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时间:2019-05-14 03:32: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本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本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第一篇:基本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摘要: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的核心内容,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存在理念不清晰、机构不健全、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水平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文化等六个方面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就业

近些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许多情况、新问题,作为处于“弱势文凭”的高职院校,面临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表现在: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学生无业可就,学生就业稳定性不高,就业质量偏低,学生自主创业率远低于发达国家。造成这种就业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高职院校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潮流,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培育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选择。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一)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竟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创业能力是指发现或创造一个新的领域,理解创造新事物(新产品、新市场、新生产过程、组织现有技术的新方法)的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主要包括专业技术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冒险意识和敬业精神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对于促进学生就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创业能力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 1.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变化,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毕业生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及持续完成工作的能力,它包括情感智商、专业知识能力、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创新创业能力是就业能力最主要的内容,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非常看重的因素。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

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破解国家就业难的重要举措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创新创业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种有效的手段,也是一种相对高级的就业形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1]。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这标志着国家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国家战略层次。建设创新型国家,努力培养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社会上更多人的就业。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远低于全世界平均20%左右的大学生创业率,据新锦城对福建省2016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统计,2016年福建省全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4%,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2.8%,因此在创新创业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清晰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素质教育、发展教育,是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质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的教育【2】。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带着创新的意识、创业的理念、创新创业的实践,走向生产和市场一线。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刚刚起步,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够清晰,还没有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无法有效结合。甚至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是一种“速成”教育,创办企业的教育,培养企业家的教育。

(二)创业创业教育机构不健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教务、学工、团委、实训、后勤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各教学系部的积极参与,需要有专门部门、专职人员、专项经费、专门场地等重要条件保障。但是,绝大数高职院校受经费和人员编制的限制,处于“无专门机构、无统一规划、无专人负责、无专项经费”的“四无状态”。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各职能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晰,工作开展缺乏积极性,遇到问题时往往不互相配合而是相互推诿。

(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职院校由于综合实力不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较晚,能够利用的教学资源不足,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生涯规划课、就业创业指导课、大学生创业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仍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仍然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不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评价方式也非常单一,仍然以考试成绩为主,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自由的空间;实践锻炼平台不足也制约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平台,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

(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不足

创新型人才需要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师资团队,而大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团队主要由学工部门教师、就业部门教师、团委教师、辅导员和少数经管类专业老师组成,他们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指导体系,无法达到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同时,高职院校在职称评聘、教育培训等方面没有采取鼓励效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加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导致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较差。

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高职学生顺利就业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教学系部的积极,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平台,促进学生顺利就业、满意就业。

(一)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制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顺利开展 高职院校落实“一把手”责任,成立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既是教学部门也是职能部门,牵头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甚至可以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或创业研究院,负责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和理论研究。从而形成“学校主要领导负责、创新创业中心组织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教学系部推动和落实,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格局。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理念

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专门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但是不能把高职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更不能把高职教育当作是职业技术培训。高职院校要顺应创新创业的时代潮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变,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把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3】。强化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由依赖型、被动型就业向自主型创新创业转变,由岗位的获得者向岗位创造者转变[4]。

(三)突出高职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修改传统的课程设臵和教学内容,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捕捉创业机会、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其次,建立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体创业发展需求不同,通过个别指导、专项培训、通识教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通识课,普及创业知识,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专项培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针对优秀创业团队进行“一对一”个别指导,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第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课程教学以参与式、体验式、小组合作、社会实践为主,课程教学测重于激发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四)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搭建校内外素质训练平台、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和校内外孵化平台,形成多元化的实践平台体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搭建校内外素质训练平台。组建各类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学生科技类社团,吸引更多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举办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大赛和实践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活动;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兼职、项目调研、市场调查等。通过创新创业能力训练,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培养。其次,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训练平台。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校实验室、训练中心等面向全体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跨学科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或工作室;以“人才互用、资源共享”为基础与校企合作企业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改造。第三,建设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培育平台。组建校内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选拔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为学生免费提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以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推动企业、政府与学校共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孵化培育平台。

(五)组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组建一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是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使他们掌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所必须具备的教学理念和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同时,安排部分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兼职,弥补创新创业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学校聘请一些企业高管、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和优秀的创业校友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确实帮助学生降低创业风险,把握创业时机,实现成功创业【5】。

(六)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塑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当前,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氛围还不够浓厚,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重非常小,绝大多数学生毕业之后都倾向于直接去找工作。校园文化环境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最为密切的文化领域,它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极其重要作用。首先,加大创新创业政策宣传。通过广播、校园网、宣传栏、易班、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和地方的最新创新创业政策,创造鼓励创新创业的宣传舆论氛围。宣传创业典型人物和创业成功案例,树立创新创业的榜样;其次,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讲座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营造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第三,制定和完善一整套激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如弹性学分制、休学创业、创业实践抵毕业实习、创业计划书抵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成果奖励等相关制度,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增强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的一项重大举措。高职院校要肩负使命,履行责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袁博.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3(34):P31-33 [2]滕兆霞,周吴浪.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05): P28-29 [3]于兆国.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机制探析[J].职教论坛,2015(29):P33-36 [4]刘春山等.以就业为导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6(7): P218-220 [5] 于晓丹.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与大学生成功就业[J].新校园,2016(3):P192-193

第二篇:关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传统的创新教育是从创新心理的角度对人进行训练和激发,缺乏创新技法的教育。TRIZ理论又称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是利用矛盾原理解决发明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中融入TRIZ理论,并提出“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的多层次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TRIZ发明原理;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保障上力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总体状况还是不能尽如人意,毕业生的创新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主要存在两点不足:

一是创新意识差。高职学生习惯于在教师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缺少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创新欲望和创新勇气都很缺乏。

二是创新能力弱。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关键有三点:

(1)教学模式落后。传统的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传授,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远远不够。目前,我院倡导的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法,既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水平,又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2)创新型教学队伍不成熟。教师大部分是从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经验不足。尽管一些硕士、博士具备创新实践的经验,但将创新实践内化为教学实践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却不足。

(3)对创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院系各级领导及教师对创新教育还仅停留在理念的理解上,还没有真正落实到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和制度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从许多途径开展工作。而且,课堂教学创新永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启迪学生,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创新意识。但是,这种层面上的教育过程,并不能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创新的技法及创新的规律。TRIZ理论在科技界盛行,为创新教育领域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系统的方法。

前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创立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此理论是从250万份专利中仔细研究、寻找规律、总结分析而得出。许多技术问题可以利用其他领域或相似问题的原理和方法得到解决,也就是发明创造是有规律可寻和有法可依的。

TRIZ的经典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有8个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最终理想解、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与矛盾矩阵、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物场模型分析、发明问题的76个标准解、ARIZ创新问题解决算法、科学与技术效应库等等。其中,8大技术系统进化法则揭示了一项技术或某一产品如何遵循规律在历史中发展和演变的,为技术创新指明了努力方向。最终理想解则通过抛弃客观条件,以理想化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保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偏离目标。最终理想解应该是有用功能最大化,有害功能最小化,而不是用传统的折中法去解决问题。40个发明原理则是阿奇舒勒总结专利的精华部分,也是TRIZ理论应用最普遍的部分。发明创造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物理矛盾是指系统中某一参数既要求向正方向运动,又要向反方向发展。如飞机的体积既要大,保证容纳旅客数增加;同时飞机的体积又不希望大,会有成本问题和动力问题等。这就是很简单的物理矛盾。物理矛盾的解决通常采用四大分离原理,即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39个通用工程参数一般是物理、几何和技术性能的参数。技术矛盾就是由系统中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阿奇舒勒将工程参数作了横向—纵向排列,横向表示恶化参数,纵向表示改善参数,纵横交错的方格表示建议使用发明原理的序号。其他的理论,不再作逐一分析和解释。理论体系之间密切联系,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细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技术人员解决创新问题的重要方法论。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无论是一个简单的产品还是复杂的技术系统,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都是遵循客观规律发展演变的,即具有客观的进化规律和模式;

第二,各种技术难题和矛盾的不断解决是推动这种进化过程的动力;

第三,技术系统发展的理想状态是用最少的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功能。这样的思想指导了许多发明创造的诞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TRIZ理论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实践

笔者认为,TRIZ理论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结合点主要在“教”和“学”两个方面。

“教”具有双层含义,既是指“教师”,又是指“教学过程”。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入学习理解TRIZ理论,掌握创新技法;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第一阵地,直接决定了学生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程度。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中怎样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目前,一般以专业课渗透TRIZ理念,选修课和社团课系统学习TRIZ方法论。

“学”同样也有两个意思,既指“学生”又指“学习过程”。学生作为受教者,接受各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需要发散思维,甚至需要“异想天开”。同时,系统学习TRIZ理论时,更应耐心品味,寻找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学习过程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更包括课外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主实践”。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既在创新思维上得到训练,又在创新方法上得到提高。

下面以我院的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个全新的TRIZ理论体系,教师大都还不是很熟悉。于是,我们着重做了如下工作:

(1)营造学习氛围。通过请省内科技创新专家以及校内专家教授做讲座,全员普及TRIZ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培训骨干教师。暑假安排各专业的骨干教师参加“TRIZ理论培训班”和“创新方法培训班”。最近,又请美国IEG集团的创新顾问对我院TRIZ团队的所有教师集中培训。高密度的培训,使我院的TRIZ授课队伍的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的进步和提高。

(3)组织课堂教学。2009年9月,首先在几个专业试点开设了选修课的小班教学。2010年3月,选修范围进一步扩大。

(4)指导学生实践。个别教师已经开始用TRIZ理论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TRIZ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真正价值。

通过初步实践,我院总结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维训练,系统学习,实践应用”多层次培养模式。

(1)思维训练阶段。在全院范围开设关于TRIZ的选修课(初级班),让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尽早形成创新的概念,初步了解TRIZ基本知识,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系统学习阶段。主要针对两种情况:一是选择初级班中对TRIZ感兴趣的学生,组织其参与中级班的学习,系统学习TRIZ理论体系;二是让骨干教师在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的讲授中与TRIZ原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创新技法。

(3)实践应用阶段。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TRIZ创新原理进行毕业设计或各级竞赛活动。当然,这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但只要我们努力实践,必然会发现方案中的不足,并不断修正,最终趋于完善而合理。

TRIZ理论在高职院校应用实践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TRIZ理论的教学一定要因材施教,重点选择TRIZ理论中40个发明原理、物理矛盾与分离原理等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部分。

(2)对于不同的专业领域,TRIZ的应用重点应有所区别。

(3)在TRIZ理论应用实践中,教师和学生应注意不同学科的交融。

第三篇:高职就业导向分析

高职就业导向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于2003年12月10日至2004年1月10日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7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少量的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学院、成人高校,进行了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截止2004年1月10日,共收到28个省市自治区347所高职高专院校(近19.4万名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反馈。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就业率(6月底一次派遣就业率和12月底的实际就业率)、未就业率和不就业率等三个项目。各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未来三年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就业情况预测,也作为这次调查的内容。

从就业情况看高职教育3大特点:培养模式创新 开展产学合作 拓宽就业渠道

面向需求 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调查表明,部分高职学校、专业之所以能保持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办学有特色,就业受欢迎。

特色,就是区别于其它普通高校的一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是全新的形态,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能力本位的方向。这种不可替代性的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解决或正在解决着因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而带来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匮乏的需求矛盾。

(1)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销”链接

调查表明,解决就业问题的基础环节是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要求。很多学校搭建与市场需求这一链接的第一步,就是从专业设置切入。专业设置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在广泛调研的前提下,组成由行业、企业、学校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人才需求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安排、主干课程设置、能力结构要素、专业开办条件以及专业建设的社会可利用资源等方面进行评议、论证、审核;在此基础上,决定该专业设置与否。一大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专业应运而生,如“会展策划”、“微电子技术”、“软件工程”、“商务日语”、“商务韩语”、“通关管理”、“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机电技术操作”、“数控技术”、“模具制造”、“机械电子”、“眼镜技术”等——这是很多学校保持较高就业率的一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通过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学校专业设置的定向是明确的,专业建设的目标是清楚的。同时,由于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进行专业调整、改造,同样需要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给予专业建设以新的内涵。很多学校一些传统专业的改造、专业外延的扩大、专业内容的整合、专业方向的拓展,甚至一些专业的撤销或停止招生,同样是这种产销链接的形式在发挥着作用,如“秘书/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纺织工艺/工业外贸”、“机械设备及自动化/工业外贸”,“机电一体化与市场营销”、“服装工艺与国际贸易”、“广告设计与企业策划”、“纺织品检测与国际贸易”等复合型专业的设立,以及“仓储管理”调整为“物流管理”、“国际商务”调整为“报关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调整为“国际贸易与日语”等情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这些专业瞄准社会需求,突出办学特色,培养用人单位急需的技术、工艺、管理、服务岗位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所以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能找准就业方向,较快地进入到工作岗位。

(2)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

调查表明,很多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做起,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努力打造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在满足用人单位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方面迈出了卓有成效的步伐。

——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取而代之的是“2+1”的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增加技术基础课,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等。

——实施订单培养试点。鉴于一些学校的办学管理体制本来就隶属于相应的产业集团,他们积极利用这种天然的联系纽带,进行订单式的培养试点;另外一些学校瞄准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适应了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适应技术要求,安心岗位工作,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企业通过这一环节,了解毕业生并作为企业接收的考察过程。

——开展各种技术竞赛、科研训练等活动。无论是教育部与信息产业部每两年一次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还是各省的技术、技能大赛,高职高专院校逐渐成为主角。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参加比赛,参与竞争,提高了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一些高职高专学生积极参加由教师承担的科研与科技服务等活动,对提高自身的实际技能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社会性的竞赛,尤其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和学生,正在受到用人单位的特别关注。

(3)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

双证培养在一些建校时间较长的高职高专院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一些学校的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9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逐步扩大提高 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些学校由原来起步阶段(技术等级培训)初、中级的3-5个工种,逐步扩大到以中、高级职业资格培训教育为主要内容的10-20个职业岗位,从而加大了培训的技术含量,提高了适应要求。

——逐步引入规范 双证书培养制度从无到有,现已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但是,每个专业如何对口社会需求以及实施哪几个相应的职业资格培养还在摸索,这是一个尚需逐步完善、健全的工作领域。目前,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的学校正在深入进行研究、调整,其结果会是专业性更突出,适应性更明确,对毕业生就业会更具有拉动作用。

——逐步纳入计划 随着双证书培养制度的不断完善,高职高专院校在总结自身工作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将双证书培养制度化,即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安排,组织评估,检查双证书培养的实际成效。目前,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均为试点时间较长、具有工作基础且社会基本认可的一些职业岗位资格证书。

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一些学校做得很有成效。如在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7月初全区2000余名高职毕业生的签约率仅为36.7%,而青城大学毕业生此时签约率为100%。原因是,青城大学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进行技能培训,313名毕业生在校两年内共考取了1327个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整合资源 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离不开产业、企业的需求导向,而产业、企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巨大可利用资源。调查结果反映,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高职教育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参与。他们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拓展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了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

初始阶段——一般性的参与合作。企业参与接收学生实习、选用优秀毕业生、给予一些资金支持、开展联谊等活动。从调查中反映出,这类较浅层次的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局影响不大。

过程之中——协助性的介入合作。企业介入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参与新专业设置论证、教学计划开发、课程开发、毕业设计与论文指导等环节,同时接收毕业生实习训练。这种协助性的介入合作,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工作起到了推动与促进的作用。调查表明,很多学校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最终目标——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学校、企业共同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这种形式是在前两种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互动性产学合作。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协助企业完成营造“学习型企业”的任务。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这种形式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已初见端倪,并赋予了合作双方更积极、更有活力的合作空间。当然,这种形式目前只是在少数一些学校和具有行业主管隶属关系的学校内能够实施,但它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实施。

拓宽渠道 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随着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走向基层,走向一线,走向西部,这应该是必需的。

调查结果表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既有国企、三资企业、事业单位,又有民营、股份、个体等企业,而后者愈来愈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是在基层,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一线;就业岗位主要是一线的技术、工艺、技能方面的管理与操作人员。

就业状况反映4大问题: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地域差异影响就业 突发情况延缓就业 尚未得到社会认同

调查表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学校办学不适应社会需求

一些学校与专业之所以存在着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与市场需求脱离,无论是办学指导思想,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沿袭了普通高校的传统办学思路,其根本点是没有面向市场需求,没有把就业作为导向。

地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就业率

调查表明,经济发达地区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需求是大的,前提是毕业生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反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的地区,本身对人才吸纳的能力有限,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依据对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新疆为60.8%,四川为64.6%,安徽为61.64%,而北京则为84.5%,广东为88.9%。

突发情况延缓了毕业生的就业

“非典”疫情在一定时间内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特别是导致了一些服务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好。

另外,2003年是我国1999年本科扩大招生后的首届毕业生就业年,本科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冲击,影响了就业率。

社会不认同高职高专学历

调查反映出,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识还是存在着很多偏差。在许多地区的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声明“高职高专毕业生免谈”。这种情况既有高职高专不适应需求的一面,也有现行的人事管理体制、用工制度、毕业生待遇等因素的影响。而现实的情况是:各个行业(基层)急需大量的具有实际技能的新生劳动者,而大批高职高专毕业生找不到适合自己发挥作用的岗位。

2003年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状况

根据34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有效数据统计,截止2003年12月底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为87.6%,未就业率平均为11.7%,不就业率平均为0.7%。其中,“就业率”项目中5个具体栏目所占的比例分别为:签约率平均为56.8%,待签约率平均为18.4%,上岗率平均为7.7%,升学出国率平均为11.2%,自主创业率平均为5.9%。

此次调查还反映出,2003年6月底的毕业生一次派遣就业率平均为60.9%,未就业率平均为37.9%,不就业率平均为1.2%。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2003年12月底较6月底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大幅攀升。

另据此次调查反馈的347所高职高专院校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的学校有153所,占调查反馈学校总数的44.1%。其中,对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较高的专业调查统计,就业率在95%以上的专业共有383个。

同时,部分高职高专院校2002年12月底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显示,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较2002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有一定的提升,增幅为1.9个百分点。

另外,2003年12月底与6月底高职高专男女毕业生的就业比,调查统计分别为:1.22∶1和1.29∶1。调查表明,由于管理方法的不同步,毕业生的就业率不等同于签约率。

高职高专毕业生往往首选三资、大型企业等用人单位,之后再向民营、私企等中小企业应聘,其签约时间必然拖后;同时一些民营、私企根本不办理就业协议,这样的情况出现了:一方面毕业生已经走入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仍然没有办理协议手续。

有的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而此时的签约率仅为1%;一次就业率高出同期签约率10倍、20倍、30倍的院校在广东并不是少数,如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广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广州市职工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等。这说明,签订就业协议已不再是毕业生就业与否的惟一标志。

2003年高职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

数控机床操作,汽车维修,生产线设备维护,微电子技术组装、检修,机电设备管理、调试、安装、维修、操作,生产线操作,功能测试技术,品质检验,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会计,酒店管理,农资经营,农产品加工,园林绿化,民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监理,产品营销与商业策划,通关管理,各类综合文秘,各类艺术设计岗位。未来三年高职专业需求情况

根据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提供的情况,下列地区未来三年的专业需求较大。

华北地区 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广告设计,文秘,物业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建筑装饰,数控技术等。

东北地区 工业电气自动化,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一体化,物业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数控技术,装潢,农业实用生物技术,畜牧兽医,保护地园艺,平面形象设计,建筑装饰,市场营销,旅游酒店管理等。

华东地区 机电一体化,应用电子,数控技术,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电子工程,机械制造,旅游管理,工民建,市场营销。

中南地区 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模具制造,数控技术,机械电子设计、制造,汽车维修,工民建,建筑装饰,艺术设计,市场营销,宾馆管理等

第四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

-------------------------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会计网校哪个好新浪

〔摘要〕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比较强,深受用人单位一线人才引进的需要。但是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就业的同时,应该注意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这样的想法,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主要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发展后劲”的观点。

第五篇:浅析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危机中比起研究生、本科生,面临更大的压力。目前高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尚存在不足,因此需要从核心职业能力、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探讨完善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培育模式.提高综合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培养模式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不仪仅是因为“僧多粥少”,更是由于大学生综合竞争力的缺乏。综合相关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是指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想能力、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学生的专业素质及获取知识的能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并从实践中加以升华的创新能力;抓住时机,能够充分运用一切可以得到的资勇于创业的能力;彰显个性、永不言败的竞争能力,以及其他一些非智力的基础素质和人格魅力,如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刚队精神等。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高职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节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牢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因此,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面向基层、而向生产、而向服务和管珊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只标,要从职业核心技能需要出发,选择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进一步转变观念,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从根本上推动我国高职人才培育模式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真正培养出紧密结合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为生产服务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综合竞争力的SWOT分析

SWOT一般用于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slrenglh)、竞争劣势(~—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本文将SWOT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的分析,以确定其优势和缺陷,了解其而临的机会和挑战。

(1)在优势方而,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不可替代性,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定位比较准确,有理论、有技能、能上能下、能吃苦、爱岗敬业,这是高职毕业生的优势。

(2)在劣势方面,部分高职院校肓同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不看自身的资源和条什,不进行市场需求的预测,此不可避免地造成高职院校之问的同质竞争。其结果是部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供给过大,而社会急需的岗位又招不到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3)在机遇方面,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尤其足发展现代工业,提升和改造传统的制造业,大力发展第i产业,需要大的生产、建设和目醍务一线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在蓝领减少、白领增加的社会发展趋势中,高职学生作为介于两者之间的灰领大有用武之地。

(4)在威胁方面,我国高职教育远没有形成自己的特,在理论和实践上尚有许多不足,如无法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无法得到社会及学生本人的承认等,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整体社会形象。

2.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

(1)部分高职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一些学生存在着从一而终、一劳永逸的观念,认为就业就应长期从事某一种工作或者固定在某一单位:有些学生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丰择业、自谋职业、自由创业的意识:有的学生只愿意在环境好的单位工作,有些贫困落后、自然条件丝的地区单位,想招聘一些大学生就很困难。

(2)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荇较高的就业期望,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部分高职学生无力应付就业竞争,就业艰难的原因。崇高理想迷失、创新能力缺失、思维能力退化、知识而狭窄,可以说是部分高职学生素质欠缺的真实写照。

(3)部分学生在求职中存在失信现象。注水简所、造假书、随意违约、恶意拖欠贷款等诚信问题在大学生就业沂题屡屡被提及,导致用人单位对某些学生及其所在的学校产生本能的排斥,影响学校的就业率。

归纳来看;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一就业鸿沟逐渐形成,要跨越这个就业鸿沟,就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

3.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通过理论课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形成可供职业核心技能形成的支撑性平台。例如,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系把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模拟电子实验课程和相关理论课程进行了整合,创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做法,取得较好的效果,值得学习借鉴。

再如,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一体两翼”模式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所谓“一体”就是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构建课程体系主体;“两翼”指的是大专学历教育的文化知识结构与高级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一体两翼”的创新教学模式,该校打造出特色的专业。所谓特色专业,就是我们具有而别人没有或很少有的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缺少竞争者,学生毕业后能马上就业。尽管这种专业很少,但可以去挖掘、去调研,预测社会人才未来的需求走向,进而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创建地方品牌专业。

二、以就业为导囱.全面提升离职学生综合竟争力

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能力差的现状,教育工作者应切实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1.养成正确就业观。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1)在学生入学后就开始进行就业观教育,从专门的就业指导到思想政治教育,再到课堂教学、课余文化活动,形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全程的渗透模式,帮助学生积极调整心态,正确衡量自己的专业价值和市场需求的关系,认识到自已专业的市场价值体现,从而使就业观的培养做到科学、系统、有效。

(2)学生的能力、技能、态度、个人品质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而培养和改变需要时间。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应从大一就开始,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训练,配合课堂教学、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与其他辅导教学活动,开发壤i展学生的就业力核心能力。

2.强化基本能力素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

(1)强化高职学生基本能力素质。高职院校要立足高职,面向行业,瞄准基层,突出特色,在培养目标上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顽发展”的办学思想,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高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2)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意识。要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一种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无论是教职工相互之间、教职工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形成一种既讲公平竞争,又讲团结合作的良好局面,这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促进高职学生养成遵守规则、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习惯。同时,学校还要树立学生“闯市场”意识,扩大宣传,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竞争能力的外部环境。

3.推广校企订单办学,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

(1)推广“人才订单”模式,由用人单位根据其对不同规格的人才市场需求情况,提出订单,跟学校签订培养协议。然后由学校按照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进行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协议单位就业。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及时地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熟练技术服务人才。

(2)大力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引导、督促学生参与实际生产流程的操作。实训基地对于提高高职学生实习效果作用较大,实现毕业生与上岗之间的零距离,让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先的技术有利于他们就业。另外,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可对外开放,为社会下岗职工再就业进行培训,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既有经济效益也突出社会效益。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1)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管理。建立专业教师定期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践锻炼制度,结合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相对稳定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基地;建立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轮岗制度,推动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开发活动,为教师提高“双师紊质”创造机会和条件;建立“双师素质”教师激励机制,做到待遇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

(2)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全而开展面向全校学生必修或选修的创业教育课程,活动课程的安排要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学生创业能力所需开设;教学模式要多样化和规范化,让学生从脑到眼、口,再到手都活跃起来;注重学生的心理情感,努力使学生有表达自己、思维、感觉的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全面强化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下载基本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本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对高职电子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经济发展的重心越来......

    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有关实验室的相关文件,学生实验成绩单等根据学校需要并按相关规定存档。 以下类型的文件由学院(中心)存档,保存时限根据工作需要确定。 人员管理类(人员调配、任免、考核、培训、......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5篇)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摘 要:随着教育体质改革的深入进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了在突出自身专业特色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已经越来......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实践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创业......

    政府导向型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版]

    内容摘要:高校毕业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搞好毕业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配置是落实人才战略、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的一项战略任务。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众化......

    浅议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议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摘 要: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具有多方面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学教程......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李丽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论文: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 山东省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赵保英 社会经济的加快发展,需要的是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