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3 20:1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科组黄小斌)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点明确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课程应力求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培养出来的,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本文对“什么样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怎样培养创新能力”浅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什么是创新

创新即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创新是创造与革新的合称。它具有:新颖性:(即不墨守陈规,前所未有)、独特性(即不同凡俗、独出心裁)、价值性(即对社会或个人的价值大小进步意义)。综合起来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一个”新”字,没有“新意”,也就无所谓创新。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1)教育本身就是—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教育的—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师有责任通过教学造就一代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2)创新意识是人的—种潜在的、独特的本能。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和环境,这种本能就有可能显现出来。

(3)江泽民总书记已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的途经及方法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育原则。

(1)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 1

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捉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教师要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两点:

①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白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教师应当创设数学情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

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

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堂课的内容;总结—次讨论的结果:总结—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2、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种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并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常要建立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纯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思维的创造性过程,是思维灵活变化的体现。数学活动课就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如在教学“解三角形”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谁不上树可量得树高?谁不过河可测得河宽?”同学们听后,学习兴趣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到底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于是对“解三角形”的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也积累了理论经验。再如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张的厚度,提出问题“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折叠20次、30次,会有多厚?”把实际生活问题转化数列问题,最后让学生通过计算知道:如果一个楼层按高3米计算,把足够长的厚0.1毫米的纸继续折叠20次有104米高,有34层楼高;继续折叠30次后有10万多米高,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珠穆朗玛峰高约为8848米)。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用处与妙处,从而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数学的态度,下定学好数学的决心和信心,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创造力。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胜心,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人赛、运算速度比赛、最优解题方法探寻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在完成教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个专门的知识疑点、重点、难点把课本上的某些内容适当地加深拓宽,充分发挥数学才能解答—些数学问题。

(3)借助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图形是产生几何图形的原形,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指导学生制作学习用具或操作学习用具,进行实际测量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既能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用硬纸或计算机制作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圆台等模型,通过学生的动手制作,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平面图形经过折叠成立体图形,立体图形沿某些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能力。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解题”教学时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美国的一位小学教师对他的中国学生说:“有两件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要知道通过何种方法去获取建立起来人的记忆能力的知识,再一个是综合使用这些知识

创新的能力。”

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师应当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保护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认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了。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四、衡量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

(1)善于观察;

(2)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表达:

(3)敢于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

(4)凡事喜欢寻根究底,(5)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6)能耐心地听取别人见解并从中发现问题或受到启发;

(7)能发现事物与现象间的逻辑联系;

(8)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9)凡遇到问题总是喜欢在解决方法上另辟蹊径;

(10)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11)总是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启示;

(12)在学习上常有自己独特的研究课题。

教师应熟悉这些评价标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评价与引导,决对不能扼杀学生创 新意识与行为,并对照这些标准创造条件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刊物2003.1

2《中学数学微格教学教程》北京教育学院编孙连众主编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进步,关键在于这个民族是否有先进的科技水平。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教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他们必须有创新意识。而这个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学阶段抓起,在教学活动中,送给孩子们一把金钥匙,教他们开启创新之门,能够顺利成长为一个有用之材。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

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呼唤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江泽民总书记曾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要求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也正是二十一世纪具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有着多方面的功能,但其核心功能最终必须定位在促进学生创新,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要从小做起、从教育抓起,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观

以往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以知识积累为主,以能力培养为辅。作为过分强调知识,过分推崇知识,不正视接受知识主体的人。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在当今社会,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参与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的理论和观点,掌握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的方法,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完成角色转换。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改革陈旧的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

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的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的身份,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师对学生态度的转变

有什么样的学生观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学生观是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教师怎样看待学生 ,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 ,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我们教师的上帝,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把课堂当成是教师主宰的课堂,在现代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是可塑的,都是值得期待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3.教师教学过程的转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是统治学,也不是代替学,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首先,学生学习的性质应由接受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不是机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而是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努力创造。其次,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创新教育中知识由目的因素变为过程因素或手段因素,学生应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开拓创新。再次,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最后,教学方法上,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为出发点,最终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学生的发展情况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重要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汲取知识的引路人,和学生互相交换意见、一起思考、交流和切磋,成为学生最知心的良师诤友。

二、要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教师应采用如下方法: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设置问题情境,将学生融入到活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每一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

小学生常会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一些荒诞的想法。我们都要从正面加以引导,创设一种促进学生好奇心的氛围,鼓励他们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不经意的创意有意识地加以强化。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逐渐与创造性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异,不墨守成规。让问题进课堂,进头脑,强

化问题意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境,善于创设情景,设置悬念,精心设问。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发展,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科学的渗透完成。一定要杜绝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必须按教师“画的线”去走的现象,真正落实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改变对教师的依赖性,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和悬念的激发下去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喜悦中去提出新的问题,新的疑问。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数学“分数的意义”,我就用“猴王分桃”的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我让学生任意说出一个数,考老师能否立刻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让学生在惊叹之余产生学习的欲望;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我在教学“工程问题”时的导入,我设计了这样一组题:

1、第一条公路长30千米,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2、第二条公路长60千米,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3、第二条公路长90千米,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第一步,猜测引起争论。

我说:“请同学们猜测一下,修第几条公路用的时间最短?”同学们情趣高涨,各抒己见。由于猜的结果不统一,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

第二步,验证,感到惊讶。

在同学们欲说不能,欲罢不忍的情况下,我启发道:“同学们动手算一下,究竟修哪条路用的时间最短?”经过计算,同学们几乎同时发出惊讶的声音:“三条公路长度不等,修完所用的时间怎么全都是6天呢?”在同学们感到惊讶又急于知道其中奥秘的时候,我趁热打铁,出示了分数工程问题:

修一条公路,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第三步,探讨,引发创新。

同学们还沉浸在刚才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探索意识和创新欲望达到最高峰。

三、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机会,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尝试实施参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多设疑,使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争强好胜、自信等心理要细心观察,予以保护、引导;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要给以鼓励,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时,我首先做好一些只露出三角形一个角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判断整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直角时,学生说是直角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钝角时,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当露出的角是一个锐角时,学生也自然会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拿出来的却不是锐角三角形,这样就使学生产生悬念?为什么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是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是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锐角的却不能确定是什么三角形呢?当学生积极探究这一问题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我就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内在“自我需要”。学生就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有魅力的教学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发问。因为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可以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次经历,再次体验。教师不仅要树立这样的意识,更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由已知不断引出未知,使学生掌握每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课中,我先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鸡妈妈和鸡爸爸带着它们的两个宝贝儿子鸡大宝、鸡二宝去郊游。两个孩子玩的别提多高兴了,玩着玩着一家四口都觉得口渴了,于是,鸡妈妈便让两个孩子去买个西瓜来解解渴。不一会儿,它们就买回来了。妈妈一边分西瓜一边说:“我们一家四口人,每人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你们看怎么样?”这时鸡大宝不高兴地说:“我辛辛苦苦地搬回来,怎么才让我吃四分之一呀?我要吃四分之二。”鸡二宝也不甘示弱地说:“就是就是,我多辛苦呀,而且我又小,才让我吃四分之一,不行。我要吃八分之一。”同学们请你们分析分析谁吃地比鸡妈妈分的四分之一多?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积极借助手中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也让学生在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一些“新知识”。

五、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强调实践性是新课程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基础,离开了实践,就无法发现问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同时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丰富的体验和经验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说到底,创造力是一种获得性或实践性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首先,课堂教学要开放,促进空间和时间上的灵活性,为学生活动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

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进行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参观、调查、实验、创造发明等活动,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科学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个教育实践的有心人,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通过前面的初步认识,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把课堂当作超市,让学生当收银员或顾客,让他们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智慧。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机会创设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扩大学生的创新视野,对于发掘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温寒江主编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能力206页

【3】小学数学教师42页

【4】宛蓉、陈全明:《试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行为的变化》,载《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4(2)

【5】显莲:《论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载《教育探索》(哈尔滨),2004(2)

【6】李影:《转变教师角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载《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夏时琨.科学编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小学数学,2006(7).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中学 郭俊豪

摘要:中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顽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 注意力 观察力 记忆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操作能力 毅力 想象力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过去一般教师往往喜欢老实听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距的学生;而且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现在,那种“唯书”、“唯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进取 精神的人,或那种“高分低能” “知识偏狭”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 “漠不关心”变为 “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着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 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再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教学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它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一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7节相交线时,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

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

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

“]”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 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鲁迅语: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 :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 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1)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着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 ,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江家齐主编 《教育与新学科》,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 《当代外国教学法》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张筱玮主编 《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4月

龙立荣《障政策的研究与完善。

(五)加强就业培训立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成人群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法案已经颁布十余种。美国政府还相继颁布了1973年的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世海旦八镇中心小学邮编:717504

主题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篇论文是通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它主要从: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3、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手段。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明确给我们指出了当今的教育趋势和使命——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浅谈个人见解。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事物失去兴趣的人,是永远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驱使者,是创新的直接动力。纵观古今中外,我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等。当时他们在发明前,如果不是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小学生经常由兴趣主控着学习动力。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其登堂入室,发挥出自己特殊的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

·1·

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一开始多要求学生先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相距是什么意思吗?全班同学都齐答是两车相互间的距离。紧接着,我又提问:“你们谁两个人上来表演一下,用走路的方式表示出两车运动后的相互距离?”这时候,同学们的兴趣动机被激活了,个个蠢蠢欲试。接着我选出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结果:这两位同学没有相遇,而是留下了一段距离。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谁还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两车的距离?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火花越烧越旺,都陷入深思。片刻,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如果两车相遇后继续向前走,不是也能相距出一段距离吗?”这时,其他同学听后,都对这位同学投来了赞许的眼光,同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在这充满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技能。可见,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来自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和适时的点拨。

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大胆的想象就没现实的可能,社会也就将会停滞不前。而观察是发挥想象力的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人类从蜻蜓飞行这一生物现象得到启发制造了飞机;鲁班由茅草割破手指的偶然物件中发明了锯子;牛顿由苹果着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由此可见,这些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种智力因素,才能更有利地发挥想象力,从而找出规律。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推导公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你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个平行四边形(指着画在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分成两

·2·

部分,可能由哪两个图形组成?同学们观察后,有的说是由两个梯形,有的说由两个三角形,有的说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还有的说是由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组成。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通过引导,顺利地进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是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人们的劳动实践是推动一切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向前发展就是人们劳动创新的体现,没有实践创新的过程,就没有发展的结果。有所发明的科学家,在发明前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找出了事物的本质。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比埃里·居里,在研究放射性现象时,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证明,终于发现了“钋”、“镭”两种放射性元素。那么我们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往往也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模具。拼成一个生活实例接近的图形。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都满有信心地拼了起来。一会儿,我要求拼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的模型,这时,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像一座小房子,有的像一个机器零件,有的像一个机器人,还有的像一项尖尖的帽子,真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由此可见,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组成,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特有创造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特有创造力。

众所周知,“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在我们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代代伟人的不断探索,不断的创新,会有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

因此,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传统的做法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吃苦头,浪费时间。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抑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我们教者,平时应该多些鼓励引导学生探索、钻研,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敢于打破权威,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5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同学们通过分析解答后,都得出了同一种答案:先求出甲乙两辆汽车5小时后所走的路程,再求出路程差,“65×5-45×5”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思维的大海推波助浪,引导探索,寻找最好的解法。不一会儿,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用“速度差×时间=相距路程”“(65-45)×5”这种好办法。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者应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且懂得“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的道理。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与业务水平的提高,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不断地创新自己,那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将脱颖而出,教育之花将更加姹紫嫣红,更加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下载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题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东莞市可园中学何玉仪内容提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篇文章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见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见 江西省萍乡市青山中学魏志岗 如何在新课程条件下开展中学历史教学,不少同仁有许多令人深思的理性见解.笔者认为历史教育之所以要创新,......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论文免费下载)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观念、注重教学创新,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构建良好创新情景来激发学生......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来九年制学校 杨小平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永动力”。初中物理教师在教......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重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化学实验是进......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化学是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江泽民也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