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4 13:2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

桃花源记

☆课文导读

本文是以记叙文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遂.迷(suì)

邑.人(yì)

间隔..(jiàn ɡã)

语.云(yù)

豁.然开朗(huî)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 mî)

郡.下(jùn)黄发垂髫.(tiáo)

刘子骥.(jì)便要.还家(yāo)

诣.太守(yì)舍.船(shě)

屋舍.(shâ)缤.纷(bīn)怡.然(yí)

二、词语释义 缘溪行:缘,沿。

夹岸数百步:夹岸,夹着溪流两岸。芳草鲜美:鲜美,鲜艳美丽。欲穷其林:穷,穷尽。

豁然开朗:开朗,开阔的样子。悉如外人:悉,全。

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咸来问讯: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妻子邑人:妻子儿女,同乡人。叹惋:感叹,惋惜。

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不值得。

处处志之:志,做记号。

三、语句解读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2.省略宾语的句子。

⑴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⑵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⑶余人各复延(余人)至其家。⑷辞(村中人而)去。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四、作家作品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五、背景探视

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陶渊明时年57岁。因为当时正处于东晋末期,社会环境是战乱纷呈,生灵涂炭,陶渊明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隐居农村已十余年,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豁然()

俨然()..垂髫()

阡陌()()...发髻()

两鬓()..2.下面各句加点词都有不同解释,选出正确的一项。⑴得其船,便扶向路。().A.扶助、帮助 B.用手支持

C.沿着,顺着 ⑵处处志之().A.作标记 B.标记

⑶芳草鲜美()..

C.意志

A.色彩鲜艳美丽 B.新鲜美丽 C.味道好 D.新鲜肥美 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A.延长

B.推迟 C.聘请、请 D.伸展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A.阡陌交通 ..B.无论魏晋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落英缤纷 ..4.下列句中的加点字与“皆叹惋”中的“皆”字异义的一项是()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具答之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

二、整体感知

1.选择下列语句中翻译正确的一项。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A.有好的田地,好的池水和桑竹之类。B.有良田池水桑叶竹子等。

C.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D.有良田池水和桑竹等各种植物。

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A.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B.初时很窄,只能人通行。再走数十步,一下子明亮起来。C.刚进去很窄,只通过一人。又走几十步,一下子高兴起来了。

D.刚进去时,洞口很窄,只能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有了光亮。2.判断下列各句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⑴《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源,到访问桃源,再到离开桃源。()⑵“阡陌交通”的意思是:田间的小路成为交通要道。()

⑶陶渊明在本文中通过描绘桃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达作者的社会理想。()⑷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就是现在所谓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

3.对“世外桃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逃避现实的一种空想,毫无积极意义可言。B.这是针对现实的一种追求,在当时有着积极的意义。C.这是空想,但寄托了人民要求和平生活的愿望。D.它的出现反映当时社会黑暗,战乱频繁。4.填空。

⑴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 朝。⑵文中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是: ;文中突出“桃源”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句子是:。⑶本文中出现的四个成语是: A.__________ B.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逐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阡陌,田间小路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指小孩;“垂髫”指老人 D.停数日,辞去:辞去,告辞离去

2.对下面句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悉如外人”,“遂与外人间隔”两句中的“外人”意义相同,都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中“要”“延”意义相同,都是“邀请”。C.“具答之”,“一一为具言所闻”两句中的“具”意义相同,都是“详细”。

D.“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句中的“为”意义相同,都是“对、向”。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B.村人纷纷前来问讯,是因为他们与世隔绝多年,对外界的情况一无所知。C.村人“便要还家”,是因为他们想听渔人讲述外面的新鲜事。

D.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4.根据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皆叹惋”的原因是()A.为渔人费了这么多的周折才找到自己而叹惋。

B.为自己信在这里消息闭塞,竟不知道外界有这么大的变化而叹惋。C.为外界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叹惋。D.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都已经是晋朝了。

5.对文章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说明桃花林是个景色怡人的好地方。B.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C.暗示将会出现“奇境”。D.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四、拓展阅读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⑴此公欲来。指代().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⑶此殊不缺也。

指代().2.下面各组加点字词义相同的一组是()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 4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出。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新题探密 成语对对子。

井然有序()固若金汤()雪中送炭()流芳百世()精雕细刻()伶牙俐齿()

答案:杂乱无章 危如累卵 锦上添花 遗臭万年 粗制滥造 笨嘴拙舌 ☆写作小练笔

这是一片起伏的灌木从生的原野,灌木上结着鲜红的大小不一的浆果。有一天,三个年轻人从这走过,被这繁星般美丽的浆果吸引住了。他们约定,从小路的起点到终点,每人摘一枚浆果,看谁摘取的最大。当然,每人只能有一次采摘的机会,而且只能一直朝前走,不能走回头路。

假如你是其中的一个年轻人,你怎样摘到一颗较大的浆果?这一段路途的经历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请以此为范围写一片段表现你的所想。☆作文素材

快乐与悲哀

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一个卖雨伞的,二女婿则靠卖草帽为生。一到晴天,老太太就唉声叹气,说,“大女婿的雨伞不好卖,大女儿的日子不好过了。”可一到雨天,她又想起了二女儿:“又没有人买草帽了。”所以,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老太太总是不开心。

一位邻居觉得好笑,便对老太太说:“下雨天你想想大女儿的雨伞好卖了,晴天你就去想二女儿的草帽生意不错,这样想,你不就天天高兴了吗?”

老太太听了邻居的话,天天脸上都有了笑容。桃花源记

一、1.huî yǎn tiáo qiān mî bìn 2.⑴C ⑵A ⑶A ⑷C 3.D 4.C(“具”在这里是详细的意思。)5.C(C项的两个“复”都是“又、再”的意思。A项:出来/拿出。B项:于是/竟。D项:舍弃,抛下/房屋。)

二、1.⑴C ⑵A 2.⑴√⑵×(田间小路交错相通。)⑶√⑷×(这二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陶渊明受时代局限,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的概念。)3.A 4.⑴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⑵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⑶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得。

三、1.C(“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2.D(两个句子中的“为”都是“给”的意思。)3.C 4.C 5.A

四、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C项中的两个“属”都是“类”的意思。A项:落下/部落。B项:实现/果然。D项:到处/相处。)3.穴中人;杨氏 4.D 5.⑴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⑵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有才能的人了。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桃花源记》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怎么编写?你是不是很想知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桃花源记》教案

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加强诵读训练。

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二、指导阅读“阅读提示”,简介作者作品。

①陶渊明,名潜,字子亮,东晋著名诗人,诗歌多以表现田园山水、归居之乐见长。

②作者生活的朝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灵涂炭。陶渊明曾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现实黑暗,辞官归隐,躬耕僻野,寄情山水。

③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可独立成篇。

三、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读课文。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俨然豁然阡陌垂髫恰然邑人便要还家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要求:1)基本读准断句,注音语气节奏。

②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四、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请三位同学读完全文。

教师要纠正读音错误,不明显的句读错误暂呵不予纠正,留待下面的教学环节。

2.疏通课文中重要、疑难的字词句。

可让学生发言提出.也可让学生自由上讲台写在黑板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类整理。要求学生领会掌握以下加点字同的含义: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2)乃不知有汉:竟:乃大惊:竟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两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起

4)一为具言所闻:详细地具答之:详细地

5)甚异之:对……感到惊异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尽头

咸来问讯:都黄发垂髦:用特征来指代老人和小孩

复延至其家:请处处志之:同“誌”,作标记

谐太守:到…去,寻病终:死

6)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现在指神情庄重或假装正经的样子。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现在指男子的配偶。

无论魏晋:更不用说。现在用作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说如此:像这样。现在指“这样”。

芳草鲜美:鲜嫩美丽。现在指食物味道好。

7)完成练习五,了解文言文主语、宾语的省略情形。

五、诵读训练。(锻炼朗读能力,加深课文理解。)

教师应进行朗读指导,可从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字音要读准。如“便要还家”中“要”读“邀”,不读“耀’;‘“骥”读记”,不读义”;“此中人语云’中“语”旧读玉,现不作要求。

②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衬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①问今是问世,②乃不知有汉.(3)无论魏晋、,加着重号的调应重读,语调稍慢;第①句读得略平缓.②③句读得有起

伏;第①句与②③句间停顿略久,②③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3.自由朗读,鼓励学生力争有所提高进步。4.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背出第一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恰然自乐世外桃源无人问津

2.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抽查第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2.学生口头解释所查成语的意思。

二、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发现桃花源(第1段);进访桃花源(第2、3段):寻找桃花源(第4、5段)。

2.齐读第1段,思考: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这一段在全文起何作用?

“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送”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所见,因此“渔人甚异之”。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桃花源又会是什么样子呢?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3.请一位同学们朗读第2段,思考: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见到了怎样的景致?

进入桃花源不容易:“林尽”-“一山”-“小口”-入”-‘”极狭”-“复行”,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渔人见到的景致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见到的人“悉如外人”‘“恰然自乐”,说明桃花源环境幽清,人们生活美满安宁,丰衣足食。作者用句整齐,音律和谐,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祥和安宁的田园图画。

4.请一位同学朗读第3段,思考:

①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

②“皆叹惋”说明了什么?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应说的是秦末以来战乱的历史,桃源人听后,为世上的**、黑暗而叹惋,也为世上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

5.默读课文最后两段,思考:

①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②最后两段与前又哪句话相呼应?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逆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理想社会?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这一理想社会表现了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争,人人生活平等、幸福的向往和憧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可不必引导学生去认识“它只是一种空想”之类的方面。)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雷

同。②400字左右。

第三篇:湖北省襄阳四十七中2012-2013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21.桃花源记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学习难点: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资料链接:

关于作者陶渊明

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为5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他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忧愤、饥寒、劳累、羸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学习过程

一、读顺读懂课文,积累字词。

1、读准:初读课文,圈画生字、多音字。A、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黄发垂髫()豁然()俨然()阡陌().....便要还家()间隔()诣太守()刘子骥()....

2、读顺:自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字音要读准;句读要分明。

3、读懂:译文,不懂之处先圈画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解疑。B、你能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吗?

①落花从树上纷纷飘下。()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③老人和小孩。()④妻子儿女及同乡人()⑤田间小路互相通达()⑥(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见()C、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

1、概述故事:题目中的“记”是一种文体,本文是桃花源诗中的序,或说引子,是记叙性的文字,试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述所叙故事。

2、整体感知: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用几个简洁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概括一下。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三、细读课文,走进桃花源。

1、想像描述:从桃源留给我们的总体印象中任选一词,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课文再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向人们绘声绘色地生动描述桃源之美。——试采用“这是一个------的桃花源,请看--------”的格式来描述一下。

2、合作探究:桃源中人当初是怎样到桃源的?他们是否愿意离开?桃源内与外界应该有何不同?

四、与作者对话,理解一种情怀,走进一种境界。

1、探寻考证:你认为美丽的桃源是真实存在的吗?何以为证?

2、深入理解:联系作者经历思考他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美丽的人间仙境?你能理解作者的情怀吗?

五、拓展延伸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六、巩固练习

1、重点实词和虚词解释。

甚异之_______ ___ 欲穷其林____ _____ 才通人 ________ ...便扶向路____ ____ 诣太守 _________ 阡陌________ ___ ..... 豁然_____________ 不足________ 怡然___________ ..... 志之_____ ____ 规往 ____________ 俨然_____ ___ ....2.解释古今异义词。

鲜美:古意______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古意______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境:古意______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古意___________ 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4.成语解释。

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恰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人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每组中的同义词:

A、悉如外人—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B、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C、缘溪行—便扶向路()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一词多义

(1)乃: A乃大惊 ________ B乃不知有汉_______(2)舍: A 便舍船________ B 屋舍俨然 __________(3)寻: A寻向所志_______ B 寻病终 __________(4)为: A捕鱼为业 ______ B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 C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

7、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l)、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桃花源内的自然环境怎样?人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两处描述最能表现桃源中人的热情好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文段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

()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2)、桃源人“皆叹惋”他们叹惋什么?

(3)、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第四篇:桃花源记教学案[模版]

《桃花源记》复习课教学案

课题:《桃花源记》课型:复习课课时:一课时

主备人:王卫华审核人:初三语文组

复习目标:

1、积累有关陶渊明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3、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4、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5、链接一些中考题,巩固所学内容。

复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点的字、词、句,2、会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3、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复习难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与写法。

【基础复习】

一、请在括号内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横线上翻译划线句。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

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③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①②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④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①

②③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二、课文要点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作者:,又名:,字:,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有《》,诗有《》、《》

(二)古今异义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阡陌交通

3、无论魏晋

4、芳草鲜美

5、来此绝境

(三)成语

1、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开朗。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一下子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四)内容及写法理解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强化练习】

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二、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离开桃花源时,他“”,但再来

寻找时还是“”。

三、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3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

一、环境方面(优美);

二、物质方面(富足)

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

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拓展训练】

中考链接

(2009年)四川省眉山市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4分)

【甲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丙文】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②〖畜〗同“蓄”。③〖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弦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丙文中加点的“适”在工具书上主要有以下解释,在这儿最恰当的选择是()

A.符合B.恰好C.满足D.舒服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以为号焉自号曰醉翁也B.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曳屋许许声

C.期在必醉与友期行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3、根据你对以上选文的比较阅读,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上3篇选文中,甲文和乙文均是陶渊明本人所著,丙文则是他人为陶渊明所著。

B.以上3篇选文都体现了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和隐居思想。

C.乙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率真放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和悠然自得的陶渊明。

D.丙文主要通过陶渊明喝酒和抚琴两件事情来体现其颖脱不羁的性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答案:

1、C2、A

3、B

4、①这里面的人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和桃花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仍然安然自若。

(2009年)安徽省芜湖市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案:

1、(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

淳朴。

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教学案

古诗文复习·作文审题指导

一、诗词鉴赏示例

【例1】《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①说说你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借花教子,教育子女举止要端庄稳重,不要哗众取宠,浮躁轻狂。

②请你尝试从美学的原理对一、二两句诗进行赏析。

俗话说:“红花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诗中海棠数点红色花蕾深藏在重重新绿之中,红绿相衬,更见海棠花蕾的明丽醒目、娇艳动人,仅此两句,就写尽了海棠的美丽。

【例2】《山 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①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这首抒写了诗人的旅愁乡思之情。②诗的后两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诗的后两句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千山万岭黄叶纷飞的景致,烘托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氛和诗人的旅思乡愁。

【例3】《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① 请你揣摩这首诗表达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②请你对“绿柳才黄半未匀”句进行赏析。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生动的笔触蕴含着作者多少欢悦和赞美之情。

③诗篇从“诗家”的眼光来写,富有理趣。说说你的理解。即诗人必须感觉锐敏,努力发现新的东西,写出新的境界,不能人云亦云,老是重复那些已经熟滥的旧套。

二、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词名句或作家、作品名,然后回答问题。

1.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①这首诗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描绘了一幅秋雨绵绵、雁叫声声的萧瑟凄清的画面。

②说说你对全诗思想感情的理解。

②全诗抒发了诗人远宦思乡之情,流露出孤寂和低沉的情绪,隐现着时代乱离的背景。

2.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白居易《池鹤》)

①颈联把丹顶鹤和鸬鹚、鹦鹉相比,有何作用?

①把丹顶鹤和鸬鹚对比,意在表现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

②尾联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思想感情?

②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

3.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①“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表达了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②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而又无可奈何的抑郁苦闷之情。

③有人认为,作者在这首诗中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这是不足取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这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逃避现实并非诗人本愿,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

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④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

④举例:“抽刀断水水更流”,以生活中的现象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

4.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①“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用自己的语言试加以描述。

①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紧闭,悲凉极了。(“闭” 字暗示了军事

事态的严重,戍边将士时刻准备御敌的境况。

②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采用白描手法,直抒胸臆,表现了戍边将士们慨叹功业未建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③“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思乡之情。此句是全词的核心。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运用“勒石燕然”的典故,表现了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④试概括全诗的感情。

描绘了边塞奇异的秋景,(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表现了作者慨叹功业

未立和戍边将士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

⑤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与苏辛相似,请你从形象和情感方面任选一个角度作简要阐述。

形象: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了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感情:感情沉郁。描写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怀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5.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

①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②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描写秋郊黄昏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晚景图。(几根枯藤缠绕着几棵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从而抒发了异乡游子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

③体会“古”、“西”、“瘦”的意义。

三个词修饰普通的景物,显示出了景色的冷寂萧条,感情悲凉凄楚。特别是“瘦马”一景,更

使读者联想到这匹马经过了怎样的长途跋涉;马如此,马的主人该是何等的疲惫。

④ 说说“小桥流水人家”的作用。

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适。安居“小桥流水”环境中的“人家”和奔波漂泊的游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又增几分思乡之情。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6.比较阅读。

秋词刘禹锡秋思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 同是写秋,两首诗表露出诗人的心境有何不同?

①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②两首诗(曲)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

②同: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异:《秋词》还运用了议论。

7.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悲愤,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②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哲理(含义)。........画面: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存在,但万木依旧争春。哲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

③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③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8.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

①赏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②试分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这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

《夜雨寄北》)

① 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②诗歌中两个“巴山夜雨”的含义有区别吗?

前者是对现在真实的巴山夜雨的描写;后者是想象中将来对如今的夜雨的回味。所以,两者的含义不相同。

③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今夜”的心情。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雨的期盼。

10.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①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

吗?同意。(1)“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2)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②联系全诗的意思看,作者是要表现什么样的诗歌创作主张?

作者主张创作要有时代精神与个人独创,反对机械模拟、泥古不化。

三、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文,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12分)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节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3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3)几欲先走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B)(3分)

A、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B、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C、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D、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4.“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和“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千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两处对声音的记叙描写,试比较一下,看看特点有何不同,并对写法加以评析。

前句记叙描写的声音较单一,后句记叙描写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观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

5.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简析其作用。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起落分明;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6.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领起。善在,它写出了。

善在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7.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除此之外,你喜欢的民间技艺还有哪些?写出一种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剪纸、踩高跷等。(理由略)

下载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桃花源记学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人教版

    教学案^^^www.xiexiebang.com 与您一起分享最优质的学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教案大全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www.5y kj.co m 一、疏通文意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

    桃花源记教学案(最终定稿)

    泗阳实验初中2012中考复习第一轮教学案主备人:薛胜伍校对:谢友红 审核:林云岗 《桃花源记》 一、考点透视 1 文学常识 2重点字词 3重要语句翻译 4中考预测 二、知识点梳理 1文......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并积累应用。 2.熟读课文,弄清参观路线,理清文章结构。 3.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八年级语文故宫博物院教学案 教学目标: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理清......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桃花源记》教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19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读并背诵全文,品味简洁而蕴涵丰富的语言。 3.正确看待作者......

    八年级语文下册 21《细柳营》教学案 (新版)语文版(定稿)

    21 细柳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2. 学习侧面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