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时间:2019-05-15 02:25: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摘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范围广跨度大的学科,因此会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如果学生只采取一味的死记硬背,是非常费时费力的,而且效果也不会很好。那么要想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所创新,交给学生们一些简单可行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记忆能力培养

亚里斯多德说:记忆是智慧之母。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可见记忆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说智力是一座工厂,那么,记忆就是“原料仓库”仓库里没有丰富的原料,工厂就无法制造出好的产品。如果把智力比作一座楼房,那么,记忆力就是地基,丧失了记忆力,智力活动则无法进行。人的记忆能力经过科学的训练会显著地提高。人经过记忆训练后也可能会产生大脑的微细结构变化,从“硬件”的方面提高人的记忆能力。第二个是“软件”的改善。这主要是指通过教育、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使用多种记忆方法,引导他们对所记忆的知识组织化、结构化,以此促进记忆能力的提高。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知识范围广跨度大的学科,因此会有大量需要记忆的地理知识,如果学生只采取一味的死记硬背,是非常费时费力的,而且效果也不会很好。那么要想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所创新,交给学生们一些简单可行的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向学生明确记忆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地理学科是在大量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地理知识跨度大,覆盖广、涉及到许多地理名称、地理分布、地理数据等,需要记忆的知识内容相当多;如果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地理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不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面对大量的地理知识时,加强训练学生的地理记忆能力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变机械记忆为意义记忆;就抽象记忆为形象记忆,使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记忆的一般过程

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识记,就是通过感觉器官将外界信息留在脑子里;保持,是将识记下来的信息,短期或长期地留在脑子里,使其暂时不遗忘或者许久不遗忘;重现就是指在人们需要时,能把已识记过的材料从大脑里重新分辨并提取出来的过程。1]

人的记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二是对思维过程的记忆,后者即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运用过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知识要求分为“了解、说明、分析和运用”四个层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这四个不停地层次考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处理。尤其在对需要记忆的的知识点时,必须采取一些科学实用的方法,让学生能准确的掌握。

三、对学生记忆能力训练的主要途径

(一)重视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之乐于记忆。

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自信心、愿望和兴趣等。对于生理健康的人,都有记忆能力,而且潜力巨大,但善于利用它的人很少。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足以证明兴趣在记忆中的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乐意学,并且能学好,能记牢。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利用不同的地理教学手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只要学生愿意学,主动去学,那么记忆地理知识的潜能就能够得到充分挖掘。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册、多媒体、直观教具,采取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等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身边的地理现象,创设有趣的地理情境,千方百计培养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热爱地理、主动学习地理,使他们“乐而知之”这是培养记忆能力的前提。比如教师在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地球时就可以通过现在正红的《来自星星的你》这部电视剧中男主外星人的身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开始讲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各种星体,形成地理知识结构

不同层次的结构组成了地理学科的整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认为:1)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基本原理,有助于理解其它类似的事物;2)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里,就不易忘记。2]

地理科学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而“结构”则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从某种角度看,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结构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定的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获得应掌握的地理知识结构,进而达到最终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目的。

重视地理图表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对地理图像进行充分利用,让学生自己在大脑中建立一定的地理知识表象达到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一方面对教材中容易混淆而要球识记的内容,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通过列表比较异同,这样才能学的好,记得快,记得牢。简单的方法比如:黄河像一个大“几”字,而长江像个英文字母“W”教师可通过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绘画,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十分容易的区分黄河与长江。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具体的地图教学也有方法可寻。比如在学习冷锋和暖锋,气旋和反气旋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列表把它们的概念、特点、符号及其对天气的影响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两者的共性和个性看起来一目了然,学生记忆起来也会轻而易举。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动手绘图的能力,通过绘图、图文转换等把复杂的知识进行压缩,将其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记忆。如在学习《水循环》这部分内容时,可将文字简化成简图或动画,而在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和《世界洋流分布图》时可简化成模式图,这样对于学生的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要记忆的类似知识还有许多,因此要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恰当的运用图表将只是简单化,而在面对现有的复杂地图时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具体的过程如下:

A教师出示某地理知识相关的图像,并配备相关的地理问题。

B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仔细读图,分析,综合后回答问题

C师生针对得到的回答进行讨论,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D教师对结论进行合理的处理,便于学生记忆。

E学生对处理后的信息进行记忆。

F教师对学生的记忆结果进行检测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锻炼学生的记忆能力。四)注重理解记忆

记忆的最基本方法就是理解。常言道:若要记得,先要懂得。

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内容概括,空间性强,学习起来难度大,需要记忆的知识量也很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这类知识必须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只有这样才能记得牢固、扎实。

必修一》的内容是自然地理,很多知识就属于这种情况,比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自然带类型分布等内容,如果学生仅仅凭靠想象,单纯的机械记忆,不光需要很多时间,而且也不能灵活的将其应用在以后的学习中,但是如果在教学中通过借助多媒体等工具,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具体,易于学生理解,则使记忆这一困难也迎刃而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方法把知识变得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方式。下面列举几个具体列子:A在对日本经济的学习过程中,在分析了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条件等的情况下,就更容易记忆“日本对外经济发达”

B在学习“温室效应”这个概念时,教材为方便学生理解用了整整一大段来描述。叙述繁琐,但实际上又不需要全部记忆下来,教师带领学生理解过后,只需让学生记住“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了地面”这两个知识点就足够了。

C、在学习大气运动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这部分内容时,应先理清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之后可以这样记忆: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直接原因)各地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空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产生)这样学生就会理解并记住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而且能以这一原理分析解决很多问题,比如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等。并可以为后面学习的三圈环流、气候等知识点打下基础。五)注重归纳记忆

地理知识纷繁复杂,但教学中地理学科可是有限,因此在平日的教学中教师应勤于归纳总结,通过对重点知识的结构性总结,是学生记忆更容易。

比如:在学习世界洋流分布这一章时,通过对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洋流系统分析,根据成因和分布,总结归纳为:1)每个大洋都有其各自的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中、低纬度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气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则呈逆时针方向运动。3)北半球中、高纬度形成了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4)中低纬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

六)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使之易于记忆。

就像训练其它技能一样,记忆能力也可以经过训练而达到快速、准确、持久的目的。教师要注意中学生的记忆特点是以意义为主,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地理数据等,可以用设比喻、分类别、做比较、用联想、编口诀等方法,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形象,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这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核心。笔者在参考众多优秀教师的方法后总结为下:

(1)比喻记忆。比喻可以使记忆对象形象化。如:在记忆地形轮廓时,中国像一个大公鸡,湖南象个人头,湖北象顶帽子,黑龙江像只天鹅,山西象个平行四边形„这样,几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就记住了。

(2)分类记忆。对于内容较多的知识点,采用分类记忆可以降低难度,方便记忆。如:记我国省区简称时,在了解省区名称和分布的基础上,分成三类来记:用省区名称中的字来做简称的省,有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苏、浙、京、津、台、港、澳共二十个;以山脉、河流名做简称的省,有湘、赣、闽、皖、琼共五个;以历史名做简称的省,有冀、鲁、豫、晋、鄂、粤、桂、沪、渝共九个。这样难度降低了,又了解了这些简称的由来。

(3)比较记忆。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事物可以列表进行比较,找出各地理事物的差别,记忆起来就清楚得多。如:学习长江、黄河,可以从发源地、长度、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流经的地形区、流经的省区这些方面列表比较。学习我国四大高原,可以从它们的位置、海拔、地面景观等方面进行比较。

(4)联想记忆。充分联想,容易把握事物的特征。如: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可联想到“五一”节;南亚地理特征三大地形区、三大河流、三种气候类型都是南北排列,可联想到数字“三”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亚马逊平原,可联想到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联想到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亚马逊河,还联想到同样位于赤道附近特征相似的刚果盆地;由世界最大的沙漠联想到中国最大的沙漠;由四大洋联想到五大陆、六大块、七大洲。运用联想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形成知识网,不易遗忘。

(5)口诀记忆。

A要记住我国主要山脉,可以编成以下口诀: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秦岭;东北-西南有三撇,兴安太行巫雪峰,台湾山脉分布东,长白武夷夹当中;弧形山脉气势雄,喜马拉雅似卧龙,珠峰傲立中尼境,八八四四第一峰。记住我国九大上品粮基地的歌诀:三江松嫩和江淮,鄱阳洞庭江汉连,太湖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粮为先。B人口超过一亿的11个国家:两印两巴俄孟尼、中美日本人过亿,新增一个墨西哥,人口也有一亿多。解释:它们分别是:印度、印尼、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中国、美国、日本、墨西哥。

这样编成口诀,语音和谐,节奏鲜明,文字简练,抑扬顿挫,趣味易记。(6)歌曲记忆

把流行歌曲的歌词改编为地理知识,让学生自然的把知识唱出来的同时记忆歌词即地理知识。

A《十年》研究大气环流无自转海陆差异的地球,只会看到单圈环流;在赤道上升,在极地往下沉。一旦有了自转就有偏转,形成了三圈环流,在中纬度有西风,在高纬度有了东风。直射虽然不能逗留,就在它北移的时候,东南信风,会向右走。海陆相间,温度季节变,气压有高低,运动还是一样,顺着从高到低的指向,记住规律南左和北右。海陆之间,比热有不同,所以北半球,不是常年温柔,比如在东亚的季风环流,风向改变就是如此理由。直到和他做了多年朋友,才发现东亚气流,不是向东南流,就往西北而流。B《一生有你》气旋反气旋。在北半球的气旋,辐合时会向右偏,受热上升的螺旋,反时针,慢慢旋转;渐渐进入了冬天,反气旋更加常见,冷空气集体下沉,顺时针,慢慢辐散。夏天气旋空气上升多是阴雨天,可知他的同类还有台风和龙卷;冬天虽有西伯利亚送来冷气团,阳光伴着反气旋她陪在我身边。(7)谐音记忆

A世界面积前五大的国家:俄,加,中,美,巴"简记为:我家中美吧?

B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八种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可记忆成“养闺女贴给哪家美”

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例如谜语、游戏等记忆法,这些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就不在此一一说明了。

(七)重视练习的作用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这就要求教师及时组织复习,利用课前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反复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具体的做法如下:新课内容讲述完毕后,留点时间给学生记忆,加强学生瞬间记忆,下节课上课前提问,把存在的问题再点拨。其后一个周在重复提问一次,讲完一章内容后,再把讲过的知识点总结后串一边,再重复记忆一次,经过这样反复记忆后就不容易遗忘了。

四总结语

高中地理知识的复杂、跨度大,知识覆盖广,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血药记忆的知识点很多,如果没有任何方法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费时费力,也取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而地理的记忆方法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善于记忆、乐于记忆,并形成自己的记忆能力,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三篇: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汝阳县实验中学 郭俊豪

摘要:中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顽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 注意力 观察力 记忆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操作能力 毅力 想象力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过去一般教师往往喜欢老实听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距的学生;而且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现在,那种“唯书”、“唯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进取 精神的人,或那种“高分低能” “知识偏狭”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 “漠不关心”变为 “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着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 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再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教学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它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一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7节相交线时,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

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

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

“]”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 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鲁迅语: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 :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 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1)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着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 ,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江家齐主编 《教育与新学科》,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 《当代外国教学法》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张筱玮主编 《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4月

龙立荣《障政策的研究与完善。

(五)加强就业培训立法

美国政府十分重视成人群体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相关法案已经颁布十余种。美国政府还相继颁布了1973年的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教学通讯》2002年第4期

第四篇: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谢碧强

单位: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邮政编码:51145

5注:此文曾获取广州市第四届(2008)“广州市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二等奖,并在大会上宣读。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指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之一。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于日常地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意在探究如何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这一途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于中学地理教育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新世纪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1]

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宇宙,既可论古,又能谈今,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他的内容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地理教学中就会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2] 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有动静结合的特点。有相对不变的知识,如自然地理方面;也有不断变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立足“不变”,搜集“变化”的知识,把国内外的实事新闻,日常生活常识补充到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眼前的实事,并提出看法、建议,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具实效性。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地理教学中仅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往往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发展[3]。

而且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学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有效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直以来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1、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沫若同志也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成功的向导,成功的起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也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无精打采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要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这是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由于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引入生活中这些事例,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记住地理基本的识记知识。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疑激趣,引发思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使教师真正能做到导学生之思,激学生之悱,解学生之疑,引学生之路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为什么海南岛总是那么炎热?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又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运动后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公转方向不变,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地理现象呢?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向来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仅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这节课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对学生讲授天气对生活是怎样影响的,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至少一条天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我只是将每一组的答案进行了归类并写在黑板上: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天气与人民健康的关系、天气与农业的关系、天气与工业的关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天气与人的心情、动植物的生存的关系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和鼓励的眼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平等,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这些行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一些不愿发表意见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树立起自信心。就这样我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地理课教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习惯用“对”或者“错”去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很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往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无形中造成整堂课都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对此我通常的做法是少用甚至不用“对”或者“错”这类比较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字眼,而是反问学生对那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看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根本达不到点子,也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取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供其它同学借鉴,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关注其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供其它同学参考。一方面这样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使课堂变成了“多言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了,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也是强化和巩固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尤为重要,可以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等,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缺乏直观性、生动性,而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中后,运用二维、三维动画就能把这些静态图变成动态图,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连续、动态的感性材料,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既有声、光、色感官的刺激,又有思考、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多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我们每一位一线地理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黄山教育委员会编印《‘9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1999.7

[4].陆希舜主编《中学地理教学法》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1997

第五篇:略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略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宁海燕

新课程总目标提出让学生“学习科学创造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知识和科学创造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这个目标无疑是完全符合当前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信息技术课不同其它学科,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计算机的操作是建立在各种软件的基础上的,从这一点上讲,计算机教学其实就是在教学生如何使用软件,而现在各种软件涵盖了各个方面,同时新软件更以惊人的速度层出不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更应当培养学生的举一反

三、不断探索,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从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的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激发兴趣,挖掘学生创新的源动力。

信息技术课主要学习的工具就是计算机,在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教学软件的选择要注意操作难度,所教内容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娱乐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教师可通过生动的寓教于乐的学习软件将教材中有关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抓好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问题。学生初次接触计算机时,大都怀着一种既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计算机是用来干什么的,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及时启发、引导,将学生引入趣味的计算机世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活动1《购置计算机》中,先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见过计算机吗?它有什么作用?学生纷纷举手,兴奋地告诉老师在商场、车站、街上等见过计算机,并能简单地说出它的作用。接着教师用计算机播放一段动画片给学生看,之后演示一些有交互性的CAI多媒体课件。这时的学生,已被那些有趣的画面所吸引,为能控制画面里面的动画而惊叹。此刻再向学生展示计算机在现代社会的广泛应用,宇宙飞船、人造卫星、核武器的发射等尖端科技都离不开电脑的控制,在生活中,计算机可以辅助教学,还可以帮助我们处理文字,实现办公自动化。用在互联网上,可以收发电子邮件,知道世界上最新发生的事情,不用出门就可以在网上进行订货交易等等。学生忠于明白了计算机这个“怪物”其实并不神秘,只要有了它,学会使用它,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这样学生对计算机就会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欲望。

教学中充分利用国之源网络电子教室中顶尖的视听教学、学生示范功能,在教授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时,如文字处理WORD部分的教学,教师鼓励学生到教师机上演示文字的修饰等操作技巧;在教学幻灯片的制作时,利用学生示范功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作品,教师与学生共同欣赏。刚开始,学生并不主动,教师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讲课”的认真,听课的更认真,通过几次尝试,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为了能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学生在课前就要进行预习及资料的准备,这样就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现在的学生都争着、比着当“老师”。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由新奇、有趣,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

游戏教学法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方法之一,游戏教学法富于趣味性,它是教师通过组织各种新奇、有趣的游戏,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熟练运用所学的知识。一般步骤是:根据所授知识的特点设计游戏方案;制定游戏规则;学生熟悉游戏方案和规则;在游戏中掌握、运用所学知识。游戏教学法一般适于一些识记性较强,需多次重复才能掌握的、比较枯燥的知识、技能训练等。键盘是计算机最重要的输入工具。指导学生学好正确的键盘指法,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由于传统的英文打字比较枯燥,容易使学生出现疲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要克服这些障碍,使学生很快地盲打出26个字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金山打字通”这个软件,把英文打字练习变成打地鼠、警察抓小偷、青蛙过河、吃苹果等游戏,这些打字游戏个个趣味十足,充分把学习和娱乐溶为一体。学生进行练习时,就像玩游戏一样轻松愉快,兴趣自然就越来越浓,速度也越来越快。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键盘指法,而且在不断的思考、总结游戏中的规则中,提高游戏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仅能够让学生迅速入门,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训练其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确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学习的关键,教学中的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要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去完成。所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性、开放性”。这样,才能较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探究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挑战和困难水平,如果太容易,学生不思而知,探究没有兴趣和热情,如果太难,学生望而生威,百探而无一得,使探究无法进行。学生进入完成任务阶段时,应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使学生的身心沉浸在自主探究的情趣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引导学生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学习探究,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做到放开、放胆而不放任,自主、自由而不自流。多给学生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做中学,学中做”。例如,在学习Word中的”绘制图形”时,我先给学生欣赏了一些精美的贺卡、书签、名片,然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参考书中”做一做”的相关步骤,自选主题,完成一件作品,作品要精致、美观,新颖,而且具有一定的意义。学生对自己创造作品热情非常高,个个跃跃欲试,20分钟左右,每个学生都完成了独具特色的作品,我选取了几个学生的作品进行演示并进行了评价。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更喜欢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仅自己学习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

三、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育过程是交流的过程,积累经验的过程,只有通过交流经验才可能得到积累、改造和重组,个体在经验积累和改组过程中成长、成熟并由此赋予想象力和创造力。信息技术的学习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实践,但是仅有个人的努力往往是不够的,许多任务的完成与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家合作,需要集体的智慧才行。这不仅可以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同时促进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特别是合作意识的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相互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共同提高。教师在分组时要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

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得。例如,“制作多媒体作品”是八年级上册在完成了声音、图像、影视等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加工学习后的一个综合实践活动,书中介绍了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和PowerPoint的一些操作技巧。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比较多,学生独立完成作品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4个人分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件多媒体作品。任务布置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首先一起讨论确定了作品的主题,然后小组内的成员各尽其责,有的负责版面设计,有的负责查阅、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同时,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经常会有小组内的同学,或为了某一个版块的设计效果,或为了某一种方法的对错展开激烈的争论。当出现的问题在小组内争论不下时,会求助于其他小组的成员或者是我。当求助于我时,我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立刻理解,并达成共识。4节课后,开始了作品的展示与评价,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本组的成果,并汇报在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感受。作品演示过程中,我被同学们的聪明才智所感动,为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所折服。他们设计的多媒体作品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了同学们的个性特点,而且有些课本中没有介绍的操作技巧也被学生应用到作品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动手实践,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四、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操作,去创造,实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能派上用场,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别人合作等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如教完《Word文字处理软件》后进行“校园小报”比赛,让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愿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爱好。

2、与其他学科融合,如教学指法时,如果一味让学生练习打汉字,比较枯燥,可选一些游戏软件,如《开口就说》的英语学习软件作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对英语单词的记忆,这样既能打破单一授课模式,也助于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创造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探索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由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索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用探究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发现、改变和创造社会。

下载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见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见 江西省萍乡市青山中学魏志岗 如何在新课程条件下开展中学历史教学,不少同仁有许多令人深思的理性见解.笔者认为历史教育之所以要创新,......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总结报告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地图是地理科的第二语言。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

    地理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推荐]

    地理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南墅镇中心中学管国芳 关键词:元认知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是对思维的思维,对认知的认知。就学习而言,元认知主要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力......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一、 问题的提出 地理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构建的课堂活动形式,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自主性的特点。通过活动实现课程......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西来九年制学校 杨小平内容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社会前进的永动力”。初中物理教师在教......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题目: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造能力课堂教学观兴趣评价 摘要:本文从美术教学过程出发,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具......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科组黄小斌)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点明确指出:倡......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小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主题词:课堂教学自主能力 摘 要: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教师到独立自主的过程。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