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苏教版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简案
教学设计思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教学难点:
理解“闲”字的深刻内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播放配乐图片欣赏)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这样的导入自然流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过渡到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朗读课文 1.正音。
2.自由朗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3.聆听课文朗读,了解文章停顿。4.齐读课文。
(通过多种方式去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疏通文意
1.借助文中注释,圈划疑难字词,翻译课文。2.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3.译句小检测。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究问题,并让他们在合作中充分体会成功的喜悦。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了充分发挥的空间,带动了整体的进步。最后通过考查的方式巩固学生的自学成果。)
五、文本探究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3、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提示:结合文章内容和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进行分析)
☆赏月的欣喜 ☆被贬后的落寞、伤感
☆ 失意后能陶醉于自然、自我排遣的达观。小结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这一个环节中的问题,教师课前是作了筛选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内容,由浅入深体会文章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突破文章的难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还要穿插课文朗读,通过细细的品读把握作品主旨。)4、拓展
(投影展示):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在本环节中,通过名人评苏轼、苏轼被贬期间作品介绍,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中得到感悟,进而联系自己实际情况,写下自己心中的话,让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六、赛赛看,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背诵课文
七、课堂巩固: 1.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4.下面红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八、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再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上面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圈点勾画的方法教会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章内涵;知人论世的方法则教会学生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文章意蕴。拓展思考的写话训练,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了月夜美景、领会到苏轼写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自己走出灿烂人生。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
东营区一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新授 时间:2009.11.16 执笔:周光学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背诵课文。2.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写在下面。
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字音、读出停顿。
☆正音: 藻()
荇()
怀民亦未寝()遂()
☆划分节奏: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对照注释,独立翻译课文,圈划出疑难字词。把不清楚的词语、不理解的句子写在下面。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
闲人
耳
☆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我的困惑:
4.在现实生活中,“得”与“失”相依相成,“得”中有“失”。“失”中也 有“得”。请你写 出自己曾有过的一次类似的经历。并写出自己从中获得的启示。
二.学习·研讨 1.交流预习情况
2.初读文章,感知内容,理解文意。①有味地朗读课文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3.问题探究:
①作者笔下的月色有何特点?作者用妙笔绘美景,你认为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
②有人认为: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扣住一个“闲”字,对此,你怎么看?试说说你的理由。
三.巩固·拓展 1.积累:背诵课文 2.拓展: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采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的形式。
3.欣赏: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助读资料:
资料一: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 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 ,写下无数传世杰作”。的确 , 苏轼21岁中进士 ,13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他从青少年起便抱有济世之志,可是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 ,43 岁(元丰二年)因作诗讽刺王安石的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任职上苏轼备受监视,近乎流放。这期间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闲暇时纵情山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不朽篇章。资料二: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材料三: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湖北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本文即写于此时。
第三篇: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序号
【学习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了解承天寺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2、写作手法阐释
2、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3、张怀民简介:
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4、描写月亮的古诗
《 静夜思》《泊船瓜洲》《月下独酌》《望月怀远》
【课堂探究】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读准字音。
2、读顺句子。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读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请解释下列这些词语的含义或用法:
(1)念.无与为乐者(2)遂.至承天寺(3)相与..步于中庭(4)怀民亦未寝.(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解惑答疑,感知课文。
三、精读课文,探究心境:
小组讨论交流: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拓展与积累
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
第四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全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重点注释】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4、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盖:原来是
5、月色入户 户:窗户
6、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地
【重点句子翻译】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一起在院里散步。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文: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
【常考点】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月光(月色)
2、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3、全文分几层,请用“/”划分,并写出层意全文分三层:
答:第一层记事,交代了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第二层写景,写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层抒情,抒发了对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触。
4、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5、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__②相与步于中庭__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①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关系亲密 ③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7、作者称自己是“闲人”,有什么深意?
答:“闲人”可指闲来无事可做的人,依此解可看出苏轼被贬后失意落寞之情;“闲人”又可指有闲情逸致的人,自此我们又可看出苏轼不以被贬为意,仍旧有积极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8、“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胸怀?
答:体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阔大胸襟。
9、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10、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作者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答: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本文由
索罗学院
整理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的思想感情。
2、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亦未寝
藻荇
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咬文嚼字,解释字词语文
七、疏导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景
人
苏轼
张怀民
情
郁闷
乐观豁达
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