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22—25课)

时间:2019-05-15 08:0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22—25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22—25课)》。

第一篇: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22—25课)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22—25课)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单元主线

人民解放战争是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决战,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走向胜利的阶段。与中国近代史的其他几个学习单元相比,这一学习单元涉及的时间较短,线索也较为简单。

这一单元中重大战役战有较大的比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自觉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概念;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重大战役等开展历史探究,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要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第22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内容标准: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在内容的编排上,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时,要注意:第一,要以重庆谈判这个具体的知识点,通过一些具体的史实,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局势,认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专制独裁的本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巨大努力。

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双十协定、加快内战步伐、进攻中原解放区。

活动建议——编演历史小短剧。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内容标准: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过程,编者依据课程标准,选取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样两个典型事件,一南一北,相互呼应,使学生对解放战争各战场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孟良崮战役——重点进攻中的哑铃战术的被粉碎)

材料阅读——国统区物价状况图表(目的在于反映战场、国统区两条战线问题)第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内容标准:

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其胜利的原因中既有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及时、果断和战争指挥艺术的娴熟灵活等因素,也与解放区和国统区人民的大力支援密不可分,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来了解和探讨这些因素及其作用。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三大战役的编排思路来体现。

材料阅读: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串联中国近代史的几个关节。

第25课编辑历史小报

——学习与探究之五

活动目标、准备、建议、说明

知识目标:了解人民解放战争发展的基本线索,加深对重要历史事件之间关系的了解。能力目标:了解历史资料的丰富性,学习收集历史资料的途径,学习选择和初步整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目标:分组活动,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

第二篇: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第15课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导课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民革命的洪流,国民党制造了两次反革命政变,分别是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面对国民党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到、征服,而是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继续战斗,在各地兴起了一次次起义,最终形成了燎原之势,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第15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本上第一部分的内容。(约2分钟)一、八一南昌起义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浏览完了吗?好,请同学们想这样一个问题,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生:面对国民党反动派要将革命者斩尽杀绝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只剩下唯一的选择,那就是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抵抗。(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八一南昌起义的概况。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是什么时候爆发的呢? 生:1927.8.1 师:很好,请同学们在书上划一下南昌起义爆发的时间,那地点在哪里呢? 生:江西南昌。

师:非常好,那南昌起义领导人又有哪些呢? 生: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师:说的很对,那么南昌起义的结果怎么样?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请同学们翻到课本76页,看书上第二段怎么说的,我们同学说对了,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了。所以说南昌起义的结果就是胜利转向失败。

师:同学们,南昌起义胜利之后,南昌起义这支部队又到哪去了呢?

生:广东。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斗。(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之后老师找同学来回答。(2分钟)生:

1、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良;

2、革命队伍少、力量小。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呢?

生:

1、壮大革命队伍;

2、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做基础;

3、有先进的武器。。

师:那么怎么壮大革命队伍呢? 生:到边远的山区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胜利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南昌起义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新的篇章。(书)

师:答对了。我们看一下书上76页右上角的想一想:为什么以“八一”作为人民解放军建军节?这是因为通过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了自己的第一支队伍。同学们要记住八一建军节的来历,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南昌起义紧密联系。南昌起义之后,中共又发动了一次起义-------秋收起义。

二、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我们来看一下秋收起义的概况。秋收起义是哪一年爆发的呢?

生:1927.9 师:那么秋收起义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攻占长沙。

师:结果如何呢?对,失败了。那么失败之后,作为领导人的毛泽东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呢?他决定向井冈山进军。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大的内容------革命摇篮井冈山。

师:那同学们想想,秋收起义的部队为什么要向井冈山进军?

生:因为井冈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远离大城市,安全。

师:我们都知道,秋收起义之后,开始创建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辗转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书)

师:同学们看一下课本左下角的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要到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

生:因为城市力量强大,农村可以保存革命力量,积蓄发展革命力量。

师:好,我们现在看一下76页中间的这幅图片,红军井冈山会师地全景。从这幅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井冈山整齐、美观、绿树成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实当年的井冈山很贫困、落后。革命很艰苦,革命领导人和人民群众都过着艰苦的生活。同学们知道“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吗?

工农红军第4军,在井冈山冬季训练时,由于敌军封锁,井冈山根据地同国民党统治区几乎断绝了一切贸易往来。根据地生活十分困难。一日三餐大多都是糙米饭,南瓜汤,有时还吃野菜,根本吃不饱,穿不暖。为了解决眼前问题,红4军司令部发起下山挑粮的运动。作为军长的朱德也随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他的两只箩筐装的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40开外的人了,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大家心疼他,把他的扁担藏起来了,他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啊,于是连夜做了一个扁担为了防止再次丢失,他在上面刻了三个字“朱德记”。师:我们从朱德身上能学到他什么优秀品质呢?

生:无私奉献、平易近人、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吃苦耐劳。。

师:很好,希望同学们把学到的这些品质用到我们以后的学习当中。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当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书)

师:继井冈山根据地之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各地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

师:由于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红军的壮大使国民党不安。于是,国民党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请同学们看书,围剿和反围剿结果怎样?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第5次失败。师:为什么前4次成功了,第5次失败了? 生:前4次反围剿成功-----中央领导的正确领导;第5次失败----由于毛泽东已被迫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中共临时中央放弃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的经验。硬拼、打阵地战、消耗战、结果遭受重大损失。(书)

三、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好,我们接着看本课第三个内容------红军不怕远征难。在讲第三个内容之前,老师要播放一首歌,它是电视剧《长征》的主题曲,《十送红军》,同学们先来感受一下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深厚情谊。(3分钟)

师:好,时间差不多了,从歌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红军战士的那种深厚情谊。听完长征的主题曲,我们一起来看长征的概况。

师:长征具体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生:1934.10-1936.10 师:同学把书翻到第79页,我们一起看一下长征的路线图,从途中我们可以看出,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的,到达遵义,然后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毛儿盖的大草地,最后经过六盘山到陕北的吴起镇。此时长征还未结束,到1936.10,红军二、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师:有谁给老师说一下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

生: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师:很好。在长征过程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谁可以举出事例呢?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名叫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战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那母子三人,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他对人民群众对战友的那种深厚情谊,深深感动着我们,在长征过程中,像谢益先这样感人的事例很多。让我们看到了值得我们铭记在心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团结互助。。。在我们校园中,这些红军精神值得我们发扬。

师:在长征途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我们一起来看遵义会议的概况。师:遵义会议哪一年召开的?

生:1935.1 师: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生: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很好,那么遵义会议有什么最要的历史意义呢? 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师:很好,同学们在书上把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划出来。师:同学们,毛泽东有一首诗是反映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你们知道吗?对,就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集体朗读一遍。

师:毛泽东的诗中包含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一些大山大河,你们能指出吗? 生: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第三篇: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1401559910

北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世界近代史的学习目标

1.依据时间顺序和类别,较好地把握世界近代史中的基本知识,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2.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学生在学习世界近代史时遵循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即从了解世界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入手,对世界近代史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体验,然后再去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问题。二是探究式学习的原则。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要着重培养和树立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观念:一是要树立旗帜鲜明的历史是非观念。二是要树立历史进步意识。三是要培养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四是要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五是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一、本册教材概况

九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世界近代史,共分4个单元,25课,其中包括4节活动课。第一单元是“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该单元共有7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拿破仑帝国等主要内容;第二单元是“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该单元共有6课,主要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等主要内容;第三单元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该单元共有8课,主要包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前的国际关系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等主要内容;第四单元是“构建文化的圣殿”,该单元共有4课,主要包括近代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等主要内容。

第一单元

跨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一、课标要求(1)知道《神曲》,复述达·芬奇、哥伦布的主要活动,初步认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2)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3)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该学习主题的主要内容包括从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到英、美、法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过程,但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只选择了但丁的作品──《神曲》和地理探险家哥伦布发现新航路的主要活动,《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三部法律文献,华盛顿和拿破仑两位资产阶级政治家作为认识欧美主要国家从封建社会形态和殖民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转变这一重大历史过程的切入点。

二、单元主线

通过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 “跨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

第一单元的核心是“过渡”,即从传统的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思想文化的确立看做是一种社会形态完成转型的三大支柱性标志。当然,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只看到了欧洲在思想文化(人文主义)、政治制度(代议制度)和市场空间(新航路的开辟)三个领域取得了初步成功,因此我们把它称之为“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上述问题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向学生全部说明,但在教学中应当渗透这样一种观点。

三、单元内容

第1课 向人性扼杀者宣战

第2课

探险者的梦想

第3课 剥夺王权保留王位的革命

第4课

为民族独立而战

第5课 为争取“民主”“ 共和”而战 第6课

拿破仑的文韬武略

第7课

与哥伦布同舟远航

四、单元重点

1.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是l7至18世纪三次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和理论旗帜,正确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的影响,3.华盛顿和拿破仑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政治家。

五、单元难点

1.关于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2.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3.资本主义在制度与封建社会相比其先进性的表现。4.世界近代史上的人物评价问题

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一、课标要求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4)简述“三角贸易”的基本内容,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与残酷性。(5)讲述英国殖民者克莱武在印度疯狂掠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和掠夺是英国最早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的重要条件之一。(6)概述玻利瓦尔和章西女王领导反抗殖民统治斗争的主要事迹,体会殖民地国家和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正义性。(7)简述宪章运动的基本史实,了解欧洲早期工业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斗争中提出的基本要求。(8)讲述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9)讲述“五月流血周”和创作国际歌的主要过程,感受巴黎公社的革命精神。

二、单元主线

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矛盾与冲突。

第二单元的重点是讲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的经济标志和矛盾表现,即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外矛盾所引发的各种动荡与斗争。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70年代的历史。在讲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史实时,请注意编者的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但编者并没有说它是决定性的基础,为什么?因为按照各种因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价值观念等)综合转型的观点,我们并不认为这些因素中的哪一种因素的转变是决定性的,而是认为这些因素有序的、协调的、无一缺失的转变本身才是决定性的。这里渗透着一种系统的观念、一种整体变革与发展的观念,而不是为了某种需要而单独强调系统变化中的某一种转变是决定性的。

三、单元内容

第8课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

第9课

古老印度的抗争

第10课 “解放者”的风采

第11课

开辟新时代的“宣言”

第12课 “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第13课

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礼物”

四、单元重点

1.为什么通过工业革命会最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2.殖民地人民进行反抗殖民统治与压迫的正义性和合理性。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巴黎公社的建立。

五、单元难点

1.生产方式的变革引起了人类生活的变化。2.殖民统治对殖民地带来的双重影响。3.《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条件

第三单元

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

一、课标要求

(1)讲述林肯在南北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说出《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3)简述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4)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5)知道本次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6)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作用。(7)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及相关条约的主要事实,了解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8)讲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主要过程,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9)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单元主线

主要讲的是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历史,其主线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的历史,其主线是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结。近代社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在西欧、北美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并将这一制度扩展到世界其他地区,如俄国、日本等。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了重大变化,即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从以蒸汽为主要生产动力、以棉花为主要生产原料的阶段迅速发展到以电力为主要动力,以钢铁为主要生产原料的阶段。3.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些都标志着近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了顶点,同时也揭开了结束近代社会、迈入现代社会的序幕。这一单元的难点是近代社会结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这里要说明的是,近代社会结束的标志就像它的产生一样,不可能有一个截然分开的历史事件作为它的标志,而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也就是说,它的标志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历史时段。但历史学家为研究的方便,往往又要用一个点来说明这种转变的发生。那么,近代社会的结束都有那些指标呢?我个人认为,一是垄断组织的产生;二是世界体系与分工的基本形成;三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领域和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巨变;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国际关系格局的本质性变化,尤其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所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近代社会的世界格局;五是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突破成果;六是文学艺术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尤其是现实批判主义流派的产生,标志着现代文学艺术的出现。以上六点是近代社会即将结束,现代社会即将来临的主要标志。

三、单元内容

第14课

避免革命的改革 第15课

决定美利坚命运的内战

第16课

武士领导的社会变革 第17课

电气时代的到来

第18课

叩向现代文明的大门 第19课

缔约结盟的狂潮

第20课

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 第21课

追《根》溯园

四、单元重点

1.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进一步扩展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了重大变化。3.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五、单元难点

1.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明治维新对我们的启示。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四单元

构建文化的圣殿

课标要求

(1)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3)知道莎士比亚和托尔斯泰的主要作品。(4)说出《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两幅名画的作者和艺术风格。(5)知道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初步理解作者创作这一作品的历史背景。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而且也是人类精神的进步与升华的过程。这种精神的进步与升华就集中表现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上,它包括科学技术、文学和艺术等。因此,人类精神的进步也可以说是文化的进步。文化的进步同经济发展是什么关系呢?从根本上说,人类的进步是在经济领域,即生产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的进步,因为没有这种物质上的发展,人类连生存也无法保证,因此也就谈不上其他任何领域的进步与发展。但是,仅有经济领域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进步是不够的,人类的终极关怀从本质上说不仅仅是在物质上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而且要在精神上,也就是在文化上表达自己对人生、社会、自然和他人的理解、看法和情感,不断地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地追求一切真、善、美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人类也要不断地创造一切美好的精神产品或者是先进的文化成果来体现自己的文化价值和满足整个人类对美的追求。从历史上的发展实践来看,一切有形的、物质的成果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只有那些可以表达人类对美的理解、对美的追求而产生的精神产品和文化成果才能永远成为人类历史宝库中的瑰宝。而一些具有文物价值的有形遗产早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失去了它的使用价值,人们对这些文物、遗迹、遗址的保护与欣赏,只是为了从中获取巨大的文化信息,了解当时人类的审美情趣、聪明智慧、劳动技能和对生活的态度等非物质的精神财富。

二、单元主线

世界近代史中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第四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讲世界近代史中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单元的重点是了解人类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三、单元内容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第23课 构建科学殿堂的巨匠

第24课

文学艺术的大师第25课弹《命运》论《英雄》——贝多芬作品弹奏与欣赏

四、单元重点

了解人类在世界近代史中的思想理论、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重要成果及其对人类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五、单元难点

1.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

2.近代科学家和艺术家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启示。使用本册教材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的关系。

二、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这个问题是在教学中准确贯彻课标精神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历史教育中,知识与能力从来是不可分的,要培养能力,就要通过历史知识来培养,而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只是过去为了应试的需要,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削减了能力培养的内容,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记忆性的知识,而忽视了其中的能力培养。例如在第一课中,当我们讲到新航路开辟时,既要了解和记忆有关地理大发现的某些关键性史实,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包括时间和地理方位、航海路线沿途的地理状况等,如果有可能,还要训练学生默绘某些重要的航海路线图。这样才不至于把一些知识仅仅知识化,而是变成一种理解,一种认识,一种能力,也只有这样,学生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才能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我们在课文后边设置了“每课一得”和“材料阅读”两个栏目,其中提供了大量的历史知识、历史概念和历史资料,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栏目,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和兴趣。如第三课的每课一得,我们介绍了英国的“不成文宪法”,这对学生来说,有些超过他们的理解力,但作为不考试的内容,它正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即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和其他图书去寻找这些疑问的答案。在这种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收集资料和整理有关信息的能力。在第14课的材料阅读栏目中,我们提供了俄国农奴制法令的部分内容,虽然其中有些内容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但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用这些资料去训练学生从字里行间寻找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内容属于附设性质而忽视这些栏目对提高学生能力的意义。

三、处理好常规课与活动课的关系。

学习与探究课的要旨之一就是为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提供一种环境、气氛、思路和方法。以第四单元的“学习与探究课”——“‘弹’《命运》论《英雄》”一课为例,我们设计了四项活动目标,归纳起来就是: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探索学习和感悟历史真谛的多种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它们既是这一课的学习目标,同时也是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命运》和《英雄》两首曲目的演奏、欣赏、评论和思考,可以引导学生去同已经逝去的贝多芬进行心灵的对话,挖掘这位“乐圣”创作这两首名曲时对“英雄”的理解、期待与失望,感受他对“命运”的诠释和在“命运”面前的抗争与不屈,感受作者在创作这两首名曲时的历史氛围。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体验历史的丰富内涵,掌握学习历史的多种途径,领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诸多方法。我们知道,要完成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对有些学校来说是有难度的,比如,有的学校可能没有演奏这些曲目的乐器,有的学校可能找不到这些曲目的乐谱,有的学校可能没有能够演奏这些曲目的学生或教师,但我们想,这并不会影响实现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这一课所提供的思路和方法,另行设计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例如找到一些有关资料,由学生自己介绍两首曲目创作的历史背景、作品内涵和艺术特点等;也可以选择其他的历史名曲来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学习与探究课”设计的本质,根据本校实际,灵活地运用各种形式、手段和方法,上好这一类型的课程,为达到这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富有新意的再创造。

四、正确引导学生对世界近代史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过程中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学习者通过对历史活动的重要承载者的评判来培养正确认识历史的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过程。在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主要应当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1)要区分历史人物的活动性质,即一个人一生的活动主要分为两种活动:一是历史活动;二是个人活动。前者是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而后者是指仅对其个人生活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当然,有时这两种活动并不能截然分开,这要根据具体人物的具体情况来处理。一般说来,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当根据其历史活动来对其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内容和范围不是他一生的全部活动,而主要应限定在对历史进程产生影响的活动范围内。(2)对历史人物评价的主要依据是,看其历史活动是顺应还是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说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人物应当得到肯定的评价,而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历史人物应当得到否定的评价。但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也是复杂的。有些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一方面在大的方向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其主观意图却是卑鄙的,使用的手段也是残酷与暴虐的。相反,有些历史人物的主观意图是高尚的,使用的手段也是符合道德的,但其结果却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在对这一类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明确地向学生讲清其矛盾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人” 与“坏人” 的判定,而是许多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矛盾体,理清这一矛盾体的过程,就是使人成熟和睿智起来的过程。(3)历史事实证明,大多数历史人物的历史活动都充满着矛盾与悖论,使现代人对他们的评价充满着种种困难与分歧。这就要求在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时,要掌握分清主流与支流关系的原则,即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要看其长远影响和后果,也要看其历史活动的主流是什么,最后依据其主流对其做出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世界近代史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可以选择华盛顿、拿破仑、牛顿、托尔斯泰等历史人物来组织教学活动。在这四个历史人物中,两位是政治人物,一位是科学家,另一位是文学家。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各异,可训练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第四篇: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制作者:李建梅

第10课 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说出中国近代教育发端的基本情况。

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通过学习,培养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历史想像力以及分析、概括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影视资料、阅读教材、思考问题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通过热身运动、身份假设、编演历史剧、答记者问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发挥其主体的作用。

通过对现行的考试制度进行评价,培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的学习,了解中国近代教育与传媒事业正在跟随世界潮流前进和发展,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建立大众传播媒体的重要性以及积极影响,从中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比较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文化教育事业的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以及认同、学习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明确目标(15分钟左右)

1、预习检测 初试锋芒(3——5分钟)

学生以导学案为线索完成导学案一。教师巡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点拨个别指导。师:通过预习,你获取了什么信息?以小组为单位一组选一个代表展示预习成果。学生按照导学案的预习内容,完成了课前预习的习题后,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构建自己的学科知识体系,完成导学案二。(1)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2)文化:

①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上海创刊,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②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办,它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2、新课讲授:(配合课件)(5——8分钟)(解决重、难点)

教师以课件为主要平台重点讲解本课的重、难点。

总结归纳:我们今天学习的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开设了,也就是说近代教育源于清朝末年。

第二环节:生成问题,自主探究。(6分钟)

学生根据导学案和教师的讲解,把握本课的知识要点,对不明白的问题提出质疑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对于没有提出的重点问题,教师可以预设。如:

(1)北京大学与京师大学堂是什么关系?

(北京大学是京师大学堂的前身。)(2)京师大学堂建立的时间?

(1898年。)

(3)它创建后在教育史上有怎样的地位?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4)它的成立对中国教育及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它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组内合作交流、相互答疑主动解决问题,完成导学案三。以培养学生的学习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环节:展示提升,相互释疑(10分钟左右)

通过学生的探究成果,对于学生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有的放矢的予以讲解、点拨。然后学生再疑,通过师生互动,进行综合、归纳、提高、拓展,加上课件的运用,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

探究一: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

(答案: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探究二:想一想,本课所学内容有哪些依然对现代人民生活产生影响?你如何看待这些巨大的历史变化?

(答案:看报纸是茶余饭后的休闲方式;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第四环节:质疑再探,总结点评:(5分钟)

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并进行概括整理。随后教师进行点评、补充。探究三:你如何看待当时的办学原则、课程体制和课程内容?(提示:它与封建教育相比,具有较大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性,但与现代教育相比又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知道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对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记住有关《申报》和商务印书馆的知识点。

第五环节:运用拓展,达标测评(8分钟左右)见《导学案》五。

(一)、选择题

(1)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国家主席江泽民题词:“发扬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为振兴中华做出更大贡献”,下列说法中和北京大学历史相符合的有(D)

①初名京师大学堂

②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成果之一

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④所倡导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原则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A.①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现行教育分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这是一种法定学制,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能随意增删。这种以教育法令形式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的做法开端于(A)A.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B.新文化运动时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建议 C.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

D.京师大学堂作为当时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作出的规定

(3)被严复评价为“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沿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的废科举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被废的科举制存在时间是(B)A.唐朝—清朝 B.隋朝—清朝 C.隋朝—中华民国 D.三国两晋南北朝—清朝(4)看报纸已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主要休闲活动,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在哪个城市最早出现的(D)

A.广州 B.北京 C.海南 D.上海

(5)我们经常使用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它的出版社是中国近代出现最早、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B)

A.三连书店 B.商务印书馆 C.外文出版社 D.教育出版社

(二)、填空题

(1)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书籍有 《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2)揭开近代教育序幕的是京师大学堂的开办。

(3)戊戌变法期间所采取的维新措施中,唯一保留下来的成果是 京师大学堂。

二、请你列举中国近代教育领域发生的变化。①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设立京师大学堂 ②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③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

四、“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必求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至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的创刊词,这份报纸的名称是什么?请你根据材料说说这份报纸的特色及意义。(《申报》;

内容丰富,新闻量大,范围广,真实可信,通俗易懂,使读者在阅读新闻的同时,增长见识。)

四、教后反思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是依据教育部班服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全书分五个单元,共22课。教材的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包括: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昂首迈入新世纪。

教材所选历史事件突出新中国成立后最富时代特征的重大事件。如新中国的成立不仅是现代史上的大事,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巨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土地改革,关于土地问题,各种形态社会的统治阶级都采取过措施进行解决,中国近代各个阶级和阶层也都进行努力和尝试,包括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用了2--7年时间彻底解决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改革发放是近二十多年最令国人和世人关注的大事。教材中所选的其他事件大都必须如此。

教材与七年级教材一样仍采用主题与专题相结合的编写形式,共有5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新中国60多年来的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等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被全面地反映了出来。与旧教材11课内容相比有所增加,但由原来的不到半学期内容变成一学期内容,一点也没有增加学生负担,而且正文内容较比原来11课内容还少一些,遵循了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的原则。

因此,利用好教材留出的教学弹性空间,给学生适当补充生动具体的史料,可以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做历史思维的“体操”,“动”起来。

本书的每一课都留有教学弹性空间,甚至是多处,只要教师积极开动脑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一定会把每一课书教活、教生动,从而杜绝“说教”的根源。

在《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中,只要我们潜心研究,开阔思路,不仅可以摆脱传统上的“说教”式教学,还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学水平和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历史课改实验更加丰富和完善。

下载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22—25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第22—25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精选)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摘自:《慈利县教师进修学校》 一、教材总体思路分析 1.本册书的主要内容有:实数、一次函数、二元一次方程组;勾股定理、图形的平移与旋......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人教版上册教材简析 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 中学时代 第一课时 中学序曲 第二课时 少年有梦 第二课 学习新天地 第一课时 学......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何军霞 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材地位 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分析 1、勾股定理的广泛应用性,使得我们教学中应关注勾股定理学习的必要性,因此建议以问题为驱动导入本章的教学。勾股定理形式比较简单,便于记忆。但正如刚......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教材简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四个现代文单元的专题分别是战争、普通人与平民、建筑园林与名胜古迹、科学,其中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分析——宋学颖 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原因是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在所......

    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北师大版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本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的有关史实、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

    八年级历史上册 1-15课知识问答素材 北师大版

    历史问答 基础题 1、《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