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5-13 20:1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篇: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江泽民也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阵地,那么,如何从优化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建立平等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应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实践表明,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在这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萌于问题意识,浓厚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参天大树得于成长的肥沃土壤。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语)数学老师也形象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源泉。而问题是从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不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就没有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这时的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充满童趣的世界,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和培育。

1、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可以把原本枯燥、抽

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情趣。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特感兴趣,热衷于钻进去充当一个角色。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

融进故事、童话世界,不仅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

生高度投入的热情。到中高年级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投入热情。例:教学.连乘应用题时设置例题:“一个商店运进5

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创设情景:假如你是这个商店的经理,你会怎么

卖?由于给学生赋予“经理”的职务,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各位小

“经理”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各出招数,灵活经营,从零售到批发,再到成套出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发散思维,求异思

维等。

2、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创

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的感知和理

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时,叫学生看一看自己班级有几排课

桌?每排各有几人?怎样根据各排人数计算全班人数?然后,让两排的同学对调一下叫座位,问学生:现在各排人数合并起来,跟刚才的总人数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再让学生从左排挨次计算总人数,反过来从右排挨次计算总人数,问:为什么按不同顺序加,结果不变

呢?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不管几个数相加,他们排列的次序和相加的顺序,与得数大小是无关的,因为总是把这些数合并在一起。于是

学生一下子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和实质,因而能正确地

运用这些定律简化运算步骤。这样先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现象,通

过观察思考上升为数学现象,从中概括出数学知识,最后用概括出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以生

活经验为基础,学生学得扎实,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

三、强化主题意识,培育创新品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主体教育,所谓“主体教育”就是充

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

知识,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商的提高,还要通

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肯定和表扬他们身

上积极的主体意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克服焦

虑浮躁心理,学会控制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形成坚

忍不拔的毅力;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形成创新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

协作精神,为创新成功培育必备的情操品质。

四、发挥合做优势,开发创新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化兴趣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要从知识的传受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自己当作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在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们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他们有的拼,有的摆,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自己 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的学生不时的争着补充、修正。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合作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协作中,发挥了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遵循课改规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篇: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如在教学一年级例3“9加5”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一年级第33页的练习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第77页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家里先看“主题图”,编一个故事,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家里先说给父母听,然后在课堂上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最后出示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精灵“比卡丘”,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接着“比卡丘”又说:“把你的算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图中的事物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的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我们不强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数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

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如另一位教师在学习“9加几”时,她采用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装十个玻璃球的小盒子,在里面装入九个玻璃球,然后在外面放五个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作活动中讨论:“求一共有多少个球”的方法。在操作与讨论之后,学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这时教师先不急于统一答案,而是让学生结合例题丰富多彩的画面,找出和自己的操作活动相似内容,体会不同算法的优点,在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刚刚入学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生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

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再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具体认识平面图形,老师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拿一种图形,把他们四人所画的图形分成四种,然后让小组中的同学互相看看都拿对了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加深了对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大胆发言,而且也没有面对老师,对那些胆小水平差点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言机会;另一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带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坚持数月后,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五、设计实际背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

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名同学和2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童趣引入课堂,把猜谜、故事、游戏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练习上也重视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例如一个数分别加上0,1,2,3,4的一组算式,或一个数(比4大)分别减去4,3,2,1的一组算式,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塔形的蛋糕图,每层蛋糕写着一个算式,问学生“你想吃哪一块呀”,算对后可以鼓励学生:“你真棒!这块蛋糕就送给你了!”这样不但重视趣味性,也渗透了算法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多1,得数也多1 ;被减数不变,减数每多1,得数就少1 ”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这些感知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将学生从“呼吸──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第三篇:优化写作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推荐)

优化写作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烈山区古饶初级中学

杜淑玲 优化写作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

烈山区古饶初级中学 杜淑玲

在人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点中,潜藏着很多创新能力。依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挖掘潜力,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以后综合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心理品质的培养,优化写作教学,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想象力

放飞创新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较好的发展。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想象,可把学生带到室外、走出校园。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的翅膀,让学生大胆想象。一次作文课上,我指着校园里的松树问学生:“松树的叶子跟其他树叶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很细、很尖。”然后我又问:“你们觉得它跟什么相似?”“像针”。颜色呢?请进一步联想。我的话音未落,学生们活跃起来了,出现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我眼中的那颗宝塔松,它像巨人一样挺立在校园里,茂密如针的叶子一簇簇紧挨着,像大一个家族;一阵微风吹过,发出铿锵有力的声响,似乎在给我们弹奏乐章······”由此可见:只有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进行合理想象,学生的语言才会生动,写文章也形象有文采,给读者以身临其境 之感。

二、培养观察力

练就创新慧眼

观察能力是发现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历史上的发明都证明:观察是一切科学成就的开端。记得一位科学家就曾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每件事物都有它本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努力发现与众不同的“一点”。在这方面,我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法,也就是把两个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或者对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况下进行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和变化,从中抓住特点。如:学生写作文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时,大部分都常用“炯炯有神的眼睛,脸红的像苹果,一笑两酒窝”等。从描写中看不出人物的年龄、性别、特点。把所有的人物都美化了,成了“千人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家中观察自己的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在校园里观察同学,并趁机指导:观察人物要先看身高、体态、面部表情等。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写作中抓住了人物个性特点。有学生写到:我的奶奶背微驼,脸上布满皱纹,手像松树皮,说话时嘴角微微颤动······

三、重视发散求异

突出创新灵感

求异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作文教学应注意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不人云亦云,不邯郸学步。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拓展思路,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反映学校生活,师生感情的文章举不胜举,要想使文章打动读者的心,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或在结构上独创,不落俗套;或在内容上出新,选材新颖,构思独特。从小学到初中在校喝水本是司空见惯的,但却是不易察觉的写作题材。然而我班的学生独具慧眼,以 喝水的演变为线索,描写了真实的学校生活。将家长的关爱、学习生活的苦衷和学生纯真的懒趣、调皮劲,真挚的友谊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到生活如水一样既甜美又苦涩。中考拼搏向来激烈,很多学生作文时描述这段生活总是叫苦不迭,调子很低。但有位同学却与众不同,他描写的每个初三学生都乐观开朗洒脱,心态平常,状态很好,赢了就赢了,输了也没什么,还有感情,还有友谊······。这位同学的作文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下健全的学生风采,让人看到了创新精神,创新希望。

四、提倡敢于争论

拓宽创新空间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地设置争论情境,让学生参与争论。既给学生创设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空间。例如,我指导学生写《小议“班门弄斧”》作文时,我先给学生一番点拨引导,然后让学生思考谈自己的看法。实际上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争论。接着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做人必须谦虚,班门切忌弄斧。”有的则认为“在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应创新,班门偏敢弄斧.。”还有的提出“作为一个中学生在班门前要先学斧,再弄斧,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面对学生的种种意见,我适时总结:如果第一种见解为正向立意角度,而第二种见解就是它的反向立意角度的结合。当我们为一道作文题找出一个立意角度后,可以从反面想一想,看是否能成立。如果也能成立,那么一组“正—反—合”的立意角度就出来了。经过我的点拨,同学们的争论,学生的作文思路一下开阔了,新的立意也增多了。写作时择优而从,得心应手。

五、多角度开拓 多思维立意

在生活中,我们面对一种事物、现象、甚至是一道作文题,思维不能单一。要多角度去看,也就是从事物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特点,直至每个因素出发,展开思考、联想。这样,每个思维都可能产生一个新的立意。

例如,我给学生们一副围棋,有黑白两种棋子。让学生据此实物为材料作文,这是有难度的。学生思维易形成定势,多数会围绕“棋”说话,写与棋有关的人、事、趣、德等。这些可以写,但全班都写,就难出新意。我摆脱这单一思维的束缚,引导学生去联想、思考。

从形状看,棋子像个馒头,白的是白馒头,黑的是黑馒头。黑的象征贫困,白的象征富裕。我们要从黑馒头走向白馒头,建设我们的家乡,创造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新的立意。

在我的引导下,有个学生说:“把两个棋子的平面相合,就成了一个球体,形状如地球,黑的代表南半球,白的代表北半球。南北半球要合作,白种人、黑种人要平等,不应有种族歧视。我们要消除对峙歧视,让世界各国共同进步,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共同建设和平繁荣的地球村”在这位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同学也从不同角度思考立意,结果这次作文写得特别出色。

总之,自然界的山水草木需要创新观察想象,人世间的社会百态也同样需要创新观察。只有多观察、思维、联想、体验,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下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终定稿]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世海旦八镇中心小学邮编:717504 主题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篇论文是通过教师在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中学 郭俊豪 摘要:中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持久的记忆......

    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_培养学生绘画创新能力 倪倩

    浅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绘画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走在前列,就必须拥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公民拥有者创新的理念。而小学美术......

    浅谈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1

    浅谈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求知欲,如何启动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科组黄小斌)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点明确指出:倡......

    浅谈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和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更多地“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谈一下个人体会与大家共切磋。 一、转变教......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赵旭 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靠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