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上册

时间:2019-05-13 03:0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上册》。

第一篇: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上册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课程标准〗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增强读图能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掌握查找资料和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国民革命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走向进步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国民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确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初步认识它的本质。〖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 学生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查找有关本节课的资料,并做好上课的准备。〖教学过程〗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精心导入

教师出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材料:

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

提出问题

孙中山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在失败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屈不挠精神。

教师总结指出: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1924―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

(设计说明:这一部分主要根据初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培养)

新课探究

黄埔军校的创建

教师利用材料继续提问:材料中所说的“军官学校”是哪一所学校?创办者是谁?创办的时间是哪年?

学生:材料中的“军官学校”指黄埔军校,创办者就是孙中山,创办的时间是1924年5月。

教师:哪个小组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埔军校?

学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我们在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为军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为校长。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教师:我注意到刚才在介绍时,同学们提 2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到“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哪个小组可以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以周恩来、叶剑英为例说明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的作用(具体内容略)。

教师:既然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那它与其他学校相比,一定有它的特点,表现在什么方面?

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学生:与旧式学校相比,它设立了党代表,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

教师:黄埔军校为什么加强政治教育?

学生:为了让学员明确革命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坚定革命的信念……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目标,有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黄埔军校创建后,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像陈赓、徐向前、刘志丹等重要将领,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

学生:革命军的建立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设计说明:通过材料自然引入,利用谈话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材料,用具体的事例说明问题,培养了学生“让史实说话”的意识)“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北伐战争,在具体学习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咱们先进行一次小组竞赛,看看哪一个小组合作得最好。我先演示一下北伐战争的总体形势,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记忆,把你们得到的信息写到白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得到的信息多。

学生:一分钟的时间讨论组内分工。

教师:演示课前制作的动态“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主要内容包括:①国民政府控制的地区;②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以及他们控制的大体区域;③北伐开始的时间;④北伐战争先后经过的重要省份及城市;⑤主要的战役地点。

在演示结束后,首先请各组介绍本组所采用的分工合作的方法,各小组相互借鉴。之后,教师再一次演示形势图,与学生共同分析其主要信息,并对得到信 3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息最多的小组进行表扬。小组内讨论此次小竞赛的得失。

(设计说明:在设计这一步骤时,主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时反思自我等方面来考虑,同时兼顾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习惯与能力和记忆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北伐战争)

教师:了解了北伐战争的总体情况之后,咱们一起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

大屏幕出示学习任务:在小组讨论、交流材料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北伐战争的场景再现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班级交流:

小组一:展示绘制的想像漫画“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内容反映军阀对外国侵略者卑躬屈膝,出卖国家利益,对人民的残酷盘剥。

小组二:讲述叶挺独立团的故事。主要围绕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展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北伐军的英勇斗争。

小组三:表演。再现叶挺独立团攻打武昌城、写绝命书、浴血奋战的场景,突出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小组四:绘画。上海解放后,人民走上街头,欢庆胜利的场景。反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师:每一个小组都把本组的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了,每个小组能不能派一名代表对各组的表现进行一下自评和互评?

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内容略)

教师:每个组的学习成果都非常好。评价,无论是自评还是组评都很到位,说明同学们都认真地学,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思考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够分析一下,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国共合作,北伐军英勇作战,军阀的统治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黄埔军校作用……

(设计说明:再现北伐战争的场景,使学生很好地把握历史,提高了他们整理资料,合理运用资料的能力,也使历史课堂得以“活化”。在这一过程中,注意了学生的自主评价,并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把知识联系在一起)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教师:北伐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们也了解了取得成功的原因,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孙中山的讲演(出示孙中山讲演材料):他说用黄埔军校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同学们考虑一下,革命军成立了,革命事业成功了没有?为什么?

学生:没有。因为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了。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教师利用大屏幕出示学习讨论题,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材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学习。

1.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蒋介石为什么会发动政变?

(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害怕共产党和人民力量在国民革命中壮大;蒋介石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财阀对他的支持……)

2.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蒋介石等得到了反动势力的支持,实力强大;军队指挥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共产党力量不够;共产党缺乏经验,犯了指挥错误……)

3.针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你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建议?

(依靠人民打败所有的反动势力;建立自己的军队;发展共产党的力量……)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也是共产党当时所意识到的。所以,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的征程。

(设计说明:在小组研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提高了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增强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促使学生进行历史的反思;同时,又自然地在课尾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拓展延伸

设定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是北伐战争时的一名报社记者,跟随叶挺独立团进行报道,请你写一篇战地新闻。

(设计说明:学生根据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完成新闻写作。通过这一环节,5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实现了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加工、驾驭所收集到的资料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在写作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教案点评〗

这是一节符合新课改精神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设计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能力与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所体现的新理念主要有:

1.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从课前准备、小组竞赛到小组交流研讨,完成学习任务,整节课渗透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2.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有机渗透。把学生在艺术、语文等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历史学习中,如展现北伐战争历史场景,编写战地新闻,把历史知识“活化”,使历史课堂“活化”。

3.在课堂中注重体现评价方式的改变。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课堂,而是学生的课堂,课堂的评价不是教师的评价,而是学生的自评、互评与自我反思,使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中,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第二篇: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八年级上

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八年级上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演材料:

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好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提出问题

孙中山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精神。

学生:反映了孙中山在失败中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屈不挠精神。

教师总结指出:孙中山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一生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1924―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讲授新课:

材料中所说的“军官学校”是哪一所学校?创办者是谁?创办的时间是哪年?

学生:材料中的“军官学校”指黄埔军校,创办者就是孙中山,创办的时间是1924年5月。

阅读黄埔军校的创建这一目,哪个小组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黄埔军校?

学生: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孙中山在苏联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我们在习惯上称之为“黄埔军校”。孙中山为军校总理,廖仲恺任党代表,蒋介石为校长。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教师:我注意到刚才在介绍时,同学们提到“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后创办的一所革命军校”。哪个小组可以用具体的事例说明共产党员在黄埔军校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以周恩来、叶剑英为例说明共产党在黄埔军校中的作用(具体内容略)。

教师:既然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那它与其他学校相比,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教师:黄埔军校为什么加强政治教育?

学生:为了让学员明确革命的目的,树立明确的目标,坚定革命的信念……

教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都应该有目标,有信念,并为之不断努力。黄埔军校创建后,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像陈赓、徐向前、刘志丹等重要将领,都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

学生:革命军的建立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北伐战争,教师:演示课前制作的动态“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主要内容包括:北伐开始的时间:1926年7月:北伐的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以及他们控制的大体区域;北伐战争的路线顺序是什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消灭军阀吴佩孚,又向东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

教师:了解了北伐战争的总体情况之后,咱们一起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每小组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北伐战争的场景再现出来。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班级交流:

小组一:展示绘制的想像漫画“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说明为什么要进行北伐,内容反映军阀对外国侵略者卑躬屈膝,出卖国家利益,对人民的残酷盘剥。

小组二:讲述叶挺独立团的故事。主要围绕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展现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北伐军的英勇斗争。

小组三:表演。再现叶挺独立团攻打武昌城、写绝命书、浴血奋战的场景,突出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小组四:绘画。上海解放后,人民走上街头,欢庆胜利的场景。反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师:每个组的学习成果都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地学,认真地听,认真地看,认真地思考了。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够分析一下,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国共合作,北伐军英勇作战,军阀的统治得不到人民的支持,黄埔军校作用……

过渡:就在北伐战争形势大好,国民大革命前途一片光明的时候,却出现了严重不和谐的音符,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随后1927年4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播放“四·一二政变”视频,1.在北伐战争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蒋介石为什么会发动政变?

(蒋介石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害怕共产党和人民力量在国民革命中壮大;蒋介石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财阀对他的支持……)

“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为什么却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蒋介石的背叛出现了反共反人民的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随之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他们是帝国主义,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买办阶级的代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双半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3.针对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你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建议?

(依靠人民打败所有的反动势力;建立自己的军队;发展共产党的力量……)

教师:同学们所说的,也是共产党当时所意识到的。所以,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开始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革命胜利的征程。

第三篇:八年级国民革命的洪流说课[教案][北师版]

《第十四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题引: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选择的说课题目是《国民革命的洪流》。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评价。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国民革命的洪流》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主题下的第十四课,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学习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开端的背景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展开了。讲述的是1924——1927年北洋军阀势力走向没落和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到最后失败的历史。在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掀起了革命浪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外,国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所经历的第一次大规模革命斗争,因此从中所汲取的经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为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在本单元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黄埔军校的建立及其特点,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性质。要求学生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办原因、特点、意义;北伐战争的对象、战略方针、胜利原因;四•一二政变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识读地图的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逆向思维的能力,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与黄埔军校相关史料、图案等引导学生分析国民革命的背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共同观察《北伐进军形势图》,讨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来学习北伐战争的历史;通过思考、讨论“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以及“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情感体验:叶挺独立团坚强不屈、奋不顾身、投身革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感受大革命时代的历史氛围,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当、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并进行内化、树立报效祖国之志,使情感和价值观得以升华。3.教材重难点

依据新课标安排(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和并结合本课内容,初定其重点、难点都与本课主题“国民革命的洪流”密切相关。

(1)重点(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那么“黄埔军校的创办—北伐战争的开展”自然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初二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及情感特点,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合作、共同探究,观看视频、搜集有效信息,相互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来强化重点。

(2)难点(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本课中难点较多,而“对国民革命的评价”是学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对初二学生来说,综合评价历史事件,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思维能力。因此将本课难点确定为“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为此,本人拟通过设置系列问题的方式,如设置“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发动四•一二政变”,提示有那些力量支持蒋介石,然后进行知识迁移完成问题下一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谁的利益?”;有人说:“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但国民革命失败了?”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步步深入;教师组织实施建议总结概括,通过这些措施易化难点,解决问题“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胜利,为什么却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并形成“对国民革命的正确评价”,及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原则。此外,在教学中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创新能力、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二、说教法

1.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浓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氛围。在自制的教学课件中引入较为丰富的图像、音频、视频、动画资源以及文献史料,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重点、异化难点。

2.史料教学法。结合新课改的基本精神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以及教材的编排,注重学科内的整合,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适当增加相关史料,倡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共同探究。评价中注重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3.问题引入法。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教学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心理学的要求,设置步步深入的系列问题,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说学法

1.分析归纳法。现在社会信息来源广泛,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样,教师需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多强调不同知识间的整合串联,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从历史中找到现实,能从现实中印证历史。如开展学生对国共关系的变迁的认识等等。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主动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成正确的记忆事件、归纳知识的学习方法。

2.阅读法。总体来看,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讨论法。初二年级是课改的学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于史料和所设置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完成,培养学生探究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快速完整掌握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说教学过程

1.根据皮亚杰关于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岁)、具体运算(7-11岁)和形式运算(11-15岁)四个阶段的划分研究。八年级学生正好属于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其特点:①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②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④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⑤思维具有灵活性。因此需要教师重新梳理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理性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2.有关教学构想 为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新课标,我设计了四步教学法,步步递进。即: “情景导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从熟悉的儿歌导入课题《北伐军军歌》,兼顾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这也是奥苏伯尔所说的有意义学习的第一步。

“新课讲授”,新课讲授的原则,突出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的总体安排是以时间为序,事件发展为轴。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进入本课的学习。

本课教材从编排上分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三个子目。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安排上以“国民大革命”为中心展开讲解,便于学生对整个事件的宏观把握,故设计如下:

(1)黄埔军校的创建(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问题1:什么是国民革命?它和近代其他革命有什么区别?(教师引导回顾所学,回答问题)

问题2:国共两党为什么要合作?(国民革命的背景)(学生回顾讨论,国共两党成立后的历程,培养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问题3:国共合作的第一个成就?(国民革命的发展)(看书回答)

问题4:概括出黄埔军校的概况(结合课本、史料、团队合作)(史料1:“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史料2:“革命者来”;史料3:蒋中正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24年)

注:层层深入,让学生既能在回顾旧知识,又对本课学习充满期待。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对“知识目标”的学习掌握。

(2)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问题1: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史料:“蒋介石在北伐誓师(1926)”;学生讨论总结)问题2:概括北伐战争的基本情况(对象、战略方针)(看《北伐战争形势图》回答)

问题3:北伐战争的结果?叶挺独立团及其隶属的第四军为什么被称为“铁军”?(教师引入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的相关事实,“为一营报仇”的事件激励学生,对铁军的认识。同时可引入“玉祥门”和“革命公园”的本土例子,学生从中得出结论)

问题4: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从中总结)

(3)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大革命的结果及评价)

问题1: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情况。

问题2:蒋介石为什么要发动“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哪些人的利益? 问题3:你认为国民革命胜利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问题4:从国民大革命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 “课堂小结”通过填充表格来归纳历史知识、理清历史事件的相互关系、掌握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过关斩将”,学生进行自主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

五、说教学评价

本课的教学评价淡化原有的选拔功能,以激励学生和调控课堂为主,评价内容综合化、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人格发展。评价方式多样化,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结合起来。西方学者柯尔伯格所提出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认为:一般人从小学开始到青年、中学都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理论,不断肯定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让教师在评价中进步、提高教学水平。

板书设计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黄埔军校的创建——国民大革命的开始

1、黄埔军校成立背景

2、„„„„„„目的

3、„„„„„„概况(时间、地点、创办人、主要领导人、全称)

4、„„„„„„特点

5、„„„„„„意义

二、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国民大革命的高潮

1、北伐战争的时间

2、„„„„„目的

3、„„„„„对象

4、„„„„„战略

5、„„„„„著名战役

6、„„„„„结果

7、„„„„„意义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间

2、„„„„„„„„性质

3、“四·一二”政变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第四篇:《国民革命的洪流》教学设计

《国民革命的洪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创建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史实,感知大革命的时代特征。

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增强读图能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初步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掌握查找资料和整理、加工资料的方法。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方法,再现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和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国民革命是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中国走向进步的重要历史事件,在国民革命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明确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初步认识它的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 学生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事件,分析历史问题。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知识

2、展示课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歌》,引入新课 ☆新课探究 黄埔军校的创建

1、展示课件:《黄埔军校图片》、《孙中山讲话》

2、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了解叙述军校概况: 这所军校的全称是什么?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为什么称为黄埔军校,校址在哪?(军校设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所以称作黄埔军校)是谁创办的?什么时候?(1924年5月,孙中山创办的)学校主要领导有哪几位?

(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创办这所军校的目的吗?目的是什么?(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与其它学校相比,一定有它的特点,表现在什么方面?(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军校为什么要加强政治教育呢?

(为了让学员明确革命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目标,坚定革命的信念……)黄埔军校是一所革命的大熔炉,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革命人才,请看一幅统计图

3、展示课件:《黄埔军校办学情况统计》

谁来概括一下黄埔军校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黄埔军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人才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

1、展示课件:《国民革命形势图》(动态,包括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控制的地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以及他们控制的区域)、《敌我力量对比》、《北伐军的誓师大会、誓词》,让学生说出北伐的主体、开始的时间、讨伐的对象、国民革命军的战略方针。

2、展示课件:《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动态)

让学生注意观察北伐战争先后经过的重要省份和城市(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河南);主要的战役地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长沙)。

3、北伐军有一支英勇的部队,叫什么?(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

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立下赫赫战功,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让学生讲述叶挺独立团的故事。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展示课件《四一二政变》

感受四一二政变的转折性,此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2、讲授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的实质,指出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3、展示课件,总结全课

1924年1月 国共合作 ————国民革命的前提 1924年5月 创办黄埔军校———— 国民革命的发展 1926年7月 北伐战争———— 国民革命的高潮 1927年4月12日 四一二政变———— 国民革命的转折 1927年4月18日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国民革命的失败

☆拓展延伸

1、孙中山为什么让蒋介石当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军校后来怎么样了?

2、假如你是北伐战争时的一名战地记者,跟随叶挺独立团进行报道,请你写一篇战地新闻。

3、你认为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第五篇: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地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经过暑假后,学生对前面的知识难免有些遗忘。为了便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必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分析第一单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和课前预习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个子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渴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对于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教学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在本单元中处于起始的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则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兴起的历程,为以后维新派实行的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救国尝试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但是本单元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的思维虽然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本课历史名词的含义、洋务派的历史地位对于初二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必须具备使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初步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与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两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两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这两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二、课程标准

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剪发辫、改称呼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会有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讲解。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中,有不少学生是实践活动组的成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90%的学生已经能使用Word、WPS、以及PowerPoint等编辑和制作学习课件,但不是很熟练,但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使他们对网络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3、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

4、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影视录像、旧服饰,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编辑本组的研究成果,并分组陈述、讲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网络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她与旧式军校比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弄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观察进军所经过的省份以及识记一些著名战役。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有关知识,了解她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

2、通过观察《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运用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概括总结为什么国民革命失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之志,做现代文明人。

二、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三、教学难点:

学会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及理解两个问题:①“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一个政府?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四、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探究课,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形势图和人物肖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其间穿插教师的情景引导、分析讲解、多媒体辅助、图表教学、史料研讨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竞赛,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等学习活动。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教材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事,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讲述了三个子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二、学情分析

“九一八”刚刚过去,利用这节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72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本侵华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学生记住历史,借鉴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作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的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培养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理解正确的战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之高明。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军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感情。

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下载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制作者:李建梅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知道《申报》和商......

    2017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 鸦片战争 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为了进一步对外扩张、侵占国外市场、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工业原料(而清朝的闭关锁......

    八年级历史上册伟大的开端教案北师大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及口号;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与会人员......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牟取暴利 2.中国近代与外国贸易中,一直处于出超的贸易顺差地位......

    北师大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科教学计划(定稿)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小明要了解有关近代香港历史史实......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第15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导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国民党制造了两次反革命政变,分别是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面对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学过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