中央的决策,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讲科学,以坚持不懈、扎实有力、艰苦细致的工作,变坏事为好事,化灾难为机遇,万众一心抗非典,迎难而上促发展,夺取抗击非典和经济建设的双胜利。

(十六)历史总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磨难中曲折发展的,人类总是在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中昂首前行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每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巨大进步为补偿的。病魔肆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它给予伟大民族的不是屈服而是抗争,不是毁灭而是生机。我们坚信,依靠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依靠改革开放积累起来的雄厚物质基础,依靠日益进步的医疗条件和科学技术,依靠伟大的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病,夺取全胜。

一座坚不可摧的雄伟长城,永远屹立世界东方!

第二篇:抗击非典精神的反思

抗击非典精神的反思

王明旭 ,张

文(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1)〔摘要〕本文论述了抗击非典战斗中的各种精神 :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并对这些精神在抗击非典时期及非典后时期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意义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关键词〕抗击非典;精神;反思非典型性肺炎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使人震惊 ,使人必须面对 ,也使人起而抗争。从人类社会的发

展史 ,可以说是在与各式各样的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斗争中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主体意识的人 ,不断地思考着世界 ,也不断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人会思维 ,会实践 ,他所思考的 ,所要实践的 ,就是要着力解决困扰着人们的各类问题 ,筹划着如何去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可怕的不是困难和灾害 ,关键是人们对待灾害的态度和精神状态。面对非典的肆虐 ,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它 ,这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从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们抗击非典斗争的事实 ,给我们的启示是 ,必须弘扬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用这些精神武装人们的头脑 ,这是我们战胜非典的主观条件和强大的精神武器。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指的是支撑一个民族顽强地生存发展的共同精神状态 ,是指一个民族特有的并为本民族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共同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 ,是激发民族奋发向上 ,凝聚民族意志 ,推动民族战胜困难的巨大力量 ,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国自古即有“多难兴邦”的古训 ,是说灾难可以更强有力的唤醒民族精神 ,灾难需要发扬民族精神;灾难是对全民族的严峻考验 ,它使一批仁人志士挺身而起 ,顶风而上 ,知难而进 ,迎险而行。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荣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有“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不懈斗志;有“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英雄气概;有以国家至上 ,民族为重 ,想国家之所想 ,急民族之所急的爱国主义感情。所有这些 ,在抗击非典这一突发性灾难事件面前得到了充分体现以及弘扬与发展。民族精神使奋战在抗击非典 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充满了圣洁的光彩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捍卫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钟南山就是这一群体的杰出代表。在非典猖狂之际 ,他主动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 ,这里送!”他对研究所收治的每一个病人 ,都一一亲自查看 ,只要听说哪里有病人 ,他马上就赶过去 ,他说“不亲自去我放心不下”。他否定了所谓的“远程 :检查”“连起码的程序都不对 , ,还叫什么检查”。为了验证非典是否是由衣原体引起的 ,他亲自观察病人的口腔 ,如果是衣原体感染 ,患者应该有呼吸道炎症 ,他观察的结果 ,却没有发现呼吸道感染的迹象。在专家讨论会上 ,他明确的提出非典不是由衣原体引起的观点。作为广东非典医疗专家组组长 ,哪里问题最严重 ,哪里有病情 ,他就出现在哪里。他常说的一句话是“只有自己带头 : ,别人才能跟上”。非典的面纱一天不揭开 ,他的心里就一天也踏实不下来。团结、奉献、开拓、创新 ,钟南山铸就的这些风格 ,既是民族精神的写照 ,也是中国广大医务人员所追求的精神风貌。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是这一群体的另一杰出代表 ,她在面对病人时 ,总是抢着干最危险的活。“这里危险 ,让我来”,是她经常撂给战友们的一句话。她身先士卒 ,关怀战友 ,在迎战非典的日子里 ,她告诉年轻护士“我已经给这个病 ,人测过体温、听过肺、吸了痰 ,你们就别进去了 ,尽量减少感染机会”。像这样的英雄人物还可以举出很多 ,如李晓红、丁秀兰、赵世勇、孟淑琴夫妇等等。他们责无旁贷地扛起了抗击非典的重担 ,义无反顾的— 2 —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年 6 月第 16 卷第 3 期总第 89 期拼搏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不顾生命危险 ,为国家分忧 ,为人民解难。他们所体现的民族精神 ,正是医务人员整体精神的缩影。在非典灾难降临之际 ,全体医疗卫生人员 ,有的请缨奔赴与病魔抗争的一线;有的在实验室加班加点 ,探寻疾病的原因 ,探寻防治非典的特异诊疗方法;有的执行卫生监督 ,组织防止非典传染的防线;有的开展艰苦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 ,为建立社区防疫网络作出贡献。他们最关心的是消除民族面临的这场灾难 ,他们最期望的就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做出贡献。他们是探险队 ,他们是排雷兵 ,他们是迎难而上的英雄 ,他们是具有时代精神的好汉。如果你问一位奔赴一线的白衣战士 ,面临生命危险害怕不害怕 ,他便会坚定的回答 ,我选择了这一职业 ,我就有义务战斗在非典的前线。这表明 ,我国的这支医疗卫生队伍是过得硬的 ,是打得赢的 ,是能经得起困难考验的 ,是用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武装起来的队伍 ,是值得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信赖的队伍。抗击非典这一任务 ,把全国各行各业都调动起来了 ,他们各就各位 ,各尽其职 ,为抗击非典付出巨大的努力。在承担着各种经济任务的单位 ,他们都在一手抓防治非典 ,一手抓经济建设。既要不给非典传入留下一点空隙 ,又要把经济抓紧抓好。在危险时刻 ,人们想的是为祖国争光 ,为民族争气。万众一心 ,众志成城 ,团结互助 ,和衷共济。不但弘扬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而且推动了民族精神的发展 ,与时共进 ,更加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就是求知、求真、求实、求理的精神。求知 ,就是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求真 ,就是追求真理 ,就是去伪存真;求实就是尊重实践 ,积极投身实践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求理就是以创新精神去探求规律 ,根据规律安排工作 ,根据规律洞察事物未来的发展趋势。由此可见 ,科学精神不单单是掌握科学知识的问题 ,它是指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态度、建立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一种整体精神。很明显 ,只有依靠科学 ,充分发扬科学精神 ,才能战胜非典。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说“要夺取同疫病斗争 :的胜利 ,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非典作为一种突发的新的疾病 ,我们既要依靠过去对其他疾病 ,特别是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研究和总结出来的科学手段来对付它 ,又要深入研究它的病原体 ,研究它的来龙去脉 ,研究它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染到人身上的 ,研究怎样才能进行迅速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并实现由对它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和知之甚多的转变。本着科学精神 ,医药卫生工作者夜以继日的奋战 ,在识别非典病原体、测定病毒基因组序列、建立流行病学模型、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病毒检测试剂以至生物防护服、口罩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为了控制传染源、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 ,实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的要求 ,建立起透明的疫情通报机制。为了取得抗击非典斗争的全面胜利 ,我们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 ,让科学精神广泛地渗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 ,让科学精神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中扎根。人们抗击非典时采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式时 ,就会消除那种过分恐惧和反应过度的现象 ,就会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我们生活中面临的灾难。有了科学态度 ,人们就不会去求神拜佛 ,依靠迷信去消除内心的恐惧;有了科学态度 ,人们就不会轻易的地相信各种流言 ,上当受骗;有了科学态度 ,人们就会采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 ,就会主动配合为预防非典的蔓延而进行的隔离措施、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各种科学的防范措施;有了科学态度 ,人们就会对个人和社会的健康主动承担起各种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反 ,对科学的无知 ,则会造成生活中的各种不应出现的悲剧。在某地 ,一个患有非典疾患的家族 ,由于拒不执行隔离制度 ,拒绝配合流行病学调查 ,不提供有关信息 ,甚至无理取闹 ,辱骂执法人员 ,结果造成了8 人患病 3 人死亡的惨剧。抗击非典 ,普及了人们有关保健的知识 ,科学知识是具体的 ,是渗透在人们生活方式之中的 ,例如如何配制消毒剂 ,如何进行消毒 ,如何通风换气 ,都有其特定的操作要点 ,都必须按照其具体要求去做 ,操作不当 ,有时会反受其害。抗击非典 ,要求人们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不科学、不文明的陋习,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之类的不良习惯;要求人们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调整好自己的生活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处处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和非典的斗争 ,弘扬了人们的科学精神 ,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素养 ,这不仅对战胜非典有着重大的意义 ,而且它在重新塑造着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塑造着现代人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 ,其意义尤为重大和深远。3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或人道主义精神 ,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热爱 ,体现了对人的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尊重 ,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 ,体现在人的一切活动中 ,体现在人与社会的互动中。人文精神是讲情、讲爱、讲人际沟通 ,讲心理互动的 ,它是人际沟通的灵魂 ,尤其是医疗卫生工作中的灵魂 ,在与非典抗争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医务人员是从病魔手上夺回生命的人 ,是最富有人情味的人。他们不仅关怀着患者宝贵的生命 ,也关怀着患者内心的情感 ,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他们不遗余力的守护着生命 ,也不断的关爱着病人 ,激励着病人 ,调整着他们的心态 ,尽量设法让他们得到亲友的信息 ,让他们生活在温馨的情感世界里。被隔离的病人是这样 ,被隔离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年 6 月第 16 卷第 3 期总第 89 期 — 3 —在社区的人们也是这样。5 月 8 日 ,杭州一位非典疑似病人被确诊为非典临床诊断病例 ,一批与他接触过的居民随即被隔离。一位被隔离了的居民说 :“被隔离了难免孤独 ,可单位、社区一天好几个电话 ,还送来鲜花、报纸 ,送来慰问信、消毒药 ,心情变得与平时一样平静平和”。人被隔离 ,情感却从来没有被隔离 ,战斗的意志却从来没有被隔离。相反 ,越是灾难的时候 ,越能加倍感受到白衣天使的真情。医护人员是生命的守护神 ,他们宁肯牺牲自己的生命 ,却仍在竭尽全力挽救病人的生命。广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邓练贤 ,面对一位处于狂躁状态的非典病人 ,在给该患者上呼吸机准备插管的时刻 ,病人不停的乱动 ,他和战友们把患者按在手术台上 ,麻醉师刚插好管子 ,病人又拼命挣扎起来 ,刚插进的气管被喷掉了 ,病人的唾液、血液、分泌物四处喷射 ,医护人员的脸上、手上、口罩上、防护衣上到处沾满了上述物质。他们是传染科的专职人员 ,谁都知道 ,这时应更换所有的防护设备 ,再换一间消毒室 ,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他们也明白 ,如果那样做 ,对这位患者的抢救就得彻底放弃。为了抢救患者 ,他们只有坚持抢救 ,一直到患者呼吸变得匀和 ,脸上呈现出笑容。邓练贤和他的几个战友却因此感染上非典 ,邓练贤因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是这种执著的不顾一切的挽救患者的生命的追求 ,显示出白衣战士对患者、对社会的人道关怀精神 ,人类特有的人文精神。有一些非典患者 ,其传染性特别强 ,有人曾把这些患者称为“超传染患者”、“超级毒王”等 ,但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怕这样会给这些患者造成伤害 ,为此 ,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 ,称为超传染事件。医疗卫生工作是为神圣的生命服务的 ,是为整个社会健康事业服务的。因此 ,他们时时都在考虑着 ,处处用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体现着人道关怀精神。在我们这个社会里 ,关怀总是互动的 ,医务人员关怀着患者和社会 ,社会各行各业也关怀着白衣战士 ,他们赞美白衣战士 ,激励白衣战士 ,支援白衣战士 ,捐钱捐物 ,问寒问暖。这种人道关怀精神使整个社会融为一体 ,中华儿女的大局意识和公共意识大为增强。大学生在网上讨论疫情和自身的责任 ,要求成为抗击非典的志愿者 ,只要需要 ,便立刻投入战斗。有的人因此感悟 ,因此反省 ,对自己以前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自觉地、深刻地反思与批判 ,并决心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更好地承担起公共事务的责任。人文精神在人们之间传播 ,人文精神将开出更为美丽的奇葩。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灵魂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社 会职业的热爱和尊重 ,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把它作为一番事业认真对待 ,把它作为 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的依托 ,把它作为发挥自身才能和智慧的阵地。在与非典战斗的日子里 ,医务人员的这种敬业精神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下 ,一批批医护人员主动请缨 ,决心奔赴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的语言是朴素的 ,但表现出的敬业精神却是十分感人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共产党员、脑内科主任在请战书中写道“目前正是防治非 :典的关键时刻 ,我作为一名党员和医生 ,决不能在此刻离开非典第一线 ,否则我就不是一名共产党员 ,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他的话 ,代表了共产党员的心声 ,也代表了医务人员的心声。医务人员的职业责任就是“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当非典这场灾难到来的时刻 ,是最需要医务人员尽职尽责的时刻 ,也是最需要他们挺身而出和病魔进行殊死战斗的时刻。这样的时刻 ,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大放光彩 ,赢得了广大人民的称赞 ,这正是医务人员队伍的敬业精神经过长期锤炼的结果。具有了敬业精神 ,就会有医务人员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严格要求自己 ,对患者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具备了敬业精神 ,医务人员就会有尊重自己的服务对象 ,树立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的精神。在小汤山工作的一名军医说“医生的职业性格 : ,心里再紧张 ,一看到病人 ,我们就平静了”。医生的敬业精神就是这样 ,紧张而有序 ,热情而镇定 ,把科学态度和对患者饱满的热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 ,是他们产生高度责任心的源泉。敬业 ,特别是面对挽救生命的神圣职业任务 ,是不允许出任何漏洞和差错 ,不允许些许走神和疏忽 ,该做的一定要做到十分完美 ,在这里 ,一切必须在可能条件下做到最好 ,而不能是比较好或只求过得去。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是推动他们对技术精益求精 ,勇攀医学科学高峰的精神源泉。在非典战斗中 ,医务人员在不断总结 ,不断攻关。在广东 ,医务人员总结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用激素、早上呼吸机”的“五早”措施;研究出了中西医结合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总结出了采取严密的预防措施 ,以防止医务人员感染的经验等等。在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中 ,医务人员也争分夺秒 ,打着一场攻坚战。

敬业精神使医务人员更加恪守谨慎性与敢冒风险的品格紧密结合的原则 ,他们把医学这一高风险、高技术和高人道关怀的职业品格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创造出让世人信赖的境界。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是在医患心理和行为互动中实现的 ,它体现出对患者的尊重、服务、激励和关爱 ,体现了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和保护 ,使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在最纯真的层面上得到发扬。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在与非典斗争这一非常时期得到了升华 ,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赞扬。敬业精神还有另一层含义 ,即人们不仅要敬重自身的职业 ,还要敬重他人的职业。古语道“敬人 :者人恒敬之 ,爱人者人恒爱之”。大家彼此敬重对方—

4、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敬业氛围。各个职业严格自律 ,允许他人指出自身的缺点 ,别的职业也从敬重和帮助的角度 ,该批评的批评 ,该赞颂的赞颂 ,就会形成一种祥和的人际关系。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 ,四面八方 ,互相支援 ,把职业人群的相互关系 ,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推动了敬业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奉献精神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 ,广大的白衣战士作出了无私无畏的奉献。奉献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是一种为了社会和他人利益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表现。为抗击非典殉职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丁秀兰这样说“选择做医务工作者 : ,就是选择了奉献”。的确 ,医务工作者要把患者的健康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要使自己的一切职业行为都围绕着救死扶伤这个崇高目的而展开。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对待病人 ,要“皆如至亲之想”“不得 ,瞻前顾后 ,自虑吉凶 ,护惜身命。见彼苦恼 ,若己有之”。许多医护人员 ,明知奔赴治疗非典第一线 ,有被感染的危险 ,甚至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他们却不顾一切的纷纷请战。这种“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气概 ,这种出自“职业良心”的自我呼唤 ,正是孙思邈所描述的那种“苍生大医”精神的驱使 ,正是医务人员那种职业操守的生动展现。解放军总医院医技部生化科刘红霞的一番话就反映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心声“为了成千上万人的平安 : ,为了祖**亲的安危 ,我要求尽快参加这场战斗 ,用实际行动奋战在第一线 ,多做一些 ,再多做一些”。奉献虽然与社会交换有关 ,虽然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 ,但却反映了人类最崇高的情感 ,反映了人性中最光彩的一面。有些人主张人性是自私的 ,认为做奉献也隐含着自私的目的 ,这是把复杂的人性简单化了。人是以个体为单位的 ,也是在追逐着自身的合理、合法的利益。人又是社会的 ,他必须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职能 ,医生要救死扶伤 ,战士要保家卫国。人在社会关系中 ,是社会中的一个分子 ,他既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 ,也有帮助他人的义务。人们在社会活动中 ,面对不公平的事件会产生正义感、同情心 ,为了大我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可以挺身而出 ,可以牺牲个人利益乃至自己的生命 ,这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是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一个人在社会活动中 ,会产生种种认识和情感 ,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形成自己的感情上的爱憎。正是由于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 ,使人们勇于做出牺牲 ,做出奉献。如果认为人们通过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 ,只能形成冷冰冰的自私自利的性格 ,而不会形成对他人关怀 ,以至在必要时做出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生命的决心和行动 ,那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社会现实 ,即使单从理论进行分析 ,也是说不通的。但我们千万不要把奉献神化 ,认为只有英雄和模范人物才能做出奉献 ,认为那是高不可攀的。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 ,一些白衣战士在一线默默无闻的工作 ,不计个人报酬 ,不辞劳累的工作 ,他们就是在做奉献;一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了支援抗击非典的战斗 ,自觉的无偿的捐钱捐物 ,出力流汗 ,同样也是在奉献。在面临灾难的非常时期 ,在 21 世纪的新时代 ,我们呼唤着奉献精神;在与非典斗争的实践中 ,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上 ,也在孕育和催生着奉献精神 ,不断形成和发扬着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历来提倡奉献精神 ,弘扬和培育奉献精神 ,共产党和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尤其重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它是奉献精神的倡导着、实践者 ,也是奉献精神最集中 ,最生动的体现者。危难时刻 ,考验重重 ,面对非典这一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员一如既往 ,矢志不渝 ,他们没有恐慌 ,没有被吓倒 ,更没有被压服 ,而是走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 ,哪里有灾害 ,哪里有困难 ,哪里就有由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组织起来的战斗队伍。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 ,抗击非典最前线的一些医护人员 ,胸前佩带着一枚徽章 ,图案是一面鲜艳的党旗和“共产党员”四个字。中日友好医院如此 ,在整个抗击非典斗争的前沿也是如此 ,共产党员总是“把方便留给别人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别人 ,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幸福留给别人 ,把痛苦留给自己”。在安与危、生与死的抉择面前 ,共产党员总是冲锋在前 ,勇挑重担 ,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 ,凸现着奉献精神 ,也唤醒和提高着广大群众的奉献意识。共产党员这种实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 ,这种与群众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抗击非典的行动 ,这种充满奉献精神的行动 ,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 ,为丰富奉献精神又添了浓墨劲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1 梁化奎.坚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J.彭城职业大学学报 ,2002 ,17(6):12754 张萃萍.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敬业精神 J.特区理论与实践 ,2000 ,(5):3925〔作者简介〕王明旭(196006-08〕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3 年 6 月第 16 卷第 3 期总第 89 期 — 5 —

第三篇:论伟大的长征精神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在全民族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有利于增强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有利于增强面向世界赢得发展优势的竞争力。

“红军不怕远征难……”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壮观、神奇的一页,已经翻过整整70年了。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而且培育了与日月同辉的长征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着我们党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卓绝奋斗的政治本色,凝聚着我们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特有优势,凝聚着我们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长征精神都是鼓舞和激励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军队、伟大的人民向着美好未来胜利进军的一面旗帜。

伟大精神力量谱写的英雄史诗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高擎熊熊燃烧在华夏儿女心头的革命火炬,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从长江以南奠基于大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的战略任务,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长征作为一部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的英雄史诗,是党率领红军将士以伟大精神力量谱写而成的千古绝唱。

中国革命是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物质条件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始终要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特有的精神力量形成革命的优势。长征作为中国革命无比艰险的一个缩影,它必然要成为党和红军的伟大精神力量最生动的写照。在人类战争史上,红军长征是绝无仅有的神话般的伟大创举:历时最长,从红一方面军实行战略转移,到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千回百转两年时间;行程最远,纵横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豫、鄂14省,穿越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总行程6.5万余里;考验最为严峻,天上每日有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途中还有自然环境造成的难以想像的无数艰难险阻;战斗最为频繁,先后打了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有100天在打遭遇战,先后突破四道封锁线,击溃敌军400多个团;献身最为悲壮,红军将士在衣食匮乏、休憩无所、伤亡不断的情势下,翻过皑皑雪山,趟过滔滔急流,走过茫茫草地,以血肉之躯铺平通向胜利的道路。毫无疑问,一条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就是一条浸透热血的红飘带,就是一条凝结革命意志和品格的红飘带。试想,如果没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装备低劣、缺衣少食的红军将士,怎么能够战胜凶顽的反动军队,怎么能够征服险恶的自然环境,怎么能够从人们无法想像的艰难困苦中拼杀和奋斗出来?

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长征途中,党及其领导的红军队伍赖以谱写英雄史诗的伟大精神力量,是激情与胆识、勇气和智慧的完整统一。在中国革命史上,敌我双方展开的任何一次重大的政治、军事决斗,都表现为既斗勇又斗智的过程,表现为指挥者主观指导能力的竞争。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将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把反“围剿”失败的战略退却转变为北上抗日的战略进军,始终占据着政治上、道义上的制高点。红军无论走到哪里,都积极宣传抗日主张,著名的《八一宣言》更是把民族救亡的决心昭告天下。这种将自身命运系于民族安危的抗日主张,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形成鲜明对照。在军事上,面对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等同志领导红军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坚持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打”与“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红一方面军四渡赤水、兵临贵阳、虚指昆明,巧渡金沙,置蒋介石40万大军于股掌之上;红二方面军声东击西,转战乌蒙,使十几万敌军东奔西转,徒劳无功;红四方面军灵活用兵,机动歼敌,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这一切,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长征作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党和红军用伟大精神力量托起的历史丰碑。长征的英雄业绩和不朽精神,极大地振奋了全中国人民的斗志,也震惊了世界。多少年来,中国和世界上一切富有正义感的人们,无不为红军长征的伟大创举所惊羡,无不为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极度焕发的伟大精神力量所仰慕。被喻为“民族魂”的鲁迅,把红军长征看作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高度赞赏了红军将士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炽烈的热情、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乐观主义精神,认为与红军长征相比,“汉尼拔越过阿尔卑斯山就像是一次假日远行”。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赞叹,红军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

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最高体现

70年前的红军长征,是集挑战、搏斗、考验、洗礼于一体的革命大熔炉,它不仅锤炼了我们伟大的党,锻造了我们伟大的军队,陶冶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而且还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理想的无比忠贞,对共产主义事业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是党领导红军在长征途中愈挫愈奋、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力量源泉。参加长征的广大红军将士,始终抱定“为了苏维埃新中国”、“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始终满怀着把中国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豪情壮志。正因为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红军将士在铁流万里的长征途中,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朝着远大目标冲锋向前。“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在饥饿、寒冷、疾病和死亡面前,红军将士始终保持着笑谈明天的革命乐观主义。尽管他们开始并不知道长征的落脚点在哪里,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但他们深信:“只要跟党走,就有前途,就会胜利。”他们甘愿吃苦,宁愿战死,也不愿掉队、离队。这样一支以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为精神支柱的革命队伍,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长征是红军将士同险恶的自然环境和凶恶的反动军队之间展开的一场大搏斗。在这场生死存亡的大搏斗中,红军将士始终发扬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斩关夺隘、一往无前,敢于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同反动军队的殊死较量中,红军将士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令人叫绝的战争奇观。在岷县战斗中,红军将士冒着枪林弹雨连续进攻,使自以为固若金汤的守敌挂旗乞和。在遵义战役中,红军将士奋勇杀敌,歼灭和击溃敌两个师又8个团,使蒋介石领受了“奇耻大辱”。红军17勇士强渡大渡河,22勇士飞夺泸定桥,更是以无所畏惧的勇气谱写了无往不胜的壮歌。正因为有了红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才有了长征这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坚持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是红军长征最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灵魂和精髓。在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初期,尽管北上抗日的方针是明确的,但具体的战略立足点和行动路线,则又必须根据战争形势、沿途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以及敌我力量对比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整和变更,而不能搞主观与客观相脱离的教条主义。红军长征由初期陷入困局到后来踏上坦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的过程。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揭开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新篇章。以此为转折,红军队伍在战略全局上一改被动受挫的严重局面,开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自遵义会议到长征胜利结束,每一个战略方向的合理选择,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科学确定,每一套战略战术的正确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的重大胜利,无不是中国共产党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创造性地开拓新路的结果。

——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长征中,党领导红军队伍能够战胜数倍于己的敌人,能够克服无以复加的艰难险阻,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形成了无比坚强的革命团结。红军历来有反对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坚决维护革命队伍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长征途中,曾发生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事件。广大红军将士以中国革命的大局为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领导权威,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行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有力维护和促进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长征期间,各路红军虽然独立实行战略转移,但在长征这个总棋盘上,又都自觉坚持在大局下行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北上抗日先遣队红10军团以及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的陈毅、项英部,有力策应了中央红军突围转移。红二、四方面军和红25军的作战行动,主动配合了红一方面军转战云贵川和北上陕甘。而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行动,也密切配合了红二、四方面军转战北上。有的部队为掩护主力红军,不惜牺牲局部利益,孤军奋战到最后1人。在参加长征的各部队内部,官兵之间、上下之间,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关照,互相帮助。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红军将士总是发扬舍己为人的团结友爱精神,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将士团结战斗谱成的一曲凯歌。

——心系民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是党领导红军队伍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法宝。红军战略转移方向的多次调整和党的北上抗日战略方针的确定,充分表明我们党自觉把人民和民族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立即发布《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明确规定红军部队必须绝对维护沿途群众的切身利益,以实际行动遵纪爱民。长征路上,红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主动关心群众、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沿途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共产党好、红军好,因而自告奋勇地做红军队伍的“靠山”,为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收集情报、救护伤员,不少民众还直接参加了红军队伍。人民是革命的母亲。正因为有了沿途广大民众的拥戴和支持,党及其领导的红军才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御敌长城。红军长征的胜利,说到底是党和红军践行根本宗旨的胜利。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升华。毛泽东同志说过:“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民族品格。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从一定意义上讲,靠的就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而红军将士以热血和忠诚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它所包含的救国救民的理想和信念、胸襟和胆识、勇气和智慧,正是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伟大品格的空前张扬,是中国共产党人承继这一伟大品格的宝贵结晶。

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包括红军将士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是长征在当代中国的延续,是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事业。在新的征途上,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斩关夺隘。伟大的长征精神,始终是我们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有力法宝。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远大理想不懈追求的坚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是融为一体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将长期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严重压力,面临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严峻挑战,面临腐朽思想文化侵蚀加剧的严峻考验,面临改革发展新难题不断增多的严重风险。这就需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铸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支柱,始终朝着既定目标顽强奋斗。长征精神的核心,是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对正义事业忠贞不渝的执著追求。只有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才能以乐观自信的胸襟和态度,正确看待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坚定不移地走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才能始终抱定强国富民的远大目标和志向,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凌云壮志和顽强毅力,踩着困难一步一步把现代化事业向前推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共同目标团结奋斗的凝聚力。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近些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趋突出,社会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势下,要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来,就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因为长征精神的一个根本点,就在于维护和促进共同目标下的革命大团结,就在于参与长征的各种革命的、进步的力量,自觉围绕大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弘扬长征精神,既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着眼改革发展大局,正确看待各种利益矛盾,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和谐;也有利于党和政府按照实现共同目标的要求,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不断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朝着美好前景开拓新路的创造力。“日新者,久而无穷也”。勇于开拓创新,曾使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中华民族尤其需要创新精神。由于我国要在几十年时间内走完西方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时间才走完的现代化路程,因而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与发展相伴生的各种难题也异常突出,而要破解这些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仅凭老经验、老办法显然不行,而必须着眼当代中国发展趋势,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开拓创新的革命勇气统一起来,切实拿出既有创造性又有实效性的新思路和新办法。由此出发,就很有必要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和善于根据客观实际不断开拓走向成功的新路,是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消除本本主义的影响,摒弃狭隘落后的思维定式,自觉根据当代中国发展实际更新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在破解发展难题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有利于培育和张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整个民族更加自觉地朝着美好前景开拓奋进。

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面向世界赢得优势的竞争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物质技术层面,也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文化作为“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民族气派的进步精神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非同凡响的竞争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要使中华民族以更为强健的雄姿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更有必要重视发挥包括长征精神在内的先进文化的作用和威力。当年,长征精神曾使我党我军迸发出异常卓越的智慧,创造了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劣势为优势的伟大奇迹。今天,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必将有利于增强我们整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全体人民迸发出强我中华、壮我国威的昂扬锐气;必将有利于在全社会极大地振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热情,不断加快整个民族攀登科技制高点的进程;必将有利于使举国上下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正确看待和积极吸纳当今世界一些先进文明成果,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创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我军是红军的传人。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长征精神永远不能丢,红军本色永远不能变。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是我军历史上又一次新的伟大“长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严峻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只要我们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奋勇拼搏,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70年前红军长征培育的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激励我们面向未来开创新的伟大事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长征精神进一步弘扬起来,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英勇奋斗!

第四篇:演讲稿 用奉献筑起新的长城

用奉献筑起新的长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奉献筑起新的长城》。智者说:了解大局,谋在深远!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国烟草的形势:我们不去谈世界贸易组织一旦取消了关税壁垒,中国烟草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也不去谈文明经济和愈演愈烈的禁烟呼声,我们只来看一看世界烟草巨头对中国烟草的入侵。国外的烟草巨头比较成熟,并有压倒性的优势,而我们还不完全具备和国外烟草公司抗衡的能力,中国烟草正经历着重大转折,行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是川渝中烟长城雪茄烟厂所面临的外部挑战。

史料记载: ‚ 中国西部,有‘晒烟之乡’什邡,种烟历史渊长,其晒烟,明清已为贡品。因植难,年收20担,经选,成烟者甚少,弥足珍贵。‛2007年6月16日,什邡市被批准认定为‚中国雪茄之乡‛。什邡,以其特有的身份,清晰标识出中国雪茄产业中不可复制的地位。由川渝中烟工业公司投资的长城雪茄烟厂异地技术改造项目将会在今年年底投入生产,届时,长城雪茄烟厂将会成为国内第一、亚洲最大的雪茄生产基地,这正是我们势必要发展的内在动力。面对这一切,作为一名普通的雪茄人,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那就是两个字:奉献!

奉献是什么呢?古有大诗人李白豪气冲天高声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奔流‛不正是一种奉献的过程吗?今有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寥寥

数语,大师们都是在讴歌一种奉献的精神。

也许有人会说,都什么年代了,还谈奉献?是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进入新世纪,奉献精神真的就不需要了吗?有史以来,我们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具有伟大奉献精神的民族。鲁迅说得好:‚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以前,我总认为所有壮烈的言辞和举动,都要有轰轰烈烈的理由;‚奉献‛、‚牺牲‛这些被弘扬的旋律,被高唱的凯歌,离我们这些普通人太遥远。然而,‚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于是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身边的同志,看看与我们朝夕相处却视而不见的‚平凡人‛,我却被深深地震撼了!

长城雪茄烟厂的全体员工,共同肩负着‚引领国产雪茄发展,打造东方雪茄‛的重任,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远离了喧嚣人群,告别了灯红酒绿,穿梭在洁净的车间,活跃于机台旁,与隆隆的机器作伴,和流动的烟丝谈心。除了努力完成好日常的生产工作外,还要不断充电,更新知识,以拓展知识面;做记录,搞创新,忙得不亦乐乎,但他们无怨无悔。这些员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许只是很平凡的本职工作,但是要知道,正是这一点一滴微不足道的涓涓细流,才汇成了整个长城雪茄气势磅礴的滔滔江海。

播下春花,定有秋实,洒下汗水,定有收成。朋友们,我们都扪心自

问一下: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螺丝钉,你是否固守着你的岗位?点点滴滴、丝丝缕缕、颗颗粒粒,汇聚起来,灌溉的是良田万顷,照亮的是锦绣前程;哺育的是新的生命,撑起的是雪茄发展新的篇章!

第五篇:任理轩: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任理轩: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

——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对于推动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具有理想高远、紧贴实际、科学理性、人文关怀等鲜明特点,从根本上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先进性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根本,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源泉,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基础,党重视自身建设的传统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保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使党的伟大精神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不立。党也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党无精神不强。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对于推动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5月13日至6月15日,本报在理论版推出“寻根——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系列专版,对具有代表性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进行深入解读,追寻其历史轨迹,探究其深刻内涵,阐释其时代价值,受到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大家普遍感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政治优势,是我们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创美好新生活的不竭精神动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需要继续大力弘扬这些伟大精神。

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也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史

伟大的党培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滋养伟大的党。我们党的90年,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也是党不断发展壮大、日益坚强成熟的90年。9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古老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民族从任人欺凌到振兴自强,人民从受苦受难到富裕安康,党也从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我们党建立丰功伟绩的历程,也是不断培育形成伟大精神的历程。

在血雨腥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向前。成立于民族危亡之际的中国共产党,面对的首要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带领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这极其艰难曲折的过程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正是这些伟大精神,使我们党与以往的政党、使我们的军队与旧式的军队在精、气、神上有了根本区别,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中国革命在困境中峰回路转、呈现蓬勃生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推动中国革命在艰难中奋进、在曲折中前行,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在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是中国人民建设新世界的伟大起点。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要历史任务转变为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面对这更伟大、更艰苦的工作,毛泽东同志豪迈地指出:“中国人民将会看见,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荡涤反动政府留下来的污泥浊水,治好战争的创伤,建设起一个崭新的强盛的名副其实的人民共和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继承革命年代精神培育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豪迈气概的生动体现。这些伟大精神,为党带领人民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体系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在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改革年代,党的伟大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开拓创新、走向富强。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带领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不仅使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巨大进步,而且培育形成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要求解放思想、提倡敢闯敢试、鼓励改革创新、坚持与时俱进、强调科学发展、彰显以人为本,与创造奇迹和辉煌的改革开放实践互为支撑、相得益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当遇到各种难以预见的困难、风险和挑战时,党沉着应对,培育形成了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当面临对国家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事件时,党全力以赴,培育形成了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继承和发扬了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创造奇迹和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

党的伟大精神具有鲜明特点

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培育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思想理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追求、优秀政治品格、优良工作作风、积极精神风貌的结晶。这些伟大精神虽然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有各自的内涵与特征,但总体上看,具有一些共同的鲜明特点。

理想高远。党的伟大精神之所以对于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作用,是因为它们蕴含着高远的理想,是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等的集中体现。正是有了高远的理想,我们党才凝聚起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取得了令世人惊叹的成就。因为理想高远,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因为理想高远,“一张白纸”逐步被画上又新又美的图画;因为理想高远,千年飞天梦想终成现实。

紧贴实际。党的伟大精神并不因为理想高远而脱离现实,而是既仰望星空更关注脚下,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井冈山精神强调敢闯新路,指引党和工农红军开辟“工农武装割据”的新路;西柏坡精神强调坚持“两个务必”,提醒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不被胜利冲昏头脑;“两弹一星”精神强调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密切合作、集体攻关;改革开放精神强调开拓创新,推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科学理性。党的伟大精神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客观规律为依托,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体现,彰显了科学理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强调“实事求是”,大庆精神突出“讲求科学、„三老四严‟”,抗震救灾精神要求“尊重科学”。这些都表明,党的伟大精神始终坚持科学理性,体现的是我们党对自身活动合规律性的不懈探索。

人文关怀。党的伟大精神在注重科学理性的同时,也关注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人文关怀。从延安精神强调“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改革开放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民利益始终在我们党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始终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最终也是最高的价值尺度。党的伟大精神教育人更激励人、依靠人更发展人,始终不离开对人的关怀,体现的是我们党对自身活动合目的性的积极追求。

党的伟大精神,从根本上说体现着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这一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以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奋斗目标。无论革命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贯穿其中的都是党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这是每种精神都固有的“内核”和不变的“基因”,一脉相承地体现着党的伟大精神的先进性。另一方面,这些伟大精神在坚守“内核”和“基因”的基础上,又是与时俱进的。纵观90年来党所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其内容总是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增添新元素。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再到改革时期,随着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变化和党领导的事业不断推进,尊重科学、改革创新、以人为本等新的元素被不断充实到党的伟大精神之中。二是不断赋予新内涵。艰苦奋斗、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是党的许多伟大精神共有的内容,但由于时代条件和实践基础不同,它们的具体内涵又有所区别。长征精神强调的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如何从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大庆精神强调独立自主,是要回答在艰苦条件下如何自主创业;而改革开放精神强调独立自主,则是要回答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90年来,正是在坚守与变革、继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中,党的伟大精神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不断发展着的党的事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动力。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培育形成如此伟大的精神

任何一种精神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根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培育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根本条件是党所具有的先进性,深厚源泉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坚实基础是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基本保障是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培育形成如此伟大的精神。

党的先进性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根本。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和鲜明特征。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表现在指导思想、性质宗旨等诸多方面,它们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根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党的伟大精神得以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先进的、科学的理论,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伟大精神中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党的伟大精神得以形成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伟大精神中关于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勇于牺牲、无私奉献等内容,都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价值取向的具体展现。正是自身的先进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培育形成伟大精神。

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儿女中的优秀分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继承者、最好践行者和大力弘扬者。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始终围绕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来进行,体现的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党的伟大精神中的“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等,表明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一以贯之地被各个时期党的伟大精神所继承、所强调、所彰显;“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团结统一”的生动演绎。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内容,也都在党的伟大精神中有着生动展现。90年来,党不断从中华民族精神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培育形成伟大精神;党所培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

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基础。党的伟大精神归根结底是对客观实践的一种反映,是党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带领广大党员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丰富多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长征精神形成于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坚实脚印中,延安精神蕴藏在延安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的实际行动里,雷锋精神体现在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改革开放精神植根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特区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中,抗震救灾精神发轫于抗震救灾“第一位是救人”的响亮口号中……每一种伟大精神都孕育于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都是对伟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的高度概括和精心凝练。

党重视自身建设的传统是党的伟大精神形成的保障。高度重视自身建设,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来推进党的事业发展,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条重要经验。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些建设与党的伟大精神的形成是互促共进的。比如,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广大党员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等等。这些要求与培育形成党的伟大精神是高度一致的。90年来,我们党始终将自身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为培育形成党的伟大精神提供了重要保障。

让党的伟大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闪耀璀璨光芒

90年前,中国处于被压迫、被欺凌之中,处于分裂和动荡之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痛苦地摸索着。9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神州大地沧桑巨变,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复兴之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今天,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各项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形势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全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了大量新矛盾新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总体而言,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要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党的伟大精神,让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闪耀璀璨光芒。着眼于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尤其需要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是正确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是90年来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基本原因,也是党的伟大精神的基本要素。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今天,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也要靠实事求是。我们应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精神,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开展工作,坚持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改革创新精神,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创造性实践中解决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法宝。审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将出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同样需要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尤其要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以人为本精神。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要求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强调人文关怀,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益,关注人的价值,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最集中最生动的表达,也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中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金钥匙。我们应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精神,尤其是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艰苦奋斗精神。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不仅是我们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物质条件困难时期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物质条件不断改善的条件下实现更大发展、永葆先进本色的重要保证。当前,我们既要充分看到我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要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客观实际。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不是否定合理的物质需求,主张吃糠咽菜、节衣缩食,而是要求我们在看到成就的时候决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滋生贪图享乐的思想,而是始终谦虚谨慎、埋头苦干,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90年来,我们党创造的辉煌业绩举世瞩目,形成的伟大精神影响深远。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到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深入把握党的伟大精神的科学内涵,结合新的实践、新的发展进行丰富升华,把弘扬这些伟大精神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使其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网(http://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下载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