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

时间:2019-05-14 10:3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

第一篇:《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研讨与练习说明

《论语》十二章

背诵全文。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本题目的一是让学生初步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二是让学生归纳、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理解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论述,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谈感受是开放题,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自由畅谈。二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记住一些常用词语的意义,更好地把握格言的内容。1.说:通“悦”,愉快。2.省:自我检查,反省。3.逾:逾越,越过,超过。4.好:喜欢,爱好。5.笃:忠实,坚守

下边这些句子和词语今天仍然在使用,先抄写一遍,然后对照注释,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3、温故而知新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翻译格言一般要用直译,尽可能保留原文精炼、准确的风格,不可随意增减词语。

答案参见“有关资料”中的译文。教师只宜选择一种,不宜多作比较、分辨。

找出课文中有关道德修养的论述,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重点理解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并能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理解。论述道德修养的主要有1、2、6、8、9、11、12章。

第二篇:2015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精品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今义:。习,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从,古义: ;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

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每题1分,共计2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或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计5分)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â)..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传不习乎(chuán)不惑(huò)..不逾矩(yú)(jǔ)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而枕(gōng)好之者(hào)..笃志(dǔ).

三、解释加点词语(每空0.5分,共计10分)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每题1分,共计2分)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许可)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当作,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此题共计3分,每词见错扣0.5分)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9.乐在其中 10.博学笃志 11.切问近思 12.三十而立

九、按要求默写(每题一分,共计7分,见错无分)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1分,共计7分,试题中红色字未翻译出来的扣0.5分,翻译句子大意通顺即可得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四篇: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 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 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 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 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

1.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对陈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不敢不告” 既说明孔子在齐国虽然得不到重用,但仍以一位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反复”则体现了孔子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匹夫兴亡,天下有责”的伟大抱负,他的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悲壮色彩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利益、民族兴亡前仆后继,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战国时的屈原,面对佞臣当道的楚国,两次遭遇流放,但仍尽心竭力,为楚国的振兴“上下求索”;南宋的文天祥,在风雨飘摇之中,仍一心牵挂大厦已崩的南宋王朝,九死一生而不悔,慷慨悲歌:“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死不休。”;清末谭嗣同,变法失败,为激励后人,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振臂高唱:“有心杀贼,无力回开。”

四、《仁者爱人》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 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孔子主张“杀身成仁”,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平定天下,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标准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节小信。孔子肯定的是管仲的大节大信,忽视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通达权变。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存在矛盾之处。

×2.不要求掌握

3.有人评论15。42“师冕见”一章说:“说得极平实极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说说这一章是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的。如果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本章生动得益于具体而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再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地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描写,采用概括性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了。

五、《君子之风》

1.7.16、7.19两章中,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答:(1)7.16章把高尚的情情寓于相互的叙述之中,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看似平淡的短短十个字,把清苦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确实是着发自内心的快乐。同时又运用了一个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坚持道义的坚定信念。

7.19以戏谑的口吻,运用夸张手法,生动地阐明自己以追求道义为乐的心境。你赞同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论述吗?你怎样看待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

(2)“浮云”可使人联想到多种比喻义:浮云聚散无常,喻富贵短暂,如过往云烟;云高高在上,高不可及,喻宝贵与已无关;浮云至轻至淡,喻富贵无足轻重。2.评价孔子的义利观

答:从“君子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等可以看出,孔子的价值观以“重义崇德”为特色,但孔子并不排斥功、利,只是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对义和利的态度,君子见利思义,小人见利忘义。

六、《周而不比》 1.略

2.结合实际,你认为“周而不比”有那些表现?

答:(1)能与大多数人友好相处,与大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2)真诚交往,顾全大局,而耻于和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这两章的要义是否相同?请具体回答。

答:相同,都是阐述孔子的交友观:适度,才能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不仅对君主和朋友不能反复劝告,对任何人都是如此。比如对父母、对子女、对爱人、对熟人、对路人。孔子说“事父母几谏”,也就是说只能委婉地劝告,父母不听就暂时算了,等以后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择机劝告;若一味猛批父母,那父母面子如何过得去?对子女也是如此,做父母的教训子女不能过了火,否则就会导致其逆反之心顿起,更加不听父母的话了。

3.说说这一课中的交友格言。答:(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3)以直报怨,以德报怨

(4)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5)忠告善导,不可由止

七、《诲人不倦》

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习相远”,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的整个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答:(1)前者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观点。后者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观点。

(2)从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来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前一种观点。2.说说你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

答:首先是孔子对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再是孔子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品德和学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因材施教”是指根据不同人的不同基础、不同个性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论语》中有许多例子,集中体现在11.22章中孔子对待子路、冉有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

3.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态度,跟他的政治倾向有什么关系?你如何评价这种主张?

答:(1)孔子的“述”指的是对古代礼乐制度、典籍进行整理、阐释和传授,“作”指的是发挥和创新。这与孔子主张克已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保守政治观念有关。

(2)这是一种文化保守主义,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述”是继承,但时代在变化,如果光有继承,没有创新,这种文化趋向僵化,就不适应时代,因此我们倡导既要“述”,更要“作”。【补充习题】

1.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7.2)请阐述此章的要义。答:强调后天因素的作用,要重视教育和学习对人的作用。2.子曰:“有教无类。”(15.39)

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请简要阐述。

答: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这个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教他了。这与“有教无类”是否矛盾?请简述理由。

不矛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教育方式方法而言的,孔子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

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而“有教无类”是教育对象而言的,是指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富有与贫困,不分聪慧与笨拙,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不分等级,不分地域,一视同仁,同等对待,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1.15)划线处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像切,像磋,像琢,像磨。切磋琢磨:本来指把骨头、象牙、玉石、石头等加工制成器物。后来引申为学问上的研究、探讨。指共同研究学习,互相取长补短。用在这里形象地说明了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

八、《高山仰止》

1.通过本课所学,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学生对孔子怀有怎样的情感?请举例说明。爱生如子。如颜渊死后,孔子“哭之恸”,伯牛染疾病后,孔子“自牖执其手”等。2.本课多次出现叠句,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如“天丧予!天丧予!”表现了孔子在失去他最爱的学生后的极度伤痛,从而七天了孔子这一有血有肉的良师形象。

九、《沂水春风》

1.请你谈谈对“沂水春风”图的理解?

曾晳的说法体现了“礼治”的最高理想。曾皙所言勾勒了一幅童子、冠者风咏而乐的图画。孔子的太平社会就是行仁复礼恢复西周以来君臣有序的等级制度,建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教导子弟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三子者言志,或言使有勇,或言使足民,或言为小相,都非常契合孔子实现理想的现实步骤,曾皙则用非常明丽图景表达了这一志向。

曾晳的说法体现了归隐的人生境界。孔子一方面主张积极从政,另一方面,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情况下又主张“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表示想要放弃追求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此次谈话时孔子已经60多岁,孔子一生奔走列国,四处碰壁,最后只得回到鲁国讲学授徒著书立说。晚年的孔子对世道看得已经很清楚了,他决意不再求仕。而孔子之所以赞赏曾皙所言之“志”的关键就在于曾皙所说正合于“天下无道则隐”。曾晳的无意用世之言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共鸣。

2.抓住文章的言语、神情描写,简要分析各人的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直率。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从容不迫,逍遥洒脱。

十、读《中庸之道》,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周而不比”“群而不党”“求也退,故进之。”

2.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和而不同”的理解。

“和”与“同”,在汉语中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里是有区别的。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如前所述,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尽心章句下》)的折衷主义者,称之为“乡愿”,贬之曰“乡愿,德之贼也”。与“乡愿”迥异,中庸之道反对折衷主义者的“同而不和”,赞成“和而不同”。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成“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殆(dài)

.笃志(dǔ).(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词

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朋 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食。古义:粗劣。例:饭疏.疏 今义:疏通、疏散。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例:匹夫..匹夫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不愠(yùn)

.逾矩(yú jǔ)

箪(dān)

三省(xǐng).罔(wǎng).曲肱(gōng).

(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知知.新知道,领悟温故而知.

心所欲介词,随七十而从.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6)文言虚词

忧这样的人不堪其.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知新表顺承而温故而.笃志表并列博学而.(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根据拼音写字词。不亦yuè乎()

yú jǔ()

dǔ志()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堪其忧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 愠 逾矩 肱 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

不yùn()曲gōng()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3.B 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

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

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解释加点的词。①诲女知之乎().②是知也().③其恕乎().(2)翻译这两则《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教导 ②同“智”,智慧 ③大概

(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 

以学为乐学习是为了《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

更好的做人珍惜时间



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坚贞守节 

勤于复习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



下载《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十二章》

    《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

    《论语十二章》复习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

    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五篇材料)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习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文......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

    论语十二章教案范文合集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

    《论语十二章》教案

    《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③学会朗读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