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4 18:4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 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不逾矩()()不思则罔()一箪食()曲肱而枕()()(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三省吾身(不学则殆())好之者()传不习乎(笃志())不惑())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今义:。习,古义: ;今义:)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三,古义:,今义:)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从,古义: ;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

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3.知:人不知而不愠()

七、词语活用归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

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学而时习之()2.吾日三省吾身()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

(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

(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

(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二篇:2015论语十二章练习及答案

201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精品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并称“四书”。共二十篇。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传不习乎()..... 不惑()不逾矩()()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

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 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曲肱而枕之()(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 24子在川上曰()..

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

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 ;今义:。习,古义: ;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 ;今义:。三,古义:,今义:).. 3.温故而知新(古义: ;今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 ;今义:。从,古义: ;今义:。)...

5.可以为师矣(古义: ;今义:)..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2.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 2.吾日三省吾身().

3.传不习乎().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饭疏食饮水(). 6.择其善者而从之().

...)7.温故而知新()()..

八、成语归类(写出文中成语,至少五个)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译文: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3.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温故而知新()4.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通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通,意思是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

为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回也不改其乐。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三篇:《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每题1分,共计2分)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或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计5分)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â)..不愠(yùn)三省吾身(xǐng)..传不习乎(chuán)不惑(huò)..不逾矩(yú)(jǔ)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曲肱而枕(gōng)好之者(hào)..笃志(dǔ).

三、解释加点词语(每空0.5分,共计10分)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每题1分,共计2分)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许可)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当作,做)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此题共计3分,每词见错扣0.5分)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9.乐在其中 10.博学笃志 11.切问近思 12.三十而立

九、按要求默写(每题一分,共计7分,见错无分)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1分,共计7分,试题中红色字未翻译出来的扣0.5分,翻译句子大意通顺即可得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四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积累文中的语句,能熟练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过程与方法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能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熟练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感受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2.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语录体

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究篇章结构,不讲究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

(2)作品介绍——《论语》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颜回等人)的言行。《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文的第一个阶段。《论语》的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地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 不亦说乎(yuè)

.传不习乎(chuán)

.殆(dài)

.笃志(dǔ).(2)通假字

①不亦说(yuè)乎(说,同“悦”,愉快)②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3)古今异义词

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例:有朋.朋 今义:朋友。古义:指有才德的人。例:不亦君子乎?..君子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食。古义:粗劣。例:饭疏.疏 今义:疏通、疏散。不可夺志也。古义:泛指平民百姓。例:匹夫..匹夫 今义:指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不愠(yùn)

.逾矩(yú jǔ)

箪(dān)

三省(xǐng).罔(wǎng).曲肱(gōng).

(4)一词多义

人不知而不愠了解.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知知.新知道,领悟温故而知.

心所欲介词,随七十而从.从 择其善者而从之动词,采纳,学习.

(5)词类活用

①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②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③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④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⑤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⑥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⑦曲肱而枕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枕).(6)文言虚词

忧这样的人不堪其.其 择其善者而从之他的.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知新表顺承而温故而.笃志表并列博学而.(7)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贤哉,回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

A.人不知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自己)B.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

三、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节奏。

答案示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教师范读,强化解读文义的方法,其余部分由学生讨论交流解决。

答案示例:“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择——选择。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答案示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很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示例: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疑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示例: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发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示例: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答案示例: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发生的事情,仁德就在这里面了。

4.通读全文,说说每一章讲的什么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乐趣和为人的态度。第二章:主要讲提升品德修养、巩固所学知识的基本方法。第三章: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升修养的过程。第四章:讲学习的方法,强调“温故而知新”。

第五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第六章: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可贵品质。第七章: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以学为乐。

第八章:讲道德修养,不取不义之财,提倡“安贫乐道”。第九章:谈学习的态度,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以别人的短处警醒并反省自己。

第十章:孔子感叹时光的流逝,有劝人惜时之意。第十一章:说明志向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

第十二章:谈学习的方法——博览群书,坚守志向,提出问题并思考。

四、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对本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了理解,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学们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些什么启示。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根据拼音写字词。不亦yuè乎()

yú jǔ()

dǔ志()2.找出本文中出现的成语并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的()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B.学而/不思/则罔 C.人/不堪其忧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说 愠 逾矩 肱 笃 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择善而从: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逝者如斯: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箪食瓢饮: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

不yùn()曲gōng()张。富贵浮云: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3.B 点拨:正确节奏应为“学/而不思/则罔”。4.孔子在河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论语〉十二章》中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中的语言虽然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能够让我们每个人都受益无穷。因此,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本课。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课文中哪些语句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讲学习态度?哪些语句讲修身做人? 答案示例: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修身做人: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如何理解第三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知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应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3.如何理解“知学、好学、乐学”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学习境界?

答案示例:对于学习的效果来说,为了认知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因为兴趣而学习的效果好,而为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则不如因为享受学习的效果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最大的快乐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而为了任务去学习,则容易产生厌恶情绪,其学习的效果自然就差了,且学习的深度、广度、宽度也将会受到局限,无法发挥出个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而为了兴趣去学习,虽然也可以取得非常好的学习效果,但兴趣是多变的,是不持久的,是易受个人喜恶左右的,自然不如“乐学”的人学习效果好。

4.如何理解孔子对“贫”和“富”的观点?

答案示例: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对于“不义而富且贵”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因为这三个句子所针对的对象先是“他人”,接着是“朋友”,最后是“自己”,体现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到己的顺序,更好地体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2.赏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

答案示例:这一句说明“学”是“思”的基础,“思”能使“学”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如何理解第七章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七章突出了“兴趣”的作用。说明无论什么事,只要把它当作乐趣,就能学好、做好。

4.说说你从第八章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示例:第八章表明自己有理想,也能坚守道义,不符合“道”的荣华富贵决不接受,哪怕生活清苦也不在乎。

5.“逝者如斯夫”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时间的流逝无法阻挡,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6.理解“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

答案示例:这句话说的是:军队可以改变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轻易改变志向。通过比较说时改变一个人坚定的志向很难。

7.说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中“博学”和“笃志”二者之间有何关系。

答案示例:“博学”与“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大的理想,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如果将坚定的意志比作一颗好的种子,那么渊博的知识就是肥料,可以培养出花和果来。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这十二则语录阐述了学习的方法、求知的态度和做人修身的道理,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选择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定、理想远大。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本文是如何做到思想深刻,富有哲理的?

答案示例:本课的一些语句思想深刻,富有哲理,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2.说说本文是如何体现“语言简洁,生动传神”这一特点的。

答案示例:每一则语录虽寥寥数语,却大多运用了反问、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说话人的神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如第一章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君子乎”就用了反问、排比的手法。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你怎么看待“箪食瓢饮”?

答案示例:甲:颜回的这种治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真是不容易,所以说,能吃苦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乙:我从颜回身上看到了他的那种高洁的学者风范。他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简陋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追求,不会投身于追名逐利的大潮中,最终能坚守自我,不会迷失。丙:我觉得没有必要完全摒弃优厚的物质条件,利用好它为我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不也很好吗?

2.用本课所强化的解读文意的方法,解读下面两则《论语》。

子曰:“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同‘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解释加点的词。①诲女知之乎().②是知也().③其恕乎().(2)翻译这两则《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1)①教导 ②同“智”,智慧 ③大概

(2)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成为了孔子的学生,与孔子面对面,听他教授我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做人的道理。通过对《论语》的阅读与思考,令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快乐与富足。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 

以学为乐学习是为了《论语》十二章学习态度诚实谦虚

更好的做人珍惜时间



宽厚仁义

修身做人坚贞守节 

勤于复习学习方法

学思结合



第五篇:《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理读法。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味文章的大意。

串讲法。在积累文言词汇上,以老师串讲重点词语为主。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课的类型:文言文精读课新授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晚读,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布置学生预习任务: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把文章大意弄清楚。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课文并整体感知课文,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问题导入法)

有谁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出成语最多的书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回答不了,那老师就直接揭晓答案,并导入到下一个环节“孔子及《论语》”介绍,如果学生回答了其它的文学著作,那老师就进一步引导强调“这可是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从时间上加以引导,在引导后如果能回答到《论语》那就顺势引导到下个环节,如果还不能就老师直接揭晓答案。)

明确:《论语》,今天我们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的一小部分,请大家翻到课文44页。

二、孔子及《论语》的简介

结合多媒体图片简单地介绍孔子及《论语》:(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结合图片孔庙、孔林、孔府简单介绍孔子)

《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籍,共20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提到了四书,就顺带给学生提一下“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个不要求学生掌握,只要求有个了解就可以了。)

三、朗读课文

1、范读:老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全班配乐齐读一遍。(由于这篇课文的朗读在早读和晚读课时已经指导过学生怎么读了,所以也就不再多花时间在朗读环节上了。)

老师仔细听学生的朗读,看有没有读错字,或者是加字漏字的,并及时给与改正。(由于在早晚读课的朗读指导中对字词的读音有明确的,一般学生是不会读错字的,但在以下几个字的读音上仍需注意的:不亦说(yue)乎、人不知而不愠(yn)、吾日三省(xing)吾身、为(wei)人谋而不忠乎、传(chuan)不习乎、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在学生读的时候重点关注一下,有没有读错。)

四、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百练百胜》和课文中的注解大致理解课文意思,并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住第一点关于学习的,对于修养做人这一点学生不一定能把握住,对此老师不做具体的明确,可以在课文学习中把这个问题落实下去。如果学生能答出两点那就最好不过了。就此引导学生先来看关于着重于讲学习的这六则。

五、探究学习课文前六则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孔子

而:进而,然后

时:按时

习:温习

之:代词,它

亦:也

说:通“悦”愉快

乎:语气词,吗

朋:志同道合的人 自:从

乐:快乐

知:了解

而:但是

愠:愤恨、恼恨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吾:我日:每天

三:多次

省:反省

吾身:我自己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而: 就 学:做学问 立:独立做事

不惑:通达事理 知:懂得 天命:自然的规律和命运 耳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逾:越过、超过 矩:规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而:然后

知:领悟

以:凭

为:做

矣:语气词,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却

则:就

罔:迷惑无所得

殆: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贤:高尚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陋巷:简陋的住所 堪:忍受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下去。)

2、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一个问题:这六章中,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方法?哪些语句是讲学习态度?在方法上课文强调的是什么?学习态度上课文又强调了什么?

在意思明确了后,学生找句子还是比较容易的,关键是如何说明理由。理由只要学生能讲出个大概所以然来,就可以了,老师不做很硬性的规范,每个学生有每个人自己的理解。在理由上做了规范后,容易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

学生交流后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六、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中,把“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即“理读法”落实给学生,这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也就是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的培养。

先和学生共同回顾这堂课所学的内容:了解了孔子和《论语》的大概情况,还附带赠送了“四书五经”这个知识点,合作探究学习了课文的前六章,落实了这六章的字词。

在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点后,我们该如何把我们凌乱的笔迹整理出来呢?下面老师就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大家一个“分类式学习笔记法”,在较短的时间内整理好笔记,以后复习的时候又可以省下很多时间。以本文为例,大家在预习的时候就可以先猜一下本文有哪些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的,把它列出来如:作家作品(如果课文的作家作品不是很重要的,可以省略不记),重点语句(本文中的重点语句就是关于学习和修养做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出自本文的成语),疑难点(这个点完全是根据自己口味来的,你觉得我这个点掌握的还不是很好的,就把它摘录出来,课后问老师,复习的时候有针对性。象本课的话你还可以摘录一些自己没弄懂的重难点字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教过的六章《论语》并尝试默写。

2、预习下节课内容:后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探究学习课文后六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1、背诵上节课所学的六章,全班齐背和学生分则抽背。

2、重点词句翻译抽查:

学而时(时:按时)习之,不亦说(说:通“悦”愉快)乎?

有朋(朋:志同道合的人)自远方来

吾日三省(省:反省)吾身

与朋友交而不信(信:诚实)乎?传(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 抽查个别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学生,一来检查他上节课掌握情况,二来可以加强他们对这些重点实词的记忆。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就让他把不会的词语记录到笔记中去,并叫其他同学补充。

二、探究学习后六章

1、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这个环节以学生探究合作学习和老师指导串讲法为主。

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自主结合手头资料扫除语言障碍,然后小组合作相互答疑,尽量字字落实,然后全班交流,各小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位同学翻译或者答疑难点词语。(如果学生有讲得不到位的,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者是老师直接补充。)

老师则对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成果做小结,这个小结以串讲的形式展开,稍微详细一点,给基础好的学生巩固一下,给基础稍微弱些的学生一个查缺补漏的时机。

老师小结(多媒体展示):

读注释翻译全文,分组提出疑难语句,供师生当堂解决。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之,在其中

善者:长处、优点

从:学习

不善者:短处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在落实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把句子翻译也落实到位。)

2、文言文翻译原则小结

落实完字词翻译后,给学生小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并稍微解释一下何为信达雅

(多媒体显示: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3、精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思想内涵

让学生结合重点字词的解释,仔细回顾课文,落实自己的缺漏,并思考:全文里哪些句子是讲修身做人的?在这五则中还有哪些也是讲学习方面的?

学生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样的处世之道的看法。(每个人对 这句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不做任何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课堂小结

1、文化常识

关于作家作品栏里也就使孔子和《论语》的介绍,这里特别要向学生强调的是《论语》的作者不是孔子。关于孔子和《论语》课文注解里有现成的,无需多讲。只要学生的笔记中有这两个知识点就可以了,再补充一个“四书五经”的文化常识知识点。

2、成语: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你们找到了几个? 让学生就自己找的全班交流一下,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把关看哪些不是成语的也找进来了。最后师生共同明确: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不惑之年、随心所欲、择善而从、箪食瓢饮、富贵浮云、。逝者如斯、而立之年、耳顺之年、匹夫不可夺志。

对这些成语,不在课堂上做具体的解释,在作业中布置学生选用这些个成语写一段话,言语积累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语言,以运用来检测学生对成语的掌握。

3、名言警句

用两个讨论题来建构这个环节:你从文中吸取了哪些有利于学习的信息?你从文中学到了哪些做人的道理?

用这两个问题把纯粹的核对问题化,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由发言,因为课堂探究学习课文时候已经有落实了,即使部分学生讲不全,但基础好的学生能把他们补完整。

文中有涉及到孔子的仁的思想核心,学生对此不是很了解,这个需要老师作为课外知识延伸做个简单说明,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把这个额外知识点落实到笔记中去。

明确: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忠;与朋友交而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思想核心“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关于孔子思想核心“仁”无需对学生讲太多,只要学生能了解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就足够了,对初一学生讲太多反而掌握不了)

4、重点语句

在这里老师给学生一个示范,这个示范是对文中虚词“而”的归纳,虚词对初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由老师归纳。文中实词“知”则由 学生自己归纳,因为在落实重点字词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

学而时习之

然后,表示承接 人不知而不愠

却,但是;表示转折

温故而知新

从而,表示承接

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示转折 思而不学则殆

却,但是;表示转折

这是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文中有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请同学们自己找找看,并把它归纳分类。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很重要的,要重点掌握的,本文就三个通假字,让学生明确一下:“说”通“悦”,“有”通“又”。

其他重点词句,在课堂学习中有落实的,这个得根据学生自己的掌握情况来摘入笔记,就不做统一核对,学生课后小组交流。

5、疑难点

每个学生对课文知识点掌握情况不同,所以疑难点自然也就不同,这个也不做统一核对,而是把它放入下个课时答疑环节中再稍微展开一下,主要还是在学生课余问老师或同学。

四、布置作业

1、出自《论语》十二章的成语有好几个,请任选其中的5个成语,把它写进一段话中,不少于100字。

2、背诵课文并默写课文

下载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语十二章复习题及答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语十二章》复习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 、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

    《论语》十二章练习题(带答案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习题。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

    《论语》十二章课后题及答案

    《论语》十二章研讨与练习说明 《论语》十二章 一背诵全文。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本题目的一是让学生初步......

    《论语十二章》教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有关情况及《论语》。 2.扫清文字障碍,能流利朗诵课文及背诵。 3.参照注释,抓住关键字词从而把握文章内容。 4.理解文......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 说课稿 教材分析:《论语》是语录体散文,大多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是古代儿童有蒙学读物。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适合当代儿童学习。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适......

    论语十二章教案范文合集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

    《论语十二章》教案

    《十二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②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③学会朗读背......

    《论语十二章》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