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时间:2019-05-15 08:3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第一篇: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制作者:李建梅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像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热身运动、身份假设、编演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通过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评价,培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明确目标(15分钟左右)

1、预习检测 初试锋芒(3——5分钟)

学生以导学案为线索完成导学案一。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点拨个别指导。师:通过预习,你获取了什么信息?以小组为单位一组选一个代表展示预习成果。学生按照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完成了课前预习的习题后,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完成导学案二。(1)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2)文化:

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②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2、新课讲授:(配合课件)(5——8分钟)(解决重、难点)

教师以课件为主要平台重点讲解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归纳:我们今天学习的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开设了,也就是说近代教育源于清朝末年。

第二环节:生成问题,自主探究。(6分钟)

学生根据导学案和教师的讲解,把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对不明白的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对于没有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预设。如:

(1)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是什么关系?

(北京大学是京师大学堂的前身。)(2)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

(1898年。)

(3)它创建后在教育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4)它的成立对中国教育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组内合作交流、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完成导学案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展示提升,相互释疑(10分钟左右)

通过学生的探究成果,对于学生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有的放矢的予以讲解、点拨。然后学生再疑,通过师生互动,进行综合、归纳、提高、拓展,加上课件的运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

探究一: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

(答案: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探究二:想一想,本课所学内容有哪些依然对现代人民生活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巨大的历史变化?

(答案:看报纸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方式;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第四环节:质疑再探,总结点评:(5分钟)

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进行概括整理。随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探究三: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提示: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记住有关《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知识点。

第五环节:运用拓展,达标测评(8分钟左右)见《导学案》五。

(一)、选择题

(1)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下列说法中和北京大学历史相符合的有(D)

①初名京师大学堂

②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④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现行教育分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这是一种法定学制,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随意增删。这种以教育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的做法开端于(A)A.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B.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建议 C.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D.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作出的规定

(3)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沿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的废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被废的科举制存在时间是(B)A.唐朝—清朝 B.隋朝—清朝 C.隋朝—中华民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清朝(4)看报纸已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活动,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在哪个城市最早出现的(D)

A.广州 B.北京 C.海南 D.上海

(5)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它的出版社是中国近代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B)

A.三连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外文出版社 D.教育出版社

(二)、填空题

(1)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有 《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2)揭开近代教育序幕的是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3)戊戌变法期间所采取的维新措施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是 京师大学堂。

二、请你列举中国近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①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京师大学堂 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四、“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必求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的创刊词,这份报纸的名称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说说这份报纸的特色及意义。(《申报》;

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

四、教后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运动

刘明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通过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国代表顾维均拒绝签字的片段。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其实中国代表一直没有接到北洋政府拒绝签字的命令,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敢于对列强说“不”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及突破本课难点是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五四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等史料着手形成 “五四精神”的概念。最后全体同学高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体验五四精神,激发爱国情感,调动学生追求进步的动力。●教学方法1.提问探究法。2.材料归纳法。3.小组活动法。4.讲述法、讲解法。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前导学◆资料收集1.来源于我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有哪些?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的双方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包括哪些国家。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4.什么是五四精神?怎样弘扬五四精神?◆再现历史片段一: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时期北大的青年学生,5月4日,你和同学到天安门前集会,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动员你的同学和民众惩罚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片段二:在天安门示威游行后,学生来到东郊民巷,向各国使馆请愿,受到军警的阻拦。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强盗行为和对中国造成灾难。◆动手制作仿制五四运动时期标语和条幅、旗帜。上面书写以下文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誓死力争”、“保我主权”、“勿做五分钟爱国心”、“争回青岛方罢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头可断,青岛不可失”、“诛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国民应当判决国贼的命运”、“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学唱歌曲中国共青团团歌●教学资源网五四运动纪念馆http://54.china1840-1949.net.cn人民网http://南方网──社会新闻http://●板书设计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经过1.前期: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2.后期: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为工人三.五四运动的结果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四.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节?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来源于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的吗?(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中国的青年节呢?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让我们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来揭开谜底吧!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中国在大战中参加了哪一方?(协约国)战争结果是哪方取得了胜利?(协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月18日──6月28日),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巴黎和会寄予很高的希望,他们认为通过这次会议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的命运。结果怎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电影的片段,影片的名字叫《我的1919》,这部影片记述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播放影片]中日双方在会上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是山东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趁机窃取了山东的主权,日本认为中国已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特权应转让给日本,无需在会议上讨论。同学们,听了顾维钧反驳,你们感觉怎么样?(真是有理有据,意正言辞,痛快淋漓)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有什么反应?(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他,说他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可是中国的合理要求得到同意了吗?帝国主义国家根本没有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我们也是战胜国呀,为什么还任人宰割?弱国无外交呀!同学们!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太弱了,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美、英、法和日本其实都要控制和侵略中国。列强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人民答不答应?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经过当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后,青年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了!5月3日晚7时在北大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北京13个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参加,大会提出四条办法: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

(三)通电全国各省市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群众游行示威运动;

(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大学等十四个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进行游行示威和演讲。(下面我就一起来听听学生们愤怒的呼声吧!)(学生的演讲)随后,学生们不顾反动军警的阻拦,举行了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活动,当游行队伍来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学生的演讲)学生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警察守卫着曹宅。学生围住警察,向他们讲道理。少数勇敢学生跳入院内,打开大门,大批学生冲进曹宅。此时,曹汝霖正在同另一个卖国贼章宗祥(驻日公使)在开会。他们以为有重兵把守,学生进不来。曹汝霖听到学生冲进来的消息,他以最快的速度藏了起来。这地方是曹汝霖的家呀!他熟悉地形。而章宗祥就惨了,他不熟悉地形,藏起来后很快被学生发现,大家把他当成是曹汝霖了,上去就打,把他打得鼻青脸肿,倒在地上装死。有个同学,取下客厅里挂的曹汝霖的照片来一对,原来打错了,不是曹汝霖,就把他放了。他跑出去后看到大批示威游行的同学,心就更害怕了,找到一个杂货店藏了起来,这次也没藏住,又被一些同学给搜了出来,这些同学不认识他是谁,不过觉得他鬼鬼祟祟的,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大家又把他痛打了一顿,不过最后还是让他给逃走了。唉!学生要是知道他是章宗祥的话,我想他就完了!看到了卖国贼的豪华住所,同学们义愤填膺,一把大火烧了曹汝霖的房子,这就是有名的火烧赵家楼。这时大队军警赶到,逮捕学生市民32人。5月5日,为营救被捕的学生,北京学生开始罢课。李大钊、陈独秀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学生爱国无罪,应该立即释放被捕的学生。北京政府怕引起更大的风潮,5月7日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北大的同学借了三辆汽车,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迎接被释放的同学,校长蔡元培也出席了欢迎仪式,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5月9日,北洋政府以为风潮已过,下令为卖国贼曹汝霖辩护,并起诉放火的学生,追究5月4日行动的主使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被迫辞职出走。北京学生们对反动政府这种反人民的措施极其愤怒,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在这个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北京学生在罢课以后,一方面派代表到全国各地联络,商讨采取一致行动,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另一方面北京的学生组织演说团,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这时各地斗争浪潮风起云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湖南和天津等地也组织学生展开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北京全城的街道、胡同、甚至警察局的门口到处都有学生活动。军阀政府则采取极其野蛮无理的手段,制止学生们的各项爱国活动,大批地逮捕学生。学生没有被军警吓倒,上街演讲的同学们都带着行李、用具,随时准备坐牢,800多学生被捕入狱,监狱里关押不下这么多人,当局甚至把北大的校舍当作临时监狱。面对学生们奋不顾身的爱国行动,北洋军阀政府感到束手无策了。6月3日军阀政府大肆逮捕爱国学生的消息,迅速传到全国。首先发动罢工的是中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区上海。从此,五四运动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运动的中心从北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也由青年知识分子扩大到工人阶级。6月3日,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6月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接着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推动下,工商业资本家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举行罢市。上海工人阶级的罢工风潮,迅速波及各地。从广东到黑龙江,爱国运动的浪潮在二十多个省份的一百五十多个大中小城市掀起。爱国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着,一个浪头比一个浪头猛烈,军阀政府眼看无法控制局势,“自身难保”。6月7日北京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下令撤消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多份,1919年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一天,我们一起到和约签字的现场去看看。(播放影片)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其实,中国代表团一直也没收到中国政府拒绝签字的命令,是什么使他们没有签字呢?是中国人民爱国运动,使他们第一次敢在列强面前说“不”!帝国主义国家大为震动,中国扬眉吐气。后来山东问题怎样解决的呢,列强后来又开了华盛顿会议,把山东归还中国。我们来归纳一下五四运动的结果。三.五四运动的结果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取得了初步胜利。下面我们来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北洋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结果怎样?(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彻底性就体现在学生和工人们不向反动势力低头,坚决斗争到底的精神。在五四运动中起先锋带头作用的是什么人?(青年学生)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人?(是中国的无产阶级)他们更有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并且罢工使工商业陷于瘫痪的状态。使北洋军阀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学习了这一课,你们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学生以拳拳爱国之心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希望中国走向独立了进步,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这样说过“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但“此一回的演行,乃永久存在”。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唱《中国共青团团歌》,仅以此歌纪念那些为国家兴亡呼号奔走的热血青年。我希望同学们能早日加入中国共青团,用你们的努力谱写无悔的青春!

第三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第15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导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国民党制造了两次反革命政变,分别是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面对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征服,而是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在各地兴起了一次次起义,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本上第一部分的内容。(约2分钟)一、八一南昌起义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浏览完了吗?好,请同学们想这样一个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八一南昌起义的概况。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 生:1927.8.1 师:很好,请同学们在书上划一下南昌起义爆发的时间,那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西南昌。

师:非常好,那南昌起义领导人又有哪些呢? 生: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师:说的很对,那么南昌起义的结果怎么样?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6页,看书上第二段怎么说的,我们同学说对了,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了。所以说南昌起义的结果就是胜利转向失败。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胜利之后,南昌起义这支部队又到哪去了呢?

生:广东。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斗。(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之后老师找同学来回答。(2分钟)生:

1、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良;

2、革命队伍少、力量小。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

生:

1、壮大革命队伍;

2、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做基础;

3、有先进的武器。。

师:那么怎么壮大革命队伍呢? 生:到边远的山区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胜利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新的篇章。(书)

师:答对了。我们看一下书上76页右上角的想一想: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是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南昌起义之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秋收起义。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我们来看一下秋收起义的概况。秋收起义是哪一年爆发的呢?

生:1927.9 师:那么秋收起义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攻占长沙。

师:结果如何呢?对,失败了。那么失败之后,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呢?他决定向井冈山进军。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大的内容------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那同学们想想,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生:因为井冈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远离大城市,安全。

师:我们都知道,秋收起义之后,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书)

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左下角的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生:因为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可以保存革命力量,积蓄发展革命力量。

师:好,我们现在看一下76页中间的这幅图片,红军井冈山会师地全景。从这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井冈山整齐、美观、绿树成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实当年的井冈山很贫困、落后。革命很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同学们知道“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吗?

工农红军第4军,在井冈山冬季训练时,由于敌军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生活十分困难。一日三餐大多都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根本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解决眼前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的运动。作为军长的朱德也随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的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40开外的人了,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啊,于是连夜做了一个扁担为了防止再次丢失,他在上面刻了三个字“朱德记”。师:我们从朱德身上能学到他什么优秀品质呢?

生: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师:很好,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这些品质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当中。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书)

师:继井冈山根据地之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

师: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使国民党不安。于是,国民党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请同学们看书,围剿和反围剿结果怎样?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第5次失败。师:为什么前4次成功了,第5次失败了?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中央领导的正确领导;第5次失败----由于毛泽东已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硬拼、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遭受重大损失。(书)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好,我们接着看本课第三个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讲第三个内容之前,老师要播放一首歌,它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十送红军》,同学们先来感受一下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厚情谊。(3分钟)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那种深厚情谊。听完长征的主题曲,我们一起来看长征的概况。

师:长征具体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生:1934.10-1936.10 师:同学把书翻到第79页,我们一起看一下长征的路线图,从途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的,到达遵义,然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毛儿盖的大草地,最后经过六盘山到陕北的吴起镇。此时长征还未结束,到1936.10,红军二、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师:有谁给老师说一下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

生: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师:很好。在长征过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谁可以举出事例呢?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名叫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战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那母子三人,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对人民群众对战友的那种深厚情谊,深深感动着我们,在长征过程中,像谢益先这样感人的事例很多。让我们看到了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互助。。。在我们校园中,这些红军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师:在长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我们一起来看遵义会议的概况。师:遵义会议哪一年召开的?

生:1935.1 师: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很好,那么遵义会议有什么最要的历史意义呢? 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很好,同学们在书上把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划出来。师:同学们,毛泽东有一首诗是反映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你们知道吗?对,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集体朗读一遍。

师:毛泽东的诗中包含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一些大山大河,你们能指出吗? 生: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第四篇: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本课地位:就世界史的范围来说,鸦片战争是当时已经完成产业革命的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对一个正处于封建主义迟暮中步履蹒跚的古老国家----中所发动的侵略战争;就中国史范围来说,它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的变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从来不曾出现过的局面。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起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大都看过电影《鸦片战争》、《林则徐》或有关通俗读物,对鸦片战争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初二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已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 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

了解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编写虎门销烟的故事讲稿,讲述虎门销烟的故事;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史实的了解,认识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其在禁烟中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学习,认识英国发动战争是无耻的、非正义的;受到战败求和的刺激,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向西方学习主张,这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挑战;

通过学习,认识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第2课 劫难中的抗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承古代史,下启近代史。经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铺垫,学生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经过暑假后,学生对前面的知识难免有些遗忘。为了便于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有必要用一课时的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复习,分析第一单元的前言,布置收集材料的任务和课前预习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郫县二中八年级学生有的来自城镇,有的来自城乡结合部,有的来自农村,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但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较浓,对历史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知道《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而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和迁移。了解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主要思想及其作用。【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毒品及其危害的文字、图片资料。

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信息,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

初步了解香港问题的由来,对比香港被割让与香港回归。

设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简表”,学习用表格方式陈述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信念。

通过对虎门销烟的了解,认识到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学习他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刚正不阿、坦荡无私的品质。

通过对比150多年前香港被割让与1997年香港回归,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感受到祖国今天的强大,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教材分析

本课共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和《辛丑条约》两个子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一次遭到破坏;《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陷入苦难的深渊。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和《辛丑条约》内容。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有一些了解和认识,但不够全面,学生渴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但对于分析《辛丑条约》带来的影响尚存在一定困难。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此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教学过程与方法】

采取以讲述法为主,辅以探究讨论、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师生互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我们应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所在单元的主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根据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张謇、詹天佑的主要成就及他们的救国热情;教学难点是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本课在本单元中处于起始的位置。本单元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则是中国近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步,讲述了中国近代化兴起的历程,为以后维新派实行的变法革新,革命派实施武装斗争,推翻帝制,先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等救国尝试提供了经济基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技能,但是本单元的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初二学生的思维虽然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但是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本课历史名词的含义、洋务派的历史地位对于初二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本课学习前,学生必须具备使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和初步的对历史事件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要求】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列举洋务派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以及对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展史的了解,帮助学生体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近代化起步的艰难。

通过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民族实业家张謇和民族科技精英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的了解,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开展讨论,动手设计等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近代工业兴起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第8课 辛亥革命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都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本课的主线:准备――爆发――结果。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

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过程与方法】

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和运用史料支持观点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9课 开启思想解放的闸门

一、教材分析

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都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的背景下开始的,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以挽救中国。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带动下,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开民智”的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以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历史人物离现代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而且思想文化类型的学习又是学生感到枯燥的。因此,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前布置学生课外查找有关资料,以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课堂上采用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形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能以陈独秀等人为榜样,具有勇于创新、不畏艰难、坚定改革信念、不惜为思想解放运动而献身的精神。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教材分析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与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属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的最后两课,第二单元的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艰难起步”,这两课所讲述的内容也是近代化所反映出的特征。这两课重点不多,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

二、课程标准

以科举制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的废除,简洁地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其特色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现实,让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和现代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观看录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废除科举制的必要性;联系现代社会的大众传媒,了解《申报》等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建立大众传媒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剪发辫、改称呼这部分内容在学习时会有难度,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讲解。

二、学情分析

初二年级中,有不少学生是实践活动组的成员,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与实践活动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初二的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90%的学生已经能使用Word、WPS、以及PowerPoint等编辑和制作学习课件,但不是很熟练,但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使他们对网络教学有浓厚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学习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分析其原因

3、学习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了解社会的变化

4、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逐步形成以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影视录像、旧服饰,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编辑本组的研究成果,并分组陈述、讲解,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及网络的应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以及受西方影响发生的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等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2、我国的旗袍在今天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了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第13课 伟大的开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历史》(北师大版)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第13课,主要内容包括了五四运动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整个单元的内容设置上来看,主要讲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背景及标志。通过学习本课应帮助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及其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有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实施主体是八年级学生,从知识能力水平上来,须先经过初中七年级的学习,已经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历史学科的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基本技能;经过八年级前两单元的学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前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当的感性认识,并能得出中国的命运历经洋务派、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努力仍未彻底改变的结论,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重要条件;从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活跃开朗热情,容易被激发出爱国的激情,尤其是升入八年级以后,学生比“小升初”时更添了一份理智,这足以使本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平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并能简述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包括:五四运动的导火线、过程、口号、结果及意义等,掌握中共“一大”召开的史实及历史意义。并通过上述教学使学生提高归纳课文和通过搜集史料中提供的信息进一步理解课文相关内容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采用讲述与影像资料结合的方式对本课背景作简要陈述;通过设计矛盾冲突和制造困难的方式,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设计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鼓励其大胆发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五四运动基本史实的学习和讨论等活动,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五四精神,激发其学习五四青年彻底不妥协的精神,学习他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通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史实,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敬仰。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黄埔军校创立的时间、地点,理解她与旧式军校比较所具有的最大特点。

2、弄清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对象,运用《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观察进军所经过的省份以及识记一些著名战役。

3、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理解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黄埔军校的有关知识,了解她对中国近代革命的贡献。

2、通过观察《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学会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运用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对史实的学习,概括总结为什么国民革命失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大革命时代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使学生认识到先烈们的壮举是顺应时代发展、敢为人先的英雄行为,培养学生立报效祖国之志,做现代文明人。

二、教学重点

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三、教学难点:

学会识读“北伐战争进军形势图”及理解两个问题:①“南京国民政府”是怎样一个政府?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四、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探究课,有效利用教科书中的文字,史料、形势图和人物肖像,以及音频、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分展现课文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使历史知识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通过创设逼真的历史情景,让学生感悟惊心动魄的大革命时代。其间穿插教师的情景引导、分析讲解、多媒体辅助、图表教学、史料研讨等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竞赛,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共同讨论等学习活动。

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一、教材分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激化。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对峙的单一格局被打破,中国近代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局部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日军不断发动新的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事,导致中日民族矛盾最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文“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讲述了三个子目: “九一八事变”是中华民族出现危险的开端;“不朽的民族战歌”充分表现了中国各界民众的强烈责任感;“西安事变”国共两党由对抗到合作,揭开了抗日救亡的新篇章。

二、学情分析

“九一八”刚刚过去,利用这节课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对72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日本侵华事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让学生记住历史,借鉴历史。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认识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救亡运动中最杰出的音乐代表作品,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说出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评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过程与方法】 播放《松花江上》,以东北人的特殊身份切入课堂,创设历史情境。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通过声、像等材料直观、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原貌。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重新融入那民族危亡的时刻,加深学生对“不朽的民族战歌”的认识。

课本剧《西安事变》,学生分组讨论,分别站在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内亲美派、亲日派的不同立场分析西安事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形成历史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以形成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通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讨论,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了解日军对东北的蓄意侵略和肆意践踏行径,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第19课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一、课程标准

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讲述血战台儿庄的史实,体会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百团大战的史实,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讲述中国社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投身于民族解放战争的史实,体会各阶层在抗日战争中威武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知道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的主要成就。【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抗日战争和冼星海、徐悲鸿、侯德榜等人的资料,如阅读有关故事书籍、观看有关影片或电视剧,以备上课时使用,锻炼独自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请学生讲一讲他们所了解到的有关资料并交流看法,以提高学生用口头语言表达知识和感情的能力,并尝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而能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通过本节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目,形成学生自制表格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我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爱国激情和民族精神。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个人素质,以及对祖国未来的关切。

通过交流平台、自我测评题目,提高敢于发言、善于和他人进行交流的素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难点 让学生通过具体史实,体会中国各阶层人民是怎样“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反击日本侵略者的。

第20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课是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0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洗雪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耻辱,从此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开始了一个伟大的转折。本课既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书的重点。

教学重点: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分析中共“七大”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初二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自我意识均有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有很强表现欲。关于本课的内容,学生从不同的渠道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利于对本课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大”的时间、地点,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间,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收集、阅读、讲解有关抗战的故事。【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师生共同讨论分析中共七大的历史意义。学生自行分析促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因素,结合前面所学的近代史知识分析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共七大的召开是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的大会,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应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华民族的解放带来了光明。

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应认识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国际援助,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精神。

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

2、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得的序幕。【过程与方法】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采取的正确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得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的和山东战场的情况。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的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

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的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的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培养识图能力,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难点:理解正确的战术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二、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相互交流,体会当时宏阔的历史场面,感受毛泽东的战略战术之高明。

第24课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三大战役的名称、双方作战简况和战果。说出渡江战役简况和南京国民政府灭亡的时间。

分析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军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建立时间和空间概念。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初步学会从多角度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计算南京国民党政权存在的时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广大人民的感情。

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覆灭。

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学案 北师大版

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目标导航

1.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了解《申报》、商务印书馆的知识,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的废除,认识晚清政府艰难地迈出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比较现代生活中的传播媒体,学会纵向比较的方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是()A.福州船政学堂 B.京师大学堂 C.北京大学 D.清华大学 2.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废除新法,只保存了()A.裁撤冗员 B.废除八股取士 C.设立工商会 D.京师大学堂 3.中国近代第一个教育法令是()A.《奏定学堂章程》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制的时间是()A.1904年 B.1905年C.1911年 D.1912年 5.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A.《申报》 B.《人民日报》 C.《光明日报》D.《参考消息》 6.中国向西方学习创办新式学堂最早开始于()

用心

爱心

专心 1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 7.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实施到清末废止,大约经历了()A.1000 年 B.1100 年 C.1200年三 D.1300年

8.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对近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是()A.创办京师大学堂 B.洋务派创办军事学堂 C.颁布《奏定学堂章程》D.废除科举制

9.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以编印工具书著名的是()A.新华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古籍出版社 D.人民教育出版社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主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一——严复对废科举的评价

(1)“废封建、开阡陌”指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什么重大意义?(2)科举制创立于哪个朝代?结束于哪年?存在了大约多少年?(3)科举制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怎样评价它的作用? 11.列举中国近代在文化与教育方面的变化? 活动探究

读书看报、考试、受教育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情。然而,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则是需要经过长期艰难的过程。请比较现代在文化教育方面与近代的异同。视野拓展

“废科举”与“兴学堂”的关系

在晚清,“废科举”几乎总是与“兴学堂”连在一起。新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初步完善是 废科举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一项成果。1905年废科举之后,各地兴办学堂的数量和速度 都出现了一个高峰。全国的学堂在1905年仅有8277所,l906年就达到23862所,l909 年则达57119所。与之相对应,学堂学生也从l905年的不足26万人上升到1909年的 1639641人。这种情形足以说明,“废科举”对于兴近代学堂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答案: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

一、选择题

用心

爱心

专心 1.B 2.D 3.A 4.B 5.A 6.B 7.D 8.A 9.B

二、非选择题

10.(1)商鞅变法。使秦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秦国实力超过其他六国。(2)隋朝。1905年。l300多年。

(3)提示:从隋唐和明朝以后两个时间为界,前一阶段以积极性为主,后一阶段以消极性为主。

11.①l898年,戊戌变法时期,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③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考试。④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⑤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立,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下载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教学目标 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教案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教案第14课《国民革命的洪流》上册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4课 国民革命的洪流 〖课程标准〗 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北师大版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程标准: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10课复习知识点(★)

    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 1、诚信即____,不讲诚信的危害?P115、116 ——,——,是诚信的基本要求。117 你赞成“小节无害论” 吗?理由1182、诚实与信任的关系。1193、诚信守则的要求......

    2018春八年级历史下教案: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民主法制建设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0课 民主法制建设 【内容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教学目标】......

    历史:第10课民主法制建设教案(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

    www.xiexiebang.com 中考资源网 第10课 民主法制建设 【内容标准】 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