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题

时间:2019-05-15 13:39: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题》。

第一篇: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题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东莞市可园中学何玉仪

内容提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这篇文章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初步的控讨。关键词:中学历史创新能力

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创新就必须对创新的对象有浓厚的兴趣,没有兴趣不可能有创新。传统教学中教师主注重“满堂灌”,学生不重视历史课,对历史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并形成“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概念。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要有所突破,首先要重视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和富有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例如讲“澶渊之盟”的评价时,让学生看书,找资料,围绕布置的几个思考题进行控讨;当时辽宋为什么会议和?北宋政府每年送给辽的“岁币”是从哪来的?签订了盟约,基本不打仗了,对双方有什么好处?等。学生经过思考,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展开课堂争论,这样既使学生感到由自己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而欣慰,又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充分发挥个性才能提供舞台

把课堂开辟成舞台,让学生演译教材中的历史人物。我认为,创设情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可以由教师完成,又可以由学生完成。这种尝试一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来使学生在自导自演中掌握知识,也就是在形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例如讲述“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做好演出准备。课堂上由学生来表演,师生共同欣赏。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同时还可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其实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让学生自编自演,充分发挥才能的内容,例如“禅让制”“西周分封制”等等,同样可采取上述的形式。

课堂抢答,小组竞赛。在讲授某些章节时,将教材内容编成一系列问题,课堂上要求学生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主动抢答,根据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主动性和敏锐性,及时作出肯定。事实证明,这种办法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开一种高度亢奋状态,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准确性、积极性远远超过一般的点名回答。

鼓励学生发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发问、质疑,对历史现存的有关问题及结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控究,从而把问题引向纵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上经常进行一边串的设问:“对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看法吗?”“对刚才那位同 1

学的说法,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想法吗?”学生经过长期的锻炼和熏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在课余时间,师生间也经常相互发问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控究,形式独立的思辩能力。

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培养学生能够寻求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拓宽历史课堂的情感教育功能,也是创新能力的一种培养,课堂教学中不断丰富学生想象力是不可或缺的。例如讲述甲骨文时,可以用猜字游戏:“你认识这些甲骨文吗?”作为活动主题。活动前准备10个象形性强、简单易认的甲骨文字,制成投影片或写在一张大纸上,将10个甲骨文字编号并同时展示由学生抢答辩认,可以直接回答这是一个什么字,也可以从象形的角度分析它可能是什么字,尤其是鼓励同学科大胆想象这个字在当时所包含的意思。这类活动对提高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显著的作用。

三、课堂教学内容突出开放性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记忆和训练,而在素质教育的氛围下,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点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授的内容综合化,尤其是要注意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开放性。例如讲诸子白家时,联系“遏制校园内破坏公物的不良行为”的这个主题,我尝试把学生分成(或学生自由组合)儒、法、道三组,学生围绕各自的观点进行讨论。儒家组持损害公物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的观点;法家组认为损害公物违纪行为,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教师最后加以引导,帮助辅助手段,自我觉悟是必然的过程各最终目的,三者不应互相排斥,他们都对形成学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起着重要作用。这样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加强了学生实际分析应用能力。又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经济开垦荒地的作用时,指出一直以来都给予肯定,但从当今保护生态平衡,加强环保意识思考,大量开垦荒地破坏了森林资源以及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这样既从正反两面引导学生思考,又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开放性内容的切入与渗透,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达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

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同时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大胆实践,把创新教育引入课堂,培养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中学 郭俊豪

摘要:中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顽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 注意力 观察力 记忆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操作能力 毅力 想象力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过去一般教师往往喜欢老实听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距的学生;而且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现在,那种“唯书”、“唯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进取 精神的人,或那种“高分低能” “知识偏狭”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 “漠不关心”变为 “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着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 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再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教学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它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一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7节相交线时,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

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

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

“]”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 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鲁迅语: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 :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 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1)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着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 ,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江家齐主编 《教育与新学科》,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 《当代外国教学法》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张筱玮主编 《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4月

龙立荣《障政策的研究与完善。

(五)加强就业培训立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成人群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法案已经颁布十余种。美国政府还相继颁布了1973年的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

第四篇: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见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见

江西省萍乡市青山中学魏志岗

如何在新课程条件下开展中学历史教学,不少同仁有许多令人深思的理性见解.笔者认为历史教育之所以要创新,那是面对现实必须做出的理性选择.目前就全局而言,我们的创新观念及创新能力如何呢?据新华社专稿:9月26日,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2010—2011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国际竞争能力总体水平排名比前一下降了6位,从去年的第48位下下滑至今年的第54位。有关专家分析后认为: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原因!那我国表少年的创新能力又如何呢?中国科学工作者技术学会和共青团中央的一项名为《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系列社会调查的研究》,从探究能力、想象能力、收集信息能力这三方面调查结果竟只有4%的对象在调查中体现出富有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形势毫不容乐观!

而在另一方面知识经济的钟声早已敲响。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经济,其核心是创新,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预测“21世纪创新教育的世纪”,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一切都证明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教学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这便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阵地。本文拟从历史课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略陈管见。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日本学者木村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达尔文小时候是一个“平庸”的孩子,但他对大自然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极大热情去野外学习和搜集标本,以至后来成为著名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决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有创造性的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得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的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小故事、脍炙人口的诗歌、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警句、幽默省人的喻文等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创新意识。如在讲到十九世纪末,英、德对殖民地的争夺时,比喻为:“德国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是根本不满足只得到一些残汤剩菜的,它像一个吃不饱的汉子,自然盯着英国的那个大盘子——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一百多倍的殖民地。”这一连串的形象比喻,既新奇恰当又幽默风趣,顿时让学生眼前一亮。又如在讲述《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首先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主题曲,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歌词中拉开了此节内容的序幕。歌曲之后随即一问:“哪位同学谈谈自己对三国那段历史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谈到“诸葛亮、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有的谈到了“‘三国鼎立’这一局势的形成”,有的谈到“《三国演义》这一历史名著存在抑曹扬刘之现象”,等等。可见,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提高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随之逐步培养起来。

二、巧妙设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疑问,把学习历史当成纯知识的记忆,而没有任何的疑问,是历史教学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根本原因,要承认,传统教学中存在着让学习记忆考虑真理般历史内容,不允许有“问”和“疑”,记忆就是最终目的倾向,这种课堂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太多用处,试想这样的教学怎么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怎么可能让学生“通过历史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诚然,教学实际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历史教师就是要做到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成功”的快感,同时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那么何种提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呢?其标准应是:(1)能发人深思,给人启迪。(2)能激发、唤起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3)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观察、想像等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鼓励求异,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中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历史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正如《学记》所说“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思则达”。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允许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独创精神。

当然,求异思维不是单向思维,它是多向的、立体的、发散的。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培养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特性。例如在讲“法国大革命”时,针对雅各宾派采取的措施,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面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顾。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就行。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逐渐学会发散、变通和独特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历史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求异,让学生懂得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要鼓励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去做具有独创精神的创新人才!

四、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和主要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教学还要注重学法、指导学法。老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教是为了不教。放弃“填鸭式”教学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而向参与式教学过渡得培养教育创新人才的客观存在要求。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缺乏创新的能力,因而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能力不够,思维方式趋于同化倾向严重。因此,必须创建和实施更先进的参与式教学。参与者式教学是较好的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式。其要点主要有:(1)教师要把发现和创新确定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2)教学要执导学法|、改革学法。(3)要广泛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4)学学生不是被动地听讲答题,而是主动动脑、动口、动手。(5)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6)教学评价与检测形式多样化,答案要多元化,并鼓励标新立异。

在历史课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起来教学内容,选择参与式教学的恰当形式(如圆桌谈话式、自主学习式、分组讨论式、情境复现式等)。例如,课堂内可以设计“历史上的今天”一栏目,让学生课外自我寻找资料,轮流以值日形式参与者。例如可以设计“时光倒流演讲“历史辩论会等,让学生动脑、动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

花在积极思考与激烈争鸣中闪现。又例如,有一位历史老师在讲“北宋的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内容时,他让学生想像自己就是宋太祖,要想巩固自己的的统治,现在面临哪些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结果每个学生都显得积极活跃,非常乐于参与,大家集思广益,找出了自唐代以来至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并找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这时再让学生对照课本,看自己的方法一当时宋太祖的措施有何不同。这样一来,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参与者,理解与记忆并举,这一例子很值得深思及借鉴其体现出的教学内涵。

总之,只要老师认真投入,巧妙设计适合教学和学生心理特征的参与者式教学方案在形式不拘泥,内容上不断丰富,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经常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确实,曾经深谙“因落后就要挨打”之理的我们,在聆听知识经济的时代清脆的脚步时不能不猛醒:除了创新教育,我们别无选择。这是时代的机遇,更是强者的挑战。也坚信,在各方面的努力重视与辛勤汗水浇灌下中学历史课堂这片沃土也一定会培养出绚丽的创新教育之花!

第五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来九年制学校 杨小平

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永动力”。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探索,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关键词:新课程物理教学探究、创新能力 正文: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今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教育部制订的《普通初中课程方案》指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初中课程体系。” 当前,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那么,创新教育如何进入初中物理课堂,物理课堂教学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操作要点和操作模式又是怎样的呢?这些都是广大初中物理教师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当然,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培养过程。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情况适当多安排一些实验,特别是探索性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适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甚至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动手进行自制教具、设计实验等活动。例如:在“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外,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动手进行自制实验教具。如: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都不掉下来;带有塑料吸盘的玻璃茶几,能把桌架和桌面紧紧地吸附在一起,直到只抬桌面就可以把桌架带起来。

二、培养师生情感,创设和谐氛围 改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老师的亲和力,学生对你的喜爱崇拜会,地转移到你所教的物理学科上来,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转化落实到学习中去,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爱心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微笑的面容,期盼的眼神,和蔼可亲的语言,推心置腹的谈心,信赖、鼓励的目光都可作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无形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品质。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老师对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大小,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工作中要投入诚挚的感情,真诚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时时刻刻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随时表达老师的关爱之心,做到润物细无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当充分体现平等、民主、和谐。

三、注重教学手段 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自然而然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迸发出的一种特异思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物理学习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格外重视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用实验来说明问题,引导学生会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各种现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物理学之美,让学生能在轻松地环境中快乐地学习物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画面、直观启发方法、与实际生活密切相联系的物理模型、利用物理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物理学家的童年趣事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 新课程理念提出教育“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们以往对创新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错误性,往往认为培养创新能力只是对部分优秀学生而言,这是将创新与创造的概念相混淆而产生的错误认识。根据《辞海》的解释,“创造”指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突出地表现在“首创”和“前所未有”上,而创新则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创新既包括前所未有的创造,也包括对原有的知识的重新组合和对其使用价值的重新发现。事实上,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创新就是我们个人自身有一种新的经验或思想的产出和获得。因此,可以说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因此,作为教师要面向所有学生,注意开发每个学生创新的潜能。教师只有珍惜学生创新的巨大潜能,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加以开发和利用,才能使每一名学生都感到创新是自己能做到的能做好的事情,使创新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动力和快乐的源泉。

五、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学习的心理氛围和物理氛围。物理教师可充分发掘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和宣传,要在班集体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

六、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教师再引导学生逐一分析,指出每个正确做法的优、缺点及错误做法的原由,还可以改变一下题设条件再让学生思考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深刻、灵活、流畅,从而探究和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不太关心细节和实际而具体的事物,对于理论观念及符号转换很感兴趣。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总之,做 为教师的我们只要抓住物理课堂的主阵地,面向全体学生,转变教学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还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创新人才。参考文献 :

[1]朱 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2]唐国安:《中学物理课程研究》,上海百家出版社,1999 [3]宓子宏:《物理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科组黄小斌)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点明确指出:倡......

    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中学化学是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基本能力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界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之一。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江泽民也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化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重视化学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化学实验是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进步,关键在于这个民族是否有先进的......

    浅谈中学历史课程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课程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江津区慈云初级中学校陈霞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就中学历史课程而言,多年相沿成习的“记忆—复制型”纸笔测验模式,与素质教育、创新教......

    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段学文【摘要】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特别是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淮安市清浦区黄码乡严卓小学马玉银摘要:教师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课堂氛围。为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在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