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时间:2019-05-15 12:2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第一篇: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传统的创新教育是从创新心理的角度对人进行训练和激发,缺乏创新技法的教育。TRIZ理论又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融入TRIZ理论,并提出“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的多层次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TRIZ发明原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保障上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总体状况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创新意识差。高职学生习惯于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都很缺乏。

二是创新能力弱。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有三点:

(1)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远远不够。目前,我院倡导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法,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2)创新型教学队伍不成熟。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验不足。尽管一些硕士、博士具备创新实践的经验,但将创新实践内化为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却不足。

(3)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及教师对创新教育还仅停留在理念的理解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途径开展工作。而且,课堂教学创新永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但是,这种层面上的教育过程,并不能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创新的技法及创新的规律。TRIZ理论在科技界盛行,为创新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统的方法。

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此理论是从250万份专利中仔细研究、寻找规律、总结分析而得出。许多技术问题可以利用其他领域或相似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得到解决,也就是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寻和有法可依的。

TRIZ的经典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有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与矛盾矩阵、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76个标准解、ARIZ创新问题解决算法、科学与技术效应库等等。其中,8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揭示了一项技术或某一产品如何遵循规律在历史中发展和演变的,为技术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最终理想解则通过抛弃客观条件,以理想化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保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偏离目标。最终理想解应该是有用功能最大化,有害功能最小化,而不是用传统的折中法去解决问题。40个发明原理则是阿奇舒勒总结专利的精华部分,也是TRIZ理论应用最普遍的部分。发明创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物理矛盾是指系统中某一参数既要求向正方向运动,又要向反方向发展。如飞机的体积既要大,保证容纳旅客数增加;同时飞机的体积又不希望大,会有成本问题和动力问题等。这就是很简单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的解决通常采用四大分离原理,即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技术矛盾就是由系统中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阿奇舒勒将工程参数作了横向—纵向排列,横向表示恶化参数,纵向表示改善参数,纵横交错的方格表示建议使用发明原理的序号。其他的理论,不再作逐一分析和解释。理论体系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细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技术人员解决创新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这样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发明创造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TRIZ理论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

笔者认为,TRIZ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主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中怎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一般以专业课渗透TRIZ理念,选修课和社团课系统学习TRIZ方法论。

“学”同样也有两个意思,既指“学生”又指“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者,接受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发散思维,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同时,系统学习TRIZ理论时,更应耐心品味,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既在创新思维上得到训练,又在创新方法上得到提高。

下面以我院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个全新的TRIZ理论体系,教师大都还不是很熟悉。于是,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1)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请省内科技创新专家以及校内专家教授做讲座,全员普及TRIZ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培训骨干教师。暑假安排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参加“TRIZ理论培训班”和“创新方法培训班”。最近,又请美国IEG集团的创新顾问对我院TRIZ团队的所有教师集中培训。高密度的培训,使我院的TRIZ授课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3)组织课堂教学。2009年9月,首先在几个专业试点开设了选修课的小班教学。2010年3月,选修范围进一步扩大。

(4)指导学生实践。个别教师已经开始用TRIZ理论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TRIZ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真正价值。

通过初步实践,我院总结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多层次培养模式。

(1)思维训练阶段。在全院范围开设关于TRIZ的选修课(初级班),让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尽早形成创新的概念,初步了解TRIZ基本知识,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系统学习阶段。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初级班中对TRIZ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其参与中级班的学习,系统学习TRIZ理论体系;二是让骨干教师在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的讲授中与TRIZ原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创新技法。

(3)实践应用阶段。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TRIZ创新原理进行毕业设计或各级竞赛活动。当然,这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但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必然会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并不断修正,最终趋于完善而合理。

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应用实践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TRIZ理论的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重点选择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部分。

(2)对于不同的专业领域,TRIZ的应用重点应有所区别。

(3)在TRIZ理论应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应注意不同学科的交融。

第二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论文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层次性,化学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过低,也不能要求过高,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具体情况,对学生提出适度的要求,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与学生自身条件相符合。

(二)个性化原则

初中学生有个性,有活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个性化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原则。如果缺乏个性化教学,则不会有创新教学,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坚持个性化原则,要保证化学教学民主化,摒弃给予性教学,鼓励初中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

(三)活动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新,初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不管是课外活动还是课内活动,都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听从民意,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出初中学生的创新兴趣,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探索性原则

不管是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化学实验的教学都需要不断探索,探索性原则摒弃了教师将化学知识照本宣科“教授”给学生的做法,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将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前提和基础,启发学生质疑和思考,鼓励初中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学会学习。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思考、主动探索的机会,要让学生在化学实验课堂中像个科学家一样对化学实验进行探索。很多教师都在开展实验之前就将实验结果告诉学生,这样的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毫无创新可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只有实验结果是未知的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在现有条件和情况下,为学生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化学实验,鼓励学生从小问题着手,使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提升自己对于问题的研究、分析、解决能力。这样的化学实验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探索过程中,虽然有些学生会失败,但他们仍然掌握了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更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方法。

(二)运用挫折演示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看成一名学生,对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模仿,表现出思维受阻的情况,在思维受阻的时候,为学生演示经过多次失败挫折以后克服困难和障碍,最终取得成功和胜利的过程。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实验都是定性实验,定性实验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阻碍作用。因此,在化学实验刚开始接触“量”对于化学反应产生的影响时,思维定势会制约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思维受到阻碍。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帮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和探索,教师要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设置一些阻碍学生思维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探索,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克服思维阻碍,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敏感性进行培养。

(三)运用不完全内容教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不完全内容教学法是指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将教学内容和知识点全盘托出,而是故意制造一些空白地带。空白地带是学生的探索地带,更是学生的创新地带和创新开发区域。教师可以在演示完实验以后,不立即告知学生实验原理,而是让学生对产生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比如试剂添加顺序、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药品等。教师还可以在演示实验之前让学生对有可能产生的实验现象进行预测,接着再通过实验来对其进行验证。例如,教师在对CO气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对产生CO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为学生提出一些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索和思考。比如,对某地火灾现场是否含有CO进行检验的时候,需要选择哪些药品和装置?教师不要立即为学生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条件、实验装置等,要不断引导学生,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一步一步将学生向还原装置、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方向引导。给学生留有创新空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和观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初中化学学科的特征以及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阐述了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提出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在本文中,笔者遵循培养初中学生创新思维教学原则与化学教学一般原则有效结合,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同时,适当增加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的内容。

第三篇: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途径初探

袁悦

上海金融学院保险学院,上海,201209

摘要: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给他们提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条件与环境,并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途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支能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挑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更好地完成这一重大任务。

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政治课本中写道: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久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令世人为之惊叹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

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创新思想的萌芽和成长。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问题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开创培养大学生创新思想的有效的新方法。

1、改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有些教师的教案亘古不变、传授内容跟不上时代、教学方式呆板,极度缺乏创新。这一僵化、老套的填鸭式教学,对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

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善,使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思想。

单有课堂教学的启发是不够的,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思想,与课堂教育相辅相成,帮助大学生意识到创新思想的重要意义,以此激发大学生追求创新思想的动力,从而由思想到实践,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要改善教育环境,营造民主氛围

马克思主义环境理论认为,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江泽民更明确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而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或缺的养料与气候。可见,要把学生的创新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注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

1.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灌输式的,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必须进行改革。为此,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对本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和相关交叉学科的新理论十分熟悉;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想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比如作者本人是保险学院的,在保险学专业课的学习中,任课老师经常在课堂中进行提问,或设计案例让学生讨论分析;有时举办小型的辩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法律依据判断案例的正确走向。同时,学院也举办了“睿保杯”保险创意规划大赛,旨在鼓励学生根据所给的案例,自主调查研究,设计出最适合案例家庭情况的保险方案。这项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积极指导学生完成从知识继承者到知识创造者的转变,使其思维敏捷、善于思考、勤于动脑、能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氛围。大学生既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又是学校的主人。因此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事务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有关学生管理决策的讨论决定,这样既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又可以发扬民主,把老掉牙的旧制

度更新为符合时代的有创新意识又有效的管理制度。而民主的氛围也能激发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促进他们主动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使创新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

1.积极探索和广泛开辟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良好的育人环境,更与学校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逐渐强化教学实践,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学校应与社会各界联合,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大学应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自拟题目进行研究。学校应将之纳入整个教学体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和学分、选派教师作指导,比如我校的“工行杯”和“金融消费者服务队”活动就是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要着力构建适合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熏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创新精神得到呵护和培养。

2.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内容,给大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参加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需求;通过生产实践,有助于学生发现现有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在现实条件下遇到的新挑战,从而为寻找“创新点”、确立“创新选题”创造条件;通过亲自参加科研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深化,在科研中提升知识。为此,一方面要坚持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以实现多侧面、多领域的锻炼;另一方面要强调实践的创新性、提高实践的层次,在实践内容和形式上比过去有所发展、有所突破。同时,还应注意提高每次实践活动的效率,防止实践走过场、图形式。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

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是在一个比较开放环境下,面对不断变换的对象进行的。教师的指导作用也相对弱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活动的主体。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他们对现实的感觉和认识的深度、广度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所能比拟的。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基本素质和潜能会得到发挥,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得以加强,因而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表现出创造举动。要为大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应积极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可以成立学生课外科技小组,或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使学生有自我发挥能动性的空间,进而达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科研活动应尽量结合专业开展。教师还可将自己科研项目的知识和经验融会到教学内容之中,这既可使大学生及时掌握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又能增强其科研意识、创新意识。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尊重、鼓励和奖励对创新能力有显著的强化效能。因此,要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有意识地培育、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此,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标新立异”;学校还可以设立“大学生科技节”、开辟科技创新论坛、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和专家举办学术讲座、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学校可以邀请本校教授、博士为大学生做讲座,以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方式介绍其成长成才的经历;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学科知识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以培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丰富校园生活、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大学生科技报告会、出版大学生论文集,组织学术、艺术、实践、体育等各类社团活动,举办各类竞赛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

1、要建立、健全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

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现实评价状况,在评价中要努力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把评价重心向创新能力倾斜。

2、建立和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结果和今后的发展直接挂钩。

建立和健全奖励机制。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要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要鼓励发明创造,给“异想天开”者以有力的支持;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足够的肯定和褒奖;要允许探索中的错误,不责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途径。高校有关部门要设法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并投入专项资金,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在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大学生予以奖励。比如对于参加科技发明和科研活动、公开发表作品、参加各类竞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学分或颁发证书或作为评优评先的参评条件。只有这样,学生参与的热忱才会高涨,学生的创新成果也会越来越显著。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文辅国.知识经济需要何种人才[J].跨世纪人才,2000(8).

3.张庆林.创造性研究手册[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童爱玲.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05(4).

5.夏越新.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决策探索,2003(5).

6.周进.延边大学报 2007年9月

第四篇: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自此,素质教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应对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今天,是否具有从容面对变化的应变能力,是否具有善于质疑、前瞻的思考能力,是否具有否定、突破现状的创新能力,这是知识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努力和追求的方向。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目标不相符的缺陷:课堂教学强调传授系统而又老化了的知识,强调教师的意志和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等等。因此,当代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探索教学的最优化方案——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个问题谁能回答?请举手!”这是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意味着决定权在老师,一个“能”字把许多学生的发言权给剥夺了。这样的教学,其实在老师和学生的头脑中都固定化地存在这样一个思维模式——正确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这样的提问表面上看起来气氛很活跃,实际上有不少学生由于对自身的否定,其大脑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年级越高,举手的学生就越少。到高中时已很少有学生举手,教师只好无奈地采取“点将式”、“火车式”等方式提问。这更加重了学生对此种提问方式的反感,从而造成了学生对提问、教师乃至学科的逆反心理。而创造性是建立在一种好奇心、一种兴趣之上的,创造性学习的培养和形成需具备积极的学习心态、浓厚的学习兴趣,没有了学习积极性,没有了学习兴趣,何谈创新。

如何使提问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及提问方式。在问题设计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的学习状态等,选择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能够解决的问题,属“最近发展区”范畴,从而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大脑处于积极活跃状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是否给了学生发言的自主权。我在课堂上经常说的是“这个问题请自由发言”、“无需举手,自由发言”,打破了“要发言,先举手”的课堂陈规,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学生把此举称为思维的解放,可以自由发表见解,一瞬间爆发的思维火花不致在等待中熄灭。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一发问,便有几个学生同时站起来,形成自由讨论的氛围。

过去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评价,现在是学生在相互争论、辩解中得到提高。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来发表意见,在“我终于站起来了”的感叹中如释重负。一旦学生冲破心理的束缚,便会集中心思体会上课的乐趣,学生说:“上课不再像以前那样中规中矩,而是像在进行一场自由辩论会。没有了压力,不怕犯错误,不断开动脑筋,对同学的言论进行思考,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二、让学生在学会学习中培养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知识的构建与创新,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会学习。我在教学中注意抓住以下几个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首先,让学生自学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结构及相关体系,先从整体上把握,再从细节上尽可能理解,弄清楚哪些理解了、哪些还不理解、问题在什么地方,并找到发问的切入点。其次,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机会,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先交给学生自行解决,对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由小组或全班加以讨论,必要时,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提示。提示以学生的“愤”、“悱”状态为前提,教师加以“启”和“发”,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最后,在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或学生提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或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又解决了新问题,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一过程,是师生以教材为依据,共同探讨问题,平等合作,共同面对未知的双向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提问、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和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和好奇心,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得到了培养。

三、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跳蚤放进一个玻璃杯里,发现跳蚤立即轻易地跳出来。实验者把杯子盖上盖子,经历了一次次被撞以后,跳蚤聪明起来,它开始根据杯子的高度调整自己的跳动。过一段时间,实验者把杯子的盖子拿走,可怜的跳蚤已不知杯子上面还有可跳的空间,依然在原高度上不停地跳着,再也没跳出这只杯子。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们也常常在有意无意间制造着无形的盖子,罩住了原本潜质无限、活力无穷、个性迥异的学生,使之只能在师者的训导下,唯师是从,唯书是从,这就是传统的给予式教育。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有悖于教育本质的“盖子现像”。创新需要基础,而这个基础是否坚实,取决于学生是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突破无形的盖子。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和人的一生相比是短暂的,绝大多数知识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获得。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改革目标应该变传授知识为帮助培养、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其中,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才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实践先进的教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当代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在变,世界在变,教育更需要顺应时代积极变革。教育只有在不断的变革中才能发展,中华民族在教育的发展中才能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第五篇: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 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代的知识、理论、规律都是人们从大量的生产实践和实验研究中得出来的。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和自由度进行探究。而新课程则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是如何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和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才华,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和喜悦。

关键词:实验 创新能力 探索精神

一、注重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阶段,学生要学习大量的基础性知识,这些不可能完全让他们体验,而书中的每一个实验都是精选来的典型。所以,做好每一个实验,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和抽象知识,并根据得到的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效果》时,书中通过引入风力使树枝变形,用力使弹簧变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力能使物体形变。学生提出疑问:我平时用力拿玻璃瓶,我怎么都没有觉得瓶子发生变形呢?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假如瓶子发生形变,我们有方法可以看出来呢?有同学说用放大镜看,一试,结果看不出什么变化。又有同学说:玻璃瓶里装满水,手对瓶用力按,如果水流出来了就证明瓶子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发生了形变。于是让这位同学去演示,发现手用力后瓶子发生摇晃,水也会倒出来,很难观察。于是又有学生提出来改正方案:把瓶子灌满水,盖上盖子,用力挤压,如果瓶盖冲开或者变形,则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变形,又做,发现还是看不出来。于是大家又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说,可能还是由于瓶口太大了而看不出来,我就趁势引导:那变小一些可行吗?有学生说不行,也有学生说可以,因为把微小的变化进行放大,能够看出来。我又问:“如何变得小一些呢?”大家经过讨论,觉得在瓶里装满水,然后盖上盖子,再在盖子上插一根玻璃细管,进行实验,如果管子里的水位上升了,说明瓶子受到了力而形变,于是我让其中的一位同学演示一下,结果旁边的同学看见了,而远一些的则看不见。我又让大家改进:如何把现象变得更加明显一些呢?马上就有同学想到用红墨水,于是我又让他用红墨水做了一遍,结果现象很明显。然后我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取温度计的中间一截插上重新做,结果细管上出现了一大截的红墨水。实验规律也就掌握了。

这时有学生提出来,他说“假如玻璃瓶里不装水,空瓶子直接盖上盖子,再把细管子塞上,并在细管里滴几滴红墨水,再用手挤压瓶子,如果细管里的红墨水上升,也能说明啊”。

这时有学生站出来反驳:“也许是手对瓶子加热,瓶里空气受热膨胀而体积增加的结果”。我又趁势提出该如何改进这个方案,学生想到了设计对照组进行对比再得出结论。上述实验方案设计的实施,不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增设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比如,学习了八年级下册的第三章第三节《植物与土壤》后,大家都知道土壤能给植物提供水和无机盐,因此我就提出问题:如果不用土壤,我们能否种出植物?让学生自己实验。学生们通过设计方案,选择身边的塑料瓶,并买来各种化肥,配置成营养液放到瓶子里,在瓶口铺上塑料网,撒上青菜种子,结果真的长出了小苗,又慢慢长成了一棵棵小青菜,其内心兴奋程度是无法描述的。又有个学生想要种富硒的青菜,特地拿了一点点的硒酸钠配置成富硒的营养液,就种出了富硒的青菜。周围有几个同学受他的启发,相继种出了富铁富铜的青菜。这样,在教学中使学生以一个探索家的身份进行实验,在情绪被激活的同时,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也就被激发出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其创新精神得到了发展,同时还从侧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意志力,使其能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得出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及培养,为今后学习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三、利用课外实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说:“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的场所。”实验时,人们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浓厚的兴趣会促使他们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无疑是锻炼意志、开拓思维、增强自信心、提升创新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各种事例、现象了解到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在书后面有专门介绍火箭飞行原理的阅读材料,然后我在课后就布置一个制作水火箭的比赛活动,让每组都制作一个水火箭,在家做好,周一在课上进行比赛,大家讨论:如何比较谁制作得最好?学生当然会说跑得越远越好。怎样使火箭运动得远?有些同学把可乐瓶绑到木板上,有些把可乐瓶开口变小并绑在玩具汽车上,有些则找来小时侯玩的赛车,在轮子上绑上可乐瓶,等等。最后,通过亲自体验,又让水火箭跑最远的同学谈谈自己的依据。经过大家讨论,最后得出:要使水火箭跑得远,与地的摩擦必须要小,后面喷出来的水要小、急。这样的动手实验,既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能培养探索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参考文献

1、毛冬珍《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中学教育实践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重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实验以它的趣味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加强和重视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能更好地适应新......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探索论文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联合国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

    浅谈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经济发展的重心越来......

    高职教育也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也应该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是马克思哲学体系的精髓,明确指出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是实践的升华总结;同时理论的作用在于能够回到实践即指导实......

    基本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理念不清晰、......

    数学建模竞赛与高职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词:数学建模竞赛;数学教学;能力摘要:论述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竞争意识和社会应变能力的作用, 研究了数学建模对高职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数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