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
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教师,终身读书成了我的习惯,一次偶得,看了一篇文章,文章讲烈日下,一群饥渴的鳄鱼陷身于水源快要断绝的池塘中。面对这种情形,只有一只小鳄鱼起身离开了池塘,它尝试着去寻找新的生存的绿洲。塘中之水愈来愈少,最强壮的鳄鱼开始不断地吞噬身边的同类,苟且幸存的鳄鱼看来是难逃被吞食的命运,然而却不见有鳄鱼离开。池塘似乎完全干涸了,惟一的大鳄鱼也耐不住饥渴而死去了。然而,那只勇敢的小鳄鱼呢,它经过多天的跋涉,幸运的它竟然没死在半途中,而是在干旱的大地上,找到了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这是我读的一篇短文的大致内容。读后,我获得了不小的启示。试想,如若不是小鳄鱼勇于尝试,寻求另一条生路,那它也难逃丧生池塘的厄运;而其它的鳄鱼,如果它们不安于现状,勇于尝试,那么它们又怎会落得身死干塘的可悲结局!由此可见,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多么重要!在教学中何尝不是这个道理。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应勇于创新,才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走不出前人的框架,自然也不会有自己的天地。
在这教育理念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对于创新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便要求处于这一时代的教育工作者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否则,就必定会被飞驰的时代所抛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充实自己,为将来的创新奠定海量的知识基础,同时也不忘培养创造性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活动的基础,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教育任务.传统的思维模式以求同思维为主,从众心理,群动行为,标准答案都是这种思维模式的表现。这种思维模式心理学上称之为集中思维。集中思维固然有它的优点,但不能不看到它抑制人们创造性的一面。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与集中思维相对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活动极为复杂,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常常是多种形式互相重叠交错在一起的。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向性”、“可知性”和“新颖性”原则指导下,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设疑启发、引趣启发、攻难启发和求变启发等的选择,做到对象精巧练,尽可能把讨论探究的问题,设拟的新颖有趣。保持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想像力是多种知识相互启发而生的。为此,要引导学生涉猎多领域的知识,努力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如:在学习诗句时:满眼**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配之以图,来巧用情景诱发创新思维。不仅直观、生动、形象化,而且在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过程中能引发学生身临其境,爱我河山,美好向往的艺术情怀,大大增强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另外可以在教学内容方面以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等方法的培养训练为主,多种具体知识的传授为辅。压缩课本,使它由“厚而精”变为“少而精”。例如:学习完一篇文章,让学生去评价,去写作,去联系生活,去感悟生活。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征、趋势,来重新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过去太强调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现代科技加速发展,知识量激增以及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即使在一个很窄的专业领域,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输”给学生。不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就不可能培养创新能力,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其次,要从传统的文化角度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杨振宁先生根据中西文化系统的不同,比较了中美的教学方法。他指出,中国传统教学方法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肃认真、基础扎实,但缺乏创新意识;而美国的教学方法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是一种“体会式”的教学法,其优点是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强,易于较快进入科学发展前沿,但基础不够扎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依据“学贵知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格言,培养大胆而合理地怀疑。增加其不盲从于大多数的抗压心理。培养不断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不断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质疑。
三.评价机制的“创新”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只有在培育的过程中不断养成,才能逐步提高。为了能达到“不断提高”的目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人人有创造力”的观念,时常注重学习、借鉴、吸取前人或他人的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老师对学生评价有着导向的作用,对于学生的不同表现不同意见,要充分肯定其极积的一面,要给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壤。老师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习惯于把目光集中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身上, 这是一种偏见,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创造力的高低。成绩好的同学,基础知识学得扎实,有利于从事创造性的活动。但学习成绩不等于创造力,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是潜在的发明家,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从小开始,教师要善于不失时机地激励。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重视,也应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较小学生来讲更易带来创造性的成果。教师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不断引导。教师要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尽力开发每个同学创造的天赋,人人都是创造之人。爱因斯但在回忆他的学生生活时曾这样感慨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作为教师,更加要注意保护好学生好奇和创新的“幼苗”,尤其是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因为他们更“脆弱”。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改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仍是一个新课题,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一个繁复而持久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努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也曾高瞻远瞩地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争取站在新课改的最前沿,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奋斗!
第二篇:培养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培养科学实验中的创新思维
【摘要】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关键词】培养;实验;科学;创新思维;探究
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科学课教学目标中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其实创新潜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开发出来。科学课应以实验作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
一、突出实践性,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是寻求证据的过程,实验结果是有力的证据,因此实验在科学学习中占据了核心地位。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时。我首先将各种实验材料: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分发给每个小组,然后提出的问题: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我就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学生明确自己在研究什么,动手做实验时自然会紧紧围绕这个问题收集信息。这样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学生得到的东西很多,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
二、在实验中启发创新。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做个小生态瓶》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瓶子里是怎么样保持平衡的?如何选择水生生物的种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展示自己试验瓶子的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生态瓶密封的作用和意义,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生态平衡的缘故。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降低思维难度,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验中的猜想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我们要鼓励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尊重事实,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有进取心,乐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猜想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要让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学生进行猜测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
如在教学《自行车》一课时,让学生猜一猜猪自行车上的齿轮是起什么作用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并用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测。又如在《农作物与土壤》实验中,先让学生猜测不同的土壤,成分是一样的吗?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都能正确猜测并说出科学依据。然后用科学实验证实学生的猜测。看到自己的猜测一个个被证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关注有效性,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
实验的目的为的是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因此在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关注实验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科学探究。不能只是为实验而实验,导致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首先应注意实验的规范性。课前教师要试做实验,要做到心中有数,做到实验的设计科学有效,全强地设计操作过程,选定基本的实验方法,注意编定具体的操作细节,设计要合理规范、切实可行。演示实验仪器要做到可见度大,实验现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课堂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起着示范作用。教师应严格按实验基本知识要求进行实验操作,不仅要做到有条不紊,还要注意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同时也要多注重观察,如在《鱼》一课中,试验时尽量选择生命力强、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便于捕捉和研究的鱼(如鲫鱼),鱼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学生最感兴趣,短时间内的试验效果明显,用不同方法观察、研究、描述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其次应注意小组合作的有序性。小组合作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验兴趣,让学生人人参与到实验中去,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和调控:①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实验任务、实验角色。②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发言的情况下向同伴提问或提出自己的看法。③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共用讨论、相互讨论、相互交流。④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的分歧,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共用增长。例如在研究“做个小生态瓶”实验中,教师先展示水族馆、水族箱(生态缸、掌中缸)相关图片或播放录像(课件),然后小组讨论修改设计图的内容和原因,其次各小组有秩序的领取不同的材料,分小组按制订的方案和设计图有步骤的制作小生态瓶,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再次应注意实验形式的开放性。科学教材中实验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许多探究性活动,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开放活动空间,学生探索活动的空间除了教室外,更多的应是大自然。因为学生要认识探索的就是大自然中的秘密,因此,要大力提倡科学课回归大自然,做到室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如认识蝌蚪、蛙,认识鸟、树、蘑菇,认识桥、农作物,都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自己去“摘”科学。实验中许多具体内容(材料、步骤、方法等)都不应作硬性规定,具有灵活性,这有助于进行开放性实验。
实践证明,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
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建湖县高作小学 王银巧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已逐渐成为农村教学的热点问题。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认为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端正教学态度,注重发展儿童语言,塑造儿童健全人格,就能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如何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我们知道,创造力是人的一种潜能,没有适宜的外部条件就很难诱发得出来。因此,教者应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1、创设情境
低年级的孩子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在低年级段阅读教学中,老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直觉经验提取出来,从而引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啊》一课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老师用饱含情感的语言说道:“外面的世界多美啊!现在你们就是这只快乐的小鸡,透过小小的洞眼,还能看到什么呢?”学生兴趣盎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有的小朋友说:“我看见绿油油的小草。”有的 1 小朋友说:“我看到了迎春花开了,好美啊!”还有的小朋友说:“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就像一把把大伞。”……学生的创造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
2、以演助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以演助读”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这种学习方法,自始至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动作加表情,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如教学《春笋》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我播放了声像兼备的多媒体课件:春雷声中,一只只春笋破土而出。看着这可爱的画面,有几个小朋友坐不住了,他们蹲下身子又猛地窜起来,情不自禁地学起了春笋出土的样子。看到孩子们绽开的笑脸,我灵机一动,干脆放手让学生边演边诵读。一时间,教室里热闹了起来,一只只“春笋”从下到上,拱出“泥土”,真是此起彼伏,此高彼低,气氛好不热闹,学生好不开心。此情此景之下,再让学生去理解“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自然是水到渠成了。我便趁势点拨,说:“小朋友,春笋钻出地面了,你想对它说什么?”孩子们已经在表演中感受了春笋的勇气和力量,有的说:“春笋,祝贺你,终于看到了温暖的阳光!”,有的说:“春笋,你真棒!”还有的说:“春笋,你的力气真大啊!”学生们纷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春笋的敬佩和赞美,“以演助读”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引导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新课标的出台让我们更坚信课堂就是学生心灵相约的场所,质疑问难的空间,思绪激荡的地方。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老师我很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尽可能地给学生搭建施展想象力的平台,促进他们创造思维的发展。
如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小朋友提出什么是“好奇”;教学《雨点》一课时,小朋友提出“雨点,为什么在池塘里睡觉,在江河里却奔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予以表扬和肯定,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大家共同讨论解决。我觉得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一种积极探索,主动创新的能力。同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还依赖于想象力的提高,老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双翅,让飞扬的思绪尽情翱翔。如在教学《小池塘》一课时,当小朋友们观看了优美的画面后,陶醉在小池塘的美景之中,对“倒映”一词自然有了意会。这时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想象:“小池塘里还会倒映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到小池塘边去看一看吧!”这时有的小朋友说:“我看到飞机倒映在小池塘里,像一条大鲨鱼。”还有的说:“我看到桃花倒映在池塘里,像一张张笑脸。”学生回答异彩纷呈,其想象既进了文中描绘的情景,又超越了教材的本身,思维呈现多元态势,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满足学生独特感受,积极拓展学习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社会、家庭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教师应将语文课程根植 3 于现实生活,鼓励学生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发现,去创新,以此来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把语文课堂与生活“链接”。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问学生:“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除了书中介绍的方法之外,还有哪些办法让乌鸦喝到水呢?”小朋友们争着发言。有的说:“乌鸦用爪子把瓶子打倒,就可以喝到水了。”有的说:“乌鸦把瓶口上部敲断就能喝到水。”有的说:“乌鸦用麦杆放进瓶里吸能喝到水。”等等。教学要让学生自己与课本对话,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从而打破盲从书本、迷信书本、被动听课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
低年级小朋友的阅读潜能不容忽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必须持之以恒。它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它对于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在能力,(包括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开放型的思维品质和知识结构、优异的智慧情操和审美能力)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进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将发生质的变化,教学的发展功能将得到充分落实,这样“教学与发展”的教学论才有新的突破。
第四篇:创新思维在写作教学中的培养
创新思维在写作教学中的培养
201203225484(学号)姜玉翠(姓名)指导教师 刘海燕
摘要: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后,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理所当然的充当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造就一大批创造型人才的主要角色。何谓创新,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说别人没说过的话,发表有新意的见解,而作文教学就是语言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
苏东坡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要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在写作教学中创新思维的意义是深远而又独特的,也唯有创新思维才能够使写作教学出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美好局面。富兰克林说过:“一个人停止了创新的思想,便是停止了生命。”作文是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记录,是学生对包罗万象的生活进行创造升华的美丽过程。学生汇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寄笔于文字,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没有新意的作文就很难成为一篇好作文,因此写作教学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已经指明了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方向;只有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走向创新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开创写作教学的创新思维新天地!
关键词:写作教学
创新思维
作文
材料
正文:
本人在农村乡镇任教,而在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个令老师和学生都头疼的难题,尤其是一些写作能力差一些的学生真的是“谈文色变”。每次写作总觉得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会人云亦云,交上的文章也只是勉勉强强东拼西凑,毫无新意与深度。
造成这种现象,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比如学生写作基础薄弱、对写作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中学生,处于相同的年龄段,所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大同小异,接触的内容也大致相同,这些也就构成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大都相似。所以,如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开拓思维空间,无疑有助解决这个难题。我认为写作教学的新出路唯有创新思维。
写作中的创新从何说起呢?写作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扎根于生活,精选写作素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从而深化文章的主旨;多角度引发创新思维,给学生写作注入生机和活力。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在精心选材、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多角度引发创新思维、润色语言诸多方面多下功夫、下巧功夫!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热情。
兴趣是学生作文的动力,学生有兴趣就能发挥作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释放出巨大的作文潜能。反之,作文没有兴趣,将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课堂教学也就缺乏生气,变得机沉闷。小学生往往怕写作文,把作文看成是负担。尤其是对于刚开始要求写完整的文章,有了字数的要求,学生很为难。为了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提高作文水平,我十分重视积极鼓励,发展学生的写作创造力。在教学中,要学生对作文有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玩得有趣。玩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方式;玩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的形式,也能增加作文的内容,是他们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和伙伴的场所,也是增进学识,锻炼能力的过程。好动是学生的天性,在教学中开展一些竞赛、游戏、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如玩“贴人”游戏,通过现场表演,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之中,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这样,写出来的习作,言之有物,感情真实。在教学中,也可巧设疑问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大为重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 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心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观察——生活中精选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
我们总是说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写作素材的积累是离不开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的,只有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使作文言之有物。如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每一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对于学生写作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丰厚的生活基础,这也是作文创作不竭的源泉。
我们都非常了解,现在的学生学习生活也单调;尤其是我们广大的农村,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寄宿在学校,每天的生活可以说是三点一线,又没有什么图书可读,甚至连最普通的电视都不能经常看到,这使本来应该朝气蓬勃的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甚至有点老气横秋的感觉;这样的生活怎么可能让学生写出有创新意识的文章呢?因此,只有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为写作中的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否则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要“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学生的写作素材从哪里来?一方面来自阅读,另一方面则来自生活。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感受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写作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多 样的形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比如成立读书活动小组,让同学们把好书搜集到一起交流,这样就扩大了阅读范围。抓住热点问题,感悟社会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在写作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问题,有了热门话题学生的激情可想而知,面对这些问题学生的思维会与现实碰撞,创造性灵感的火花就会产生。同时,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多媒体教育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学校可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全校的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写作大比拼、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不但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神,而且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从而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 “谈文色变”了。这就是写作中创新思维的源泉,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三、加强想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想像是创造力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离不开想像。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不仅仅是简单地把过去的事物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而且还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进行再组合、再创造。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以创造性思维为前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训练学生想象过去的生活,想象生活背景与自己不同的生活,也可以想象未来的生活,这样借助想象、联想,发挥灵感的创新思维,以超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思考问题,挖掘新的主题,写出好的文章。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 训练,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增长。如编写童话迎合了儿童的幻想,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去塑造故事的主人公,构思有趣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把几个看起来互不相干的词语揉合在一段话中,这是在生活基础上进一步的创造,使课内所学和课外知识融会贯通,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样的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教学中教会学生掌握典型化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特有的感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加工,并尽力创造出新的作品;这些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种创新也就是在广泛搜集素材的基础上“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方法,在写作中让学生借鉴这种方法,通过分析、综合、使得新的艺术形象更有创新思维的光芒!
针对教材中的名篇练习,开发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思维,这可先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依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例如: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如《穷人》一文,我布置续写《西蒙的孩子有了新家》。让学生去思考西蒙的孩子命运究竟如何。批改时发现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烘托了一个主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穷人过着悲惨的生活,但他们依然纯朴善良,宁可自己苦些累些,也要在别人最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共渡难关。通过续写,既让学生感悟到做人的准则。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推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只有插上想象的翅膀,才能使创新思维在学生的写作中放射光芒!比如:科学幻想作文,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幻想中展示自己的才华;也可以在命题上给学生以启示,如:《我到了月球上》、《我和外星人交朋友》、《28年后的我》„„想象力像一匹骏马,聪明的人能够驯服这匹骏马,让他按自己的意志去奔驰,放得开,收得住。这样常常使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充满了创造精神。相信经过这样长期不懈的引导,学生写作中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写作水平也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四、鼓励学生多角度审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多角度审题,即在指导学生作文审题时,提出审题要素,鼓励学生多侧面,多角度,深入而灵活地审视题目的内容、要求,审清题目的范围、体裁,提示题目的意义、重点等。做到多放少收,“放”即写放胆文,就是不受章法的束缚,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立义谋篇到遣词造句。推敲凿磨,精益求精。
“多收少放”是就整个小学作文教学过程而言,是要让学生自由地写,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要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自由文。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想所感,写出自己独特的作文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实现作文教学中学生“要我写”到“我要写”质的转变。
虽然学生的人生感悟不够丰富和深刻,但是一旦引入创新思维,立刻便能爆发出新的火花!比如:同一素材,如果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观点去分析、认识,也会得出不同或者相反的立意来。比如,小草这一事物,从它生长的特点看,小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不怕风吹雨打,能在艰苦的环境中生存,可以说哪里有水、空气和土,哪里就有小草的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小草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所以,人们往往用它来比喻人类所具有顽强品格。另一方面,从小草的生存价值来看,小草危害庄稼的生长,它对人们又是个不利的因素。同样,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往往有这样的内容出现:路旁有被撞倒的自行车,公共场所有未关的水龙头……对这些见惯了的内容,很多小朋友常常是不加思索 地把它作为自己学习雷锋、做好事的素材,他们是否还能想出这里边包含着其它什么道理呢?实际上,只要教师稍加的引导,或者只要小朋友多动脑筋,凡事问个为什么,就不难得出与前者截然不同的立意来:自行车为什么随便摆放,撞倒自行车的人哪里去了?自来水为什么没关?人们为什么对流淌的自来水龙头视而不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多向思维。逐渐地,有些印象特别深的内容,会在头脑中不断重现;通过审题,可以全面了解命题意图,明确写作范围,把握选材重点,大致确定题材。然后进入立意和选材的阶段。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必定能给学生写作带来生机和活力,也让创新思维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绽放异彩!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新时代的教学理念已经指明了写作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方向;只有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创新思维一定会在写作教学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163页,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195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3]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163页,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4]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192页,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策略
黄廷勇/四川省德阳中学(618000)4千字
1建立广博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勤于思考 2合理联想,打破思维定势
3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问题意识