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时间:2019-05-14 10: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第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

素养

【摘 要】通用技术课程设计是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采取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那何为技术素养呢?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完整的技术知识结构,熟练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十分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

【关键词】通用技术;技术素养;创新、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呢?我认为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所以老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好课前导入,一开始就充满趣味,让学生兴趣盎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跨进知识大门。

1.设计教学情境导入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二节“设计中的人机关系”时,我拿两款不同的手机走进教室,让学生们来选择并说明理由,学生们兴趣高昂,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顺势引入课题,一下把学生情绪带动起来,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体会到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通过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用视频导入

教师可以展示一段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如:讲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一节“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时,首先给学生展示“几个有关技术发明的故事”视频,同学们很认真地看,然后接着提问:“同学们能从这个视频中得到什么启示?”进而归纳总结优秀设计师应具备的素质,这样使学生们对学习本节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素养,激发学习激情

大家知道,任何课程都有相同的特征:学生如果不愿意学习,教学就难以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一旦这门课程有了考试的支撑,无论多枯燥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我们教师想要达到的要求。可是通用技术课没有高考支撑,学生不学怎么办?这是每一位任课老师担心的问题。我认为吸引学生学习,教师的教法很重要,评价方式也很重要。而这门课程内容又偏重于技术思想与方法,似乎让人感觉到是一门无聊的课程,如果照本宣科,有可能影响学生对“通用技术”系列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例如,在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要求学生针对具体情况详细列出设计要求,考虑得越周到越好。我通过引导学生亲历技术学习过程来落实教学目标,即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技术活动,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生成多个设计方案,并加强了设计中的过程评价,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用技术就是要一门培养高中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如果在上课时只是一味的讲解理论,就会显得空洞,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这毕竟是一门技术类课程,在实际生产生活中都要有所应用,然针对这个现象,我们更应该在这个方面加大培养和练习的力度。

例如在安装双联开关、单相电度表接线时,学生对照电路图安装完,调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故障。这时我就帮助引导他们从电路原理、元件安装、调试方法等方面来分析。哪些原因会产生这种现象的故障,又有哪些原因会产生那种现象的故障。而在这些原因中有可能是电器类故障,也有可能是机械类故障,有些故障甚至可以用数学、物理的知识来分析。注意筛选,最终找到问题的根源。在这过程中,学生们的各方面知识得到了贯穿,让他们觉得以前孤立单一的学科知识块其实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促使学生形成一种对世界的整体认知感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模式要灵活多变,要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变成灵活的知识,把有限的上课时间变成无限的探索时间,把平淡无奇的知识变成探索奥秘的翅膀。高中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候,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多鼓励多想象、探索、营造出一种民主、活跃、热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建构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劲射勇气,有限地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针对高中生自我意识太强,不善于沟通交流这个特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采用分组的形式,5、6人一组。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讨论、分工、研究等形式加强组员之间彼此的沟通、交流、合作。在活动时间完成后,各组通过项目作品介绍,交流表现,心得体会,自我评价,相互评估等方式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使学生养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善于聆听他人意见的合作品质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的到来,对通用技术老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这是因为在新的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课程地位得到了加强,通用技术学科的年轻给了老师们自我展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加强对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提高高中生的技术素养,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栾旭东孙玉萍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玉皇中学

摘要: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

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教师素质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称为创新。他不仅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过程。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 在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

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学校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学校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 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同时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的去学习,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断去充实自己,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学校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的信息堆积,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就不可能站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师生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2、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我一定能学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教师角色改变了,教师不在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比直接灌输知识更加重要。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贯彻,在给予整体优化的同时,真正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为更全面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而努力。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教育的创新来实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

第三篇: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物理教学义不辞的责任。在物理教学中,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谈了几点看法。.引旨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在进行新课程教学之前,列举一些司空间惯而又不清楚原理生活中物理现象或向学生介绍与课程有关的科技成果或重大科研课题,设置“悬念”让学生系上思维“包袱”营造质疑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学习“摩擦力”时,首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为什么下雨天容易发生事故”“拧紧的瓶盖打开时,垫上块毛巾就变容易了”。在学习“电磁感应”前, 介绍新型交通工具一磁悬浮列车。这样学生带着各种猜想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自觉投入到学习之中,教学互动。

2.鼓励学生提问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惯于“教师滔滔的讲,学生默默的听”。这样教学,显然不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多想 思维能力, 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新的教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本质是转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本质是发展;用和谐的教学职能去确保教学介值的完美的实现。

3.通过一题多变,训练学习分析问题的应变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变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充分体现了事物的复杂性,尤其是形似质异的问题在学生认识过程中往往有很大的迷感性。它是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否扎实,分问题能力的良机, 更是学生认识的发展,飞跃的关键。通过一题多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思路,训练学习方法。使学生由易到难,矛盾渐进地掌握知识

4.用现代教育的手段,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 直观,生动,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等特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成为启迪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益,广大教学范围,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扫除认知道路上的许多障碍。同时反映的物理现象过程变得更加直观,生动。

第四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超速积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使时代在各方面都呈现出变化速度加快和价值多元化的倾向,人所生存的环境打破昔日的相对稳定,呈现出变动不居的基本态势。每个人要想在如此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有基础性的知识与一般能力,更需要有对变化环境的判断能力、在多种可能性面前的选择能力、把握时机、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和决策能力以及迅速适应环境变化、主动改造环境和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意识与决策能力。为应对时代的挑战,不辱教育的特殊使命,我们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学抓起,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自觉地有意识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2、现代教育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将文、图、声、像等各种教学信息有机组合在一起,直接诉诸于人的感觉器官,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在教学中实现了教育信息传输的高效率,将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必须的技术支撑。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校是一所创建10年新的学校。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办学基础教好,有比较丰富的教改实验经验,是海东地区“标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先后多次被市、区评为先进单位。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的普遍应用中,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广大教师的素质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时代要求,面对学校现状,我们只能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列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并以此为动力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思考

1、理论依据

⑴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从根本上说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的一门学科。著名学者王坤庆在《现代教育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与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因此教育哲学的有关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方向性原则和重要依据。

⑵脑科学

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外部信息进入大脑并在神经元之间传递“通常是由化学递质传导的”。当来自外部的信息能与人的大脑中的基因和经验组块相匹配的时候,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具有兴奋性的递质,使人脑的思维活动起来;与之相反,大脑就会自动激活带有阻断性的递质,使人的思维抑制、阻碍。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教师利用媒体提供与学生大脑中的相似经验匹配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就能激活、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题界说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方法促进教育效果优化的实践活动方式。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系统方法是指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研究方法。

创新能力指创造、设计、发现或发明能力,是解决相对新颖或不熟悉问题的能力。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具有创新能力优势的学生通常会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实践能力指利用、操作、实施、应用问题求解过程—针对具体的和相对熟悉的日常问题。实践能力一般表现为将所学的理论转化为实践,或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实际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常常能很快适应环境并改善环境,以实现某个具体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着力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是主宰者,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人机、群体等)局面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和谐的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个性化发展。

三、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探索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原则和策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丰富和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提高的理论体系。

2、教学目标

⑴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创新、参与实践的习惯,学会收集与处理信息,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普遍提高,为其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促使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并取得一定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

四、研究措施

1、加强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管理

硬件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充实有关设备。装备了多媒体教室1间,新建了1间计算机网络教室,购买了摄像机,为每间办公室添置了计算机,从而为师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软件开发管理:为满足教学的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图书和音像资料,购置了相当数量的现代技术软件,加大素材库的建设。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加快建立多媒体资料库,不断完善教学、科研管理的信息服务功能。同时加大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杜绝资源闲置。

2、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着力通过培训、教研、督导三个环节来提高教师素质。一是培训。该项实验的有效实施首先取决于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因为教师是实验的直接参与者。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时,课题研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在师资培训中,首先抓好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我们通过选编、印发有关教学资料,组织广大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及文件,同时,学校领导带头举办了《现代教育技术与电化教育》、《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视野中的创新教育》等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从理论上提高对课题实验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在狠抓观念更新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对教师多媒体课件以及网页制作的培训,提高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软件的水平,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二是教研。为适应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何处理好教师、媒体、教材、学生之间的关系”,“大班条件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等专题讨论;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积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经验,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能力;组织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使实验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三是督导。学校领导与课题组成员经常深入各实验班级,调查研究,现场指导。对实验中涌现出的好作法、好经验,及时总结、推广;对发现的问题,面对面地进行指导帮助。有效地督导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整合课程资源

整合课程资源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措施。对此我们作了以下尝试:⑴信息技术课的整合。整合的信息技术课程由正规的学科课程(有教材、排入课表)、活动课程(如网页制作、电脑绘画、编程等兴趣小组活动)和其它环境课程(如学校与周边社会的信息环境)组合而成。⑵劳技课整合。将劳动课和科技活动课整合,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⑶社会实践课的优化。将《课程计划》中的班队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拉通考虑,设计综合活动课,让学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学科所获基础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4遵循四项原则

⑴趣味性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说的就是在学习中,兴趣爱好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后,利用其优势就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为创新奠定基础。

⑵参与性原则。在实施中,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的互动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利用其提供的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使他们看到创新成果,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⑶开放性原则。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外向和开放。而开放性又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空间的开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⑷适度性原则。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这里讲的适度,包括课件的效益性,制作的适度性,使用的适时性。效益性指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度性是指在制作时,注意把握一个度,不能贪大求全,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中要注意适时,不能像放电影那样整节课使用,应选择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五、研究内容

1、探究教学策略

⑴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奠定知识基础

我们知道,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知识基础的,只有当学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在面临一些新奇的问题时,才能凭借自己的经验、洞察力及创造力来产生新观点,在一些互不相关的事情之间建立联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现行文本教材,知识呈现方式是静止的,信息是有限的,更有甚者有的知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是抽象的、干巴巴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光凭教师的讲解学生也难于理解。而现代教育技术所具备的集成性和综合性就能克服上述的这些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知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率。

①改变信息呈现方式,丰富感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从环境接受强化刺激后,便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储存。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集文本、图形、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功效集一身的特点,改变信息呈现方式,将静态的文本知识加工成动态的学习资源,用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和谐的音响,再现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及状态,增大信息量,强化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夏夜多美》一课,教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文字和静态的图画变成一幅幅优美和谐、生动有趣的画面:蓝蓝的天空,闪烁的星星,粉红的睡莲,飞动的蜻蜓,可爱的小蚂蚁,生动地再现了睡莲、蜻蜓、萤火虫帮助小蚂蚁的过程,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体会了夏夜的美景,而且感受了睡莲、蜻蜓、萤火虫美好的心灵,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

②优化学习资源,深化理解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直观的、形象的知识容易理解,对抽象的、陌生的知识难以理解。现行教材中有许多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或者陌生的,但又是学生必须理解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我们就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远为近、化近为远、化宏观为微观、化微观为宏观,打破时空界限,虚拟现实世界等特点,将抽象知识直观化、陌生知识形象化,将其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会惊叹原来是这样。通过优化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如科学课《卵石的形成》,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较困难,教师编制了包括实地考察、初步推测卵石的形成原因、卵石形成的详细过程、巩固练习与知识应用、扩展知识等内容的资源库,生动形象的演示,使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不时发出声声惊叹,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卵石的形成过程,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⑵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

实践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凭借学生自己的经验不断地猜测、联想、探究、体验而形成的。我们对传统教育环境和信息化教育环境进行对比:

传统教育环境 信息化教育环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单一感官刺激 多感官刺激

单一路径行进 多路径行进

孤立学习合作学习

信息传递 信息交流

被动学习主动/探索/探究性学习

基于事实和知识的学习批判性思维和有见地决策

后摄反应 前摄或有计划的行为

孤立的、虚构的情境 真实的,现实世界的情境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只有信息化教育环境才能最大限度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为学生营造探究环境,诱发创新,提高其创新能力。

① 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创新

创新源于问题解决,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问题情境。在实验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创新性的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我校数学组还总结出“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乐于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探究;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能探究;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善于探究”的经验,在全校推广。

②提供探究素材,支撑创新

a、提供探究材料。我们知道,学生的直觉、猜测、联想等都需要通过探究来验证,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材料支持。在教学中,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容量、超文本的优势,学生通过上网或者是查找资源库,寻找与此有关的丰富资源,为创新提供资源支撑。比如,语文第九册《可爱的草塘》在汇报展示这一环节接近尾声时,一个小组从资源网中查到的《北大荒的环保危机》一文得到启发,提出《开发北大荒是利大还是弊大》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高涨,议论纷纷,教师因势利导提出“能否用调查报告的方式来说明其观点”这一有创意的作业。同学们再次上网查找依据,写出了一篇篇充分体现创新能力、各具特色、观点鲜明的调查报告。以下是一篇《我心目中的北大荒》的结束语:“北大荒四次大规模的垦荒,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吃饭问题,但与此同时,由于过度的排水、开垦和捕猎,北大荒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退耕还荒势在必行!”

b、提供探究工具。现代教育技术的集成性可提供各种软件,帮助学生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可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在集思广益中提高,通过师生互动在角色平等中国共产党进,通过多方互动在多方协助中成长。我们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这些优势,营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探究的工具和交流的平台,使其掌握探究的方法,以保证探究的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如小学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当学生根据圆柱的体积探究出圆锥的体积后,很多学生自然提出“怎样求圆锥的侧面积”这一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倍感高兴鼓励学生探究解决。同学们通过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联想到求圆锥的侧面积也就是求围成这个圆锥侧面的扇形的面积,他们通过上资源库查找知道了怎样求扇形面积的方法,有的同学非常兴奋,有的同学却认为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没有办法知道,同学之间的争论很激烈,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同学们明白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不能直接量出,“圆心角的大小该怎样求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上资源库查找资料,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明确了这个扇形的圆心角的大小与圆锥的底面周长和母线的长有关,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资源库上自主选择友情提示、推导过程和答案进行个性化交互式学习,从而探究出求圆锥的侧面积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③开展主题研究,诱发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根据课程学习的内容和学校实际,确定一些有一定深度或难度的研究主题,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主题研究活动中,我们要组织好合作研究小组,明确分工,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创建答案,评价与展示作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⑶提供展示平台,物化创新

在课题实验中,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之后,我们就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电子演示文稿、课件、网页或实物投影,或将主题探究活动的成果上传到网上等方式将自己或所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向老师或同学展出,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一种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

2、探究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教学任务的比较固定的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就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我们运用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用新的教学手段来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过程、结构模式的根本变革,让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经课题组全体教师的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出能充分体现多维互动思想的情境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问题探究→交流验证→总结深化。

⑴创设情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这特定的情境可以是问题情境,可以是社会、文化、自然情境,也可以是虚拟实验情境,但这个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根据学校已结题的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创新性目标系列,将其创新性目标尽可能体现在情境创设之中。学生在认真观察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明确需要探究的方向。

⑵问题探究。此阶段包含以下要素:一是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测或联想进而提出假设;二是搜集支持假设的资料,并适当进行归纳整理;三是独立或合作进行探究;四是形成自己或小组的认识或结论。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和帮助,为学生物化探究结果提供技术支撑。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等方面发扬协作精神,倡导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探究任务,实现资源共享,于是形成学生主动思考,人人参与,合作探究的场面,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参与性、开放性和适度性原则。

⑶交流验证。一是汇报个人或小组探究的结果,进行小组或班级交流,交流方式可是口头的,也可以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网页或实物投影等;二是运用多媒体课件验证探究结果,辨析正误。交流验证阶段,要调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彼此间质疑、争辩,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进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3、探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立足现在、前瞻未来的发展性的评价,评价的目的应该由“选拔”转移到“发展”上来,即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为此,我们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⑴评价的主要内容

①学生的参与状态与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学习的参与状态时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参与活动的形式是否灵活多样;在活动中是否具有探索、交流与合作的意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看学生是否经历了学习新知识的探索过程,善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否善于发现学习中的疑难,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探讨问题或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多样、灵活、新颖、独特。

②教师的角色把握与教育技术的运用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媒体——科学运用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难点、资源——开发利用学习资源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点、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这四个方面来综合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⑵评价模块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能体现评价内容的评价模块,评价模块从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每节课后评价模块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结果累记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准确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

六、实验效果

1、学生素质显著提高

⑴学习兴趣普遍增强

实验证明,现代教育技术是发展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评价模块的四个指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从课堂上的提问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情况、对研究问题的关注情况、对探究的兴趣程度、对不懂问题的反应情况、回答问题的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兴趣高涨。

⑵丰富了学生教育技术素养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进行了检测。下面是六年级400名同学检测结果统计:

检 测 内 容 成绩统计(人)

优 中 需努力

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 运用多种媒体和技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补充课堂的不足能在他人的支持、帮助下,运用技术工具收集资料、交流经验、创作相应的多媒体作品会利用通讯技术和网络资源(如电子邮件)合作解决问题能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从统计中,我们不难发现,80%以上的学生能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能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能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统计结果也显示出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件等意识已逐渐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使其具有社会责任感。

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在六年多的课题实验中,我们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下面试举例:

例1:在2001年和2003年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比赛中,我校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大赛,获小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7篇;创新方案设计获二等奖5篇;电脑绘画及程序设计获二等奖3篇;科学幻想绘画获二等奖2篇;电子报刊项目获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

2、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⑴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我们根据中国教育技术标准里的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对94名教师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 答案统计(人)

你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 不了解

(1)有所了解

(44)比较了解

你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不会(2)会基本操作(75)熟练(17)

在课堂教学中,你经常使用的教学媒体 电视录像(8)计算机(39)其它(47)

你所用的教学课件的来源 商品软件(11)网上下载(47)自制软件(36)

能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技术环境,促进学生学会正确、可靠地获得信息的方法策略 能(29)有时(56)不能(9)

能否创造性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处理,以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 能(33)有时(54)不能(7)

调查显示: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计算机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深,希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愿望极强,在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等基本应用方面能够熟练掌握,力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科的最优整合,创设师生民主、平等沟通的平台,使学生逐步具有新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信息素养。同时,也可以看出我校教师灵活、较高水平的应用计算机已有了良好开端,自身素质的提高与积极利用课程资源为学科服务已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学习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已成为绝大部分教师自觉的要求。

⑵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攀升,教研成果突出

我校教师从2002年以来,参加各项比赛课和技能比赛中,先后有 14 人获一等奖,有2人获全国二等奖;有 40 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 16 篇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论文评选中获奖,有8件课件在市区级评选中获一、二、三等奖。仅2004年我校先后有3名教师被确认为海东地区级骨干教师。

3、构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我们在六年多的实验探索中初步总结出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概括地表述为“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素质,整合课程资源,实施情境探究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评价模块。”

4、促进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⑴深化了我校《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我们在开展本课题研究中,既十分重视突出自身特点,又注意与学校开展的其它课题相整合,协调发展,相得益彰。我们把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本课题研究中,丰富本课题研究的内涵,同时又促进了其它课题的深化和发展。

⑵推动了课程改革实验的开展。《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因此在课题实验中,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课题研究为课程改革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课改实验,充实和提升课题研究的价值,从而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⑶提升了学校整体形象。课题实验自开题以来,一直得到众多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热情支持。通过广大实验教师的艰苦劳动,实验的预期目标基本达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得到了肯定。

“孩子很懂事。每次父母过生日,她都要送礼物。以前是买的小娃娃之类。后来是写明信片或者折一只纸玩具。今年她妈妈生日时,孩子神秘地说:‘今年的礼物只能看,不能拿倒手。’只见她打开鼠标,伴随着《祝你生日快乐》的音乐,一朵朵花儿向前飞来,一个小人儿(应该是她吧)手上端着什么东西跑过来。跑拢一看,原来是只大蛋糕。上面写着:‘祝妈妈生日快乐。’她妈妈乐得合不拢嘴,连声称赞:‘不错、不错,你真能干。’”[6(3)班家长 向东]“我的孩子很喜欢拿着小玩意乱胡弄。一次,冰箱里取出来玩的冰摔在洗衣粉水里了,发现冰慢慢旋转起来,像在水上翩飞的蝴蝶,非常好看,而那些冰周围的小缺口也开始消失了,并且明显比面盆里的水中的冰融化得快些,他疑惑而又惊奇:咦,难道洗衣粉对冰的融化有加快速度的作用?经过再三的实验,并通过电脑帮助解答了这个问题,知道了洗衣粉里的碱等物质融解到水里,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会产生热量,所以,冰中放了洗衣粉的地方会比其他地方融化迅速些,洗衣粉镂空的冰花也就自然形成了。当听到孩子欣喜地说:‘生活中的科学真奇妙!’时,我们做家长的无不欣慰,因为孩子在生活实践和计算机运用中收获了快乐。” [5(4)班家长 谢立新 ]

课题实验对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化,全面工作的开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形象。我校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海东地区家长示范学校”、“青海省标准化管理示范学校”等。

七、几点认识

回顾六年实验进程,我们认为整个实验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认识:

1、开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实验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正确举措,是克服现行教育弊端,推进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是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实验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创新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教育创新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因此,开展课题实验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实验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从技术、方法的层面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4、从实验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的水平和技能掌握的水平。

5、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有一些教师头脑中至今还对教育技术的本质缺乏基本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人”关系和“人—物”关系,忽视对教育技术促进学习过程的探索与实践。

6、我们所构建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化研究,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2007年5月

第五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本,我校十分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并渗透在学校各项工作中。一.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创新性教师。

本,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师资校本培训中,关注教师创新精神。通过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外出参观学习、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示范课观摩等形式,开阔教师眼界,让教师树立起与时俱进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做勇于创新的教师。二. 课堂教学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解放空间和时间,激发创新精神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抑制创新精神的发展。学校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周课时量,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和活动时间,力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内,去寻觅新鲜的事物,启迪创新智慧。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必要的条件。

2、构建民主和谐氛围,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平等相处,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各自发表不同意见,互相肯定,互相支持,和谐融洽,给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使学生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实行“开放式”的教,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深化,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创造的火花在课堂中迸发。以语文教学为例,有的教师在一堂课的开端,喜欢采用一段动情的导语,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首配乐的小诗,一组电视画面,一支动听的歌,一段感人的视频„„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教学的境界,把学生思维激活,诱发学生再创造的灵感。引导“自主式”的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自由灵活的不同教学形式组合中,人人有合适的角色,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在交流中优势互补,又能以合作的方式参与竞争。这样,不但使学生的从众心理、胆怯心理、惧怕心理的压力减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3、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拓宽知识层面,提供创新思维平台

知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创造。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并举的今天,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学生在学校单凭学习课本知识是不够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学好各个学科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网络、阅读等途径去汲取丰富的科学知识营养,收集处理现代科技信息,打破学科间的封闭,加强学科间的渗透,整合学科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广阔的空间。三. 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实践活动。

学校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活动。2012年3月带领学生参观考察内蒙古气象局,使学生对气象知识有所了解,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2012年9月,学校带领学生参观蒙牛公司,走进特色企业了解生产活动,引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大大开阔了学生眼界,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总之,一年来,我校通过课内外结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积极落实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的方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海西路小学 2012年12月

下载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篇模版]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跨世纪教育变革的根本任务之一。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连国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早已成为教学的热点。创新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时代的发展更要求我们在......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5篇)

    开展综合性学习课时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达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我们大力改革了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增加了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了......

    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能力(本站推荐)

    培养学生的自我提高能力一、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椐专家研究预测,21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时时充电,以适应......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论文: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