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米强荣(重庆市潼南中学校)
钱学森生前曾多次向温家宝总理提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如何解答?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讲:过去25年让全世界发生改变最瞩目的是两个哈佛辍学生:比尔·盖茨和马克·扎克伯格。我们如何看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何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搞好创新教育成为需要全社会解答的一道课题。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么,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对创新教育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老主任唐敖庆先生曾说过:“要能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现象,进而提出新概念,发展新方法,我想这就是创新。”简单说来,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又包括“有中求新”。按贵州教育家汪广仁的话来说,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创新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学生的才能。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创新思维。创新教育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初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3、创新技能。创新技能的培养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学校教育而言,要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1
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趋于成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思想活跃,接纳信息量大,求知欲强,可塑性较大,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心理和生理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式,知识迁移能力形成速度快,阻滞因素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
目前,人们较多地责备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创新人才少。殊不知,中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许多进入大学的新生被中学的应试教育训练成“考试机器”,他们博闻强记者多,富于创新才能的少。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说:“从小围着高考转,整齐划一的教育如何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而一些获得诺贝尔奖较多的国家的中小学就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的教育重视继承,继承难于发展,而西方的教育重视创新,创新才有未来。尽管我国中学生参加奥林匹克大赛屡屡获奖,但我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却几十年无缘。我国参加奥林匹克竞赛的中学生选手是层层选拔,集中训练,由专业教师专门辅导,训练出的选手所向披靡,远胜其他国家选手一筹。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探索未知世界时,则在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需要常人没有的创新能力。这一事实,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当前中学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极端重要性。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转变教育观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强学生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时代教育的必然特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必将越来越高。伴随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变化,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标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基地,时代就必然赋予其新的要求和使命: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学校应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着眼并着手于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转变教育思想中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
学会学习是个体获得自由发展的手段,学校教育应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培养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要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要养成创新的习惯。
2、培养创新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在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者,随之学生也要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学校要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3、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才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贵州教育家汪广仁教授曾说:“创新能力来源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要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必修课,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学科发展前沿,了解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还需开设学法指导、发明与制作、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实行“走班制”。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成长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使之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开设研究性学习课,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图书馆,建立创新教育
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通过改革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国际上高中的一个基本特点。在英国,大多数高中学校的课程表都是以学生为单位制订的,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份课程表,每天都是根据自己这份课程表进行的,即使是同一门学科,也可以分若干层次。在韩国,一些学生的每门课程都细化为若干层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开设科技活动课。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4、改革教育方式。要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放在首位。要把过去以“授业”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追求。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课程的改革。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5、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主要来源于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首先要不断拓宽培养工作的渠道和载体,积极营造创新的的氛围,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相当的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有利于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增强创新意识。
6、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例如:我们采取了阶段性的评议,比如一个月左右让学生选择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进行对比评价。作业纸可以设计出学生、家长、教师三方的评价表。学生给自己的作品评出几个☆,定期分析自己有无进步。同时,也能让家长、老师看到自己的进步。
7、完善培养模式,加强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教育。教育的个性化程度越高,取得预期目的的可能性就越大。当前,高中学生的情况较以往同龄人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学生的入学基础行为习惯在变化,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多元,个人需求更加多样。而对这样一个群体,普通高中要根据教育质量,培养人格健全、善于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资源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探究高中个性化教育的路子。
8、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难免出现幼稚之举甚至可笑之处,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必须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
9、倡导相互合作积极参与。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来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助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多样化,使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10、改革考试方法。学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作品设计、小制作,小发明、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总之,21世纪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竞争性的世纪。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潜能,是中学生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没有中学创新教育的成功,就没有中华民族强大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论高校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陈颖《江苏高教》2002.06
2.《创造性人才培养手册》张庆林 2000.0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论创新性人才及其塑造 余海清《东岳论丛》2002.02
(作者电话:***;信箱:1125119734@qq.com)(来源:《中国教育科学》2012年12期,http://)
第二篇: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此,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学生来说有不同的兴趣点。在教育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兴趣就是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应把握住学科特点,找出学生对所授学科、章节的兴趣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浓厚的兴趣,想不让他们探持、创新都难。为此,教师应该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对所授学科的兴趣。为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自觉创新打下基础。
二、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学习过程是与其他同学不断的探究、讨论、总结中完成的。这就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共同合作,才能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还可以锻炼自己的动手动脑能力,改进学习方法,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探索是我们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既然可以开发学生的空间知觉智能,又可以达到让学生自我认识,学会协调人际关系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从生活走向学习,从学习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锻炼的舞台,从而体现教改的“人本主义”思想。因此,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四、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相进步的基础之上的,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动手动脑,甚至分工协作。但是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能参与到群体中来;有的同学只求独善其身,自己探索学习;而个别所应快的同学则不屑与其他的同学共同学习„„。以上现象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时时注意出现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的教育,让学生清楚互相协作的重要性,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从而达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目的,更大的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好更快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五、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捷径。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学习,但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随时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慢慢理解、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间接的纠正他们不规范、不正确的学法。这样学生就少走弯路,能尽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学习的空间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用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让学生改掉不爱动手,不爱说话等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篇: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论文: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生物是一门能够拓展思维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课本去按部就班地给学生灌输理论,我们需要的是拓展他们的思维, 激发学生思考潜能,培养良好思维品质;让他们将自己的能力去毫无限制地释放出来。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生物教学成效呢?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构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中,教师只有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激励的话语、耐心的引导,才能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良好的氛围。教师只有以朋友的身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才能消除胆怯以及与老师之间的隔阂,从而带着良好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努力探究,以创新的观念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应用知识,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信任、理解、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
二、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高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磨炼学生的创新意志。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中的不同见解,支持学生中各种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即便是错误的回答,甚至当时看似荒唐的回答,也绝不能全盘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捕捉每位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和鼓励,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获得经验,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另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应坚持使用一些富于激励性的语言,比如:“你回答这个问题的角度很新颖”、“你的回答很独特”、“你所说的这个方面,连老师都没有想到”等等。
三、尽力增加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法和利用各种途径,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把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潜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旁栏思考题、小资料、问题探讨、课外阅读材料和探究性实验,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简易的探究性实验和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感激趣、设疑激趣、活动激趣以及导引创新、语言创新、板书创新、训练创新等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给学生介绍最新生物学成果,展望生物学发展前景,激发学生求知的渴望,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证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养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良好习惯。
四、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是一项十分复杂、自由度极大的创造性劳动。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常都是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背”,这种僵硬、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要彻底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全面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模式和教学方法,比如对于“绪论”、“生物的进化”、“植物的激素调节”等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可采取“定向质疑――引导探索――反馈运用”的探索式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增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一些结构性、过程性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观察探究――分析思考――归纳总结”的引导发现教学法;对于“细胞的生命历程”、“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一些浅显易懂、内容生动的教材,可采取“提问激趣――自学阅读――引导归结――补充评讲”的读书指导法。将多种教学方法与幻灯、投影、多媒体等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灵活结
合起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感受主动获取知识的喜悦,很好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五、努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一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经验、思考、经历、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上学生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突发的念头,都是他们身临其境的不自觉行为,是思维的真实流露,有些问题完全超越教师的思维,出乎教师的意料之外,但这些问题有时能拓宽思路,引导教师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挖掘,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尊重和珍惜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要有意识地把这些个性化的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探究成果转化为一种课程资源。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珍视学生的“奇谈怪论”,要给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充分暴露出学生思维上的差异,使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也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大胆鼓励质疑问难和求新求异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多问一个“为什么”,就没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等等。质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知识的开始,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标志。宋代张陆说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学生强烈的释疑解惑的欲望是他们积极思考的潜在动力,由存在疑
问到解释疑问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进行认真思考、深入探究、综合分析、严谨推理,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的过程。这对增长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是教师的分析与讲解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问的天性,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胆质疑,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其次,教育学生不要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要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智慧,积极探索,勇于从多个角度、多种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独辟蹊径,提出自己标新立异的见解,做到敢言前人所未言,敢发前人所未发;最后,每节课都要精心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发散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长期坚持这样的质疑求异,一定会强化和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七、注重运用探究法开展教学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等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且关注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教学法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方法。一方面,高中生已经具有了
强烈的参与教学过程的欲望;另一方面,探究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探究教学法组织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将其以一组探究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思考、讨论与探究学习,让学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由此来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大胆改革,努力探索,优化生物教学,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传统课堂转变成为一个高效自主的课堂,用教师 “教”的创新火种,去点燃学 生“学”的创新火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既得到知识,又发展个性,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第四篇: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0401郑颖04501045
选题性质:应用研究
选题目的及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所在。因此,应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所谓“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时间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指挥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对升学、教学、考试等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我国在高等教育选拔方面过于注重分数,而在就业方面又过于注重文凭。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才能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学到更多的知识。而这些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现在,我国已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标志,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试图探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自身发展的影响。
参考文献:
韦耀辉《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自《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6月
任桂珍 张述梅《简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自《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第3期 廖海鳌《浅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自《综合天地》2006年1月 胡自琴《中学语文教学新途径初探》摘自《湖北教育》2005年2月
徐勇鹏《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自《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1期 欧盛伟《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自《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下半月刊
郭照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02年9月
钱同舟《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2005年10月
黄鹂凤《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自《教育艺术》2006年3月(以上参考文献均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第五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
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
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江泽民主席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
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
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
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
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
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
2.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
3.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