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段学文
【摘要】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特别是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本文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旨在通过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阅读中的创新能力,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
【关键词】阅读 创新 能力 培养
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都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而个性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隐含着大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语文教师应积极挖掘,系统训练。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左脑偏重于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形象思维。学生学习时更多地偏重于左脑的使用和训练,往往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情境教学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起着启动形象思维的作用,能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十分具体化的形象。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实际,有更多的自我
1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相机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不吐不快”。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的结尾部分,五位壮士那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大家的心情都无比沉痛,有的同学还擦眼泪。此情此景,教师把握时机,关切地问:“同学们,五位壮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那光辉的形象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试想,如果你是画家,或是雕塑家,你要怎样去刻画、去雕塑五壮士的形象呢?”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塑造他们的全身像,目光炯炯,注视前方,盼望胜利到来。”有的说:“我要画他们在山顶同敌人搏斗的场面。”还有的说:“我想画一个葛振林的头像,头像周围是万丈光芒,说明葛振林的精神永放光芒。”……教师的醉翁之意是启发学生多想多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由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具体、生动,就愈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产生创新的“灵感”。例如,一年级的课文《鹅》是学生接触的一首古诗,他们对古诗的语言尚不熟悉,很难通过语言领悟诗歌所展现的优美图画。上这一节课,教师及时展示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设计:碧波荡漾,杨柳依依,几只白鹅在池水中不时昂首鸣叫,白色的身体轻快地浮动在碧波上,在清澈的池水中红色的脚掌悠然拨动着……诗句的朗诵伴随着画面同步出现,声音和图象的结合演示着一种生动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首先展示“曲项向天歌”的画面,并对鹅的颈部进行特写:一只鹅反复地伸缩脖颈,这样重点词语“曲颈”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学完古诗后,有的学生认为鹅“向天歌”是在招呼它的同伙,有的学生则认为这只鹅在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些看法表现了一年级小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表明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激励质疑,引导创新
古人云:“学贵质疑,疑则进也。”质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的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推动学习全过程。例如,教学《麻雀》一课时,教师讲完课后,鼓励学生质疑。有位学生对课文的结尾提出了异议:“猎人唤回猎狗走开了,而那只可怜的小麻雀仍在地上,没有脱离危险,猎人一走,它还会被野兽吃掉或饿死。”这位同学的质疑应当肯定,于是,教师因势利导,请学生给课文换个结尾。有的说:“猎人应爬上树,轻轻地把它放回原来的窝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又如在《蜜蜂引路》一文中,学生这样提问:“列宁为什么不住在莫斯科,而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呢?”“如果蜜蜂不是人养的,而是生活在山峰上,那它又怎样给人引路呢?”对学生这种具有探究性的提问,教师应该作出正确的诱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才能得到发挥。
三、自主学习,培养创新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课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根本在于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请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儿童,让他们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当今的学生观念之新,信息之灵,个性之张扬,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课题。作为教师应提供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的学习时空,搭建一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自我的平台。自主学习是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效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见解。我们的课堂要有开放的教风与学风,解放学生被动受教的地位,改变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局面,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动眼不动脑就会使人视而不见,只动耳不动脑就会充耳不闻,只动手不动脑就会盲动,只动口不动脑就会瞎说。因此,应充分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动口表达,调动一切感官,让学生自主展示个性,自主学习,学会学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和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我在教学《火烧云》一文中一个片断:
师:同学们,江潮、峡谷、榕树、鸟儿……这些美好的景物像一幅图画,使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视线转问天空,去欣赏那美丽的晚霞。(放火烧云投影片)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火烧云》,请同学们联系生活经验,我相信你们能自己确定目标,自己选择学习方法。在你们自定目标前老师提两点建议:(略)
(10分钟后,学生交流)
生1:我想知道火烧云有哪些颜色?
生2:我想知道火烧云有哪些形状?
生3:我想学学作者是怎样写的。
师:好,下面大家就带着你最想学到的知识自读课文,读完课文后,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同桌交流,还可以走出来和你最好的小伙伴交流。
这个教学片断,教师把确定学习目标的权力给了学生,学什么由学生自己确定,既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又激发了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评价,鼓励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各方面做出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以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到的见解”,“老师还没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五、加强实践,拓展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打开校门,从课内走到课外,从校内走到校外,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求真求实。教师可以为学生办起红领巾广播站、手抄小报、小记者学校等等。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作文能力得到充分锻炼,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考察,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前,组织学生考察学校周围的洗煤厂、焦化厂附近的空气污染程度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到山上了解人类乱砍滥伐的现状,使学生了解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认识、发现许多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让学生亲眼看到如果不保护地球,我们将别无去处。大家纷纷举手,提出建议。这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自由探索、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习惯,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架桥铺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只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书目:
[1]孙春成:《小学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模式》,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第二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想要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创新,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转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创新;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1.实行教学民主,摈弃“填鸭式”教学模式
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要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投入到紧张、高效的学习中,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填鸭式”教学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点灌输,没有任何的创新可言,但如果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网络,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必定存在创新。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呈现教学目标、学习情境、活动情境等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学习任务。
2.减轻课业负担,开展小组学习
让学生当主角,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一旁稍加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3.发挥考试的作用,注重考题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设置考题时,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允许答案多样化,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创意和得分相对应。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用实验和建模的方法去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开拓思维,同时掌握知识。从各个方面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挖掘学生潜在智慧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借助教学工具,给学生展示一个斑斓多彩的物理世界,激发学生去探寻物理知识的奥秘,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会思考、观察、探索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提高想象力。2.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也可以说是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开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通过训练,培养思维流畅性思维流畅,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路清晰没有中断,反应敏捷,能够理清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加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都说熟能生巧,所以,只有通过不断训练,学生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使思维流畅。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面对题目,要力争快速地思考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2)打开思路,讲究变通打开思路,讲究变通,就是让我们的思维从固定的套路中跳出来,不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之中,在解题过程中能够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例题、习题做不同的变化,以免学生落入固定的解题套路中,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在我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最后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鼓励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常规,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之一。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习惯根据题设条件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带着问题去分析题目所给条件的作用。就像我们总是习惯将动物关在笼子里欣赏一样,在这种习惯下,我们的思维就像是动物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所以我们要打破这种习惯,学会逆向思考,解放思维。
4.提倡“争论”
在进行概念、规律教学,阅读理解练习时,由于学生各自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引起争论,在争论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擦出知识的火花。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思维的角度来讲,“争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提倡“争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的“争论”方式,讲究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的侧重点去引导学生“争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机会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现自我。
参考文献:
[1]陈君达.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S1).[2]靳建设.物理学科创新能力结构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7)
第三篇: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标背景下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思考及探索的课题。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实践,从学生、教师及教学过程的评价来阐述,望同行专家给与指导。
【关键字】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能力
【正文】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然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获得的。在新课改中高中信息技术已经被列为高考科目,并从2010年开始全部学生都要参加考试——笔试加上机操作。所以,中学信息技术课在这一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提并论的优势。为了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创造型人才,为了适应新课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本文就作者教学实践中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从学生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前提。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就谈不到自主学习,而创新能力又源于自主学习能力,以往的灌输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即创新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信息及其特征”教学中,体现“万事开头难”,如何引出“信息”字眼是一个难点。平铺直叙,没有激情,学生记忆不会深刻,也很难真正理解。我借鉴了“海军陆战队员原始森林生存实验”情境,任务具体且充满挑战,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从“超级女生”、“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的故事”、电影《烈火中永生》片段等学生感兴趣的案例,通过问题引导、分组讨论,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再结合对案例探究活动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并分析案例资料,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个探究过程,能让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又如对“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时,通过查找、搜索并展示一些学生平时比较感兴趣的图片资料等,这深深地吸引学生,促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简单介绍后布置相应任务,由学生自行体验、自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从而有效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并导致创新意识的萌发。
二、从教师着手,创新教学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是新时期教育 的需要,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教师本身也要有所转变。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具有对未知事务进行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能力。身为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独立获取知识的愿望,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在内容上也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创造空间,发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应注重学生差异性,实施不同程度的教学,发挥学生各自的创新潜能。高一新生刚入学,第一节课就针对是否接触过计算机、掌握了哪些操作技能、学过哪些软件、接触过哪些硬件软件、家里是否有计算机、能否上网等问题在学生中做了详细调查,然后根据调查
结果,把我们学生分为高(偏少)、中(偏少)、低(大部分)三个层次。在教学中,实施不同程度的教学,尽量都能让我们的学生接受,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也得到充分发展。例如,在学习“Excel制作图表”时,讲解完对图表生成及美化的方法后,布置学习任务,重点指导中、低层次的学生如何完成图表制作等一系列操作,通过表格数据制作更直观的图表分析数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对高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美化图表,制作出更美观的图表作品。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实践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大特点,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电子邮件的收发”一节时,把所有关于电子邮件的收发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做成网页的形式,在课堂上发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点击相应的链接,打开相应的具体文件并通过阅读其中的相关内容,加深对问题的了解。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在网上申请一个邮箱地址,他可以点击“申请邮箱地址”链接,还有的学生不知道哪些网站可申请到免费邮箱,他可以点击“提供免费邮箱网站”链接,查阅相关的信息。在这一节的学习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实践,既学习新知,又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评价
评价是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反馈——评价,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因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各种各样的评价,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由学生自己做出,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中只发挥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专利”。所以说,评价应包含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三者缺一不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体,教师评价为主导的原则,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和同学间的互评,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例如在“网页制作”教学时,通过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自己的网页内容制作后,在展示的过程中,通过比较先让小组内的同学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价,最后教师在对学生们的作品做一点评(优、缺点并存)。这个过程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评价的过程中也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评价能了,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上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心得,创新是时代的需要,学生拥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也是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所以,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意识、有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研究,相信我们会做得更好。
第四篇: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程序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濮阳县职业高级中学
潘永进
摘要:在计算机程序设计教学中渗透创新能力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程序设计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鼓励学生经过探索、猜想、求异、突破、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逐步养成自觉创新的习惯,进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程序设计
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征,人类就是在不断地“首创前所未有”的过程中发展的。但是,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后天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新结论,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操作程序,都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创新”。作为世纪之交的程序设计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探索——创新的源泉
程序设计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它强调学生算法知识的积累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思考。程序设计及其运行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鼓励和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索,在不断的思索中寻求程序设计的乐趣,通过程序设计丰富和充实自己,这样无疑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只要有这种意识,就可以从设计教学过程入手,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识,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探索性程序设计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对学生质疑的兴趣、能力的培养。思源于疑,疑是汲取知识的动力,有疑惑才有探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通过不失时机地设疑置惑,营造强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这对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猜想——创新的萌芽
猜想是创新的萌芽。没有创造性的猜想就没有新事物、新形象的出现,就没有新假说的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没有创新。著名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的形成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联系已有知识与经验进行形象性的分解、选择、加工、改造的整合过程。
猜想是一种合情推理,是培养创新萌芽的好方法。费赖登塔尔指出:“科学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创新的结果,就不能把学习新知识和获得创新能力二者统一起来。华罗庚说:“学习数学最好到数学家的纸篓里找材料,不要只看书的结论。”可见学生的学习是再创新的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导之以渔,展开猜想的翅膀,对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的灵感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要诱导学生猜想,萌发创新的意识,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有利于学生猜想、发现问题的情境。铺设展现和暴露思维及算法发现的通道,使从中体验不断成功的愉悦,进而激发他们的猜想欲望,从而使学生处于“心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慨境界,促使学生迷中悟理,达到深度参与。如教学“求n!”时,我先让学生编写:求1×2×3„„×10的程序,当学生将程序编好后,再把终值10分别改成100和1000,先让学生猜想哪条语句有变化,再让学生编程。通过练习学生发现,用FOR循环语句编程时,初值不变,步长值也不变,只有终值起变化。接着再向学生提出,如果这道题改成求“n!”,怎样解答?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教师稍加点拔,学生就能很快写出答案。这样,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自己去猜想,并发现程序设计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之产生强 烈的创新欲望。
三、求异——创新的关键
所谓创新就是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与别人看法、见解不同的东西。求异思维是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新疑、超常的思维成果。教师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善于“求异”的素质。因为要创新,有时就需要一些非常规的思维和非常规的算法,而这些“非常规”就是“求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定势人人都存在。为了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冲破常规的思维束缚,鼓励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算法,让他们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真正学会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与众不同的观念。真正给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注意学生的自我感受,同时提倡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反对那种人去亦去的学习态度。这样就可以给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一个合理的环境。如求Fibonacci数列1,1,2,3,5,8„„的前40个数。即:
F1=1(n=1)F2=1(N=2)Fn=Fn1+Fn2(n≥3)
程序中的主要语句用FOR循环语句来编写。接着让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学生发现这道题既可用FOR循环语句作为主要语句设计程序,也可以用while语句和do-while语句,还可以用IF条件语句。接着我要求学生总结三种循环语句的异同点,并将循环语句与IF条件语句作比较,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由此可见,“求异”往往是创新的关键。
四、突破——创新的基石
在创新过程中要完成的任务是: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念并用新的观念将已有的相关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技术、新理论或新算法。
在突破创新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指向流动或滑过的过程,鼓励学生围绕整个问题或情境作深入而宽广的扫描,尽量扩大学生的感知范围,将会使学生不至于匆忙地沿着明显的、习惯性的思路去解决问题。英国著名的思维教学专家爱德华·波诺曾说,思维教学不是教逻辑而教感知,“有意识地将注意力导向一个尽可能宽广的范围,这正是思维技能中最基本的范围”。他还说:“一节教学都可以说是在引导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教学可以说差不多完全是注意力的取向问题,因为它不传授新知识和内容。”突破旧观念,产生新的观念是创新教学的基石。
在程序设计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不迷信、不盲从,要敢于怀疑,更善于肯定和否定,不要囿于固有的评判模式中,更不能永远匍匐在伟人、名人的脚下。要勇敢地怀疑、反驳、否定前人的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突破,才能创新。如仍然是在求“n!”,但要求突破已讲过的算法。学生经过积极思考和互相交流,采用了递归的方法设计出新疑而独特的程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敢于突破,就能设计出新的程序。
五、实践——创新的桥梁
陶行知先生指出:“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的,只会劳心不会劳动和只会劳动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的。”“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巴甫洛夫说:“你要对某个专题有兴趣,那就劳你的驾,从头到尾自己动手。”其实,心灵方能手巧,脑和手是紧密联系的,其联系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创新能力的水平,而实践则是促进手脑联系的桥梁。在程序设计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的实验方案,需 要通过做来检验,才能判断是否可行,设计过程中的错误或缺陷也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得到修正和完善。可以说,在做的实践中,脑的灵活不断纠正着手的失误,手的操作同时也不断修正着脑的错误,换言之,手脑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根据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操作和思维相结合,通过上机实践操作,可以促进感知,以动促思,很快内化为思维活动,把获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算法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概括,促进认知的深化;另一方面,要求操作和语言表达相结合,通过动手动口,做做讲讲,可以促进理解,以言促动,促使操作过程转化为理论抽象过程,做思结合、讲结合。就是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活跃思维、大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因此,在程序设计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既是程序设计教学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广大.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0(31):40—41.[2] 周明星.创新教育与挫折教育[C].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3] 纪
芝.职业技术教育学[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4] 肖文娥,张爱华,王德林.教育学[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5] 刘序明,杨小勤.现代远程教育的几个要素[J].中国电化教育.作者简历:
史玉良,男,1976年9月出生,汉族,本科学历,现在濮阳县职业高级中学任教,中学一级教师。
邮编:457100
联系电话:0393-3236297 电子邮箱:syl2006288@sina.com 5
第五篇: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观念、注重教学创新,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构建良好创新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特别是在初中数学这门学科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还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讲解推理证明、函数图像,导致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厌倦,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有效改善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
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思维,才能使其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性,从而服务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当代初中教师的创新教学意识不足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落后的教学思想使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存在困难.受到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影响,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不能适应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认识不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师仍然将学生中考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目标,一切从成绩出发,无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更有教师持有创新无用论,认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可以正确解题才是王道.诸多的落实教学思想,使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初中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趋向于等待答案,而并非探索答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是提供答案的重要人物,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管自己是否可以回答,教师都可给予正确的答案,并为学生讲解解题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越来越懒惰,不愿意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也不期待自己可以从其它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创新的源泉被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让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难度再一次提高.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要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走出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做法,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走出过于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点到圆的距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由此引出问题:点到一个圆的距离是什么呢?学生第一反应会说:点到圆心的距离.教师接着问学生:圆心是?A的一部分吗?学生又说:过这一点的切线长度.教师提示:距离都是最短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了.这样引导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前提在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其次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见.说起创新,很多教师认为就是脱离教材,让学生随意想,想法离奇的就是创新,这是对创新认识的偏见.其实,只要是学生的新发现、新角度,都可以看成创新.创新不是说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这名学生来说是否新颖,如果是新颖的那就是创新。
(二)构建良好的创新场景
受以往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往往给人一种严肃、古板的形象,而课堂也显得十分僵硬,这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环境下,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善这种现象,构建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创新场景,这样才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单纯依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当学生对知识点有所疑惑时,教师应该耐心的去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去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对于内接三角形的概念,有的学生很容易理解错,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这样一个例题:在圆O上,任意选择A、B、C三个点,将这三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往往会先画出一个圆,然后选择三点,连接起来,这时学生会容易发现得出的图形是个三角形,此时教师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引入其中,这样学生通过实例探究,就会加深对其的理解。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言,仅仅是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相应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角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分别用2、3、4、5根火柴拼出一个图形,并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拼出一些图形,这时有的学生会考虑将火柴折断,分成好几节,进行图形拼凑,有的学生会考虑和其他学生合作拼接出更多的图形,这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拼出图形后,教师可以用两根火柴组成一个角,问学生这是个什么图形?与其他图形有什么区别?在学生仔细的观察中,教师将角的知识引入其中,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践理解角的知识。
(三)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但因为涉及面较广,同样也具有开发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复习课、练习课等课堂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同一种题型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促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或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达到做题中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往往只能提供课本教材中给出的答题思路,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另辟蹊径给出不同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鼓励了。
参考文献:
[1]覃海兰.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2]马丽华.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