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主要有:
一、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小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敢于创新和超越,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又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博喻训练。博喻训练就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共同描述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在指导学生时,也让学生观察一些自然景观,来展开想象,开阔视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广阔性,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想象的新颖独特性;二是具象训练。具象训练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想象训练。它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三是扩展训练。扩展训练就是引导原文思想前提下,把原文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扩展它的内容,丰富原作的情节和内容,从而使之更加充实与具体,生动形象;四是转换训练。转换训练就是引导学生把原文的内容或中心,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比如把原文的人称进行转换,把第二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把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它是一个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过程。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大胆求异,重现新事物,获得新感悟和新知识。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也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正中见反,异中求新,给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描奇,探新,写出新的时代气息,写出新人新风尚。使文章内容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从正反面两方面去争辩。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砺了思想的锋刃,撞击出真善美的火花。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根据提供的信息,从各个方面以分析探讨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思维结果和一种思维方式。任何发明创造,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创新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字多组词,一词多造句,句式的转换,扩词训练,扩句子训练,一题多做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示学生的本能。
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主体性教学,即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等实践探索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潜在的神奇奥妙,领略其中的真谛。
教学中我们要“以学导致”,建立生动活泼互助的自主性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而教师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少说,少讲,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群体互助学习。其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化,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交流、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萌发创新意识,人人参与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新型人才。
此外,教师还要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学生有了兴趣,就会自觉挖掘自我潜能,从而使兴趣发展成特长,形成一定的优势,最终使超常发挥与发展变成创新能力。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主阵地就是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成了教学的最高目标。传统教学方式重在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能力的培养。以语文课的讲读法为例,在教师设计的思路框架中,学生的思维多处于被动状态,少有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机会,素质教育提出的目标要求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产生了矛盾。而要想获得素质教育的成功,首先得摆正学生的位置,因为教育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要把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更新观念,营造创新环境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教学内容应该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善于营造民主、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乐于表达,积极参与,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之所在,体验创造性学习的乐趣。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建立民主自由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独立思考。学生的表现只要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师就要适当地给予表扬,即使有些观点不够成熟,教师也不要急于全盘否定,而要在鼓励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要允许学生有质疑的自由,对他人或老师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自由探讨、自由争论,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环境。
二、鼓励自信,培养创新品质
首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创新离不开自信,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绝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努力完成较难的任务,为其坚定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例如,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都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其次,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坚韧性。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没有坚韧性,任何创新的想法都只是空谈。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经得起困难和失败考验的精神,让学生明白一份艰辛一分收获。
三、打破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定势指的是沿着固定的思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是创新的最大障碍,老师要巧妙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想象思维思考问题,力求求新求异,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欣赏,使学生受到感染;通过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实物、实验、电教化教学手段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之后,创造想象能力便会得到逐步发展。其次,在课文已有故事结局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填补可能产生的结局。当然,创造性想象能否产生创新成果,还必须在想象之后引导学生评价自己想象的合理性是否有违客观现实和客观规律。
2、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弥补,是创新的高级思维形式。学生抢答,老师不要认为学生是“出风头”、“爱表现”、“个人主义”,否则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直觉思维。语文课堂还要适当地应用发现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独立发现,而不是越俎代庖,这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体系,又能使学生获得自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态度,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立足“终身教育”,改革教学方法
“终身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一生,定位于使人“学会学习”。当今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一旦投身社会,能否立身行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读写能力(不能排除听、说能力),因而,这对学校的语文读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盛行以文学为理论指导的“文学阅读教学法”,一般是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材配套用书《教学参考书》的“参考”内容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结构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修辞方法、练习答案等。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照搬“参考”,用“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再有,习惯的“文学阅读教学法”是从“读写结合”入手,把对范文的解析同时扩展为模仿范文的写法来进行作文教学。比如,中学语文教科书以体裁编组课文单元,用“单元知识短文”归纳、阐述本单元课文的文体知识,学什么文体的范文就设计什么文体的写作。这种编排模式,实际上是把阅读与写作不同的思维过程和心理活动混为了一谈。许多教师视课文为阅读和写作的共同参照物,因而出现了用文章结构分析来置换、代替读写信息处理的现象,从写作的角度解读文章,使语文读写教学处于尴尬境地。由此,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受到扼制,学生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腔一调、不使人卒读的现象。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精神无所不在。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教学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埋在学生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三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推荐]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荒谬的、幼稚的,但这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想了解的,想探究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表扬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地作出解答。也有的学生会向老师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要鼓励这种“求异思维”,转变观念,和学生们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除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即运用各种已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产生出某种新事物能力。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构建能促进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由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日常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真正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我国古代教育家张载说过:“学则须疑。”朱熹也说:“大疑则大进”。“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疑”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现在的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他们好奇好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潜力极大。而历史学科涉及的问题悬念多,范围大,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特别广,关键是看老师怎样去开发。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课堂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寻求标准答案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已设计好的模式之中,学生们不会想问题,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什么创新。如何提倡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但是历史教学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必须打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变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再发现、再创造,将“单边式”的课堂教学转向多边“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素质教育强调“交流与合作”,即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为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采用“质疑—讨论—解疑”的“互动式”的课堂合作教学模式。其方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教材,然后再通过分组交流、讨论,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质疑就是为了解疑,讨论就是论疑和解疑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教师要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我发现初中学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会产生疑问:
1、以古律今的迷惑。初中学生常常以今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来度量古人。
给学生以充分发展的机会和自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不失时机地肯定学生的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鼓励他们的每一个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从学生的疑惑点出发,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同时考虑到这些实际情况,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得心应手,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充分为学生设疑解惑。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前,中学历史教学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单口相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以改变学生单纯从教师或书本上获取信息为从各方面获取有效信息,变学生单纯在学校学习为向社会学习和终身学习,这才是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可采用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如“主题规定型”开放式教学,即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规定的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并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是中学阶段常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和学生共同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这些都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自身应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备公平的宽广胸怀,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具备自我完善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注重运用激励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凭借良好的情感能力和技巧,架设师生情感的桥梁,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从“之”以乐的人,才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勤于动手动脑学习意识,为了适应这种要求,教师应在历史课上充分利用历史故事、历史名人的典型事例、利用祖国及家乡深厚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巨大的发展变化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强烈的追求意识积极自觉地学习和探索。学生对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由原来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上进的学习风貌,在兴趣的吸引下,学生主动参与老师的教学过程,不仅轻松的接受了历史知识,而且懂得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主动参与与体验是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身经验的最佳途径。教师应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考虑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有梯度,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要选择最佳的切入点,设疑引思,善问善诱,多创设一些悬念,多设置一些障碍,多营造一些氛围,多激发一些兴趣,让学生在频繁的思考和想象中体味“发现的喜悦”和“创造的喜悦”,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使其不断进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学阶段正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因此,历史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历史创新意识的启发者和培育者,从多方面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更充足的条件。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篇: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摘 要:小学作业设计与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所以优化小学作业设计意义深远。本文从作业设计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我国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语文科目提出了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建议,希望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业设计 创新能力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作业的目的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有效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扩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领域,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与特定活动相关联的,对小学生而言,作业是与创新能力相关的重要活动。因此,本文认为,优化小学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对小学作业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确立和稳固。
那么如何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呢?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作业设计成品化,作业练习一刀切,作业练习以应试为导向。
1.作业设计成品化。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习题集等成了老师们直接现成的选择,老师们倾向于不加思考地将这些资料作为作业,少有老师结合自己的体会、贴近学生生活地去设计和布置作业,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作业感到乏味甚至“毫无知觉”,使他们难以产生联想、难以积极思考,当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2.作业练习一刀切。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爱好等方面是呈现出差异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学生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可能学习优秀的会认为很简单而草草了事,成绩欠佳的则会认为太难了,自己不会做而产生恐惧、抵制等情绪。所以,对所有的同学搞“一刀切”,不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是难以让不同的学生都产生兴趣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原动力。
3作业以应试为导向。期中考试考什么?期末考什么?毕业会考考什么?当这些成为老师们所唯一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一切都会围着考试转圈了,在作业设计上就表现为:布置大量的习题,强调重点知识点,强调标准的解题步骤和标准的答案。
那么,鼓励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以及结合生活解题这些呼吁也就被撇在一边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日复一日的习题中逐渐枯萎了。
二、优化作业设计以培养创新能力
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为了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本文认为有不同的作业设计模式可以借鉴。老师可以有比例地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乐趣、丰富知识、增强运用和创新能力。1.操作型作业。操作型作业是指以动手制作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的作业类型。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运用此类作业。例如,讲授到《巨人的花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将文字所描述的画面绘画出来,或者让学生自由形象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学生们相互合作,分成小组,最后将他们的绘画贴出来,以起到自我评价的作用。这样的作业,显然可以增强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
2.观察性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自由描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并组织讨论,让学生们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学完《神奇的张家界》后,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到张家界(或者学校附近的山地景观)实地观察,让他们观察、感受并思考这些景观神奇在什么地方,并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神奇的景色。这样,他们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景色”了,而是亲身观察到的,并加入了思考和探索,也就是说他们学到了新的东西或者在尝试接触新的东西,而这不就是创新么?
3.调查型作业。调查是增加学生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带领学生们到乡村,让他们看哪些植物是知道名字的、哪些是没有见过的、这样,他们的思维就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无形之中创新的素质也就积累起来,持之以恒,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就不再是空谈。
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关系到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真心希望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们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尤其是作业设计上的优化,逐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我们要满怀信心积极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顾少志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J],2009,5(2):686-687。
[2]唐瑞军小学作业设计与练习的时效性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南京,2006:3-5。
[3]束素芳充分发挥作业设计的导向作用.江苏教育报[N],2011,11,18(003)。
[4]高爽谈小学科学教学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J],2010,10(2):676。
[5]熊祎有效作业设计的探索与思考.江苏教育报[N],2011,9,22,(005)。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几年来,我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整个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如今,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了突出地位,这个问题已成了每一个教师必须深入探究的课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几年来,我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方面作了一定的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愚见。
一、以人为本,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彻底打破那种“理性的奴性”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构建多向互动的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语文学习向人生、社会、自然延伸。
课堂教学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能力,即把重心由“教”转移到“学”。教师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法,都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之不仅能学会知识而且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要为学生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作文课时,我拿着两个皮球走进教室,一个是瘪的,一个是打足气的,分别拍拍后让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一篇作文。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观点形形色色:①皮球充足气才有活力,人争气人生才有意义。②气可鼓不泄,皮球泄了气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人泄了气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③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人生的竞技场上有所作为。④皮球泄气是一种自我保护,打足了气容易让人踢来踢去,容易伤害自己……这种暗示教学法实际上是把学生引进了一定的情境之中,课堂气氛显得宽松和谐,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大大地激活。
教师要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学是一个活动空间很大的学科,可以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组织学生编写课本剧、实地采访和调查、对学习内容进行小结;或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多种兴趣活动等。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去快乐地体验生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得到形成和发展。
二、把整个社会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主要是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积累获得。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过:“大量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是从干中获得的;学生负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才会促进,使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我启动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入的”。创新性语文教学,就是要为学生创设参与实践活动的各种机会,使其不断地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如举行新闻发布会,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讨论,探讨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透视社会生活,体验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大语文观,由“应试”变为“应时”。
三、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
如今,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在学校教育中正在得到广泛的运用,它形象直观的特点把学生引领到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加深了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为开展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处理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会增大教学信息的容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丰富教学的表现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创新思维创造了极佳的教学场境。
如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终生学习”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终生学习”的未来社会对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