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张红,龚敏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本文从大学物理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出发,提出大学物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创新思维,教学方法,科研成果
1. 引言
大学物理是理工科非物理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课程上所讲授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方法,是非物理各专业的同学们继续学习专业课程和其它课程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形成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内容。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对理工科各个专业的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物理学不仅能传授物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但是,学生普遍觉得大学物理比较难学,同时,由于理工科课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如果教师只是讲授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结合实际应用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学生就会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目前物理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教学改革方面,大学物理学教材压缩了经典物理学内容,增添了反映物理学新发展的新内容。例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激光、超导、等离子体与受控核聚变等。新知识点增多了,介绍前沿科学的内容增多了,与中学物理相比较,大学物理更应该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主要目的,这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提高非物理各专业的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物理教学也应作必要的调整,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改革的重点。
2.调整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环节
在教学内容上和学时安排上,我们适当增加了科学前沿内容的课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学生不易接受,产生厌学情绪。增加了新的科研结果后使内容新颖,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时,结合本人申请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课题“激光等离子体电离度与布居数的研究”,在讲课时增加了等离子体中带电粒子运动规律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激光等离子体的研究是激光聚变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向学生介绍了等离子体是高温下物质的一种状态,电子温度以及电子密度的诊断是等离子体研究中的重要内容,这些新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到学好物理的重要性。
但是无论内容如何改动,由基本电磁现象的发现、测量、分析、类比与猜想,到电磁现象基本规律的发现与应用,最后归结为麦克斯韦方程组这一基本框架仍保持不变.大学低年级基础课教学,我们认为不仅应该重视综合、分析、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练,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创新。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应该采用探究教学法,从科研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以问题为纽带,从问题开始又以问题结束的教学方法;是以围绕课题、引出假设、试验探究、归纳总结、应用提高为主线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法;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能的兴趣,唤起求知欲望、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创新思维的教学过程.在大学物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将一些通常都要讲授的计算结果有意识地延伸到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着重介绍其物理思想.如粒子散射实验导致原子核模型的建立,场致发射显微镜等。同时在内容安排上,注意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比如,对称性在整个物理学中有根本意义,因而在讲授电磁场的课程时,为了使学生将问题理解得更加深刻,我们突出了空间对称性的分析,讲授时先给学生只着重讨论球对称性,平面对称性仅作简单论述,轴对称性则有意略去,甚至不给出圆柱形电容器电容的公式,但却在给学生布置的思考题中有许多这方面的题目.这样安排的用意在于给学生留下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利用教学双向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件上采用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问题,使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同时将课堂时间有效地利用起来,因为课时有限,我们就将容易理解的问题布置学生自学,在课堂上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使课堂生动有趣的学习更具探讨性、研究性。例如,在讲授电磁学部分“场”的概念及“场”的规律时,可就有关对称性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提出有关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科研渗透到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之一
科研渗透到教学是21世纪高等院校教学的必然趋势,科研带动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智能培养的重要方面,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结合最新的科研成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参与热情。物理学的进展激励着其它学科新方向的研究,反过来,其它学科中的新问题也等待着物理学来解决。在大学物理的教学中,也面临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比如说:科研一般来说要解决的是较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某个课题的理论上的创新,有些是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及应用,而大学物理是基础课教学,课时少、内容面广、量大,怎样把科研与教学在有限的学时中统一起来呢? 要解决上述问题,在课时少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科研结果渗透到教学中,关键是在教学的全过程要有意识地应用科研成果,特别是要积极应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以此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现代化。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把科研成果分散到教学的全过程去讲授,将一些成果反映到教学中以后,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热学》范围看,我在给一年级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的热学课程时,结合本人的科研项目-----“WCA状态方程的研究”,向学生强调状态方程的重要性及实用性,突出当前热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在讲到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内容进行剖析,例如在研究高温高密度下的状态方程时,让学生知道在实际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用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而是要考虑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运用新的状态方程例如WCA方程进行研究,使学生懂得所学到的书本内容只是知识的一个方面,应用到科研当中必须有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讲授“输运过程”一节时,结合自己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上发表的论文Analysis of Charge State Distribution by Non-LTE Spin-orbit-split-array Collision Radiation Model说明在等离子体的研究中应用输运理论的必要性,它在等离子体诊断技术中是不可缺少的,这样使学生知道自己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而且在不同的领域中要善于灵活运用,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们还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撰写论文,书写专题报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专题可由学生自己选定,可以是物理教学研究、问题探讨等。我们适当的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查找参考文献、如何撰写论文。以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文献调研、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物理学课程改革的宗旨,即以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游,精要新颖实用,大学物理,第24卷第4期,2005年4月
2.叶建柱, 应向东,论大学物理教学与辩证思维,温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5 No.2, 2004年4月
3.马文蔚.物理学教程(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121152.5.赵凯华.普通物理学课程的现代化问题[J ].大学物理,1992 ,11(9):6.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关键字:创新、引导、培养
创新,是数学课堂文化的灵魂。教师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了,要勇于创新。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音乐情境等。穆勒说过,“现在一切美好的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设有利用学生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主动建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去探索的课题。数学学科的丰富内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判断、推理以及跨越时空的想象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战场。
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
在教育学的观点来看,教师的形象、知识、爱好,能力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就是教师“以身立教”的杰出典范。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更加需要完善自我,在不断学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成为知识渊博,爱好广泛,业务能力强,富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把现成答案告诉学生,而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其典型表现就是以教案为本位,实行计划教学。这种以教案为本位,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是一种封闭式教学,这种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则应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独立活动为中心,处理好全班学生共性与个性一般与差异的矛盾。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按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维去分析教材,设计教案。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经过中考,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考成功的保障,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生创新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人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离开了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得不到培养,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多求、多问、多想、多动,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培养和提高。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要真正落到实处,把美好的愿望化为具体的行动,必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不失时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尤其是科学地使用教材和巧妙地设计教法,并持之以恒,从小抓起,从平时抓起,使未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得到开发,才能不负于时代重望,担负起培养适应新世纪现代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陈洪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江南时报.2007.10.30
[2] 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作者简介:吴学菲,女,贵州晴隆人,单位:贵州省晴隆县紫马中学,职称:中学高级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总结
实验教师:康
靖
2007年12月20日
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现代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合作的意识以及搜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能力。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在阅读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多样的阅读趣味,引导学生感悟吸收作品的精神,丰富其精神世界。
(一)课堂教学方面:
新课程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有阶段的过程。所以在开学初,我结合校本教研计划、高段语文教研组计划、针对《新课程标准》制定了详实的课题研究实施阶段计划,并在研究中,严格按计划执行。并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阅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1、在观察与想象中拓宽创新空间,让思维插上翅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鼓励学生想得远些,想得快些,想得与自己过去不一样,想得与别人不一样。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独创性。所有这些都需要给孩子们一个宽阔的思维空间。所以,在假期备课时,我就悉心钻研了教材,找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拓展点和空白处,并制定了十一次创新思维培养的检测方案以及《阅读记录卡》、《生活启示录》、《小书签》的制作方案。
1)、观察为创新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孩子怎么能想得广、想得远呢?这需要思维材料的储存。思维材料的积累是以对周围世界认识为基础的,因此,指导观察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科学家还是艺术家,观察力往往是他们发现奥妙,激发创新动机,寻求创新思路的非常重要的品质。人对世界的认识,据统计90%通过视觉获取,因此观察对于儿童来说,不仅是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丰富童年生活的需要,更是他们自身成长的需要。儿童总是睁大眼睛看世界。因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是新奇的。他们不仅用眼睛,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去感知周围世界的。
在教学中以观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审美,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把现实中儿童的想象、思维、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当所学课文涉及到树上的果子、地下的昆虫、蓝天上的小鸟……这些直接富有美感的场景在学生眼前时,我会饶有情趣地逗他们:“你觉得XX有点像什么?”“如果把它比作人,也有情感,也会说话,他们会怎样呢?”这些都会有效地拓宽孩子的思维空间。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在什么时候做梦?”学生们告诉我:“在晚上睡在床上就会做梦。”我又问:“小动物会做梦吗?”许多学生说:“会的!”我问“你怎么知道呢?”有好多学生告诉我,自家养有宠物,自己观察的,自己看到小动物睡觉的样子想的。于是我顺利地导入《松鼠》一文,学生很兴奋,纷纷打开书阅读起来。
2)、想象,为思维插上翅膀。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想象又是拓宽儿童思维空间最好的途径。孩子们是富于想象的,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孩子的想象力是值得敬重的。凭借想象,孩子们可以上天,可以入海,可以到达小鸟都到达不了的地方。
其实,激起孩子的想象并不是件玄妙的事,关键是教师要为激发学生的想象提供契机。一是要让学生获得直接印象;二是形成需要的推动。想象往往是与儿童的感受紧密相连的。在优化的情境中,因为图画、音乐、表演艺术的直观性,让学生获得鲜明的直接印象,这种“直接印象”笼罩着艺术的美,进入儿童意识,为儿童展开想象做了十分有效的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甚至处于一种呼之欲出的状态。
教学《小桥流水人家》时,看到课题,不禁让我想起马致远的《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我用语言向学生勾勒出了一副“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合唱。学生仿佛听到了溪水哗哗地声音。课文的描写伴随着学生视觉、听觉所得,与他们在生活中曾经获得的乡村的感受很自然地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象。在一段充满幻想的音乐旋律中,在“小桥流水人家,在他„呼‟地一吹”的提示下,他们深情地、美美地描述着:“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合唱。”……这样把他们所获得的真实的内心体验,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到了课间,许多学生还挤在我身边,争先恐后地表述他们的感受。所有这些都表明,想象本身不仅是创新的前提,还是进行持续创造的驱动力。有个学生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会背诵,我最喜欢最后一句!”说着他背了最经典的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马上表扬他:“你真棒,会读书了。”这时,有许多学生都说自己看到的有关乡村的文章。有些学生没有读到,急切地向这部分学生打听,这些文章在哪儿有?我顺势启发他们:“读书多好哇,可以知道那么多事情。我们同学可以互相交换图书,这样大家就可以看许多书了。”之后,我发现班上总有书在传阅。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独立阅读不是件困难的事,但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却是不易的。常有学生在一起谈论书,也经常有学生向我请教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我认为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习惯,关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
2、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创造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讲解、分析、说明,学生习惯被动学习,这样,阅读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把自己作为教学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因此包办代替。而新课程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而这一切如果被教师包办代替,这些能力的培养又何从谈起呢?
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三自”,即自己做主、自觉主动、自悟行动。首先是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自由选择相应的书刊阅读。在学习《鲸》一文时,可以询问学生:“鲸的种类、演变过程、生活习性等?”这时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书刊阅读,查找资料。有些同学上网查找,有些同学阅读的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最后展现在教师面前的阅读情况各不相同。其次,是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阅读态度,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这时我提出了三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鼓励学生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看法;三是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权威的结论。比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有学生提出:“„那个父亲的神经已经不正常了‟这个说法不对,我读了几遍课文,发现父亲是因为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在等自己去救他,所以才会这样疯狂地、不停地挖?”我立即表扬了他,引得其他同学很羡慕。这种自觉主动的学习,很有益于阅读教学中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就是在阅读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进而获取知识,升华为思想。陶行知先生提出“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的著名论断。从“行动”到“自悟”再到“行动”这一良性循环是创新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创新素养的开展过程。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动手中增长智慧,培养阅读兴趣。
(二)课题研究方面:
本学期,我在工作杂、任务重的情况下,坚持每月进行2—3次检测,每次检测都在批阅后,进行了详细的检测分析,本学期共进行了9次检测,原始资料都收集后装订、归档。并将许多资料拍成图片进行保存。在第五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中,我将全班分为十四个小组,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小组合作等形式,使本单元的学习收到良好效果,许多小组在学习结束写出了感受深刻的心得体会,还自制了《我爱你,汉字!》、《有趣的汉字》等手抄报、电子手抄报。通过这样综合性的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实践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
同时,在班上,我还开展了“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自己撰写演讲稿,大胆上台展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我还在每个单元结束后,收集整理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质疑,及时积累课题相关资料,为以后结题提高原始依据。
本学期,我还将学生在征文比赛、科技小论文以及平时所写的优秀作文汇编成了本班班刊《七色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创新课题研究过程中自己的进步。
总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质疑等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只要老师引导有方,学生配合得力,就一定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第四篇: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
《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得到区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由本人承担研究。课题从开题到现在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已经顺利完成了课题提出的预定目标,特申请结题。
一、课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鉴于现在教育体制中暴露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笃信既定成果,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低下的现状,提出对本课题的研究,意在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激活学生的大脑,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去认识世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以及的步入社会,适应社会,铺平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关当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反思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年来,不少教师也知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多数时间依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习惯按旧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以致于这些年来诺贝尔奖获奖者为零。
国外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理论也相对成熟,但创新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还不多见,国内不少专家虽然对创新思维培养的种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未见系统的操作研究
(三)课题研究理论
1、江泽民同志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2、素质教育理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遵循了“以人为本”教学原则,对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4、行为设计理论。基本思想:人的行为是人与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辨证的统一体。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设计学习活动,以便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四)研究价值
1、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动手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凝固在教师头脑中的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每个教师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实现自身专业化发展,以顺应教育改革潮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性人才。
3、改善教科研氛围。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激励每位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我校的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我校教科研气氛的形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教育教学评价体制。
4、革新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精神的形成。
5、促进资源利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改变我校的教学现状,提升办学品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课题的界定
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在学生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质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适应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
二、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策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敢于根据已有知识和学习实践,大胆设想的创新思维习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确定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以及研究重点;在实践方面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的途径、方法、策略、教学模式、评价机制。
(三)研究方法和原则 1.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强调科学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操作过程,在研究中践行校社结合,真正做到科学求真。
(2)实效性原则。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学校与家长紧密结合,把研究工作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讲究实效,不走过场。
(3)过程性原则。对学生的思维习惯进行科学的引导,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在过程,强调落实,关注发展。把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方式的引导和培养作为工作的重点并力争有延续性的研究。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即对于教材学习中和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的产生的一些难于解决的事,进行调查,走访,从中找出一些规律行的东西,从而得出问题的结论。
(2)实验法:对于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看法。得出相关结论。
(3)文献法:即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了解相关的信息。(4)讨论法: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从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5)个案分析法——根据研究过程中的各类案例进行分析和比较,形成典型的品行指导个案。
(三)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前期准备)2013年7月—2013年8月
(1)、了解本课题研究现状。学习有关此课题的理论知识,确定研究方向,申报课题,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分析当前研究成果,做好课题组人员分工,完成课程改革框架的初步设计。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1)、引领学生,质疑学习中问题的角度、方法,以及解决方式。
(2)、在课堂学习、教材设置,以及与知识相关的生活中现象,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对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提出解决思路,并及时记录整理,归纳。3、2013年11月—2013年12月,(课题调整)对课题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完成。
4、研究总结阶段:2014年2月
通过“问题----计划----行动----反思----调节”一系列的行动,总结、反思得失,调整研究。(1)课题组对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成果鉴定,总结及反思,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调整研究。
(2)成果整理:研究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汇报、结题报告)、结集或发表相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教学案例、活动设计、课堂教学等声像记录、多媒教学课件等。
三、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明确了创新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①含义:创新思维是指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是一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兴趣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②特征:
冒险性。针对原问题,敢于打破常规的思想、观念、方法,大胆探索。
独特性。针对原问题,用饱满的热情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新思想;对未知领域提出新思维、新方案。
自主性。创造的冲动来源创新思维,沉淀的创新思维自主地主宰创造活动。
阶段性。创新思维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它的发展也由一个持续的由低水平前进的过程,客观存在着阶段性,发展的低级阶段为高级阶段奠定基础。创新思维贯穿于创造活动的始终。2.搞清楚了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表现以及批判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三者之间的关系。①具有批判思维。要求学习者“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②具有发散思维。要求学习者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
③具有聚合思维。要求学习者能把发散思维所产生的众多方案和结果,集中于某一主攻方向,从中找到一种相对的最佳方案和结果。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前提,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聚合思维是对发散思维的聚合。3.实验教师树立了以下创新理念:(1)全新学习观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树立以下的观念。第一,教育的重心要由教育者转向受教育者,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即把活跃在教学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第二,教育的核心要由教育转向学习,把紧张的“灌输教育”过程转变为愉快的学习活动,由终身教育观转变为终身学习观,由被动地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地发现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第三,教育的方式要由教学转向“学教”,即提倡学生的探索、求知在先,教师的指导、帮助在后,教师的“教”应由学生的“学”来安排确定。只有更新了这些学习观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全新的知识观
人的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谓显性知识即教师灌输给学生的知识,它是浅层次的知识,是比较易于遗忘的东西。隐性知识是学生发现学习到的东西。如学生通过体验、顿悟、自省、直觉而得到的极易保持的、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东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其自身的显性知识关系不大,而与隐性知识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隐性知识越丰富,学生的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抛弃以“量”为主的知识观,树立以知识的“质”和“结构”为主的观念,关注学生的隐性知识的摄取,由“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真正使教学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3)全新的教学观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教“学问”转变为教“思创”。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
第一,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敢疑、善疑。教师要尽量少于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己”。众多的教育家曾尖锐地指出,我们的学生被批评坏了,被批评怕了,他们丧失了个性和创造力。列宁曾教导我们:“青年人犯错误是连上帝都能原谅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都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具有创新的方法。
第二,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借助直观教具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教学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忽视思维探索和分析过程,忽视方法的选择和比较过程,就容易造成学生兴趣淡化、技能僵化、思维劣化的恶果。有鉴于此,教师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充分展示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4)全新的教师观
古代教师角色的“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扮演的角色更多,且要经常交替转换,难度也日益增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角色的重要转变之一就是由“教”者变成了“导”者,具体表现为: ①认知引导。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认知,由教授知识转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整合能力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②个体疏导。教师眼中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个性,每个人都因他的个性而区别于他人,教师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善于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疏导。
③情境诱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应变呆板、僵化的课堂教学形式为新颖、活泼、有趣、言之有物的情境教学或愉快教学等多种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诱导学生大胆地探索、创造。
④操作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会在观察和动手操作中得到更迅速的提高,而且教师的创新示范又是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因此,教学上应采用开放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学会操作,学会创新。
⑤监控劝导。努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积极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5)全新的科研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这是由于创新思维本身充满了创造性这一根本特征所决定的。第一,培养创新思维的对象具有主体性。教师劳动的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中的一代新人,其教育目的是将尚未成熟的人培养成为具有强烈主观能动性的创造型人才。这一切本身就赋予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无比丰富的创造性内涵。第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手段具有创造性。故教育家认为,合格的教师知道教什么,优秀的教师知道怎么教。第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具有创造性。教育过程的实施,既需要教师根据对象的心理、生理的规律和特点来施教,更需要根据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教学不等于单纯的教书,这里既有知识转化的艺术问题,又有培养不同个性的学生的问题。教学是创造,需要研究,没有重复,无论你上过多少次课,每次都只有新课,没有重复课。即使知识未大变,但学生已换,所以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等都需要变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备课是教师一生的生命和文化的积累与展示。教师应注重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根据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的预测,通过制定新计划、新方法来塑造未来社会的人才。因此说教师是“预知未来社会的学者”,“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
(二)实践成果
1.构建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既是理论的应用,又是实践的概括,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三案五步教学模式:在整个课堂中,以自学、合学为主的核心的环节,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2.探索出了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
我们认为,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解决一个方法问题,只要方法得当,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很大提高,就会朝着创新思维的纵深发展。为此,我们认真探索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并概括如下:
(1)畅所欲言法:就是根据创新思维自由奔放的特点,打破常规,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体验自我价值。
现在的学生再也不喜欢老师牵着鼻子走了,教师说什么他做什么的时代已不存在了更何况这也不符合课改的需要。也就是说现在我们面前的羊不在是那么的温驯了,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空间来锻炼自己的奔跑能力;需要更高的自由来满足自己强烈的好奇心。鉴于以上的变化,我们就要大胆地放开栅栏,让他们自由地去奔跑,自由地探索。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指引他们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广阔的空间。畅所欲言能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做到创意思路接触,在这种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感染的氛围中,能有效地打破个人固有观念的束缚,摆脱思维的僵化、迟钝状态。
这种方法对于教学中涉及多个答案,或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或者有争议性的问题教师都可以采用。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很大的提高。
(2)情境法。就是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会如何、将怎样,即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的思维形态。
将人带入情境,能改变固定的思维、观念。
(3)设置疑问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已提出问题,自已解决问题。
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善于质疑是创造发明的思维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有疑问才会有探索,经过探索才会有所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问,因为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最后又让学生提出问题;“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有什么体会?”长期这样坚持下去,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尊重学生个性,培养综合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上,这一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然而,当学生提笔做作业的时候,“红杏出墙”的个性色彩便逐渐淡化,统一无趣的作业束缚着学生,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教育又回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在常年笔与纸的机械摩擦中,学生逐渐消钝了学习的热情,衰减了学习的灵性,遏制了身心的健康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作业的功能定位于“知识的巩固”与“技能的强化”上,认识的偏狭加之“应试”的指向,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我觉得,给学生布置自主发展型作业,能把他们从统一的指令中,单调封闭的区域中解脱出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能动的创造性的作业活动中,获取生动、活泼、完美的发展。通过学生自己身边鲜活的材料,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各种渠道去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实践法。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法。
皮亚杰指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是培养技能、技巧,促进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尽量地让学生不仅用眼看,还要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在活动中把学生推上主体地位。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随着动手操作而展开,又使一些抽象的知识变为学生可能接受的形式。如,布置学生从不同的部位取水,诸如鱼缸内、池塘里、小河里等取出水样,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他们不仅从中看到了很多微生物,还熟练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更增加了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兴趣。因此既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分析、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又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5)多媒体手段运用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主让学生从中得到文字、图象、声音、动画、视频等多方位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
创新需要以占有广泛的信息为基础,没有充足的信息似实现创新。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知识信息变化迅速,知识信息容量大。教师应打破教科书的滞后性,收集大量的住处资料,并加以适当的处理,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提供给他们,让学生接受各种活生生的信息刺激,以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唤起学生思维的活跃,从而跨越时空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更丰富,也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保证。
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现代教学法,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抓住学生无休止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等特点,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创新教学模式的转化。引导学生全面、自由、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最充分地释放自身的潜能,让创新火花不断涌现。3.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1)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训练,相关班级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敢于质疑,学科成绩有很大的提高,比如:五年级的成绩从原来的全镇排名第六跃升到全镇第二。六年级也从全镇排名第四进到第二。而且,学生主动做探究实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在种子发芽、显微镜的微生物观察、拨片标本制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学生科研气氛浓厚。这势必为将来步入中学甚至更高层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生的创新思维喜结硕果:我辅导的五年级赵宇航同学,在上学期的丰南区自制教具比赛中,荣获丰南区学生组一等奖,获唐山市三等奖。
(二)研究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以来的引导和训练,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对现有的结论,不盲从,喜欢探个究竟。遇到问题能够积互相讨论,互相合作来共同解决。对同学之间解决不了的问题,能够主动与家长、老师去探讨,并可以借助网络,书籍等渠道寻求答案。这样,不仅丰富了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这一点在五年级赵海洋,赵宇航,崔雨军等一大批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四、课题研究讨论
第一,创新意识是决定一个国家、民族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在今天,创新能力实际就是国家、民族发展能力的代名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发展问题能力大小的最客观和最重要的标志。
第二,创新意识促成社会多种因素的变化,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创新意识根源于社会生产方式,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而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促进上层建筑的进步。创新意识进一步推动人的思想解放,有利于人们形成开拓意识、领先意识等先进观念;创新意识会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这是创新发展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反过来又促进创新意识的扩展,更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进行。第三,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力量。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新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提高自己的素质,使人的本质力量在更高的层次上得以确证。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三)结论及推广价值: 既然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人人都能认识,并且早已为很多事实所证实,我们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那么我们不妨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让我们的教学,春色满园。
(四)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如何调动各种力量,全力配合学校,配合老师的教学,搞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这是一个首要应该考虑的问题,教学虽然主要是学校老师的事,但是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社会的全力配合,只有各种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把学生的创新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并得到不断的发扬。
2、学校领导和老师要勇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向传统教学发起挑战,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比如:出台一些奖励式的评估模式,使一些勇于创新并取得成果的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的认可,让学生及时体会到创新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五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着重以下几点: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这样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愿,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在共同的教学 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愉快,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方法是很多的,例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融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同做同乐,参与学生的操作、体验与讨论,必要时给予指导。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教学新用语:“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愿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同学听吗?”对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可以说:“你的发言很精彩,谢谢你”,“棒极了”,“让我们来分享你的快乐”等等。在这种民主平等气氛下,学生学习心 态是平静的、坦然的、积极的,没有紧迫感,学生可以没有心理负担而积极地投入学习,可以充分发表自己观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经常的参与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研究活动,有时练习时我还充当学生,甚至有时故意出错,再和大家一起评。数学课堂因为有了我的参与,更何况也有了我的一些“错误”,使得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敢说,敢想,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 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培养创新的兴趣可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也可以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如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在群体中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如我在教学“指数函数”时,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三、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求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是创新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是创造力”。总之,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即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但要明白,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培养和创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