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_培养学生绘画创新能力 倪倩
浅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创新绘画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走在前列,就必须拥有着强大的创新能力,公民拥有者创新的理念。而小学美术课作为一门充满着想象力的学科,对于充分的发掘出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帮助,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又往往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
前言: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敢探未发现的新理,敢入未开发的边疆。”这句话正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着勇于创新的精神。且在新课标的教育体制之下,对于小学美术课的教学目标也更加的明确化,新课标强调: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要培养出学生的绘画技能,同时还要更进一步的发掘出学生的聪明才智。一个国家的成长需要源源不绝的创新动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对于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意识要从学习兴趣的培养做起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着良好学习兴趣的学生能够非常自觉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成为学习的基本动力。在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不仅需要对课本上的一些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同时还需要对某些内容进行知识的扩展,使得所教授的内容能够和同学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的更加的紧密,让小学生获得一种
心理上的归属感。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提高学生兴趣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就是能够把声、图、形生动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影像,从而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一起。
案例一:小学《美术》课本当中有一节是描绘《未来的汽车》这一内容的,“未来”本来就是一个充满着想象力的词汇,因此这一课时内容对于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有着很重要的示范作用,孩子们在丰富的想象力之下,画出形式各异、有着特殊功能的汽车。在这一教学内容当中,示范了几张未来汽车的彩色设计图,同时还列举出了几幅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这些图片形状都非常的怪异,在现实生活当中都没有见过,比如说既能天上飞又能路上走的汽车、水陆两用车、依靠太阳能作为动力的汽车等等,但是这些例子只能是给孩子们一个启迪的作用,要想真正的打开孩子们的想象的天窗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做一些探索,因为小学生对于汽车的了解都还非常的少,只是从感官上对一些汽车的广告及其汽车的功能有着一个简单的了解,更不用说对于未来汽车的想象了。因此,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这一工具了,教师可以给孩子们播放一些未来汽车创造理念的视频,逐步的引导孩子们进入思考的状态,接着再播放一些欧美电影当中经典科幻电影的汽车镜头,让孩子们能够切实的感受到未来汽车的大致形状,通过这些教学举措能够很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在绘画当中进
行创新。但是教育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样要回馈与生活,即使是为了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一些未来的汽车,也需要以事实为依据。因此应该让孩子们在生活当中感受到现实当中的汽车,再加上一些渲染,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二、创造出适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教学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时期则特别的强烈。”因此,作为小学的美术教师,应该积极的创建一种适合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情境,让小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这种情境之中,并且在这种气氛当中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快乐,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当中要不断的进行思考。
案例二:在讲解小学《美术》中《趣味纸笔插》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课时的学习就是需要让孩子们在学习当中增强对纸笔插的认识,让孩子们增强立体空间感的认识,从画画当中感受到平面及其立体之间的转变,让小学生在脑海中产生立体构成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对这一节内容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先把课本上所提供的内容先跟孩子们阐述清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起手来,仿造出一个和课本上产不多的纸笔插,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可以按组来进行或者可以让同学们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同学们完成纸笔插的制作之后,教师还可以讲解一些制作形状各异的纸
笔插的不同方法,比如说镶图法、切折法等,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纸笔插的做法的丰富性,而且纸笔插的外形能够如此的漂亮,可以如此的丰富多彩,从而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纸笔插的制作上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其积极思考的习惯。最后,教师可以积极的鼓励同学们想出自己的方式制造出一个别具一格的纸笔插,并且把制作好的纸笔插参加班级的评比活动,做得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从实践的教学效果来看,小学生们制作出来的纸笔插都形式各异,丰富多彩,几乎找不到一样的,这就充分的体现出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三、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学生
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小学阶段,那时候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还不是非常的成熟,比较容易的相信别人,在学校当中更是把老师说过的话当成是一种权威,认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很多学生就是因为教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导致了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对于艺术的创造力显示出了冷漠的一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的不利的。因为先天所受到的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每一个孩子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所表现出来的的那种艺术天分及其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够过分的统一,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到一样,在新的教育体制之下,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合了,在评判当中更应该讲价评判的多元化。在美术的教学当
中没有绝对错误这一说法,是充分的多元性的,不能单纯的利用某一个标准,比如说绘画的饱满度及其感官度来评价一个学生绘画作品的好坏,这是绝对有失教学公允的。画面虽然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指标,但是不是唯一的,在现今充满着个性的社会,每个学生对于图画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更加的趋于多元化,使教学方式更加的灵活。
案例三:在上《漂亮的挂盘》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自己想在挂盘上画什么就画什么,有的同学画的黑猫警长、有的同学画了一条龙,有的学生干脆就写了一首诗上去。之后教师对于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不能以偏概全了,就认为写诗的不行,毕竟小学生都充分的发挥出了自己的创意,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自己应有的奖励。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简要的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学习的情境、合理评价及其鼓励学生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的教育体制之下,对于每一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不仅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修养,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发扬创新的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和培养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创新能力。参考文献:
[1]张利丹.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2011(06)
[2]翟超.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
[3]林丽云.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02)
[4]张丽.浅谈如何优化中小学美术教学[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2)
[5]卢光军.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点滴体会[J].校长阅刊.2006(05)
[6]高月春.浅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J].成才之路.2011(03)
第二篇: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江泽民也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阵地,那么,如何从优化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建立平等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教师应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氛围。实践表明,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解放学生思想,使学生思维活跃,从而敢想、敢说、敢做,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勇于大胆创新;有利于使学生形成探索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在这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萌于问题意识,浓厚的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参天大树得于成长的肥沃土壤。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语)数学老师也形象把问题称为数学的“心脏”、数学生命源泉。而问题是从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不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就没有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而问题情境的创设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创新的环境和机会,这时的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个性的,充满童趣的世界,让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开发和培育。
1、创设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中的情感,可以把原本枯燥、抽
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情趣。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特感兴趣,热衷于钻进去充当一个角色。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
融进故事、童话世界,不仅增强数学的趣味性,还可以有效地调动学
生高度投入的热情。到中高年级则要侧重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投入热情。例:教学.连乘应用题时设置例题:“一个商店运进5
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35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创设情景:假如你是这个商店的经理,你会怎么
卖?由于给学生赋予“经理”的职务,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各位小
“经理”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各出招数,灵活经营,从零售到批发,再到成套出售,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发散思维,求异思
维等。
2、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师要创
设各种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好的感知和理
解所学的内容。
例如:教学加法的运算定律时,叫学生看一看自己班级有几排课
桌?每排各有几人?怎样根据各排人数计算全班人数?然后,让两排的同学对调一下叫座位,问学生:现在各排人数合并起来,跟刚才的总人数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再让学生从左排挨次计算总人数,反过来从右排挨次计算总人数,问:为什么按不同顺序加,结果不变
呢?这样,学生切身体会到不管几个数相加,他们排列的次序和相加的顺序,与得数大小是无关的,因为总是把这些数合并在一起。于是
学生一下子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和实质,因而能正确地
运用这些定律简化运算步骤。这样先把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现象,通
过观察思考上升为数学现象,从中概括出数学知识,最后用概括出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以生
活经验为基础,学生学得扎实,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
三、强化主题意识,培育创新品质。
素质教育是一种尊重学生的主体教育,所谓“主体教育”就是充
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
主性和创造性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
知识,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者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商的提高,还要通
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肯定和表扬他们身
上积极的主体意识,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克服焦
虑浮躁心理,学会控制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形成坚
忍不拔的毅力;帮助他们学会共处,形成创新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
协作精神,为创新成功培育必备的情操品质。
四、发挥合做优势,开发创新潜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化兴趣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要从知识的传受者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自己当作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在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口,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学习,让他们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拼摆,来探索三角形面积公式。他们有的拼,有的摆,互相讨论几分钟后,都拿出自己 小组的方法。交流时,台上学生讲,台下的学生不时的争着补充、修正。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合作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在与别人协作中,发挥了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遵循课改规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就能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能力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还时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人教版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只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新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及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好处。如在教学一年级例3“9加5”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说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再如一年级第33页的练习让学生将立体图形进行滚、搭、摸等实践活动,感知物体的特征,形成对这些物体的直观认识;第77页思考题:要拿出8角钱,你能想出几种拿法?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多种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于是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勇于去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
二、用好新教材,培养学生选择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抽象出算式,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结果。如在教学一年级“9加几”这个内容时,以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校运动会形式呈现,主题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是这样处理的:让学生在家里先看“主题图”,编一个故事,再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情景中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家里先说给父母听,然后在课堂上4人一个小组,互相说一说,给学生一个交流的机会,最后出示小朋友们喜欢的小精灵“比卡丘”,问小朋友“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通过摆学具、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让学生拥有自主发现的经验,接着“比卡丘”又说:“把你的算法在4人小组内交流,说给大家听。”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计算方法有多种,教师尊重学生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兴趣非常浓厚,情感、态度得到发挥。新教材编排上紧紧联系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你身边。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形成技能技巧,体现算法多样化,注意减少单纯技能性训练,避免了繁杂计算,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理解、解决了问题。
三、增强学生自信,培养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倚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的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如一位教师在教“9加几”时,知识的基础是数数、数的组成及简单的计算技巧,能力的基础是对小棒的熟练操作。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先让学生看着主题图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有的数图中学生的数量,有的用小棒摆图中的饮料,有的与同学一起把图中的情境编成小故事。这样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就对必要的知识、技能有了一定的准备。这时老师又提出:“谁可以根据图中的事物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因为学生有了一定的准备,所以他们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了如何去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中表现得特别积极,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后面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在学习中想出多种答案:有的把左右两边小棒合到一起,一根一根的数,一直数完;有的接着左边的9根小棒继续数右边的小棒;还有的从右边拿一根放在左边凑成10根,右边还剩几根就是十几,也就是凑十的方法。我们不强求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数法,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在学习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
维工具和镜子”。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使他们在摆、拼、剪、折、量、捏、画等活动中,体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的能力。
如另一位教师在学习“9加几”时,她采用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可以装十个玻璃球的小盒子,在里面装入九个玻璃球,然后在外面放五个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操作活动中讨论:“求一共有多少个球”的方法。在操作与讨论之后,学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如点数、接着数、凑十法等。这时教师先不急于统一答案,而是让学生结合例题丰富多彩的画面,找出和自己的操作活动相似内容,体会不同算法的优点,在操作与比较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活动的过程,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满足了儿童的探究需求,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四、发挥群体力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容易采取同龄人易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和启发,可以起到教师讲解达不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小组活动的群体互助功能,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发言,互相启发合作探究,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小组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
刚开始使用新教材时,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能力,在组内学习时,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生矛盾,在交流中,不懂得听取他人的意见,在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能统一时,难以宽容他人的不同意见,也不会对他人的意见加以补充,课堂秩序较乱,影响教学效果。对于刚刚入学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合作交流是很困难的。但具备一定的小组学习能力和形成小组学生规范的组织秩序,又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首先,在课余时间,加强了对小组长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怎样组织学生发言;怎样在小组内分工;遇到小组意见不统一时怎么办;其次,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讲礼貌,在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学会补充;再次,为了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为了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与班中其他同学都有共同学习的机会,定期调整小组结构和座位,便于学生与更多的同学进行接触,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要观察每组是否都在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如果没有,应及时加以辅导。教师再深入到一个组内,作为组内普通一员,把自己的思维转换到学生状态并与
学生共同学习,凡是学生会的,教师决不代替,只有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再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任务。
再如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首先让学生把手中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分别在白纸上沿四周画出一个图形来,画后教师提出问题:你画的图形和你手中拿的物体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并让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这样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教师再巡视,了解每组学生讨论的情况,然后让每组中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他们对两种图形为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多少有了一些认识和见解。加上小组其他同学的意见,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不会出现不会说的现象。而且这个问题是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下得出的结论,尽管有的不是十分的准确,可比起老师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找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区别,从感性上认识到平面图形是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对平面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在具体认识平面图形,老师又在黑板上分别画出一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让小组中的每个同学拿一种图形,把他们四人所画的图形分成四种,然后让小组中的同学互相看看都拿对了吗?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不仅自己动脑想、动手做,同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加深了对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
我们把学生看成一个学习的主体,和老师一起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之间除了教师起到主导作用之外,同学之间也起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大胆发言,而且也没有面对老师,对那些胆小水平差点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言机会;另一方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发展,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的带动性。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参与、平等竞争、相互协作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率。坚持数月后,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活泼而不散漫,规矩而不死板,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敢于质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
五、设计实际背景,激发兴趣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加实际体验。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也就是说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
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这个意义上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其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
新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选择素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学中,依据实际情况用游戏、表演等活动将情境图提供的内容进一步动作化、情境化,可以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所不在。如在教“加法的含义”一课时,先让三名学生表演。教室前面站一名学生,教室后面站两名学生,教师说开始走,当三名学生走在一起时,教师说停,反复走动3~4次。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直观地看出,1名同学和2名学生合并的过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手势表达合并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直观理解。
教材很多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体现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将童趣引入课堂,把猜谜、故事、游戏等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练习上也重视将枯燥单一的计算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例如一个数分别加上0,1,2,3,4的一组算式,或一个数(比4大)分别减去4,3,2,1的一组算式,我们把它做成一个塔形的蛋糕图,每层蛋糕写着一个算式,问学生“你想吃哪一块呀”,算对后可以鼓励学生:“你真棒!这块蛋糕就送给你了!”这样不但重视趣味性,也渗透了算法及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获得“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每多1,得数也多1 ;被减数不变,减数每多1,得数就少1 ”的感性认识,掌握了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这些感知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得到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头脑,创造让学生合作、探索的机会,解放学生的空间,提供自我活动、合作互补的表现机会,将学生从“呼吸──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第四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高世海旦八镇中心小学邮编:717504
主题词: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篇论文是通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它主要从: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3、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手段。
江泽民同志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明确给我们指出了当今的教育趋势和使命——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我浅谈个人见解。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事物失去兴趣的人,是永远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驱使者,是创新的直接动力。纵观古今中外,我国原子弹之父钱学森,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牛顿等。当时他们在发明前,如果不是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有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小学生经常由兴趣主控着学习动力。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火花,使其登堂入室,发挥出自己特殊的想象力。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应用题:AB两地相距400千米,甲乙两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几小
·1·
时后两车相距40千米?一开始多要求学生先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相距是什么意思吗?全班同学都齐答是两车相互间的距离。紧接着,我又提问:“你们谁两个人上来表演一下,用走路的方式表示出两车运动后的相互距离?”这时候,同学们的兴趣动机被激活了,个个蠢蠢欲试。接着我选出两位同学上台来表演,结果:这两位同学没有相遇,而是留下了一段距离。此时,我又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谁还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出两车的距离?一石激起千重浪,同学们的思维火花越烧越旺,都陷入深思。片刻,有一位同学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如果两车相遇后继续向前走,不是也能相距出一段距离吗?”这时,其他同学听后,都对这位同学投来了赞许的眼光,同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同学们也在这充满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知识,发展了技能。可见,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来自于教师的巧妙引导和适时的点拨。
二、指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世界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许多的发明创造都是从想象开始的,没有大胆的想象就没现实的可能,社会也就将会停滞不前。而观察是发挥想象力的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人类从蜻蜓飞行这一生物现象得到启发制造了飞机;鲁班由茅草割破手指的偶然物件中发明了锯子;牛顿由苹果着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由此可见,这些取得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也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这种智力因素,才能更有利地发挥想象力,从而找出规律。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推导公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你们观察一下,想一想这个平行四边形(指着画在黑板上的平行四边形)如果分成两
·2·
部分,可能由哪两个图形组成?同学们观察后,有的说是由两个梯形,有的说由两个三角形,有的说由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还有的说是由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组成。通过学生的不同回答,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通过引导,顺利地进入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
三、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人们常说:“实践是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人们的劳动实践是推动一切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事物的向前发展就是人们劳动创新的体现,没有实践创新的过程,就没有发展的结果。有所发明的科学家,在发明前都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找出了事物的本质。法国著名物理学家比埃里·居里,在研究放射性现象时,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证明,终于发现了“钋”、“镭”两种放射性元素。那么我们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往往也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例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用一些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等模具。拼成一个生活实例接近的图形。同学们兴趣盎然,个个都满有信心地拼了起来。一会儿,我要求拼好的同学出示自己的模型,这时,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像一座小房子,有的像一个机器零件,有的像一个机器人,还有的像一项尖尖的帽子,真是多种多样,形态各异。由此可见,通过动手操作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组合图形的组成,还可以使学生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特有创造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特有创造力。
众所周知,“没有探索,就没有创新”在我们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没有一代代伟人的不断探索,不断的创新,会有今天多姿多彩的世界吗?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说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3·
因此,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是不容忽视的。
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问题往往有多种解法。传统的做法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吃苦头,浪费时间。这样,就会在无形中抑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实,我们教者,平时应该多些鼓励引导学生探索、钻研,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敢于打破权威,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我在教学有关行程问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目: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5千米,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同学们通过分析解答后,都得出了同一种答案:先求出甲乙两辆汽车5小时后所走的路程,再求出路程差,“65×5-45×5”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给学生思维的大海推波助浪,引导探索,寻找最好的解法。不一会儿,部分学生终于找到了用“速度差×时间=相距路程”“(65-45)×5”这种好办法。
总而言之,我们教育者应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并且懂得“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的道理。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教师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与业务水平的提高,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不断地创新自己,那么一代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将脱颖而出,教育之花将更加姹紫嫣红,更加体现出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