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贵州省安龙县兴隆镇青龙小学张鑫
创新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在“自己学习——合作学习——质疑学习——发散学习”等教学环节中加强创新素质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以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只有不断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才有出路,才会达成新课程改革应有的效果和目的。小学语文教学务必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明确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原因。因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执教《秋天的雨》,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解读文本,注重语言训练。比如,学习“动物准备过冬”一段时,我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小喜鹊、小青蛙、小松鼠,当秋雨来到你身边,告诉你冬天就要来临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接着询问学生:“小喜鹊,你在哪儿?你在忙些什么呀?”这就为学生巧妙搭建了学习的平台,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既锻炼了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其见;应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取长补短。一句话,要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这样,学生的个性品质及创新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将传统语文教中惯用的“读、听、说”与新课改的“思维训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便有效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用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面思考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独特性、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课时提出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内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计划落空了,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呢?如果鲁肃事前把诸葛亮的妙计告诉了周瑜又会怎样呢?我这样精心地为学生铺设求异路径,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求异固然是创新,但是求同也是创新。求同思维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方法,有方向、有范围的思维形式。科学家模仿蝙蝠夜间飞行探路,发明了雷达,你能说这不是创新吗?我在教《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时,指导学生讨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还读过哪些像这样开头、结尾的文章?这样精心铺设求同路径,引导学生有方向、有范围地去思考,有效地落实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力开始的。”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人类创造劳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创造需要想象,而想象是创造的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时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可以指导学生续编故事;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插图,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有位老师在课堂上指着自己问学生:“我是谁?”学生立刻抢着回答说“是老师”,“是男人”,“是爸爸”,“是爷爷的孩子”,“是爸爸的朋友”„„学生思维一经打开,想象力极其丰富。可见,让学生多进行想象力的训练,能促进他们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即先对不同问题提供同一思路来解决,之后提出个别条件的变化,要求用新的思路解决,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灵活而富有创造性。教师在指导学生思考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注意找出学生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上的思维定势;二是善于借鉴表面上与本问题无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可变角度去思考问题。如在教《詹天佑》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的工程最艰巨,詹天佑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解决?铁路经过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怎么才能爬上这样的陡坡呢?能用“开凿隧道”的方法解决吗?詹天佑又想出了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通过以上问题,打破了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凿隧道),用新的思路解决问题(设计“人”字形线路)。这样精心设计,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创新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引发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但要真正奏效却并不多。因引发的方式综合性很强,需要一定的教学过程和周期。操作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启发、引导和培养,真正“授之以渔”,调动学生的一切非智力因素并参与教学过程,使其兴趣持久。进行兴趣培养,语文教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任何思维都要凭借语言这一工具才能实现,故应该发挥优势,唤起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创造潜能,使学生进入思维、探究的最佳状态。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善于引导、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二篇:创新思维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思维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培养
2010年秋汉语本科 邓云
内容提要: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之根本任务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语文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本文从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现状和举措三方面进行阐述,其中着重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环境、外因和内因的三个层面 探讨了当前农村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 培养
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仍是我国教育的艰巨任务,更是教育者的神圣使命。作为基础教育里最基础的学科——语文,在《中小学课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语语文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的作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培养创新思维的意义
1、创新思维,也叫创造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是人类创造力的核心和思维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思维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和最富有成果的一种思维形式。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它具有独创性或新颖性、极大的灵活性,艺术性和非拟化、对象的潜在性和风险性共存的特点。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教育处在一个转型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①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思维的发展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②。正如教育部前副部长吕福源所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有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它能保证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且使之得到深化。” 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致力于优化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目的地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现状
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较其他学科有着更为特殊的优势。概括地讲,在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摄取,对文章内容、艺术形象的感悟与创造等引发并表现出来的。多年来,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甚至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人为的障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办学条件的受限。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近几年政府投入较大,特别是近两年,给乡镇中心校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教室,大部分学校也安装了网络,建设“班班通工程”。但村级学校教室里还是一块黑板、一张讲台、一盒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有限的条件无法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启蒙教育仍是宣讲式的课堂教学,无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别说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2、师生的思维定势。教师过于强调整体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考得高分,教师过分强调求同思维的训练,提出问题只选择几个爱举手的优生回答,甚至是集体回答,有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就算是教学的成功。而大部分学生也就从众了,觉得好学生都回答了,我们就毋需多想或再想。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整个课堂没有一点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久而久之学生便形成思维定势,创新思维便胎死腹中。
3、师生的思维惯性。教师上课时,一切均按教案、教参实施“注入式”、“满堂灌”。一堂课如轨道上的列车,按部就班一个站一个站的开往终点站,不容学生有质疑问难、思考实践的余地,提出的问题都是在教师的掌握之中,对学生出乎意料的提问敷衍了事或不置可否,情急时还要横加训斥。为了提升所谓的教学质量,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参及习题的所谓标准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习惯,思维形成惯性,学生的智慧与灵气怎能不磨灭殆尽?
4、教师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不少教师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紧扣听、说、读、写的训练,不能大胆地尝试新观念、新模式,教师整堂课提问也就是干巴巴的几句:“是不是?”“对不对?” 枯燥的语言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自身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使得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学生的两极分化。低年级学生过于相信教师,对老师普遍怀有盲目崇拜的心理,老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不容质疑,开口闭口是我们老师说的,这种盲目迷信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抑制了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而六到九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初期,逆反心理特别严重,时下受各种信息的冲击影响,特别是留守儿童,缺少父母亲的关爱,自由散漫,沉迷网吧,迷失自我。父母亲、教师在他们心目中远没有某某明星重要,课堂远没有网络游戏给力,这些现象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农村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举措
创新思维的培养,即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更加要导之以“创”。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手段,启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创设良好平台,保障创新思维形成。
1、营造和谐氛围,提供创新平台。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浓厚。因此,教师就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真正和谐、宽松、自由、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建立起合作、开放、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我要学、我想学”的欲望,从而诱发出“我会思、我能思”的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轻松愉快地用言行来诠释、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要正确对待学生的“怪问题、怪想法”,甚至是“叛逆”的问题,也许这些就是创新的火花。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针对父亲的做法是否妥当,放手让学生去讨论。不同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有支持的也有不支持的,对于学生提出各种问题,我从不予以否定,而是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多想问题。同学们不仅从讨论父亲的做法对错问题引发了许多解决的办法,有提出找梯的、找气垫的、报警的、找消防车的,甚至是找直升飞机来救“我”的„„ 关键是教师在这场讨论中如何控制好局面,让学生有的放矢,最终还得回到课文,在这些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认为父亲的做法合理吗?此时发散归于集中,同学们异口同声:“相信父亲,也更要相信自己。”这样使学生在大胆质疑、主动解决中培养了创新思维。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创新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产生不可阻止的探求心理。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我们教师要抓住教学中这一特性,创造“乐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愉快听讲、乐于思考、趣于动手、兴于动口,在乐学中发展智能,进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时,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浩瀚无际的宇宙,创设
情景,让学生如同置身于茫茫宇宙中一样,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然后播放人类登月以及探索宇宙的有关影像,感觉宇宙的神奇。接着播放我国几次登月实验的影片,让学生感受人类探索宇宙的艰辛历程。此时,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一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点燃,围绕如何探索宇宙话题一下子爆发,讨论声滔滔不绝,奇思异想充满了整个教室。
(二)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外因启发创新思维形成。
1、尝试不同教学模式,引导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是创新思维培养的主阵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岳阳的许市中学教学模式、山东聊城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等等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当然作为农村学校不能生搬硬套地全拿来,但也可结合本地实际、学生实情出发,自主探究出符合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启发、发现、探究、合作、交流、开放的课堂模式进入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
2、优化教学问题,启发创新思维。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原则,一堂精彩的语文课,教师作为主导,如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问设疑是非常关键的“引子”。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忽视了这点,课堂上要么是根据教参或教案上设计的几个问题开展教学提问;要么就是临场发挥提出一随意性的问题;要么就是单调的“是不是?”、“对不对?”或“对了吗?”。这些根本就不能诱发学生思考问题的潜动力,何谈有什么创新思维。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创新的冲动。
在课文教学中,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教《在山的那边》时,先让学生不读课文,自由想象山的那边是什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速读课文后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去讨论:“在山的那边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分组讨论后,各抒已见。“创新”的空间让给了同学们,同学们纷纷尝试成功的喜悦。通过讨论交流,大家都达成统一见解:“山那边是人通过拼搏后的理想之地”。这种统一是学生从求异思维到求同思维的辨证统一。
对于一些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课前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如教《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抓住学生对“伟大”和“悲剧”两个词的理解,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设问置疑:“课文中讲的悲剧是什么?为什么用伟大来形容?你认为用伟大一词来形容合理吗?”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思、边议。三个问题基本将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读者的情感体验一揽子归纳起来,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阅读课文,对学生理解、体会课文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借助网络多媒体,拓展创新思维。信息时代,学生接受新生的东西相当快,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在农村中小学生眼中也成平常之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单靠教师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单一教学工具,往往会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化,造成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的知识积累不能迅速增加,学习兴趣不能有效激发,想象能力不能充分培养,自主学习不能科学进行,要想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更是难上加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媒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教师要与时俱进,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网络资源教学,辅助语文教学的环境,更好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
如《奇妙的克隆》一课,学生对课文中许多专业术语不是很清楚,教师也一下子无法解释得清,这就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有关克隆方面的专题资料片,直观的影像展示,使学生在感知中得到创新思维的拓展。学生在观看之后,对克隆技术很感兴趣,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如雨后春笋一般,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下子爆发出来,教师要面对的是一个个“科学家”。
4、强化语文练习,训练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对知识的巩固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对思维的训练也是同样,所以教师要开动脑筋,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通过品味推敲语言,提高思辩能力,特别是阅读训
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一篇篇课文就是作者的创造成果,通过细读、精读和有感情的朗读等,从不同程度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创造,这个创造就是学生能够作文的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形成的过程。又如通过听写、速读、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也可利用对语文字词的理解与掌握,练习一词多组、词语接龙等训练发散思维。还可通过语文知识趣味训练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如猜字谜、汉字加一笔或几笔变成另一个字的训练。如“日”字加一笔变成“旧”“ 旦” ““申”,或从不同部门加笔划的就更多样化了,如从上加“智”“晋”等,从下加“早”“昊”等,从左加、从右加以及两个部位一起加等等。还可以利用书法艺术教学进行训练,历代名家对中国汉字的不同表现形式,就是创新的成果,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魅力同时,更要训练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形成。
5、利用教师魅力,影响创新思维。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引导者,要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带领学生在语文的海洋里快乐地畅游,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自身必须具备吸引学生的魅力。首先是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去去教好学生。其次是扎实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绝对要能镇得住学生。教师那平实、幽默、机智和富有激情的语言;那满腹诗书的气质和下笔如有神的才情,让语文课充满激情,让学生学得有兴趣,听着过瘾,看着解渴,才能将学生拉回课堂静心学习,也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打基础。第三是具备创新的意识与思维。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不仅要时刻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因为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用自身的魅力,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创造训练机会,内因强化创新思维形成。
1、让学生自由想象,自主形成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带科普知识的文章让学生发挥自主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像小学
阶段有《太空生活趣事多》、《果园机器人》、《电脑住宅》、《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童年的发现》,初中阶段有《月亮上的足迹》、《奇妙的克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教师在教学时不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由地想象,才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来训练想象力。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课文中精美的插图,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使画面活起来;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告诉他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要启发他们观察主要的现象与环节,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展开创造性想象,具体合理地想象出与观察对象有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0年后的我”,“我去宇宙去探险”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得到训练,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培养。
2、让学生质疑设问,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教师能妙问巧疑,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自己大胆质疑,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解决,促使学生主动去求知、求创新,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语文课应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有议论必出现分岐或争议,学生的争议,不仅是追求正确的学习成果,更重要的是追求独创性思维思维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发挥学生自主质疑设问,自主去探究其创新思维的形成,教师只要顺势点燃这星星的火花,创新也就不再是一件难事。
总之,课堂教学是知识、能力、思维的获得与培养主阵地,只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创新平台,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善于引导,着意培养。正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
创造之人。” 相信学生创新思维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注释
①温家宝:《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8月31日 ②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 1995年5月26日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创新能力培养》 王洪忠 陈学星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8年11月1日)
3、《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 教基〔2001〕17号
4、《中小学课文课程标准》
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薛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 人教网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罗文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思考[J].学周刊,2016,(8):171.
第四篇: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浅谈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都将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我认为,在教学的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
数学课堂就是教学加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恰如其分地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生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的发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让“生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三、组织游戏趣味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排坐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可以通过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四、组织知识拓宽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课堂,在 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李老师创设买玩具的活动情景,让学生用36元钱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先用36减6再减2得28元;还有的小组认为6减8不够减就用16减8得8,再加20得28元„„ 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即拓宽了学生知识视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四)、在教学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多角度思考,获得多种解题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奥秘和情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某水泥厂去年生产水泥32400吨,今年前五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水泥厂今年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解法一:预计今年的水泥产量为:32400÷5×12=77760,今年可比去年增产:(77760-32400)÷32400=140%。
解法二:设去年每月的水泥产量为“1”,则去年的水泥总产量为“12”,今年前5个月的水泥产量即达12,今年的水泥产量应为:×12,因此今年的水泥产量将比去年增加:(×12-12)÷12=140%。或×12÷12-1=140%。
通过一题多解不仅能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增加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通过总结,可揭示一些有规律的东西,达到增长学生智能的目的。
总之,数学教学就是开发、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是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去获取知识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锻炼,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是我们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五篇: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新课程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德兴市长田中学何剑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而课堂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教育创新是21世纪各国学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时代需求创新人才,国家需求创新人才,学校创新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活跃宽松的氛围,通过思维的相互碰撞,并发出创新的火花,获取创新意识和方法。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知识的积累—创新思维的源泉
思维是知识创新的基础,而知识的积累是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积累越多,灵感越多,思维就越灵活、越广泛。可以想象:没有对已知元素的丰富积累,就不会产生门将捷列夫的元素周期“梦”;没有对已知酸碱盐性质的认识,也不会有波义耳的“酸碱指示剂”等。所有这些,都是丰富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要牢记化学宗旨:“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求学生广泛积累所见、所闻和所学知识,获取他们的思维源泉。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物质的用途、兴趣实验、阅读和小制作等部分内容的教学,体现让学生自己总结、自己探索的教学思路。做为老师,要支持加以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亲自实践验证。同样,每章知识学完后,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归纳整理,按照一定的程序将知识由点到线、由线连网、由网到体,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有序、认知合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的形成知识积累,长此以往,久而久之,他们的知识就会十分丰富,思维就有了源泉,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变式思维—创新思维的摇篮
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按照自己熟悉的方法去思考新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过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他们总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习惯即所谓的“定向思维”。定向思维固然有它的积极一面,但在条件变化的新情景中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就会带来不利的一面,思维就不会活跃,创新意识就不会产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激发学生有见的思索和探究,鼓励学生遇到新问题,要会有新思维新思路,会对知识进行迁移,聚集以激发创新意识的产生。如将三支长短不一的蜡烛放入水槽中点燃,再在上面倒扣一个水槽,那种蜡烛先熄灭?大部分学生容易想到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受这种定势思维的影响,所以回答短的蜡烛先熄灭。通过实验验证后,是最长的那支蜡烛先熄灭。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密度减小,气体向上扩散,所以长的蜡烛先熄灭。并由此启发学生如果楼房着火,在逃生时应低姿行进,不要站立跑。通过类似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变式思维的培养。
三、和谐氛围—创新思维的营造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获得创新成果。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教师首先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因学生的差异而厚此薄彼,对每一位学生予以相同的爱心和机会。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在讲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火焰有黄色,和预先从课本中获知的淡蓝色不一样,于是提出质疑,由于学生没有学过焰色反应,告诉学生钠玻璃在高温条件下能使火焰染成黄色,并鼓励学生讨论如何改进实验,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几种改进方案,通过分析比较,选用铁管或铝管比较好。以上事例说明,只要我们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有一个活跃的气氛,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得到不断增长和迸发。
四、多种思维训练—创新思维的翅膀
1、重视质疑训练,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而起思,思而生变,质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动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就不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质疑训练,使学生在积极自主的探究中,创新思维得到激活。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钠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吗?”学生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马上给予肯定回答,我又让学生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学生立即写出了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铜的化学方程式。我没有马上否定,而是让学生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做完实验后,请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并与所写的化学方程式相比较,看是否吻合,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认真分析,通过讨论最后得出了结论: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钠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又可以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所以,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实际上是钠和硫酸铜、水反应生成了硫酸钠、氢氧化铜和氢气。由此联想到钾,同理,钾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也不会有铜析出。由此可见,只要给学生提供质疑探究的机会,学生就会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2、鼓励反向思考,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反过来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是较顺向思维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只有善于逆向思维的学生,才能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如在讲盐和金属反应的性质时,这样命题:有A、B、C三种金属单质,已知A能从C的盐溶液中把C置换出来,而B不能和C的盐溶液反应,试判断A、B、C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大小。学生通过思考得出A>C>B。元素、化合物的推断经常采取的倒推法,就是逆向思维的运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类似问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其中“一题多解”就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机会,以保证学生的创新。如在讲氯化钠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现有一杯食盐水和一杯水你怎样鉴别?”学生通过充分讨论,回答出了六种方法:(1)加硝酸银;(2)测导电性(3)测密度;(4)用焰色反应;(5)尝味道;(6)测沸点。又如在讲气体装置气密性检查时,让学生讨论:“有几种方法可检查装置气密性?”学生讨论后回答了三种方法:(1)微热法;(2)减小内压法;(3)增大外压法。通过学生相互相讨论、分析推敲、设计方案,表现出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创新意识,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自行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实验。而现行教材中,属于验证性的实验较多。传统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及步骤细致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照方抓药”被动实验、机械重复,缺乏主动性和能动性,失去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创新。教师如果能挖掘教材中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的结合点,安排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参与设计,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巧、知识应用、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诸方面得到训练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选用碳酸钙和稀盐酸?用硫酸代替盐酸、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行不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对知识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自己把演示实验设计成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设计方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药品和仪器,学生亲自操作,学生通过实验证明,硫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又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使反应停止,而用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反应太剧烈不易控制,不利于收集气体。通过分析对比,选用盐酸和碳酸钙为最佳方案。通过做类似的探索性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脑、动手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了知识,激活了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实验中领略到了“成功”的滋味。
总之,社会在不断进步在不断发展,教育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又需要创新教育。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我们要转变观念,更新观念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有用的人才。参考文献
(1)“模拟——探索”教学模式初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8—9)
(2)杨卫国。化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调控 《化学教育》中国化学会出版,2000.3.P.(3)初中化学“引探法”教学模式初探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