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6:3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最终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最终版)

16舌战群儒 罗贯中

三维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

2、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领悟语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魅力。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演义》的有关文学常识;领会文中人物语言,理解其个性特点。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人物对话以及举止、神态的描写,体会它们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奥妙的世界,《水浒传》表现了梁山好汉的侠肝义胆,《红楼梦》可谓清末的大百科全书,而《三国演义》则让我们了解了古人用兵遣将的足智多谋,尤其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是让人臣服。今天就让我们见识见识他们的巧舌如簧。

二、写作背景

赤壁之战后,曹操摔几十万大军与东吴的孙权隔江对峙。东吴内部以张昭为代表的大批官员都认为曹操势力几倍于自己,战则必败;鲁肃和周瑜等主战派坚决反对投降。此时,刘备派诸葛亮前往东吴,希望能与孙权联合抗曹,诸葛亮舌战群儒。

三、疏通文意,熟悉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不懂的文句,互相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

1、诸葛亮舌战东吴哪些“儒”?

2、舌战结果如何?找出显示这一结果的句子。

3、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板书设计

张昭 无一言回答

虞翻 不能对

步騭 默然无语

诸葛亮 薛综 不能对答

陆绩 语塞

严畯 不能对

程德枢 不能对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第一段,讨论问题:

1、在张昭的眼中和口中,孔明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眼中:丰神飘洒,器宇轩昂

口中:自比管乐,自不量力,言行不一,无所作为。

2、孔明在反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时,为什么要先谈治病养身之道?为什么要列举韩信这一例?

明确:比喻刘备根据实际所定的谋略,犹如治病养生;以韩信对社稷的作用驳张昭“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初”,暗含“我”的作用也不是你们所能估量。

3、孔明在答辩时为什么一再强调刘备大仁大义?

明确:用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强调刘备是仁义之君,虽然暂时遇到了困难,但一定可以战胜曹操这样的奸雄,这是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有力证据。

4、这一段文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段文字奠定了诸葛亮论辩胜利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

1、后面六场论辩,群儒的观点、依据或意图何在?诸葛亮是如何应对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2至7段,在文中圈点批注,以“我认为与()的论辩最()。理由是()”句式交流。

三、品析人物

从全文看,你认为诸葛亮凭什么取得舌战胜利的?在文中找到理由。

1、凭对时局是熟悉、正确分析、判断,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2、凭对刘备的忠诚及信任,处处维护君王,维护刘方利益,绝不受对方的嘲笑。

3、凭自身过人的智慧,博闻多识和非凡的外交才能,机智、应变、雄辩的才智。

四、总结

本文记叙了诸葛亮舌战群儒并取得胜利的过程,表现出他对君主的忠诚,以及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机智、博学、雄辩的特点。

教学反思

中文辩论是最能体现出汉语魅力的形式之一,教学时若能从这一兴趣点进行课堂设计,应能设计出一个充满语文魅力的教学流程,而且学生的学习又延伸到了课外。

第二篇: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集

6.诗两首

一、字词积累:

缥pi乷缈mi僶: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定然:是一定的意思。

陈列:把物品摆出来供人看。不甚:不很的意思。

闲游:闲暇时在外面随便走走。嘲笑:用言辞笑话对方。擎q妌g:往上托;举。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民主思想。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这个时期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惠特曼等外国作家的作品。1918年春写的《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1年6月,他和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3年、他在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继续编辑《创造周报》和《创造日》。1924年到1927年间,他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莹》、《卓文君》。1928年流亡日本,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左联”东京支部活动。1938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创作了以《屈原》为代表的6个历史剧。他还写了《十批判书》、《青铜时代》等史论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并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作品有《新华颂》、《东风集》、《蔡文姬》、《武则天》、《李白与杜甫》等。

纪弦,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 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代派。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

2、相关知识: 《天上的街市》:

1921年和1922年这两年中,郭沫若三次回国。这时,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黑暗现实,郭沫若感到极大的愤怒。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诗集《星空》表达了这一思想感情。例如,他在《仰望》中写道:“污浊的上海市头,干净的存在,只有那青春的天海!”《黄海中的哀歌》中写道:“浪又浊、漩又深,味又咸,臭又腥,险恶的风浪,没有一刻宁静,滔的浊浪,早已染透了我的深心。我要几时候,才能恢复得我的清明哟!”他在五四高潮时期对祖国的憧憬陡然归于破灭,诗人的一度兴奋激动陷入了苦闷感伤,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他在《星空》集的《献诗》中写道:“啊,闪烁不定的星辰啊!你们有的是鲜红的血痕,有的是净朗的泪晶--在你们那可怜的幽光之中,含蓄了多少深沉的苦闷!”就是这个时期,1921年10月24日,作者写下了《天上的街市》,这首诗第一次发表在1922年《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后来收入《星空》集。

《摘星的少年》:

本诗是诗人纪弦早期创作的一首诗歌,意象壮阔雄奇,尽显诗人的年少英气,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天上的街市》:

诗中首先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继而想象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含蓄地表达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不满情绪。最后通过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表达了坚信不疑的态度,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无比执著。

《摘星的少年》:

这首诗通过写摘星少年克服重重困难,战胜挫折,取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的经过,歌颂了摘星少年锲而不舍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坚定信念。

二、文章脉络 《天上的街市》: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市。第二节,写天上的街市。

第三、四节,写天上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摘星的少年》:

三、写作方法 《天上的街市》: 1.想象与联想。《天上的街市》第一节是由实到虚的联想。第二节诗人由天上的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由天上的街市,想到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和街市的繁华、美丽,想到丰富而自然。第三节诗人由街市进一步联想到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写天上神仙的生活。

2.比喻的运用。《天上的街市》第一节比喻很有特色,街灯像明星,明生像街灯,这样回环往复的互喻,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充满幻想和诗情画意的美妙意境。

《摘星的少年》:

1、意象壮阔雄奇,想象丰富大胆,寓意深刻,短小精悍。诗人在诗中刻画了摘星少年的英姿,使人可以想见诗人写诗时的年少英气,与他作为一个自觉而欲有所为的诗人的旺盛“企图心”。摘星少年立志去摘星,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历经挫折却锲而不舍,这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尤其是最后一段,先把猎户星座拟人化,暗喻文坛上无的放矢、暗中攻讦的无耻文人,然后笔锋一转,将拟人还原,一瞬之间,那猎户星座何其浩瀚巨大的带状星云,已成为束在摘星少年腰间的闪亮腰带了。这种收束的笔法与意象的转换,可以说是诗中的神来之笔,充分展现了诗人心中的恢宏气象与其掷地有声的万钧笔力。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几小节,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2、语言通俗,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诗人注意以口语人诗,追求一种平常感,这就使他的现代诗显示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获得一种类似于“说话”般的节奏感。同时,诗人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起到了很好的表现作用。例如,诗的第二小节,运用反复和拟人的手法,极尽渲染,表现摘星少年遭遇挫折时所受到的攻击和嘲笑。又如,在诗的末尾两节,运用借代和拟人手法,用“天狼”“织女”代指摘星少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把“猎户星座”拟人化,暗喻文坛上无的放矢、暗中攻讦的无耻文人。诗人在通俗与含蓄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

四、问题探究 《天上的街市》: 1.《天上的街市》诗中哪些是写实的诗句?哪些是想像的诗句? 第一节是写实的诗句,第二、三、四节是想像的诗句。

2.诗人是怎样由联想而进入想像的?想像又是怎样逐步展开的?

诗人由街灯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顺着这一联想,诗人进而想像空中有美丽的街市;诗人首先想像天上的街市怎样美丽,再细致地想像了街市上陈列的物品,由街市及人,想像那原本隔河的牛郎织女也一定过上了幸福、美满、自由的生活。

3.怎么看待诗中牛郎织女的传说?

诗中牛郎织女的传说不同于我们熟知的故事,这是诗人别出心裁,他要反其义而用之。诗人一反传统的说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大胆地改造了这个民间故事。在诗人的想像中,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之上,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幸福。其实这样做既表达了对牛郎织女在天上生活的幸福美满的坚信不疑的态度,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热切期盼与无比执着。

《摘星的少年》:

诗歌在内容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本诗先写了摘星少年“跌下来”以及他所受到的种种嘲笑和屈辱,然后转换时间,写摘星少年取得辉煌业绩,受到后人瞻仰。这样,使得诗歌内容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更有助于主题地表现。

【练习解答】

第一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品味感知课文。建议用散文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要求语言流畅,强调有画面感,准确地复述课文内容。

第二题: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品味语言。1.用“现”非常准确,“亮”只是说明一个事实,“现”将明星穿过黑夜,由暗到明的过程表现出来了。2.“定然”表达了坚信天上的街市是美丽的意思,语气肯定;“可能”只是一种猜测。3.“朵”一般是用来第三题:设计此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1.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猜测少年当时的心理,想象他有动摇,有委屈,有疑惑表情,有退缩行为,也是符合实际的;想象他坚强不屈,有刚毅的神态,跌倒了又站起来,摘星不止,更符合诗的本意。从诗的下一节来看,少年获得成功。学生表述此题,应该用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的语言。2.表达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拜,也暗示我们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要有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第四题:设计此题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追求美好的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坚强不屈的英雄品质。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合情合理。

形容花的,这里用来形容流星,流星似的灯笼,像花一样美丽。

7.太空移民不是梦

一、字词积累:

深邃su孿plain:深奥。尊崇ch巒g:尊敬推崇。

进取: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适宜:合适;相宜。稠ch巙密:多而密。猎取:夺取(名或利)。屏蔽:像屏风似的遮拦着。迄q孿plain今:到现在。枯竭:(水源)干涸;断绝。

宿敌:一向对抗的敌人。也作“夙敌”。羁j塡plain绊:束缚。

缓和:(局势、气氛等)变和缓。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卞毓麟,1943年7月生,196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在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至1998年3月,1998年4月到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现任版权部主任,1999年4月起任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兼职教授,现为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普作协翻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读过《语文》课本中那篇饶有趣味的短文《月亮——地球的妻子?姐妹?还是女儿?》的中学生们,都能说出“卞毓麟”。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如《恐龙·陨石及社会文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科学注》、《莎士比亚外篇》等,无不描绘着科学与文化一个个闪光的交点。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2、相关知识:

太空移民:开拓“天疆”

宇宙深邃,太空飘渺,令人神往。古今中外,人世间多少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期望有一天人类能“上九天揽月”,移居到那美妙的“天上人间”。

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人类先后向太空成功发射了各种卫星、飞船探测器,并顺利地登上了月球。科学家们预计,人类移民太空已为期不远了。

太空港

21世纪初,人类将在近地轨道、围绕月球和火星轨道,以及在地一月系统中的自由点上陆续建成空间港,作为空间客运的转运站。其间将有巡天飞船常年巡回飞行,又有转运飞船像驳船一样在空间港与巡天飞船之间接货物和人员。当近地空间港和火星空间港建成成后,便形成一个完整的航天运输网络。人类如要长期地居月球、火星和空间港上工作、生活、定居,必须不依赖于地球而开发完全能自给自足的生物圈,并建成立初期前哨站和基地,形成开发太阳系的完整系统。

太空桥

21世纪,人类将进一步发展空间技术,开辟通天路,架设星际桥,实现开拓天疆的伟大理想。通过降低将有效载荷运输到轨道上的费用,把载人和载货的任务分开。运货仍采用大型运载火箭;载人则采用有翼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使其全部能重复使用。其中,人们将要创造出具有多种优良性能如应急、机动性良好的空天飞机,可以水平起飞、水平降落。设计方案有X-30试验机(“东方快车”)、霍托尔、森格尔等。

太空加油站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核工程学专家预测,今后在太空飞行的航天器将可以在月球和木星上的聚变燃料加油站灌满油箱。因为聚变能不仅作为太空飞行器的动力,而且也可作为轨道航天器站的动力。木星和月球上有大量可用于核聚变的元素,如氘和氦?。月球上将建造第一个加油站,为航天器飞往火星途中“接力”。

太空工厂

人类在太空建造永久性建筑日益成为可能,太空工厂将列入第一批太空建筑。由于脱离了重力约束,在高度真空的特殊条件下,太空工厂将成为制造某些地球上不能制造的稀有产品的理想场所。由航天飞机把原料送往太空工厂,或者利用太阳系各行星中的资源,制造加工成所需的产品后再运回地球。因为太空不存在冷热对流、浓淡、沉淀等现象,所以太空工厂制造的药品比在地面上制造的纯度至少高5倍,制药的速度快400倍。

太空农场

美、日、欧在21世纪的太空计划中,将“植物在密封太空舱内进行长期实验”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并正在设计太空农场。科学家认为,太空农场可能建成球冠状,利用其外面可以转动的反射镜调节室内温度,从而使植物处于像地球上的生长环境一样。

科学家对从月球上取回的土壤进行了分析,认为只要略加改造即可用来作为太空农场种植庄稼的土壤。同时,还可用来提取氧气和合成水分,以供“太空人”生活之需。

太空农场种植庄稼,无需除草和喷洒农药,所以没有污染,生产出的蔬菜和水果非常洁净。另外,太空农场全部是自动化作业,只需在“控制室”操纵按钮,即可对作物进行全面管理。

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上有一个太空温室,面积约为900平方厘米,播种了数十粒不同品种小麦的“太空种子”。在太空失重条件下,播种的小麦可望在70~90天后成熟。在这个封闭的太空温室内,松土、浇灌等所有农活均是在宇航员控制下由机器人自动操作完成的。

太空宾馆

21世纪,太空将会成为人类的又一旅游胜地。日本清水公司与美国贝尔和特罗蒂公司的专家设计了一种太空宾馆,它将处于地球上空450千米的高度,形状犹如直径140米的大型游艺场,房间可供大约100名旅游者住宿。为避免太空旅游者因失重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太空宾馆将每分钟自转3圈,从而产生类似地球的引力。美国航天专家认为,由于宇宙航行非常安全,参加旅游的人不一定要有运动员那样的体魄,只要经过一般的体格检查,体能达到一定状况就可以了。人们完全可以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像出差到外地一样收拾简单的行装,穿上宇宙服,搭乘航天飞机到太空遨游,入住太空宾馆。

太空生态实验舱

美国宇航局为了配合星际探险计划,与波音公司合作研制一种名为“太空花园”的实验性太空舱。这种新型的太空舱,实际上是一个控制生态的“生命维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将种植诸如橙、棉花和粮食等植物,为太空人提供食物、饮用水,回收他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及粪便。科技人员还将采用小球藻系统排除二氧化碳,制造氧气,使空气保持新鲜。如遇紧急情况,空气和水可以自成系统,分开使用。太空花园设有引力相对较弱的“运动区”,供游人们尽情从事“太空运动”。

太空城市

由于世界人口急剧膨胀,地球变得越来越拥挤,于是科学家们提出了建立太空城的设想。美国科学家拟建的太空城,一种设计方案是一个旋转的圆筒,圆筒的一端对着太阳,另一头为半球形,一座半径为100米、长为4000米的圆筒太空城可容纳大约1万名居民。另一种设计方案是轮状的、供中心旋转的太空城,太空城的整个直径2800米,轮圈本身的直径为300米,轮的外缘是太空城的地面,轮的内缘是太空城的顶部,“屋顶”由透明的材料做成天窗,阳光从天窗射进来,经过调节,使太空城明亮且温暖如春。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人类移居太空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人类大规模移居太空已为期不远。飞出地球去,天上有人间!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通过介绍有关建造空间居住点的设想、位置、结构、原料来源以及结地球和人类带来的好处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太空移民不是梦”这一结论,体现了科技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更为广阔。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9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写人类是可以移居太空的,人们已经作出了太空移民计划。第二部分(5-17),写空间居住点建在何处以及建造中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18、19),对未来空间居住点的展望。

三、写作方法

1、说明顺序恰当,层次分明。

本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进行说明的。课文一开始先提出有关移民太空的梦想。接着具体阐释它的可行性,分别从空间居住点的位置、结构、原料来源、安全性及太空工业发展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好处等方面逐一进行详细的说明,最后展望未来,指出人类将在太空中拥有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以此收束全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语言准确,说明严谨。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所以在用语方面尤其准确。文中有大量涉及天文物理知识的科学语汇。如“行星”“轨道”“太阳系”“离心作用”“真空”“失重”等,科学术语的正确使用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同时。文中也有不少修饰限制性的词语。例如,“似乎””可能”“充分”“完全”等词语,对准确地说明事理也起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语言的分寸感。

3、恰当使用说明方法?增强说明效果。

本文在说明事理时。恰当地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诠释、引资料等说明方法,使说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课文引用英国剑桥大学讲师约翰·德斯蒙德·贝尔纳的事例,说明人类有移民太空的梦想;引用法国人拉格朗日的理论来证实奥尼尔关于建造空间居住点位置具有科学性。课文在说明空间居住点面临的危险、空间工厂的生产等问题时,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说明更为具体明白。增强了说服力。总之,说明方法的恰当运用使本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四、问题探究

1、空间居住点应该建在哪儿?对此美国物理学教授奥尼尔是怎样解答的?他的答案有科学依据吗? 关于空间居住点建造的位置,奥尼尔提出两个地点,它们位于月球环绕地球的轨道上,一个在月球前,另一个在月球后,每个点都可以与地球、月球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边长等于月地之间的距离,即384400千米。他的说法是有科学依据的。早在1772年,法国天文学家拉格朗日就已证明,位于这两个点上的小物体受的地球引力和月球引力恰能使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这两个点被称为“秤动点”或“拉格朗日点”。

2、人类实现移民太空的梦想后,会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地球环境将会改善,绿化面积将会增加,地球的容貌将会重新变得匀称而美丽。随着空间居住点的增加,人口问题可以大为缓和。另外人类文化将会变得异常丰富多彩。【练习解答】 第一题:

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概括内容的能力。1.人类已经制定了太空开发计划,并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宇航员已经在遨游太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移民是可以实现的。2.(1)空间居住点面临与一些陨星相撞的危险。(2)由离心力作用产生的人造重力对人体是否会有危害,尚未完全搞清。

第二题:设计此题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答案略。

第三题:设计此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展望人类美好的未来。回答此题,建议老师从文化学角度引导学生围绕第18自然段的人类生活方式包含的方方面面,展开“丰富多彩”“妙不可言”的想象联想。

8.卧看牵牛织女星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词积累:

陶醉:很得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和思想活动之中。俯首贴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耐人寻味:意味深长,经得起别人仔细体味。形容言语、文字、绘画等意味深长。怠d刬惰:懒惰。

惩ch唍g罚:严厉地处罚。离愁别苦:别离的愁苦。

描摹: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和特性等。孤寂:孤独寂寞。

少见多怪:由于见识少,遇见平常的事情也感到奇怪。不计其数:无法计算。

藐mi僶小:微小。同“微小”。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叶至善,江苏苏州人,生于1918年;194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校农产制造科,曾任技师、教员;1945年进开明书店,开始了编辑生涯。1953年,叶至善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任社长兼总编辑,此后职务屡有变更;1981年退居二线,任中国青少年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社会职务:现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等。

半个多世纪来,叶至善先后主持或参与编辑的期刊有《开明少年》、《中学生》、《旅行家》、《农村青年》、《我们爱科学》等多种,丛书有《开明少年丛书》、《开明青年丛书》、《我们的书》、《少年百科丛书》等多种,为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出过不少主意,经常发表作品。

叶至善所作的《失踪的哥哥》(科幻小说)曾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梦魔》(科学家传记小说)曾获新长征科普创作一等奖及宋庆龄儿童文学银奖,《竖鸡蛋和别的故事》(科普作品集)曾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及全国优秀科普创作荣誉奖。叶至善还获得中国福利会颁发的妇幼事业“樟树奖”,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编辑“伯乐奖”。

叶至善经常发表关于科普创作的论说,已大多收入新近出版的杂文集《我是编辑》。

2、相关知识:

“七夕”与牛郎织女的传说 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称“七夕”,我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故七夕又称“乞巧节”。民间传说,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据说,牛郎是南阳城牛家庄的一个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马氏为人刻薄,经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牛自耕自食。这条老牛很通灵性,有一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老牛劝牛郎去取织女的衣服,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婚后,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一儿一女,生活十分美满幸福。不料天帝查知此事,派王母娘娘押解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不忍他们妻离子散,于是触断头上的角,变成一只小船,让牛郎挑着儿女乘船追赶。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忽然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天空划出了一条波涛滚滚的银河。牛郎无法过河,只能在河边与织女遥望对泣。他们坚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无数喜鹊飞来,用身体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桥,让牛郎织女在天河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由于农历的七月七日正当雨季,所以这一天常常下雨,人们便说这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农村中的一些少男少女还会趴在豆角架的下面,据说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话。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美妙动人,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还常常以“牛郎织女”来描述夫妻的恩爱。

七夕之夜,妇女们还要向织女乞求智巧。如《荆楚岁时记》所载,南北朝时的乞巧方法是“结彩缕穿七孔针”,妇女们来回用丝线穿针,穿得快的自然就巧了。明清以后,更流行“丢巧针”的游戏。其方法是在七月七日这天的上午,取一碗水在日光下曝晒,顷刻之后,水面便产生一层薄膜。此时把平日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碗中,若针浮在水面上,便是得巧了。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这是一篇写给青少年阅读的科学小品,发表在当年颇有影响的刊物《开明少年》上。文章以文学性的笔调,通俗易懂的语言,给读者介绍了牵牛织女星的有关天文学知识,暗含了作者对人生的一点哲理思考。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引诗和东西方的传说,引入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第二部分(5-10),介绍牵牛星、织女星及其相关的一些天文学知识。

第三部分(11),说明宇宙虽然是广阔的,但不能逃出自然法则的支配,人能发现自然法则,就可以认识和利用它为人类服务。

三、写作方法

1、运用设问,由近及远,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娓娓道来。

文中有四个段都用设问句开头,再回答提出的问题,层次分明。第一个设问句:“那么牛郎在哪里呢?”这一句承上启下,上承第四段解释杜牧的诗,提到了织女星,下启第五段,在这一段,按行文逻辑自然该说说牛郎星。第六段又将牛郎织女星放在一起来谈,告诉读者两颗星距离之遥远。由距离的遥远自然提到下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光年呢?”第七、八段,作者列数字、打比方,告诉读者关于光年的知识和恒星运动速度问题。第三个设问是:“那白蒙蒙的银河是什么呢?”告诉读者关于银河系的有关知识。第四个问题是:“那么银河系之外是什么呢?”告诉读者银河系外还有河外星系。四个问题,由谈牛郎星说开去,涉及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天文知识,在空间上构成由近及远的关系,沿着人们观察天空的视线方向进行介绍。这样自然归结到课文最后一段,既然时间这样无始无终,空间这样无边无际,面对茫茫太空,不免使人产生文章所说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作者也正好借此对年轻的读者(当时本文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即“开明少年”)来几句理性的劝语。这样,这篇科学小品,由诗歌开始,到神话传说,再开始科学知识介绍,最后谈人生感慨,水到渠成地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

2、运用下定义、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介绍说明深奥的天文学知识,尤其是对一些名词术语的介绍,浅显易懂。这都得益于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四、问题探究

对文章题目的理解:

文章题目叫“卧看牵牛织女星”,充满诗情画意。作者在题记中引了杜牧的《秋夕》诗,正文第一、二段花大量篇幅介绍西方和中国有关牵牛织女星的神话传说,第三段再回头阐释《秋夕》诗的内涵。文章第四段才正式开始作科学意义上的说明。最后一段,作者告诉读者不要因为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就“感叹生命的短暂和藐小”。作者之所以要来这样几笔,是因为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而科学小品往往既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这篇小品,正是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怡情悦性,了解科学知识。一般的科技说明文,总是名词术语太多,知识性有余而趣味性不足,科学性有余而人文性不足。这篇科学小品正是克服了一般科技说明文的缺点,使这篇介绍天文知识的文章,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这正是最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学小品。

【练习解答】

第一题:文章涉及辨识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知识、这两颗星永远不可能相会、这两颗星比太阳亮度大、这两颗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光年的概念、太阳光和织女星的光到地球所需要的时间、恒星是运动的但观察不出来、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接近太阳但永远不会与之相撞、银河系、银河系外的天体等知识。

第二题:人在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不能逃出自然法则的支配,生命短暂,也很渺小,但人研究各种自然科学,能够发现那些自然法则,所以人是伟大的,人生是很有意义的。设计此题旨在引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认识到人类的伟大。

第三题: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说明的对象更生动形象。“断断续续”形容时断时续,符合客观实际;“约”有大概的意思,引出的数目无法精确;“猜想”是根据想象估计,后面的内容是一种主观判断。三个词语使句子表达更加准确、严密。

第四题:引用神话传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了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色彩。引用诗文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添了文学色彩,同时给读者以思想启迪。列举大量数据,使说明的事物特征更明确,内容更具科学性。

9、云赋

三维目标:

l 体会作者由观赏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情感,把握课文的主旨。

l 体会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与想象以及多种表现手法描景状物的方法。

l 学习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的鉴赏方法。

导入:

猜谜

身体多轻柔,逍遥漫天游,风来它就躲,雨来它带头。

打一自然物

一读积累

1.字词积累——识记、朗读、佳句鉴赏能力展示。

2.文学常识:什么是赋?赋的特点是什么?(先放发学习引导资料,古体的赋文和现代的赋文)

要点:①赞美歌颂之意;②大肆铺陈之能(多层面,多手法);③运用词藻之妙。

二读提高

1.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作用各是什么?

3.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三读发现

(一)多层面

文章写了哪些云?其特点分别是什么?

(二)多手法

1.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2.文章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方法,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文章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三)讲词藻

比较揣摩,文章哪些词语用得精妙,形象而准确?例如:

砸在水泥地上”中“砸”能不能改为“落”?

“觉得脸上有凉丝丝的雨星飘来”——删去“星”,表达效果好吗?为什么?

“我的思绪也禁不住随着乌云狂奔起来”——“思绪”怎么能“狂奔”?合理吗?

四读个性表达。

阅读峻青的《秋色赋》写一篇欣赏性的文字。

10.月迹

一、字词积累:

新鲜:少见的;稀罕。

屏b媙g气:有意地闭住气。

面面相觑q擻plain: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觑,看,瞧。

倏sh慭plain忽:很快地,忽然。

袅ni僶袅:文中指有某种东西在身后缭绕或摆动。嫉妒:忌妒。因别人比自己好而心怀怨恨。粗糙c乷:不精细;不光滑。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1997年获法国女评外国文学奖。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自然。

2、相关知识:

悠悠千古明月。曾牵动过无数文人墨客的种种情思,留下了难以数计的名篇佳作。人们吟咏边关冷月,卢沟晓月,“杨柳岸、晓风残月”;人们写月形月影,“缺月挂疏桐”,“飞镜又重磨”;写月色月波,“滟滟随波千万里”,“梨花院落溶溶月”„„月诗月文浩如烟海,各出机杼。以至于令后人望月而兴叹,不敢随便吟咏摹写这涵蕴无穷的月。然而贾平凹却敢凑这个热闹,于“月山月海”的诗文路上另辟蹊径——写月迹。写得虚虚实实,掩掩映映,写得那样娇美灵动,写出了只属于他而又能引起人们情绪共振的那神奇美妙的月迹。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扬了孩子们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你们快出去寻月吧”),中堂赏月图。在屋中的穿衣镜上看到了月亮,没多久,月亮在镜上消失了,孩子们很失望。

第二部分(“我们就都跑出门去”至“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院中寻月图。孩子们跑到院子里寻找月亮,产生了人在月中的幻觉。

第三部分(“奶奶瞧着我们”至“竟寻出了院门”),树下争月图。孩子们对月的感情由喜爱变为渴望,也赞美了孩子们为得到自己所渴望的东西奋力争夺的那种精神。

第三部分(“院门外”至文末),河边得月图。孩子们在每个人的眼睛里找到了月亮,明白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

三、写作方法

1、以虚为实,巧妙地设置参照物,将无形无态的月迹写得可触可感。

作者巧妙地用竹帘、葡萄叶、小酒杯、小河水、小孩子的眼睛,清清晰晰地写出月亮轻盈的踪迹一——她“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后来又在葡萄叶丛上发现了她,还装在了酒杯里,落在了小河里„„如轻盈飘逸的少女,又像是淘气调皮的小男孩,可触可摸,有情有义.是那样令人惊喜,那样富有情趣。虽是镜中月、杯中月、水中月,却是全无虚幻之感。

2、虚实转换,虚实一体。

作者用独特的联想和奇妙的通感。将高空明月这种真切的实物化为虚拟,又转换为实感。当听说月宫中有桂树时,倏忽间觉得“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而且似乎“就在我们身后袅袅”,仿佛又“到了头发梢儿上”,甚至还“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以至于产生了一种幻觉,觉得”似乎我们已在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作者巧妙地将视觉形象变成了嗅觉、触觉意象,遥不可及的月形月影变成了可闻可触的近旁存在。而同时又因为月宫、桂树、嫦娥等虚拟物象的加入,又使得真真切切的月变得虚幻而奇妙了.这是物我同一,天人融合,虚实一体而又忘我忘神的境界。令人分不清是人在月中,还是月落人间。这样写,突破了写月形、月色、月影、月波的窠臼,从“感觉”这个角度着笔,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意境。通过这样的情景设置。让读者走进这美妙的月色之中,和作者一起追寻这月的踪迹。同作者一起天真地、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从而获得一种美的愉悦。

3、虚实相生,一箭双雕。作者将嫦娥比三妹,或者说是将三妹比嫦娥.让三妹也拥有月亮。并为这种拥有而自豪。将凡俗与神幻融为一体,交织于“漂亮”这个立意上,使空灵的月亮美得实在,美得真切了,也使现实的人儿美得神妙,美得飘逸了。

四、问题探究

1、作者从孩子们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这个认识起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正因为“新鲜”“不满足”,才能去不断地寻找。这个认识是这篇散文构思的凝聚点,它像音乐中的主旋律一样,为抒情定下了基调,开启了整部乐章.为全文作了铺垫。

2、文章的主题是怎样随着孩子们的感情变化而逐层深入地表现出来的? 在中堂赏月时,孩子们生怕一口气把月吹跑了,所以屏气儿不出.表现出孩子们对月的喜爱之情。院中寻月及树下争月则写出了孩子们的感情由喜爱到渴望的变化,也赞美了孩子们为得到自己所渴望的东西而奋力争夺的那种向上的精神。将散文的思想和感情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河边得月图写孩子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追寻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月亮,并且懂得了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的道理,由开篇的不满足变为满足,至此,文章的主题——美好的事物是属于每个人的,只有不懈地追求才能得到,也就自然地显现在读者面前了。

3、作者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孩子们寻月这一生动的事件之中,这叫寓理于事。读后,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寓理于事的写法可以将平凡而又重要、人们熟知而又容易忽视的道理写得含蓄、生动,使人在享受散文美的同时悟出道理,耐人寻味。

【练习解答】

第一题:“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根据这两个句子的提示,作者主要写了孩子们在院子里和在小河边寻找月亮的活动。课文通过寻找月亮的活动,赞美了孩子们追求美好生活理想的纯洁无瑕的感情。

第二题:1.从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的事物,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2.月亮的倒影随着酒水喝进肚里,就好像月亮走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美好与幸福。表达了孩子们为拥有美好的幸福情感。

3.拥有月亮就拥有天空,月亮就好像按在天空上的印章,贴切新奇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孩子们丰富而生动的想像力。

第三题:课文主要表达了美好的事物就在自己的身边,只要不断追寻就一定会拥有的主旨。《月夜》主要表达了对月夜下的自然景物无比喜爱和亲切祝福的感情。

11、《故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查字典,给下面词语注音。

①秕谷()②鹁鸪()③颧骨()④折本()

⑤潺潺()⑥伶仃()⑦恣睢()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①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②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③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④如许:如此;这样。

⑤鄙夷:轻视;看不起。

⑥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⑦恣睢:放纵,凶暴。

⑧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⑨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⑩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⑾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⑿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二、导入:

1、作者简介(请同学介绍):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时代背景: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在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的人和事,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

三、速读全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 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导‘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 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四、讨论分析:

1、课文第1段写了什么?

--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3段只有一句话,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说明“我”对故乡还保持着少年时的美好记忆。

5、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6、第5段写了什么?

--交代了此次回故乡的目的。

五、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六、作业:

1、认真朗读全文。

2、尝试描写一段你的故乡的景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理解了文章的梗概,并分析了第一部分。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

小结: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十年前的杨二嫂:“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己。

二十年后的杨二嫂:“凸颧骨,薄嘴唇,50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丑而瘦。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势利、尖刻。

“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贪婪的性格。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一旦讨东西不成,便又开始造谣。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的性格。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语言描写。表现杨二嫂尖刻、势利的性格。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来,又骂又偷。表现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

“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贪婪)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贼喊捉贼)杨二嫂发现了这件事,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表现杨二嫂自私、贪婪。

小结:通过削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4、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三、总结

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四题。

第三课时

一、继续讨论分析课文:

1、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1)回故乡——急切

(2)见故乡——悲凉

3)忆故乡——沉重、忧愤

(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6)见闰土——兴奋、惊异

(7)离故乡——侗然、气闷、悲哀、希望

2、“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 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3、“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记忆与故乡的现实相去甚远,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4、“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木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向中的“高墙”指什么?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5、“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6、“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7、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8、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9、“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逾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会迎来新生活。

二、小结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土地情诗 【教学构想】

《土地情诗》是本单元唯一用诗歌形式来表达对土地、对祖国深情热爱的一课,形式简洁,寓意深厚,情深意长,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尤其是其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更是感人心魄、久唱不衰的经典名篇。对于这样的当代诗歌作品,大多数学生的感觉是“听一听,有所耳闻;看一看,字都认得;读一读,不知其可”.都知道好,却不知道好在哪里,如何欣赏。有鉴于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上确定了两个重点:一是深入领会第一首诗《我爱这土地》本身的巨大艺术魅力;二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欣赏技巧与方法;在用浓烈的爱国情感冲击他们的灵魂的同时,也交给学生们走进现当代诗歌艺术品味之门的钥匙。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力图展现三个亮点:

1.营造严肃、动人、投入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示范诵读和拓展深化诗歌主题这些环节中力争把学生带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情境中,以自身严肃的态度引导学生向诗人、向作品致敬;同时范读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才会收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2.设计简单、明确,操作方便有效的诗歌欣赏环节。这一部分设计很重要,不仅带领学生学习、欣赏“这一首”,也应该可以帮助他们欣赏今后遇到的许多首现代诗歌,所以设计上应简洁便于操作。《我爱这土地》贯穿始终的就是四大环节“读”、“想”、“品”、“提”,以此来指导本课另一首诗《中国的土地》的欣赏。

3.注重深化拓展,多媒体的利用绝不可小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这节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中用多组图片来展现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配之以教师简洁扼要的讲解,让学生对本课诗歌所展现的深刻情感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和提高,这是老师单纯的语音表述所达不到的。

总之,诗歌教学的设计要力图靠近诗歌本身,不要把作品放在一边空谈技巧与媒介的运用,教师本身要深入理解作品,在贯穿整节课的吟诵中带领学生走向诗歌艺术的殿堂,向大师们致敬。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

PPTl(地球卫星图)放课前音乐。

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得出来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地球,这里是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白色的小块呢?是我们中国的宝岛——台湾。2003年,温家宝总理应邀访美,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见面会上,温总理深情地说:“台湾问题让我辗转难眠。台湾是我的乡愁,是最大的国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热烈的掌声,甚至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报导的醒目标题。是啊,这诗一样美好动情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心底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H艮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被媒体争相转载的诗句,却并非温总理原创,它早在1938年就唱响中国大地,它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给土地的情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来迎接一次灵魂的冲击和洗礼吧!PPT2(课题介绍)。

(创设肃穆动人的导入环节,能有效地把学生带到诗歌欣赏的情境中去。)

二、作者、时代背景介绍 PPT3(作者介绍)。

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知人论文”和“知世论文”,这样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对于诗歌也是这样。作者艾青,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1937年在卢沟桥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后,艾青目睹了日军的铁蹄肆虐横行,整个中华大地哀鸿遍野,满目疮痍,于是他在1938年奋笔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

(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让学生有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三、学法介绍 PPT4(欣赏技巧)。

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想,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体会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画面美;品,通过咀嚼语言和深人理解诗歌形象来把握诗歌丰富的意蕴美;提,通过寻找或提炼关键语句来感受诗歌深刻的情感美。

(提纲挈领地让学生掌握诗歌欣赏的方法。)

四、读

1.放音乐,教师示范朗诵。

2.学生自己尝试在音乐背景中诵读。3.共同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朗读。节奏——音乐美,音乐是美的,是因为音乐有节奏。示范第一句有节奏和无节奏的区别,然后快速读诗,大家一起说怎么划分节奏。

重音——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要重读,不能泛泛处理,如“悲愤的河流”等。速度——从表现的情感来看,应该是比较深沉的,不能过快,同时部分标点也提示了语速,如“黎明”后面的省略号。

情感——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如果能够在诵读时表现出来,效果会很好。如“悲愤的河流”与“无比温柔的黎明”,还有“嘶哑的喉咙”。

4.小结:

节奏、停顿、重音、速度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都很重要。PPT5(诵读技巧)。

5.全班齐读,放背景音乐。

(诵读是诗歌欣赏入门的一关,在此环节中教师的示范诵读很重要,诵读的美感能够极大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概括诵读方式时教师要注意整理从学生中来的答案。)

五、想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我们通过这个过程,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无声的变成有声的,把纸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鲜活的场景和形象,从而给诗歌灌注鲜活的生命力。

1.一起走人想象的世界。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诵读这首诗,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想一想,看到了什么? 学生诵读。2.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暴风雨击打在贫瘠的满目疮痍的黄土地上,到处昏天黑地;黄河汹涌澎湃,它怒吼着、冲刷着,仿佛在诉说无限的悲哀;一只瘦弱的小鸟声嘶力竭地在枝头呜唱,终于,它掉落下来,逐渐和土地融为一体,仿佛这个世界它从来没有来过;当一切沉寂下来的时候,黎明终于到来了,林间露出温柔的晨曦,无比祥和安宁„„或许还有“我”,一个拿着笔的战士,在记录、书写着一切,无法抑制胸中澎湃的激情,泪水从眼角轻轻滑落„„)3.小结:

诗歌在想象中复活了。所以,想的过程就是一个给诗歌灌注生命力的过程。PPT6(想的作用)。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生说的过程中注意引导表述的正确性、条理性和语言的美感。)

六、品

1.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这不得不归功于诗歌中几个非常鲜明的形象,如土地、河流、黎明、小鸟等,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但诗歌的欣赏仅仅从字面去理解显然是单薄的,为了让诗歌更形象、更深刻,还要学会通过语言的品味去进一步把握诗歌形象,从而感受诗歌丰富的意蕴美。那么,刚才提到的几个形象,究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为了帮助理解,教师准备几幅图片。

PPT7(四个形象)。

2.提问:这些形象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分组讨论。注意定语。

①暴风雨——日寇的践踏。深一步地扩充:外族的侵略,历史上的鸦片战争也属于这个范畴。笼统地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

②土地——中华大地。河流与风——关注情感词(悲愤的、激怒的),关注状语(永远汹涌着、无止息地),不仅指人民、不仅指情感,更准确的是指面对外敌入侵,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以上两句表现了在民族危亡关头人民的反抗)。

③黎明——黎明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是希望、生机、新的开始。无比温柔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是宁静、祥和。这里“黎明”指什么呢?指在风起云涌的人民斗争中,祖国必将迎来胜利,迎接光明美好的未来,这里的黎明表现了作者深切的向往。

④鸟——不要忘记这只鸟,它在歌唱什么?它在歌唱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未来的希望。

为什么要歌唱?因为它热爱这片土地,更希望赋予人们勇气和力量。

它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到生命的终结。同时它背负着沉蘑的苦难和忧郁,它的呜叫是感叹中带有焦灼,让我们体会到它对祖国的执着热爱。

这只鸟为什么会死去?是因力竭或是困难。

为什么最后说“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是指魂归这片热土,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至死不渝的情怀。

这只鸟是谁?从哪里看出来?从首句“假如我是一只鸟”可以看出。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而不是翱翔天空的猎鹰或者是驰骋疆场的战马?这里的一只鸟象征了最平凡、最普通的人民大众,连一只鸟都对土地如此痴情,表现了作为普通民众的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在这里,鸟更可以理解为热爱祖国的普通民众。

3.小结:

把握诗歌形象的深刻含义,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步骤。PPT8(象征含义)。

(分析形象的深刻含义时,教师注意把握问题的相关性,在一系列问题中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出发逐步把握形象的含义。)

七、提 PPT9(提)。

提,指提炼出情感,提炼出精华。这首诗中最能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爱)大家注意,这一小结是单独孤立出来的,它的画面感非常强,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双饱含泪水的眼睛。不过,是鸟的泪水还是作者的泪水?(作者在这里再也抑制不住情感,从自己设置的形象中跳了出来,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爱。)可是,这样的祖国值得爱吗?当时的国家是怎样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爱?你爱这样的国家吗?(我们的祖国是饱经沧桑,但它是我们的母亲,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它有着勇敢顽强的人民,它是一个不断反抗不断进取、永远不会停止追求的民族,它更是一个成熟伟大、有着美好未来的民族,它是我们的家园。今天的我们,看到了战乱年代的人们所希望的一切吗?)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里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仍然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 小结:提,抓住精髓、把握灵魂,让我们和作品走得更近。(课件总结“提”,定格。)(挖掘主题的重要环节,教师一方面用问题引导,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语言升华情感,从内容上、语言上感染学生。)

八、回顾与升华

下面,我们全班再次诵读全诗。在此之前,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回顾一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史,更深刻地感受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和这种带着泪水的爱!PPT10(图片展示)。

最后的图片:这一只鸟和我们前面看到的鸟有什么不同?(一只嘶哑呜叫啼血而死,一只自由翱翔。)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教师领读,全班齐诵。

(用课件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让整节课到达情感的最高潮。)

九、结束,布置作业

PPT11比较《中国的土地》自学完成对该诗内容的理解。(备注:PPTl一PPT11是课件内容。)【教学小故事】

《土地情诗》是一组优秀的爱国诗歌,在我设计的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独自诵读它,居然发现自己的泪水毫不做作地盈满眼眶。如何把作品的艺术魅力传递出来,让学生感知到?如何让学生也能沉浸在这美好的艺术氛围中,从而使灵魂受到冲击与净化?我决定多角度施力,拨动学生们的心弦,其中,我最用心的莫过于课件的设计。

在自己充分感知和领悟作品之后,我开始了课件的设计。这个课件功能涵盖还是比较广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呈现诗歌欣赏课的设计脉络,让学生简明扼要地抓住授课重点和欣赏技巧。

2.勾连诗歌意象与联想之问的桥梁。现代诗歌中意象的理解十分重要,联想就成了理解中重要的一环,如何用课件来启发联想从而再清意象的含义,课件作用非常大。

3.扩大视野、深化情感。诗歌展现的或许是时代大河的一点,诗人的情感为何具有代表意义,为何在当今长盛不衰,单凭教师空讲是出不了效果的。鉴于此,我搜集了大量与诗歌内容息息相关的图片,尽力展示诗作在历史中的代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这样一个苦难的民族之所以站起来,是和千千万万和艾青一样深爱祖国的人民的存在是分不开的,让诗歌鉴赏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时代意义。

4.用声音元素打动学生。在诗歌示范朗读环节、学生自读环节和集中影像展示等重要环节,我精心选择了一些十分优秀、具有一定辅助情感升华作用的音乐作为背景,起到了十分好的效果。

这节课程序设计、课件设计、课堂表现都要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对教师也是一次考验,我不敢说自己达到了要求,但课堂上学生投人的神情和几次响起的掌声,让我感受到内心有莫大的宽慰。

《河与沙》教案

【教学构想】

周涛是当代中国很知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传世之作《稀世之鸟》、《读童话》等散文作品以厚重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忧患意识、凝练隽永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眼球,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河与沙》这篇文章也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何教读此文?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关于课文。首先,文章主旨对学生应该说是不陌生的,环保观念早已深入学生心灵。但是,本文所表达的环保主题,是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它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烙印。周涛长年生活于新疆,他对新疆有着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新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表现出深沉的热爱和眷念,并由此发展为对这片土地沉重的忧思。他对环境与生态的强烈关注,使他走在同时代作家的前列,成为当代中国的“杞人”和“环保卫士”。所以,作者的环保主旨是与浓浓的故土情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河与沙》的独到之处。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了。其次,文学作品、是*语言打天下的。作家的见解,往往包含在语言中,甚至隐藏在语言的背后。本文语言应该说有一定深度,学生不容易穿透它。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和揣摩语言,方能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二,关于学生。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发展,理解文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应该只停留在解读文本层面上,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有新的生发,那将是阅读过程的深化,也是阅读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阅读由“现实发展区”进入“最近发展区”。

第三,关于整体布局。可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理解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解读课文。解读要因文因人设标,选好教学点。依本文而言,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重点强化如下方面:关键句(结构上和内容上)、材料的意图、全文的主旨。第二课时为生发性阅读。生发可从以下途径人手:一是“重构”,用自己的话整合文章内容,使之呈现新的面貌;二是“补白”,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增补性联想,使之丰富具体;三是“仿写”,模拟课文精彩处,再进行创作;四是“沟联”,联系社会生活、阅读生活,对原文作延伸理解。当然生发性阅读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解性阅读基础之上,否则,所谓“生发”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一构想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人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的指导思想。其优势在于设计的弹性,对学生实际阅读水平有一定拔高作用;劣势在于操作上难以驾驭,尤其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引导调动的难度将很大。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

2.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走进文本)。

一、导入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抒发“山河判断”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

(简要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对学生较快进入文本很有帮助。)

二、解读课文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2.关注文章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

(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结合文章予以点拨指导,进而让学生形成自觉的意识。)二读课文,局部探究:

先看多媒体画面剪辑:新疆塔里木河、伊犁河、楼兰古城遗址、绿洲、土地荒漠化。(通过声光刺激,学生注意力将迅速集中,并指向“河”与“沙”,为关注文章内容作好准备。)① 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

(“比喻”的背后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要让学生高度关注、充分体验。)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结合文章理解词语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文章中的语句阐发信息,要求阅读中要瞻前顾后,上钩下联。)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整合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整体意识。)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从诙谐中听出残酷,从荒诞中听出真实,学生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本环节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性训练。)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

(此问题有一定跨度。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教师应适当引导。)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

(文章对树的作用写得很简略,但并不简单。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积累去补充和丰富它,也就是“还原”它。如此,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一层。)三读课文,归纳主旨: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9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前面对正文部分的阅读,以使主旨明朗化。关注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将进一步强化对文章主旨的认同 河 与 沙

【教学构想】

周涛是当代中国很知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传世之作《稀世之鸟》、《读童话》等散文作品以厚重的思想内涵、强烈的忧患意识、凝练隽永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眼球,受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河与沙》这篇文章也反映了这一特色。如何教读此文?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关于课文。首先,文章主旨对学生应该说是不陌生的,环保观念早已深入学生心灵。但是,本文所表达的环保主题,是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它打上了作者鲜明的个性烙印。周涛长年生活于新疆,他对新疆有着难以割舍的故土情结。新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表现出深沉的热爱和眷念,并由此发展为对这片土地沉重的忧思。他对环境与生态的强烈关注,使他走在同时代作家的前列,成为当代中国的“杞人”和“环保卫士”。所以,作者的环保主旨是与浓浓的故土情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河与沙》的独到之处。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了。其次,文学作品、是靠语言打天下的。作家的见解,往往包含在语言中,甚至隐藏在语言的背后。本文语言应该说有一定深度,学生不容易穿透它。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和揣摩语言,方能进入作者的思 想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二,关于学生。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已有一定发展,理解文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应该只停留在解读文本层面上,还应该有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有新的生发,那将是阅读过程的深化,也是阅读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阅读由“现实发展区”进入“最近发展区”。

第三,关于整体布局。可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理解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解读课文。解读要因文因人设标,选好教学点。依本文而言,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重点强化如下方面:关键句(结构上和内容上)、材料的意图、全文的主旨。第二课时为生发性阅读。生发可从以下途径人手:一是“重构”,用自己的话整合文章内容,使之呈现新的面貌;二是“补白”,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增补性联想,使之丰富具体;三是“仿写”,模拟课文精彩处,再进行创作;四是“沟联”,联系社会生活、阅读生活,对原文作延伸理解。当然生发性阅读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解性阅读基础之上,否则,所谓“生发”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一构想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人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的指导思想。其优势在于设计的弹性,对学生实际阅读水平有一定拔高作用;劣势在于操作上难以驾驭,尤其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引导调动的难度将很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

2.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走进文本)。

一、导入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抒发“山河判断”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简要介绍作者的经历和文学成就,对学生较快进入文本很有帮助。)

二、解读课文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是解读文章的第一步。)2.关注文章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通过关键句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结合文章予以点拨指导,进而让学生形成自觉的意识。)二读课文,局部探究:

先看多媒体画面剪辑:新疆塔里木河、伊犁河、楼兰古城遗址、绿洲、土地荒漠化。(通过声光刺激,学生注意力将迅速集中,并指向“河”与“沙”,为关注文章内容作好准备。)① 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

(“比喻”的背后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与文章主旨息息相关,要让学生高度关注、充分体验。)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断它。”

(结合文章理解词语的意思,实际上是用文章中的语句阐发信息,要求阅读中要瞻前顾后,上钩下联。)3.作者对‘‘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此环节为整合信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有整体意识。)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从诙谐中听出残酷,从荒诞中听出真实,学生才真正读懂了作者的意图。本环节是对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性训练。)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第12自然段),二是批评了砍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第15自然段)。

(此问题有一定跨度。学生回答可能不全面,教师应适当引导。)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谐起来。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

(文章对树的作用写得很简略,但并不简单。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积累去补充和丰富它,也就是“还原”它。如此,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一层。)三读课文,归纳主旨: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9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

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前面对正文部分的阅读,以使主旨明朗化。关注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将进一步强化对文章主旨的认同感。)第二课时

任务:生成式阅读(走出文本)。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意见。

作者的观点没错。砍树毁林,破坏生态,是洪水泛滥的主要原因。(此环节为质疑性阅读。质疑使理解更细致,更深入。)

二、分角色情景表演 河流、沙漠、树的自诉。

要求:着力表现河流的“保姆”作用、沙漠的凶残、树的无奈。可以用文中的话,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工。如果学生在课文基础上有所生发,教师应特别予以鼓励。应给5-8分钟让学生准备。可以合作创作,一人表演。演后组织学生评价。评价重点:是否突出了规定的内容,是否有文采,是否有感染力、冲击力。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再现”和“生发”,是对阅读层次的进一步提升。此环节既可让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语言有新的整合,也可调动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对学生语言表达的磨练也很有价值。)(评价环节设计较好,既体现教师的引导,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定弹性。)

三、根据文中内容解释“魔幻现实主义”

用魔幻的形式表达真实残酷的内容,多用丰富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手法。

教师再举一例。比如有一小品:一个人穿着用动物皮制成的华美服饰,可是他却在地上爬,甚至扒在马桶上喝水。这一小品就是用荒诞的形式告诉人们:“虐待动物的人已没有尊严可言,只是行尸走肉。”

(课文虽然没有直接给出“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但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子。只要仔细研读课文,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应该不难得出结论。教师提供的例子也将打开学生的思路。)

四、创作小品,表现危机

(此环节使学生完全沉浸在“生态忧患”之中,他们将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是生成式阅读的极好切口。)

五、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

环保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不捕食青蛙、不乱扔废旧电池、不用一次性碗筷、节约纸张等等。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使“环保”意识进一步内化。)【教学小故事】

学生合作创作的“魔幻环境小品”刚刚展示完毕,课堂该进入尾声了。为了让学生反思一下实际生活中环保的严峻形势,发挥一下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功能,我特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有学生用小品的形式表现一下。我同意了。

小品成功了,兴奋和激动颠覆了课堂。本以为课堂已近尾声,该“归于平淡”了,没想到居然掀起了新的高潮。显然,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已经“多余”了,一切尽在小品中矣,我刻意追求的所谓“人文熏陶”成了学生小品剧的当然副产品。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声说:“孩子们,你们是好样的!”

《最后一课》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三、结合作文《记一堂生动的XX课》,要求学习本文写法,紧扣“生动”一词,写出课堂的环境气氛,老师的外貌、动作、语言以及同学们听课时的情景。

四、教时安排,三教时。

五、预习:

1.分29节,根据上学途中、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分成四段。

2.能正确地读课文,用几句话简要地讲出全文大意。

3.查字典,为带点字注拼音:思量 捂耳朵 诧异 哽住 祈祷

把预习中弄不清楚的地方写在小纸条上,课前交给老师。(提出的问题在讲读中有机地插入讨论、解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情况,掌握全文脉络,了解全文大意。

三、学习(1一10)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结合课文注解①、④、③)。

都德,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要学生简要地讲述全文大意,井提出分段意见,然后由教师归纳,本文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的痛苦,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全文分四段:第一段(1-6节)上学路上;第二段(7-10节)上课之前。第三段(11-23节)上课经过;第四段(24-29)宣布散学。

教师提请学生注意:分段方法比较灵活,不必拘泥,只要言之有理。(参前)

三、读讲课文

1.指名读(1-6节)要求学生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和活动。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学生答后教师归纳提出:“况且”是连词,用来进一步说明情况。这里表示一共有两个原因,小弗朗士这天迟到了,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再说野外的景色又是那么地吸引人。“连„„也”句式强调最起码的条件也达不到,“一个字”是起码的条件。

提问:沿途有哪些景色吸引了他呢?

答案:(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婉转地唱歌;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有趣多了。)

教师归纳指出:暖和晴朗的天气人人喜欢,画眉是鸟类中唱得最好听的,两个“那么”一个“婉转”强调了环境的美好,看土兵操练,更是小孩子最喜欢看的。这样的环境当然比关在教室里学那种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小弗朗士还是“能管住自己”,还是到学校了。他不是走,而是“跑去”,是“急忙”地跑去。明知迟到了要挨骂,明知老师要检查功课,还是“急忙向学校跑去”,从这些看来,小弗朗士对学习、对纪律还是比较重视的。

提问: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他能管住自己?

学生答后归纳:(1)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跑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2)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

(1)这一段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朗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2)文章写到普鲁土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向我们暗示了时代背景。

(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并未直接写出,这不仅使行文一气贯串,避免了东拉西扯,又使读者产生了悬念,有力地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

齐读(1-6节),并作指导:

(1)“那么„„那么„„”“婉转”“操练”“多”“管住”“跑”要读重音,这两节要读出叹赏、兴奋、感兴趣的语气。

(2)第四节中的破折号表示追忆中断,语气转换,读时要略作停顿,井读出破折号前后不同的语气。

(3)在心里思量的话要轻声读,喊的话该在句子末尾略为拖长。

2.读讲(7-10节):

指名读课文,读前提请同学注意:到了学校,小弗朗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读后正音,提问:学校气氛与往常有哪些不同?

学生答后,教师启发学生共同归纳:小弗郎士到校发现了一系列不同往常的情景:

(1)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是“安安静静”的;(2)平时对学生要打要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很温和”;(3)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礼服;(4)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臾老头儿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课本。

小结:这一段通过对比写了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这气氛使小弗郎士吃惊,也引起了读者一连串的疑问,引人入胜,使小说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它也告诉读者,人们对这最后一课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这种写法能够紧紧地把读者吸引往,值得学习。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捂 诧异 哽 祈祷 喧闹 郝叟 踱

2.说说下列各组词义有什么不同:

平静 摊开 操练 视察 肃静 推开 锻炼 观察 安静

3.认真读课文,为11-23节分层次,并找出各层大意。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讲第11-23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

1.从到校时的情景看,你觉得小弗朗士是怎样一个人?

2.教室里那天有哪些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答案见上一教时教案)

二、引入新课: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平常的事?

1.指名读第11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你觉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答案:前一个”最后“表现了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后一个”最后“提出了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

提问:韩麦尔先生讲话的态度是”又柔和又严肃“"又„„又”联系并列着的两件事,对谁柔和?为什么严肃?

答案: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充满了爱,所以态度“柔和”,但宣布的是一个十分沉痛的重大消息,所以又很“严肃”。

指导朗读:以沉痛愤慨的语气,柔和而又严肃地读韩麦尔先生的话,把重音放在“最后一次„„德语„„明天„„最后一堂„„多多用心”。

2.引入学习第12-16节(听了这样一个消息,小弗朗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指导朗读第12节要把“万分难过”的心情读出来,(不仅难过,还有愤激的心情)把重音加在“啊„„坏家伙„„这么一回事,”

让学生轻声自由读第12-16节,体会当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讨论后小结:小弗郎土当时的心情变化是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的语言、历史的热爱→对老师的深切同情和爱戴。

提问:-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指出:

(1)第13、15节都是名词性的偏正词组(独语句)。它们比一般陈述句具有更为强烈的感情。(举例:“你这个坏蛋!”与“你是个坏蛋!”“多么灵巧的手啊!”与“这双手很灵巧!”比较。)

(2)小弗郎士原来是个顽皮、不懂事的孩子,但当他听到要永久失去学习祖国语文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开始感到祖国的一切都是多么美好!他悔恨自己没有好好学习。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眼里一切都跟“祖国”两字分不开,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对课本、“戒尺、惩罚”的感情都变了。这一切都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了变化。

有感情地齐读第11-16节。

3.提问引入下一段: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只讲了几个字就弄糊涂了。这时韩麦尔先生怎么说?

指名读第18、19节。

讨论:

(1)为什么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欺人最大的不幸? 讨论后归纳:明天永远没有完,一直拖,拖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不会写,却已经永久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这句话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2)单引号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串讲第20节:“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这是一种又需要提又顺便带过的写法。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提问:“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讨论: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小结:这一层里韩麦尔先生责备了人们以及自己以前忽视孩子学习的过错,并说明学好祖国语言的意义。

5.单讲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和“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也比成了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了。

提问: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教师归纳: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①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②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注意”;③孩子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提问: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归纳:表达了小弗郎士对敌人无所不致的暴行的极端愤慨和讽刺。

提问:第22节又写出了什么呢?(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中归纳:通过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设身处地想象、写出了先生眼看要跟40年的教学生活永远别离的难舍难分的心情。

提问:初级班学拼音,连郝叟老头儿也在跟着一起读,要认真上好最后一堂祖国语言课,感情是那么的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注意:“那么”表示加重语气。)小弗朗士又想笑、又难过。他笑了没有?为什么不笑?

归纳:从“想”字上可看出他感到可笑,但是他没有笑,因为感到“难过”。小弗郎士在这一课上受到很深刻的教育,他从一个不懂事的贪玩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小结:21-23节写了人们在最后一课上专心学习的情况,从11-23节是《最后一课》的中心部分,着重写了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思想上起了极大转变,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三、作业:

1.反复朗读全文,结合“思考练习五”体会本文用词的确切。

2.联系“思考练习题二”,有感情地朗读第11-16节。

3.说出句子的深刻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较下面几句话在说法上有什么不同?

(1)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使他伤心。

(2)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可是我说不上一个字来。

(3)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

个个人专心,教室里安静。

(答案(1)的疑问形式比一般陈述语气强;(2)用”连„„也“强调了”一个字“;

(3)用”那么“表示强调。)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读讲24-29节。

二、讨论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复习:哪些语句表现了教师认真教与学生认真学?小弗郎士过去不爱学习,为什么现在这样认真?

答案:1.认真教学表现在:①教师”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恨不得”“一下子塞进„„”“他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②小弗郎士“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个个那么专心„„也算是法国字”“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发抖了。”2.小弗郎士感到了亡国的痛苦,激发了爱国心,懂得了学好祖国语言是热爱祖国的表现之一,而现在这是最后一次了。他后悔过去没有好好学,就全神贯注十分珍惜这一堂课,恨不得一下子都学进去,所以变得这么认真。“塞”字充分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二、读讲第24-29节

范读后指出:钟声和号声说明了放学的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

提问“忽然”一词用在这里又说明了什么呢?

答案:这说明了大家学得十分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又,“这么”跟上文的“那么”一样,也是起强调作用。)

讨论:听到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的脸色惨白?

讨论后归纳:钟声和号声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的祖国告别了。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了内心痛苦已极。也正因为这样,当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的时候,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哽住了。

提问:“我--我--”这里的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么读?

答案: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该以悲愤痛苦的感情读得略微拖长而又哽住。

指示学生练习读第25、26节。

提问:韩麦尔先生在这最后分手的时候有不少话要讲,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力量”千句并成一句,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含有什么意思?

归纳答案:这两个字含有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法兰西祖国。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串讲第29节。指出:他写完字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说出“散学了”三个字,因为这就是宣布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其他一些听课的镇上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碎了!

小结:1.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高尚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2.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了高潮,十分感人!

学生自由练习轻声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然后请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作表情朗读。

三、讨论主题: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大意)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四、总结写作特点:(如果学生已有较好的基础,只需要作简要的归纳、提示或补充。)

1.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这样就有利于对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但要用好第一人称,对所写人物必须有深刻的了解。.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服装、语言、动作、表情的细致描述,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写出了他对祖国无比深厚的爱和对祖国沦陷的深切悲哀和痛苦。

(1)服装:表现了对这一课的珍重和特别严肃的态度。

(2)语言:表现了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的深厚的爱(“柔和”、“温和”)和无限的希望。

(3)动作、表情:表现了内心的十分激动以及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主要在第8、22、24-29节)。

3.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了人物的思想转变,暗示了时代背景。路上的景物描写:(1)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2)点明了故事发生在普鲁士占领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是在这样的特定环境里发生的。教室里不平常的严肃气氛,写字课上专心学习的认真情景,也同样渲染了沉痛而严肃的气氛,衬托了人物的爱国思想。

五、作业:

1.说说下列句子中省略号和破折号表示的意思。

(1)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

(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3)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4)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5)“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答案:

(3)(4)两题的破折号都是注释的记号,其余三句中的用法见以上备课。

2.设想小弗朗士上完了最后一课,在回家途中再听到和看到刚才的景物时的感受(包括操练和布告牌),写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

3.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4.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答案:

(1)把“就”移到“上气”的前面。(2)“外”改成“后”,“锻炼”改成“操练”(3)“小黑丝帽”改成“三角帽”。“(4)”小弗郎士“"他”都改成“我”,“韩麦尔先生”改成“他”。(5)全句改成“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附注:如果学生语文基础不牢实,分段就放在总结课文时进行。)

舌战群儒 罗贯中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 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 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 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 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 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 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 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 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 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 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 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 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 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 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 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 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 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 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 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 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 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 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 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 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 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 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 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 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 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 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 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

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 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 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 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 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 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 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 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 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 “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 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 “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 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 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 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 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 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 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 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 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 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 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 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 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 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 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 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

“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 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 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 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 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 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 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 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 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 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 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 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 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 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 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 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 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 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 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 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 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 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 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 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 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 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 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 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 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 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 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 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 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 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 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 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 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 “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 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 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 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 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 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 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 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 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 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 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 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 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 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 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 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 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 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 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 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 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 联合奠定了基础。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 古代指挥用的旗子。翳yì 遮盖。衽rân衽席 睡觉时用的席子。羸lãi 瘦弱。骧xiāng 马抬着头快跑。齑jī 细、碎。骘zhì 排定。皓hào 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 压倒对方;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其三,诸葛亮主张 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 幸:幸亏。幸勿见怪 幸:希望。妇女无所幸(《 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二 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 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 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 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 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 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 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 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 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 《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 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 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 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 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 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 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 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 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 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 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方块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进一步认识汉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意不同的特点。2.理解文章中所渗透的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方法。3.对语文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拓展探究。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所渗透的学习汉语言文字的思想和方法。【教学难点】 对语文学习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拓展探究。【教学时间】 2两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首歌中唱道:“最爱说的话是咱中国话,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可见方块字的魅力,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学好方块字呢?

二、整体感知,初步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圈点出义章中谈到了哪些学好方块字的方法。

三、理解性探究阅读

学生交流自读成果,在交流中反思、修正自己的理解偏差。

四、联想性探究阅读

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要触发自己的联想才会有兴趣,才会有更大的收获。学生在读文章时要尽可能多地联想起过去的语言积累,补充印证,加深理解。

五、自主、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定立探究主题,自由组合进行探究。教师预设探究主题:

①《文心》这本书中还介绍了哪些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 ②你可以研究一下文言义的学习方法吗?或者如何阅读现代文,如何写作文等等。③你也可以研究一下课前如何预习、上课如何认真听讲、记笔记,课下如何复习的方法。④你还可以研究一下语文学习有哪些小窍门。分小组确定好主题后,布置查找、整理、分析资料的任务,并要求形成一定的书面成果。

第2课时

一、各小组交流各自的成果 交流方式:

1.每一小组可安排一名学生主讲。2.其他小组可提问,由报告小组回答。

二、教师针对学生整体情况作一小结

三、教师征求学生建议,采用展板、手抄报,或其他形式将学生的探究成果进一步整理出来。

四、教师小结

五、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

方块字

【识记与积累】

l.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汉字。

①鬼shǎn()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

②写景、状物,想象分子多,文字奇崛()

2.《文心》是_______和_______合著的,它采用()的方式,讲授了文言文、白话文,语法、修辞、诗词、小说、日记、戏剧、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语言和文学问题。

3.从这篇文章中,你学到了哪些有关汉语语言的知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解读•感悟体验】

4.乐华由“方块字”“记起了幼时母亲写给他的红色小纸片”,这种思维方式叫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从乐华和王先生的言行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解释“深”字在不同句子里的含义。

①这院子很深。

②这口井有十来米深。

③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

④他们两人的关系很深。

⑤这衣服颜色太深。

⑥夜已经很深了。

【阅读品味•拓展提高】 汉字

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汉字,在它成为现今世上仅存的象形表意的文字系统后,“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一结论,就被名正言顺地载入典籍,并广为流传。

1977年,钱伟长教授去参加一个国际会议。“汉字影响你们现代化。”外国教授对中国教授说:“□□拼音文字□能救你们,□□你们的文字是无法进入计算机的。今后计算机是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也是脑袋!”

然而,外国教授说错了。中国人能在六千年前创造文字,并且使它成为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说明这种文字具有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今天,中国人已经成功地把这种外国教授断言不能输入计算机的方块字敲进了计算机。

表意文字形、音、义的多码性,使汉字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像英文这样的拉丁化文字,是采用全息输入的方法(按字符逐个输入),只能靠熟练程度来提高速度,因此太有限了。汉字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的结合,采用非全息编码输入的方法。计算机的智能化又使中文输入由单个汉字输入,进入了词语输入的新阶段。同样内容的英汉对照短文,汉字161个,英文字符(字母)778个。汉字以每分钟203.3个的速度输入,输入一个汉字平均击键1.5~2.5次,161个汉字击键371次,用了48秒。英文以每分钟500键的速度输入,778个字符击键778次,用了1分30秒。汉字比英文快了近一倍。

20世纪称之为科学奇迹的计算机,有史以来头一次证明:汉字是我们祖先创造的,经历了后人不断完善的、凝聚了高度智慧的、科学而实用的文字。当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进入计算机的神奇的一瞬,“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个被外国人、某些中国人重复了无数次的结论,竟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7.第二段空缺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既然 就 那么 B.只有 才 因为 C.即使 也 然而 D.如果 才 但是

8.根据上下文,可知汉字具有别的文字根本无法相比的优势是()A.汉字已有六千年的历史

B.汉字是现今世界上仅存的象形表意的文字系统 C.汉字属表意文字,具有形、音、义的多码性 D.汉字是世界众多文字中现今独存的象形表意文字

9.根据文章内容,参照下面画线句子的表述方式,将整个句子补充完整。

像英文这样的拉丁化文字,是采用全息输入的方式,即是按字符逐个输入;而属表意文字的汉字,是采用非全息编码输入的方法,即是__________。

10.说“汉字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其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现创新】

11.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你能举出几种属于文化范畴的文化吗?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喜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juã

2.夏丏尊 叶圣陶 讲故事

3.①文言文和白话文有两点区别,一是用字的多少,二是关系词的不同。②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意义不同; 4.联想。

5.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做个语言的有心人,对学好语文有帮助。

6.①从外到里的距离大;②深度;③深奥;④(感情)厚;⑤(颜色)浓;⑥时间久 7.B 8.C 9.通过音码、形码、义码几个途径结合输入 10.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 11.略

《谈笑》教案 一 导入:

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战国时期,楚国派大军进攻齐国,齐威王派淳于髡(板书、注音kun)出使赵国求援。淳于髡身高不足7尺,为人滑稽善辩,出使诸国从未受辱,经常会给齐王提些建议。齐王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淳于髡仰天大笑,将系帽的带子都笑断了。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边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却祈祷说:‘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篝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米粮堆积满仓。’我看他拿的祭品很少,而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威王懂得了他的意思,除将上述礼品增加十倍以外,更添上十双白璧,后来果然请来了赵国救兵,楚国只好撤军了。

这个故事就是一个著名的成语“冠缨索绝”,冠缨,是系帽子的两根丝带,索绝,是指带子断了。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笑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笑”。(板书课文标题)

二 课前引导(通过课件让学生初步探索“笑”的词汇)

今天在我们讲解课文之前,想请大家来鉴赏一些不同的笑容。(播放课件)我想请同学们用一些词汇来形容一下这些“笑容”。(点同学来形容这些图片上的笑容,注意大家的争论,教师逐一点评)

看来啊,这些笑容还是有一定差别的,可是同学们似乎没有找到足够精确的词汇来一一形容它们。但我相信,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大家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 正课 自读课文,标注段落,注音。

大家先把课文浏览一遍,看看文中写了几种笑的类型呢?(找出有关段落)

① 笑和脸的关系(1~5段)②笑和全身的关系(6~9段)③笑和人的关系(10~18)

大家找找看,这些描写不同笑容的段落之间,是不是有些过渡句呢?你能把它划出来吗?

(脸是笼统而言„„ 笑只和脸„„ 笑因人而异其态„„)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本文划分一下结构:

一(1~5)笑与脸的关系(嘴、牙、下巴、眼)

二(6~9)笑和全身的关系

三(10~18)笑和人的关系(神态、声音、种类、另一类、至于„„一类)

四(10~21)从笑看祖国语言的丰富赏析各个部分:

找同学来分别朗读3个不同的部分,鉴赏一下其中有关笑的词语。

你觉得其中有哪些词语是最有神韵的呢?能不能和我们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可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示范)游戏(通过游戏,加深对某些词语的理解)

我这里有几张纸片,上面写了和笑有关的词语。待会儿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来抽签,看看谁能最传神的把这些笑容模仿出来。当然,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看看如何把文中的词语精确的模仿出来,同时选出代表。(小组讨论,代表抽签、表演,记载数量)总结:可见,祖国的语言的确是丰富多彩啊,那么我们作者周汝昌究竟为什么要罗列出这么多和笑有关的词语呢?我们不妨来听听他的心声吧。

(全班朗读课文最后3个自然段,总结本文的写作目的)

小组讨论: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赞美祖国语言的丰富性和生动性)

从本文中,你能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哪些特点呢? 读联之悟

[预习导引] 1.目标点击

(1)读懂文章所列举的几副对联,理解作者的感悟。(2)从文中的对联体会和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

(3)理解对联这种文学样式所反映出的语言精练和审美价值。2.学法指导

(1)课前搜集一些对联,看看对联有哪些特点。(2)熟读课文,揣摩文中所举对联的意思。

(3)反复揣摩自己搜集到的对联,看看从中能悟出些什么。[文题资讯] 1.作者简介

于沙,本名王振汉,湖南临澧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系国家一级作家,著有新诗集、散文诗集、抒情歌词集、散文集、歌词理论集11种。有近200件作品入选《新中国50年诗选》、《古今中文散文诗精品词典》等180余种选本,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新国风》诗刊常务编委、湖南省诗词协会顾问。曾获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龙文化金奖。

2.背景资料

于沙先当诗人,后当词家,深谙为诗为词二者之佳妙。写诗时,将词的明朗,溶于诗的含蓄之中。写词时,将诗的含蓄化于词的明朗之内。因此,他的歌词既有诗味,又有歌味。

新时期以来,已出版抒情诗集、散文诗集、抒情歌词集、散文集(《第一行足迹》《在密密的森林里》《爱的备忘录》《跋涉之歌》《踏看落花归去》《于沙亲情散文》等6部)。有近200件作品选入《当代短诗选》《恋歌》《关于诗的诗》《献给妻子的情诗》《中国百家讽刺诗选》《当代抒情诗拔萃》《新时期诗萃精评》《小诗点评》《中国当代抒情小诗500首》《新诗三百首》《中国山水诗辞典》《中国当代歌词选》《中国渔歌选》《中国新诗格律诗选》《20世纪散文诗精品赏析》《古今中外散文诗鉴赏辞典》及《桂林山水散文诗16家》等近60余种选本。获国家级和省级奖数十次。另有作品入选中等专业学校语文课本和《民族音乐教学曲选》。《诗歌辞典》《中国新诗大辞典》《中国歌词家辞典》《中国文学辞典》《中国当代文艺家名人录》《当代华人文化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等大型辞书刊登了他的小传和业绩。

3.题目解说

文章以“读联之悟”为题,讲的是作者通过读对联而得到方方面面的感悟,表达自己爱联的情感。

4.知识链接

你觉得下面这些对联有趣吗?

①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年年年底接年初 ②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 ③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④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字词详解] 1.字音认读

掷(zhì)垄(lǒng)旨(zhǐ)蕴(yùn)拴(shuān)厩(jiù)瞬(shùn)俚(lí)诠(quán)赠(zâng)2.字形辨识 3.词语补注 掷:扔、投。

审美: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底蕴:详细的内容。

不遗余力:把全部的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猎取:夺取。

苦口婆心:善意而诚恳地再三劝说。告诫:警告劝诫。浮躁:轻浮急躁。表率:好榜样。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楷模:榜样,模范。

有的:的,箭靶子;有目标。[课文详解] 1.内容分析

本文11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读言少意丰的对联,每读每有所悟。文章开头用两个“越来越”的句子,表明从“时间”考虑,要选择“篇幅小小”“含量大大”的来读。因为“篇幅小小”,读起来花费的时间便“少少的”,因为“含量大大”读后的收益就往往会“多多的”,对联“言少意丰”正合要求。

第2段3句话,紧承上文“篇幅”和“含量”,说明对联的特点。言少——“几个”“几十个”“百多个字”,意丰——“具有文学意趣和审美价值”。正因为如此,读对联悟多——“每读每有所悟”,回应上文说明“得益多多”。

第二部分(3-10段)写悟联:读书、写作、治学、做人、养生有深刻感悟。这部分写了自己读的四类对联。

3-4段写读书的两副对联及其感悟。其重点一是读和悟的关系,告诉我们要重“悟”;二是要善疑,不遗余力地去“思”。

读、悟、疑、思,说的正是学习的要诀。5、6两段两副对联都是关于写作的。一联说写作的态度,另一联告诉我们写作的技巧。7、8两段是读做学问、做人的对联。9、10两段是写读养生的对联,由此感悟既要注意心理保健,又要特别谨防“忙里出错”和“老来名声低”。两副对联是养生指南,也是保健妙方。“悲剧”“惊雷之声”都表明作者感触之深。

作者读以上四类对联的感悟,可以说概括了一个人的主要精神生活内容。无论从哪方面说,这些对联都确实能让人“每读,每有所悟”。

第三部分(11段)写爱联:赏联、买联、悟联,联给“我”的启迪深深。本段简洁明了,“赏”“买”“悟”的三个排比句不仅进一步表明作者对对联特有的感情,而且归结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它给我深深的启迪。

本文以读联——悟联——爱联为线,重点写自己对对联的感悟,以及所获得的美的享受,表达了对对联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的无比喜爱之情。

2.主题思想

通过记叙作者读联——悟联——爱联,表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了作者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3.结构图示 4.句段品鉴

(1)这窄窄的田垄之上,却长出十粒五双的金穗来:词雅句丽,音偕旨远,具有文学意趣和审美价值。品析:作者将对联比作窄窄的田垄,将上面的汉字比作金穗,形象生动,同时也表现了“我”对对联的喜爱之情。

(2)“纸上读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 “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

品析:作者精选两副有关读书的对联,向我们介绍了学习的决窍——读、悟、疑、思。(3)见对联,便赏;见联书,便买;读佳联,便悟。

品析:排比句的运用,有气势,很好地表达了我对“联”之爱。[研讨探究] 1.写作特色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

文章以其清丽的风格和用语的精练吸引着读者。作者写喜欢对联的原因只用了两个段落,突出强调了对联的“言少意丰”。中间大部分紧扣“读”和“悟”,写读8副对联所获得的关于读书、写作、做学问、养生的感悟。每出一副对联,就接着写自己的理解、感悟,一联一悟,由此所生发出的对人生等方面的思考,也只是点到为止。作者对对联的喜爱之情,除了文末的“我对联,爱之深深”直接表达以外,更多的是全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对对联由衷的赞美和欣赏。如第1段的“幸好,找到了”,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欣喜,与文章开头的两个“越来越”联系起来,自然让人体会到作者由此所获得的满足和愉悦。

作者喜爱对联,主要是因为对联言少意丰,其实文章本身就是一篇言少意丰的美文。文章语句简短,篇幅短小,用字精练,词雅句丽,这样的例子文中随处可见。全文紧扣“读”和“悟”,一联一悟,文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简洁明快,短小精悍,给人一种自然、清新、单纯的感觉。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相互呼应,也甚为和谐,结尾将立意作了进一步的升华,“爱之深深”“启迪深深”作结,给读者以无尽的回味。

2.重点难点

作者向读者叙述自己从对联中得到了哪些方面的感悟?

作者选了四类对联,分别从读书、写作、做学问和做人、养生几个方面谈了自己读联的感悟。

①读书方面的感悟:“读,是重要的;悟,是更重要的。”“读书,要善于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读书应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无法享受其乐。”

②写作方面的感悟:“做学问,要冷得下来、沉得下去,不可浮躁、不可急躁,且该长时间如此”;“不同流俗而领异标新,是诗文发展的前提”,作家应该敢标新立异。

③做学问、做人方面的感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要谦虚,不要骄傲。④养生方面的感悟:对人生,对生活要充满热情,不忧愁,这样才能长寿。[考点指津]

例:读下面对联,你有什么感悟? ①莲子心中苦,梨儿腹中酸

②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考点说明: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读联,悟联,从而领悟祖国语言的丰富、生动。

名师点拨:抓住对联中的形象,发挥自己的联想,将形象与生活联系起来思考,感悟。参考答案:①自己心中的苦涩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无法知道的。②做人应该虚心,不要骄傲,即使你很有地位,有成就,也应如此。[课本习题解答]

一、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作者从读联中悟出了读书做学问的正确方法;悟出了谦虚、乐观、永葆晚节的人生哲理。

二、言少意丰的对联,每读每有所悟。作用:总起以下对联的感想。

三、1.把对联比喻成“窄窄的田垄”,“十粒五双的金穗”比喻对联的几个、十几个字。这句是说对联词雅句丽,音谐旨远。具有文学和审美价值,读后能让人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就像农民丰收的喜悦。

2.“网”比喻写作的基本技能,“鱼”比喻写出的好文章。这句是说虽有写作的基本技能而不能沉下心来做学问,结果,就像把网晒之岸边一样,仍不可得鱼,即也写不好文章。

3.“二月的花”是早春的花,其魂,就是春的引领,是山花烂漫的先行者,作家应当以此为楷模,敢于标新立异。

四、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着重引导学生效仿本文写法,对喜爱的对联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学习目标:

1、2、出题一个: 你的答案:

望江南 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词语及课文的内涵(主题)

2、能讲出词所蕴涵的意境或作者内心感受 题目一个:

1、词的内涵:描写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给人一种淡淡的忧愁。

2、请你分析“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这句话的内涵

答案: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是写这位女主人公早上起来,匆匆梳洗后,独自倚在望江楼上眺望。作者抓住人物的动态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①“梳洗”点明了时间是早上,对下文的傍晚(斜晖)来说也是个伏笔。另一种说法:这是午睡后的梳洗,时间短去了半天,则下文的“过尽千帆”极言等待之久便无着落,这种说法不可取。

②“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期望,“女为悦己者容”,这容是为了心上人才有意义的,正因为她期望中丈夫会回来,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美好容貌,所以她才会认真梳洗。

③一个“罢”字之后,紧接“独倚”,反映了女主人公急切的心情――她黎明即起,刚一梳洗完毕就匆匆的赶去江楼了。

④从她一早就急急去江楼眺望展开一点,就应该还会想到,她的思念应该不会是早上起床后才突然产生的,她昨天夜里可能是长夜不眠,一夜相思,受尽煎熬;抑或昨夜她梦见吉兆,所以她才急不可耐地早早赶去望江楼。

⑤再进一步,由今天而昨天,由昨天而前天,她是不是日日如此都来这江楼上盼归呢? ⑥一个“独”字,不仅说出了她的孤独,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苹洲”遥相呼应。⑦“罢”字既表明动作的时态,又写出动作的情态,略事打扮非精心装饰,表现了人物那种急切地盼夫归来的心情。

“独”字则点出思妇形单影孤的情景。

“倚”字写思妇倚楼而望久久地等待的神态。

3、“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你对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此句借景抒情,已是夕阳西下,早上满腔的期望都随落日渐渐黯淡。这斜晖尚且脉脉含情,无限同情女主人公不幸境遇,为什么她盼望的人却如此薄情寡义,弃她于不顾呢?那悠悠流去的水,是女主人公心中不尽的柔情,是她一日日逝去的青春年华,不也是她绵绵不绝的无限愁情么?

4、分析“过尽千帆皆不是”中“尽”的含义:

一个“尽”字不仅把天色已晚,江面空无一船,空旷凄凉的意境描绘出来,而且把思妇独倚望江楼时间之长,盼夫归来痴心之深的心情表现出来。

渔家傲 秋思 主题: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通过对塞外风景的描写,表现了守疆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出题一个:

1、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答案1: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答案2: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

2、上下片都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请你指出相关意象。

答案:描绘了“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羌管”等边地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

3、:”浊酒一杯“极富韵味,请你发挥想象,作精彩描述。

答案:酒能醉人,但扑不灭思乡情切。正如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

4、”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人不寐“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5、词写的是哪个季节?请你分析?

答案:雁去(大雁南归是秋天的特定景物)霜满地(深秋时节)

6、分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的内涵 答案:“家万里”与“酒一杯”对举,形成强烈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浇万里思归之愁呢?其结果必然是“举杯消愁愁更愁”。

7、词中点明秋天边塞风景大变的一个词是。答案:异;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你还能写一句有关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吗?

答案: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答案1:唐代大诗人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2: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第三篇: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范文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计划

二零一三年二月二十二日

一、教材分析及单元教学要求:

八年级语文下册共有六单元,共28篇课文。单元内设有阅读、诗词诵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

学习五个板块。

第一单元:对话。“对话”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也是现代社会沟通交流的重要手段。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课文内容,理解对话交流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对话,体验交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理解重要的语句,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做出批注,发表见解,不断通过解读文本的能力;口语交际和写作,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和借鉴课文的表达;综合性学习“名著推介会”,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能自主选择推介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名著。

第二单元:星空。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充分体味茫茫太空的无穷魅力;训练学生用准确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征,适用现代社会的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宇宙,培育学生不断奋进,积极探索科学,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写作“未来世界”,提醒学生注意联想和想象的合理性;口语交际以“诚信”为话题进行即兴演讲,对学生进行即兴演讲的方法指导与能力演练。

第三单元:家园。紧扣精神家园和爱国情感的主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遵循“知人论文”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解读文本,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写作“我说我家”和综合性学习“家乡的老照片”,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情感,重点指导学生如何组织材料,能层次清楚地记述比较复杂的人和事。

第四单元: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认识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统一的象征,她的独特的魅力首先就是她所具有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细心品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理解重要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学习写作阅读提要;注意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言,学习生活中的语言,为了生活学习语言;写作“语言趣谈”;综合性学习“对联研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初步掌握运用和创作对联的方法。

第五单元:自然之谜。引导学生善于从众多的材料中迅速提取重要信息,并将不同的信息加以比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必备能力;学会积累资料和运用资料;口语交际“合作中的交谈”,训练学生“商谈”的技巧;写作“留住这片绿色”,引导学生准确表现自己对环境的观察,努力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悟。

第六单元:山水情怀。通过朗读背诵品味,积累文言词汇,学生得到或雄壮、或幽深的美的享受;领会课文中多姿多彩的景物描写技巧;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分析作者笔下的景

物所寄寓的思想感情,领会情景交融的手法;口语交际“对学习文言文的看法”,训练学生围绕话题,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写作“江山多娇”,训练学生写游记或写作写景散文的能力。

二、时间安排:

单元教学计划用2---2.5周时间。每一单元前两课的阅读计划用4—5课时,后三课计划用3—4课时。口语交际用1课时。综合性学习用2课时。作文用2---3课时。机动时间1--2课时。第5单元计划用时2周。第6单元文言文计划用时3周。学习语法知识用时1周。另外月清、期中、期末复习考试用2—3周。安排机动时间1周。

三、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太差,一些学生对于很简单的病句修改都判断不出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够,不能运用准确的词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作文方面读题、审题不清,理解不透。

四、教学目标:分类

思想品德目标: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

在上学期学习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的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以及浏览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人文素质目标:

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

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8.对学生进行双基教学,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9.根据当前社会形势,推行语文素质教育。

10.实行“双体互促”课堂教学,培养合作精神,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11.实行互批共批,以改促写的作文教学,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12.优化作业管理,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13.实行培优辅差,面向全体学生。

4.利用竞赛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5.让优生帮差生,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

16.课前一分钟演讲,包括自我介绍,新闻消息,小故事,成语解说等,锻炼表达能力

17.组织3-4次辩论,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

18.组织采访和调查至少一次。

19.要求写一篇小论文

20.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故事会,朗诵会,演讲会,.办手抄文学报,作品自作不少于70%

21.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

22.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2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24.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六、培养辅差计划

1、培优重在拔尖,补差重在提高

2、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

3、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发挥优生的优势,指名让他带一名差生,介绍方法让差生懂得怎样学,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5、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

6、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第五篇:鄂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鞋》教案

鄂教版一年级下册《鞋》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会“脱、妈、爸、依、闻、安、享、受”8个字,会认“鞋、偎、静、港、湾、温“6个字。认识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重点:

1.学会“脱、妈、爸、依、闻、安、享、受”8个字,会认“鞋、偎、静、港、湾、温“6个字。认识4个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鞋)小朋友们平时穿的鞋子是什么样?你能来说一说吗?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由发言。

2、有一位小朋友向我们介绍他家的鞋子,你们想去看看吗?让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他家的鞋子吧!

3、学生齐读课题。

二、在文中标出生字,读谁字音。

1.自由读课文,用不同的记号标出要学会的字和要会认的字,并读准字音。

2.同座互读,互相听听字音是否都读准了,相互帮一帮。

三、摆鞋子”游戏中巩固生字读音。

1.出示生字卡片,读对一个字,就将这张卡片摆在鞋柜里。以此方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

2.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那一组的鞋柜上的鞋子最多。

四、指导朗读,感受幸福。

1.创设情景,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发生的事情,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

2.想一想鞋子一家会说些什么呢?谁能说一说?

3.大大小小的鞋子是一家人,我们一家人在晚饭桌上聊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感受家的温馨。再读一读。

4.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安静的港湾,温暖的家,自己练习读第二节诗。

5.在学生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

6.愿意把这首小诗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请试着把它背下来,回家当作今天的收获告诉他们。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己识记生字“脱”。

(2)指名生分析“脱”字的字形结构。

(3)仔细观察“脱”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4)师作示范指导,学生自己练写生字,再与范字作比较。

师选出写得较好的字全班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脱、妈、爸、依、闻、安、享、受”8个字,会认“鞋、偎、静、港、湾、温“6个字。认识4个偏旁。

2.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感受亲情,体会家庭的温暖,知道家庭的温暖需要大家共同营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去掉拼音的生字,多种形式巩固生字认读。

2.在小组里识记要学会的字,推荐说得好的同学,代表大家在全班交流。

二、指导背诵

1、边读边想象你家的鞋子是什么样子的。

2、朗读时要注意停顿和重音。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还可以试着背诵。

4、请生自由背诵。

5、请生说一说一天的见闻。

三、自主识字,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学生自学生字。指名说记字的方法。

3、指导写字,看清每一笔和田字格里的位置,再写排头字。

(先说它是什么结构,是什么和什么组成的(独体字除外),它的笔顺是什么,共有几笔,组词是什么。)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舌战群儒》教案 鄂教版(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语文下册鞋教案鄂教版

    鞋 [教学目标] 1、学会“脱、妈、爸、依、闻、安、享、受”8个字,会认“鞋、偎、静、港、湾、温”6个字,认识4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

    二年级语文下册 13《丑小鸭》教案 鄂教

    13、 丑小鸭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2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懂得从小要和善待......

    一年级语文下册风教案鄂教版

    风 【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清新、淡雅的小诗,描写的风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整天在山野间游戏,使得树叶颤动,林木点头,河水起波,诗歌想象力丰富,将孩子们经常看到的景物描写得如诗如画......

    鄂教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二、多音字 片子照片扇子正确、正好 风华正茂、华丽参加、参考 一片片面扇风正月华山 人参 参差头晕、晕倒摇晃将军、将要闷热兴冲冲、冲动 光晕明晃晃 将士、将领 烦闷冲天......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友谊桥》教案及反思 2 友谊桥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的是一群有着不同肤色的蜡笔娃娃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因此而争......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寻找理想教案鄂教版

    亿库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寻找理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巴金对于理想的看法,帮助学习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的崇高理想。 2.学习抓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滋味》教案鄂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课《滋味》鄂教版 l 、滋 味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四年级语文下册 8《熟能生巧》教案 鄂教版

    8《熟能生巧》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0个词语。 2.能划出描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注油动作非常熟练的句子;能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