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

时间:2019-05-13 01:28: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19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涵丰富的语言。3.正确看待作者的社会理想。教学重点 同教学目标。教学难点

文章虚景实写的方法。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把理想中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地方称为什么?(板书:世外桃源)相传有一群人在秦朝时躲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那时候起,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直到东晋末年才被一个渔人发现。这个隐匿了五六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千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人们,具有如此长久的魅力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跟随东晋大诗人陶渊明,踏上快乐的“桃源之旅”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见教学设计一)。

三、老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畅,注意音韵优美。

四、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五、文章简析。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第1、4、5段是略写,只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令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六、找出文中令人产生疑惑的地方,理解本文层层设疑的写法和好处。

1.发现桃源过程离奇(令人生疑)。2.进入桃花源的情况奇(令人生疑)。3.桃花源之景奇(令人生疑)。4.“不复出焉”的经历奇(令人生疑)。5.终难问津的结局奇(令人生疑)。

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将本文写成一个似有似无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引人入胜。

七、作业。背诵全文。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复述课文。

二、请同学对课文进行评价。

1.这是一篇内容新奇、文字优美的散文。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从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情况写起,第2、3自然段是全篇的中心,先着重写渔人看到的景象,后写渔人了解到的内情。最后两段写桃花源一现而转瞬即逝的奇特情况,使桃花源蒙上神秘的色彩,如真似幻,可望而不可即。

2.作者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一个远离人世的理想境界。这个理想境界通过作者的笔,写得又真实又虚幻。同是桃花源,真实的一面,写得自然真切,且充满人情味;虚幻的一面写得迷离恍惚,若隐若现,无从追寻。这两方面的结合,更加突出了桃源仙境的美妙,是浪漫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3.文章描写景物,能够用很少笔墨做到生动逼真优美。例如写通向桃花源的路,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源内,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读了,会感到其中的诗情画意,仿佛置身于美好的意境之中了。

4.作者的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不雕琢,不藻饰,简洁平易,淳朴自然。用这种风格的语言记事写景,使得整个桃花源亲切而真实,给人以美的陶冶。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三、深入研讨课文。

1.桃源胜境究竟在什么地方?是真有实景还是纯属虚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 本文纯属虚构。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为了寄托其政治理想。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呈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在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纷扰,人人各得其所,生活得幸福安康。这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有人说《桃花源记》体现了作者积极的理想追求,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可让学生讨论,形式不拘一格,可集体讨论,也可分组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评价,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延伸阅读《桃花源诗》,诗文对照阅读,深入体会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法。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桃花源诗》,并指导学生理解诗意。资料内容如下: 桃花源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①。黄绮②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③。往迹浸复湮④,来径⑤遂芜废。相命肆农耕⑥,日入从所憩⑦。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⑧。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⑨,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⑩。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 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注释]①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②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③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④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⑤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⑥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⑦憩:休息。⑧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⑨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⑩游诣:游玩。纪历志:岁时的记载。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风俗跟浮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言:语助词,无义。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教师点拨:诗文对读,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诗比文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桃花源中的社会实况。

2.结合诗与文,谈谈你对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写法的理解。

明确:本文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的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如文章首尾照应,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如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扑朔迷离,便是最堪寻味之笔。

3.运用这一写法,构思一段话,描述2050年的中国社会,然后选三位同学交流。

五、作业。

课外阅读《五柳先生传》,请概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2.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4.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教法学法】

1.识记法。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品读法。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 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字元亮,一名潜,字渊明,谥浩“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园记》 《五柳先生传》

2.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饮酒诗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2)一词多义

舍:舍弃;丢弃 便舍船 寻: 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此中人语云:“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第三课时

三、品赏细节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对这种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四、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穿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五、背诵课文

六、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七、知识拓展 世外桃源

是陶渊明描绘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战乱和没有“王税”的社会.后来就用“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幸福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也用以比喻一种假想的脱离现实的境地。

鸡犬相闻

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

东园探桃李

杨万里

有花无叶也孤寒,有叶无花草一般。最是桃花饶态度,醉花娇绿恼人看。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大理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霏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附: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色优美)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 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环境良好)怡然自乐(生活安定)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似有而无)

理想社会

教学后记:学生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等认识得比较好。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人教版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理想社会

五、作业

1.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县各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进秦时乱,申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边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出。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2.文中加点的“要”读作____, 加点的“间”读作___。

3.文中加点的“要”的意思是____,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意思的词,它是___.4.“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___,而在文中,它指的是____,是个___短语。

5翻译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

6.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______。

7.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

www.5y

kj.co

m

一、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字音字形

便要还家();豁();髫();诣();骥();郡();阡陌()();俨然()

三、文学常识

a)

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字________,谥号_______,因此后世人称他为________,别号________,____时著名的________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桃花源诗》《归去来兮辞》还有我们学过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的一句流传较广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记:作为一种文体,又可以有游记和碑记的分别。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如

、、碑记虽也是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但它与游记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有的夹有一点议论,更像散文。

四、四、字词小结

(1).古今异义词:

_____

古义:__________

今义:(味道)新鲜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交通运输

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管(连词)

_____

古义:

今义:这样

_____

古义:

今义:形容很像

______

古义:

今义:不充足,不满

___

古义:

今义:缘故,缘分

_____

古义:

今义:延长.延伸

_____

古义:

今义:口液

______

古义:___________;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局外人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似乎,好像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乐观,畅快

________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志气

(2).一词多义

舍:便舍船_______

寻:寻向所志___________

屋舍俨然_______

寻病终

___________

志:处处志之________

向:寻向所志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

眈眈相向对着

为:捕鱼为业_______

中:中无杂树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______

晋太元中____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其中往来种作__________

之:忘路之远近________

渔人甚异之________

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

处处志之________

其: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

既出,得其船___________

(3)词类或用: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词多义:

复:复前行/不复出焉

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寻:寻向做志/寻病终

志:处处志之/寻向做志

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义:_______________。交通——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不足——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这样。

间隔——古义:__________。

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很像,如:这孩子俨然是个大人。

问讯-----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询问

(6)通假字: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7)一义多词:作“全,都”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作“沿着,顺着”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邀请”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

作“告诉”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

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______________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翻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问()所从来

(9)出自本文的成语:

____________: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的地方;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和悦而自得其乐或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造句:

____________:形容由狭窄昏暗一变为开阔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造句:

____________: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造句:

除此外还有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0)、理解性背默: 桃

名的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映桃源人精神面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桃源人与世隔绝久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桃源人生活环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人初进桃源的感受:__________ 写

景的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

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宁的句子是:

本文中明显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的句子是: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

交代桃花源的人来历的句子是:

“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村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

五、课文分析、结构,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第

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部分(第

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用三个五字词语概括内容,则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若用五个五字词语概括内容,则是___________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__作客桃花源_____________

2、这样设计开头有什么作用?

3、第二节概括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平,安宁,生活幸福,勤劳。作者塑造这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意图?

4、想象一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会告诉桃花源中的人那些事情?

5、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7、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8、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人物的?

原因:

时间:

人物:

0、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

生活情景:“

1、渔人来到桃花源,村子里的人如何对待渔人的?这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不复出”?

3、桃花源人与渔人交谈后,为什么“皆叹惋”?

4、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段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5、在本文中作者怎样描写了自己所向往的社会?。

6、作者描写的自己所向往的社会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彼此____________的幸福美好社会。

7、本文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8、本文按照渔人行动的顺序,记叙了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内容丰富,详略得当。举例说明哪详哪略,仔细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课文第②、③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作者把这一部分作为本文的重点加以详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他理想的社会画卷。例如对环境的描写,写到的事物就有土地、屋舍、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之声等。再如对桃花源中人的描写,详写了他们对渔人的热情招待,特别是他们回答谈话的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第①、④、⑤段写得简略,因为是故事的开头、结尾,只和故事的传奇性有关。

9、作者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连祸结,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对这种社会理想应该怎样评价。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祸连结,民不聊生。本文是他57岁时所写的《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当时作者已隐居多年,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本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多少带有原始共耕生活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又是作者逃避现实的思想的反映。

六、课下练习题

(1)“黄发垂髫”分别指什么人?用了什么修辞方法?(2分)

(2)用课文内容,巧对对联:1.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

2.上联:忧民生痛苦下联: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3)、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桃花源是个风景优美、民风淳朴、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①适:满足。②融然:满足的样子。③徽:系琴弦的绳子。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分)

①潜亦无所辞焉()

②未尝有喜愠之色()

8.文中哪些事例说明了陶潜“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用原句回答。(2分)

9.在《五柳先生传》中,哪句话与“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的意思相近?(2分)

www.5y

kj.co

m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4(推荐)

    一)教材简析及教学设想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我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已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桃花源记》教案 新人教版

    《第21课 桃花源记》教案 【学情】: 《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卷《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卷《桃花源记》(答案卷)班别:姓名: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渔人甚异之。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诧异”)2.缘溪行。缘(沿着,顺着)3.屋舍俨然。俨然(整齐......

    2014最新语文基础八年级训练《桃花源记》

    2014最新语文基础八年级训练《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八年级语文教案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

    九年级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十七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 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2.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 桃花源记》习题精选 (新版)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1、下面加粗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A、便舍船 shè 屋舍 shě 俨然B、为外人道 wèi 捕鱼为业 wéiC、男女衣着 zhuó 便要还家 yàoD、与外人间隔 jiàn 此中人语云 y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