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利津县利津镇第二中学:刘新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初中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于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具备清晰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不拘一格,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先进的创造教育观。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想得越丰富,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样往往会脱离实际,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新颖的见解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把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创造主体,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迁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与时
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创新能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固有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的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创造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当提倡发现,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
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从而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激情引趣,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浓厚的兴趣来维持。关注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堂课的开始给学生一个乐观开朗、情绪饱满的印象,并在整堂课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氛围,寓教于乐,使数学课富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利用学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并且是学生急于想知道得,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若仅局限于教材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很难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如方程(组)这部分教学,若能介绍一些民间趣题,如“李白买酒”问题,“百和尚吃馒头”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所著«张丘建算经»记载的«百鸡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再如,学生刚接触几何时,对“几何”这个词语相当陌生,为什么把这门学科称为几何呢?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绍几何这个词的来源:古时候,尼罗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良田被淹,洪水之后学要重新丈量土地,以确定边界,从而形成一门专门技术—“测地术”这就是几何的原意。学生了解了几何的含义后,知道几何源于生活实际,就不会再觉得它神秘了,或许还会对学习几何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
学生在思想意识和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是允许的。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不正是一种良好的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鼓励,少指责,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或好的成果表示赞赏。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在孩子心灵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
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给予爱护和培养。
四、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琐碎,偏重速度和技能的熟练性,很少鼓励学生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评价就要鼓励拔尖,鼓励协作下的竞争,鼓励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评价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造性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种学习风格,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版)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5-6)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悟出了一些道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一提到创新,许多教师误认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才是创新。实际上,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属于创新。一个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创新,关键在于他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新颖。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于教师的培养,教师自己对创新都认识不透,怎能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加深自我对创新理念的认识。教师通过钻研课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才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方法。同时,教师必须要有必胜的创新意识,以饱满的激情始终战斗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线。
二、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创新欲望
1、利用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好奇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源泉.“本地电话网的电话号码为什么要升位”、“在银行存款时,选择哪一种存款方式最划算”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符号、抽象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生活处处需要它.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其实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趣味数学中激发创新的灵感.2、利用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新颖多边,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等.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通过引入足球赛的积分规则,让学生去探求球队的胜负场次,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地,在“一元一次方程”中用类似的实例,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三、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1、注重“双基”,加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教学中要将“双基”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采
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教学中,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缺乏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知识与情感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应诱导学生问问题。
①教师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证明定理和分析解题思路时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果定理的教学,照本宣科,以“就是这样”的方式将它灌输给学生无疑会扑灭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揭示定理的发生、证明思路的过程,是否还有独特的甚至绝妙的证法及解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发现创新证法和解法,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②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如讲“垂径定理”时,教师与学生自制教具与学具:用硬纸板画一个圆面,代表一块圆饼,圆饼内放一根火腿肠表示圆内一条弦,现在既要把圆饼平分,又要把火腿肠平分,如何切割?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猜想,探索结论,学生兴趣盎然,都会沉浸到问题的探讨之中。
③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有意识地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外学习时发现,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思想、见解,养成与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创新。
四、丰富数学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1、联系实际,延伸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公园要设计一个四边形草坪,当它满足哪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贴近生活,应用数学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很少谈数学、用数学,这正是我们教学的误区.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用数学,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一起用数学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讲利率时,教师让学生做了如下的调查:当地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对应储蓄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1000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的观点分析一下,你若有一部分钱,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慢慢养成了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索,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创新摇篮。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第三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想要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创新,首先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做出转变,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物理;创新;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兴趣 1.实行教学民主,摈弃“填鸭式”教学模式
学习活动是课堂的主要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投入到紧张、高效的学习中,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填鸭式”教学只是简单地将知识点灌输,没有任何的创新可言,但如果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网络,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必定存在创新。因此,教师的任务就是以呈现教学目标、学习情境、活动情境等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学习任务。
2.减轻课业负担,开展小组学习
让学生当主角,给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从策划、组织到具体实施都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一旁稍加指导。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的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3.发挥考试的作用,注重考题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设置考题时,可以适当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允许答案多样化,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创意和得分相对应。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用实验和建模的方法去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开动脑筋,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开拓思维,同时掌握知识。从各个方面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挖掘学生潜在智慧的有效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借助教学工具,给学生展示一个斑斓多彩的物理世界,激发学生去探寻物理知识的奥秘,产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学会思考、观察、探索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习惯,提高想象力。2.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也可以说是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开拓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同一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以达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1)通过训练,培养思维流畅性思维流畅,是指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路清晰没有中断,反应敏捷,能够理清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加强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都说熟能生巧,所以,只有通过不断训练,学生才能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使思维流畅。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面对题目,要力争快速地思考出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2)打开思路,讲究变通打开思路,讲究变通,就是让我们的思维从固定的套路中跳出来,不局限于固定的框架之中,在解题过程中能够从多方面入手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例题、习题做不同的变化,以免学生落入固定的解题套路中,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在我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最后给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鼓励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常规,从问题的反面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之一。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习惯根据题设条件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带着问题去分析题目所给条件的作用。就像我们总是习惯将动物关在笼子里欣赏一样,在这种习惯下,我们的思维就像是动物的自由受到了限制。所以我们要打破这种习惯,学会逆向思考,解放思维。
4.提倡“争论”
在进行概念、规律教学,阅读理解练习时,由于学生各自对概念、规律的理解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引起争论,在争论中发生思维的碰撞,擦出知识的火花。无论是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思维的角度来讲,“争论”可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提倡“争论”。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的“争论”方式,讲究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的侧重点去引导学生“争论”,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机会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展现自我。
参考文献:
[1]陈君达.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S1).[2]靳建设.物理学科创新能力结构分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1(7)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变传统观念、注重教学创新,树立良好的创新意识,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构建良好创新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此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素质教育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一项任务。特别是在初中数学这门学科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还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讲解推理证明、函数图像,导致学生对数学充满了厌倦,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为有效改善这种现象,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创新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
教师的教学思想,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本身具有创新思维,才能使其开展的教学活动具有创新性,从而服务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当代初中教师的创新教学意识不足现象仍然十分普遍,落后的教学思想使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存在困难.受到传统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的影响,一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不能适应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认识不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教师仍然将学生中考成绩的提高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目标,一切从成绩出发,无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更有教师持有创新无用论,认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可以正确解题才是王道.诸多的落实教学思想,使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
初中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趋向于等待答案,而并非探索答案.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普遍认为,教师是提供答案的重要人物,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不管自己是否可以回答,教师都可给予正确的答案,并为学生讲解解题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越来越懒惰,不愿意自主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也不期待自己可以从其它角度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创新的源泉被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足,让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难度再一次提高.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树立创新意识.教师的创造性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要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教师要走出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做法,在教学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要走出过于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点到圆的距离”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总结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点到直线的距离是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由此引出问题:点到一个圆的距离是什么呢?学生第一反应会说:点到圆心的距离.教师接着问学生:圆心是?A的一部分吗?学生又说:过这一点的切线长度.教师提示:距离都是最短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答案了.这样引导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而前提在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其次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见.说起创新,很多教师认为就是脱离教材,让学生随意想,想法离奇的就是创新,这是对创新认识的偏见.其实,只要是学生的新发现、新角度,都可以看成创新.创新不是说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在于这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这名学生来说是否新颖,如果是新颖的那就是创新。
(二)构建良好的创新场景
受以往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师往往给人一种严肃、古板的形象,而课堂也显得十分僵硬,这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新环境下,教师应该积极的改善这种现象,构建良好的氛围,为学生打造一个轻松的创新场景,这样才会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单纯依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当学生对知识点有所疑惑时,教师应该耐心的去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怎么去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理解。例如对于内接三角形的概念,有的学生很容易理解错,这时教师可以给出学生这样一个例题:在圆O上,任意选择A、B、C三个点,将这三个点依次连接起来,能得到一个什么图形?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往往会先画出一个圆,然后选择三点,连接起来,这时学生会容易发现得出的图形是个三角形,此时教师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引入其中,这样学生通过实例探究,就会加深对其的理解。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而言,仅仅是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相应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角的认识”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事先设置一个小游戏,让学生分别用2、3、4、5根火柴拼出一个图形,并且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拼出一些图形,这时有的学生会考虑将火柴折断,分成好几节,进行图形拼凑,有的学生会考虑和其他学生合作拼接出更多的图形,这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拼出图形后,教师可以用两根火柴组成一个角,问学生这是个什么图形?与其他图形有什么区别?在学生仔细的观察中,教师将角的知识引入其中,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实践理解角的知识。
(三)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但因为涉及面较广,同样也具有开发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复习课、练习课等课堂环节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同一种题型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促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或者在这一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达到做题中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往往只能提供课本教材中给出的答题思路,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另辟蹊径给出不同答案,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与鼓励了。
参考文献:
[1]覃海兰.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2]马丽华.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08(5)
第五篇: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坚持鼓励与支持,并努力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师生关系 创新兴趣
鼓励支持 合作探究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 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并有所感悟,现陈述如下:
一、努力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人们常说:师生关系决定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滔滔不绝讲述,学生老老实实听讲的旧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式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板起面孔说教,而是以对话、商讨为 主,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发现、快乐,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我深知这一点,因而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既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又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我还常常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多次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在设计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 展。
三、用鼓励与支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会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我在教学中就经常使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语气词,给学生以关注和赞许,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当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种帮助与鼓励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教学实施的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接受”的本领,很少去积极探求,自然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归纳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 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能力,并且在探索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证明方法——折叠、度量外,还引导学生去探索其它的证明方法,我只给他们必要的提示:可利用已学过的平行线的知识去证明,证明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交流。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马上积极的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利用平行线知识又发现了构建同旁内角、构建邻补角、构建平角等几种新的证明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解决了新的问题,并且是课本上未提到、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类似这样的训练,我经常开展,现在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数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学习中喜欢探索发现,已初步具备了创新素质。
以上所述,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方面来看,确实较以前有显著提高,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求索,利用数学教育这个主阵地,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
2、《新课程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