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作文》教案 长版

时间:2019-05-12 20:39: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作文》教案 长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作文》教案 长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作文》教案 长版

第10课 谈作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提炼文章观点,并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2.过程与方法:小组交流、探讨、质疑思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敢于挑战权威、乐于创新的精神。养成刻苦推敲祖国语言文字“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习惯。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文章内容,从中获得写作上的启示。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关于如何作文所提出的主张,并进行质疑思辨。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准备:把班级学生分成三组,分设三位负责人。第一组负责搜集整理介绍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第二组负责从整体上解析课文;第三组负责针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出的观点进行质疑思辨。)

一、导入新课。

一提到“咬文嚼字”这个词,人们往往会觉得这是对有些人为了卖弄学问而在某些字句上故意纠缠的极大讽刺,很少会想到有什么积极意义。的确,如果你查词典,你会发现词典上的三个解释无一不含贬义。而今天,当你读过了朱光潜先生这篇《谈作文》,你会发现,这个成语被赋予了一种新的含义,它对我们养成好的写作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介绍作者。

为了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下面有请第一小组的同学,为我们介绍作者朱光潜。自然情况:朱光潜(1897—1986),中国美学家。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青年时期在桐城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后肄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出国留学,先后肄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塔斯堡大学,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先后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武汉大学任教。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创作情况:朱光潜从学生时代起,就开始发表作品,一生学习研究不辍,著述甚丰。主要编著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谈美》《诗论》《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等。他熟练地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其中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他出版的译著还有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社会评价:朱光潜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具有崇高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学术品格。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三、解析文章——质疑思辨——借鉴吸收。

听了同学们对作者的介绍,惊叹佩服之余,我们不禁对他那平实质朴、言近旨远的文章有些心驰神往了。下面就请第二组的同学,引领我们走进他的文章——《谈作文》,并请第三组的同学随时进行质疑思辨,全班同学都可以参加到交流讨论中。

1.感知课文。

(1)写什么(内容)——作者认为写文章一定要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要不厌其烦地咬文嚼字,指出初学作文的途径是临帖和写生,并且二者都不可偏废。另外写生还要从描写文和记叙文练起。简言之就是写作文要注重积累、反复修改、不断实践。

(2)怎么写(写法)——作者以与读者平等的姿态、借书信交谈的方式,凭着信手拈来的大量例证,详略突出地为我们娓娓道出了作文的真谛。

(3)为什么写(目的)——这是作者在旅欧期间写给青年读者的回信,作者旨在就如何作文问题,给处在困惑中的青年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2.互动交流——质疑释疑——教师归纳提升。

(1)文章前六段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列举了众位名家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而且主要在人力。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

质疑:按照作者的观点,那中国古代也有许多人落笔即成美文且不刊一字,这样的事情该作何解释呢? 教师归纳提升:大家能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非常难得,但请同学们认真读文本“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作者在这里用词很严密谨慎,他并没有否定极个别天才的意思。其实,人们在惊叹于《滕王阁序》的一气呵成,字字珠玑,句句精妙的同时,谁又能否认天资聪颖的王勃自幼便勤奋好学这一点呢?

(2)透过文字,你能解读出作者为什么大力主张对文章的修改要“咬文嚼字”吗? 因为在作者看来,“咬文嚼字”,不只是在表面上斟酌文字的分量,而实际上也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作者曾在其他的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质疑:我觉得对于文字的锤炼,那是一辈子的事,对于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来说应不必拼命追求“推”和“敲”之间的差异。只要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学粗疏一点也没关系,哪怕段落模糊一点也没关系。

教师归纳提升: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对于文中作者的观点,可赞成,也可反对,也可两种观点杂糅,也就是说,在初学作文时语言要力争真实、准确,一定要下“咬文嚼字”的功夫,这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要适可而止,不能在此耽误过多的时间,因为文字和情感的完全吻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人一辈子的积淀和锤炼的。

(3)文章提到,中学生应该从描写文和记叙文入手练起,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说记叙和描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础,因为使用事实论据,让事实说话,是写议论文章常用的基本方法,而使用好事实论据的前提是具备相当的记叙和描写能力,所以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质疑:只要记叙和描写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真的就很容易写好了吗?

教师归纳提升:那倒未必,写好议论文并非易事,除了有记叙和描写的良好基础外,其观点必须正确。作者所持的观点应该符合人类进步发展的大趋势,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绝对、片面。这就要加强思想修养、努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从人生的意义和国家、人类发展的层面思考问题;还要养成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说自己真心想说的话。另外,议论文还讲究论证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实质上还是认识和思维的问题。同学们还要在深入认识事物、认真思考问题上下很大的工夫。

四、口语训练。请几个同学谈谈学过本文的收获,在借鉴吸收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的习作,扬长避短,为写出一流的文章而努力。

五、阅读推荐。

课外阅读朱光潜的《谈文学》,这是他专门写给青少年朋友的文学启蒙读本。从运思到选择与安排,从内容形式与表现到体裁与风格,将文学层层展开,一个例证、一个典故铺展开去,深入浅出,平易自然,引领读者不知不觉走进文学的殿堂。他谈文学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像谈话似的一层一层领着你走进高深和复杂里”,从深入浅出的话语中你可以了解到一些文学的基本知识,还可以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熏陶。

六、布置作业。

学习并吸收作者的观点,做好读书笔记,持续读书积累。并写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要求将修改贯穿于作文的始终。

第二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10课五四运动

刘明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及突破本课重点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通过播放影片《我的1919》中国代表顾维均拒绝签字的片段。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其实中国代表一直没有接到北洋政府拒绝签字的命令,那么是什么促使他们敢于对列强说“不”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理解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及突破本课难点是对五四精神的理解。五四精神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等史料着手形成 “五四精神”的概念。最后全体同学高唱《光荣啊中国共青团》,体验五四精神,激发爱国情感,调动学生追求进步的动力。●教学方法1.提问探究法。2.材料归纳法。3.小组活动法。4.讲述法、讲解法。5.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课前导学◆资料收集1.来源于我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节日有哪些?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的双方是协约国和同盟国,分别包括哪些国家。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4.什么是五四精神?怎样弘扬五四精神?◆再现历史片段一:假如你是五四运动时期北大的青年学生,5月4日,你和同学到天安门前集会,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动员你的同学和民众惩罚卖国贼,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片段二:在天安门示威游行后,学生来到东郊民巷,向各国使馆请愿,受到军警的阻拦。请你站出来发表演讲,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强盗行为和对中国造成灾难。◆动手制作仿制五四运动时期标语和条幅、旗帜。上面书写以下文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誓死力争”、“保我主权”、“勿做五分钟爱国心”、“争回青岛方罢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头可断,青岛不可失”、“诛卖国贼曹汝林、章宗祥、陆宗舆”、“国民应当判决国贼的命运”、“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学唱歌曲中国共青团团歌●教学资源网五四运动纪念馆http://54.china1840-1949.net.cn人民网http://南方网──社会新闻http://●板书设计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经过1.前期:中心在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2.后期:中心在上海,运动主力为工人三.五四运动的结果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四.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节?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也有很多纪念性的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来源于我国近现代的历史事件的吗?(五四青年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为什么把五月四日定为中国的青年节呢?什么是五四精神呢?让我们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来揭开谜底吧!讲授新课一.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的一方是由英、法、美、日、意等组成的协约国,另一方是德国、奥匈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中国在大战中参加了哪一方?(协约国)战争结果是哪方取得了胜利?(协约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月18日──6月28日),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质上是一个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开会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分配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因而派出了(陆征祥、顾维钧等五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当时,许多中国人,包括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对巴黎和会寄予很高的希望,他们认为通过这次会议可以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奴役的命运。结果怎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部电影的片段,影片的名字叫《我的1919》,这部影片记述了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斗争。[播放影片]中日双方在会上辩论的焦点是什么呢?是山东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出兵德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趁机窃取了山东的主权,日本认为中国已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德国在山东特权应转让给日本,无需在会议上讨论。同学们,听了顾维钧反驳,你们感觉怎么样?(真是有理有据,意正言辞,痛快淋漓)参加和会的各国代表有什么反应?(与会代表的一致赞扬他,说他是一个真正剪掉辫子的中国人)可是中国的合理要求得到同意了吗?帝国主义国家根本没有理睬中国人民的正当要求,在和约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全部让给日本。我们也是战胜国呀,为什么还任人宰割?弱国无外交呀!同学们!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太弱了,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实行对内镇压人民,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统治。美、英、法和日本其实都要控制和侵略中国。列强出卖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人民答不答应?一个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终于爆发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经过当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后,青年学生首先行动起来了!5月3日晚7时在北大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北京13个中等以上学校学生代表参加,大会提出四条办法:

(一)联合各界一致力争;

(二)通电巴黎专使,坚持不在和约上签字;

(三)通电全国各省市于5月7日国耻纪念日举行群众游行示威运动;

(四)定于5月4日(星期日)齐集天安门举行学界大示威。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大学等十四个学校的学生三千多人纷纷来到了天安门广场进行游行示威和演讲。(下面我就一起来听听学生们愤怒的呼声吧!)(学生的演讲)随后,学生们不顾反动军警的阻拦,举行了浩浩荡荡的示威游行活动,当游行队伍来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学生的演讲)学生来到赵家楼胡同曹汝霖住宅。警察守卫着曹宅。学生围住警察,向他们讲道理。少数勇敢学生跳入院内,打开大门,大批学生冲进曹宅。此时,曹汝霖正在同另一个卖国贼章宗祥(驻日公使)在开会。他们以为有重兵把守,学生进不来。曹汝霖听到学生冲进来的消息,他以最快的速度藏了起来。这地方是曹汝霖的家呀!他熟悉地形。而章宗祥就惨了,他不熟悉地形,藏起来后很快被学生发现,大家把他当成是曹汝霖了,上去就打,把他打得鼻青脸肿,倒在地上装死。有个同学,取下客厅里挂的曹汝霖的照片来一对,原来打错了,不是曹汝霖,就把他放了。他跑出去后看到大批示威游行的同学,心就更害怕了,找到一个杂货店藏了起来,这次也没藏住,又被一些同学给搜了出来,这些同学不认识他是谁,不过觉得他鬼鬼祟祟的,一看就不是个好东西,大家又把他痛打了一顿,不过最后还是让他给逃走了。唉!学生要是知道他是章宗祥的话,我想他就完了!看到了卖国贼的豪华住所,同学们义愤填膺,一把大火烧了曹汝霖的房子,这就是有名的火烧赵家楼。这时大队军警赶到,逮捕学生市民32人。5月5日,为营救被捕的学生,北京学生开始罢课。李大钊、陈独秀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呼吁,学生爱国无罪,应该立即释放被捕的学生。北京政府怕引起更大的风潮,5月7日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北大的同学借了三辆汽车,像迎接凯旋的英雄一样迎接被释放的同学,校长蔡元培也出席了欢迎仪式,大家激动得热泪盈眶。5月9日,北洋政府以为风潮已过,下令为卖国贼曹汝霖辩护,并起诉放火的学生,追究5月4日行动的主使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因同情学生而被迫辞职出走。北京学生们对反动政府这种反人民的措施极其愤怒,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在这个过程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北京学生在罢课以后,一方面派代表到全国各地联络,商讨采取一致行动,发动更大规模的斗争;另一方面北京的学生组织演说团,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这时各地斗争浪潮风起云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湖南和天津等地也组织学生展开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北京全城的街道、胡同、甚至警察局的门口到处都有学生活动。军阀政府则采取极其野蛮无理的手段,制止学生们的各项爱国活动,大批地逮捕学生。学生没有被军警吓倒,上街演讲的同学们都带着行李、用具,随时准备坐牢,800多学生被捕入狱,监狱里关押不下这么多人,当局甚至把北大的校舍当作临时监狱。面对学生们奋不顾身的爱国行动,北洋军阀政府感到束手无策了。6月3日军阀政府大肆逮捕爱国学生的消息,迅速传到全国。首先发动罢工的是中国产业工人最集中的地区上海。从此,五四运动转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运动的中心从北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也由青年知识分子扩大到工人阶级。6月3日,上海各界举行民众大会,号召全国罢工罢市来援助学生。6月5日,上海日本纱厂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接着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罢工工人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之多。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的推动下,工商业资本家也加入了斗争的行列,举行罢市。上海工人阶级的罢工风潮,迅速波及各地。从广东到黑龙江,爱国运动的浪潮在二十多个省份的一百五十多个大中小城市掀起。爱国运动汹涌澎湃地发展着,一个浪头比一个浪头猛烈,军阀政府眼看无法控制局势,“自身难保”。6月7日北京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6月10日下令撤消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但是,6月17日,北京政府又电令中国代表,同意在和约上签字。为此,又引发了新的一轮抗争,全国各地发往巴黎抗议签字的电报就达7000多份,1919年6月28日是和约签字的一天,我们一起到和约签字的现场去看看。(播放影片)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其实,中国代表团一直也没收到中国政府拒绝签字的命令,是什么使他们没有签字呢?是中国人民爱国运动,使他们第一次敢在列强面前说“不”!帝国主义国家大为震动,中国扬眉吐气。后来山东问题怎样解决的呢,列强后来又开了华盛顿会议,把山东归还中国。我们来归纳一下五四运动的结果。三.五四运动的结果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了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所提出的直接目标基本得到了实现。取得了初步胜利。下面我们来归纳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的斗争对象是谁?(北洋军阀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斗争的结果怎样?(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的杰出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彻底性就体现在学生和工人们不向反动势力低头,坚决斗争到底的精神。在五四运动中起先锋带头作用的是什么人?(青年学生)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人?(是中国的无产阶级)他们更有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并且罢工使工商业陷于瘫痪的状态。使北洋军阀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深入工人群众,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共产党的成立作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被篆刻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了,为了弘扬五四精神,1949年12月,我国正式宣布五月四日为中国青年节。学习了这一课,你们认为什么是五四精神呢? 学生以拳拳爱国之心发起了五四运动,他们希望中国走向独立了进步,他们高举新文化运动民主和科学的伟大旗帜和封建势力展开坚决的斗争。五四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运动的先驱李大钊这样说过“历史上的事件与人物,是只过一趟的,是只演一回的”,但“此一回的演行,乃永久存在”。五四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最后让我们一起高唱《中国共青团团歌》,仅以此歌纪念那些为国家兴亡呼号奔走的热血青年。我希望同学们能早日加入中国共青团,用你们的努力谱写无悔的青春!

第三篇:【整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1、指导学生朗读:

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教师提示:

读准字音:相与(yǔ)藻(zǎo)荇(xìnɡ)读出节奏: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⑶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⑷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⑸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意境。1、学生齐背两篇短文。

2、提问:这两篇短文意味隽永,富有诗情画意,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篇?并说明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然后选择较好的发言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和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第四篇: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过程与方法:情境设置法、品读法、讨论法、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再用笔和纸来写信了,改为发电子邮件,甚至实时地通过QQ或MSN等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你可能想像不到,在过去,邮局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传递信件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一方面,能够了解过去的信息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可以从中受到诚信的教育。

二、了解背景,拜访作者。

1、关于信客:本文作者故乡浙江余姚离上海比较近,二十世纪初就有不少人去上海谋生,当时邮政业务尚未普及到乡村,没有邮局,城乡之间 通讯需要专人担当,于是就有了信客这种特殊职业。

2、关于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自学生疑,字词注音。现在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 字词、多音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

1、字词注音。嫉妒(jídù)â(噩)耗 猝然(cù)jì(伎俩)昏厥(juã)连声nuî nuî(诺诺)文绉绉(zhōu)颠 pâi(沛)吊唁(yàn)焦 zhuï(灼)诘问(jiã)时 máo(髦)唏嘘(xīxū)

2、词义。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伎俩:不正当的手段。噩耗: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文绉绉:形 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四、读信客,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填写表格。信客档案 姓名: 身体状况: 收入情况: 工作内容:(即主要做 什么工作)最痛苦的事: 最敬重的人: 学生填写完成后集体订正。

2、再次明确: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五、悟信客,理解思想内容。(一)点难拨疑,合作讨论。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讨论完成:

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先写一个 老信客? 明确:更突出信客的辛苦;同时信客要讲求“诚实守信”。

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哪两个事迹? 明确:一是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二是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

3、通过事迹,你认为信客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诚信无私、任劳任怨、待人宽容、洁身自好、恪尽职守、善良厚道等。(二)品读语句。请说出下边句子的美感或它的特点。

1、“红红的眼圈里射出疑惑的利剑。”

2、“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

3、“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身影。”

4、“更会有一些农妇听了死讯一时性起,咬牙切齿地憎恨城市,憎恨外出,连带也憎恨信客,把他当做了死神冤鬼。” 明确:多运用比喻句和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三)文本延伸,进行德育教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的平凡人吗?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正面评价这些平凡人的工作

六、课堂小结。(1)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 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 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2)从信客的葬礼我们可以看出信客很受人爱戴,是一名合格的、出色的信客。那么,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将会经历什么? 需要什么精神? 明确: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小结: 信客虽然终年奔波,收入却很微薄,生活也较贫穷,胃病和风湿病成了他们的职业病,而蒙受怀疑、欺凌和憎恨又让信客感到极其痛苦。但信客任劳任怨,待人宽容,诚信无私,以自己的品行和无私的工作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七、延伸练习。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提示:墓志铭就是对死者生平事迹或品质的概述,语言力求简洁、通畅。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出示两三个例子 例:

1、好人终有好报。愿你的灵魂在地下安息。

2、我尊敬的人呐,你辛苦啦,歇一歇吧,我 会日日为你祈祷。

3、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思想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八、课后作业。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语言很有特色,请在课外阅读余秋雨的作品,并把精彩的语句摘抄在笔记本上。教学反思: __________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信客》教案 新人教版

10信客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 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 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作文》教案 长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谈作文》教案 长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诗三首》教案 鄂教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2. 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 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2. 通过想象理解诗歌意境。 3.......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制作者:李建梅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知道《申报》和商......

    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案 教学目标 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10课松鼠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0课 《松鼠》教学设计 英山县石头咀镇中心小学占明磊 教学目标: 1、了解松鼠的讨人喜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上册第10课松鼠教案

    《松鼠》教学设计 古屯学校 许宝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警觉、触动、遮蔽”等词语。 2、......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北京教案

    10北京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和6个新词,会写10个生字。能用部分词语说话。 2.使学生知道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10课复习知识点(★)

    第十课诚信做人到永远 1、诚信即____,不讲诚信的危害?P115、116 ——,——,是诚信的基本要求。117 你赞成“小节无害论” 吗?理由1182、诚实与信任的关系。1193、诚信守则的要求......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组歌(节选)》教案 新人教版(范文大全)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