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黑林镇中心小学王忠彩
内容摘要: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课堂数学创新能力
数千年以来,创造已与人类之文明,民族之兴衰,国家之存亡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召唤,是科教兴国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需要创新,教师教学需要创新,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学生和教师双边互动的结晶。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求异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本文就“激发创新兴趣、创设创新情景、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三个方面谈谈笔者的几点认识。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的兴趣。首先,要民主。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处于主体地位。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其次,要鼓励。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新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创新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景,迸发创新火花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具有探索性的信息情境。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生自主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新力,作为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来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组织教学、指导练习,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如:教师提供“两个工程队要修一条路,甲队修要8天才能完成,乙队修要6天才能完成”的两个条件,学生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解答,学生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1、甲、乙两队合修需几天完成?
2、甲队单独修三天后,由乙队单独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3、甲队单独修3天后,与乙队合修剩下的路,两队还需几天才能完成?
4、甲队每天比乙队少修多少?
5、乙队每天比甲队多修多少?
这样,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然后又一个接一个地解决问题,在这种无任何条件约束的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对所有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二)创设猜想情境。
猜想是一种带有一定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式,要求在面临较复杂的问题情况时,迅速再现知识系统和经验储备中的相关信息,经过总体观察,对问题实质作出大胆的猜想假设和试探,迅速地判断和推理,力求一下子契入问题的关键,迅速地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凭着自己的直觉大胆发表不同见解、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大胆猜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而师生间要建立起互敬互爱的和谐气氛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引导学生去猜想,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错想的表现;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积极地问,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错误和不守纪律,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要注意宽容引导。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时,我首先让学生尝试操作:“同学们动动手,将手中圆柱的侧面相办法展开,看看成了个什么图形?”我随之下去巡视,发现大部分同学都按照书上的方法沿着圆柱的一条直线展开,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此,我大声鼓励全班同学不要迷信书本,要积极开拓、大胆创新。话音刚落,一位同学又站了起来说:“老师,我展开的怎么是一个正方形呢?”我随势提问:“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那什么样的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才能得到正方形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已非常活跃
(三)创设求异情境。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如“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围成长8分米的长方形,宽是几分米?”学生一般能作出如下两种解答:
1、(5×4-8×2)÷22、5×4÷2-8
经过教师的努力点拨,有学生根据围成正方形的两条边的和相当于围成的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减去长,就是宽,即5×2-8。还有的学生根据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是正方形的两条边变化而来的,正方形一条边比长方形的长短8-5=3(分米),就从另一条边拉来3分米,另一条剩下的长度5-2就是长方形的长度。这样使学生渐渐形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要把一些结果记下来,而是要教他参与把知识建立起来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自己进行知识再 “创造”。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抓准知识的切入点,结合数学信息的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知识建立的整个过程。如:教学圆柱侧面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二册)时,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学具,将它的侧面上的纸沿着一条高剪开,并把它展开到桌面上,让学生看到是一个长方形(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可以展开成一个长方形平面)教师运用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圆柱侧面的展开过程。
2、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①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②长方形的宽与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③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④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什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等于什么?
3、推导出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在感知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同时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和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总之,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究,做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育的创新,是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来自学习,来自实践。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住了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实施素质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创造信心和勇气。
要使工作,学习获得成功,首要的是树立信心和勇气,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还要注意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一些学生提出的一些怪想法、不要训斥,轻易否定,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奇怪的,出乎老师意料之外的想法或问题,正是学生一瞬间产生的实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如0.28和0.3谁大,我教学生从高位起一位一位比下去的方法,十分位上的3比2大,取么这个小数就大,但也有的同学立刻就想到0.3可以化为0.30元,那么0.30就比0.08大,虽然我觉得加0的方法可能麻烦一点,但想到加0后学生看起来比较直观、容易理解,所以,也支持他们可用其他的方法。并适当加以表扬这位爱动脑筋的同学,这样,当学生小有成绩时,辅以表扬,是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保护发挥。学生有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勇于创新,这本身就是创造发明的良好开端。
二、创设创新的气氛和环境
教师要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创设轻松、愉快、活跃的气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营造宽松的环境。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新创,例如在数学活动课中,提出问题,分小组进行解答,让他们讨论中得出结果,这是其中一种做法,又例如,在教学新课时,先放手让他们根据已学的知识,加上自己的推想,把要学的先解答出来,然后各自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发表,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具体方面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极力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制造和谐宽松的气氛,自由的环境,害怕会阻碍学生通向新的思维,不利于发现和创新。
其次,教学中要创造一种平行、民主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相长,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若教师的创设意识淡薄,制造出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则无益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跨世纪的学生,应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知困然后能自强,如果学生从小就不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则很难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开展多种创造性的活动。
杨振宁博士曾作过这样的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后,十年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何在?就在于美国的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向美国吸取一些好的方法,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正确认识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于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除此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经常表扬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发明欲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所以,为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走出当今教育的困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范文模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江县回龙镇中学校钟旭
数学课堂教学是完成数学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当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引起很多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常常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学生经常处在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于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这样,我们的课堂“一言堂”、“满堂灌”还是屡见不鲜。教师永远是主角,学生则被动的听,教师经常采用“机械模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被塑造一个个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确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把教学过程当成学生主动探究,师生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贯彻活动性,即把活动性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重新的积极性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创新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首先,课堂教学应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教师可经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作为问题的背景,可以增加问题的魅力,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如我在讲完三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后,就列举学生喜爱的体育运动,提出问题:在2012年全国足球中超联赛的前二十七轮后,贵州人和队胜11场,平7场,负9场,积40分;上海申花队胜7场,平13场,负7场,积34分;北京国安队胜12场,平5场,负10场,积41分。问每队胜一场,平一场,负一场各得多少分?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如在进行“数的乘方”的这一节的教学时,我首先提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同学们,给你一张足够大的报纸,你能把它对折32次吗?大部分学生认为能,而且才对折32次,一会儿就能完成。我却故作神秘的说:同学们,未必能吧。你们知道对折32次后,报纸的厚度怎么计算吗?最后该多厚呢?对折32次后,报纸的厚度可能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这下学生全傻眼了。这样就达到了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的过程,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己探讨,给他们讲的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同时,又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交流,就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创造力。例如:“过三点的圆”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过一点可作几个圆?过二点可作几个圆?圆心和半径怎么确定?通过尝试,绝大多数学生能探求出圆心及半径,接着老师可因势利导:“过三点A、B、C能作一个圆吗?三点的位置有哪些可能?如果能,能作几个圆?”学生受到上面的启发,个个信心十足,整个班级出现了热闹的场面,有点学生作了圆,有点学生作不出圆,有点之间在议论、探讨,学生思维的火花已被点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积极进行。教师及时做适当的点拨:看一看A、B、C三点的位置,同学们之间比较一下,为什么能作圆?为什么不能作圆?学生紧紧围绕这些问题,积极探求,互相质疑,通过比较,顺利地得出结论。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创新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作整体分析,构建数学思维模式,再由表及里,揭示问题的实质。当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示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的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可贵的创新性思维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的趋势,而创新性人才才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该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应该加于保护和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四篇: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句话使我明白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非常重要,在一直的数学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
一、导情激趣,让学生想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我在新课导入时,我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导入方式,如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实物导入、操作导入、游戏导入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潜意识里的创新种子,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0以内两步加减法时,我就用游戏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你们乘过车吗?(乘过)现在我们现在就来做一个乘车游戏。我以主进台为车,先让两个同学上去,再让三个同学上去,其余同学在大脑中列出算式,想出结果(2+3=5),并用手指表示出来,最后再让四名同学上去,让学生想出式子,算出结果(5+4=9)并用手指表示出来。老师最后提问:能不能把同学们乘车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不能)那我们今天就学习10以内的两步加减法。我就通过做游戏来设疑,激起了学生强烈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创新。
一个数学教育家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再创造,也就是以学生本人要把要学习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材料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去发现新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究、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自己解决新问题。
1、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数学中多让学生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分一分、想一想,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调动多种感官协同发挥作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得数是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时,先让学生摆出10个苹果,各自将10个苹果分成两堆,看有几种分法。通过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发现有10个0,9和1,8月2,7和3,6和4,5和5,这几种分法。然后由这些分法整理出有关10的所有加减法算式出来。
这样使10的所有加、减算式不遗漏、不重复,学生在欢乐的操作氛围中发现并掌握了新知识。
2、在学生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的好方法。在学生探究新知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创造有趣的质疑情境,让学生获得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得到真正的培养与提高。
3、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必须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共同探究。通过组内交流、组际交流、生生互动、自评互评、比较选择等活动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拓宽思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思考和探究,从而得到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采用了合作探究新知的学习方式。每位同学课前都准备生活中的各种形状的物品,即:药品盒子、茶盒、磨方、糖盒、火柴盒、墨水盒、杯子、化妆盒、乒乓球、足球、排球等,通过让每位学生都参加这次研究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发现:形状是长方体的有药品盒子、魔方、糖盒、火柴盒;形状是正方体的有墨水盒、魔方;形状是圆柱体的有茶盒、杯子、圆柱体的化妆盒;形状是球的有乒乓球、足球、排球。这样一来学生个个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在练习中,让学生能创新。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表现个性,激励创新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题多解,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而且能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混合运算应用题:一种织布机5台8小时织160米布,平均每台每小时织多少米布?引导生找出两种解法:
(1)160÷5÷8(2)160÷8÷5 设计一题多变的题能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例如:
在教学一年级应用题时设计:
(1)男生有15人,女生有8人,男生比女生多几人?(2)男生有15人,女生有8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3)男生有15人,女生比男生少7人,女生有几人? 除了围绕上述几个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外,还应在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想象、分析、猜测、合性推理,学会有关的创造技能,使学生学会创新,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走进新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