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仁商榷。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兴趣是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想象力是涌现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性活动的关键,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
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2、积极参与,灵活多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权利。在教学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
灵活多变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途径。灵活多变即思维敏捷、随机应变,对于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维和见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注意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在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1、探索性思维能力: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够对自己的结论发生怀疑,是否敢于否定自己一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是否敢于否定前人的定
论,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
2、选择性思维能力:选择性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创新课题、思维素材、理论假说、论证手段等一系列思维环节的鉴别取舍之中,思维摄取与当前创新活动相一致的信息,避开其它附着其上的与之不相关的信息。
3、综合性思维能力: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所谓创造性思维也就是在大脑中将接收到的信息综合起来,产生新信息的过程。综合就孕育着创造。思维所综合的信息数量越多、种类越齐全,就越能有效地创造新信息。
4、构建性思维能力:构建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探明事物发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构建对事物的立体认识,使思维能够朝着正向、逆向、纵向、横向以及立体方向各方面自由运动的能力。
3、培养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
21世纪科学技术竞争激烈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合作,所以从小培养学生既要有竞争意识,也要善于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1)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
(2)合作讨论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的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要影响他人讨论。
(3)如果是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组与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4、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数学创新精神。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学中,都是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途径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区县学校学段及学科姓名
第二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山东省利津县利津镇第二中学:刘新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知识经济的社会中,创新能力是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初中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着重于下面几个问题。
一、教师要更新观念,具备清晰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不拘一格,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树立先进的创造教育观。
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想得越丰富,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这样往往会脱离实际,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新颖的见解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别人是否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把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创造主体,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迁移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把与时
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尊重学生个性,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集体的创新能力。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创造型学生往往具有独特的人格特征,教师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一切想法和做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创造素质。好奇、冒险、自信是典型的创造素质,教师要理解和保护学生的这些创造性表现,使之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鼓励学生,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固有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爱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的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在学习中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不断提高创造力。鼓励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相互之间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集中体现。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激发创造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师应当提倡发现,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
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从而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激情引趣,发展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学生浓厚的兴趣来维持。关注人,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在每一堂课的开始给学生一个乐观开朗、情绪饱满的印象,并在整堂课上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热情洋溢、生动活泼的氛围,寓教于乐,使数学课富于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发展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利用学生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难易适度,并且是学生急于想知道得,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问题,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等等,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的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的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若仅局限于教材上所列的内容,学生很难了解一些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期下去,势必造成学生知识单一,视野狭窄。如方程(组)这部分教学,若能介绍一些民间趣题,如“李白买酒”问题,“百和尚吃馒头”问题,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张丘建所著«张丘建算经»记载的«百鸡问题»,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再如,学生刚接触几何时,对“几何”这个词语相当陌生,为什么把这门学科称为几何呢?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地介绍几何这个词的来源:古时候,尼罗河流域洪水经常泛滥,良田被淹,洪水之后学要重新丈量土地,以确定边界,从而形成一门专门技术—“测地术”这就是几何的原意。学生了解了几何的含义后,知道几何源于生活实际,就不会再觉得它神秘了,或许还会对学习几何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
学生在思想意识和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是允许的。教师的工作重点不是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不正是一种良好的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鼓励,少指责,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或好的成果表示赞赏。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中来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在孩子心灵中点燃了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
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给予爱护和培养。
四、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的标准。
传统的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琐碎,偏重速度和技能的熟练性,很少鼓励学生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评价就要鼓励拔尖,鼓励协作下的竞争,鼓励创新。教师在传授知识、评价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造性的学生及时表扬,肯定他们的创造成果,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种学习风格,从而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努力下,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题阶段总结
上传: 朱志明更新时间:2013-1-11 8:00:2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经过实验研究,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江主席指出:“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努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号召教育迅速从传统的圈子里走出来,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需要。
造就民族的创新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主战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是历史赋于我们的责任。
所以,我选定了“创新意识培养”研究课题,经过实验,在这一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理论假设和构想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理解是: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质疑问题、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争辩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这样培养的学生具有敏锐的把握机会,敢于付诸于探索行为的精神状态;具有积极地改变自己,积极地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具有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即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由此产生的因变量为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提问,相互争辩。
(1)使学生在不断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2)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3)使学生不断提高质疑的水平,不断加强思考深度,逐步达到有创见的质疑。
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三、实验过程
1、学习教育理论,提高认识
研究组织确立以后,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研究方法,我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自修教程》中的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策略与方法。首先学习了“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它使我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是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是推动学生成才的需要。接着我学习了《关于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创造力。知道了创造力是每个人都有,只是水平不同罢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不是说现在就要求学生去搞发明创造。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只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作准备。
创新意识的含意是什么?创新意识,自言其说,意识是一种意向,一种愿望。创新意识是指积极发现问题,发现真理的心理取向。“在科学的道路上,只有第一名,没有第二名,第二名就是最后一名”。因此,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边学习边对我选定的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论证,即包括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基础、起点,也包括学校的重视程度和研究者的能力,并对研究过程、结果进行了设想。
2、设计研究方案
有了前面学习、讨论的基础,接下来就开始设计研究方案。
四、实验的作法体会
1、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中,在构建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探求出了多种多样的创设情境,启发诱思,激趣导入的新课的方法。例如: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低段常用游戏,故事导入,通过竞赛、小品、猜谜语、讲故事等,融教学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愉教乐学,中段教师常用创设生活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创新意识培养。高段教师常常用设置悬念导入:教师提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激发“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还可用声像传情导入:通过课件、幻灯、播放录音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思维启示,潜意默化培养创新意识。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我一方面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3、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孩子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的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就请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回答:对于一般性问题,就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所回答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4、运用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教学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课堂提问应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例如:低段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了解了元、角、分的一些知识后,提出“关于人民币知识还有很多,谁能把你了解到的人民币的其它知识告诉同学们呢?”问题一经提出,一个个小手举得高高的,一个学生说:“我知道壹佰元人民币对着阳光看,有条金属线,如果没有是假钱。”另一个接着说:“人民币印有几种不同的文字,是供少数民族看的。”„„学生了解的课本外知识可真不少,有的是教师和成年人都不曾知道的。如果不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表现的机会,岂不太可惜了。
学生经常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研究效果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学生观: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
质量观:重视纵向评价,淡化横向评价。
教学观:转变师生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教师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总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第四篇:浅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坚持鼓励与支持,并努力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师生关系 创新兴趣
鼓励支持 合作探究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如何 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本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并有所感悟,现陈述如下:
一、努力建设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环境。人们常说:师生关系决定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滔滔不绝讲述,学生老老实实听讲的旧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空间,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式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在我的数学课堂上,我很少板起面孔说教,而是以对话、商讨为 主,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发现、快乐,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愉快的教育氛围中,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我深知这一点,因而在教学中我总是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既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又是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我还常常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因为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应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多次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在设计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 展。
三、用鼓励与支持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为未成年人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会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我在教学中就经常使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语气词,给学生以关注和赞许,让他们感受到我的支持与鼓励,从而在创新的路上走得更远。当然,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并且鼓励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这种帮助与鼓励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势必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四、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传统的教学实施的是“接受式学习”,学生得到的是“接受”的本领,很少去积极探求,自然难以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就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一起探讨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和定理的归纳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 他们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其求知欲,提高其学习能力,并且在探索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还特别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例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教学过程中,我除了让学生了解课本中的证明方法——折叠、度量外,还引导学生去探索其它的证明方法,我只给他们必要的提示:可利用已学过的平行线的知识去证明,证明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交流。这样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马上积极的参与到探索过程中。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利用平行线知识又发现了构建同旁内角、构建邻补角、构建平角等几种新的证明方法。这个过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储备解决了新的问题,并且是课本上未提到、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这个过程就是创新过程。类似这样的训练,我经常开展,现在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对数学怀有极大的兴趣,而且在学习中喜欢探索发现,已初步具备了创新素质。
以上所述,是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尝试,从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方面来看,确实较以前有显著提高,但创新能力的培养之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求索,利用数学教育这个主阵地,努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世纪教师素养》
2、《新课程新理念》
第五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版)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5-6)
摘要: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之际,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口头禅。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愈来愈重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悟出了一些道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意识
一提到创新,许多教师误认为学生的小制作、小发明才是创新。实际上,学生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都属于创新。一个学生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创新,关键在于他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新颖。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于教师的培养,教师自己对创新都认识不透,怎能教会学生创新?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加深自我对创新理念的认识。教师通过钻研课标、挖掘教材,高效的驾驭教材,才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好的方法。同时,教师必须要有必胜的创新意识,以饱满的激情始终战斗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线。
二、激发学生兴趣,激起创新欲望
1、利用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好奇心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源泉.“本地电话网的电话号码为什么要升位”、“在银行存款时,选择哪一种存款方式最划算”等都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问题.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符号、抽象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生活处处需要它.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其实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趣味数学中激发创新的灵感.2、利用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新颖多边,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悬念.如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等.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通过引入足球赛的积分规则,让学生去探求球队的胜负场次,而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同样地,在“一元一次方程”中用类似的实例,提高学生的探求欲望.然后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生活实践举一些事例.三、通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1、注重“双基”,加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广度结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教学中要将“双基”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采
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诱导质疑,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现在教学中,课堂上很少有学生主动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缺乏讨论,师生之间也缺乏知识与情感的沟通,因此,在教学中应诱导学生问问题。
①教师要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
教师在证明定理和分析解题思路时要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如果定理的教学,照本宣科,以“就是这样”的方式将它灌输给学生无疑会扑灭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要揭示定理的发生、证明思路的过程,是否还有独特的甚至绝妙的证法及解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尝试,发现创新证法和解法,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进而提高思维能力。
②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
如讲“垂径定理”时,教师与学生自制教具与学具:用硬纸板画一个圆面,代表一块圆饼,圆饼内放一根火腿肠表示圆内一条弦,现在既要把圆饼平分,又要把火腿肠平分,如何切割?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猜想,探索结论,学生兴趣盎然,都会沉浸到问题的探讨之中。
③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
教师要有意识地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外学习时发现,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尊重学生的思想、见解,养成与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主动创新。
四、丰富数学课外知识,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1、联系实际,延伸课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加强对学生应用意识的训练.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意义的问题,把它与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某些实际联系起来,引导他们联想有关知识,使实际问题“数学化”,再将数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加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如几何教材中四边形这章中,配了好多有关对角线方面的习题,可以给学生编拟一个联系实际的开放性问题:公园要设计一个四边形草坪,当它满足哪些条件时,这个草坪的对角线互相垂直?这样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贴近生活,应用数学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很少谈数学、用数学,这正是我们教学的误区.我们要努力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谈数学、多用数学,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同他们一起用数学解决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如在讲利率时,教师让学生做了如下的调查:当地银行贷款的年利率是多少?对应储蓄的年利率是多少?请你把1000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到期后本息是多少?用你的观点分析一下,你若有一部分钱,是用来投资还是储蓄?通过这样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慢慢养成了用数学的意识.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索,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创新摇篮。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初中数学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