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9课《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上册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板书设计〗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血战台儿庄――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1.背景
2.经过
3.战果
4.意义
二、百团大战――中共领导下的军队的抗战
1.来由
2.背景
3.目标
4.作战区域
5.特点
6.战果
7.性质
8.影响
三、众志成城――全民族各阶级的抗战
1.冼星海与他的《黄河大合唱》
2.徐悲鸿与他的作品《奔马》等
3.侯德榜与他的侯氏制碱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抗日战争中,从大江南北到黄河两岸,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你知道我们的前辈是如何艰难而顽强地抗击凶恶的日本侵略者的吗?(板书课题)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学习新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后,国民党军队和中共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同仇敌忾,痛击日军,展开全民族抗战。我们先来了解国民党军队在徐州东北的台儿庄英勇抗战的壮烈场面。
一、血战台儿庄
(电脑出现“台儿庄战役示意图”)指出:在徐州东北有一个不起眼的小城镇台儿庄,在1938年3月,这里却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电脑打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会发生台儿庄战役?
(2)台儿庄战役的经过如何?
(3)台儿庄战役有何意义?
(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老师作进一步的解释)
台儿庄战役的背景
南京失陷后,日本侵略者为把华北和华东两大战场连接起来,就要打通南北向的津浦铁路和东西向的陇海路,而徐州位于黄河与淮河之间,通连豫鲁苏皖四省,津浦、陇海在此交汇,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都很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徐州成为日军南北对进、合围攻击的主要目标。国民政府认识到徐州会战事关重大,令李宗仁负责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附近阻击,以破坏攻打徐州北路的日军和南路日军汇合的企图,因此,小小的台儿庄便成了攻守双方争夺的焦点。徐州会战分为津浦路沿线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徐州外围战与突围战,台儿庄战役是徐州会战的第二阶段。
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分为三个阶段:先与敌人短兵相接,拖住敌军的步伐,赢得布防时间,再与攻入庄内的敌人反复巷战,损耗其实力,最后中国军队集合各处援兵,以优势兵力围歼敌军1万多人,日军第10师团向峄县、枣庄方向逃窜。台儿庄战役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
台儿庄战役的意义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播放电影《血战台儿庄》的几组画面。师生共同感受爱国将士们誓杀日寇的报国之志,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浴血奋战的战斗场面,体会我国军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精神)
台儿庄战役作为会战的一个局部,取得了胜利,延缓了日军推进的步伐。
血战台儿庄说的是国民党军队英勇抗战的壮烈史实,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百团大战,这是中共领导的抗日军民予敌以重创,进一步坚定全国人民抗战胜利信心的重要战役,它同样壮烈!
二、百团大战(电脑打出以下问题)
1.百团大战的由来。
2.为什么要发动百团大战?
3.百团大战的目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4.百团大战的作战区域在哪里?经过怎样?战果如何?
5.百团大战有何特点?
6.百团大战有何意义?
(经过学生的讨论后,老师作进一步说明)
由来: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先后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人,在华北2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起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
背景:1938―1940年,日军调集重兵,分割围困抗日根据地,使抗日根据地的条件极端艰苦。为了粉碎日军的围攻,更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抗日胜利的曙光,八路军决定主动出击,打击敌人。
目标:以破击正太路为中心的日军的交通线,攻击日伪军据点。
经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月20日到9月10日,以破坏敌人交通线为主要作战目标;第二阶段从9月10日到10月6日,继续摧毁敌人交通线,重点是拔除敌人深入根据地的某些据点;第三阶段从10月6日至12月5日,八路军各部转入“反扫荡”作战。
战绩: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破坏交通线2000多千米;拔掉据点近3000个。
特点:规模大、战线长、历时久,以破袭战为主,战果辉煌。
影响:(1)它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2)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3)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性质:百团大战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役。
参加百团大战的八路军武器落后,装备低劣,竟可以在2000千米长的战线上予敌以重创,它用辉煌的战绩打击了国内妥协投降的倾向,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说明了战役胜利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我们学生应该从百团大战中得到许多启发,比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万一遇到了困难,也应表现出英勇顽强、不怕困难的品质,这样,才能克服困难。
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各族人民、各行各业、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群众团体以及海外华侨、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炎黄子孙,不分宗教信仰,不分男女老幼,纷纷起来,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中。下面,我们将了解全国其他抗日大军中的三个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①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②大后方国统区的著名画家徐悲鸿;③致力于民族工业发展的科学家侯德榜。
三、众志成城――各阶层民众的抗战
设问:这些音乐家、艺术家、科学家,一不拿枪,二不上战场,他们是怎样为抗日战争作努力的?请同学们利用课本内容和搜集的资料来说明。在同学们发表看法的基础上,通过以下途径加强认识:
1.欣赏歌曲《黄河大合唱》,感受冼星海以饱满的爱国热情,呼唤中华儿女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感受冼星海为抗战发出的怒吼,共同感受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的民族之声。它鼓舞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2.欣赏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奔马》。指出,徐悲鸿的马,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内容,特别是他在九一八后画的马作品,把自己的个性和政治理想寄托其中,表现了作者愿为国杀敌、效命疆场的赤子之心,反映了他的爱国抗战精神。此外,他还将举办画展所得的10万美金,全部捐献给国家,资助抗战。他不愧是国统区知识分子积极支持抗战的杰出代表。
3.学生讲述侯德榜的故事。指出,许多科学家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提高祖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而发奋工作,侯德榜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纯碱作为化工原料,化学药品、纺织品加工、肥皂制造等方面都离不开它。这在战 5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争年代,无疑是多么重要的化工原料,而当时我们没有掌握制碱技术,外界又对中国进行了封锁,为了打破抗战时期敌人对中华民族工业的封锁,侯德榜前后经过500多次循环试验,分析了2000多个样品后,最终,侯氏联合制碱法成功了。侯氏制碱法的成功,打破了战争时期敌人对中国的封锁,支援了抗战,并使中国的制碱化学工业跃居世界前列。
至此,我们了解了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阶层民众团结一致,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此外,还有民族工商业资本家踊跃购买国债,科学家们发奋工作,文化界人士组织许多救亡团体,宣传抗日,海外广大华侨节衣缩食,捐钱、衣物、药品、汽车,支援祖国抗日。宗教界人士、少数民族等也积极参加了抗日斗争,这让我们深深感到在抗战中,拿枪的威武不屈,不怕牺牲,不拿枪的也是如此!
(交流平台):学到这里,你能感受到用砖石垒砌的长城与用血肉之躯筑成的长城之间的区别吗?请谈谈本节课使你感动的人或事。
(小结)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这是一道无形的长城,但这道长城的力量是无限的!正是筑起这道长城的那一代人,用他们不屈的脊梁,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抗击了侵略者,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练习:完成以下表格(电脑打出)
练习一:中国军队抗击日本军队著名战役简表(附答案)。
练习二:中国各阶层民众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事迹简表。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结束)每当唱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我们深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深刻内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全民性、艰苦性和伟大性,这让我们更加体会到今天生活的美好。为了祖国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再筑新的长城!〖教案点评〗
让学生在了解了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民犯下南京大屠杀的暴行等历史之后,再让他们借助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以及社会各阶层投身抗日战争的史实,去体会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取得近代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第19课不同于以往教科书对抗日战争的叙述、更强调抗日战争的全民性和民族性的意图,由于教师理解和把握的准确,在本教学设计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学设计根据初中生好表现而八年级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已有相当提高的实际情况,采用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课堂发表看法、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来学习知识,掌握学法,感受中国军民投身抗战的爱国热情。尽管教学过程朴实无华,但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改变学生被动听讲和学习的局面;教师不再是知识惟一的掌握者和传授者而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较之传统的历史教学,这种教与学方式的变化不正是新课程所倡导和要求的吗?但是,本教学设计在充分利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事件来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方面略显不足。如果能让学生认识了抗战时中国人民“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的伟大作用,并引导学生就这一作用对我们今天要复兴中华民族的意义和影响作深入一些的探讨,那么,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就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及其意义;掌握百团大战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中共七大的召开的内容及理解其意义。
通过总结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和比较问题能力。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原因”,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习过程中,辅之以图片、影像等课件资料,声情并茂,身临其境,从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史实;同时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加强合作与交流,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学中,学生利用表格归纳知识,初步掌握利用表格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役,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中共七大起到了承抗战胜利之果,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松花江上》有条件的可以现场唱,展示抗日图片)
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被俘军人,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
2、讲授新课:
第一篇
浴血奋战现曙光──三次战役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出示三次战役
(让一名学生说前面所学的某个战役作为“范例”,学生根据“范例”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学习三次战役的相关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出示三次战役基本知识对比表,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平型关大捷
[学生回答]平型关大捷的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出示对“平型关大捷”的评价材料。
“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平型关大捷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提出问题]根据课本知识,结合上述材料,你能想到些什么或者说这次战役在当时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台儿庄战役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台儿庄战役的基础知识。[教师活动]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 讲解 让学生说出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生1:中国军人的英勇作战。生2:还有李宗仁的正确指挥。
[教师活动]虽说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但是国民党军队在整体上却是大面积的持续溃败,加上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英美等国家以及国内的亲日派何应钦等“逼蒋投降”,使蒋介石集团对抗战更加消极,投降的可能性空前增加;蒋介石对中共及其所领导的抗日力量的发展更加恐惧和仇视,因而对中共及其领导的军民进行大肆攻击,公开诬蔑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企图影响全国抗日军民的士气,为其投降反共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开明人士和一部分地方实力派的中间势力的抗日信心更加动摇,进步势力中的一部分人对抗日形势也产生了悲观情绪,妥协投降的情绪在国统区不断地弥漫开来,全国的抗战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此时日军也改变了侵华方针,把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百团大战
[学生活动]说出百团大战的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 展示幻灯片──彭德怀指挥图及毛泽东的评价。[提出问题] 1.百团大战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3.百团大战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蒋介石于1940年9月致电朱德、彭德怀说:“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让学生结合材料,及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来理解说明其历史意义)[提出问题]根据上面所学知识,总结归纳三次战役所起到的共同影响。
第二篇
黎明之前做抉择──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黎明之前做抉择──中共“七大”的召开 1.名称:中共“七大”(全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3.时间:1945年4月 4.地点:延安
5.讨论的主要问题: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6.大会制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让学生结合刚才教师的过渡,进行自主学习,然后找部分同学起来说明基础知识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问题,小组交流] 1.中共七大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决定把中国引向一种怎么样的前途,在这次会议中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2.中共“七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教师活动]展示幻灯片,并提出一个问题: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或结束的时间是什么?
(并展示幻灯片,出示日本投降和台湾回归祖国的文字与图片。)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知识,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一下“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并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给学生提示:可以从战争的性质、共产党、国民党、世界等方面来分析说明)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 1.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2.世界反法西斯各国的支援,包括(1)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出兵攻打中国东北的日军。
3.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一定要给学生强调,这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4.国际友人和爱国华侨对抗日的援助。
[知识补充]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课堂小结】(让学生根据对本课知识的学习自行总结,在学生总结完毕后出示一组数据,再次证明中华儿好用血肉之躯铸就了钢铁长城,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当堂检测】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胜利、分析抗战胜利原因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2、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重点
本课的重点有二:一是台儿庄战役。首先,因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开始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次,这次胜利是用生命代价换取的。这一战役集中体现了“血肉筑长城”的主题及民族危亡时激发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是百团大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政策,以主要兵力进攻抗日根据地,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和疯狂的“扫荡”;这一时期,国内投降的倾向日益严重。为了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封锁、克服投降危险,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主动出击日军,进行了百团大战。百团大战取得重大战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抗击日军侵略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本课的难点。在教材没有介绍抗日战争局部反攻和国民党六大内容的情况下,让学习学习七大的内容,理解七大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教法
分组导学法、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
1、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将本课内容分成3大板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板块,并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使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合作能力。
2、学生上网搜集资料;编排历史课本短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松花江上》背景音乐,展示抗日图片)
一曲《松花江上》,唱尽了东北人民的血和泪,九一八、九一八,日军开始侵华,侵略者铁蹄踏过之处,山河破碎,被烧毁的村庄,被炸毁的城市,被抢走的资源,被杀害的无辜百姓、被俘军人,南京大屠杀中的血腥一页……构成了当年中国大地上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但中华民族是不肯屈服的,也是不可战胜的。你看,东北抗联站起来了,二十九军站起来了,佟麟阁、赵登禹虽然倒下去了,但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却站起来了,用他们的血和肉筑成新的长城,奏响了民族抗争、夺取胜利的新篇章。讲授新课:
进入课题:第十六课 血肉筑长城(背景音乐:《国歌》进入)展示学习板块:
第一乐章 《怒吼吧,黄河》
第二乐章 历史道路的抉择──中共七大 第三乐章 胜利之歌
师:第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这一乐章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发出抗战的吼声。(播放音乐:《怒吼吧,黄河》),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并从中找出一共有几次重要战役?分别是哪几次?
生:一共有3次,分别是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
师:请同学们分别介绍一下这3次战役,介绍的同时需要注意历史事件的几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等。首先,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一乐章第一重音符──平型关大捷
生:出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形势图》、《平型关战斗示意图》,以八路军一一五师指战员的身份,介绍了发生在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了大量军用物资,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师:补充指出这同时也是正面战场的胜利。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一乐章第二个重音符──取得抗战以来重大胜利的“台儿庄战役”。
生:结合《台儿庄战役形势示意图》简单介绍了台儿庄战役概况。生:小组表演课本剧《台儿庄敢死队》
旁白:台儿庄地区的战斗越来越激烈,对阵地的争夺战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日军为了攻下这一地区,向中国军队的阵地发射了密集的炮弹,每日达六七千发之多,炮轰之后,日军又以坦克为先导,向庄内猛冲。而我军既无坦克,又无对付坦克的平射炮,我们凭什么和他们战斗,守卫台儿庄城的三十一师给我们做出了回答:
(是日午后,日军凭借炮火优势,已攻入台儿庄城内,台儿庄形势危急。)三十一师师长池峰城面对着他的士兵:兄弟们!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小鬼子已经攻进来了,我们怎么办?作为一名军人,面对入室豺狼,此刻我们就应该用手中武器来回答!
士兵一起高呼:保家卫国,拼死也要夺回阵地。把小日本打回老家去。
池师长:不怕死的,有骨气的跟我冲。(战士们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仍踊跃报名)池峰城:好样的,不愧是我池峰城的兵,每名敢死队员赏大洋30块。战士1:要钱干什么?我们打仗是为了不让子孙后代做日本人的奴隶!
战士2:要钱干什么?去了就没想着回来,宁可同归于尽,也不能让小日本在我们国家猖狂!
旁白:(配《大刀进行曲》):乘着夜色,敢死队冲入敌阵,白刃战中,有的受了伤,又从血泊中爬起来,用大刀砍杀敌人;有的拉响身上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阵地夺回来了,57名敢死队员却只有11人活着回来……
而这只不过是台儿庄战役这幕大剧中的普通一幕。
师:感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台儿庄战役的惨烈,中国军人的英勇杀敌,台儿庄战役胜利的来之不易。(简要归纳台儿庄战役)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第一乐章最后一个重音符──鼓舞中国人民抗战信心的“百团大战”。(学生以一个亲历“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老战士李彦谟的身份讲故事)
旁白:(背景音乐:班得瑞《初雪》)美国将领麦克阿瑟说过一句话:“老兵不会死去,他们只是渐渐淡出记忆。”今天,我们用这句话来形容一个亲历“百团大战”的82岁老兵来说,再也恰当不过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脸堂黝黑、皱纹密布的老兵李彦谟,独自一人踏上火车,从河南起程,重返山西武乡砖壁村,寻找当年抗战的痕迹。这么多年过去了,已转业到地方的他对发生在这里的细节依旧清晰,生:那是60多年以前,八路军总部机关就设在我们砖壁村,我当时还是个儿童团团长,主要任务是喂军马、放哨什么的,还不是真正的八路军战士。后来,我爷爷在一次小日本的扫荡中,被他们用枪托给活活打死了。为了给惨死的爷爷报仇,我16岁就参了军,这样才有机会参加了“百团大战”。像我一样,在当时全国抗日最激烈的太行山区,有无数青年就这样走上了抗日的道路。我们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而“百团大战”的帷幕就这样也拉开了。从1939年的夏天开始,小日本仗着交通线,对咱们华北地区连续发动大规模扫荡,大肆挖沟筑堡,建立了“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妄图困死咱们华北的抗日军民。为了打破小日本的“囚笼政策”,改善华北态势,咱们八路军决定抓住1940年夏季扫荡后华北日军兵力分散、呼应困难的时机,组织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也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在1940年7月22日,战斗打响了,我们在彭德怀指挥下,主要以正太铁路为重点对敌人的交通实施总破坏。一般都是在凌晨的时候,趁敌人疏于防范之机,潜伏在路边的我们就用铁锹、洋镐等工具将敌人的铁轨拧成麻花状,连日军主要的运输公路,我们也不放过,被我们挖得像蜂窝一样。记得当时最惨烈的一次战役就是关家瑙战役,这也是“百团大战”最后一战。当时,我们隐藏在关家瑙周围,日本刚崎大队长带着700多鬼子向八路军总部赶来时被我们迅速包围,小日本很快从长治调来两架飞机企图对地轰炸,好制造逃跑的机会,战斗从中午开始。小日本连着三次反扑,子弹像下雨一样,在我们头上飞,但每次小日本都没挪动几步,就被我们给打回去,像缩头乌龟一样。为了防止日军援军赶来,我们受令开始歼灭负隅顽的抗小日本。冲锋号一吹,我们尖兵排的战士端着刺刀,踩着遍地日军的尸体冲杀过去。……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同学以一个亲历“百团大战”的八路军老战士--李彦谟的身份,给我们讲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他流利、生动的讲述,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百团大战那段鼓舞全国人民抗战士气的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通过该同学的讲述,结合书中相关部分,谁能概述一下百团大战的主要内容。生:简单明确的回答。(时间、地点、人物、主要目标、意义)师:出示百团大战主要战绩表
师生共同总结三次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胜利;百团大战是抗战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进行的。中国军人、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筑抗日长城),并完成“三次重要战役比较表”
师:课前同学们查阅了很多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各小组可以互相交流。生:展示交流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很多抗日故事,请谈一谈你的感受。生:感受(略)
1945年,是关键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将何去何从,让我们一起到中共七大的会场去看一看。进入第二乐章:中共七大,历史道路的抉择。
师:展示《日本帝国主义的投降》示意图,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到1945年,抗战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总结一下。生:抗战形势向着有利于中国的形势发展,中国即将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师:抗战时,代表中国的是哪一个政府?它的统治是否让人民大众满意?中国共产党此时做出了什么样的抉择?它的相关内容是什么?
生:抗战时,代表中国的是国民党政府,它领导中国军民进行正面战场的抵抗,做出了很大贡献,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爱国将领,比如:张学良、杨虎城、佟麟阁、赵登禹,还有一批为国家独立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普通士兵。
生: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同时发现国民党在四大家族的统治下,越来越腐败。四大家族聚敛财富,民怨沸腾,已经逐渐失去了民心。与此相反,共产党在抗战中积极开辟敌后战场,发动老百姓,打日本鬼子,开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
生:国民党在抗战即将胜利的时候召开了国民党六大,共产党此时也迅速做出了反映,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生:毛泽东在会上做了《论联合政府》的重要报告,指出: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我们在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国家。
生:这次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师:同学们对中共七大的介绍非常全面,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为和它的对内统治政策一分为二的看,并且指出了民心向背的转化问题。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资料过程中用心去思考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初步具有了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希望大家以后继续发扬这种学习方法和精神。
师: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民族终于迎来了渴盼已久的胜利。进入第三乐章:胜利之歌。
师:讨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阐述更好)
(学生讨论的积极而热烈)
生: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生:苏联发表对日宣战的声明,派遣苏联红军进攻驻中国东北的日军。
生: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10日,朱德总司令发布战略大反攻的命令,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大反攻阶段。
生:……
师:同学们从人心向背、共产党领导抗日力量的斗争、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国际友人的支援、美苏的对日作战等方面阐述了抗战胜利的原因。与此同时,台湾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小结: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中华民族经空前灾难考验和战火的洗礼,浴后重生,实现了独立与解放。中华民族开始站在伟大复兴的新起点。
课后延伸:写一份历史小论文,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四篇: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地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经过暑假后,学生对前面的知识难免有些遗忘。为了便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必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分析第一单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和课前预习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个子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渴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对于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教学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在本单元中处于起始的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则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兴起的历程,为以后维新派实行的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救国尝试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但是本单元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的思维虽然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本课历史名词的含义、洋务派的历史地位对于初二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必须具备使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初步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与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两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两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这两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二、课程标准
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剪发辫、改称呼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会有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讲解。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中,有不少学生是实践活动组的成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90%的学生已经能使用Word、WPS、以及PowerPoint等编辑和制作学习课件,但不是很熟练,但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使他们对网络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3、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
4、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影视录像、旧服饰,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编辑本组的研究成果,并分组陈述、讲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网络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她与旧式军校比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弄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观察进军所经过的省份以及识记一些著名战役。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有关知识,了解她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
2、通过观察《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运用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概括总结为什么国民革命失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之志,做现代文明人。
二、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三、教学难点:
学会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及理解两个问题:①“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一个政府?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四、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探究课,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形势图和人物肖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其间穿插教师的情景引导、分析讲解、多媒体辅助、图表教学、史料研讨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竞赛,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等学习活动。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教材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事,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讲述了三个子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二、学情分析
“九一八”刚刚过去,利用这节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72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本侵华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学生记住历史,借鉴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作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的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培养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理解正确的战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之高明。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军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感情。
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第五篇: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制作者:李建梅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像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热身运动、身份假设、编演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通过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评价,培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明确目标(15分钟左右)
1、预习检测 初试锋芒(3——5分钟)
学生以导学案为线索完成导学案一。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点拨个别指导。师:通过预习,你获取了什么信息?以小组为单位一组选一个代表展示预习成果。学生按照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完成了课前预习的习题后,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完成导学案二。(1)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2)文化:
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②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2、新课讲授:(配合课件)(5——8分钟)(解决重、难点)
教师以课件为主要平台重点讲解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归纳:我们今天学习的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开设了,也就是说近代教育源于清朝末年。
第二环节:生成问题,自主探究。(6分钟)
学生根据导学案和教师的讲解,把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对不明白的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对于没有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预设。如:
(1)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是什么关系?
(北京大学是京师大学堂的前身。)(2)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
(1898年。)
(3)它创建后在教育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4)它的成立对中国教育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组内合作交流、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完成导学案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展示提升,相互释疑(10分钟左右)
通过学生的探究成果,对于学生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有的放矢的予以讲解、点拨。然后学生再疑,通过师生互动,进行综合、归纳、提高、拓展,加上课件的运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
探究一: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
(答案: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探究二:想一想,本课所学内容有哪些依然对现代人民生活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巨大的历史变化?
(答案:看报纸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方式;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第四环节:质疑再探,总结点评:(5分钟)
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进行概括整理。随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探究三: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提示: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记住有关《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知识点。
第五环节:运用拓展,达标测评(8分钟左右)见《导学案》五。
(一)、选择题
(1)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下列说法中和北京大学历史相符合的有(D)
①初名京师大学堂
②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④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现行教育分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这是一种法定学制,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随意增删。这种以教育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的做法开端于(A)A.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B.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建议 C.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D.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作出的规定
(3)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沿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的废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被废的科举制存在时间是(B)A.唐朝—清朝 B.隋朝—清朝 C.隋朝—中华民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清朝(4)看报纸已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活动,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在哪个城市最早出现的(D)
A.广州 B.北京 C.海南 D.上海
(5)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它的出版社是中国近代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B)
A.三连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外文出版社 D.教育出版社
(二)、填空题
(1)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有 《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2)揭开近代教育序幕的是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3)戊戌变法期间所采取的维新措施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是 京师大学堂。
二、请你列举中国近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①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京师大学堂 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四、“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必求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的创刊词,这份报纸的名称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说说这份报纸的特色及意义。(《申报》;
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
四、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