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7课安塞腰鼓(教案).doc(精选)
17.安塞腰鼓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在文章里,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二、学生分析
对于鲁中山区的孩子来说,那厚重的黄土,粗犷的民歌,那遥远的陕北是那么陌生。好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以热烈激昂的情感和文笔,把这种民风民俗活脱脱,热辣辣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把人心拉入了那旷古辽远的黄土高坡。在这里,对于这篇散文,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都不能不被打动,不能不被感染,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做好接受思想震撼和感情洗礼的准备。静下来,动起来。
三、教学目标
学习结果: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的表现力。理解排比、反复等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2、多层面的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重点:品味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和恢宏的气势。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尝试点:在读析中加深对文章主题和语言的感受。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自制ppt课件,包括课堂知识、需要演示的视频。开篇导入播放视频,使学生对安塞的腰鼓有个初步的印象。结尾范读环节,配乐铿锵,文字有力,更容易感染学生和着节拍一起跟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师:说到陕北,说到黄土高原,你有怎样的印象?黄土高原上有许多土生土长的艺术,比方说,陕北民歌信天游。(唱一唱<黄河谣>)
师:在那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激荡着这样的民歌,有何感受?
师:说到豪放激昂,有一种艺术形式更有代表性,更具震撼力,那就是——安塞腰鼓。师:对,安塞腰鼓。看【视频(安塞腰鼓)】(板书课题)这就是安塞腰鼓,再说说什么感受?(板书重点词语:磅礴,恢宏,浩大等等)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观看视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观看视频,感受安塞腰鼓震天撼地的雄浑场面。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去读课文。打开课本,翻到17课。大家拿起书,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文中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与这些感觉一样。开始。
师:感觉一样吗?有没有些新的感受?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内心的感受。(相应板书,或学生板书)
学生自由朗读文本。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
幻灯片定格,展示安塞腰鼓的场面。梳理课文,读析结合:
师:总体来说,感受是一样的,一样的磅礴,一样的宏大。哪些文字给了你这种感觉?找出来。
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传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恰恰是这些句子给了我们这种气势恢宏的感觉?它们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结合这个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分析看看它到底有何特征?同桌前后桌先讨论讨论,然后请代表起来发言。引导点:
1、“骤雨一样„„”
排比(板书)句及其作用。比喻(板书)及其特征。朗读训练。
2、“这腰鼓使冰冷„„”
用词(板书)的特点:在读一遍,注意哪些词重读了,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反义词,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印象。
3、“荣不得„„”
反复(板书),什么感觉?你在读的时候怎样处理
4、“有力的搏击„„”
排比,中心词是什么?从哪些角度来写搏击的?力度,速度,幅度。多角度(板书)
5、“多水的江南„„” 对比(板书)
师:大家多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再来看看句式上的特点。文章多用的是长句还是短句?
长句给人什么感觉?举例:这声音大概„短句容易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像,例子:好一个安塞腰鼓!而且大家注意了没有,文章大量的应用了感叹句。30个段落竟然有15个以感叹号结尾。为什么会这样?
师:作者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便给我们传达出了这种气势磅礴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用怎样的语气,声调?
师:根据前面的分析,你再选一个经典的段落去读,放开大声的读,读出气势来。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师指名展示。
文章气势磅礴,理应高昂激越的去读。但是,文中有的地方却不能大声去读,你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不鞥大声去读?(板书:静-动-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有何好处呢? 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布局上的节奏。
学生找这样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生就典型的句子进行剖析。
在读析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可以相互补充。生再读,加深体会。展示一下。
句式的展示,幻灯的作用充分展现,学生一目了然。深挖文本,理解中心:
师:现在,宏观的看一下。题目是——,描写的是——,赞美的理应也是——。
但是,细细的想一想,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吗?还有什么?——人,那里的人们身上,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作者,让他如此热烈地赞美呢?(板书:生命力)除了人,还有什么?(板书:黄土高原)还有吗?当你读到“容不得束缚„„劲儿”的时候,当你读到“痛苦和欢乐„„追求”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问题吗?是什么在束缚,什么在羁绊,什么在闭塞?他们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他们梦幻着什么,追求着什么,摆脱着什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什么呢?
师:刘成章从1978年开始酝酿写作《安塞腰鼓》,直到1986年才最终创作完成,前后历时8年之久。注意这一年,这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一阵春风吹开了文革十年浩劫的冰冻,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全国人民解除了思想的禁锢,他们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爆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来临。这火烈的鼓声在这个时代奏响象征着什么?是的,这不仅仅是“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不仅仅是“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更是对——
作者饱含激情,历时八年的这929个汉字,激荡着多么磅礴的能量啊!让我们再去感受,再去仔细的听。听读文本,感受升华:
【多媒体:(朗读伴奏)】师范读。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想。
开火车,说感觉。让我们由衷的赞叹一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下课。在教师的引导下,深挖精神内涵。听范读。
在文字挖掘的基础上,在课堂情感激发的铺垫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教师范读引发高潮。学生跟读,情感迸发。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导入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是文本的呈现方式。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演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此课设计的文本呈现方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共有三个环节:
一是唤醒整体印象,感受黄土高原粗犷面貌。提问:你对黄土高原的印象?这里没有展示图片,没有出示视频,只是简单的问题。追求薛法根老师的简约而不简单。问什么不用图片或视频?因为我要求的是对黄土高原的总体感觉,而不是对某一方面的具体感知,具体化的东西往往不能跳出片面的怪圈。这种整体的感觉即便不能说出来,也一定能在头脑中唤醒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千沟万壑的黄土,兰格盈盈的天空,星星点点的窑洞,扎着白羊肚毛巾的黄土高原上的人民,这些最为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画面。为课程进展搭建一个合适的舞台。
二是引入信天游这种文化艺术,感受黄土高原的豪迈气韵。引入的信天游是《黄河谣》中的一句。主要是三个考虑:一是从语文课程性质上考虑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营造,思想的深化,情感的丰富,智慧的启迪,艺术的熏陶。典型的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是可以引进课堂,成为教学资源的。二是从文本内涵来考虑的。大家知道,刘成章在专职创作散文之前,他是一个行走在黄土高原上的诗人,他写诗,也写歌,什么歌呢?信天游。是诗的凝练优美,信天游的韵律节奏成就了刘成章,成就了《安塞腰鼓》。就这样信天游的鲜明铿锵的节奏正好暗合了《安塞腰鼓》的韵律,成为文本内在的一个呼应。此外《黄河谣》在风格上也和文本构成了一个呼应。三
是从课堂功用上来考虑的。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文字奇崛有距离感,学生很难走进去。这就需要教师的激情引领。要让学生放得开,教师首先要放得开。用自己的情绪去调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在黄土高原粗犷的背景中,在信天游豪放的艺术感染下,引出《安塞腰鼓》视频。这个视频在这里出现的设计,更加强调了课程性质、文本内涵、课堂功用这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消除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它真切了直觉印象,融入了火烈场面;激起了内心情感,沸腾了血液;鲜活了整体感受,拉近了文本距离。眼前是火烈的舞姿,耳畔是隆隆的响鼓,带着这种震撼去读文本,去感受激昂的文字,必定是直觉的感受,是零距离的接触,会有更真切而深刻的感悟。用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去欣赏风格上高度契合的文字,定是高效的。
主体部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内容包括:走进文本,感知梳理,读析结合,深化主题:
整体感知更多的是对文本的初读的直觉感受,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感受语言风格。这里理应设计一个有关内容的问题。但是正如王荣生教授在评析郑桂华老师的课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没有隐藏在背后的东西,它都是前台的,描写的就是安塞腰鼓。虽然我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话,但是却说明了在课文内容上没有太多艰涩的东西。更多的应是对语言奇崛的用词和豪放风格的感受。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的问题和组织的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多的去感受文字:感觉一样吗?有没有新的词语来描述一下此时的感受啊?然后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字。
下面做的是读析结合,或者叫赏析结合。这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原则问题。就是要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味道,在品味中用读的方式表达感受。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构建。只有读才能进行品析,只有深入的玩味语言才能提高朗读的水平。亦赏亦读,亦读亦赏。两者必须是一个整体。大家都认同在没有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空洞的朗读技巧指导,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而没有充分读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不会深入。读是为了深入的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的读,这是一个不断攀升,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内化过程。读析结合是我的一点教学认同,操作起来有个观念:努力追求当下意识。当下就是每一个现在。为什么要有当下意识,因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高质量的言语交流,而课堂上的言语交流都是当下的。王崧舟说,教师要活在课堂上,活在课堂的当下。讲授是在当下的讲受,当讲授则讲授;生成是当下的生成,能生成则生成;探究是当下的探究,该探究则探究。一切的一切都是当下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势。因势利导的势。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一种当下的措施;所谓“道儿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一种当下的行为;所谓教师的点拨也就是一种当下的技巧。
这种当下意识下的读析结合我努力追求一种效果,还是用《琵琶行》中的一句话: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题的开放性有了,知识的指向性也要有。学生可以嘈嘈切切的谈,教师要大珠小珠的数——如数家珍,引导学生把知识点参透,把感觉找准,把技巧领会。这个过程用肖绍国的话说:锁定——放大——品析。我再加上一点:表达。用朗读去表达。这其中,有引有领,有讲有启,有文字赏析有朗读指导,有学生尝试,有教师示范。在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入主题的挖掘。
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一直是我的一个理念。这里面除了情感往往还有人生的经验和哲理,有人生观和世界观。给学生精神和思想的东西。不懂的东西,疑问的东西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生活的历练而渐渐参悟。不可不把这些好的东西告诉学生。但是由于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即浅显的对象+奇崛的文字+丰富的内蕴。我觉得在课堂设计上不能走寻常之路了。以前,我总是从文字如内容,抓住主题之后再反思文字的表现力,以此学得语文的知识,然后在课下巩固习得。对这篇文章,因为它前台的东西清楚明了,语言文字又奇崛鲜明,而隐含的东西隐秘艰涩(不易被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理解)。所以我的设计总体思路是:尽量淡化内容,尽量感受文字,尽量挖掘主题。前台的对象是不讲自明的,是否对文字有了鲜明深刻的感受就成了自然生成主题的关键。只有感受的深刻理解才透彻,只有感受的鲜明主题才清晰。于是我把对语言的剖析提到前面,从感觉入手,抓住语言文字下功夫。通过语言文字的感触去启迪主题的理解。
结课部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听读提升,感悟作结。为何要在这里设计一个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解释问什么一定要读。王荣生在评价郑桂华老师的课的时候对她没有大段的读,没有整篇的读,没有表演性的读给予了肯定,并说如果还要学生流畅有感情的读就不配做语文老师。我是同意的。因为就这些奇崛的文字来说要达到这个要求在课堂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说不能听读。如果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其中文字蕴含的犹如安塞腰鼓般火烈的气息,不让学生去感受中国汉字表情达意竟能达到这种境界,岂不是一大憾事。因为我在中学课本中再也找不到如此气势磅礴给人以如此强烈震撼的文章了。这是感受文字之力的佳作,这是感受气韵之壮的佳作,这是进行朗读熏陶的极好佳作。这是境界的提升,这是能力的历练,这是精神的升华。所以一定要读。但问题是设计在哪里?开头不行,先入为主容易使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加大。放在后面则刚好是对课文的总结和升华,是结课最好的方式。追求那种读完之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写一句话表达内心的感受,与开头,与主体相呼应。以一声“好一个安塞腰鼓”作结。
第二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教案
2、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大家在电视节目上看过陕西安塞地区的腰鼓吗?我想大家一定会
被安塞腰鼓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舞蹈所深深打动。“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面貌的象征,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安塞腰鼓”是集舞蹈、武术、体操、民歌、打击乐、吹奏乐等为一体的民间艺术,一经舞动,撼天震地,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黄土高原人民豪放、乐观的性格和憨厚、朴实的民风。而作者刘成章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他生于黄土地,长于黄土地,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以能写出这样壮丽的景象。学生读语文新视窗的内容,了解有关安塞腰鼓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看作家对安塞腰鼓是怎样欣赏、体会的。
二、本课时内容: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l)忘情:不能节制自己的感情。(2)狂舞:纵情的跳舞。(3)闪射:闪耀,放出(光芒)(4)火烈:像火一样热烈。
(5)亢奋(kang :极度兴奋。(6)晦暗(hui :昏暗,不明显。(7)羁绊(ji):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
(8)碰撞:运动着的物体与别的物体突然接触。(9)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10)烧灼(zhuo):烧、烫,使受伤。(11)奔突:横冲直撞;奔驰。(12)辐射(fu):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着直线伸展出去。(13)翻飞:上下或内外交换位置。
(14)淋漓(lin li :①形容湿淋淋往下滴。②形容畅快。
2、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或学生齐读、轮读、个别读均可)
3、提问: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明确】: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分三段。第一段:从开头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第二段:从“但是”到“成了茫茫一片”。第三段:从“当它 戛然而止的时候”到完。
4、提问: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明确】:分成4层。
宏伟的场面(5—13)雄伟的场面(14—17)击鼓的后生(18—22)奇丽的舞姿(23—27)
第一层:从“但是”到“撞开了那么一股劲”写安塞腰鼓的舞姿及给人的联想。
第二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隆隆隆隆的阵痛的发生和排解”。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给人的感受。
第三层: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那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第四层,写腰鼓戛然而止,写得非常简略。
5、提问:文章怎样写表演前的情况?
【明确】:从背景写:是一片高粱地、丝溜溜的南风。从人物写: 是蓝腾腾的后生。从性格写:是朴实的。
从神情写:是沉稳而安静的。从腰鼓写:是呆呆的、不曾响。
6、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为下文写腰鼓表演蓄势。
7、提问:作者与安塞腰鼓的舞姿有什么特点? 【明确】:壮阔、豪放、火烈。
8、提问:作者是怎样写的?
【明确】: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再用比喻从舞蹈的后生的舞姿写,如强震起的石头的狂舞。再 用排比、连续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点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 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射的瞳仁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
9、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运用排比 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很适当。
10、提问:“这腰鼓”这一段用了那些反义词?
【明确】:空气(冰冷一燥热),阳光(恬静一飞溅),世界(困倦一 亢奋)
11、提问:运用反义词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反义词对比强烈,写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12、提问:如果说上面是实写,那么,“使人想起”三段是什么写? 【明确】:虚写。
13、提问:用虚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虚写使人产生联想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14、提问:作者联想到什么?
【明确】: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5、提问:“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 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这里写出了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征,是粗矿、豪迈、开放的。
三、课内探究: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这里也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只有酱色的黄土,只有火红的高粱,只有朴实、剽悍的西北汉子。
今天,就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踏上这片曾孕育出横扫六合的秦朝、大一统的汉朝、号称“唐帝国”的唐朝的神奇土地,去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用自己的语言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安塞腰鼓的特点。
四、课时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了陕北人们的性格特征。
五、布置作业 :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给下面的词配上一个同义词。忘情()闪射()火烈()亢奋()晦暗()羁绊()搏击()辐射()
(二)境空。
1.骤雨一样,是;旋风一样,是;乱蛙 一样,是;火花一样,是;斗虎一样,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了,使恬静的阳 光立即变得、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了。3.容不得,容不得,容不得 是了,了,了的那么一股 劲。
第二课时 :
一、新课导入:
在北方,夏季太阳肆无忌惮地照耀在广阔的天地间,与冬季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鲜明的反差,从而造就了北方人义气、豁达、豪爽的性格。对于南方,雾蒙蒙的天气,湿漉漉的空气,润泽着江南的大地,也熏染着南方人的性格,他们清秀、不愠不火,优雅平和。所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将走进黄土高原,看看那群“朴实”“沉稳”的陕北汉子,他们用安塞腰鼓向世人诉说什么?
二、本课时内容: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感情。
2、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二层怎样写安塞腰舞的响声的?
【明确】: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
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犁尖翻起的上浪、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3、提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不同反响。
4、提问:文章第二段的第三层怎样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搏击? 【明确】:先写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的、急速的、大起大 落的搏击着,使人感到震撼、烧灼、威逼。使人鲜明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活跃和强盛。使人感受到陕北农民的那种取之人的甚少,奉献给人的甚 多的精神。写出作者心灵深处的感悟。
5、提问:“黄土高原啊”这一段写了什么?
【明确】:写只有黄土高原这么深厚的土层,才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才能有这么惊天动地的安塞腰鼓。
6、提问: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明确】:这里用比喻说明江南人性格柔弱,只能唱一些江南小 调,打不得这样气势澎湃的腰鼓。
7、提问:第二段的第四层写什么?
【明确】:总结上面的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幻、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象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灵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8、提问: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 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
9、提问:为什么说“当它更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 【明确】:这是人对闹声的一种感受,当闹声突然停止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的静。其次,这里用静来反衬闹,可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10、提问;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明确】:鸡声是天亮的标志,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有这种安塞腰鼓所喷发出来的力量,一定会带动生命的奔腾升华,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正是希望所在。
11、提问: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举例说明这样的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明确】:
(l)句内部的排比:“一锤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2)句与句之间的排比:“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流做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而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
这些排比句使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钱钻,能表达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课内探究:
1、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通过对安塞腰鼓的描写,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感情充沛,富有感染力)
4、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 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5、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排山倒海,气势磅礴)
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
6、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四、课时小结: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语气连贯,节奏明快,语句锡铭,写出了安塞腰 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表达出作者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 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的强烈的思想感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矿、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 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罂群激越,增强了文章感人 力量。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c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写出了面词的反义词。
晦暗()束缚()闭塞()欢乐()摆脱()冰冷()恬静()困倦()
(二)简答。
1.本文以什么作为线索? 2安塞腰鼓的特点是什么?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 了的一股劲!”这句话运用了什么类型的排比?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4.清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
附板书:
安塞腰鼓
美
景
文
图
韵
乐
生命
力量
教学后记:
第三篇: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鼓》教案设计[模版]
人教七下第四单元
安塞腰鼓
刘成章
[幻灯片1:题目](等待上课时用)[学习目标][幻灯片2,展示学习目标] l.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
2.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3.学习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4.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难点]
1.理解排比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在这篇文章中的作用。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黄土高原气息,对于生活在中原的青少年,没有亲眼见过,亲耳听过,是无法体会那“原始生命”的厚重的。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亲眼目睹忘情的狂舞,亲耳感受沸腾的鼓声。学生被带到了那时、那地,感受了“那么一股劲”,激起朗读的热情,再配以朗读指导,学生在自己激情荡漾的朗读声中感受到文字所表达的热烈与激荡,透过文字,感情到生命和力量的喷薄。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来自陕北高原的舞蹈——安塞腰鼓。(幻灯片2——播放安塞腰鼓录像)
看完表演,你对安塞腰鼓的感觉如何?(场面壮阔、气势磅礴、舞姿刚劲奔放、动作粗犷豪放)。(幻灯片3)
对于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作家刘成章来说,他不仅熟悉这块土地,他更是对这块土地怀有一种浪漫的情感。让我们走进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看看他对安塞腰鼓又有着怎样一种独特的感受。
二、作者介绍(幻灯片5)
刘成章,陕西省延安人。现任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代表作《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出示学习目标(幻灯片6)
四、读课文正字音
学生读课文,同时划出重点词句并合作注音、释义。个别重要词语示例:
(一)注音:亢奋
晦暗
羁绊
烧灼
冗杂
蓦然
震撼
磅礴
戛然而止
(二)解释词义:羁绊
冗杂
磅礴
戛然而止(幻灯片7——幻灯片8: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五、整体感知
(一)看课文,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炽热情感的一个句子。(“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那么安塞腰鼓好在何处?用“_____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语、短语、句子,在课文中找)(幻灯片10)
1.让我们以第七自然段为例,通过朗读,去品味安塞腰鼓的妙处。(说明:快速阅读只是一种较浅层次的阅读,目的是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了解,但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须细读并掌握阅读技巧。因此我决定先以第7自然段为例作进行细读,以点带面,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指明学生朗读,学生点评。
3.听课文朗读录音,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要想读好这篇文章首先要有激情。(幻灯片9)
4.在刚才评议的基础上,全班齐读第七自然段。
(三)浏览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三个角度来展示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的。(幻灯片10)(明确:幻灯片11)
六、合作探究
(一)用“我发现„„美,因为„„”的句式叙述对课文的理解。(幻灯片12)1.思考:作者是如何巧妙运用语言展现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的?(可从修辞、短语、句式等方面考虑。)
(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短句:节奏短促,掷地有声,将舞蹈的狂热、生命的律动、汹涌的激情宣泄得何其痛快淋漓!
排比:明快刚劲,节奏感强,充满旋律美,给人以气吞寰宇的震撼力。比喻:生动地渲染腰鼓形象。感叹号:为文中汹涌的激情推波助澜。
2.学生看画面听教师范读,然后全班齐读(指导: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幻灯片13——幻灯片20)
总结: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每个段落都激情如瀑,每个画面都荡气回肠。给人强烈的艺术震撼。再读第七段,再次感受这种艺术的魅力。
3.如此恢弘的气势,如此铿锵的节奏,难怪作者会在文中多次发出这样的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出现几次?朗读它们的时候语调是否有变化?那该怎样读呢?
13段的“好一个安塞腰鼓”赞美腰鼓给人带来的视觉的美感,拨动人的心弦,使人产生联想。因此要读得稍慢,稍有停顿,声音洪亮,重读“好”。
第17段的“好一个安塞腰鼓”赞美腰鼓给人带来的听觉的美感,撞击人的心灵,使人产生共鸣。因此要读得低缓,重读“好”。
第22段的“好一个安塞腰鼓”已不仅是在赞美腰鼓本身,更是在赞美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们的生命力之美。因此在朗读这段时音调渐高,“好一个安塞腰鼓”要比前面的“好一个黄土高原”音调高。
第24段的“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已不仅仅是在赞美腰鼓,赞美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上人们的生命力之美,更是在赞美中华民族这种坚毅不屈、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要读得有力短促。
总结:不同的语调带给同样的句子不同的内涵,我们将它们结合,又成了一首诗。这首诗用反复的手法,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它似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遽的鼓点,又似一浪高过一浪的汹涌的潮水,强烈地扣击着我们的心扉。
4.老师先示范,然后请大家跟着读。5.学生根据老师指导自由朗读。
评价引导:你们的朗读声将安塞腰鼓的表演一次次推向到了高潮,把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抓住“痛苦”“摆脱”“追求”三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古老厚实的的黄土高原,自古以来土地贫瘠,交通不便,是个一贫如洗的地方。但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以惊人的毅力意志与自然抗争,生活像蜿蜒的黄河般艰难,面对绵延的群山,纵横的沟壑,他们顽强的生活着。这不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激情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一一安塞腰鼓。不仅使它走出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而且走向了世界。相信他们的脚步会迈得更加坚定。
(二)思考:(幻灯片22)
1.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赞美的仅仅是安塞腰鼓吗?作者还赞美了什么? 2.作者为什么要赞美黄土高原,赞美后生?
3.作者赞叹黄土高原,仅仅是因为它生养了“元气淋漓”的后生吗?“元气淋漓”仅仅是因为后生们打出了火爆的腰鼓吗?那“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的一股劲,仅仅是一种力量吗?它渗透的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民族精神。
本文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表达了作者赞美陕北高原人们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特征的思想感情。(幻灯片23)
七、拓展延伸(幻灯片24)
黄土高原仅仅生养了这些打鼓的后生吗?这惊心动魄的搏击仅仅是指百十个腰鼓发出的声响吗?你知道有哪些元气淋漓的后生来自黄土高原?你知道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发生在黄土高原?
八、课堂小结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它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如今,它已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正是作者对这块土地的这份深情,才使他写出了这样一曲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正是他对中华民族的这份深情,才使他挥就出这样一篇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
九、课堂反馈练习(幻灯片25)
十、布置作业
以《由<安塞腰鼓>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心得。
郑州八中
何姗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刘成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过程与方法:
4、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与德育:
5、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
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教学方法:
l朗读(设计说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设计说明: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3迁移练习(设计说明:模仿课文大量使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
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
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导入,礼赞黄土高原
(投影:黄土高原画面。附“这里是空旷辽远的黄土高原/四野八荒的尘埃/用五千年的岁月铸造了它/秦皇汉武的战车/商旅西出的驼峰/成吉思汗的铁骑/和五千年的岁月一道踏实了它……),是啊,有人说,这裸着青筋,露着傲骨的黄土高原是一条好汉,而激荡了它血液的安塞腰鼓正是它个性的喷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生命之节奏——感受安塞腰鼓
组织学生收看安塞腰鼓视频片段,结合课文内容用以下句式说话: 提示:“好一个的安塞腰鼓!你看(听)……”
1、教师边放视频片段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点拨,突出以下几点: A、火烈的舞蹈场面。B、鼓声的巨大力量。C、茂腾腾的击鼓后生。D、变幻的舞姿。
2、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
三、生命之华美——欣赏课文美点
[一读品语言]
1、师:当你置身于黄土高原,置身于雄壮的鼓乐队,亲耳聆听这种澎湃的震撼,你的感觉如何呢?想不想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大家?
①.寻找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或感受最深的语段,请用“我喜欢句子,因为”的句式进行评点。
教师提示:(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入手)
教师举例:我喜欢“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句子,因为反义词用得好,在强烈的对比中,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②学生间互相交流
③教师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探究美源
小结: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铿锵的短句:营造了激越的气氛。
排比、反复的运用: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虚实结合:引发读者无尽的遐想。
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二读品气势]
1、范读:针对课文的5~13自然段组织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把握朗读技巧。
2、仿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读训练,或自读,力求读出韵律,读出气势。
3、演读:安排两组,一人模仿秀,一组合作朗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4、齐读课文的7段或9~13段
[三读品内涵]
“好一个安塞腰鼓!”作者要赞美的绝不仅仅是安塞腰鼓的壮美!文中有很多句子揭示了安塞腰鼓的深广内涵,把你能理解的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段落或语句来谈一谈,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在讨论发言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质疑,也要鼓励其他学生就此展开讨论,进行答疑。因为这种质疑解疑的过程,实际上也正是对文章内涵逐步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
(一)教师示范,“好一个黄土高原!”或“好一个黄土文化”(课文19~22自然段)
(二)学生合作探究,谈自己的理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师生达成共识。
多媒体展示: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量!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充满希望的原野!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反璞归真的自然生活状态!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好一个……
四、练习,生命之畅想
1、听一段二胡名曲《赛马》,任选一题完成仿写。
(1)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发挥你的想象,把听完乐曲后在你头脑中浮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模仿第七自然段)
五、作业,生命之思索
1、师:黄土高原上那种原生态的,摒弃了世俗杂质的生命力量,正是我们民族性格的写真。同学们,你们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你打算怎样走过你的人生旅途呢?
请把你的打算凝练成一句人生格言,写下来好吗?
2、学生拟写格言,集体交流。
六、小结,生命之旗帜
祝愿你们的生命中能贮满安塞腰鼓擂响的激情和力量,保留黄土高原人所具有的生命的元气,高举自己生命的旗帜,一路风采昂扬!
第五篇:[名师教案七年级下册] 安塞腰鼓
17安塞腰鼓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作者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本文通过具有音乐性的复叠咏叹,通篇贯注了一个“情”字,而朗读是对“情”深刻理解和逼真再现的载体。因此对本篇的处理着重以“读”来提领全篇——读出豪情美、读出画面美、读出音乐美、读出诗意美。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教学步骤】
导入铺垫: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课前检索的有关安塞腰鼓的相关视频、音乐、图片和文字资料,感知西北黄土高原人的性情特点,了解安塞腰鼓的壮观场面。
一读,读出豪情美。
选出文中最能体现西北汉子豪情的句段,用狂放的语调朗读。尤其对有些关键语词的处理要表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要读得酣畅淋漓、激情勃发。学生读后进行评析、反复朗读,并借助喧嚣的鼓点作为音乐背景,渲染气氛,激发豪情。
如,“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等等,语词激昂,酣畅淋漓,如大河滔滔,一泻千里,语调要充分表现出黄土高原的元气和魂魄!
二读,读出画面美。
本文想象奇伟,意境雄浑。作者运用丰富的联想,借助特定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安塞腰鼓”仿佛火山岩浆尽兴的喷发,灿烂的意象在瞬息之间纷翻飞舞,源源不绝的大河波涛汹涌,生命的畅想在历史和现实间遨游……在朗读时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想象画面:
无风之季,黄土高原上的一片高粱地里,兀立着一群茂腾腾的后生。这是一个“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背景!(让学生想象画面,感悟朗读第一段和结尾段的语气和语调。)
然而,当后生们的鼓槌擂起来的时候,“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鼓点是“骤雨”、流苏是“旋风”、瞳仁是“火花”、风姿是“斗虎”。你再看,这“安塞腰鼓”,既“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刻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刻变得亢奋了”,使人想起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让学生体会在情感的强烈对比中,用声音可以去描摹画面的色彩,用感情去勾画画面中的亮点。)
三读,读出音乐美。
作家在散文中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直接使用了一连串短语。这样,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如,“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几字一顿,频频出击,使语势自然激越、昂奋。
朗读前让学生找出富有音乐感的句段,有感情地朗读,要读出节奏的高低错落、感情的起伏波澜。
四读,读出诗意美。
《安塞腰鼓》以诗载情,使整个散文呈现出雄奇的诗意美。作者通篇用诗的方式加以强化,使情感的表达畅通无阻。内在的意蕴美的体会可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使朗读的内涵更加富有深度。
师问: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哪些句子中能够深刻的体现出来,朗读的基调应该怎样把握?
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中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再如“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一句里,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学生小组讨论对重点段落的感情处理,教师参与讨论,拓展补充相关背景材料,加深对课文思想情感的把握。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学习本课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的描写方式,通过整体感知、重点分析、迁移练习的方式完成。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____(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___
(二)精读,重点突破。
____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助的。
____2.(播放表演片断,配合录音朗读)请概括本段的语言形式特点,并举例说明其表达效果。(学生发表见解,教师点拨。)
____(①多用短词短句,简洁有力,清脆响亮;②善用排比,一气呵成,表现气势,渲染形象,节奏鲜明,铿锵有力。)
___
(三)迁移练习)
前面我们品读主体部分的第一层次,领略了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了安塞腰鼓的意蕴;又分析学习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现在请大家快读其他片断,运用前面学习所得进行赏析,并发表见解。
____(播放画面)
____要求:多角度、多侧面观察(正面、侧面;动态、静态;调动各种感觉手段……)多角度、多侧面联想(由景生情,联系社会,感悟人生);适当运用排比句式,写一段场景描写,约200-300字。当堂交流、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