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 长期以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多注重对读写的训练,而轻视对听说的训练。但笔者认为,除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外,还应加上“想”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想”的训练应占首要位置,必须有步骤地突出“想”,“想”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是人类创造的翅膀,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着创新教学思想和行为。
【关键词】 高中教育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探究策略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非常重要。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思维的训练主要是通过语言训练进行的。长期以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多注重对读写的训练,而轻视对听说的训练。但笔者认为,除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外,还应加上“想”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想”的训练应占首要位置,必须有步骤地突出“想”,“想”的训练实际上就是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是人类创造的翅膀,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中之重,我们要把教学过程渗透着创新教学思想和行为。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教育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成天到晚只能听从教师的指导。从而形成了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的不良局面。往往只强调接受或模仿,忽视创造。它要求学生必须循规蹈矩,在固定考察的范围内解答问题,这使得学生的思维近乎封闭与僵化,缺乏应有的开拓与创新意识。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实际上,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的,他们不会没有反应,因而他们时常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当然不会都是有价值的,有些甚至是可笑的,然而,这正是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开始,许多发明家的创造正是从质疑问题开始的。因此,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
2强化对高中语文发散思维的训练
2.1突破一题一解,主张一题多解。如组词练习中的“一词多组”,填空练习中的“一空多填”,作文训练中的“一题多作”,都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有效的方式。高考语文试题中有这样一道文化常识题:“下面这首古诗描述了我国民间一个传统节令的景象,这个节令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①中秋;②七夕;③重阳;④元宵。”解答此题要从民俗、民习、物象,抒情议等角度分析和思考,从而找到最合理也最科学的方案。此类例题很多,不胜枚举。
2.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
3教师要提升对学生的评价能力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不能仅就考试分数来衡量和评价一个学生。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更多的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品质的获得不仅仅是因为考试,更多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创新思维的考核应突破传统考核的形式,它是备多样性、启发性、挑战性、完整性、适应性的特点。依据教学策略,多设计各种创新思维型的作业,而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要完全以教科书的内容或练习题为取材范围。作业要设计多加入一些的发散性和开放性问题,批改评分时也要有弹性,鼓励学生提出多种恰当的答案,以增强其创新思维的能力。
总之,时代呼唤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因此,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创新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才能更好地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第二篇:浅谈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谈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八字桥中心小学郑登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发展,贵在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关于习作教学的要求中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而,语文教师更应倾注满腔心血于作文教学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那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学习的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趣,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积极的,热烈的。反之,学习没有兴趣,学习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械沉闷。兴趣是知识的源头,若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学生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习作中出现创新也就事半功倍了。所以,习作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让学生对习作感兴趣,乐于动起习作的笔。怎样才能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呢?
(一)营造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时空。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环境。只有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客观条件。学生才能自由地思考、探究,大胆地假设,才有可能创新与超越。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其次,教师要正视学生间的差异,善于发现各人独特的才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投入全身心的活动,这样,他们才会充满自信。再次,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积极的思维,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如《童年趣事》、《可笑的事》、《可怕的事》等出示一组让学生可选择,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爷爷过生日等,这些题目均可以写,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就会“百花齐放”,不会是众口一词了。
(二)重视积极鼓励,启发诱导,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哪怕是学习差一点的学生,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老师鼓励学生就等于在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发现写得好的作文一定要在班上及时地表扬、讲评,持之以恒,这样可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一旦有了作文的浓厚兴趣和爱心,就能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满腔热情地参加作文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兴趣和爱好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导之以兴,启之以趣,使学生的心理由“厌”变为“爱”。
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兴趣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浓厚的兴趣,不达到“入迷”的地步,便不会产生灵感。通过作文教学的实践,我加深了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在写作教学中,只有不断地培养写作兴趣,使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才能大大提高作文水平。
二、通过多彩的作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话:“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与城市孩子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相比,农村孩子毕竟生活单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生习作也不例外。因此,作文教学要坚持“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走进社会,把社会生活请进课堂,或让学生直接体验生活,掌握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我的作文活动课中通过开展生活模拟、小品表演、学做小导游、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将课堂变成一个微型社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更加有利于我们再现生活的某种情景,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同时结合学校开展的兴趣活动,我保证每周拿出一节课,作为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专用时间。同时综合运用“两室一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一室一角”即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为学生的课外自由读写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又积极开展以“四会”、“三赛”、“四评”、“两欣赏”为主要内容的课外实践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创作素材。“四会”即:新闻发布会、主题演讲会、阅读交流会、主题辩论会;“三赛”即:背诵古诗赛、课本剧表演赛、作文竞赛;“四评”即:手抄报、古诗配画、读书笔记展评,日记展评;“两欣赏”即:佳作欣赏,《自编作文集》欣赏。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另外,精心组织参观访问和社会调查活动。带领学生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到社会活动中去探索、思考和创造。如带领学生到新落成的联村幼儿园参观,学生回来后写出了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参观记。指导学生开展环保小调查,并写出了颇有价值的建议书。
三、开启学生的想象之门,培养其思维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思维离不开想象,其实,小学生的作文也离不开想象。要让学生在文中体现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就要启开那道想象之门。为此,我们就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像力一旦增强,脑中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它会给作文无限灵光与创意。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种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如电教多媒体等,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这为作文教学的创新,为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新时期的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鼓励学生要有奇思妙想。运用各种形式的作文训练,发展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比如续写训练、想象作文、古诗文的改写等形式的练习,都是为
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一次释放。如《小珊迪》一课,补写“小珊迪被马车撞了回到家的情景”。又如“假如我有一对翅膀”、“假如我是校长”、“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小珊迪与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对话”、“二十年后的我”、“三十年后的家乡”等等。
创新是新时代的主旋律,是知识社会的灵魂。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学生在作文中如养成了创新习惯、强化了创新意识,不但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对于新时期的每位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都要努力为学生架起创作思维的桥梁,使学生的作文从小就有一个独特的创新见解跃然纸上。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县**镇三店小学:***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双创人才是当前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教学目标之一。而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所以本文主要基于这一背景,首先阐述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然后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希望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1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而教师作为学会僧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导致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尤其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仍然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甚至一些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1.2
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高学生积极性
调查显示,许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字词、造句等,并在教学中来回重复这些内容,长此以往,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合,所以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适当的拓展学生的视野。但是许多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再加上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对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十分不利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策略
2.1
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创造力的重要作用。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外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自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为此,教师要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将自己所想所感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由此可见,采用自由式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2.2
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他们只能通过形象化的内容感知知识,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降低知识的难度,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这也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3
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探索未知的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进行观察和创造。比如在学习《曹冲称象》这一内容时,教师在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设置一个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以准备称、苹果、和石头,然后提出问题:“学生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称过东西”,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提出:“除了可以用称称物体的体重之外,同学们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测出苹果的重量。”这时学生们开始开动脑筋,有的说可以自己颠颠,有的同学说可以拿回去让父母称,当学生们讨论的积极性高时,教师问学生如果把苹果换成大象应该怎么称,学生们开始议论纷纷,思考大象那么大得用多大的称啊,这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很浓厚,教师可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集中,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2.4
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联想是创新的基础,事实上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刚入学时通常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在学校活泼好动积极乐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内向,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甚至不爱和同学教师沟通交流。通过这一现象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保持刚入学时的激情和乐观。事实上,学生在小学阶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时期,通常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联想能力较强,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二年级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这一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让学生到公园游览,而学生对这一活动的兴致也很高,这是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对公园的所观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在小组内轮流发言,挖掘学生的潜力,然后在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造。
2.5
改革教学体系、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它没有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难度。为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并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开放性的课堂主要是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问题,而不是遵循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听教师如何解答问题的陈旧模式,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然后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其应用在教学中。比如教师在课堂导导入环节,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和图片,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触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此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通过采用自由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启发联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桑盛琪.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7):163.[2]
左敏.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读写),2018,(10):92.[3]
罗潇.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课外语文(上),2017,(1):93.[4]
朱俐.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创新思维模式探讨[J].青苹果,2017,(1):103.[5]
郜丽.新课程下小学语文创新思维的培养探微[J].课外语文(上),2018,(10):100.[6]
罗文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路径思考[J].学周刊,2016,(8):171.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而创新能力的作用就是教人如何进行创新实践,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个性品质,数学思维能力,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学数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出了阐释。
一、深化理性思维,改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启发,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的转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人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是与大脑的积极思维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和思考,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并用自己的语言给出定义或命题;让学生发
第 1 页 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思维的形成过程。
例如,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则所得小正方体中只有一个面有颜色的概率是(B)。A.827B.29C.127D.49 分析:“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实物模型—魔方:
所得小正方体中,①三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八个顶点的八个小正方体;
②二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十二条棱中间的十二个小正方体;
③一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六个面正中间的六个小正方体;
④没有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正中心的一个小正方体。【评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着重是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过程。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问题情景—实物(或模型)—特征分析—归类整理—数学计算—结论。不但起到了巩固固有的思维结构与形式,而且收到了发散结论的思维效果。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萌动
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第 2 页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如果对某些地方大胆质疑,便可促其深思,以求悟解。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思考、猜测,敢于超越常规;鼓励学生善于生疑,反思。学生质疑越多,求知欲越旺,兴趣会越浓,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就会在质疑、解疑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求法—线面间的距离,这一转化一旦直接提出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在其思维活动中必然产生疑虑,促使其利用现有知识去佐证: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找法,从而整理如下材料。
①a,b为异面直线,过直线b上一点B有且只有一条直线c与a平行;-a∥c;
②过两条相交直线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a∥α; ③过直线a上一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d与平面α垂直于C;-d⊥α即-AC⊥α;
④直线a∩直线d=A,过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β,使得β⊥α于直线e;-β⊥α;
⑤a∥α,a∩β,α∩β=e,则a∥e,又由a∥c知e∥c; ⑥在平面α中,e∥c,b∩c=B则b∩e=D;
⑦在平面β中,a∥e,过D有且只有一条直线f与d平行且f⊥a于E即DE∥AC且DE=AC;
⑧DE⊥a与E,DE⊥b与D则DE即为直线a,b的公垂线段亦
第 3 页 即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
结论: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即为直线a到平面α的距离AC。
【评述】在疑问中探索,不仅能加强思维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促进创新意识的原始萌动。3.加强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增强创新意识
个性品质是指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及数学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努力创造一个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民主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善于适时利用课堂中的每次“意外”,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纵横联系”形成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拓展性,第 4 页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类比,是一种思维跳跃,借助于类比,可以发现新领域里的新结论。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模块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以此获得更新,更高的理解,所以说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同一平面中线线位置关系→空间平面与平面;平面向量→空间向量。
2.“往前多走一步”,通过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对特例或事物的一部分进行观察与综合,进而发现和提出一般性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归纳能使我们迅速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属性和规律,是我们作出科学猜想的基础和依据,是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借助归纳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条基本途径。
例如,求数列的通项的8种模式。
3.“多反思”,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探索意识
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注重多思路,多方法,换角度;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多路径,多方式。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去探索、转化、变换、迁移、分析,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
第 5 页 素质。
例如,全集I={1,2,3,4,5},{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变式1{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变式2{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变式3{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评述】变式训练不仅能增强例题的使用价值,强化了固有思维模式极其形成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探究意识。
综上所述,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核心目标,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科学运用数学思想、观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为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 6 页
第五篇: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范文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 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通过美术欣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356-01
美术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要给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展现自我提供一方沃土。引导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美术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对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有关概念的理解
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有必要结合美术教学先来理解与创新教育密切相关的一些词语概念的含义。这些词语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在这些词语前面冠以“美术”或“美术教学” 的一些词语。
创新:理论研究对“创新”有多种解释。
1、指一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
2、淘汰落后的东西,创造先进的东西的过程。
3、是一种心智能力,是流畅、变通和独特的思维特点外显的能力特性。
4、标志新事物的生成。
创新精神:是不甘守旧,刻意求新,不惧艰辛,志在变革的勇气和毅力。实践能力:概指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活动的能力。创新能力、创造能力都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产生新的非凡设想的能力,善于发现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本?上就是人重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创造能力。即在美术学习活动中,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思独立绘制“想象画”、“命题画”、“创作画”、“诗配画”、“插图”、进行各种“美术设计”以及非模仿的各种工艺品的能力。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景
从字面的含义理解,情境必定包括两个部分,一为情,二为境。情是情绪、情感,境是环境、场景,二者合一,就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美术鉴赏教学特有的情感境界。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
《我的太阳》是湘版小学美术第一册中的一课。课堂上我反复讲解太阳的形状和光芒的变化,出示范画,想尽办法,试图引导学生展开对太阳的联想。面对着我喋喋不休的讲解和几张精心绘制的范画,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没有高涨,描绘的太阳几乎都是一张“面孔”:圆圆的形状,多彩的光芒,了无生趣。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对美术课程的价值和基本理念的表述中反复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我的脑海中引发了三个问题:怎样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怎样在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怎样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我想,这应该是我好好反思、探索的问题。
三、让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可拓展创新能力
为了上好《我的太阳》这一课,选了一个阳光明媚、秋高气爽的好日子。领着孩子们来到操场上,立即感到浑身舒服。孩子们的情绪开始兴奋起来了,七嘴八舌地告诉我喜欢太阳的理由:“太阳出来了,很舒服!”“太阳来了,感觉很暖和!”“太阳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尽情地玩喽!”……我带着他们在阳光下自由地蹦着、跳着,体验着阳光的明媚、太阳的温暖。这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自然地进入到学习状态。要表现太阳,必须对太阳有所了解,“一个圈、几条线”的程序化的表现方式显然是不够的。我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关太阳的知识吗?”几位课外知识面广、课前准备充分的学生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太阳是个大火球。”学生有了观察基础,做好了充分的情感酝酿,便会把丰富的生活观察灵感凝聚于画笔之中,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
四、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
在教学中创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多做,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操作能力,形成创造性个性品质。在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中,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发展他们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培养创造性操作能力,当学生通过听觉、视觉及想象、联想,使欣赏过程提高到另一个高度。让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活动,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我播放了《播种太阳》这首歌,听着熟悉、优美的旋律,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我说:“播种太阳就是播种希望,每个人心目中的太阳都是不一样的,请小朋友们想象一下你心目中的太阳是怎样的?”小家伙们一下子围在一起讨论起来:“太阳应该是个年纪很大的老爷爷,长着白白的胡子。”“太阳像妈妈的脸,很亲切。”“我希望有一个绿色的太阳,保护我们的环境”……。我高兴地称赞他们说得真棒,很有想象力。
一是太阳的形状。可以是你喜欢的人、动物或植物,甚至其他事物的形状,然后思考怎样才能把太阳的形状画得符合自己的想象,又让别人看得出来是太阳。二是太阳的光芒。太阳的光芒是最美丽的,可以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如春天的太阳可以用鲜花和绿叶来装饰;拟人的太阳可以用人物的头发来表现;傍晚的太阳可以给他披上一件五彩的霞衣等等。三是太阳的颜色。太阳光的颜色本身就不是一种红色,而是彩虹的颜色,所以你认为哪些颜色最能代表自己想象的太阳就可以大胆地用色加以装饰表现。
五、美术创作要求作品具有新颖性与独特性。
教师常向学生提出美术创作要求:作业不要“雷同”。但结果往往难如人意,作品大同小异是常见现象。教师为此而苦恼,以为方法不当或启发不力。其实,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创作,其可能具有的新颖性是主要的,即从他们自身的纵向比较中,他们的作品的确有了“新意”。如某生过去在画背景时只想到画上太阳,而这次有了变化:背景中出现了树林,校园,或是一群小鸟……同别人比较,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但对于他自己却已是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该多留心学生个体的这种变化和发展,及时予以鼓励和表彰,以激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