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寻找理想教案鄂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寻找理想
教学目标
1.理解巴金对于理想的看法,帮助学习树立“追求集体的幸福和繁荣”的崇高理想。2.学习抓住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方法。3.理解课文重要语句,学习批注的读书方法。4.领会一些关于对话与沟通的交际技巧。教学设想 2课时;
第一课时,读懂文本; 第二课时,领会技巧。板块式教学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理想”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还记得那首诗吗?“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失去理想是多么可怕。巴金老先生的《寻找理想》一文会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二、读一读文本
1.浏览全文。自行解决生字词。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惟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譬(pì)如:比如。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见利忘义: 看到私利就不顾道义。虚无缥缈:形容非常空虚渺茫。
天花乱坠: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
2.寻找自己印象最深的段落进行较细致的阅读,对不懂或不理解之处作一点记号,对有一定感悟的地方作一点批注。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查一查资料
同学们根据预习的要求,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找一找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看看这些资料能否解决自己不理解或不懂的内容。以下资料供参考。
1.①1985年的一天,巴金收到了来自无锡县钱桥中心小学署名为“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的信,这些孩子平均年龄不到11岁,都是学校中的好学生,但是他们面对社会上出现的“金钱潮”,在理想问题上陷入了困惑。信中写道(摘录):
近年来,我们被一些新的现象迷惑了。爸爸妈妈说话三句话不离钞票,社会上常以收入多作为自己的骄傲。许多家长都用金钱、新衣、旅游来鼓励我们取得好成绩。有些同学谈到将来时,往往把单位好、工资高、奖金多作为自己最好的向往。一句话,为金钱工作、为金钱学习,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事。这难道是我们80年代的少年应该追求的理想吗?作为三好学生,我们可以攻克学习上的重重难关,但是在这里、在理想问题上我们是十只迷途的羔羊。但是我们不甘沉沦,我们决心探索、寻求,我们十个小朋友决定开展一个„寻求理想‟的活动。……巴金爷爷,我们十分需要您的帮助。十只迷途羔羊向你呼救,请您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指点。2.作者简况:
巴金(1904~),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立志做社会活动家的他,却成为小说家、散文家。其作品感情丰沛,故三部曲式大部头之作甚多,后期作品用笔趋于沉实,其长篇小说《寒夜》堪称杰作。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2003年11月,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四、说一说想法
1.提出自己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有些问题,同学们可联系前面我们谈到的资料来谈。①课文标题为“寻找理想”,通读课文思考:“寻找理想”是什么意思?“寻找理想”是针对什么而言的? 这是从解题入手,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寻找理想”就是追求理想,正如作者所说:“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第二问是弄清作者写作的原由,对于理解文章有很大帮助。本文是针对无锡县钱桥中心小学署名为“十个寻找理想的孩子”的来信写的回信,十只“迷途羔羊”面对社会上出现的“金钱潮”,在理想问题上陷入了困惑,决定开展一个“寻求理想”的活动,向巴金爷爷呼救,请求帮助。②怎样理解“理想是那么鲜明,看得见,而且同我们血肉相联”?
我追求的理想是集体的幸福和繁荣,所以立场鲜明,看得见,我们要为理想献身,因此理想与我们血肉相连。此句阐明了理想与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怎样理解“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我的心里又燃起了热爱生活、热爱光明的火。火不灭,我也不会感到„内心干枯‟……”?
任何时候在我们前面,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有一道光。不管它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会永远给我指路。这亮光是什么?就是理想。此句深刻阐明了理想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④怎样理解“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的光辉之中”?
追求理想要不怕牺牲,要持之以恒,只有如此理想才可能实现。此句阐明了实现理想的基本途径。2.说说你的理想。
3.说说你对理想所持的态度。
五、作业。1.积累生字词。
2.理解下列短语所指的内容。
①小朋友们,不瞒你们说,对着眼前五光十色的景象,就连我有时也感到迷惑不解了。
“五光十色的景象”,一方面指舍身救人、一心为公的英雄事迹和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好人好事,每天都在远近发生;一方面指到处揭发有人贩卖霉烂的食品,推销冒牌的假货,办无聊的小报,印盗版书,做各种空头生意,为了自己致富,不惜损公肥私、祸国害人。②“定风珠”指坚定而正确的理想;
③“风信鸡”指人的追求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课时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听写生字词
二、理一理结构
请将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
可从“我”的为难、“我”的乐观、“我”的迷惑、“我”的追求、“我”的理想、“我”的希望几方面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1):“我”的为难;
第二部分(2—4):说明理想是存在的;
第三部分(5—8):写人生寻找和追求高尚的理想; 第四部分(9—10):向孩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三、析一析思路
第一部分,针对来信内容作出解释,说明了“回答”来迟了的原因。这是开场白。第二部分,理想存在,是“寻找理想”的基础。第三部分,进入正题,指出寻找理想的意义。第四部分,提出希望。
四、悟一悟技巧
这里指的是交际的技巧,是沟通的技巧。(学生交流、教师指导、归纳)1.思路清晰。让人能够理解、接受。
2.语言平实而生动、浅白而深刻。平实让人感觉没有架子,易于沟通;生动则令人不觉乏味,易于接受;浅白可令人没有理解障碍,在浅白中寓有深刻的道理,则可引领人们走向深层的思考,从而接受自己的观点。
3.寻找共鸣点、平等对话。这是最具亲和力的交际技巧。它不同于“教训”或“指示”,它是“以理服人”的重要辅助手段——“以情动人”。
五、练一练口语
话题:“追求集体的幸福与荣誉”和“追求个人的幸福与荣誉”两者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要求:
1.清晰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2.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依据;
3.使用前面我们归纳出来的交际技巧。(学生交流,相互点评,教师点评)
六、作业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
鄂教版语文第八册
执教者: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三篇讲读课文《少年》、《小松树》、《小溪流的歌》,一首古诗《游园不值》和一个语文乐园。
课文有的描写了充满希望的少年时代,有的描写了“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志向,还有的讲述了不断冲破阻碍,不断成长的精神。通过学习这组课文,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能体会到充满希望的少年是要不断进取才能不断成长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美,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逐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逐步感受到需要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作者在表达顺序上和用词造句上的特点,学习表达方法。少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诗歌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即领悟少年的朝气蓬勃、雄姿英发、充满希望、充满斗志,激发学生的自豪之情。
3、学习文中的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读中学写;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仿写,抒发自己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诵诗歌;学习生字词;理解少年的特点。教学难点:理解少年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新的一年来到了,你们又长了一岁,今年你们多大了?如果说以前我们还可称为“儿童”的话,从今年起我们要自豪地说:“我们是少年”。(师:板书
1、少年)这是著名的诗人臧克家写的一首诗。2.初读课文,自学思考: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提示:看看诗人把少年比作了什么?)
(3)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3.小组交流
二、灵动生成 明确问题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字形:嫩
2、分小节读。
3、这首诗主要写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写少年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特点。用段意归并法)
4、指导、梳理疑难,明确目标:少年有哪些特点?
三、主动探究、多向互动
1、自学第一节,思考:这一节写了少年什么特点?圈点、勾画、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这一节把少年比作了什么?“六七点钟的太阳有什么特点,从中体会到什么?(充满幻想、希望)
(2)将“冒”换成“升”行吗?为什么?(体会蓬勃向上的特点)
(3)感情朗读,读出朝气蓬勃的语气。
四、紧扣关键 拓展训练(1)作者是怎样写出少年朝气蓬勃的特点的?(先比喻,再写出这个事物的特点)
出示:少年——像(什么),(怎么样)(2)模仿这个句式写一句话。
五、作业设计
1、抄写、听写生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节。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理解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仿写诗句;
一、复习导入
少年在诗人臧克家的眼中是什么?
二、主动探究 多向互动
1、用学习第一节的方法自学2——7节,出示思考题:2——7节分别写出了少年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第二节 从“万仞”的高和“源泉”“哗哗”的生生不息体会奋勇向前的冲劲。
第三节 从 “嫩绿”“茁壮”,你仿佛看到什么景象?体会到什么?(勃勃生机)
第四节 抓“小鹰”“翱翔”,谈谈自己的远大志向。
第五节 抓“乳虎”“猛冲猛撞”感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毫无畏惧和斗志昂扬)
第六节 抓“刚磨好的刀刃”比较句子: 少年——像刚磨好的刀刃,发出闪闪的亮光。
少年像刚磨好的发出闪闪的亮光的刀刃。
少年像刀刃。
哪句好?为什么?(像刚磨好的刀刃有什么特点?)(体会锐气十足 大有作为)
第七节 是比喻句吗?“英秀”是什么意思?体会到什么?(赞美、寄予希望)
三、|回归全文 整体感知
(1)将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大声读一读,你一定会感到非常自豪。(强化朝气蓬勃、奋勇向前、勃勃生机、志向远大、斗志昂扬、锐气十足)
(2)全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句式一样,比喻手法)
出示:少年——像(什么),(怎么样)
四、紧扣关键 拓展训练
读了这首诗,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试着仿写几句。
少年是一首歌 一首高昂的歌 一首充满活力的歌 让人听后陶醉其中
少年是一朵花 一朵正在开放花 一朵火红的花 让人看后满心喜悦
少年是一首诗 一首动人的诗
一首激情的诗 让人读后青春焕发
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少年是祖国的希望 让我们共同来努力 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
2、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仿写诗句。板书设计
1、少年
太阳 蓬勃生机 源泉 奋勇向前 小树 勃勃生机 小鹰 志向远大 乳虎 斗志昂扬 刀刃 锐气十足 人中的英秀,未来的希望
2.小松树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6个生字,会认4个字,学习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
3、让学生懂得追求是前进的动力,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过程与方法:小松树的成长书上以文字表述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递进的关系,以此为线索,让学生明白追求是前进的动力,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才能成就的人生道理。
教学重点:感受小松树四次生长的阶段性,领悟文字含义。教学难点:结合生活理解文章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课文1—2自然段,理解小松树第一次长高的动力是什么?
教学重点:理解文段含义,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 教学难点:理解小松树第一次长高的动力是什么。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1、松树是大家常见的树木,通常会长得很高,有的甚至高耸入云,是什么促使小松树越长越高,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一棵小松树的成长历程。
2、初读课文 自学思考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二、灵动生成 明确问题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字形:矮 越
反馈资料查找:龙骨草、蕨菜、蘑菇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段意归并法:从小松树的4次生长过程去归纳。)
3、梳理疑难,明确目标:
小松树为什么能长成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三、主动探究 多向互动
师:小松树为什么能长成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思考:小松树那么嫩那么矮,看到比他高得多的龙骨草,心里怎么想?从中体会到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巴不得”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好奇 渴望长高的迫切心情。)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和第2自然段。
四、作业设计 形近字:
龙()苍()蘑()菇()艳()辽()尤()沧()磨()茹()耕()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习另三个成长过程,理解“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联系生活谈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只有长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的含义。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谈感受。
一、主动探究 多向互动
1、师:小松树为什么能长成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从中明白什么道理?
2、学习3—11自然段
(1)自读3—11自然段,思考,小松树每个阶段长高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2)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 *3——6自然段
A、想象看到的美景,体会当时的心情。B、既然这样已经看到了这么多的美景,为什么小松树还要想长高?从中体会到什么?(积极向上 不断进取)从“并不满足”“寻思”“巴不得”体会。C、有感情朗读小松树思考的句子。*7——10自然段
A、小松树又长高了,这回他看到了什么?(有感情朗读)
比较句子,说说那一句好,为什么?
望得更远,还是森林,森林,森林„„
望得更远,还是森林。
B、他为什么还想长高?怎么做的呢?从中体会到什么?(积极向上 不断进取 不断追求)*11自然段
1、小松树已经长成这座森林中最高的一棵大树了。想象一下,这时的小松树望见了什么?
2、、从小松树的生长过程中,看出他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那么你明白了它已成为森林中最高的一棵树的原因吗?
3、、他终于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联系生活理解)a 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么想?
b 《登鹳雀楼》中那句话与这句话的道理差不多? c 结合课文和生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d 感情朗读这句话。
二、回归全文 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童话寓言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两方面,以突出这个道理。(看到的、想到的)
2、仔细关注第4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三、紧扣关键 拓展训练
仿照第4自然段的写法,描写自己在校园、公园和其他地方看到的景物。
板书 后面有什么 巴不得 一下就 小松树 并不满足 又有些什么
还有什么 不停留
(积极向上 不断进取 不断追求)
只有站得更高,才能望得更远。小溪流的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理清文本线索,结合现实社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事物锁蕴含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
教学重点:识记本文字词,能流畅地有感情的诵读课文。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能读懂童话、体会本文的主旨、并能结合现实社会理解“小溪流、枯树桩、乌鸦、泥沙、沉船”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生活,不断进取,永不停步,在前进中不断成长壮大。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习1-3自然段,了解小溪的特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溪流唱的是什么歌吗?有一位“童话爷爷”写了一篇童话《小溪流的歌》(板书)告诉了我们,想不想读一读了?先让我们来认识这位九十岁的“童话爷爷”呢?(展示作者介绍)
2、初读课文 自学思考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2)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归纳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
二、灵动生成 明确问题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多音字:磨、吓
重点指导字形:耍、卵
2、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小溪流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段意归并法)
引导:小溪流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哪些事物?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顺势理清条理。
3、梳理疑难,明确目标:小溪流有什么特点(小溪流唱的是什么歌)?从中明白什么道理?或归并为一个问题:从小溪流不断唱着歌向前奔流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三、主动探究 多向互动
师:从小溪流不断唱着歌向前奔流中,我们感受到什么?这节课学习1-3自然段。
出示问题:从小溪流不断唱着歌向前奔流中,我们感受到什么?默读1-3自然段,圈、点、勾画、做批注。
1、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第二自然段
(1)从中感受到小溪流什么特点?从哪儿感受道的?(快乐、活泼、可爱、勇往直前)
“不分昼夜”是什么意思?文中指什么?体会到什么?
(2)是啊!你们听,这条热情、活泼、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小溪流正唱着歌从山谷里奔跑出来,他不分日夜地向前奔流,山谷里不断响着小溪流唱歌的回声。太阳公公出来了,它向小溪流微笑,小溪流呢?跟太阳公公打个招呼吧!(生:太阳公公!您好!)太阳公公回家了,月亮婆婆出来了,月亮也向他微笑,小溪流向月亮婆婆说:(生打招呼)小溪流不断向遇到的朋友打招呼,对他们说:(生回答:您好!您好!)第三自然段
(1)请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并指导朗读。要学生读出小溪流是很活泼调皮的特点:拍拍、摸摸、打个转儿、挠痒痒、几个词语要重点突出,小溪流的顽皮,可爱,要让学生读出来。
(2)这一自然段有什么写作特点?(总分式、抓动词、用“一会儿”句式)四|作业设计:
1、写生字词。
2、造句:一会儿„„一会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小溪流的精神,从中明白道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到小溪流的特点,并学习了1-3自然段,感受到小溪流活泼调皮的特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感受小溪流的特点。
二、主动探究 多向互动
出示问题:从小溪流不断唱着歌向前奔流中,我们感受到什么?默读4-20自然段,圈、点、勾画、做批注。
1、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第4自然段
(1)学生谈感受:从“轻轻、一股劲儿、清亮清脆”感受勇敢、活泼。
(2)感情朗读。
第5——10自然段
(1)请你们读一读枯树桩和小草的话,你们觉得他们怎么样?(联系社会理解象征意义:没有信心)(3)再来读一读小溪流的话,你们觉得小溪流又怎么样呢?(勇往直前的决心坚定)
(4)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这里的对话(请两组学生)
(5)小溪流说他不能停留,他去干嘛了呢?(生回答)
瞧!一转眼,小溪流就把他们丢在后面,村庄里有水磨在等着他去转动呢!
6、写作手法?(语言描写、人物对比突出小溪流特点。)
第11——12自然段
(1)小溪流就这样不知疲倦地奔流,奔流。渐渐地,又有许多别的小溪流来跟他汇合,小溪流长大了,成了小河,这时又有什么新的发现?(精力充沛 勇往直前)
(2)感情朗读:读好动词和气势。第13——20自然段
(1)交流对小溪流和乌鸦的感受,从哪儿感受到的?(倔强、坚定、调皮、可爱和不思进取)(2)分角色朗读。
(3)第19 自然段省略号省略了什么?(4)齐读20 自然段。
三、回归全文 整体感知
1、从小溪流不断唱着歌向前奔流中,我们感受到什么?(小溪流的特点;明白一个道理)
2、小溪流唱的是什么歌呢?
3、写作特点:童话故事、全文总分式、对话、语言、动作描写。
三、紧扣关键 拓展训练
练笔:小河长大后还会有那些经历?模仿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用童话的形式,抓细节描写,突出小河的特点。
四、作业设计
1、《语文课堂作业》语段练习。
2、有感情朗读课文。板书设计
3、小溪流的歌
(严文井)
小溪流 石块
枯树桩
枯草
乌鸦
活泼可爱 勇往直前
古诗诵读
知识与技能:读懂诗句,理解内容,了解古诗的叙述顺序,学会本课生字词。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作者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游园不值》所表达的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
教学难点:根据诗句想象《游园不值》描绘的访友未成却还高兴的豁达情怀。教 具:音乐磁带。课 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
1、复习古诗:《别董大》。
2、师:大家背得真好,今天,我们将再来学一首古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3、指读,齐读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师:经过昨天的预习,相信大家一定都会读这首诗以及诗中的生字了。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1、指名读。评读:字音(准?)、节奏(合理?)。
2、师:这首诗讲了什么?
4、指名说。
5、师生小结:宋朝诗人叶绍翁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怀着愉快的心情匆匆到好朋友的家里,但他来到朋友家门前,却发现朋友不在家。
三、尝试自学,导读理解。
1、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联系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每一句诗的意思,再想一想,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2、学生自读思考。
3、小组讨论,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互相解决疑难。
4、指名汇报:“谁来汇报你的自学成果?”
5、指名答。
第一行诗:重点理解:应怜:应,大概。怜,爱惜。屐齿:木底鞋下的横梁。
第二行诗,重点理解:小扣:轻轻地敲。柴扉:柴门
6、置疑问难:
7、指名置疑。
8、师生讨论。
9、师小结。
10、连说诗意。
11、生试说练习。
12、指名说(正确、完整)。
四、引导想象。
1、师:自由朗读古诗,结合插图,把整个画面想生动、想具体。
2、生自由想象,可读,可说,可画。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说、画。
4、指名感情朗读。(流利,抑扬顿错)
5、师生配乐读诗。
五、运用、作业设计
1、出示生字词,指读生字、生词,指导书写。
2、生书写生字。
六、板书:
语文乐园
(一)知识与技能:读记常见基本词汇及格言警句练习;阅读及口语交际;习作练习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记让学生积累相关语言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从小要有远大的志向。教学重点:积累语言的练习教学难点:作文练习。教 具:投影片。课 时:1+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读记常见基本词汇及格言警句练习;
2、阅读练习。
3、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积累语言的练习。教学难点:积累语言的练习。教 具:投影片。课 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训练:
1、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语文乐园
(七)。首先看看读一读的训练,你们能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吗?试试看。
2、学生自读,自己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3、指名朗读。
4、指名说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5、齐读。
二、读一读,说一说:
1、师:我们再来看看“读一读,说一说”,试试看,你会说吗?
2、生自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师:我们再来看看“写一写,背一背”,试试看,你会读吗?
2、生自读。
3、指名读。
4、指名试着说说这里每一句话的意思。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5、比一比,看谁背得快。
6、学生互背,互查。
7、指导学生抄写。
四、阅读练习:
1、指名读题,生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读,思考。
3、指名回答。
4、齐读短文。
五、探究与发现:
1、师:我们刚学过的《小松树》中的两段,谁能来读一读。
2、指名读句子(读一读)
3、结合刚才的短文,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还在哪儿听到过这样的文句。
六、口语交际。
1、师:你想参加班干部竞选吗?你怎样说,才能让同学们投你一票呢?今天,我们将进行这项口语交际的训练。
指名读题,生思考:要求是什么?
2、师说要求:
a.先在小组里充分讨论,再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最后评比。
b.把话讲清楚,语句要通顺。
3、尝试组织思绪:
a.师:请大家自由思考,想一想你要怎么讲。b.学生自由思考。c.小组交流,教师参与。
4、全班交流:
a.师:现在,请已经想好的同学来和我们大家交流交流。
b.指名学生发言。
c.学生评价。(条理、通顺)
d.教师小结:希望大家以后能经常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把自己训练成能言善道的人。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背警句。
3、预习作文。
作文(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写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不„„。”
2、尽量把内容说具体。教学重点:尽量把内容说具体。教学难点:尽量把内容说具体。教 具:投影片。课 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师:同学们,你有不愿意做的事吗?你有不同意某种观点的时候吗?
2、指名说。
3、师:今天的作文课,我们一起来说说我们的心里话。
二、引导审题。
1、指名读题,学生思考作文要求。
2、指名说要求。
3、师小结,板书:
内容:我不„„。要求:具体。
三、交流观察所得。
1、师:说说你最想向别人介绍的方面?
2、生自由思考。
3、指名汇报。
4、师生评价:是否符合要求?
四、说话练习。
1、师:试试看,能不能用几段通顺的话说一个例子。
2、学生自己练习。
3、同座交流。
4、指名说。
5、师生评价:是否通顺?是否具体?
6、师生帮助修改。
五、作业:练习说几段话。
六、板书:
作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我不„„。
2、按一定顺序写话,要具体,通顺。
教学重点:按一定顺序写话,要具体,通顺。教学难点:按一定顺序写话,要具体,通顺。教 具:投影片。课 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发
师:上节课,我们已互相交流了我们的心里话,并进行了口头描述,现在,我们要用自己的笔来描绘。
二、练习成文。
1、学生练习独立习作,师巡视指导。
2、自由默读,修改。
3、指读文稿。
4、师生评议,修改。
5、自己再读文修改。
三、作业:
1、完成草稿。
2、预习新课。
四、板书同前。
第三篇: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反思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反思
第一单元说明
生活是—幅七彩的锦缎,编织着理想、幸福与希望;生活是一支美妙的旋律,跳动着欢声笑语;谱写着热爱、追求与向往。掀开生活的每一寸精彩时光,我们的孩子会更加珍惜美好的今日,真诚拥抱灿烂辉煌的明天。
本单元足以“多彩的生活”为话题组织材料的,包括三篇课文,一个古诗诵读,一个语文乐园和—个口语交际。
三篇课文就像三张生活照片。《让我们荡起双桨》荡涤尘埃,带孩子们尽情享受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童年时光。《友谊桥》架起合作互助之桥,让孩子们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从《色彩的游戏》中,孩子们能感受大自然的神奇瑰丽,生活的和谐相息。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多彩的童年,感受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
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感受放舟长江的雄浑气势,感受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绵长情谊。
语文乐园通过“我来试试”引导学生感受“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变化,了解词和短语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看图仿写能力。“探究与发现”引导学生诵读词串,想象画面,感受韵语的琅琅上口,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激活想象。“我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倾情表达自己对春风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口语交际以“春天好,还是夏天好”为话题,很容易激发学生的辩论欲望。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能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明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人情入境,充分感受语言文字为我们展现的绚烂的生活图景,用一双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和谐美„„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感谢生活、创造生活。让我们荡起双桨
教学内容:
本文是一首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经典老歌的歌词,共有三节。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和风拂面,水波荡漾,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先队员在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的北海公园里尽情欢乐的春景图。清新明快、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特别适合孩子们反复吟诵,乃至和着优雅的曲调愉快地歌唱。
教学重难点:
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精彩与欢欣,懂得珍惜,懂得热爱。
学习目标:
1、学会“浪、映、轻、凉、悄、做、课、排”8个字,会认“桨、推、倒、塔、爽、幸、福”7个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懂得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幸福,能够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说说图中小朋友为什么那么高兴,他们在干什么?
2、请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情境,互相畅谈自己划船游玩时的情形。
3、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学生感受欢乐的生活气氛。
4、板书课题,指名读“桨”字,全班齐读课题。
5、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1、学生初读课文,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读准为止。
2、同位互读,相互帮助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以“划小船”读、赛读、评读等方式巩固生字认读。
4、出示词组卡片,如“美丽的白塔”、“凉爽的风”、“亲爱的伙伴”、“幸福的生活”,指导学生读准、读连贯。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准、读通。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浪、映、轻、凉”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能用欢快的语调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能随着优美的曲调歌唱。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和丰富多彩,懂得生活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幸福,能够珍惜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生字组成的词语:波浪、倒映、轻重、凉爽、悄悄、做功课、安排
二、图文结合,感悟课文
1、看图,听老师范读,说说课文里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愉快。
2、分小组合作学习。
(1)分节朗读课文,想一想,“红领巾”为什么感到幸福、欢乐?他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红领巾”欢乐的心情吗?
3、小组比赛朗读,看看哪组读得好。评价标准: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三、学唱歌曲,背诵课文
1、跟着乐曲,一边做动作,一边学唱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2、引导背诵课文。
(1)教师提示关键词语背诵。(2)看图背诵。(3)随歌曲背诵。
四、学习生字
1、读字音,自主识记“悄、做、课、排”。
2、师重点指导写“做”字。
3、生描红,师巡视。
教学反思:
这首歌词结构基本一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因此教学时,我“以读为主,想象为辅”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中,感受画面、想象画面、欣赏画面,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精彩与幸福。歌词中的第三个画面“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是拓展训练、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很好素材,我启发孩子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平日里学习结束了,你们是怎么尽情欢乐的?让孩子们再现自己的快乐生活。
这首歌词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如“红领巾迎着太阳”中的“太阳”指什么?是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呢?这些问题对于二年级孩子们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很多孩子回答是爸爸妈妈、老师、校长,所以我加入了一些背景的介绍,孩子才能理解和接受,但我还是觉得有些生硬。感觉孩子们对我们国家的历史了解得太少了,老师要引导他们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多给他们讲讲这方面的故事。友谊桥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的是一群有着不同肤色的蜡笔娃娃都认为自己的本领大,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因此而争吵。后来通过紫娃娃的劝说,蜡笔娃娃团结合作,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描绘出了令他们惊叹不已的美丽画卷。课文文字优美,情节富于变化,人物对话真实生动,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孩子们通过朗读从中能感悟到集体的力量大。
教学重难点:
1. 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2. 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学会欣赏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追求真挚的友谊。
学习目标:
1、学会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会认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及双横线中的10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出示课题,指名认读“谊”字。
2、全班读题,设疑而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友谊桥是一座什么样儿的桥?谁架起了友谊桥?)
二、自主识字,在游戏中识字
1、学生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翻翻课后生字表,把字音读准。
2、学生找藏在文中的生字宝宝,田字格中的“会写字”用圆圈圈画,横线上的“会认字”用横线画,边画边读。
3、出示会认会写的字,指名认生字。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5、检查学生朗读情况,并正音。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娃、肤、吵、厚”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集体的力量大,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合作,领悟友谊的真谛,分享集体生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生字组成的新词:
娃娃、皮肤、争吵、忠厚、麦田、一支歌、架起
二、联系生活实际,读文感悟
1、学生围绕“争吵”这个话题,讲述生活中的小故事。
2、学生自由朗读1、2、3、4、5自然段,了解蜡笔娃娃们为啥争吵?
3、分角色朗读2、3、4、5自然段。重点指导朗读“蓝娃娃”说的话,读中理解“傲慢”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蓝娃娃”傲慢的态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读中理解“忠厚”一词,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
三、图文结合,深化体验
1、出示插图,欣赏蜡笔娃娃们一起画的“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第8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的感受:“啊——真是美极了!”理解“惊叹”一词.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要读出惊叹的语气。
2、在“蓝天”、“红日”、“青山”、“小溪”、“麦田”的画面上添加“一道彩虹”,让学生联系前文,展开讨论:“一个蜡笔娃娃能画出美丽的彩虹桥吗?”自由练读最后几个自然段,体验蜡笔娃娃们的自豪、快乐的心情。
四、自主选择,读文背诵
1、学生朗读全文,说说自己喜欢哪个蜡笔娃娃?为什么?
2、自主选择合作角色,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五、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忠、麦、支、架”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教师重点指导“麦”字。
3、生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教学反思:
《友谊桥》是篇童话故事,内涵深刻,对话真实生动,贴近儿童生活,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更容易获得情感体验,与文本产生共鸣。依据文本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在自读自悟、边读边思中去感悟蜡笔娃娃们的情感、态度、语言、行为的变化。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老师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情节:“一个蜡笔娃娃能画出美丽的彩虹桥吗?”并再与前文中一个蜡笔娃娃的画作进行比较读,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大,实现这篇童话的教育目的。色彩的游戏
教学内容:
《色彩的游戏》是一首儿童诗,也是一篇浅显的知识童话。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轻松而俏皮地描述了红与黄、蓝与黄、红与蓝变换的色彩,创造的美丽与神奇。这样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赋予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能使其充分地感充到色彩的神奇变化和世界的多彩多姿。
教学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创设情景,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的神奇变化。教学目标:
l、学会“彩、游、戏、相”等8个生字.会认“淘、橙、嘻、橘、喇、叭”6个字,理解“相亲相爱”“笑嘻嘻”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组合后发生的变化,感受色彩小淘气们的活泼、可爱,感受色彩变化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创设情景.在读中展开想象,感受色彩的神奇变化。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课后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及双横线中的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4个生字。
2、初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激趣导入
1、同学们,有个神奇的王国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淘气,它们会玩一种特别的游戏。想去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色彩的王国中,各种颜色的色彩宝宝在快乐地玩耍。)
2、在这些色彩宝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说一说)同学们,知道吗?你们喜欢的其他色彩宝宝,大部分也是由这三个小淘气做游戏变出来的。
(课件:红、黄、蓝三个色彩宝宝从众多的色彩宝宝中跳出来)
你们想去了解吗?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正音,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认读。
2、检查字音。
3、再读读课文,看读懂了什么,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4、交流反馈。
三、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卡,上面写有“彩、游、戏、相”四个字,问学生:你有什么发现?又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2、书写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教师范写“游”。
3、在书上描红。
4、在本子上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写后面的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组合后发生的变化,感受色彩小淘气们的活泼、可爱,感受色彩变化的神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复习生字组成的新词:彩色、游戏、相亲相爱、新衣、欢欢喜喜、满地
二、入情入境,读中感受
1、三个小淘气天天在一起做着有趣的游戏,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两个小淘气的游戏,就把那一小节多读读.待会儿介绍给大家。
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两个小淘气做的游戏? 学生反馈:最喜欢x色和x色做的游戏,变成了x色,指导朗读第1小节(假设学生说喜欢红、黄小淘气的游戏)。
A、这两个小淘气怎么会变成“橙色的小淘气”呢?指名读第一句。认读“紧紧地”。
B、师述:瞧.红、黄两个小淘气紧紧地抱在一起.就变成了橙色的小淘气呀!
(课件演示红、黄宝宝抱在一起,渐渐合二为一,变成橙色淘气。)指名读第1句、齐读。
C、这个橙色小家伙可淘气了,到处乱跑,快去读读看,它又赶什么去了?(学生自读,而后反馈。)认读“笑嘻嘻”。笑嘻嘻地读读这个词。D、谁愿意做这个淘气的橙色宝宝,为我们读读这句话。(指导学生笑嘻嘻地读这句话,感受橙色小淘气的活泼、可爱)E、想去看看这个可爱的小淘气吗?
(课件出示:橙色的木瓜、橘子在枝头晃动,发出“咯咯咯”的笑声。)
指名多名学生读第1句、分组读、齐读。
F、红色小淘气、黄色小淘气的这个“大变身”的游戏有趣吗? 我们来和它们一起玩游戏吧!齐读第1小节。
(2)指导朗读第2小节(假设学生说喜欢黄、蓝小淘气的游戏)。
抓住“相亲相爱”感受黄、蓝两色宝宝在一起的亲热,引导学生做动作,加深感受后朗读。(课件演示:它们一起给大树、小草穿上绿装。无色的大树、小草穿上绿装后变得十分漂亮。)
感受色彩宝宝给它们换装后的欢乐,指名朗读,练习表演朗读c
(3)指导朗读第3小节。
抓住“欢欢喜喜”感受红、蓝小淘气的活泼、欢乐和可爱,以及它们变成紫色牵牛花的喜悦,并指导朗读。
(课件展示:红、蓝两色小淘气到了无色的牵牛花身上花变成紫色。)
(课件演示:紫色牵牛花在绿色的大地上渐渐开放。通过视觉感受,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色彩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继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4、红、黄、蓝三个小淘气,天天一块儿玩游戏。瞧,它们又来了。
(课件演示:一个无色的世界,在三色宝宝的拍打、拥抱中变成了多彩的世界。)
这可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齐读课文第4节。
三、拓展想象,鼓励表达
1、同学们,色彩王国里还有许多色彩小宝宝,他们也玩着不同的游戏。(课件出示:色彩王国中众多的色彩宝宝)
你还喜欢哪些“色彩的游戏”呢?
学生动手在调色板上调色.在教师事先为他们准备的图画上上色。
2、能否为大家介绍你喜欢的“色彩的游戏”?
学生边说,教师边点击相关色彩,使其变色。
学生仿照课文,说说自己的“色彩游戏”。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在课件上点击,展示出不同的图片。
3、同学们,我们也和色彩宝宝们一起做了这个有趣的游戏,开心吗?想对色彩宝宝们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达)
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节课学写的生字)瞧,这些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指名认读生字。
2、你会记哪个字?
3、教师范写“喜”字。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知识性童话,学生看到课题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开课时我就结合课题让学生提问——色彩能玩什么游戏呢?以此导入课文,让孩子们在与文本对话中寻求答案。学诗,“读”是最重要的方法。课中,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读,熟读成诵。文中关于色彩知识性内容,有的孩子有过那样的体验,有的孩子则没有,请学生做调色试验,感受色彩的神奇,有了实际感受和认识,再让孩子们模仿课文的表达方法说一说,就容易多了。
古诗诵读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内容:
《黄鹤楼道孟浩然之广陵》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诵读,此诗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出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体会诗境,训练语言。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中国的历史悠久绵长,留下了无数瑰丽绚烂的文化遗产,诗就是其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诗在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中一直很繁荣,曾经在唐朝最为兴盛,唐朝不仅产生了许多的诗,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你都知道谁?这里面就有一位诗人写了许多的诗,人们尊称他为“诗仙”。
诗仙李白写下了许多的诗,你学过或读过哪些?
今天老师还要教大家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诗题.注意“鹤、浩”的读音。
3、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解题:教师介绍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以及“之”字的意思。
这首诗就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盂浩然时写下的,想读好它吗?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教师重点指导多音字“长”的读音。
三、自主感悟,引导品析
1、导语: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咱们一起去读读诗吧!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自由读诗,借助图画,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1)相机引导学习第1、第2两行诗。
师:“扬州”自古就是个十分繁华的地方,而二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个什么样的图景?
指名学生说,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古城扬州。
师述诗意:和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在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去繁华的扬州城,看,城中春光明媚、百花争艳,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此时多么向往这扬州城呀!
学生练读第1、第2行诗。指名读,引导学生互评。提倡个性化朗读。
(2)相机引导学习第3、第4行诗。
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课件出示:浩瀚民江水东去,一帆船远去的景象。
师述诗意: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他只看见了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了,只剩下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学生练读第3、第4行诗。指名读。
师:诗人与好友依依惜别,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呢? 来,咱们来表演一下好吗?
四、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1、各种方式的诵读。学生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教师配乐(古筝曲《阳关三叠》)范读,学生挑战,即时评议。
学生吟唱古诗,笛子《送别》伴奏。
2、总结: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高适的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读诗文时,我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诗中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诗人与故友辞别时的场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将自己化身为诗人李白,想象离别时的情景,感受惜别之情。再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故人远去诗人久久不愿离去,他在想什么?为什么不愿离去?进一步体会李、孟间的深情厚谊。
语文乐园
(一)教学内容:
语文乐园
(一)包含三个板块:通过“我来试试”引导学生感受“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变化,了解词和短语的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的看图仿写能力。通过“探究与发现”引导学生诵读词串,想象画面,感受韵语的琅琅上口,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激活想象。通过“我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尽情表达出自己对春风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文乐园
(一)》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并积累语言。用写的方式展现对春天的感悟,用“乐学、活学、巧学”的理念
培养学生学语文的乐趣。教学目标:
1、对子歌引导学生感受“对于”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联系大自然,熟读成诵。
2、通过三组词句的紧密联系,感受词与词之间的逻辑变化,正确、流利地朗读每组词和短语,了解词和短语的关系。
3、展示“荡舟游园”的夏景图,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看图仿写的能力。
4、“探究与发现”引导学生联系词串,想象画面,感受韵语的琅琅上口,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激活想象。
5、“我的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围绕“春风吹”这个主题。展开想象,用儿童化的语言倾情表达自己对春风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认一认,读一读。”
2、看图,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教学过程:
一、学习“认一认,读一读。”
1、师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包括唐诗宋词,还包括对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对子这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2、学生自由读短文,圈出双横线中的五个生字。
3、检查生字的掌握情况。
4、将生字宝宝送回家,再自由读短文,把句子读通顺。
5、指多名同学读短文,并正音。
6、说说你的发现?
7、全班齐诵短文。
二、看图,照样子说一说,写一写。
1、看图,图上有什么?(指多名同学说)
2、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从哪儿知道的?
3、齐读课文中的例句,说说你的发现?
4、仿写例句,写在课本上。
5、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一读,想一想。
2、探究与发现。
3、我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童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伴着温暖的气息,我们悄悄地迎来了春季„„你看,春姑娘来了,把生命给了小草,小草笑了;把鲜艳的颜色给了花朵.花儿美了;把绿色给了大树,大树翠了。春天来了,语文乐园里充满了——春天的气息!让我们轻轻地走近她„„
二、我来读,我会想
1、看,春花姑娘给我们带来了三组词语,谁来读读出示的内容?出示:
花瓣
花朵
花丛
花园
小草
草丛
草地
草原
泉水
小溪
江河
海洋
2、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要求大家看清词语,读准宇音。
3、同学们都读得不错,有哪些小伙伴愿意一起合作读?
4、要求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一组词语之间有什么关系。例:花瓣
花朵
花丛
花园
花园万紫千红
设想学生答:花瓣组成花朵,花朵汇聚成花丛。片片花丛组合成万紫千红的花园,范围在不断扩大。
引导学生想象:花园里万紫千红的景象。(由学生说,相互补充,并总结比较的结果。)
5、用同样的方法学习:
小草
草丛
草地
草原
草原辽阔无边
泉水
小溪
江河
海洋
海洋波涛汹涌
6、再次体会词语之间的联系.齐读三组词。
7、你们还能说出哪些类似于这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吗?
三、我发现了
1、指名一名学生配着轻柔的音乐,慢慢朗读“探究与发现”的词语,要求其他学生闭上眼睛:你的跟前出现了什么?
2、闭眼想象。
3.说说出现了什么?如:美丽的景色;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心情;《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上次游湖的情景„„
4、词语联句:你能用这里的词语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的句子吗?
5、边听边发现:前两组是描写美景的;后两组是描写幸福生活的;表现了游湖赏春的画面„„
6、让我们随着和风、小船.唱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一起去游湖赏春„„
四、我的作品
同学们,春风先生带着我们游湖赏春了一道.可真舒服啊!瞧:他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如果你是小作家.你会怎样写《春风吹》呢?
1、思考后,我会这样写:我要写春风的样子;我要写春风吹来的感觉;我要写春风带给我的快乐„„
2、伴随悠扬的乐曲和春风吹动万物的画面,打开黑板上的作品图片:白云、鲜花、小草、柳树、燕子„„发给选择以它们作为写作对象的学生,将作品写在上面。
3、发挥想象写其他对象,发给学生空作品卡片,完成作品后,自己剪裁卡片形状。
4、作品展示会:读读自己的作品,相互学习。
五、总结
今天我们在两位“春的使者”的带领下,走进了《语文乐园(一)》,课下,还希望同学们能走近大自然,观察更多更美的春天!
口语交际《春天好,还是夏天好?》
教学目标:
1、大胆表达,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并能简要说明理由。
2、认真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
3、主动交流,有表达的自信,能积极参与辩论,充分发表意见,学习应对。
教学重难点:
通过“辩论赛”这种特殊的交际形式,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认真倾听、灵活应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话题
1、乐乐和文文在说些什么?同学们仔细听听。
2、课件插放乐乐和文文对话的情景。
3、学生简要叙述听到的内容。
4、板书话题,原来他们在进行一场有趣的争论:春天好,还是夏天好?
二、阐明观点,鼓励交流
1、同学们,你喜欢春天,还是喜欢夏天呢?和同座小伙伴说说吧!
2、指名上台交流,学生参与评说。
台上学生说到哪个季节,课件就相机出示那个季节的动态画面。
如:春天(阳光明媚、冰雪融化、草儿发芽、花儿绽放、柳绿花红)
夏天(骄阳似火、知了呜叫、游泳、喝冷饮)
评议:两位同学都能表达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感受,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评议:两位同学表达出相同的观点,相互补充,理由更加充分。
3、调查观点,分组合作交流。
①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学们,喜欢春天的请站到一、二组,喜欢夏天的请走到三、四组。
②和志趣相投的同学交流,一定会有遇到“知音”的感觉。在自由组合的小组里,充分交流自己喜欢春天或夏天的感受,然后小结一下,你们各有几大理由。
三、组织辩论,充分交流
看来,春天、夏天各自形成了两大团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如举行一场“辩论赛”一决高低,怎么样?
1、作为辩论赛裁判的老师宣布比赛规则。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楚。)
2、春之队”“夏之队”各派两名同学从不同角度分别阐述各队的几大理由。(一条理由加10分)
3、自由辩论,形成对抗。
自由辩论时,不再重复前面队友的观点,可以进行补充说明,也可以反驳对方的观点。参与者每人加10分。
双方自由辩论时,教师相机评价引导,纠正语言,使其规范。
四、小结辩论,抒发情感
1、总结辩沦双方的成绩。
2、小结:通过辩论这种形式,同学们积极交流各自的看法,让我们充分了解了春天、夏天给我们带来的快乐。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交替,让我们的地球变得美丽而神奇。我们要感谢他们。春姑娘即将远去,夏姐蛆马上要来接替,让我们快和春姑娘道个别,热情迎接夏姐姐的到来吧1
2、学生与“春姑娘”“夏姐姐”对话。
《乐园
(一)》教学反思
“语文乐园”,要体现“乐”字,让学生乐学。在教学中,我用春姑娘这个角色串起每个知识板块,营造诗情画意的情景,让学生在春姑娘的带领下走进语文乐园的学习中。第一题“对子歌”,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让学生联系大自然的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的交叉朗读,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对对子的基本语言形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适当拓展,让学生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词语是相对的培养学生收集对子和对对子的兴趣。第二题“读一读,想一想”,让孩子们合作读,每四人一小组,一人读一组里的一个词语,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感受词语变现的范围越来越大,体会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比较,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在“我的作品”环节,学生的想象还是很丰富的,但在表达的时候,没有把事物当做人去描述,孩子们对春天的美好缺少观察,所以表达上不够生动。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个人初备备课教案 备课人:双柏县鄂嘉中学李玉超
第一单元
单元重点
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藤野先生》侧重于讲述在自己陷入困境中时,师长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学生要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的母亲》侧重于讲述自己年幼时候受到母亲的做人的教育。教育学生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尊敬的道理。《我的第一本书》侧重讲述的是自己年幼时候的一段读书的经历,父亲和生活给我的难忘记忆。告诉学生人生的际遇是不同的,要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列夫·托尔斯泰》刻画的是伟人的肖像,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了人生世界观变化的一段经历。《再塑生命》讲述的是凯勒从黑暗世界中走向光明的经过,引领她的莎莉文老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侧重要告诉学生的是走过逆境固然需要自己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但也不能忽略一个好的老师。
设计重点:
1、主问题的引领(寻找主问题)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
3、多角度阅读
第1课藤野先生
教学设想:
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了解,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教学设计:
一、导入
可以直接由人生经历导入: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通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难忘的人和事。
可以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引出。
也可以由名人尊师的故事导入。
二、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
2、感受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敬仰、怀念„„
三、跟踪阅读
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
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藤野先生的为人、鲁迅当时的处境等问
题。
1、藤野先生是一个的老师。(要求在填写形容词的同时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分析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
——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为我改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带出有关藤野先生的其他事情,——对我不学医的叹息,送我照片。——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要求概括这些事情,懂得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要素。
课文写藤野先生一共写了这些事情,前三件可以看作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体现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严格要求、循循善诱、关心爱护。先生送我照片的事可以说明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而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为了说明他认真治学的精神。虽然这些事情不是都在写藤野先生对我的帮助,但它们却共同刻画了一个藤野先生的完整的形象。
2、鲁迅当时的处境怎样?
根据课文内容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
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此处作当时中国落后挨打的背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
3、为了改变自己的、更是民族的处境,鲁迅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回忆鲁迅从学医到学文的道路的选择,贯穿始终的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改变祖国命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四、探究阅读
1、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
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
2、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
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
五、拓展延伸
在你的人生经历中有没有最感动的时候?什么事情,什么人,对你有什么启发?
(这一组问题,其实是由问题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引出的,由这个问题带学生进入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对鲁迅当时处境的理解,对鲁迅对藤野先生情感的理解,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感动。)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2课我的母亲
教学设想:
通过具体分析我的母亲在学业上和做人上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更重要的是母亲往往用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作者介绍
通过作者介绍来激起了解名人的童年教育的兴趣。
三、给作者极大极极深影响的是他的母亲,母亲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
四、为什么母亲会给他极大极深的影响?
通过具体分析课文中写的有关母亲的事情来分析母亲的为人和品质,从而来理解母亲对我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五、你的成长经历中有什么人影响过你吗?请你回忆一下,说一说。
六、课外作业
课外阅读名人谈父母,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印发,要求学生阅读,并写读后感。推荐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
《父亲·童年》林语堂
《种在诬蔑里的决心》唐韬
《期待父亲的笑》林清玄
《我的母亲》老舍
《我的母亲》邹韬奋
《母亲》碧野
《母亲》李霁野
《母亲》何家槐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设想:
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让学生了解人生经历不同,会造就不同的人生的道理。教学设计:
一、导入
人生经历各异,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生。你还记得你得到的第一本书吗?
诗人牛汉的第一本书却让他终身难忘,因为这第一本书的内涵太丰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本怎样的书?
二、作者的童年经历了些什么事情?
三、哪些事情对他影响深远?这些事情对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为什么对他有这样的影响?你从他的经历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五、假如乔元贞也能继续上学,请你设想他现在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这第一本书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
七、课外作业
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设想:
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学习,体会托尔斯泰的心灵,感受他的心灵产生的变化。课前印发茨威格的《逃向苍天》。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说说你所了解的托尔斯泰。
二、朗读感知
读了文章之后,你认为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
三、跟踪阅读
1、托尔斯泰的外表是怎样的?
抓住托尔斯泰的须发进行分析。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总结外貌特征:普通
2、托尔斯泰的内心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分析,同样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
3、作者为什么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
与《音乐巨人贝多芬》刻画人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结合《逃向苍天》分析文章中“当这一副韩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
四、课外作业
有条件的阅读茨威格的《三作家》
阅读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逃向苍天》介绍:(选自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是茨威格为托尔斯泰的未完成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尾声。
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伟大的,同时又是矛盾的。他在世界观激变之后,为自己贵族地主庄园式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而深感不安;但他的妻子却囿于世俗偏见,过多地为家庭和子女的利益考虑,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从造成夫妻的不和与家庭的悲剧,这更使托尔斯泰痛苦不堪。于是他在一八八二年和一八八四年曾一再萌发弃家出走的念头。这种想法在他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尤其是一八九零年开始创作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更可以说完全是当时作者的自我写照。该剧中的主人公萨林采夫在世界观转变之后同家庭和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他同时又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剧本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但始终没有完成,只留下片断,因为托尔斯泰不知道该如何结局,——他还没有为主人公的矛盾找到解决的办法。而现实中的托尔斯泰自己,正如剧本中的萨林采夫一样,也仍然处于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因为它虽然想以弃家出走来摆脱自己的痛苦,但又怕自己的这一举动会引起妻子和亲人的痛苦,这无异于自己犯下罪孽,违背自己“不抵抗”的理论。所以,这种矛盾的痛苦又继续折磨了他将近二十年。一九一零年十月末,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在经过几场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之后,终于毅然决然悄悄离家出走。十月二十八日清晨,一辆载着托尔斯泰的马车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远远驶去,前面是茫茫苍天。陪同他的只有一个挚友兼医生马柯维茨基,知道他去向的只有他的小女儿。
但是,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已经不起旅途的劳顿。三天之后,他因患肺炎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下车,暂住在站长的公务房间里,经过几天的重病之后,终于在十一月七日清晨与世长辞。由于导致托尔斯泰最后毅然出走的起因极富戏剧性,又由于他生前曾写过这样一部影射自己的未完成剧本,茨威格以此为契机,采用戏剧形式再现了这样一幅令人唏嘘的历史画卷。
《逃向苍天》是采用戏剧形式写的一篇历史特写。属于纪实文学。
第5课再塑生命
教学设想:
通过学习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教育下走出黑暗的过程来体会成功除了需要别人的帮助还需要经过自己艰辛的努力才能取得的道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从介绍海伦的一生导入课文。
二、初步感知
谁再塑了谁的生命?
三、跟踪阅读
a)围绕着再塑生命,课文写了几件事?
b)从这些事情中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四、探究阅读
课文说莎莉文老师重塑了海伦的生命,这个生命指的是人重新获得了生命吗?你是怎么理解的,请你说一说。
五、课外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3、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主人公的高尚思想境界,领略其精神内涵。
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提高观察人物能力。学法引导: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如何在平实的语言中见主人公的风采,除了教师讲解,学生悉心体会,学生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互联网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钱学森,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钱学森的资料、图片。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国务院、中央军委在1991年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大会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1999年9月又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给了他最高的奖赏,这是国家给他的评价。
当年钱学森要求回国时,五角大楼的海军次长金布尔说:“我宁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放他离开美国,钱学森对于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至少也值五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说是敌人对钱学森的高度评价,那么做为钱学森秘书的涂元季又是怎么来评价钱学森的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纪实性文章——《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
(二)作者简介
涂元季,1939年生,河北省老河口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国防科工委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的秘书。
(三)有关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著名科学家。1929-1934,上海交通大学学习。
1934年,大学毕业的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由于他的聪慧和苦学,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戴上了硕士方尖帽。
1939年6月,他同时取得了航空和数学两个博士学位,以其出众的才华震动了美国物理学界。接着,他留在该院任教,成为冯•卡门的亲密助手和同事。他们合作创造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共同设计了美国的“下士”导弹,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母亲在召唤着海外游子。钱学森舍弃了金钱、地位、荣誉、理想的科研环境,经过长达五年的抗争,在周恩来的直接帮助下,于1955年10月回归祖国。
1956年1月,就创办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60年11月5日,“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四)、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思考互动学习
互动1:默读课文,思考并概括钱学森的主要事迹。
明确:文章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补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互动2:通过再读课文,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学森高尚思想境界的事迹是什么?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钱学森怎样的思想品格?
明确:第一问:学生自己发挥,教师点拨。
钱学森的思想品格是:作风正派、坚持原则、大公无私、淡漠金钱、不在乎权位、关心科研工作者、爱国、敬业、朴实等。
互动3:本文最初的题目叫《钱学森为什么不去美国》,也曾有人将本文的题目改为《八十年代钱学森为何拒访美国》。选入我们的课本时编者将其改为现在的题目,你认为哪个题目会更全面些?为什么?(学生思考并提出质疑,探讨交流解惑。)明确:本文的题目更全面一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好几个方面关于钱老的事情,不去美国只是其中之一。(其它几件一是抵制不正之风;不走后门;不坐享特权;拒绝变相的公费旅游)二是拒绝美国邀请。三是对金钱的淡漠(哪怕是自己的合法稿费,哪怕是已故父亲的不发工资,都拿来交党费)。四是对权位的不在乎。五是待遇问题(不搬新房。)
另外两篇题目是因为报刊的标题要求鲜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题目很好,很有炒作的技巧,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当时在一般官员中有一种出国风,而钱老恰恰拒绝出国,这是新闻文体的特点。而我们的课文标题要求全面严肃。
互动4:那么你认为钱学森拒绝访美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年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极大的伤害了他,伤害了他热爱祖国的情感。另外:钱老对当时“出国风”,尤其是借考察为名行旅游之实的行径深感厌恶;与当时崇洋媚外思想相反,钱老并不稀罕美国的荣誉头衔,是其坚定强硬个性的体现。
互动5:钱学森作为科学家在科学方面贡献卓著,文章不写作为科学家的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写的都是钱学森日常工作学习中的一些平凡的事迹,为什么?
明确:钱学森在科学方面的成就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文章的中心不在其科学成就上着手,而在许多众所周知的事情上花费笔墨毫无新意;钱学森在小事上都这样严格要求自己,那么对待科学研究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是钱老的秘书,在钱老身边工作,亲历的一些事迹是鲜为人知的,更何况钱老在科学方面的伟大贡献是和他高尚的思想境界风不开的。
互动6:谈谈你对课后练习一的看法。
明确:文章的好处在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实例,写出了主人公难能可贵得高尚的独特的思想个性。
(五)小结全文:
钱学森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定的信念、纯洁的品格,这使他如巨人般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
(六)写作特点:
1、精心选材,详略得当。
2、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3、夹叙夹议。板书设计:
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采取坚决抵制态度(1段)
总起: 坚决抵制不正之风
抵制不正之风(2段)(1—5段)分述,抵制大吃大喝之风(3、4段)
抵制出国风(5段)
捍卫人格尊严
拒绝美国邀请(6段)
(6、7段)
阐明拒绝原因(7段)
漠视金钱
议论评价,引出下文(8段)
重点事例:捐献稿费,捐献遗产(9—10段)淡泊名利
只喜学问,不喜官位(11段)
(8—14)
不在意“官位”服从组织安排(12段)主动让贤(13段)
主动降低待遇(14段)
教学反思:
2、梁思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 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
(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明确:相似之处:
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
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
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 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
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
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
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教学反思:
比较·探究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我们这双手》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克隆lï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预gān 鳍qí 蹼pǔ 挠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3、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词语
克隆: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
父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雄性的亲代。母本:生物繁殖过程中,雌性的亲代。
门:这里指生物学分类范畴的第二级。门以上是界,门以下是纲、目、科、属、种。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国胚胎学家威尔穆特培育出来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显性基因病:明显地因基因遗传而产生的疾病。
基因库:一个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员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养基: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畸形:不正常的形状。
辛普森:美国橄榄球明星。
星象学:根据星象推测世事的一种学说
星座:天文学上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为若干区域,每一个区域叫做一个星座。
手相:手的形状及手掌的纹理。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振幅:振动的幅度。
5、作者
邱仁宗,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兼职教授,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技术网络2002伦理学奖获奖人,国际单体型图委员会委员,国际妇产科联合会生殖健康和妇女健康伦理委员会委员。邱仁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他对人类胚胎干细胞中的伦理争议深有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初,把生命伦理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二)阅读能力目标
1、品味说明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2、理清说明顺序和论证过程。
(三)写作能力目标 练习写简单的一事一议的议论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四)思想教育:体会科学家对人类负责的精神。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指出本文各项推理论证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为: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为、社会特征的人。详见练习一。
(二)本文运用反面例证的具体情况及其作用。
“辩护”全节及“反论证”节的前半部分均为反面例证。以反面例证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证,各种可能情况特别是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情形尽可能考虑了,使全文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结论显得更为雄辩。详见练习二。
(三)比较“反论证”节与《梁》文奈良故事节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在“非一般”和“彻底”:一般论证未予考虑的,反论证节涉及了,显示出论证的彻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彻底性表现了。异在前者为典型的议论推理,后者为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详见练习二。
《我们这双手》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讲的是科学道理,但不是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的特点是,第一,要有独创的发现,没有发现,就没有学术价值;第二,很严密的论证;第三,十分高深,充满了科学术语,一般读者难以看懂。而科普读物,不是给专业人士看的,而是给一般读者看的。因而它并不要求作者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只要把已经得到证实的科学道理,用通俗的语言,让大众了解。大众是非专业的,因而不能用很专业的术语,而是把它转化为日常的语言,有时还要用比较感性的语言。当然,这种感性语言,和文学语言是有所不同的。文学语言可以超越客观的事实,以表达情感为主;而科普语言是理性的,虽然有感性,但只是辅助性的,不能超越客观事实。
课文讲解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可不可以克隆人的问题,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阐明不能克隆人的观点。
(二)文章思路
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介绍人是生物、心理、社会的集合体,说明所谓的“克隆人”是什么意思。
第二部分:反驳在伦理上可以克隆人的理由。第三部分:辨析反对克隆人的理由。
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可能做的克隆人,在伦理上不应该做。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结构清晰,层次感强。全文由三个小标题把文章分为四部分,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的顺序结构全文。小标题概括了主要问题,使人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2、采取了正反论证,先从反面驳斥,接着从正面辨析。论证过程十分严密。本文的结论是通过多个具体推理、具体结论而最后得出的,即主编导读说的,对论题进行细致分析,层层演进,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些具体推理都涉及一个共同的大前提,即“克隆人也是人”,这就是对本题第一问的回答。而“克隆人也是人”,一样是具有特殊的心理、行为、社会特征的人,已在文章一开始的前头部分作了说明,因而作为已知判断成为后文各项推理的共同前提。
3、作者善于运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加强论证力度。
(四)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前提”是逻辑中的概念,是逻辑推理中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推出某一结论可能涉及多个前提(多个已知判断)。
第一问为:“克隆人也是人”;如对“克隆人是为了进行研究”的驳斥,涉及一个大前提:克隆人也是人,又涉及一个前提:人应该受到尊重,不能强迫人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所以克隆人一样应受到尊重,不能强迫克隆人当受试者。本文中绝大多数的具体推理都属于这样较简单的只涉及两个前提的推理。第二问为:胡劝说钱访美,也涉及多个前提:
1、钱在国际上影响很大;
2、对推动中外交流有很大影响;
3、改革开放的需要;
4、今天,世界、中国、美国都在变,几十年前的事过去了就算了。其中第4前提是直接关系访美的,另三条关系出访但不一定去美国。钱直接回答的也是第4点,即他还记在心里,也就是推翻了这个前提。
第二题:作用:使论证更加全面、严密、彻底、雄辩。两种表达方式之同:因所议或所叙超出一般情形而显示出其彻底性:之异:一是典型的议论推理,一是饱含抒情、议论的叙事。
本文“反论证”一节,正、反面例证都有,而有了反面例证,其作用就是本题题干中说的“文章就会更全面、更雄辩”,并应加上:更严密,更彻底。但这要全文一起分析。本节是对克隆人的反论证,而本文的结论却是:不要克隆人(完整的提法为:发展克隆技术、不要克隆人的方针是正确的)。具体说,“对克隆人的反论证”一节的后半部分,即“对克隆人的根本性的反论证”四点为本文结论的正面例证
第三题:关于克隆人问题,课文的观点和两则材料所表达的观点已非常明确。但此问题的有关资料很多,引发的联想也比较丰富。故本题可作锻炼思辨能力及辩论能力的项目,设立正、反方展开讨论。同时也可借此加深对本课推理特色的理解。
《我们这双手》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从四个角度说明了我们这双手的功用,即手是最完美的工具,手是文明的反映,手与健康关联,手能充分表达感情。写出了我们这双手的独一无二,和它的研究价值。
(二)文章思路
文章按照小标题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手的形成、手的构成、手是最有特色的器官之一三个方面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最完美的工具。
第二部分:从古人对手的崇拜、东西方文明对手的崇拜、手指承载的文明三个方面按照时间和空间两个顺序运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手是文明的反映。
第三部分:从手指与健康的关系,手指与具体疾病的关系两个方面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与健康关联。
第四部分:从手的柔韧、手指的灵敏、手势的作用三方面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手能充分表达感情。
(三)写作特点
(1)本文的布局和我们在七下学过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样,都不仅仅从一个角度,一个方面进行论说,而是从多个角度,多种学科,分别进行阐述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从化学、物理、生物等几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开头。而这一篇文章,则分别从手的生理结构功能,文化心理与健康疾病,还有手势与情感表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不过,本文并不是每一段都用同样的句子,而是以一个独立的小标题来引导。
(2)运用小标题,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手的作用一目了然。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手:最完美的工具”引导出:手在发育过程中走向完善。先讲人的胚胎发育过程。接下来,讲手的生理结构。(3)恰当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本文在说明手的功用时,恰当地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作诠释、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手的各种特点。首先,用统计数字讲话,很严谨,很严密,不仅有科学性,而且有趣味性,令人惊异,出乎意外,原来人还没有出生,手就有这样的功能了。其次,用幼嫩的手指给自己挠痒,既是理性的表述,又有形象性 教学反思: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教学目标:
(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
1、生字:永葆青春bǎo 捍卫hàn 硕大shuî 领域yù 晦涩huì sâ
2、形似字
3、需掌握的多音多义字
4、词语
无病脑:没有疾病的正常人的大脑。捍卫:保卫。
不厌其烦:不知厌烦。
乐此不疲:以此为乐,不知疲倦。形容兴趣很浓。一目了然:一看就明白,形容十分清楚、明白。晦涩:深奥难懂。
受益匪浅:受到的教益很多、很深。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行业互不了解。
扬长避短: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二)阅读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三)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四)思想教育 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师建议
(一)《科》文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给读者怎样的印象?举例说明。
数字形成比较,使结论非常鲜明深刻;数字精细具体且为多组,给人揭示规律的铁的事实的印象;化抽象为浅显易懂。可举米老鼠形象的研究为例。详见练习一第2小题。
(二)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是:《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的数字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故事有趣。详见练习一第3小题及练习二第二问。
(三)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详见练习二。
(四)查找、辨析《科》文中的成语、熟语。参见练习一第4小题。课文讲解
(一)文章主旨 本文强调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的关系,同时,也点出了运用、依仗数据的方法是科学的办法,和文学艺术大不相同。这是两种文章技巧,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很夸张,是认真不得的。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谁能证明,天有九层呢?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二)文章思路 本文介绍古尔德作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为了说得形象一点,才用了“战争”这样的字眼。文章的题目叫做《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在第二篇文章中,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这篇文章叫做《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三)文章人物理解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文章,与前面一篇相比,更像是小品,它涉及的题材小,文章的篇幅也不大。文章里有许多外国人的名字,可能成为学生准确理解的障碍。教师应该把这些人物关系理清楚。在所有的人物中,关键的是古尔德。这个人是主角,其他人物都是他的科普文章中的,不要把他和文章中那些人物混为一谈。
(四)写作特点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400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第1小题,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此外,此段话有两点还应注意:1.古尔德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说明什么,并不等于他对数字武器不感兴趣,随后介绍的米老鼠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古此段话并不影响文章的中心。2.这正是该文的一个表达特点。比如,文章是从介绍古尔德讲述这场论争入手的,“论争”介绍完了,顺手就说说古对此的态度,因古的态度是“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够说明什么”,作者似乎是随随便便在讲一些故事,读者读来也觉得轻轻松松,但文章的中心是很明确的。
第2小题(从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表明是铁的事实、数字有浅显易懂的效果,这三点去说明),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如给出米老鼠从三十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第3小题(数字之间的比较关系、数字提供的新颖知识、数字相关的结论和事实有趣,使人兴味盎然),首先是第2小题说的道理,尤其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如“相对大的头”那段相当有趣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和故事,本身就是饶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第4小题,不厌其烦:不嫌麻烦的意思;乐此不疲:对某事发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疲倦,也作“乐此不倦”;独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成语、熟语、类似的四字语使用较多,是本文的一个特色,可查找、品味。
第二题
(《我》文基本表达方式是说明,又分介绍、解说、述说等说明手法。《科》文是叙述加说明,说明也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同时有随笔笔调。两文有趣的共因是皆为鲜为人知的知识;不同在:一是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一是内容本身有趣。》
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都同属说明性文体。
(一)《我们这双手》是比较典型的科技说明文,基本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说明,但又不仅仅只有“介绍”一种说明手法,还交错运用了“解说”和“述说”等说明手法。
1、介绍又称介绍性述说,着眼点在说明事物、事理的存在(是什么样的情况),是说明表达方式中最常用的说明手法,在《我》文中出现较多。如第一节的第3段介绍手是三大重要器官之一。如第二节除第1段的开头数句外基本上都是。
2、解说又称阐释性述说,着眼点在解释事物,事理的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如第三节全节和第四节的第3段基本都是,还有个别句子如“因为它们的手指不够柔韧”也是。
3、述说有两类:一是记叙性述说,它用了叙述这一表达方式,但它着眼点在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怎么来的),如第一节第1段说明手的出现、发育过程。二是描写性述说,它用了静态描写的表达方式或类似描写的静态细述。如第一节第2段关于手的结构的细致说明,就是静态细述。它使得文章生动具体,给人深刻的印象。
(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是比较特殊的科技说明文。它的总框架是说明文,旨在介绍说明科学家喜用数字武器(用它来捍卫自己的学说或攻击对手等)这一现象。该文介绍了同一作者古尔德的两篇文章来说明这一现象(举例说明),而整个故事的叙述又是为了说明数字武器这一现象,即举例说明。其中主要的说明手法是介绍,中间交错有解说。该文作为比较特别的说明文,还在于它带着不少的随笔散文的笔调,如第一题第l小题第2点说到的,文中两篇文章中的有关事实就属“举例论证”。
第二问,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不同在:《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表达·交流”综合实际:意 趣
一、学习意图
1、初步了解“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懂得在一篇文章中,“意”必须单
一、集中。
3、初步懂得什么是“意趣”,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意趣”。
二、教师建议
(一)“立意”与谋篇
“意”就是主题、论点、中心。“意”,像一条红线,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意图;统帅着整篇的枝叶,决定着结构的方式、先后和详略。一切优秀的作品,都是深邃的主题与高超的表现技巧的统一。历代的写作名家,都重视“立意”,立意的过程,就是思索主题的过程。“意犹帅也”,“文以意为主”,要“以文传意”“文能达意”。所以,没有明确主题的文章,像是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
初学写作经常会在提炼主题上出毛病,例如,信天游,漫无中心;多头绪,主从不分;不点睛,含义不清;落俗套,立意不新;乱拔高,观点材料分家等等。出现这些问题,往往是由于“意在笔后”:事先没有认真思考,脑子还处于朦胧状态,就仓促动笔。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反其道而行:“意在笔先”,让笔头跟着主题转。在动笔之前,先从掌握到手的素材出发,把写作意图、文章主题搞清楚,并且围绕这意图、主题通盘构思、全面谋划,待到思虑成熟,写下提纲,或是打好了腹稿,方可提笔。也就是说,要围绕某一意图去回忆、搜集素材,从素材中概括、选择出主题,再扣紧主题筛选题材(即意图——素材——主题——题材)。这是一个复杂过程,往往不是一步到位的,而须经过多次的反复,不应简单直截地按照朦胧的意图就开始写文章。
(二)文章思路与主题:主题不是贴附在事物表面的现象,而是包含在事物内部的精髓。确立主题(立意),实质上是综合运用多种能力的思维活动。它要借助于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严密的综合力,深刻的思辨力,通过对事物的剖析,苦心探寻,才能实现。立意,是作者思想与素材在一定高度、深度上和谐地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1、探意(思路:表——里),即深挖掘——透过现象探寻本质。在采集素材的同时,就要透过现象去思索蕴涵在素材之中的思想。要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的意义。每个素材都蕴涵着一定的主题。同一素材,从不同角度去思索,可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掘出不止一种的主题。
2、炼意(思路:杂——精),即立主题——舍去芜杂抓住精髓。从杂多的角度、主题中,经过比较,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而提炼出最佳主题。这样的主题,应是一种正确、深刻而又新鲜的认识,一种通过个性反映共性的独到见解;它既最恰切地概括了全部素材,又最真诚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驭意(思路:点——线),即定走向——一脉贯通驾驭全文。把提炼出的主题,从文章的起点坚持到文章的终点。它犹如金线串珍珠,是一条贯穿在材料之中、段落之间、层次之间的思想脉络,必须一线到底,贯通全文,不可中途偏题、离题,变更走向。
一般来说,一篇文章只能有一种“意”(基本目的、意图)。例如《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虽然讲到了抵制不正之风、爱国、对金钱的淡漠、淡于“官位”“待遇”等,但是,这些方面都围绕着一个“意”,就是“坦荡无私的精神风采”。一篇文章能把一种“意”表达清楚就不错了,“意”多乱文,两个以上的“意”会互 相干扰,造成表现的混乱,读来也就不知所云。对于初中生来说,要努力避免想到什么说什么。
(三)意趣的探寻
文章的“意”,从传播的角度说,不只是一种意思或见解的表达,干巴巴的,毫无生气,而最好具有内在生动性、情感性、趣味性。使读者能感受到所传达的内容,包含着作者生命的融入和精神的感奋,从而产生阅读的快感和冲动。也就是要追求有“意趣”。有意趣的文章,不止是表面的好玩、有趣,往往更重要的是拥有实质上的韵味。如《梁思成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的人,一个将自己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具有人类视野的人,——“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一点睛之笔,其“意”耐人寻味,诱人、感人、动人,给人以无尽的联想、思考和感叹,这便是文章的“意趣”所在。
意趣,不是写人叙事类文章的专利,在议论说明类的文章中,也是一种必要与可能的追求。例如《科学家的数字武器》,这是一篇说明为主的文章,作者就把“数字武器”这个 “意”,论说得很有趣:通过讲述布鲁卡与古尔德对人脑袋大小与智力的关系的争论,描述古尔德对数字的“自相矛盾”的态度与行为,以米老鼠身体各部位的比例的增加,论证“幼态持续学说”,不但说清了科学家怎样使用数字武器,而且证明了数字武器的作用与局限,文章显得意趣盎然。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