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主阵地,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抓住亮点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3-0126-01
一 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家兰斯说:“我们要想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发展壮大。”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学中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师生共同营造的心理交流场所,有助于学生的质疑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活动。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学生在学习中要有主动参与意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在传统的教学中,使用命令式的语言,规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长此以往,就打压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无从谈起。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我鼓励大家谈谈对这篇课文的看法,有一个学生说“孔子不能决也”不符合现实,因为孔子知识渊博,是个大教育家、思想家,应该懂得这个道理;有的学生说那时的自然科学还不发达,不明白其中的奥秘也很正常;还有的同学说不懂就是不懂,这正说明了孔子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根本保障,也是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小学生的年龄还小,好动。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不要为了追求课堂纪律而压制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理性格特点,精心设计导入语言,可以达到先声夺人,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可以利用课堂组织、游戏、小品、多媒体、讲个故事、设一个悬念等,让学生产生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在设计导入时,应紧扣课文内容,以情动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师生之间的桥梁。在语文导入中,要通过言与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可这样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谁最关心你?生:我的家人。师:在你的家人中,你认为谁最关心你?生:妈妈最关心我们。师:是啊,从古至今,赞扬母亲的诗句,文章有很多,母亲用她无私的爱哺育了自己的儿女,然而,我们却忽略了爸爸给我们的爱,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体验生命中另一份伟大的爱――父爱。通过问题导入,同学们便迫不及待地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三 抓住文章的亮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和人情味的语言。于漪老师曾经这样描述课文的文本:“有的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立足课文,研读课文,尊重文本。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各自的亮点,在教学中以这些亮点为切入口,由此展开理解作者的表达意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理解整篇课文,品味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文本的内涵,倾听了作者的心声,达到了学生与作者的思想交流,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如在《钓鱼的启示》中的“我刚满十一岁”,“刚”字说明“我”年龄小;“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说明了“我”知道了钓鱼的技巧;“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说明“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是因为我在这次钓鱼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我的成功与父亲的教导息息相关。抓住文章的亮点,有助于理解文本的内涵。
四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应全方位、多角度训练发散思维,小学生逐步由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在思维还没有定势前,应加强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想象。在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中,不能随意为之,即兴发挥,而应该认真详读课文,注意利用课文中能够启发学生进行多元想法的问题去发挥。如在《狼和小羊》一课的教学中,提问学生:“小羊心甘情愿让狼吃掉吗?假如你是小羊,有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呢?”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讨论,思维非常活泼,充分发挥了想象力,有的说可以把狼引到悬崖边,等狼扑过来时,闪开,狼就掉落悬崖;有的说可以把狼引到主人家里;有的说可以想办法让狼大声唱歌,引起猎人的注意等。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责任编辑:范可〕
第二篇: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培养创新人才是新世纪的呼唤,是历史赋予学校的重任。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谈几点体会。
1、利用教材更新学生观念培养其创新意识
心理学理论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鼓励“善问”。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你们一辈子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善于与学 生一道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在我教学时,学生能积极提出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2)积极思考。在讲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课上就有同学提出:k=0时函数有没有图像?课本也无专门介绍。但在二次函数y=ax 2 +bx+c(a≠0)中出现对称轴x=-b/2a,这类无自变量函数的图形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鼓励学生探索,发表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不迷信“标准答案”,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
(3)大胆猜想。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接纳学生的错误与失败,帮助学生了解错在哪里,让学生在关心和支持的氛围中,不断获得学习机会。同时,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我在看某所中学进行的“圆锥”教学录象时,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形状,学生回答是圆、半圆,扇形等,居然还有一名学生回答是梯形!教师积极引导、分析,因时因势利导,要求这位学生回家后去试剪一个梯形,当学生知知道圆锥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后,教师又不按母线剪开,而是剪成一条曲线,形成一个不规则图形,同时,要求学生求出其面积。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利用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它对人的创造行为起着导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成就动机是学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有成就动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毅力,富于挑战性。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就中体验出快乐,要让学生在答对一个问题、完成好一次作业、取得一个较好的学习成绩中获得满足感。教师只有这样去进行数学教学,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创设充满生气与活力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引导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努力创设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激励,团结互助,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进入一种愉悦、宽松的思维境界,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达到真正高效率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之目的。如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多媒体演示篮球运动轨迹引入“抛物线”)、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用彩票中奖预测引入“概率”)。
4、注重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注意适当地暴露、再现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特殊化、归纳、猜想、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展开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使他们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从而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数学教育的本质功能,另一方面,要注意有效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发现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弄清他们解题过程中真正的思维障碍,以提高思维训练的针对性。
例如,冀教版课本介绍用“全等三角形”或“相似三角形”测定池塘宽度的方法。我们不妨让学生尝试测量高楼、大树、旗杆,提出测量方案,完成测量任务,撰写测量报告。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从中学会:面对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应如何多角度地分析其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架起“条件”与“结论”之间的“桥”,当一条解题思路受阻时,应该如何变换思维角度,进行有效的类比、联想或把原问题作等价转换,或先将问题特殊化或一般化,如此等等。更重要的是,在对问题的思维、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并学习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有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培养敢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体验成功的愉悦和欢乐,增强自信。
5、提倡解题后的反思,完善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奠定其创新的基础。
如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碰到下面一题:
问:当m为何值时,方程mx 2 + 2(m-1)x + 2(3m+1)= 0 有正实根。在学生做题后,出现问题较多,此时可让学生自查,归纳出以下常见几种毛病,这样既完善了知识结构,又让学生养成全面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
出现的可能错误归纳如下:
(1)只考虑是一元二次方程,而没有考虑m=0时,此等式也是方程。
(2)当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没有考虑到两根的符号有多种情况。
(3)列不等式组,易丢失条件,如当题目变为:求解m为何值时,方程两根异号?应列不等式组
容易丢失m ≠ 0这一条件,对判别式易得出:[2(m-1)]2-4m · 2(3m+1)≥0
(4)不等式组错解。
以上几种都是学生较会犯的错误.通过上面四种可能情况的分析,扪心自问我有没有遗忘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点.这样不仅能够及时找出自己的错误,弥补知识的缺陷,加深学生对所犯错误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是奇妙的科学,它的变化是无止尽的,在教学中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发展学生灵活解题的技巧,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联想、类比的方法去解题的习惯,培养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求学生搞什么创造,发明什么新东西。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问题思考、探索,独立获得结论,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从这方面引导学生,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为今后真正创造打下基础。
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高知识、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创新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将是今后教育的重心。
第三篇: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者:王亚楠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5期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具有开展创新教育的天然优势,它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应用与技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互友好、开放、智能的实践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本文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求知欲的激发,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 激发兴趣 变通性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b)-0035-01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特殊的使命。”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培养创造型新一代应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面对时代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特别是山区民族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有了新的挑战:他们对课改与新教材的选取有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教学认识与理解。在山区民族中学中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实际教学调查与分析,并引发思考── 对探索新型教学模式给予了参考性的闸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求知欲、兴趣、好奇心,是智力发展的心理基础,当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计算机课对山区的民族学生来说是一们崭新的课程,他们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心,很想探个究竟,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这时学生的兴趣只是在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新鲜感,是不够稳定和持久的,它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改变。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伊始,我没有长篇大论枯燥无味地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史,而是从生动、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开始,从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内容入手,进行教学,是同学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在教WORD时,我先教授在WORD中是怎样制作一个表格,然后导入动态的图片。用上艺术型时,同学们都投去好奇的目光,乘热打铁,让学生练习编辑一份作息表,让他们对作息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美化,给文字运用上艺术字,然后开展比赛,看哪个组的做的又快又好,通过视频录制,播放给全班同学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我的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同学们的思维创造力,同时又培养了他们观察事物的敏锐性。由此可见,创
设情境和相应的情景氛围,能激发兴趣,激起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从而减轻学习的心理负担,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重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发展学生思想的开阔性
变通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根基。在教课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运用头脑风暴发让学生学会大开阔性思维,这种开阔性思维作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发展学生创新性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固定模式,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
发现问题、探奇、寻根问底是创新的开端,所以我在教学活动中十分注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地各抒己见,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外的收获。如在教FrontPage制作网页中的滚动字幕时,字幕的背景只能是某种纯颜色,我就试问学生:“能不能以图片作背景?”同学们都积极地去寻找解决办法。终于有一位学生利用边框阴影进作出以图片为背景的滚动字幕,漂亮极了,我就请这位同学教给给全班同学,这样,全班同学也就掌握了这一“绝招”。当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只要思路正确,都予以肯定,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即使答错了,也要妥善地引导和分析,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启发创新能力,应该思维流畅,在实践中勤于反思。信息技术课需要实践,增强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教学中起指导、启发的作用,因而教师应多设计一些个性化的实验,给学生存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不需要代替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创新思考的乐趣。这不仅能更好诠释教学内容,还能结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上PowerPoint制作动画的课时,只讲基本的内容。下面该怎么做,留给学生自己安排。如果学生吸收较好,也可讲的更少,大部分学生自己去探索。同一目标有多种方法能实现的,应从不同角度加以利用,以达到授业解惑和培养创新的目的。如在PowerPoint中制作背景时,可从格式菜单选择背景,也可右击演示文稿空白处选择背景。在教学习方法的同时,既要帮助学生掌握观察事情、分析事情、解决事情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又能帮助学生了解适合自己实际的具体学习方法。
常言道“百闻不如一见”,在信息技术课中则可谓“百看不如一练”,要“让学生动手,带着任务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实现信息科学知识的学习,实现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发现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如WORD的整体训练中,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报刊,要求图文并茂,有艺术字和分区等,里面内容完全
由学生自由想象。学生在完成报刊的过程中,体现出创新精神,通过自己在信息技术课上的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估自己的认知能力,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能否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关键在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创新教育能否得以实施。作为从事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转变思想,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名声,刘奎林.创新与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2] 万福,于建福.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
第四篇: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要 随着电脑的高度普及和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社会也已进入富有创造向德网络化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不再单一。面对全球化的信息挑战,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信息,科学有效的利用信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毫无疑问,这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是教学整体改革的突破口。它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促进课程体系及教材的观念与形式的变革,促进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革,推动面向21世纪的教育革新。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开拓学生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可见,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它是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也是成才的基本条件。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以及该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整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以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领域的思维,即在人们的思维领域中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的思维。网络化教学巨大的信息容量和课堂教学气氛使得语文教学更能体现现代教育理论所倡导的创新意识和民主思
想,师生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成为了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学习者。学生有着完全的自主学习权利,他们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学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和创新者。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新意识。这是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影响。老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彻底打破一言堂的僵化局面,让学生对书本知识、专家言论、教师说法持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对其质疑,从而激发其创造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开发课程资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提出大胆的设想,发表独特的见解,另辟途径,标新立异,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方法。尤其在语文教学中应侧重于引导学生感悟体会,唤起想象、善于表达,从而过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让“课堂“”在学生面前不在是知识被动接受的“课堂”,因为教材在学生目前不是一份不变的、千人一面的、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式教材,而是给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广阔天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巧用多媒体设计较大思维容量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受到“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这样就可让学生思维求新、求深、求活。
二、创设心理安全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罗杰斯曾说过:“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个体发挥创造性的基本条件。”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的呼吸。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禁锢的课堂中,又如何能产生创新思维的萌芽呢?教师在课堂上应设法创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儿童的想象在其中会变得敏感,会设想出感官所不能表达的东西„„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言论自由,无所顾忌,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讨论交流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如: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索求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好办法。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大多数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教学中创设情景设计一些口头竞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为了超过别人学生势必挖空心思。想别人之未想,说别人之未说。在相互比赛中,学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创新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可谓一举多得。
三、创设氛围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人人具有创造了力的观念要注意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挖掘生活积累,把一个个汉字融于生活中,想象其起活生生的形象,让课文中的形象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些声像资料,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形象,再现形象。其次,结合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哪怕是学生身上那十分微弱的思想火。再次作文学习中更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半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看图作文,改写、扩写、续写。在这些作文训练中,创设信息技术与语文教育一体化的学习情景和“在线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有意识的自主学习来完成学习任务,它可以是以课内语文教材为中心,抓住某一结合点(知识点、情感点、内容交叉点等)及一些课前、课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搜集、网上阅读与交流等发散性、拓展型实践活动,以求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使语文教材丰满起来,完善起来,把小小的语文教材拓展到无限大,使教材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时效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四、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发散和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寻找可发散求异的素材,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分析判断,让学生研究讨论辩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敢于探索,敢于挑战,培养他们不唯书、敢质疑。二是要加强语感实践。三是直觉思维从认识过程一开始就要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把握。四上强化速度训练培养学生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展示相关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探讨问题的多种观点和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传输方式与表现形式,最大限度地对学生的不同感官进行有效刺激,有效训练学生的眼脑直映能力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散与直觉思维能力,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灵活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在信息社会中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研究
2、《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新课程实验教材初中教案设计》
3、《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浙江科技出版社。
二〇〇七年七月
第五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杨庄中学王绪文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在教学中鼓励青少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为他们创造广阔的驰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问题,养成求异和创新的习惯,是教师的职责.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在积极投身教改实践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变革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应该是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老师不讲,学生就不可能会;老师讲了,学生 就应该会;老师讲得多,学生掌握得就多”,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使整个教学过程总是以老师为中心,以知 识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就是要变“填鸭式”的消极单 向信息传递为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撞击,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以老师为中心 为以学生为中心,变以知识为中心为以能力为中心,把整个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放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自由发 展的时空,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弟斯多惠所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 生的,不是已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也指出:“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其实这里的“建造大厦”的过程和“点燃火把”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好胜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索新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情境引入,启动探求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心理学角度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客观世界,都有一种力求探索、研究、认识所有现象的需求,对周围的一切都企图问一个“为什么?”这种潜在需求,也正是学生头脑中潜在 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能适时“点燃火把”,它就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新课开始前坚 持了“五分钟时政演讲”或“十分钟社会问题讨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就与新课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社 会问题发表演讲或进行讨论。这些活动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动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 创造性思维。
2.自学答疑。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并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独立性,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无法代替的。学生是否能独 立地进行学习活动,这是其主体地位是否充分体现的根本标志,也是其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发展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指导课堂
自学课本、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学习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现代教学研究表明,课堂教学中的观察、迁移、比较、归纳、推理、实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是学生获得学习过程的重要形式。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必要的时间和空间,诱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以培养其独立解决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一般分三步走: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知识点,先进行自学或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用问答 卡反馈给老师;老师归类整理后予以集中解答。
3.归纳总结,构筑知识体系。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解答完毕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对本节或本课所学内容做 归纳总结,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每一个单元结束之后,都要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分析知识 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个单元形成整体知识框架,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进而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分 析问题。以上的活动实质上就是一个自己创造的过程,这样学生才算是真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变 成了自己的东西。
4.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以巩固和检查本节所学内容。“课堂练习”在学 生间相互交换批阅,相互启发、讨论,遇到有争议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重点、难点由教师讲评。有时也让 学生走上讲台,就教师拟定的问题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向全班同学讲解、分析,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 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密切重视讨论结果的反馈,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就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 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实践证明,富有启发的故事、联系紧密的生活实例、动手操作等,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尝试、乐于探究讨论,对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纳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学生,“haveatry”(试一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应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知识的巩固和运用绝非仅仅是做练习题,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教学实际和
教学内容的特点,可采取演讲比赛、小记者招待会、时政小论文竞赛、大家谈、社会调查等
多种形式。学生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 练,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通过实践,我认识到,创新和发展,不断更新自我,不断吸收新知识,是新世纪对人才要求的基本特征,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已成为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只有不断探索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新途径,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干涉。当然,突出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 着教师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也不是削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自由度越大,对教师的施教艺术要求就越高,越需要教师以更高超的施教艺术参与教学活动,实现其施教职能。教师重在指导,不包办代替;重在疏导,不任其自然;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演,这才是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王绪文
杨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