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诗三首》教案 鄂教版

时间:2019-05-15 02:15: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诗三首》教案 鄂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诗三首》教案 鄂教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诗三首》教案 鄂教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2.通过想象理解诗歌意境。3.在比较中体会诗歌的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们挑战生活,搏击风浪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精神。一.课题详解 [关于作者]

1.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用心

爱心

专心2.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出身贵族,不到3岁时母亲去世,由外祖母抚养成人。莱蒙托夫自幼性格忧郁、孤僻。1828年入莫斯科贵族寄宿中学,开始写诗。1830年考入莫斯科大学,中途转至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4年毕业后在骠骑兵团服役。1835年发表长诗《哈吉·阿勃列克》和剧本《假面舞会》。1837年2月普希金遇难,莱蒙托夫写了《诗人之死》一诗,愤怒指出杀害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上流社会。这首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诗篇震撼了俄国文坛,奠定了诗人作为普希金继承者的地位,然而却遭到沙皇反动当局的仇视,莱蒙托夫因此被流放高加索。同年发表《波罗金诺》,歌颂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英雄气概。经外祖母多方奔走,莱蒙托夫于1838年4月从流放地返回彼得堡原部队。不久,发表民歌体长诗《商人卡拉什尼科夫之歌》,赞扬不畏强暴的精神。1839年发表歌颂叛逆精神的长诗《童僧》。1840年长篇小说《当代英雄》问世,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形象——毕巧林。1841年2月回彼得堡休假,完成著名长诗《恶魔》。莱蒙托夫本想趁休假之便设法离开军队,全力投入文学创作,但所得到的是限令48小时内离开首都。回高加索后,一些仇恨诗人的彼得堡贵族唆使青年军官马尔蒂诺夫与莱蒙托夫决斗,结果诗人饮弹身亡,年仅27岁。莱蒙托夫的艺术天才没有得以充分发挥,正如高尔基所说:“莱蒙托夫是一曲未唱完的歌。”尽管如此,他仍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篇。

3.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去世时,留下近1800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

狄金森的诗,在一战前的相当长时间内,不被人重视,今天,她被公认为美国罕有的文学天才,声望越来越高,成为与惠特曼、哈代、霍普金斯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她的诗不循章法,意象奇特,韵律多变化,以其独往独来的姿态为美国诗坛树立了新的里程碑。她努力挖掘人们内心深处的隐秘,她的诗是内心感受的外化,被称为“灵魂的风景画家”。[背景资料]

1.《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这首诗写于1824年左右,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像“监狱”一样令人窒息,普希金对这幽闭的生活充满了厌恶。诗人的血液里流淌的是活跃的因子,是对自然的追求与渴望。他要去“遥远的天空,遥远的异邦”追寻一种全新的生活。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为

用心

爱心

专心

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渴望在奋斗中有所作为。在这首诗里,莱蒙托夫借“帆”这个形象寄托了自己人生的选择和理想的追求。

第一节,开头两句诗展开了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一片孤帆在雾霭茫茫的蓝色大海上“闪着白光”。看到这幅画面,读者忍不住会发出疑问:它在遥远的异地寻求什么?它为什么要抛别可爱的故乡?这只在雾海上孤独航行的白帆船,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青年莱蒙托夫生活在一些不思进取的贵族子弟中间,他鄙夷他们的无聊和空虚,渴望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建功立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

第二节,诗人展示了一幅孤帆在惊涛骇浪中航行的画面。波涛汹涌,海风呼啸,海上的风暴惊心动魄。“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它在全力抗争,要战胜风浪。后面两句,是诗人为它作的注解;它不寻找幸福,也不逃离幸福。那么它究竟追求什么?在这一节里,诗人没有作正面回答。

第三节,风暴过去了,帆儿在碧波与阳光之中体会着胜利的喜悦。但它并不满足于这暂时的宁静,它仍在“祈求风暴”。读到这里,我们仿佛才明白,帆儿的理想是与狂风激流搏斗,它的价值要在与风暴的抗争中体现!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理想,他不能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所以“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3.《蓝海》

这是美国诗坛上一位特殊的被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的诗人的作品。正因为她特殊的经历,她的诗歌才体现出一种别具魅力的率真、坦诚、纯美。虽然她幽闭自己的外化生活,但她的心灵世界却时时与世界血脉相通,她用一种人性深处最真实的眼光看世界,也用人性深处最真实的方式来表达,表现着她对世界的独到见解。成人的诗作,却有着孩子的真纯。这首诗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作者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白了自己的心境。“我的河流”象征着大地全身的血液、全部的情感,“收容”一词,传达出心情的迫切。第二句话流露出对大海的仰慕,“慈祥”、“博爱”是赞美,也是歌颂。“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从中读者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期盼。第三句则表达了一种更为强烈的要求,并且直接表白要“从污浊的沟壑/把一条条溪流引来”,这是洁身自好,自我升华。以这样的方式投入到大海的怀抱,可见在其心目中,大海是何等的高洁,何等的伟大!“请你允许”并不就是自卑,而是源于对大海的倾慕与尊重。从头至尾,感情一句强似一句。“你肯收容吗”,“我在等待着你的回答呀”,“说呀”,“说你允许我扑进你的胸怀”,抓住这几句,我们就抓住了诗人情感的发展主线。[特色赏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情的赞美。后面三个那种等待的焦急一阵强似一阵,将感情推向顶峰,破折号的使用使诗人的感情从文字中延伸至声调中,留给人宽泛的想象空间。

三首诗都有着浓烈的抒情意味,又都使用了象征的手法,委婉的表达着自己的愿望。[主题详解]

1.《我羡慕你,大海的勇敢的船夫》

诗人通过对与大海风暴搏击的船夫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为了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愿意像勇敢的船夫那样去搏击的人生理想。2.《帆》

诗人借对“帆”的形象摹写,表达自己不愿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消磨生命,他要在波澜壮阔的生活海洋里奋勇搏击的人生追求,显示了作者卓尔不群、不甘平庸的人生态度。3.《蓝海》

诗人以陆地自居,深情地向大海表白自己要归属于大海的心情,表达了自己追求美好的人生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难点点拨]

1.关于三首诗的象征意义

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是解读诗歌主旨和诗人感情的关键所在,这三首诗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抒发感情,阅读时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中的“大海”均象征诗人的人生历程,“孤帆”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象征自己不怕艰难险阻,追求挑战、追求斗争、追求理想的精神。“暴风雨”象征诗人前进征程中的恶劣的环境。第三首诗中的“蓝海”象征“慈祥”、“博爱”、“包容”的美好的人生或美好的生活。2.关于《蓝海》的主题。

《蓝海》一诗虽然短小,但其间包含的情感却是强烈而真挚的。所以也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人是在向自己的爱人抒发心中最真实、最纯洁的感情。也有人说,这首诗抒发的是作者对理想的一种追求,希望通过不断改变自己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必拘于一说,关键是通过学习,能有自己言之成理的独到见解。对诗歌的理解,需要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还需要有自己的再创造,这样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才能发挥得最为充分。[习题详解]

第一题: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想象画面是读懂诗歌的第一步,应大胆尝试。

第二题: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中的“大海”象征诗人的生活历程,“孤帆”正是诗人自身的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愚公移山》教案 鄂教版

愚公移山

教学设计(A)教学设想

1.把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把对比、衬托手法 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作为本文的教学难点。2.采用“预习——诵读——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3.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检查预习。

用小黑板或幻灯片展示下列预习题,并分别叫学生快速作答。1.下列加点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全部正确的~组是()。A高万仞冀州惩山北 山北之塞 B出入之迂曾不能荷担者 魁父 C.箕畚 孀妻 始龀 智叟

D.穷匮 亡以应 一厝朔东 叩石垦壤 2.解释加点的词。

投诸渤海之尾()且焉置土石()

① 诸将皆失色()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曾 能损魁父之丘()寒暑易节()②

曾不若孀妻弱子()天下事有难易乎()3.翻译下列句子。

用心

爱心

专心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五星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①甚矣,汝之不惠。

三、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2.学生分角色朗读。3.学生齐读。

四、讨论问题。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 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 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 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3.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理解:智史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望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元辰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本文写太行、王屋的高大,愚公的年迈,移山人力伪缺乏,运土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有何作用?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运动

刘明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通过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国代表顾维均拒绝签字的片段。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其实中国代表一直没有接到北洋政府拒绝签字的命令,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敢于对列强说“不”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及突破本课难点是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五四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等史料着手形成 “五四精神”的概念。最后全体同学高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体验五四精神,激发爱国情感,调动学生追求进步的动力。●教学方法1.提问探究法。2.材料归纳法。3.小组活动法。4.讲述法、讲解法。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前导学◆资料收集1.来源于我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有哪些?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的双方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包括哪些国家。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4.什么是五四精神?怎样弘扬五四精神?◆再现历史片段一: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时期北大的青年学生,5月4日,你和同学到天安门前集会,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动员你的同学和民众惩罚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片段二:在天安门示威游行后,学生来到东郊民巷,向各国使馆请愿,受到军警的阻拦。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强盗行为和对中国造成灾难。◆动手制作仿制五四运动时期标语和条幅、旗帜。上面书写以下文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誓死力争”、“保我主权”、“勿做五分钟爱国心”、“争回青岛方罢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头可断,青岛不可失”、“诛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国民应当判决国贼的命运”、“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学唱歌曲中国共青团团歌●教学资源网五四运动纪念馆http://54.china1840-1949.net.cn人民网http://南方网──社会新闻http://●板书设计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经过1.前期: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2.后期: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为工人三.五四运动的结果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四.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节?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来源于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的吗?(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中国的青年节呢?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让我们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来揭开谜底吧!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中国在大战中参加了哪一方?(协约国)战争结果是哪方取得了胜利?(协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月18日──6月28日),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巴黎和会寄予很高的希望,他们认为通过这次会议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的命运。结果怎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电影的片段,影片的名字叫《我的1919》,这部影片记述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播放影片]中日双方在会上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是山东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趁机窃取了山东的主权,日本认为中国已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特权应转让给日本,无需在会议上讨论。同学们,听了顾维钧反驳,你们感觉怎么样?(真是有理有据,意正言辞,痛快淋漓)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有什么反应?(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他,说他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可是中国的合理要求得到同意了吗?帝国主义国家根本没有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我们也是战胜国呀,为什么还任人宰割?弱国无外交呀!同学们!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太弱了,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美、英、法和日本其实都要控制和侵略中国。列强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人民答不答应?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经过当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后,青年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了!5月3日晚7时在北大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北京13个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参加,大会提出四条办法: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

(三)通电全国各省市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群众游行示威运动;

(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大学等十四个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进行游行示威和演讲。(下面我就一起来听听学生们愤怒的呼声吧!)(学生的演讲)随后,学生们不顾反动军警的阻拦,举行了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活动,当游行队伍来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学生的演讲)学生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警察守卫着曹宅。学生围住警察,向他们讲道理。少数勇敢学生跳入院内,打开大门,大批学生冲进曹宅。此时,曹汝霖正在同另一个卖国贼章宗祥(驻日公使)在开会。他们以为有重兵把守,学生进不来。曹汝霖听到学生冲进来的消息,他以最快的速度藏了起来。这地方是曹汝霖的家呀!他熟悉地形。而章宗祥就惨了,他不熟悉地形,藏起来后很快被学生发现,大家把他当成是曹汝霖了,上去就打,把他打得鼻青脸肿,倒在地上装死。有个同学,取下客厅里挂的曹汝霖的照片来一对,原来打错了,不是曹汝霖,就把他放了。他跑出去后看到大批示威游行的同学,心就更害怕了,找到一个杂货店藏了起来,这次也没藏住,又被一些同学给搜了出来,这些同学不认识他是谁,不过觉得他鬼鬼祟祟的,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大家又把他痛打了一顿,不过最后还是让他给逃走了。唉!学生要是知道他是章宗祥的话,我想他就完了!看到了卖国贼的豪华住所,同学们义愤填膺,一把大火烧了曹汝霖的房子,这就是有名的火烧赵家楼。这时大队军警赶到,逮捕学生市民32人。5月5日,为营救被捕的学生,北京学生开始罢课。李大钊、陈独秀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学生爱国无罪,应该立即释放被捕的学生。北京政府怕引起更大的风潮,5月7日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北大的同学借了三辆汽车,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迎接被释放的同学,校长蔡元培也出席了欢迎仪式,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5月9日,北洋政府以为风潮已过,下令为卖国贼曹汝霖辩护,并起诉放火的学生,追究5月4日行动的主使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被迫辞职出走。北京学生们对反动政府这种反人民的措施极其愤怒,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在这个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北京学生在罢课以后,一方面派代表到全国各地联络,商讨采取一致行动,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另一方面北京的学生组织演说团,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这时各地斗争浪潮风起云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湖南和天津等地也组织学生展开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北京全城的街道、胡同、甚至警察局的门口到处都有学生活动。军阀政府则采取极其野蛮无理的手段,制止学生们的各项爱国活动,大批地逮捕学生。学生没有被军警吓倒,上街演讲的同学们都带着行李、用具,随时准备坐牢,800多学生被捕入狱,监狱里关押不下这么多人,当局甚至把北大的校舍当作临时监狱。面对学生们奋不顾身的爱国行动,北洋军阀政府感到束手无策了。6月3日军阀政府大肆逮捕爱国学生的消息,迅速传到全国。首先发动罢工的是中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区上海。从此,五四运动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运动的中心从北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也由青年知识分子扩大到工人阶级。6月3日,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6月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接着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推动下,工商业资本家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举行罢市。上海工人阶级的罢工风潮,迅速波及各地。从广东到黑龙江,爱国运动的浪潮在二十多个省份的一百五十多个大中小城市掀起。爱国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着,一个浪头比一个浪头猛烈,军阀政府眼看无法控制局势,“自身难保”。6月7日北京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下令撤消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多份,1919年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一天,我们一起到和约签字的现场去看看。(播放影片)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其实,中国代表团一直也没收到中国政府拒绝签字的命令,是什么使他们没有签字呢?是中国人民爱国运动,使他们第一次敢在列强面前说“不”!帝国主义国家大为震动,中国扬眉吐气。后来山东问题怎样解决的呢,列强后来又开了华盛顿会议,把山东归还中国。我们来归纳一下五四运动的结果。三.五四运动的结果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取得了初步胜利。下面我们来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北洋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结果怎样?(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彻底性就体现在学生和工人们不向反动势力低头,坚决斗争到底的精神。在五四运动中起先锋带头作用的是什么人?(青年学生)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人?(是中国的无产阶级)他们更有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并且罢工使工商业陷于瘫痪的状态。使北洋军阀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学习了这一课,你们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学生以拳拳爱国之心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希望中国走向独立了进步,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这样说过“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但“此一回的演行,乃永久存在”。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唱《中国共青团团歌》,仅以此歌纪念那些为国家兴亡呼号奔走的热血青年。我希望同学们能早日加入中国共青团,用你们的努力谱写无悔的青春!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听潮》教案 鄂教版

听 潮

【教学构想】

鲁彦的《听潮》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它着重从听觉的角度,用文字来塑造声音的形象,表现了大海落潮时静态的“柔美”和涨潮时动态的“壮美”,讴歌了大海的伟大力量。表达了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对海潮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本文无论是其结构设计,还是语言表达,无论是其题材的选取,还是其主题的开掘,都可谓是匠心独具。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本文的语言极具吸引力。用评点批注法教学本课是比较合适的。

针对以上的分析,教学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首先,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自主疏通、积累生字词。

2.把文中你认为精妙的佳词美句用笔圈、点、勾、画出来。

3.发下关于《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的复印材料,并布置几个小问题:

①小说中的“眉批”、“夹批”、“旁批”的说法究竟有哪些?你能全找出来吗? ②这些文字是干什么用的?

其次,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形成对文章佳词美句的评点。主要是从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并结合对文章结构设计、文章主题深化等角度来展开。

再次,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一起解决问题。

最后,加强朗读背诵,丰富积累,习得语感。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摹事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运用文字描写声音的方法。

3.学会用“评点批注法”。

二、过程与方法

I.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疏通重点的词句。

用心

爱心

专心2.反复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进行评点批注。

3.学习有表情地朗读,注意重音、速度、节奏和语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通过描写大海的雄壮美,来表达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熏染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和不怕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和感情美。

【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反复朗读课文。

2.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圈点勾画出来,进行点评。

3.运用“问题法”,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读过《红楼梦》吗?(大部分人表示看过电视剧,少数人坦言读过原著)你们可能或多或少了解一些吧!今天,让我们来关注一下古人是怎样解读和评论《红楼梦》的,好吗?

投影呈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第79――83页内容。

请同学们归纳出“批本”中“批”的方式。前后四人小组可以合作交流,讨论概括。

明确:有圈点、眉批、旁批、夹批。再引导学生了解“尾批”,并简介评点手段的特点和具体功用。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为《昕潮》大批点吧。首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自主、合作解决生字、生词。

二、初读课文

(自主、合作,积累字词)

1.掌握“棂、黯、睑、汩、罅”等字的音形义。

窗棂líng 云汀tīng 眼睑jiǎn 芳醇chún

汩汩gǔ

罅隙xiá

嗥叫háo 深谙ān 2.弄懂“观光、领略、欣幸、芳醇、溺爱”等词的语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

旁批:作者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方面写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句中用“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对海浪冲击岩石而溅起的飞沫作连比,写出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用“冲”、“粘”、“润湿”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潮来时的动作,准确得体。

第二部分:

1.海睡图。

①画“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陇欲睡似的”。

夹批:一个“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

②画“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去”。

旁批:这是将视觉转化为幻觉,透露了作者愉悦、欣幸的心情。

③点、画“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夹批、旁批:这组比喻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和味觉,写出了落潮时大海的静柔、清丽。如:把海睡时声音的低、轻,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种温柔来作比,把海的沉吟与情人芳香纯正的蜜语来作比,既有触感,也有味觉,具体形象,真实可感。“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两个比喻极言海的沉吟低、轻、柔的特点,有一种如梦似幻的美感。这些句子,以形绘色,以形绘声,细腻传神,充满柔情,读来令人陶醉。

④画“大小的岛拥抱着,偎依着,山静静地恍惚入了梦乡。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睑,也像要睡了”。

旁批:用岛、山、星星的入睡来衬托大海进入了梦乡。

2.海醒图。

① 圈“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夹批:这是过渡句,也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②画“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夹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刚刚醒时的情态。

“喘、转侧、打呵欠、伸、抹”这一系列的动词很形象地描绘出了海的动感。

③圈“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和“用牙咬着”。

夹批:为了冲破岛屿的障碍,它“狠狠的用脚踢着,用手推着,用牙咬着”,把大海惊

用心

爱心

专心

尾批: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溺爱大海尤其是溺爱海潮的思想感情。

2.文末:

尾批:总结作者描写声音的方法。一是从感觉的角度,重在写视觉和听觉;二是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巧妙运用;三是妙用“掀”、“冲”、“吞没”等动词。

(朗读有利于评点批注,评点批注又反过来促进朗读。学生在朗读与评点批注中,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反复咀嚼、思考,能够有所发现、有所质疑和有所创造。)

四、回读课文

师生质疑、探究,然后共同整合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呈现:

1.作者为什么把大海比喻成“伟大的乐章”?

提示: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宣传从事世界语翻译工作,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十分不满,他将“蔡公时惨案”一事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被撤了职。1929年夏来到上海,这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这里的,面对着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发出了震撼心灵的最强音:“这样伟大的乐章,海的美就在这里!”反映了作者渴望战斗以及对幸福生活、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鲁彦的笔下,无论是海睡还是海醒、海怒,都充满了美的色彩,这字里行间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作者认为海潮无论是凶猛的来时,还是平静的去时,都是“一样的美”。这反映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对战斗的渴望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追求进步思想境界的具体体现。

(以上两个问题与文章主旨联系得很紧。可见,在充分品味语言的基础上,学生们能够直奔主题而设疑。“疑”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设疑贵在巧,巧在以疑诱发、点拨和引爆众人的思维。教师可借此疑来培养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发散性、创新性和凝聚性;疑亦贵精,精在突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特点,在这三点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疑深、疑透、疑广。精巧设疑,是为了引思、引议、提出思考题后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在探讨时,既有冷静思考,又有热烈争论,使课堂呈现出既轻松活泼又镇定有序的良好状态。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活跃了课堂,也激活了思维。)

五、总结课文

我们运用“评点批注法”,对文章的佳词妙语进行了精彩的评点,相信大家都有很大的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鄂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2.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 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 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 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疏通课文,弄清写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解题、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1)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2)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驳论的方法有:

(1)驳论点(直接批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举例:《不求甚解》。

(2)驳论据(间接批驳):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自然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间接批驳):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能由论据推出。

记住:驳论完后,作者一定会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2.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

本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三、写作背景

1。学生先介绍自己课前查阅的资料。

2.(看课件有关“九·一八”事件的内容)

①“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消极不抵抗的态度。日军深入华北。

②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③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④与此同时,我党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播散着抗日的火种。

四、疏通课文 1.字词

脊jĭ梁 诓kuāng骗:用谎话骗人。

玄xuán虚之至:用迷信的一套来迷惑人已到了极点。怀古伤今:追念过去,伤感今天。

为民请命: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前仆pū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2. 朗读全文。3. 思考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这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作者提出自己正面的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拿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据。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弄清文章的论证过程,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一、导入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投影展示),鲁迅,一个文化的领袖,又是一个时代战士,思想的领袖。他用文学家敏锐的目光和战士坚定的革命意志同一切反革命作着斗争,戳穿一切黑暗。所以说他的语言如“投

用心

爱心

专心 枪”“匕首”。

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初读基础上深入研究,更进一步走进鲁迅体会他的感情。

二、驳论文知识回顾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三、分析课文

1.回顾上节课知识:文中针锋相对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对方观点为什么是错误的?(根据对方的依据,信“地”信“物”信“国联”这是“他信力”,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自欺力”)(板书)

2.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那些依据是事实吗?

明确:从资料上看是事实。作者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然后分析对方的事实,却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师引导: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从对方真实存在的依据出发推导出有别于对方观点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是不和逻辑的,这是驳论证。

3.学生自读第一段加点文字,朗读第五段加点文字。思考: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麻醉、欺骗自己,即自欺欺人)

从课文的第一个注释,我们知道这些加点文字曾被国民党检察官删掉,这说明什么?

明确:这里加着重号的句子,是反动政府“书报检查处”删去的文字,它揭露了上层统治者大搞求神拜佛来掩盖自己投降卖国真面目的反动实质。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这样一来,第五段中的“中国人”指什么,是否清楚?(国民党官僚及所谓的“社会名流”)4. 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呢?请大家朗读7、8两小节。明确:从古代谈到了现代,很多人都是中国的脊梁。

5.作者先说了自古以来在所谓的“正史”里都掩不掉光辉的人,(正史:以统治者的意识、思想为主导编辑而成的史书,称赞和讴歌统治者和为统治者服务的人)。作者没直说,而是归纳为四种(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它们是指哪些人呢?(小组讨论)

明确: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王安石、白居易、孟子、司马迁、屈原等。一种奋不顾身,为正义而献身的,如谭嗣同、屈原等(或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6.鲁迅称这些人为“中国的脊梁”,为什么?

“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7.这些人“现在也何尝少呢?”“现在的”又是指哪些人呢?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8.做练习,体会“中国人”的不同含义。

9.朗读第八小节的最后一句话,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揭示了对方在提出观点时所犯的错误是什么?(以偏概全)。

10.朗读最后一节。作者最后给与总结,作为一名时代的战士,目光敏锐的交给大家洞察社会真实的方法——看地底下。“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前者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后者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

11.师小节:一路下来,真是酣畅淋漓啊。虽然“总自夸地大物博是事实,信国联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是事实,”但现在还有人相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没有)。我们更加肯定鲁迅先生说的: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所以说鲁迅的语言是“投枪”、“匕首”,一点不错。

用心

爱心

专心 回顾总结文章结构。

四、品味语句

(小组探讨:本文语言特点,有哪些词欲罢不能?)

1.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2.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阅读李恪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中国人的智慧从书>》,学生和课文进行比较,写一篇500字的读后感。

用心

爱心

专心 4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诗三首》教案 鄂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诗三首》教案 鄂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滋味》教案鄂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课《滋味》鄂教版 l 、滋 味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信客》教案 新人教版

    10信客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作文》教案 长版

    第10课 谈作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炼文章观点,并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过程与方法: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制作者:李建梅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知道《申报》和商......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8课《橘颂》-教学教案

    【教学构想】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咏物诗,是《楚辞•九章》中的一篇。整首诗节奏感强,文辞优美,但语言较为深涩,而且还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5课《七根火柴》-教学教案

    【教学构想】 如:“整体感知,捕捉精妙之处”的环节,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自由阅读并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你认为课文的什么地方值得你学习?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

    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期末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和运用。(共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蹒跚(shān) 惬意(qiè) 怦然心动(pēng) B.旌旗(jīng) 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