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19-05-15 15:2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一篇: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科教学论文

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许焕英

时代与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大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组织开放式探究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那么在科学课中如何开发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科学探究中质疑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科学的发现始于问题,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引导方式,大胆鼓励学生“求异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创新思维。

1、为学生储备敢于提问的素材

例如,教学《看不见的空气》时,为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孩子们用很多方法“捕捉”空气,挥动手中的风车;挥动扇子;把空的塑料瓶子放进水里……他们尽情地“捕捉”快乐无比。这时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把空气装起来,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有什么感觉呢?于是教室里,走廊里都有学生们的身影,当同学们在比较中发现了不同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很想提问了。有的追着我问:空气占据空间吗?空气是否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什么特点?我们身边哪些地方利用了压缩空气?我微笑地肯定了他们问题的价值,并请学生在玩中想到的问题记录在专用问题本上,这便成为他们敢于提问的宝贵素材!

2、给学生开启质疑探索的钥匙

问题由学生提出后,教师还要进行指导。有时,我们在课堂也常常碰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研究主题,请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于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问题都被学生提出来,每一个都一起来研究吗?如教学《壁虎与小猫》这一课,当学生看到活生生的壁虎时,天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小猫和壁虎是同类吗?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壁虎的尾巴断了还会长出来吗?壁虎和小猫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它们的运动方式一样吗等问题。不能打消孩子们的热情,我照单全收,在黑板上全都记录下来,然后

放慢教学进度和学生一起盘点问题,共同确立课堂上能解决的,让学生由模糊宽泛到具体明确,使这些问题更具体化,可操作化。这就是给了他们一把开启质疑探索的钥匙。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良好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这样的坚持让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们对真实问题开始有了特殊的敏感。他们常常把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在大脑里加工,然后转化成问题。有时候我也不得不惊叹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现在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厚厚的问题本,有时查阅资料,有时和我一起研究,在孩子们的眼中生活就是一本百科全书。

二、在科学探究中分析归纳,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学会”到“会学”,是教育理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会”是知识经验的记忆,没有多少创新的成分,是一种短期的行为;而“会学”是一种长期的行为,它对人的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感知。如何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我们研究的首要问题。

1、发展学生思维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的认识是一个积极的主动构建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儿童的能动性,才能使他们受到扎扎实实的思维训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而应让学生多动脑,动口,允许并鼓励学生反复地思考、痛快地表达,尤其是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其次我们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思考、分析和讨论。例如在教学《植物的根和茎》时,我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完整的植物,仔细观察根和茎,通过对根和茎的作用的猜想,然后通过实验又一次观察猜想,让学生把实验看成是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这样学生对植物观察时就会细致,对动手实验会更积极,思维更活跃,想象力、创造力更丰富多彩,通过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探究创造能力。

2、优化教学方式

新教材的使用给了我们教师很大的空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善于设计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走自行探求解决问题的道路。如:教学《果实里的新生命》时,我把丝瓜花从开花到结果的变化过程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观察丝瓜花有什么变化。学生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我追问:“果实是由花的哪部分形成的?”学生开始思考,于是我又问“苦瓜、丝瓜茄子等果实的外形各不相同,它们的构造是不是也

不一样呢?”“请自己找找果实藏着什么呢?”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解剖桃子。这时,果实的结构就开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又例如教学《混合与分离》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在讲台上我不小心把盐撒到水杯里了,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赶紧想个好办法把盐和水重新分开。这时学生思考地积极性被激发了起来,纷纷提出了解决方案:“把水杯放到太阳底下晒”“把水倒进铁锅里蒸”“用风筒吹水杯”等。此时老师问:那么到底哪一种方法最快把盐和水重新分开?让学生投入实验寻找最佳方法。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动脑筋、想办法、提方案,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证明自己的想法而实验,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勇于实践,探索的科学精神。

3、组织探究活动

教师在指导探究活动时始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并且不断探究、追求。因而我们应合理的组织好学生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例如,教学《斜面》一课时,我不是把书上的实验演示一遍,让学生照着去做,也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以完成书上实验为目的,而是指导学生探究斜面的作用。

我把“斜面有什么作用?”作为一个研究的问题,教给学生讨论。学生根据以有经验假设斜面有省力的作用。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学生能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说明用斜面省力。

由于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学生发现省力的多少不同。什么样的斜面,能省多少力?学生提出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什么是斜面的坡度呢?斜面的坡度指斜面和水平地面的夹角。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斜面的长度相同,高度不同,高度越低越省力;斜面的高度相同,长度不同,长度越长越省力。学生还发现:斜面的高度和长度决定了斜面的坡度,坡度越缓越省力。

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在科学探究中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许多资料研究表明,创新人才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合作交流能有效地提高沟通的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顺利地进行探究活动,并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如果教师以平等者、参与者的姿态参与学习活动,融入课堂教学,并在科学探究中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间无拘无束地交流,就会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就会得行激活,学生的创造力也就得以开发。在课堂中学生的兴趣激发,就会产生一种动力,把科学课堂延伸到课外中,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对科学知识得到拓展巩固。例如:在《蜗牛》一课中,学生提出很多的问题来研究,有的问题与教学的内容相差很远,又花了时间给学生发问,似乎是浪费时间,但在新课程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充分给予关注和肯定,并以积极的支持态度,如“这个问题值得讨论研究”,“你的想法可以去试试”等,这样在课堂中营造活跃自由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科学情感和探究意识。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和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引导学生互相尊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例如,在学完“简单机械”一章以后,学生对自行车中隐藏的机械知识很感兴趣,课堂中学生自发组成了“自行车中的秘密”研究小组。该研究需要进行原理分析、实验、测量、总结交流等,小组学生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其中一位学生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课题组的活动安排,包括实验地点、活动内容确定、时间部署、人员分工等全方位的工作,是小组活动的总指挥。另外,还有一名副组长、两名操作员、一名记录员。首先确定该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制定方案,确定研究方法,制定具体实施步骤。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学习与咨询、实验、分析,共同得出结论,并在交流会上进行论证、探讨。一位研究小组的记录员深有感慨地说:“活动中我学会了如何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从组长那里学到了对问题的正确判断和决策;从操作员那里学到了如何提高动手能力,实际的研究过程让我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小组成员,形成了默契,交流的过程锻炼了我的表达能力。通过交流、研讨,学会了与别人分享成果,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了理解和宽容,学会了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

所以我的科学课堂,学生总是以小组为单位活动的,让他们认识到个人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现在孩子们很喜欢合作实验,共同完成探究过程。

3、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调查交流

学生的活动场所除了学校,还有家庭和其他社会场所。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如何在这些场所进行交流。我特地在上课时加了很多调查活动,让学生调查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求调查的对象包括身边所有的人甚至路上的行人,要求注意提问的策略,并将调查时的心情和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记录下来,看看谁调查的最好。

这样的调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刚开始做调查会写到很多遇到的问题,但是时间长了他们的调查记录就做的越来越好了。

总之,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把知识同生活实际相结合,运用知识揭示生活实际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培养创新精神的同时,逐步养成创造才能。

第二篇: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得到区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由本人承担研究。课题从开题到现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已经顺利完成了课题提出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鉴于现在教育体制中暴露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笃信既定成果,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状,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认识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的步入社会,适应社会,铺平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关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反思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年来,不少教师也知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多数时间依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习惯按旧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以致于这些年来诺贝尔奖获奖者为零。

国外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理论也相对成熟,但创新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还不多见,国内不少专家虽然对创新思维培养的种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未见系统的操作研究

(三)课题研究理论

1、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素质教育理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遵循了“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行为设计理论。基本思想:人的行为是人与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辨证的统一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设计学习活动,以便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四)研究价值

1、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动手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凝固在教师头脑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每个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

3、改善教科研氛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激励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我校教科研气氛的形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教学评价体制。

4、革新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

5、促进资源利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改变我校的教学现状,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界定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在学生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质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适应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策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敢于根据已有知识和学习实践,大胆设想的创新思维习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确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以及研究重点;在实践方面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方法、策略、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1.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强调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操作过程,在研究中践行校社结合,真正做到科学求真。

(2)实效性原则。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学校与家长紧密结合,把研究工作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讲究实效,不走过场。

(3)过程性原则。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科学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在过程,强调落实,关注发展。把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力争有延续性的研究。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即对于教材学习中和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的产生的一些难于解决的事,进行调查,走访,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行的东西,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2)实验法: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得出相关结论。

(3)文献法:即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相关的信息。(4)讨论法: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5)个案分析法——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典型的品行指导个案。

(三)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3年7月—2013年8月

(1)、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学习有关此课题的理论知识,确定研究方向,申报课题,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分析当前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组人员分工,完成课程改革框架的初步设计。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1)、引领学生,质疑学习中问题的角度、方法,以及解决方式。

(2)、在课堂学习、教材设置,以及与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对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思路,并及时记录整理,归纳。3、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课题调整)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完成。

4、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2月

通过“问题----计划----行动----反思----调节”一系列的行动,总结、反思得失,调整研究。(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成果鉴定,总结及反思,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研究。

(2)成果整理: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结集或发表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等声像记录、多媒教学课件等。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明确了创新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①含义:创新思维是指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②特征:

冒险性。针对原问题,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观念、方法,大胆探索。

独特性。针对原问题,用饱满的热情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新思想;对未知领域提出新思维、新方案。

自主性。创造的冲动来源创新思维,沉淀的创新思维自主地主宰创造活动。

阶段性。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它的发展也由一个持续的由低水平前进的过程,客观存在着阶段性,发展的低级阶段为高级阶段奠定基础。创新思维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2.搞清楚了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以及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①具有批判思维。要求学习者“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②具有发散思维。要求学习者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③具有聚合思维。要求学习者能把发散思维所产生的众多方案和结果,集中于某一主攻方向,从中找到一种相对的最佳方案和结果。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聚合思维是对发散思维的聚合。3.实验教师树立了以下创新理念:(1)全新学习观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树立以下的观念。第一,教育的重心要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第二,教育的核心要由教育转向学习,把紧张的“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由终身教育观转变为终身学习观,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第三,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安排确定。只有更新了这些学习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全新的知识观

人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到的东西。如学生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东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其自身的显性知识关系不大,而与隐性知识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隐性知识越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3)全新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教师要尽量少于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众多的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学生被批评坏了,被批评怕了,他们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力。列宁曾教导我们:“青年人犯错误是连上帝都能原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具有创新的方法。

第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教学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思维探索和分析过程,忽视方法的选择和比较过程,就容易造成学生兴趣淡化、技能僵化、思维劣化的恶果。有鉴于此,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充分展示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4)全新的教师观

古代教师角色的“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更多,且要经常交替转换,难度也日益增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由“教”者变成了“导”者,具体表现为: ①认知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由教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整合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②个体疏导。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个性,每个人都因他的个性而区别于他人,教师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善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疏导。

③情境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应变呆板、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新颖、活泼、有趣、言之有物的情境教学或愉快教学等多种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诱导学生大胆地探索、创造。

④操作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得到更迅速的提高,而且教师的创新示范又是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教学上应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学会操作,学会创新。

⑤监控劝导。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5)全新的科研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由于创新思维本身充满了创造性这一根本特征所决定的。第一,培养创新思维的对象具有主体性。教师劳动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中的一代新人,其教育目的是将尚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型人才。这一切本身就赋予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无比丰富的创造性内涵。第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具有创造性。故教育家认为,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优秀的教师知道怎么教。第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教育过程的实施,既需要教师根据对象的心理、生理的规律和特点来施教,更需要根据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不等于单纯的教书,这里既有知识转化的艺术问题,又有培养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问题。教学是创造,需要研究,没有重复,无论你上过多少次课,每次都只有新课,没有重复课。即使知识未大变,但学生已换,所以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都需要变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备课是教师一生的生命和文化的积累与展示。教师应注重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的预测,通过制定新计划、新方法来塑造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说教师是“预知未来社会的学者”,“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二)实践成果

1.构建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是实践的概括,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三案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中,以自学、合学为主的核心的环节,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2.探索出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我们认为,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解决一个方法问题,只要方法得当,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就会朝着创新思维的纵深发展。为此,我们认真探索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并概括如下:

(1)畅所欲言法:就是根据创新思维自由奔放的特点,打破常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体验自我价值。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老师牵着鼻子走了,教师说什么他做什么的时代已不存在了更何况这也不符合课改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我们面前的羊不在是那么的温驯了,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空间来锻炼自己的奔跑能力;需要更高的自由来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鉴于以上的变化,我们就要大胆地放开栅栏,让他们自由地去奔跑,自由地探索。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指引他们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畅所欲言能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做到创意思路接触,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摆脱思维的僵化、迟钝状态。

这种方法对于教学中涉及多个答案,或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或者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都可以采用。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

(2)情境法。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会如何、将怎样,即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的思维形态。

将人带入情境,能改变固定的思维、观念。

(3)设置疑问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已解决问题。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会有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因为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最后又让学生提出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体会?”长期这样坚持下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上,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然而,当学生提笔做作业的时候,“红杏出墙”的个性色彩便逐渐淡化,统一无趣的作业束缚着学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教育又回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在常年笔与纸的机械摩擦中,学生逐渐消钝了学习的热情,衰减了学习的灵性,遏制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我觉得,给学生布置自主发展型作业,能把他们从统一的指令中,单调封闭的区域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身边鲜活的材料,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实践法。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如,布置学生从不同的部位取水,诸如鱼缸内、池塘里、小河里等取出水样,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他们不仅从中看到了很多微生物,还熟练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更增加了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既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5)多媒体手段运用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主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

创新需要以占有广泛的信息为基础,没有充足的信息似实现创新。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信息变化迅速,知识信息容量大。教师应打破教科书的滞后性,收集大量的住处资料,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提供给他们,让学生接受各种活生生的信息刺激,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从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证。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现代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住学生无休止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等特点,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化。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充分地释放自身的潜能,让创新火花不断涌现。3.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相关班级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敢于质疑,学科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比如:五年级的成绩从原来的全镇排名第六跃升到全镇第二。六年级也从全镇排名第四进到第二。而且,学生主动做探究实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在种子发芽、显微镜的微生物观察、拨片标本制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学生科研气氛浓厚。这势必为将来步入中学甚至更高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创新思维喜结硕果:我辅导的五年级赵宇航同学,在上学期的丰南区自制教具比赛中,荣获丰南区学生组一等奖,获唐山市三等奖。

(二)研究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引导和训练,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对现有的结论,不盲从,喜欢探个究竟。遇到问题能够积互相讨论,互相合作来共同解决。对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主动与家长、老师去探讨,并可以借助网络,书籍等渠道寻求答案。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点在五年级赵海洋,赵宇航,崔雨军等一大批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四、课题研究讨论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三)结论及推广价值: 既然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人人都能认识,并且早已为很多事实所证实,我们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那么我们不妨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让我们的教学,春色满园。

(四)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调动各种力量,全力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的教学,搞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这是一个首要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学虽然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事,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社会的全力配合,只有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把学生的创新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并得到不断的发扬。

2、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比如:出台一些奖励式的评估模式,使一些勇于创新并取得成果的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认可,让学生及时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总结

实验教师:康

2007年12月20日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所以在开学初,我结合校本教研计划、高段语文教研组计划、针对《新课程标准》制定了详实的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并在研究中,严格按计划执行。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阅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1、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以,在假期备课时,我就悉心钻研了教材,找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拓展点和空白处,并制定了十一次创新思维培养的检测方案以及《阅读记录卡》、《生活启示录》、《小书签》的制作方案。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孩子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

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实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当所学课文涉及到树上的果子、地下的昆虫、蓝天上的小鸟……这些直接富有美感的场景在学生眼前时,我会饶有情趣地逗他们:“你觉得XX有点像什么?”“如果把它比作人,也有情感,也会说话,他们会怎样呢?”这些都会有效地拓宽孩子的思维空间。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在什么时候做梦?”学生们告诉我:“在晚上睡在床上就会做梦。”我又问:“小动物会做梦吗?”许多学生说:“会的!”我问“你怎么知道呢?”有好多学生告诉我,自家养有宠物,自己观察的,自己看到小动物睡觉的样子想的。于是我顺利地导入《松鼠》一文,学生很兴奋,纷纷打开书阅读起来。

2)、想象,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看到课题,不禁让我想起马致远的《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我用语言向学生勾勒出了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合唱。学生仿佛听到了溪水哗哗地声音。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视觉、听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乡村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小桥流水人家,在他„呼‟地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合唱。”……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真实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学生还挤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学生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会背诵,我最喜欢最后一句!”说着他背了最经典的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都说自己看到的有关乡村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可以互相交换图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不是件困难的事,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却是不易的。常有学生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2、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鲸》一文时,可以询问学生:“鲸的种类、演变过程、生活习性等?”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上网查找,有些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有学生提出:“„那个父亲的神经已经不正常了‟这个说法不对,我读了几遍课文,发现父亲是因为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在等自己去救他,所以才会这样疯狂地、不停地挖?”我立即表扬了他,引得其他同学很羡慕。这种自觉主动的学习,很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智慧,培养阅读兴趣。

(二)课题研究方面:

本学期,我在工作杂、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每月进行2—3次检测,每次检测都在批阅后,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分析,本学期共进行了9次检测,原始资料都收集后装订、归档。并将许多资料拍成图片进行保存。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我将全班分为十四个小组,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小组合作等形式,使本单元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许多小组在学习结束写出了感受深刻的心得体会,还自制了《我爱你,汉字!》、《有趣的汉字》等手抄报、电子手抄报。通过这样综合性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同时,在班上,我还开展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自己撰写演讲稿,大胆上台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还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收集整理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质疑,及时积累课题相关资料,为以后结题提高原始依据。

本学期,我还将学生在征文比赛、科技小论文以及平时所写的优秀作文汇编成了本班班刊《七色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创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进步。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质疑等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只要老师引导有方,学生配合得力,就一定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第四篇: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南漳县东巩镇太坪完小王培好

《科学》课作为小学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育人功能。而要学好科学课,就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但是如果学生对学习科学课知识没有兴趣,那就谈不上怎样去观察、实践和思考,正如常言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考虑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手段激活课堂气氛,使教学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创新欲,对学习科学产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本人认为,首先必须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教学意识。而要真正实现“学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培育好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本文主要通过在小学科学实验中不同的案例,阐述如何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学为主体”的目标,并从“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大胆探索”、“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等方面如何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更新教育观念,真正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倡导了几十年,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跳不出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怪圈。课堂是由教师支配的,教师让学生听课、回答问题,让学生观察、实验,让学生讨论……等等条条框框都是教师预先定好、划好的,学生只能在框子里打转,任何人也不敢和不能跳出去,跳出去了也要赶紧拉回来,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和活动的时间很少。教师的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规定的条目和知识灌输等教学目标上,忽视了学生能力、态度、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要真正地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教师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主动变革长期来旧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明白一节课的实验目标后,教师应注重突出实验主体的自主性,努力营造一种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制定实验方法和步骤,选择实验材料,自主探究发现事物规律的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时空。

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磁性》一课时,为了弄明白条形磁铁各部分的磁力大小,我安排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中积极参与设计方案。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磁铁的各部分来吸大头钉、回形针、铁屑等;有的说吸小铁球,看它滚向哪个部分;还有的说用磁铁靠近悬挂的小铁钉,看铁钉靠近哪个部分等等。设计中,学生的思维不仅不会局限于设计的本身,更会考虑到实验的材料选择、变量控制、步骤先后等。此时,学生想探索的兴趣便油然而生。

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这堂课我们来„玩‟磁铁,在„玩‟的过程中要开动脑筋,发现磁铁的奥秘,看哪一位同学发现得最多”。然后分组实验,可以相互讨论。课堂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他们会拿着各种各样的磁铁,这里摸摸,那里碰碰,甚至可以拿着磁铁离座位去碰碰门、窗、黑板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结: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让学生演示给同学们看。让没有发现磁铁这种性质的学生模仿刚才同学的演示方法自己做一做。这个„玩‟的过程就是学生的探索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使每个学生都达到本课的认知目标要求。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只起了架桥铺路和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自己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本节课注重一个“导”字,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实践,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自然规律,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愉悦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较重,但这种好奇心有时只能停留在好玩、新奇的水平上,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又如:在教学《溶解现象》这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带了一些糖果。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课上可以含在嘴里,唆着、嚼着„„这样的课堂,学生们经历着准备时的好奇、课堂上的诧异与轻松、课后的反复回味,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紧接着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

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教师态度应谨慎,不要轻易否定,要给出合理、公正的评价;课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思考性、研究性、实用性的实验,延续探究;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科学兴趣小组,交流科学小论文和科技小发明,鼓励他们向竞赛活动投稿,递交作品。只有在老师多种方法激励下,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这种热情,让实验探究成为一种习惯。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让学生主动学习,大胆探索。

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认知结构”理论中指出:学习是一种能力的建构过程,应积极培养学生本身能力的自信感,使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实践证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参与中培养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应用知识的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要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教师就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实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导”的艺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和发问,多一点引导、点拨和激励,彻底改变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条做法。要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我在教学《不倒翁》这一课时,本课要求通过两组对比实验发现不倒翁的秘密,从而形成了“上重下轻的物体比较稳”这一概念。教学前,我把教材稍作调整,先学习制作一个

不倒翁,然后再一起玩,一起研究不倒翁。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全员参与,可以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三)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有成就的人一定是有个性的人,扼杀个性就是扼杀创造性。在我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出色人才的可能。因此,我把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到课堂上的每一节课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要求。对那些反应较快、能力较强而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多注意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对那些反应较慢、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多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科学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那些发现快、有较多解决办法的同学,我就提出一些更深一点的问题让他们思考,请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动手能力较差,反应也较慢的同学,我则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逐点引导。这样一来,使大家都把自身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施展了各自的创造才能。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的合作,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教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实验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效。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太坪完全小学电话:***邮编:441526电子邮箱:497837117

第五篇: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年级: 专业:数学教育 学号:姓名:赵侠

【内容提要】《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时,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构建数学实验,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教学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

【关键词】数学实验教学动手操作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数学也不例外.然而,由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前人发现并经过严格论证的真理.因此,过去学生的数学活动大多表现为以归纳和演绎为特征的思维活动,简约了数学的发现过程.传统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更为数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无限广泛的前景.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解与作用

数学实验是根据研究目标创设或改变某种数学情境,在某种条件下通过思考或操作活动,研究数学现象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动脑设计的亲身经历.数学实验是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去发现、建构新知识,从而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探索和验证数学规律,进而培养学 ─1─

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实验环境,特别是利用计算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进行数学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它起源于现实, 而现实的需要又推动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实验”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 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发展学生学用意识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数学语言、数学意识、数学方法等的应用日趋广泛.“数学的生活化、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等理念正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因此, 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 应充分考虑数学实验教学.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环节

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从问题情境(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出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研究步骤,进行探索性实验,发现规律、提出猜想、进行证明或验证.根据这一思路,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数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思维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要有助于唤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二)活动与实验.这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主体部分和核心环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组织适当的活动和实验;数学活动形式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好是以2-4人为一组的小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个人探索,或全班进行.这一环节对创设情境和提出猜想两大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讨论与交流.这是开展数学实验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培养合作精神、进行数学交流的重要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实验活动中去,对知识的掌握,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业成绩的提高以及学习兴趣、态度、意志品质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归纳与猜想.归纳与猜想这一环节和活动与实验、讨论与交流密不可分,常常相互交融在一起,有时甚至是先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猜想是数学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验的高潮阶段;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数据分析,寻找规律,通过合情推理、直觉猜想,得到结论是数学实验的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体现,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五)验证与数学化.提出猜想得出结论,并不代表实验结束,还需要验证,通常

有实验法、演绎法和反例法.

三、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数学实验,开启学生“数学的眼睛”,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探索数学的新知识,是调动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发现步入数学殿堂大门的十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1、借助数学实验教学,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课程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实验要求: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引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

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

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如右图).

(1)输入大于

1小于

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

在省略号的背后,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是一个无限的不循环小数.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2、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数学规律

数学规律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把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传统数学课堂教学压缩了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往往造成感知与概括之间的思维断层,既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新课程理念提倡重视过程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数学规律,从而理解更深刻.

案例2: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47页“探究活动”:

1.一张纸的厚度为0.09mm,那么你的身高是纸的厚度的多少倍?

2.将这张纸按图2-14的方法(图略)连续对折6次,这时它的厚度是多少?

3.假设连续对折始终是可能的,那么对折多少次后,所得的厚度可以超过你的身高?先猜一猜:然后计算出实际答案.你的猜想符合实际问题吗?

实验准备:全班每四人一组,每人准备一张A4白纸.

实验要求:让学生将手中的纸按要求对折,并记录每一次对折后纸张的层数,计算出它的高度,寻找出数据变化的规律,并解决上述问题.

实验结果:问题1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解决问题2时,学生列出了这样一份表格:

3、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数学应用能力

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来自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偏差”和好奇心.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表现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好奇心越来越弱,越来越顺着老师讲课的思维想问题,思维中的“偏差”越来越少,思维的亮点也越来越少.而实验教学恰恰是提供

学生探索发现、尝试错误和猜想检验的机会,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捕捉学生思维“偏差”的契机,恰当引导,有时实验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3:上一案例教学后,一个学生问:“我第7次折就折不起来了,纸这么小,要折到人这么高,该怎么折?”马上有很多学生也积极响应了这一疑问,也有学生说拿很大的纸就能折很多层.学生忽视了题中的“假设”,怎么办?

笔者让学生再用练习本的纸做折纸实验:四人分别用练习本大小的、纸习本一半大小的纸、练习本四分之一大小的纸、两张练习本大小的纸对折,看各自最多能对折多少次?

实验结果:按题中的方法对折,不论纸张大小,第6次对折都能完成;小的纸张第7次对折就比较勉强,第八次对折就难以完成了,大的纸可对折7次,第八次就难以完成.

教师趁机提问:一张纸对折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多少?而宽度又是原来的多少? 学生再次实验后得出:一张纸对折7次后,厚度是原来的128倍,而宽度则是原来的1,这样就接近了可以对折的极限. 128

实践证明,学生在思维“偏差”的引导下动手实验,学到了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使学生通过学数学而变得聪明起来.又如,在学了一些相关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作图工具或测量仪器,如制作丁字尺找圆心、制作勾股计算尺等;或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如长方体、正三棱柱(锥)等模型;或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解决“不过河测河宽”、“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问题.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解决了数学问题,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伴随着CAI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将逐渐增加,实验素材库将不断壮大,实验技术将更为先进与精巧,因而数学实验的教学思想和

模式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更为重大的作为.

让我们合理运用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改进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小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拓展思路,形成创新意识,最终培育出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2006年10月.

[2]陆麒丞.《计算机技术模拟数学实验与实例开发》2007.10

[3]曹一鸣.《数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究》 《中学数学教与学》,2003年第6期

[4]李世杰.《用发现式实验开启学生的“数学之眼”》《中学数学教育》,2005.11

[5]杨华涛.《走进数学实验挖掘教学亮点》2006.5

下载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贵州都匀六小 朱文勇【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小学科学是以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张红,龚敏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从大学物理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出发,提出大学物理的核心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探究 杨柳青第四中学 史文敏 内容提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多种创新手法。 一、兴趣创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新颖有趣的问题,千方百计激发......

    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要]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摘 要: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高邮市菱塘民族职业高级中学朱素斌【内容摘要】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思维的独创、敏捷、灵活等诸多特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重要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